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新 从语用策略的角度分析网络节目中的幽默话语——以《奇葩说(第一-精品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从语用策略的角度分析网络节目中的幽默话语——以《奇葩说(第一
摘要:《奇葩说》是一档于2014 年底推出的综艺节目,一经播出,就引起了热烈反响。一直到2017 年紧锣密锣准备的第四季的先导版《奇葩大会》,观众对该节目的热度依旧高涨。其最大特点在于“违背”与“反常”,以内容为营销,将脱口秀与辩论相结合,旨在寻找华人华语世界中观点独特、口才出众的“最会说话的人”。主持人马东也曾自嘲:“我们是一个严肃的辩论节目,我们讨论的话题都事关国计民生,我们整个辩论节目的一个原则就是‘随便’。”本文就尝试从语用学的角度切入,收集并分析主持人与参赛者的经典语句,对该节目中出现的幽默话语进行分析、归纳、总结,从合作原则和礼貌原则的违背上,一探节目中的言语幽默的语用策略,并尝试对其作出相关的语用学阐释。
关键词:《奇葩说》语用策略违反礼貌原则合作原则
语用策略是语言使用者利用一定语境中语言结构的选择,产生具体言语意义以达到交际目的的手段或途径。[1]语言顺应论认为,人类使用语言的过程也是不断选择语言形式的过程,而在这个过程中,人们不但要选择语言形式,还要选择语用策略。因此,在一定程度上,言语幽默的语用策略的使用对于语言交际的成功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
一、自我赞赏策略
自我赞赏是指对自身的一种赞扬和欣赏。根据语言学家杰弗里·利奇(Geoffrey Leech)的礼貌原则,应尽量使自身受益最小,受损最大。[2]而自我赞赏策略违背了礼貌原则中的宽宏和赞扬准则,极尽体现自我夸奖与肯定。
《奇葩说》中的肖骁就是一个经常自我赞赏的一朵“奇葩”。如辩题1:相亲要不要AA制?肖骁说道:“我每年回去都陪我哥相亲,因为他们觉得我特别会调和气氛,当免费的暖场‘小公主’。”辩题2:爱上好朋友的恋人,要不要追?肖骁自我肯定地说:“最后说说我心里的转变。作为一个血气方刚的男子汉,你们知道每个月我们家光卫生纸这一样开支就要花掉我多少钱吗?”不管是“暖场小公主”的身份定位,还是“血
气方刚的男子汉”的自我标榜,肖骁都在尽力夸大对自身的赞扬,丝毫不谦虚。选手其实是在故意违反赞扬准则,进行违心的自我定位,让观众发出阵阵嘘声,从而产生一种调侃的幽默效果。
二、自我贬损策略
不仅违反赞扬准则的自我赞赏会产生幽默的效果,自我贬损也同样如此。自我贬损就是指说话者对自身的一种贬抑和损伤,用网络话语来说就是“自黑”。如果自我贬损超出了一定的范围,就会违反合作原则中的质、量准则,从而产生幽默。在运用此策略的时候,需要注意“度”的把握。[3]“奇葩”马薇薇就是自黑高手。
马薇薇的金句频频显示她的自嘲功力,不论是“爱一个人,就是低到尘埃里,别说缉毒犬,草履虫我都愿意做”,还是“姐姐作为一位在男人身上摔过很多跤的中老年妇女”,马薇薇都在贬低自己,违背合作原则中质的准则,产生幽默。
三、贬损他人策略
自我贬损至少是对自己的损伤,还未伤及他人,但是贬损他人就是在赤裸裸地攻击他人,极大地违背了杰弗里·利奇礼貌原则中的同情准则与策略准则。但是如果贬损没有在说话者之间产生矛盾,适当地运用会产生意想不到的效果。“奇葩议长”马东就是《奇葩说》中将“损”进行到底的一朵“大奇葩”。他不仅损队友和选手,还损央视《新闻联播》,连节目观众也不放过。例如如晶说:“就连《新闻联播》都是经过剪辑的。”马东则说:“不不不,《新闻联播》不是经过剪辑,是拍摄的时候就不对。”
有时看似损人不利己、不礼貌的言语表达,恰好就揭露了真实的社会面貌。例如对《新闻联播》中“报喜不报忧”的画风,幽默却道出真相,用最不讨巧的话来表达幽默,效果立即浮现,既把握住了“度”,又刺激了“肚”。
四、偏题打岔策略
“偏题打岔”就是学生时代的“走神”和“跑题”。这一违背了合作原则中的关系准则的策略,使用得当可以恰到好处地造成观众的期待落差,产生落差矛盾,出现幽默。在这样一个美其名曰“严肃的辩论”的节目中,这样的“走神”也是比比皆是。例如在辩题“你选择大城床还是小城房”中,陈铭在陈述时,马东打岔道:“我们能不能做一些跟房没有关
系的。你刚才对互联网的那个前景,让我对您油生敬佩。你知道爱奇艺是互联网公司,你愿不愿意到我们公司的公关部来工作,爱奇艺给您提供一个直升机,您可以住在小城市。”陈铭则说:“马东老师,在哪里?”
主持人马东与辩手陈铭在这一段对话中,都在“走神”“跑题”,完全背离节目中自己的角色职能,这显然不是“职来职往”,与辩题丝毫不沾边的谈论,成功激起观众的笑点。
五、刻意曲解策略
在会话交际中,语言使用者为了达到某种交际目的,有意利用某种特殊的语境和对方话语中含糊的、不确定的表达方式,歪曲对方的话语意图,以便达到某种交际效果。这种策略违反了杰弗里·利奇合作原则中质的准则。但合理运用该策略,不但不会阻碍交流,在歪曲对方话语意图的同时,还会出现幽默效果,从而也使交流的质量得到提升。
刻意曲解的触发条件有二。其一是自然语言中经济的话语信息,它使话语看似结构松散,形式复杂多变,逻辑关系不够明显。由于话语的结构形式和逻辑关系之间不够严谨,这就为第二说话人故意违反逻辑或某些规则提供了可乘之机。二是话语的不确定性。自然语言中的话语往往可以多解,例如汉语动词“打”,就有“打铁、打渔、打水、打柴、打人、打电话、打草稿、打主意”等多种不同的搭配和含义。这种情况也为第二说话人提供了刻意曲解的可能。[4]
如辩题1:该不该看伴侣的手机?作为正方:该看。马薇薇针对反方有关“看手机”是一个侵犯隐私的行为因而不该看的说法,做出反驳:“好,你跟我讲隐私,你就是把我当成别人。结婚的时候,你跟我说‘无论贫穷还是富贵,无论健康还是残废,我们永远都共享一切’。你上厕所我给你递手纸,你不说隐私,看你一下手机你说隐私啦?!人家说,女人是男人身上的一根肋骨,你跟你的器官讲隐私?!”隐私明明是个人权利,但是对于夫妻情人来说,他们经常说不分彼此,你中有我,我中有你,是一个情感关系。马薇薇抓住了刻意曲解的第一触发条件,利用人情与法律的界限的不可断定性,有可乘之机,把隐私夸张歪曲成是男性对女性的疏远与孤立——因为他不爱你,二者情感才出现裂痕。这样危机性的话语给女性观众留下了深刻印象,从而达到了幽默却值得深思的效果,深度立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