增强民族文化认同,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增强民族文化认同,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

巫洋

(西南民族大学管理学院,四川成都610041 )

摘要: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具有丰富的内涵,是我国各民族社会、制度、心理、文化、政治等层面取得一致性或共识性的集体身份认同的集中表现。习近平总书记在十九大报告中提出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完善和发展我国民族理论,明确指出了今后我国民族工作前进的方向。基于文化认同,分析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与文化认同二者之间的关系,认为深化各民族文化认同是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必然途径。

关键词:中华民族;文化认同;民族共同体

中图分类号:C957 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673-9639 (2018) 08-0097-04

在十九大报告中,习近平总书记提出:“深化民族团结进步教育,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加强各民族交往交流交融,促进各民族像石榴籽一样紧紧抱在一起,共同团结奋斗、共同繁荣发展”[1]。其中,“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是对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这一理论的进一步深化,是对“培养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目标的进一步要求,指明了今后我国民族工作的新方向。文化作为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重要组成部分,是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思想基础。各民族要不断深化文化认同,才能为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打下坚实的思想基础。

一、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与文化认同的关系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加强中华民族大团结,长远和根本的途径是增强文化认同,建设各民族共有精神家园,积极培育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文化认同是最深层次的认同,是民族团结之根、民族和睦之魂。文化认同问题解决了,对伟大祖国、对中华民族、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的认同才能巩固”[2]。因此,从文化认同的角度来说,“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要求我国民族团结工作要在文化层面加大力度,不断深化我国各民族对中华文化的认同,进一步巩固国家精神层面的统一。笔者认为作为我国民族政策与民族团结工作的理论指导,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是国家统一、民族团结的灵魂,各民族的文化认同是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的思想基础。

(一)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是国家统一、民族团结的灵魂

习近平总书记在2014年中央民族工作会议上指出:“中华民族是一个命运共同体,一荣俱荣,一损俱损。各民族只有把自己的命运同中华民族的命运紧紧连接在一起,才有前途,才有希望。”中华民族共同体并不是一个想象的共同体,而是具体的、历史的以及现实的。古代秦汉一统天下之后,“大一统”思想在中国延续了两千多年的历史,造就了中国两千多年来十分稳固的封建社会;近代西方列强入侵,梁启超首次将“中华”和“民族”两个词结合在一起,提出了“中华民族”的概念,民族意识开始觉醒。在抗日战争时期,各民族为了抵御外辱,防止敌人的分化,中华民族是一个整体的思想深入人心;在和平年代,为了更好地处理民族问题,既要兼顾国家的统一,又要保证民族的团结。费孝通提出的

第20卷第8期铜仁学院学报V ol. 20, No. 8 2018年8 月Journal of Tongren University Aug. 2018

收稿日期:2018-06-04

作者简介:巫洋,男,贵州铜仁人,硕士研究生,研究方向:民族地区公共管理。

“多元一体”思想成为我国民族关系的基本格局。从过去到现在,中华民族始终作为一个从自在走向自觉的民族实体,屹立在世界民族之林。贯穿在中国历史长河中的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是今天我们国家统一、民族团结的灵魂所在。

(二)深化文化认同是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思想基础

不断深化各民族文化认同,具有两个方面的内涵。首先是各族人民对中华文化的认同,其次是中华文化对各民族优秀文化的认同。在很大程度上,中华文化与少数民族优秀文化的精髓都是相互吸收,相互交融,一脉相承的。北魏孝文帝为了让进入中原的鲜卑人学习汉文文化,适应政治、经济、社会的发展,将汉语作为国家的“正音”,奠定了汉语成为中国官方语言的基础。与此同时,中原文化也深受少数民族文化的影响。例如,《齐民要术》中记录了历史上各个民族不同的科学技术。这些科学技术在历史长河中不断融入汉族传统的科学技术之中。所以说中国传统科学技术的辉煌成果,是各民族共同创造的。在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过程中,应坚持中华文化底蕴,尊重差异、包容多样。文化认同是国家统一、民族团结的精神纽带。要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就要夯实文化认同的思想基础。

(三)民族共同体意识与文化认同的关系

文化认同在世界范围内的民族关系问题中占主导地位,在国家内部的民族关系问题中更是如此。因此,在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过程中,必须把深化各民族的文化认同作为重点工作来把握。只有培育中华民族的文化共同体,构筑各民族的精神家园,才能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从而促进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实现各民族共同的中国梦。

二、深化文化认同是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必要途径

2012年11月8日,胡锦涛同志代表十七届中央委员会向中国共产党第十八次全国代表大会作的报告中指出了“三个自信”,即“道路自信、理论自信、制度自信”。2016年7月1日,习近平总书记在庆祝中国共产党成立95周年大会上明确提出:中国共产党人“坚持不忘初心、继续前进”,就要坚持“四个自信”即“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自信、理论自信、制度自信、文化自信”。从“三个自信”到“四个自信”,不仅是我国新一代领导人集体智慧的体现,还强调了文化自信对完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建设的重要性。因此,本文认为深化各民族的文化认同,对各民族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具有一下三个方面的作用。

(一)深化文化认同有利于各民族摆脱文化认同的困境

深化各民族的文化认同,首先表现在对中华文化的认同。习近平同志2014年中央民族工作会议指出:中华文化是各民族文化的集大成。在市场经济不断发展的今天,各民族在铸牢中华民族共同意识的过程中,会遇到文化认同的困境。我国从封建制度的瓦解,近代西方思想文化的引进以及现代化进程中受到全世界思想、文化和价值观的冲击,多种社会思潮的涌动、多元价值观和多种信仰并存,使原有的价值观念受到挑战,很多人在思想上出现混乱,在文化认同的方面陷入了困境。这种危机一方面是由外来文化与本土文化的冲突造成的,另一方面也是现代文化对传统文化疏离和拒斥的结果。要解决当前我国面临的文化认同困境,深化各民族对中华文化的认同是必要的途径。

中国作为一个文明古国,其政治秩序是建立在以儒家思想为核心的基础之上的。儒家的“大一统”思想,让中国几千年始终作为一个整体延续至今,既为我们构建了一个多民族的国家,也塑造了中国人特有性格特征。现如今,儒家思想作为中华传统文化的主流思想,早已摒弃了其中的三纲五常、把人分为三六九等以及束缚和限制人发展和自由的糟粕部分。中华文化在充分发挥以儒家文化为核心思想的基础上,还融合了各民族优秀的传统文化,中华文化成为各民族文化的集大成。在市场经济不断发展的今天,中华文化不仅能帮助各民族的青年一代更好地融入社会,也对他们形成正确价值观、世界观和人生观起到积极的作用。因此,只有将中华文化融入到我们的思想体系,才不会在思潮激荡的今天迷失方向。因此,在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过程中,只有不断深化各民族对中华文化的认同,才能使各民族摆脱文化认同的困境。

(二)深化文化认同利于化解各民族文化信仰的冲突

98铜仁学院学报2018年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