增强民族文化认同,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

合集下载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增强民族文化认同,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
巫洋
(西南民族大学管理学院,四川成都610041 )
摘要: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具有丰富的内涵,是我国各民族社会、制度、心理、文化、政治等层面取得一致性或共识性的集体身份认同的集中表现。

习近平总书记在十九大报告中提出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完善和发展我国民族理论,明确指出了今后我国民族工作前进的方向。

基于文化认同,分析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与文化认同二者之间的关系,认为深化各民族文化认同是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必然途径。

关键词:中华民族;文化认同;民族共同体
中图分类号:C957 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673-9639 (2018) 08-0097-04
在十九大报告中,习近平总书记提出:“深化民族团结进步教育,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加强各民族交往交流交融,促进各民族像石榴籽一样紧紧抱在一起,共同团结奋斗、共同繁荣发展”[1]。

其中,“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是对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这一理论的进一步深化,是对“培养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目标的进一步要求,指明了今后我国民族工作的新方向。

文化作为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重要组成部分,是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思想基础。

各民族要不断深化文化认同,才能为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打下坚实的思想基础。

一、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与文化认同的关系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加强中华民族大团结,长远和根本的途径是增强文化认同,建设各民族共有精神家园,积极培育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

文化认同是最深层次的认同,是民族团结之根、民族和睦之魂。

文化认同问题解决了,对伟大祖国、对中华民族、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的认同才能巩固”[2]。

因此,从文化认同的角度来说,“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要求我国民族团结工作要在文化层面加大力度,不断深化我国各民族对中华文化的认同,进一步巩固国家精神层面的统一。

笔者认为作为我国民族政策与民族团结工作的理论指导,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是国家统一、民族团结的灵魂,各民族的文化认同是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的思想基础。

(一)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是国家统一、民族团结的灵魂
习近平总书记在2014年中央民族工作会议上指出:“中华民族是一个命运共同体,一荣俱荣,一损俱损。

各民族只有把自己的命运同中华民族的命运紧紧连接在一起,才有前途,才有希望。

”中华民族共同体并不是一个想象的共同体,而是具体的、历史的以及现实的。

古代秦汉一统天下之后,“大一统”思想在中国延续了两千多年的历史,造就了中国两千多年来十分稳固的封建社会;近代西方列强入侵,梁启超首次将“中华”和“民族”两个词结合在一起,提出了“中华民族”的概念,民族意识开始觉醒。

在抗日战争时期,各民族为了抵御外辱,防止敌人的分化,中华民族是一个整体的思想深入人心;在和平年代,为了更好地处理民族问题,既要兼顾国家的统一,又要保证民族的团结。

费孝通提出的
第20卷第8期铜仁学院学报V ol. 20, No. 8 2018年8 月Journal of Tongren University Aug. 2018
收稿日期:2018-06-04
作者简介:巫洋,男,贵州铜仁人,硕士研究生,研究方向:民族地区公共管理。

“多元一体”思想成为我国民族关系的基本格局。

从过去到现在,中华民族始终作为一个从自在走向自觉的民族实体,屹立在世界民族之林。

贯穿在中国历史长河中的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是今天我们国家统一、民族团结的灵魂所在。

(二)深化文化认同是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思想基础
不断深化各民族文化认同,具有两个方面的内涵。

首先是各族人民对中华文化的认同,其次是中华文化对各民族优秀文化的认同。

在很大程度上,中华文化与少数民族优秀文化的精髓都是相互吸收,相互交融,一脉相承的。

北魏孝文帝为了让进入中原的鲜卑人学习汉文文化,适应政治、经济、社会的发展,将汉语作为国家的“正音”,奠定了汉语成为中国官方语言的基础。

与此同时,中原文化也深受少数民族文化的影响。

例如,《齐民要术》中记录了历史上各个民族不同的科学技术。

这些科学技术在历史长河中不断融入汉族传统的科学技术之中。

所以说中国传统科学技术的辉煌成果,是各民族共同创造的。

在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过程中,应坚持中华文化底蕴,尊重差异、包容多样。

文化认同是国家统一、民族团结的精神纽带。

要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就要夯实文化认同的思想基础。

(三)民族共同体意识与文化认同的关系
文化认同在世界范围内的民族关系问题中占主导地位,在国家内部的民族关系问题中更是如此。

因此,在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过程中,必须把深化各民族的文化认同作为重点工作来把握。

只有培育中华民族的文化共同体,构筑各民族的精神家园,才能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从而促进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实现各民族共同的中国梦。

二、深化文化认同是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必要途径
2012年11月8日,胡锦涛同志代表十七届中央委员会向中国共产党第十八次全国代表大会作的报告中指出了“三个自信”,即“道路自信、理论自信、制度自信”。

2016年7月1日,习近平总书记在庆祝中国共产党成立95周年大会上明确提出:中国共产党人“坚持不忘初心、继续前进”,就要坚持“四个自信”即“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自信、理论自信、制度自信、文化自信”。

从“三个自信”到“四个自信”,不仅是我国新一代领导人集体智慧的体现,还强调了文化自信对完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建设的重要性。

因此,本文认为深化各民族的文化认同,对各民族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具有一下三个方面的作用。

(一)深化文化认同有利于各民族摆脱文化认同的困境
深化各民族的文化认同,首先表现在对中华文化的认同。

习近平同志2014年中央民族工作会议指出:中华文化是各民族文化的集大成。

在市场经济不断发展的今天,各民族在铸牢中华民族共同意识的过程中,会遇到文化认同的困境。

我国从封建制度的瓦解,近代西方思想文化的引进以及现代化进程中受到全世界思想、文化和价值观的冲击,多种社会思潮的涌动、多元价值观和多种信仰并存,使原有的价值观念受到挑战,很多人在思想上出现混乱,在文化认同的方面陷入了困境。

这种危机一方面是由外来文化与本土文化的冲突造成的,另一方面也是现代文化对传统文化疏离和拒斥的结果。

要解决当前我国面临的文化认同困境,深化各民族对中华文化的认同是必要的途径。

中国作为一个文明古国,其政治秩序是建立在以儒家思想为核心的基础之上的。

儒家的“大一统”思想,让中国几千年始终作为一个整体延续至今,既为我们构建了一个多民族的国家,也塑造了中国人特有性格特征。

现如今,儒家思想作为中华传统文化的主流思想,早已摒弃了其中的三纲五常、把人分为三六九等以及束缚和限制人发展和自由的糟粕部分。

中华文化在充分发挥以儒家文化为核心思想的基础上,还融合了各民族优秀的传统文化,中华文化成为各民族文化的集大成。

在市场经济不断发展的今天,中华文化不仅能帮助各民族的青年一代更好地融入社会,也对他们形成正确价值观、世界观和人生观起到积极的作用。

因此,只有将中华文化融入到我们的思想体系,才不会在思潮激荡的今天迷失方向。

因此,在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过程中,只有不断深化各民族对中华文化的认同,才能使各民族摆脱文化认同的困境。

(二)深化文化认同利于化解各民族文化信仰的冲突
98铜仁学院学报2018年
深化各民族的文化认同,还表现在对各民族文化差异的认同。

在国家的一体化建设中,由于对少数民族文化的疏忽,往往会造成一些地区民族关系、国家与民族关系紧张的局面。

这种紧张的局面,很大程度上是由于文化和信仰的冲突造成的。

有些边疆民族的民族文化很大程度上受到外来文化的影响,在发展过程中与中华民族主流意识形态有一定的距离,而这种文化的距离,往往会导致以宗教和信仰为表现形式的所谓民族意识的张扬,从而导致矛盾的发生。

因此,求同存异的文化认同方式,为解决各民族文化信仰的冲突,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提供了有利条件。

在抗日战争期间,为了防止敌人的分化,国家的分裂,我国暂时摈弃了少数民族身份的划分,都统一在了中华民族这一整体之下。

随着抗日战争、解放战争的胜利,共产党在解决民族问题的理论和实践不断成熟,民族区域自治应运而生,为化解各民族矛盾发挥了巨大的作用。

随着国内经济和文化的繁荣发展,少数民族的文化与信仰意识逐渐增强,中华民族与少数民族之间的文化信仰冲突再次凸显出来。

于是,费孝通先生用“多元一体”理论,为当前化解各民族文化信仰的冲突提供了理论依据。

这一论断既符合我国多民族发展的基本历史,又符合中华民族共同体的本质特征。

习近平同志在第二次新疆工作座谈会上发表的重要讲话中指出:“各民族要相互了解、相互尊重、相互包容、相互欣赏、相互学习、相互帮助,像石榴籽那样紧紧抱在一起。

”由此可见,我国对少数民族的文化越来越重视。

“六个相互”集中体现了少数民族文化是中华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深化各民族文化认同中求同存异的重要思想。

因此,在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的过程中,需要不断深化各民族文化差异的认同,才有利于化解各民族文化信仰的冲突。

(三)深化文化认同有利于提高各民族发展的软实力
习近平在中共中央政治局第十二次集体学习时强调:“提高国家文化软实力,关系‘两个一百年’奋斗目标和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的实现。

要弘扬社会主义先进文化,深化文化体制改革,推动社会主义文化大发展大繁荣,增强全民族文化创造活力,推动文化事业全面繁荣、文化产业快速发展,不断丰富人民精神世界、增强人民精神力量,不断增强文化整体实力和竞争力,朝着建设社会主义文化强国的目标不断前进。

”[3]因此,深化对少数各民族特色文化的认同,大力发展少数民族的特色文化,也是提高我国文化软实力的一种重要手段。

我国的少数民族大多分布在自然环境奇特,生态条件特殊,自然资源丰富的边陲地区,特殊的自然环境造就了特殊的民族文化。

新疆维吾尔自治区作为我国西北部边陲,是伊斯兰文化与我国传统文化相互交融的地区,也是“一带一路”的核心区域。

新疆维吾尔自治区特殊的民族文化可以作为经济发展的重要抓手,充分挖掘新疆维吾尔自治区少数民族文化的内涵,把文化融入到经济、旅游、金融等各方面的领域,在深化民族文化内涵的同时,又提高了新疆维吾尔自治区的经济发展质量,让新疆维吾尔自治区成为“一带一路”经济的核心区,文化的核心区。

民族关系中的核心问题就是民族利益、民族权利和民族发展。

民族利益是民族关系的焦点;民族权利是民族关系的测量表;民族发展是民族关系的主题。

因此,深化对各民族的特色文化认同,充分发挥各民族特色文化的优势,有利于提高各民族发展的软实力,带动各民族经济的繁荣,从而为各民族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打下物质基础。

三、从文化认同角度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
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需要从政治、经济、社会、文化思想等方面共同努力。

从文化认同的角度来说,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最关键的是要铸牢中华民族文化共同体。

因此,本文认为铸牢中华民族文化共同体,需要从以下三个方面去努力。

第一,要不断完善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大力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

党的十六届六中全会第一次明确提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科学命题,指出“马克思主义指导思想,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共同理想,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民族精神和以改革创新为核心的时代精神,社会主义荣辱观,构成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基本内容”。

历史是不断发展的,我们的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也应该在具体的历史条件下不断完善,以适应时代的要求。

在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时,我们更要注重方式和方法。

在信息化不断发展的今天,我们要摒弃从前
第8期巫洋:增强民族文化认同,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99
简单粗暴的口号式、标语式的宣传模式,利用信息化技术和以艺术方式,制作微电影、宣传片、公益广告等,也可以通过社交平台,开展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讨论会、读书会等,从而让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以润物细无声的方式深入人心。

第二,要不断发掘中华民族优秀的传统文化,结合时代让其焕发出新的生机。

习近平同志指出:“要加强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挖掘和阐发,努力实现中华传统美德的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把跨越时空、超越国度、富有永恒魅力、具有当代价值的文化精神弘扬起来,把继承优秀传统文化又弘扬时代精神、立足本国又面向世界的当代中国文化创新成果传播出去。

”在文化思想爆炸式发展的今天,中华民族优秀传统文化面临了许多挑战。

只有不断发掘,创新发展,结合时代的特征,才能发挥出新的价值。

第三,要坚持中华民族多元文化的求同存异,吸收少数民族传统文化的精髓。

习近平指出:“本国本民族要珍惜和维护自己的思想文化,也要承认和尊重别国别民族的思想文化。

不同国家、民族的思想文化各有千秋,只有姹紫嫣红之别,而无高低优劣之分。

每个国家、每个民族不分强弱、不分大小,其思想文化都应该得到承认和尊重。

”费孝通认为在处理不同文化关系时,要“各美其美,美人之美,美美与共,天下大同”。

文化相对论的基本论点认为每一种文化都具有其独创性和充分的价值。

因此,在比较各民族的文化时,必须抛弃以西方文化为中心的“我族文化中心主义”观念。

在汉族居住的中心地区,不能认为少数民族的风俗习惯就是落后的,不要认为少数民族的文化就是与当今高速发展的社会是脱轨的。

中华民族的文化根基,就像一条延绵不绝的大河,少数民族的文化就像上游源源不断的小溪,只有保护好源头的活水,让其不断焕发出新的生机,中华民族才会像黄河之水一样奔流不息。

参考文献:
[1] 张立辉,赵春野.把民族关系团结紧紧抓在手上[M].
北京:光明日报出版社,2015:12.
[2] 王希恩.增强文化认同是民族团结之本[N].中国民族报,
2017-08-25.
[3] 习近平.建设社会主义文化强国着力提高国家文化软实
力[N].新华网,2013-12-31.
To Deepen Unceasingly Cultural Identity of All Peoples
and to Cast a Strong Community Sense of Chinese Nation
WU Yang
( School of Management, Southwest Minzu University, Chengdu 610041, Sichuan, China )
Abstract: Community sense of Chinese nation has rich connotation. It is a concentrated expression of the consistence or consensus got by all peoples of China on society, system, psychology, culture, politics and other levels . In Reports of the19th National Congress of the Communist Part of China, General Secretary Xi Jinping points out that we should cast a strong community sense of Chinese nation and improve and develop the nationality theory of China. This statament shows the moving direction of the nationality work of China. Based on the theory of cultural identity, this paper analyzes the relation between community sense of Chinese nation and cultural identity, and thinks that to deepen the cultural identity of all peoples in China is a necessary way by which we can cast a strong community sense of Chinese nation.
Key words: Chinese nation, cultural identity, community of nationality
(责任编辑黎帅)(责任校对肖峰)(英文编辑谢国先)100铜仁学院学报2018年。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