优化课堂情境 提高教学效率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优化课堂情境提高教学效率
内容丰富多彩、富有情趣,应用也十分广泛,语文应当是学生最感兴趣的学科。
但是,在农村中学从教近二十年,我却发现,现在有不少学生对语文课堂是越来越厌倦,产生了“兴趣危机”。
我曾经看过不少特级教师优秀的课例。
我发现,这些教师真正诱人的课堂魅力和不同凡响的教学风采,不在于老师在课堂上是多么优秀,而在于课堂上他们为学生创设了一种入迷入痴的情境,一种令学生学而不厌、流连忘返的气氛,一种使学生随着课文内容的波澜而产生的源源不断的感情流动,一种使学生欲罢不能的浓郁兴致和竞争意识。
此外,梁启超先生也曾说过:“用情感激发人,好像磁力吸铁一样,有多大分量的磁,便吸引多大分量的铁。
所以情感这东西,可以说是一切动作的原动力。
”由此可见,中学生对课文课堂兴趣不高,并不是课文本身枯燥、乏味,而在于老师课堂教学的理念和方法,在于老师的个人魅力。
语文教师若能够优化课堂教学情境,激发学生学习语文的热情,必定会使我们的教学效率大大提高。
所以,在教学的过程中,我十分注意利用各种方法、手段,优化课堂教学情境。
一、精心设计导语,诱发学生强烈的求知欲
俗话说,良好的开端是成功的一半,语文教师如果能设计出精彩的教学导语,通过简洁生动或幽默诙谐或富争议性的语言来诱发学生的求知欲,就不但可以给学生创设出一个良好的学习氛围,也可以很好地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为课堂教学打下坚实的基础。
此
外,从心理学角度看,一节课开始的时候,学生普遍存在着一种对未知世界的渴望,这种渴望情绪既强烈又短暂,教师应抓住这一良好的机会,利用导语点燃学生心灵的火花。
例如教学《隆中对》,这虽然是一篇自读课文,但篇幅长,且文言文对一般农村学生来说都会觉得晦涩难解。
在导语部分,一般教参都会建议从“三顾草庐”这个故事导入。
我也采用了这个做法,但并未就此打住,而是联系了故事发生的背景,在交代了刘备人材奇缺,单福走马荐诸葛之后,说了下面这段话:“曹刘之争,刘备节节败退,只能寄住新野。
刘备是一个雄心勃勃的人,但当时他的手下,武将不过关羽、张飞,文臣不过糜竺等,因为自己的抱负没有能够实现,心里总是闷闷不乐。
当刘备率兵退守新野时只剩下几千人马,而当时曹操还意欲乘势追击,要把他们一举歼灭,形势十分危急。
同学们,设想一下,假如你是诸葛亮,在这种形势下你会给刘备怎样出主意?细想想,一方面曹操是‘汉贼’,刘备是‘皇叔’,刘备被曹操追得走投无路,简直是奇耻大辱;另一方面,现在曹操已经战胜袁绍,拥有百万兵力,而且他又挟持天子发号施令。
这就不能光凭武力和他争胜负了。
自己的军队已经伤亡惨重,要硬对硬实在是力不从心,还很有可能连这几千人也保不住,要全军覆灭……”说到这里,我停顿了一下,让学生有时间代入角色,进行思考。
十几秒后,课堂气氛活跃起来。
有的同学说:“不管了,和他们拼了!”有的说:“还是认命投降吧。
”有的则说:“先投降,用缓兵之计。
君子报仇十年未晚嘛!”这个时候,我就水到渠成地将
话题引入正文:“那么我们来看看诸葛亮是怎样给刘备作分析的。
”就这样,一下子就能调动学生参与的积极性,同时引起他们阅读课文的兴趣。
在后来教《出师表》时,我也是采用这种让学生代入角色的做法,效果也不错。
二、借助电化教学手段,创设优美的情境
科学在发展,时代在进步,就算是农村中学,也早已告别了单靠一支粉笔、一张嘴进行教学的日子。
现代化的电教设备逐渐进入课堂,录音、录像、多媒体课件等对创设美的情境起着不可低估的作用。
因此,教师要根据教学需要,充分利用电化教学手段来创设美好的情境,充分调动学生的各种感官,使学生全身心地投入到教学内容中去体验、去领会、去把握,使抽象的知识形象化,把信息的传递和接受变成一种享受,使学生在愉快学习的同时吸收知识、开发智力、陶冶性情。
比如在教雨果《就英法联军远征中国致巴特勒上尉的信》一文时,我运用多媒体课件先将关于圆明园被烧毁前的一些或小巧精致、或雄奇壮阔的风景图片展现在学生的面前。
学生对圆明园是一片的赞叹,自豪的情感溢于言表。
这时,我又及时地播放了电影《火烧圆明园》的片段给学生看,并把被烧毁后只剩下残垣断瓦的圆明园的一些图片展现出来。
这时,全班的学生虽然没有一个去过北京,更没有去过圆明园,但强烈的视听震撼,让学生对火烧圆明园这段历史有了更理性的认识,学生的爱国情感被充分激发出来。
我再配以精心挑选的《就英法联军远征中国致巴特勒上尉的信》的抑扬顿挫的朗读,让学生们再一次感受文章语言的美,
从而把握作者的情感起伏,达到理想的教学效果。
三、充分调动学生的想象力,创设美的情境
阅读文学作品离不开想象,教读文学作品亦是如此。
教师应依据作品语言的描述,适当借助课外的知识,启发学生在头脑中再造出相应的新的形象或场景,获得创造的愉快。
例如,教学台湾著名诗人余光中《乡愁》一诗,为了引导学生真切体会诗人以特殊的思乡方式所表达的强烈的民族感情,我创设了下面的想象情境。
先播放元代著名戏曲家马致远《秋思》一诗的录音:枯藤老树昏鸦/小桥流水人家/古道西风瘦马/夕阳西下/断肠人在天涯。
听完录音,启发学生想象诗中描绘的情境,说明诗人抒发思乡之情的寄托物是什么(寄托物是藤、树、鸦、桥、流水、人家、古道、西风、瘦马、夕阳)。
再引导学生从课文中找出余光中抒发思念亲人和思乡之情的寄托物(寄托物是邮票、船票、坟墓、海峡,以寄托思念亲人和思乡之情)。
最后进行配乐配图的朗诵,引导学生想象:①乡愁本是非常抽象、不可捉摸的一种情感,诗人是通过什么具体可感的东西来表达的?②作者用什么话语把物象“串”起来的?产生了怎样的艺术效果?③诗中分别表达了怎样的乡愁?。
这样,通过听录音、读课文、看图片,把学生的想象从诗中描绘的情境自然引入到课文和图画所创设的情境之中。
学生在讲述自己头脑中再造的情境的过程中,不仅认识了“乡愁”作为题目和线索的匠心,而且对文章的点睛之笔“乡愁是一湾浅浅的海峡/我在这头/大陆在那头”有了更深的感受和体会(诗人将个人的故
乡之思上升到了代表千千万万人的家国之思)。
创设想象情境,一般在教学活动的高潮阶段,主要是体会人物的感情。
作品中人物感情的抒发离不开语言媒体,因此,不管用何种方法把学生带入想象情境,都不应忽视对作品语言的深入品味。
四、充分运用优美的语言感染学生,提高教学效率
语文课文大多都是内容丰富、语言优美的佳作。
语文教师要充分利用好这个得天独厚的条件,用自己好的语言素质,创设美的课堂教学情境。
当然,要做到这点,一方面教师要有好的教学基本功,另一方面对教材的思想内容、艺术特色以及语言形式都要有深入的了解,有深切的感受,由“披文以入情”到“情动而辞发”并由此去感染学生。
例如八年级下册第二单元《雪》《雷电颂》《海燕》等一组课文,都是运用象征手法,内容比较抽象,既要理解各形象的象征意义,又要理解其深意,所以不但学生厌学,教师也怕教。
但这个单元的课文语言情感是相当丰富、相当有感染力的,如果教师有好的语言能力,抓住文章语言美这个切入点,就会有意想不到的效果。
所以,为了不入俗套,教学这个单元的课文时,我都会充分发挥自己语言的表现力,恰当地运用语调、节奏、重音、停顿等技巧,把文中所表达的内容细致而富有感情地表达出来,并指导他们朗读。
使学生在深受感染的同时,也启动了他们理性的思考。
如教鲁迅的《雪》时,用自己美的语言把南方优美的雪景表现出来的同时,我还通过毛泽东的《沁园春·雪》,岑参的《白雪歌送武判官归京》把北方
壮美的雪景图展现在学生面前。
教师优美的语言对学生的感染力是巨大的,学生学习《雪》时不但兴趣盎然,而且对南方的雪的内涵、对作者的思想感情都有较深入的了解。
总而言之,优化课堂教学情景、提高教学效率、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是课堂教学的最终目标。
教材、教师、教法、学生,是提高课堂教学效率必不可少的几个方面,而其中最重要的如何提高学生学习的兴趣,正所谓“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
教师只有乐教,才能“情动而辞发”,学生才会“乐学”,“披文以入情”。
师生双方的感情渠道接通了,课堂教学情境也就得到了优化,课堂教学就会充满活力,不断迸发出思想的火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