土地管理学总论第一章 绪论
合集下载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第二节 土地、人口、环境与可持续发展
一、土地与人口的辩证关系 二、人地比例关系的变化与环境问题 三、土地、人口、环境与可持续发展 四、加强土地资源管理
一、土地与人口的辩证关系
土地与人口的关系主要表现为 土地的供求关系。
二、人地比例关系的变化与环境问题
土地比人类早出现40多亿年,人类的历史仅二三百 万年,进入文明社会才几千年,但人口的增长速度是 惊人的:
土地管理学所研究的土地是指地球表面陆地和 水面的总称,同时,土地还是一个空间的概念,它 是由气候、地貌、土壤、水文、岩石、植被等构成 的自然历史综合体,并包含人类活动的成果。
土地是自然历史综合体,土壤、气候、地貌、水 文、岩石、植被都是土地的组成部分,它们附着于 地壳,构成土地整体。在土地这个自然历史综合体 中,土地质量和用途取决于全部构成要素的综合影 响,离开了整体,各个单独的组成要素都不能理解 为土地。
(4)土地管理的方法包括行政、经济、法律、 技术方法。
(5)土地管理的职能是计划、组织、指挥、协调、 控制:
计划─是一种预测未来,设定目标、决策、选择方 案的连续过程;
组织─建立组织机构,确定职位、职责、职权,协 调各级人员之间的关系,以有效实现既定计划与目标;
指挥─对部署行动的领导与监督; 协调─建立纵向、横向之间良好关系,协同彼此间 的步调,为实现既定目标而努力;
(二)养育的功能
土地具有肥力,具备适宜生命存在的氧气、温度、湿度和 各种营养物质,从而使各种生物得以生存、繁殖、世代相传, 使地球呈现出一片生机勃勃的景象。其他星球则不具备这种 功能,就目前各国宇宙飞船及宇航员亲临其地探明:月球是 一个没有空气、没有水、没有生命的死寂星球。在太阳系中 立我们最近的火星,由于星球表面气压太低(相当于地球上 30km高空的大气密度),空气中主要成分是二氧化碳,几乎 没有氧气,温度常在-130℃,所以,也不具备养育生命的能 力。距地球4420万km的金星,其表面大气稠密,大气压力比 地球上的大100倍,几乎没有氧气,全部是二氧化碳气体。 金星表面温度常常都在500℃,不断有狂风吹袭和硫酸雨降 落,地球上的生物置身在这种条件下,将立即毁灭。水星没 有空气,夜间温度-160℃,白天则300℃,也是一个没有生命 存在的荒凉、死寂的星球。
(三)仓储的功能
土地蕴藏着丰富的金、银、铜、铁等矿产资源,石 油、煤、水力、天然气等能源资源,沙、石、土等建 材资源。为人类从事生产、发展经济提供了必不可少 的物质条件。
(四)提供景观的功能
土地自然形成的各种景观:秀丽的群山,浩瀚的大 海,奔腾的江河,飞泻的瀑布,无垠的沃野,悬崖幽 谷,奇峰怪石,清泉溶洞,千姿百态,为人类提供了 丰富的风景资源。
努力做到土地资源可持续利用,是实现社会、经 济、资源、环境、生态协调发展的重要环节:
(1)要树立土地是一种稀缺自然资源的观念,如 何支配、使用它,关系到人类当代和后代的生存、福 利和幸福,保护土地是当代人的责任。
(2)要树立土地、人口、环境、经济发展的系统 观,改变就人口论人口,就土地论土地,就环境论环 境,就经济论经济的倾向。将通过对土地、环境破坏 性的开发、利用来实现经济发展的现象,转变为既能 促进经济发展,又有利于土地利用、环境保护的可Fra Baidu bibliotek 续发展观。
二、土地管理学的产生
(一)土地管理学的产生是社会经济发展的需要
(二)土地管理工作发展需要理论和方法对它的指 导
(三)科学工作者的探索和研究,为土地管理学的 建立奠定了基础
第四节 土地管理学的研究对象和研究方法
一、土地管理学的研究对象和学科性质 二、土地管理学的任务和内容 三、土地管理学的研究方法
二、土地资源与土地资产
1、土地资源是将土地作为自然要素看待的 2、土地作为自然要素,通过人类的劳动加以利 用,能够产生财富 3、土地资源是土地成为资产的基础 土地资源是指土地作为自然要素,于现在或可预 见的将来,能为人们所利用并能产生经济效益的那部 分土地。
土地资产是指土地财产,即作为财产的土地。 财产对象实体最重要的属性是有限性(稀缺性)、
第三节 土地管理的基本概念
一、土地管理的涵义
土地管理是国家在一定的环境条件下,综 合运用行政、经济、法律、技术方法,为提 高土地利用生态、经济、社会效益,维护在 社会中占统治地位的土地所有制,调整土地 关系,监督土地利用,而进行的计划、组织、 控制等综合性活动。这一概念包括6个方面 的内容:
(1)土地管理的主体是国家。国家委派国务院 土地行政主管部门管理全国土地。
人口猛增,耕地锐减是造成粮食和环境两个问题 的直接原因。
我国属于人多耕地少的国家,人均耕地0.09 hm2 (按土地详查数为0.106 hm2),粮食单产每公顷 4500kg左右,人均占有粮食量1984年接近400kg,近 年来达到440kg左右,但距公认的粮食基本解决的标 准水平(即人均500kg)还相差甚远。
土地管理学
资源与环境学院 李艳
E-mail:liyan2990@yahoo.com.cn
第一章 绪 论 第二章 土地管理原理 第三章 土地管理的一般过程 第四章 地籍管理 第五章 土地权属管理 第六章 土地利用管理 第七章 城市土地市场管理 第八章 土地信息管理 第九章 中国港台地区及国外土地管理简介 第十章 土地管理案例分析、操作实务
为自然资源,是人类生产和生活的根本源泉;后者是指 土地作为财产,其有了经济(价值)和法律(独占权) 意义。
三、土地的功能
(一)负载的功能 (二)养育的功能 (三)仓储的功能 (四)提供景观的功能 (五)储蓄和增殖的功能
(一)负载的功能
土地能将万物,包括生物与非生物负载其上, 成为他们的安身之所。动物、植物等生物,各种 建筑物、构筑物、道路等非生物所以能存在于地 球上,是因为土地有负载的功能。没有土地,万 物自无容身之地,正如古人所说:“皮之不存, 毛将焉附”。
第一节 土地的基本概念
一、土地的涵义
土地的涵义,主要有以下几种: ——土地与土壤同义。 ——土地是指地球表面的陆地部分,是由泥土和砂石所堆成
的固定场所。 ——土地是指地球表面陆地和水面,它是由气候、地貌、土
壤、水文、岩石、植被等构成的自然历史综合体,还包含 人类活动的成果。 ——土地就是自然,土地的范围包括地球表面的水、陆、空 气等自然物,及光、热引力等自然力。 ——土地是立国的要素。一个国家的土地、人民和主权共同 构成立国三要素。这里的土地是指一国领土范围内的全部 土地,包括陆地水域和领海的海域。 ——土地是指设置管辖权和所有权的地球陆地表层(含海岛 和内陆水域)。
控制─通过修正执行状况与原计划之间的偏差,以 保证达到预期目标的活动。
(6)土地管理的目的和特点受社会环境的制 约,主要受社会制度、土地制度的制约。
例如,我国是社会主义国家,在土地制度 上实行社会主义土地公有制,这就决定了我 国的土地管理除了要最大限度地提高土地利 用综合效益外,还要维护社会主义土地公有 制,从而为有计划地、合理地利用土地提供 保证。
(五)储蓄和增殖的功能
土地作为资产,随着对土地需求的不断扩大,其价 格呈上升趋势,因此,投资于此,能获得储蓄和增值 的功效。
四、土地在社会物质生产中 的地位和作用
农业生产 非农业生产
五、土地的基本特性
(一)土地是自然的产物 (二)土地面积的有限性 (三)土地位置的固定性 (四)土地质量差异的普遍性 (五)土地利用的永续性
第一章 绪 论
教学目的 通过本章学习,了解土地的概念、特性及其在社 会物质生产过程中的地位和作用;能根据现今世界土地、人 口和环境的辩证关系探讨土地资源的可持续利用问题;掌握 土地管理的基本概念、研究对象、性质、任务、内容及研究 方法。
第一节 土地的基本概念 第二节 土地、人口、环境与可持续发展 第三节 土地管理的基本概念 第四节 土地管理学的研究对象和研究方法
我国人口增长情况与世界相类似:
清朝初期1760年有2亿人口 1900年为4亿
1954年为6亿
1969年为8亿
1981年为10亿
1989年达11亿
自1760年,每增加2亿人口的时间间隔分别为:140年、
54年、15年、12年……。
在人口迅猛增加的同时,耕地面积却不断减少。据 统计,1986年的耕地面积与1957年相比,减少了约 1500万hm2,平均每年减少50万hm2左右。目前,我 国人均占有耕地面积已由1957年的0.17 hm2,下降到 0.09 hm2(统计数)。
(2)土地管理的客体是土地,以及土地利用中 产生的人与人、人与地、地与地之间的关系:
人──全社会的人 地──国家管辖的全部土地 人-人──同一系统不同层次之间的人-人关系;
不同系统同一层次之间的人-人关系 人-地──人多地少、人少地多
(3)土地管理的基本任务是:维护在社会中占 统治地位的土地所有制、调整土地关系和监督 土地利用。 目标是:不断提高土地利用的生态效益、经济 效益和社会效益,以满足社会日益增长的需求。
(二)实现土地、人口、环境、经济的协调发展
土地、人口、环境、社会经发展是一个开 放的复杂巨系统,是一个相互关联的整体, 相辅相成,相互制约。
任何一个的发展均够不成整体的可持续发 展,只有相互结合,相互协调,才能形成 可持续发展能力。
(三)选择和建立可持续发展的土地、 人口、环境组合运作模式
经济增长与恶化环境的土地投入脱钩 实行以预防为主的环境政策 将土地利用的外部性内在化 对人口进行合理调控 消除贫困
公元476年,以西罗马帝国灭亡为标志的古代史结束时的世 界人口仅4亿;
经过1000多年,到1804年时,才达到10亿; 到1930年,世界人口却达到了20亿; 1960年增至30亿; 1976年又猛增至40亿; 1987年突破了50亿; 1999年10月12日已达60亿。
可见,自1804年起人口增长的速度在逐渐加快, 每增加10亿人口的间隔时间分别为126年、30年、16年、 11年……。目前,世界人口仍在急剧增长,平均每分 钟增加170多人,每天约增加25万人,每月增加700万 人,每年增加8500万人。按此速度增长,到2050年世 界人口将达到120亿,可称人口大爆炸。
在我国的大河中,黄河在1972年夏天出现了断流,这是 它在长达3000年悠久历史中首次断流,此后,断断续续出现 断流情况。自1985年以后,黄河每年必定发生断流,而且断 流的时间越来越长。1997年的断流时间长达226天。
淮河在1997年也出现了90天的断流情况。据《中国环境 报》2001年5月2日报导。
自1996年开始,岷江也断流了。岷江冬、春季的断流, 使成都平原每年减少水稻种植面积3.33万hm2,江南植被和 生态环境也出现不同程度的退化、恶化趋势。
目前,我国的水土流失面积已达186万km2,占国土面积 1/6强;荒漠化面积达262.2万km2,占国土面积的27.3%;中 低产田面积占全国耕地2/3以上。
三、土地、人口、环境 与可持续发展
可持续发展——既满足代人的需求,又不 损害后代人满足其需求的能力,是科学发 展观的基本要求之一。
四、加强土地资源管理,促进可持 续发展
(一)树立可持续发展观
可持续发展是以社会、经济、资源、环境、生态 的协调发展为目标,而不是单纯地追求经济增长。 这里所说的发展,是指社会与自然所涉及的多个 领域的协调发展,从一这目标出发,确定各领域、 各行业、各地区发展的比例关系、制约关系、利 益关系。
有用性、可占用性和具有价值。土地资源是人类生产和 生活的物质基础,当人类对它的需求越来越大时,土地 资源出现了稀缺现象,因而,被一部分人当作财产而占 有。从这个意义上说,地产,是指具有明确的权属关系 (有其物主)和排他性,并具有经济价值的土地资源。 它是土地的经济形态,是资本的物的表现。
土地具有资源和资产的双重内涵,前者是指土地作
一、土地管理学的研究对象和学科 性质
土地管理学的研究对象是作为自然经济综 合体的土地的利用和土地关系的管理,这 一完整的、综合的、具体的社会现象的规 律性。
土地管理学是管理科学的一个分支学科, 它是介于土地科学和管理科学的一门交叉 学科。是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应用学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