原子结构模型PPT课件

合集下载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鳄鱼——卢瑟福的科学精神。 对真理孜孜不倦的追求,勇往直前、势不回头。
原子内大部分是空的
-
+
1909年,粒子散射 1 / 8000被反射,大部分透过
It was quite the most incredible event that ever happened to me in my life. It was almost as incredible as if you fired a 15inch shell at a piece of tissue paper and it came back and hit you.
塌缩到原子核上。
• 由于无法解释原子的稳定性,行星模型并没有 受到大家的广泛关注。
• 通过波尔的工作,核式结构才最终为大家接受。
原子核的发现,开始了人类对原子核研究的历史; 继电子之后,对万物结构的探索迈出了新的一步。
关于中子的研究
• 1920年以前,人们认为原子由质子与电子构成; • 同位素的发现,意味着原子核内不止有质子。卢瑟
福推测存在和质子差不多、但不带电的物质。 • 1930年,波特等人用粒子轰击铍,发现一种穿透力
很强的中性射线; • I.居里等人则发现这种射线可以从石蜡中打出质子。 • 查德威克认为这就是中子!
原子的大小和重量
原子的直径10-10m。
把1000万个碳原子一个接一个 排成行,其长度只有 1 厘米。 50万个原子只能排满头发丝的 距离。
全世界50亿人一起来数一滴水 中包含原子的数目,假定每人 数一个原子的时间一秒钟,50 亿人一起数完一滴水中全部原 子所需的时间为30000年。
写在最后
成功的基础在于好的学习习惯
The foundation of success lies in good habits
20
谢谢大家
荣幸这一路,与你同行
§6-2 第一个钻进原子中心的人
汤姆逊“葡萄干布丁”模型
1903年,汤姆孙提出 原子结构模型:
带正电的部分均匀地分布 在整个原子球体中;
带负电的电子镶嵌在带正 电的球体之中。
带正电的球体与带负电的 电子二者电量相等,故原 子不显电性。
-- --
-
卢瑟福的核式模型
卢瑟福1871年8月13日出生在新西兰, 1894年大学毕业,1895年到英国剑桥大学 学习,成为J.J.汤姆孙的研究生。
238U →206Pb+8 4He 235U →207Pb+7 4He 232Th→208Pb+6 4He
如果矿物和岩石在形成的时候,不含放射性来源的铅,
则由现在所含的铀或钍与铅的比值,就可以测出矿物自 形成时到现在的时间。
• 1936~1937年,尼尔(Alfred Nier)改进测试 的方法,用3种方法对许多铀矿石进行测定, 认为地球的年龄不小于20亿年。
战后,人们在U-Pb方法之外,又用Rb-Sr 或K-Ar等 测年方法对各种陨石进行测定,全面证实了帕特森的 结论:所有的陨石都是距今45~45.5亿年形成的。
• 陨石的化学组成
如果除去太阳中含量最多的元素氢和氦(呈气态,挥发, 固体岩石中不易保存),太阳和陨石的化学组成是非常 近的。
所以,陨石的年龄和地球一样老,成份和太阳一样 原始,近于构成原始星云的物质组成。
It'S An Honor To Walk With You All The Way
讲师:XXXXXX XX年XX月XX日
卢瑟福不仅是一位伟大的科学家,而且是一
位受学者尊敬的导师,在他的学生中有十几位获 得了现代科学界最高荣誉――诺贝尔奖,其中包 括玻尔、查德威克等。
1933年在剑桥大学修建蒙德实验室时,卢瑟福的学 生,俄国的低温物理之父——卡皮查,专门请来了 英国艺术家基尔,雕刻了三个雕像,一个是出资兴 建这座实验室的蒙德,一个是世界著名的物理学家 卢瑟福,还有一只神态凶猛的鳄鱼.
1899年,卢瑟福用强磁场作用于 镭发出的射线,他发现,射线可 以被分成三个组成部分。他把偏 转幅度小的带正电的部分叫α射线, 把偏转幅度大的带负电的部分叫β 射线,第三部分在磁场中不偏转, 且穿透力很强,他称之为γ射线。
• 1902年又提出了放射性元素衰变的理论。 • 卢瑟福对放射性的研究:1908年获得诺贝尔化学奖
• 1942年,格尔林提交了论文“根据放射性資 料测定地球年龄”。
• 1950年,帕特森(Clair Patterson)发明了一 种能对微量铅进行同位素分析的方法,他认为
206Pb和207Pb都是铀变来的,测定海相沉积物并作为 地壳平均值,对陨石进行测定,发现了铅同位素组 成线性关系。
• 陨石的年龄
• 卢瑟福根据放射性元素蜕变的原理,来估算地球的 年龄。
铅比气体氦的移动性差,铀–铅时钟更有用。
• 1907年,Boltwood 解释铀–铅时钟。
• 1927年,Holmes 根据陆壳岩石中铀和铅的丰度估算
地球年龄为30亿年。
• 样品年龄的测定 (铅法): 铀和钍放射系衰变时,最后的稳定元素都是铅的同位素
1911年卢瑟福提出 原子的“有核结构模型” (行星模型)。
原子的核式模型:
原子由原子核和 核外电子构成,原子 核带正电荷,占据整 个原子的极小一部分 空间,而电子带负电, 绕着原子核转动,如 同行星绕太阳转射的实验结果。 • 但是,按照经典电磁理论,电子将在极短时间内
• 1909年,α粒子散射实验,找到打开原子迷宫的钥匙。 • 1911年,提出了原子核式结构模型。 • 1919年,第一次实现了元素的人工转变:用α粒子轰
击氮原子,获得氧的同位素。
• 1920年,预言中子;1932年被法国的查德威克证实。 1919年任剑桥大学教授,并任卡文迪什实验室( Cavendish Laboratory)主任。卢瑟福曾任英国皇帝家 学会会长。1931年英王授予他勋爵的桂冠。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