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冷器技术简介
合集下载
相关主题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发动机挡风的附件尽量不装在风扇通道的后方,注意避免通过冷却器组 的气流回流及过分不均匀。
以上几个因素都可导致中冷器散热性能下降。
发动机进出气管弯曲太多,流道太长;进出气管直径太小;进出气管截 面变化太激烈;管子全部为软管。以上几个因素都可导致中冷系统压力 降超差。
中冷器使用维护说明书
中冷器应存放在通风、干燥的仓库内。 中冷器搬过程中应轻拿轻放,不得碰坏冷却管和散热 带。如果发现中冷器散热带有倒伏现象,可用镊子把散 热带重新扶直。如有冷却管或气室出现泄漏,可用氩弧 焊或金属修补剂修补。 为了防止散热器各部件的腐蚀,充分保证正常的使用 寿命,散热器不得与任何酸、碱物质接触。如有接触, 应立即用清水冲洗干净。 安装时确保中冷器安装牢固。与散热器装配时,应在 中冷器和散热器缝隙处垫上密封条,确保冷风通过中冷 器,并防上热空气回流。确保进出气室口与胶管的密封 ,以保证增压空气不往外泄漏。 中冷器投入使用后,须定期地用清水冲洗附着在中冷 器芯子上的泥浆、灰尘等杂质,定期放掉中冷器内部的 油污和冷凝水,确保中冷器的散热效率。
影响中冷器性能的几个相关因素
车脸的开孔率,理想的开孔率为70-80%。轿车与轻卡可适当降低为60%。 如果把开孔率降低30%,冷却能力相差20%,沸腾空气温度相差10℃。
与中冷器串联在一起的散热器、油冷器及冷凝器的冷侧风阻太大。他们 之间的装配缝隙太大。
风扇设计风量偏小。
风扇与散热器太近,风扇同时产生轴向和径向气流。两个方向的气流发 生相互干扰而使风量减少。当不使用护风圈时,风扇与散热器的距离越 小越好,约25~30mm;使用护风圈时,风扇与散热器距离远就可得到较高 的效率,该距离一般为127~228.6mm。
流体两种流动形式的比较
(1) 顺流和逆流是两种极端情况,在相同的进出口温度下,逆流的温△tm最 大,顺流则最小;
(2) 顺流时,而逆流时,则可能大于,可见,逆流布置时的换热最强。
th′′ < tc′′
tc′′Δtm
th′′
dTh
ΔTi
dq
ΔT
dTc
ΔTi
dTh
ΔTo
ΔT dq
dTc
ΔTo
In
Out
水对空中冷器的冷却效率为80%-90%
温度差 ⊿T= Th0- T0,即中冷器出口温度与环境温度之差 空对空中冷器⊿T一般为15-30℃
水对空中冷器⊿T一般为10℃-15℃
热侧压力降 ⊿Ph=Phi- Ph0 应使中冷器热侧压力降尽可能低,轻中型车不高于10.7kPa(80mmHg),重型
车上不高于12.5kPa(93.5mmHg)。中冷器增压侧压力降过大,将低消温度下降的 效果;同时,当空—空中冷系统进气管路有10.2kPa压降时,将使加速反应下降 6.5%。
Байду номын сангаас
冷 空 气
,
把 热
中冷器的作用
增加比功率,提高发动机马力。冷却增压后被提高的进气温度,增高单 位体积的氧气含量,提高空燃比,使燃料燃烧更充分,从而达到提高发 动机功率的目的。据大量资料,在给定的压力下,增压空气温度每下降 10℃,发动机功率约提高3%~5%;或者在相同的功率下,燃料消耗减少 1.5%,,可使最高燃烧温度和整个循环的平均温度下降3℃
中冷器零部件--散热翅片
材料:4045/3003/4045、4343/3003/4343、434/3003/434,料厚0.15~0.2
中冷器零部件--冷却管
材料:3003或LF21挤压管,料厚0.55~0.7
间壁式换热器的结构型式
1、套管式换热器:最简单的一种间壁式换热器,流体有顺流和 逆流两种,适用于传热量不大或流体流量不大的情形
中冷器的分类
♦ 按冷却介质的不同,中冷器可分为空对空中冷器和水对空中冷器。空对空 中冷器常与水箱串联或并联的形式装配在一起,用风扇及迎面风对经过蜗 轮增压的空气进行冷却;水空中冷器常与发动机体装配在一起,利用发动 机的冷却液对经对经过蜗轮增压的空气进行冷却。
♦ 由于受冷却液温度的限制,水空中冷后的增压空气很难达到较低的 进气温度(如80℃以下);其次,由冷却液带走的这部分热量,实 际上还要通过水箱散发到大气中,无形之中增加了冷却系统水散热 器的负担,而且从传热过程来看它是二次传热,整体的传热效率较 低;再者,由于在水空中冷系统中,冷却液参与了中冷循环,容易 因为中冷器泄漏导致冷却液进入气缸而出现水锤事故。因此车用中 冷器越来越多地采用空空中冷器。
冷侧压力降⊿PC 尽可能降低冷却空气侧压力降。过高的冷侧压力降将使冷风流量急剧下降,
导致中冷器散热性能不足,发动机出水温度偏高。低的冷侧压力降对中冷器和水 箱的匹配至关重要。国内主机厂对冷却空气侧压力降基本不提要求,但规定了散 热器水温的限值,国外对冷却空气侧压力降的要求也不尽相同,在实际的应用过 程中都以不影响中冷器和水箱的散热性能为前提。
有效地降低废气污染物的排放量和噪声,采用增压中冷技术可使排放 达 ` 到 欧 II 、 欧 III 标 准 。 经 国 外 文 献 介 绍 , 进 气 温 度 从 60℃ 降 低 到 30℃,标定工况燃油耗率下降1%,NOX排放下降24%,烟度基本不变;最 大扭矩工况下,燃油耗率下降3%,NOX排放下降6%,烟度下降13%。
热交换理论应用分析
5、增大K值可以提高中冷器的散热能力。增大中冷器的传热系数以下的措 施来达到: 1)采用内置紊流片式中冷器。紊流片可以引导热空气在管子内盘旋, 使得热量更有效的传递到冷却管上。银轮早在1999年就开发了内置紊 流片式中冷器,并在国内各大汽车上得到了广泛的应用。国外高效率 中冷器普遍采用内置紊流片式中冷器。 2)采用百叶窗式散热带或错开型散热带。 3)改变中冷器的结构型式,如把“横流式”改成“U”型。 4)对于在用的中冷器,增大中冷器的传热系数的一个最有效的的方法 是把冷却管内的油污洗干净!管子内的油膜(来自差的增压密封面或 阀盖)起着绝热器或热障的作用,它阻碍热量从空气传递到管壁。。
以上几个指标足以正确评价热交换器的散热能力,但基于增压中冷的使用目 的:提高进气密度,进而提高发动机性能,如果仅使用进气温度和进气压力来分 析中冷器对发动机的性能,显然是不直观的。根据理想气体方程:ρ=p/(RT), 显 然用气体密度ρ替代进气温度和进气压力来评估中冷器是直观的。
密度恢复⊿ρ=(Ph0 /Th0- Phi/ Thi) 密度恢复系数ηρ=1-(Phi /T0- Ph0/ Th0)/(Phi /T0- Phi/ Thi)
风扇与发动机的距离的下限为100mm。
风扇与护风罩间隙设定不合理。载重车的风扇与护风罩间隙越小越好, 一般为20mm,此时风量可达到93%,如果改进风罩的安装方法,可使间隙 小到2mm;轿车的风扇与护风罩间隙却不能太小。
风扇与风罩的相对位置不合理。风扇伸入护风圈的长度一般为叶片弦长 的2/3~3/3,其中离心式风扇伸入2/3为极限,而轴流式风扇可伸入3/3 。
I
Ou
n
t
热交换理论应用分析
分析: 1、这两个等式适用于所有稳定状态的热传递。 2、在两种流体间存在较大的温差时(或称为驱动力),热传导效果就好,在 等式 1:Q = K×A×DTlm中体现要有大的DTlm。 3、中冷器的出口温度和外部气体温度的差值被称为近似值。为了得到一个小 的近似值,就不得不加大中冷器的散热面积或改变中冷器结构来提高的传热 系数。 3、25--30度的近似值比较好。对于工业用热交换器,通过无限制地增大中冷 器来提高热交换能力从成本上考虑变得不经济。 4、可以通过增大散热面积来获得更多的传热量。增大散热面积可以通过加大 散热带密度或增大中冷器体积来达到。增加散热带的密度,可以增大中冷器 的散热面积,这是有利的一面,但是冷风通过中冷器芯子的阻力会因此变 大,导致通过中冷器芯子的冷风流量会降低,这又是不利的一面。看第二个 方程式Q = m * Cp * DT, 当散热带密度增大时,空气流量“m”就会降低,为 了达到一定量的Q,你就必须有一个较大的DT,意味着你要使冷空气的温度升 高的更多。那样的话,就会导致等式1里面的DT1m减小,从而降低了总的热传 递效果。因此必须找一个最适合的平衡点:开始时,在冷却管上加散热带, 散热量不断上升,因为中冷器增加了散热面积增加了,不断的增加散热带峰 数,直到由于冷风流量减少而导致中冷器散热量开始减少。到达平衡点后, 如果你还要增大中冷器散热能力,那就必须通过增加中冷器的体积来增大中 冷器散热面积。
Hot fluid Cold fluid
T ΔT1
Th (Hot) ΔT2
Tc (cold) x
顺流
Hot fluid
Cold fluid
T ΔT1 Tc
Th ΔT2
x
逆流
间壁式换热器的结构型式
(2) 管壳式换热器:最主要的一种间壁式换热器,传热面由管束组 成,管子两端固定在管板上,管束与管板再封装在外壳内。两种流 体分管程和壳程。
空空中冷器在汽车上的布置
空空中冷器系统图
中冷器的工作系统原理图
来的上(量增
。热面或传压
量的水给热
传热)冷空
给量流却气
外。过管从
面热冷和涡
的量却附轮
冷就管着增
空这和在压
气样附管器
通着子流
, ,
,
把过在上经
增管管散中
压子子热冷
热和上带器
空散散 的
气热热外冷
的带带面却
温把时的管
度 降 下
热 空 气
带 走
中冷器分类
管带式中冷器
板翅式中冷器
叠片式中冷器
中冷器的分类
叠片式中冷器
组合式中冷器
管壳式中冷器
管片式中冷器
中冷器的内部结构
内置紊流片式 管带式中冷器分解图
板翅式中冷器分解图
内置紊流片式中冷器与板翅式中冷器的共同特点是中 冷器的热侧通道内装有内部散热带(俗称紊流片),它 大大加强了中冷器的热侧散热面积,并可强制使增压热 空气由层流变成紊流,从而大大提高中冷器的散热能力。
减少发动机燃料消耗。
提高对海拨高度的适应性。在高海拨地区,采用中冷可使用更高压比的 压气机,使发动机功率得到更大提高,提高汽车的适应性。
避免汽油机增压后爆燃的倾向。
改善增压器匹配和适应性。
中冷器性能评价指标
冷却效率η=(Thi- Th0)/(Thi- T0) 空对空中冷器的冷却效率为75%-85%,不低于75%
降低发动机热负荷和机械负荷,提高发动机寿命。根据计算,压缩空气 每降低1℃,最高燃烧温度和排气温度可降低可降低2-3℃;在相同的平 均有效压力下,中冷降低了进气温度55-105℃,可以有效缓解发动机热 负荷。因此中增压度以上的发动机,中冷是必不可少的。在保持大致相 同空气密度的条件下,可使气缸压力下降,缓解机械负荷。
TA,out TB,in (shell side)
TB,out TA,in (tube side)
间壁式换热器的结构型式
(3) 交叉流换热器:间壁式换热器的又一种主要形式。其主要特点是 冷热流体呈交叉状流动。交叉流换热器又分管束式、管翅式和板翅式 三种。
(c) 板翅式交叉流换热器
单位体积内所包含的换热面积作为 衡量换热器紧凑程度的衡量指标, 一般将大于700m2/m3的换热器称为 紧凑式换热器,板翅式换热器多属 于紧凑式。
6、水空中冷器。如果我们以水来代替空气作为冷却介质,我们可以看到 中冷器的散热性能有一个大的提高,原因如下:水有更强的吸热能力 而温度却升高不多。这就提高了DT1m,DT1m变大,Q值也变大,中冷器 的出口温度就降低了。一个具有好的设计的水空中冷器应有一个大的K 值,那样也会有助于散热量的提高。由于DT1m和U值同时升高,你可以 减小中冷器的体积使得它可以更好地安装到发动机上。
以上几个因素都可导致中冷器散热性能下降。
发动机进出气管弯曲太多,流道太长;进出气管直径太小;进出气管截 面变化太激烈;管子全部为软管。以上几个因素都可导致中冷系统压力 降超差。
中冷器使用维护说明书
中冷器应存放在通风、干燥的仓库内。 中冷器搬过程中应轻拿轻放,不得碰坏冷却管和散热 带。如果发现中冷器散热带有倒伏现象,可用镊子把散 热带重新扶直。如有冷却管或气室出现泄漏,可用氩弧 焊或金属修补剂修补。 为了防止散热器各部件的腐蚀,充分保证正常的使用 寿命,散热器不得与任何酸、碱物质接触。如有接触, 应立即用清水冲洗干净。 安装时确保中冷器安装牢固。与散热器装配时,应在 中冷器和散热器缝隙处垫上密封条,确保冷风通过中冷 器,并防上热空气回流。确保进出气室口与胶管的密封 ,以保证增压空气不往外泄漏。 中冷器投入使用后,须定期地用清水冲洗附着在中冷 器芯子上的泥浆、灰尘等杂质,定期放掉中冷器内部的 油污和冷凝水,确保中冷器的散热效率。
影响中冷器性能的几个相关因素
车脸的开孔率,理想的开孔率为70-80%。轿车与轻卡可适当降低为60%。 如果把开孔率降低30%,冷却能力相差20%,沸腾空气温度相差10℃。
与中冷器串联在一起的散热器、油冷器及冷凝器的冷侧风阻太大。他们 之间的装配缝隙太大。
风扇设计风量偏小。
风扇与散热器太近,风扇同时产生轴向和径向气流。两个方向的气流发 生相互干扰而使风量减少。当不使用护风圈时,风扇与散热器的距离越 小越好,约25~30mm;使用护风圈时,风扇与散热器距离远就可得到较高 的效率,该距离一般为127~228.6mm。
流体两种流动形式的比较
(1) 顺流和逆流是两种极端情况,在相同的进出口温度下,逆流的温△tm最 大,顺流则最小;
(2) 顺流时,而逆流时,则可能大于,可见,逆流布置时的换热最强。
th′′ < tc′′
tc′′Δtm
th′′
dTh
ΔTi
dq
ΔT
dTc
ΔTi
dTh
ΔTo
ΔT dq
dTc
ΔTo
In
Out
水对空中冷器的冷却效率为80%-90%
温度差 ⊿T= Th0- T0,即中冷器出口温度与环境温度之差 空对空中冷器⊿T一般为15-30℃
水对空中冷器⊿T一般为10℃-15℃
热侧压力降 ⊿Ph=Phi- Ph0 应使中冷器热侧压力降尽可能低,轻中型车不高于10.7kPa(80mmHg),重型
车上不高于12.5kPa(93.5mmHg)。中冷器增压侧压力降过大,将低消温度下降的 效果;同时,当空—空中冷系统进气管路有10.2kPa压降时,将使加速反应下降 6.5%。
Байду номын сангаас
冷 空 气
,
把 热
中冷器的作用
增加比功率,提高发动机马力。冷却增压后被提高的进气温度,增高单 位体积的氧气含量,提高空燃比,使燃料燃烧更充分,从而达到提高发 动机功率的目的。据大量资料,在给定的压力下,增压空气温度每下降 10℃,发动机功率约提高3%~5%;或者在相同的功率下,燃料消耗减少 1.5%,,可使最高燃烧温度和整个循环的平均温度下降3℃
中冷器零部件--散热翅片
材料:4045/3003/4045、4343/3003/4343、434/3003/434,料厚0.15~0.2
中冷器零部件--冷却管
材料:3003或LF21挤压管,料厚0.55~0.7
间壁式换热器的结构型式
1、套管式换热器:最简单的一种间壁式换热器,流体有顺流和 逆流两种,适用于传热量不大或流体流量不大的情形
中冷器的分类
♦ 按冷却介质的不同,中冷器可分为空对空中冷器和水对空中冷器。空对空 中冷器常与水箱串联或并联的形式装配在一起,用风扇及迎面风对经过蜗 轮增压的空气进行冷却;水空中冷器常与发动机体装配在一起,利用发动 机的冷却液对经对经过蜗轮增压的空气进行冷却。
♦ 由于受冷却液温度的限制,水空中冷后的增压空气很难达到较低的 进气温度(如80℃以下);其次,由冷却液带走的这部分热量,实 际上还要通过水箱散发到大气中,无形之中增加了冷却系统水散热 器的负担,而且从传热过程来看它是二次传热,整体的传热效率较 低;再者,由于在水空中冷系统中,冷却液参与了中冷循环,容易 因为中冷器泄漏导致冷却液进入气缸而出现水锤事故。因此车用中 冷器越来越多地采用空空中冷器。
冷侧压力降⊿PC 尽可能降低冷却空气侧压力降。过高的冷侧压力降将使冷风流量急剧下降,
导致中冷器散热性能不足,发动机出水温度偏高。低的冷侧压力降对中冷器和水 箱的匹配至关重要。国内主机厂对冷却空气侧压力降基本不提要求,但规定了散 热器水温的限值,国外对冷却空气侧压力降的要求也不尽相同,在实际的应用过 程中都以不影响中冷器和水箱的散热性能为前提。
有效地降低废气污染物的排放量和噪声,采用增压中冷技术可使排放 达 ` 到 欧 II 、 欧 III 标 准 。 经 国 外 文 献 介 绍 , 进 气 温 度 从 60℃ 降 低 到 30℃,标定工况燃油耗率下降1%,NOX排放下降24%,烟度基本不变;最 大扭矩工况下,燃油耗率下降3%,NOX排放下降6%,烟度下降13%。
热交换理论应用分析
5、增大K值可以提高中冷器的散热能力。增大中冷器的传热系数以下的措 施来达到: 1)采用内置紊流片式中冷器。紊流片可以引导热空气在管子内盘旋, 使得热量更有效的传递到冷却管上。银轮早在1999年就开发了内置紊 流片式中冷器,并在国内各大汽车上得到了广泛的应用。国外高效率 中冷器普遍采用内置紊流片式中冷器。 2)采用百叶窗式散热带或错开型散热带。 3)改变中冷器的结构型式,如把“横流式”改成“U”型。 4)对于在用的中冷器,增大中冷器的传热系数的一个最有效的的方法 是把冷却管内的油污洗干净!管子内的油膜(来自差的增压密封面或 阀盖)起着绝热器或热障的作用,它阻碍热量从空气传递到管壁。。
以上几个指标足以正确评价热交换器的散热能力,但基于增压中冷的使用目 的:提高进气密度,进而提高发动机性能,如果仅使用进气温度和进气压力来分 析中冷器对发动机的性能,显然是不直观的。根据理想气体方程:ρ=p/(RT), 显 然用气体密度ρ替代进气温度和进气压力来评估中冷器是直观的。
密度恢复⊿ρ=(Ph0 /Th0- Phi/ Thi) 密度恢复系数ηρ=1-(Phi /T0- Ph0/ Th0)/(Phi /T0- Phi/ Thi)
风扇与发动机的距离的下限为100mm。
风扇与护风罩间隙设定不合理。载重车的风扇与护风罩间隙越小越好, 一般为20mm,此时风量可达到93%,如果改进风罩的安装方法,可使间隙 小到2mm;轿车的风扇与护风罩间隙却不能太小。
风扇与风罩的相对位置不合理。风扇伸入护风圈的长度一般为叶片弦长 的2/3~3/3,其中离心式风扇伸入2/3为极限,而轴流式风扇可伸入3/3 。
I
Ou
n
t
热交换理论应用分析
分析: 1、这两个等式适用于所有稳定状态的热传递。 2、在两种流体间存在较大的温差时(或称为驱动力),热传导效果就好,在 等式 1:Q = K×A×DTlm中体现要有大的DTlm。 3、中冷器的出口温度和外部气体温度的差值被称为近似值。为了得到一个小 的近似值,就不得不加大中冷器的散热面积或改变中冷器结构来提高的传热 系数。 3、25--30度的近似值比较好。对于工业用热交换器,通过无限制地增大中冷 器来提高热交换能力从成本上考虑变得不经济。 4、可以通过增大散热面积来获得更多的传热量。增大散热面积可以通过加大 散热带密度或增大中冷器体积来达到。增加散热带的密度,可以增大中冷器 的散热面积,这是有利的一面,但是冷风通过中冷器芯子的阻力会因此变 大,导致通过中冷器芯子的冷风流量会降低,这又是不利的一面。看第二个 方程式Q = m * Cp * DT, 当散热带密度增大时,空气流量“m”就会降低,为 了达到一定量的Q,你就必须有一个较大的DT,意味着你要使冷空气的温度升 高的更多。那样的话,就会导致等式1里面的DT1m减小,从而降低了总的热传 递效果。因此必须找一个最适合的平衡点:开始时,在冷却管上加散热带, 散热量不断上升,因为中冷器增加了散热面积增加了,不断的增加散热带峰 数,直到由于冷风流量减少而导致中冷器散热量开始减少。到达平衡点后, 如果你还要增大中冷器散热能力,那就必须通过增加中冷器的体积来增大中 冷器散热面积。
Hot fluid Cold fluid
T ΔT1
Th (Hot) ΔT2
Tc (cold) x
顺流
Hot fluid
Cold fluid
T ΔT1 Tc
Th ΔT2
x
逆流
间壁式换热器的结构型式
(2) 管壳式换热器:最主要的一种间壁式换热器,传热面由管束组 成,管子两端固定在管板上,管束与管板再封装在外壳内。两种流 体分管程和壳程。
空空中冷器在汽车上的布置
空空中冷器系统图
中冷器的工作系统原理图
来的上(量增
。热面或传压
量的水给热
传热)冷空
给量流却气
外。过管从
面热冷和涡
的量却附轮
冷就管着增
空这和在压
气样附管器
通着子流
, ,
,
把过在上经
增管管散中
压子子热冷
热和上带器
空散散 的
气热热外冷
的带带面却
温把时的管
度 降 下
热 空 气
带 走
中冷器分类
管带式中冷器
板翅式中冷器
叠片式中冷器
中冷器的分类
叠片式中冷器
组合式中冷器
管壳式中冷器
管片式中冷器
中冷器的内部结构
内置紊流片式 管带式中冷器分解图
板翅式中冷器分解图
内置紊流片式中冷器与板翅式中冷器的共同特点是中 冷器的热侧通道内装有内部散热带(俗称紊流片),它 大大加强了中冷器的热侧散热面积,并可强制使增压热 空气由层流变成紊流,从而大大提高中冷器的散热能力。
减少发动机燃料消耗。
提高对海拨高度的适应性。在高海拨地区,采用中冷可使用更高压比的 压气机,使发动机功率得到更大提高,提高汽车的适应性。
避免汽油机增压后爆燃的倾向。
改善增压器匹配和适应性。
中冷器性能评价指标
冷却效率η=(Thi- Th0)/(Thi- T0) 空对空中冷器的冷却效率为75%-85%,不低于75%
降低发动机热负荷和机械负荷,提高发动机寿命。根据计算,压缩空气 每降低1℃,最高燃烧温度和排气温度可降低可降低2-3℃;在相同的平 均有效压力下,中冷降低了进气温度55-105℃,可以有效缓解发动机热 负荷。因此中增压度以上的发动机,中冷是必不可少的。在保持大致相 同空气密度的条件下,可使气缸压力下降,缓解机械负荷。
TA,out TB,in (shell side)
TB,out TA,in (tube side)
间壁式换热器的结构型式
(3) 交叉流换热器:间壁式换热器的又一种主要形式。其主要特点是 冷热流体呈交叉状流动。交叉流换热器又分管束式、管翅式和板翅式 三种。
(c) 板翅式交叉流换热器
单位体积内所包含的换热面积作为 衡量换热器紧凑程度的衡量指标, 一般将大于700m2/m3的换热器称为 紧凑式换热器,板翅式换热器多属 于紧凑式。
6、水空中冷器。如果我们以水来代替空气作为冷却介质,我们可以看到 中冷器的散热性能有一个大的提高,原因如下:水有更强的吸热能力 而温度却升高不多。这就提高了DT1m,DT1m变大,Q值也变大,中冷器 的出口温度就降低了。一个具有好的设计的水空中冷器应有一个大的K 值,那样也会有助于散热量的提高。由于DT1m和U值同时升高,你可以 减小中冷器的体积使得它可以更好地安装到发动机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