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麦白粉病

合集下载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病原生物学 :在相对湿度 0~100%之间分生孢子均可萌发,一 般湿度越大,萌发率越高,但在水滴中反而萌发率下降。分生 孢子在 0.5~30℃之间均可萌发,以 10~17℃最为适宜。在植株 郁闭,通风透光不良或阴天时发生较重。在温度为 10~20℃条 件下,子囊孢子形成、萌发和侵入都比较适宜。 病原菌生理分化:病菌属于专性寄生菌。主要危害小麦,有时 可侵染黑麦和燕麦,但不侵染大麦。小麦白粉病菌内生理分化 现象十分明显,已鉴定出生理小种70多个。
4.药剂防治:①播种期拌种:在秋苗发病较重的地区,可采用烯唑醇 按种子量0.02%或用三唑酮(粉锈宁)种子量的0.03%拌种进行防治。 ②春季喷药防治:在春季发病初期(病叶率达到10%或病情指数达到1 以上)及时进行喷药防治。常用药剂有: 15 %三唑酮、 20% 三唑酮、 12.5%烯唑醇等。
病害循环
病原菌的越夏和越冬: ⑴以分生孢子在夏季气温较低的地区(最热一旬的平均气温不 超过24℃)的自生麦苗上或夏播小麦植株上越夏。 ⑵以病残体上的闭囊壳在低温干燥的条件下越夏。
病菌越夏后侵染秋苗,导致秋苗发病。在冬季病菌以菌丝
体潜伏在植株下部叶片或叶鞘内越冬。影响病菌越冬存活率高 低主要因素是冬季气温和湿度,如冬季温暖,雨雪较多或土壤 湿度大,则有利于病菌的越冬。
小麦白粉病 Wheat Powdery Mildew
症状:
小麦白粉病在苗Βιβλιοθήκη 至成株期均可危害。主要危害叶片,也可危害叶鞘、茎杆和穗部。病部初产生黄色
小点,而后逐渐扩大为圆形或椭圆形的病斑,表生一层白粉状
霉层(分生孢子),霉层以后逐渐变为灰白色,最后变为浅褐 色,其上生出许多黑色小点(闭囊壳)。
小麦白粉病
传播和侵入: 病菌的分生孢子和子囊孢子借助于气流传播。 病菌的孢子随气流传到感病品种的植株上后,在表皮细胞内 产生吸器,吸取寄主营养。适宜条件下( 10~20℃,较高的
相对湿度),病原菌一天即可完成侵入过程。
再侵染: 该病有多次再侵染。白粉病潜育期很短, 21~25℃时只有 3d。 一般拔节期开始发病,抽穗至灌浆期达到高峰,乳熟期停止 发展。
发病条件
此病的发生和流行取决于品种抗病性、气候条件、栽培 条件和菌源数量等。 品种抗病性:不同的小麦品种对白粉病菌的抗病性差异很大, 表现为从免疫、高抗到高感等多种类型。 ①低反应型抗病性:又称小种专化抗病性,由少数主效基因 控制,在白粉病菌侵入时迅速发生过敏性坏死反应,表现为 反应型级别低 。 ②数量性状抗病性:又称非小种专化抗病性或慢病性,由多 数微效基因控制,表现为侵染率低,潜育期长,孢子堆小, 产孢量少,病情增长较慢等 。 ③耐病性:由于植株根系发达,吸水能力强,光合作用效率 高,灌浆速度快等,具有较强的补偿作用,在植株感病后产 量损失较小。
病原:禾本科布氏白粉菌Blumeria graminis . f.sp. tritici 异名为 Erysiphe graminis . f.sp. tritici ,属子囊菌亚门白粉菌目布氏白 粉菌属真菌;无性态为串珠状粉孢菌 Oidium monilioides ,属 半知菌亚门粉孢属。
吸器
小麦白粉病菌 左:分生孢子和分生孢子梗 ;右:闭囊壳及子囊
气候条件:气候因素中温度和湿度对白粉病的发生影响最大。 一般来说,干旱少雨不利于病害发生,在一定范围内,随着 相对湿度增加,病害会逐渐加重。虽空气湿度较高有利于病 菌孢子的形成和侵入,但湿度过大降雨过多则不利于分生孢 子的形成和传播,对病害发展反而不利。 栽培条件:栽培条件如施肥、灌水、播种量和植株群体密度 等对小麦白粉病的发生也有重要影响。 菌源数量:在本地越冬的地区,春季白粉病的病情与病菌越 冬存活率有密切关系。在东北春小麦种植地区,病菌不能在 当地越夏和越冬,白粉病发生与菌源越冬地病害发生轻重关 系密切。
病害控制
1.选用抗病品种:目前抗病品种很少,应加快抗白粉病品种 的培育。
2.减少初侵染来源 :在小麦白粉病的越夏区,在麦播前要尽可能消灭 自生麦苗;在病原菌闭囊壳能够越夏的地区,麦播前要妥善处理带病 麦秸。 3.加强栽培管理:①适期适量播种,控制田间群体密度。 ② 合理施 肥。③合理灌水,降低田间湿度。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