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5高考语文高分突破训练:NO.4 写作.难点突破2 写作(材料)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资料概述与简介
NO.4写作·难点突破2 写作(材料)
【高考原貌再现】
一、(60分)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写一篇不少于800字的文章。
一位商人发现并买下一块晶莹剔透、大如蛋黄的钻石。
他请专家检验,专家大加赞赏,但为钻石中有道裂纹表示惋惜,并说:“如果沿裂纹切割成两块,能使钻石增值;只是一旦失败,损失就大了。
”怎样切割这块钻石呢?商人咨询了很多切割师,他们都不愿动手,说是风险太大。
后来,一位技艺高超的老切割师答应试试。
他设计了周密的切割方案,然后指导年轻的徒弟动手操作。
当着商人的面,徒弟一下子就把钻石切成两块。
商人捧起两块钻石,十分感慨。
老切割师说:“要有经验、技术,更要有勇气。
不去想价值的事,手就不会发抖。
”
要求选好角度,确定立意,明确文体,自拟标题;不要脱离材料内容及含意的范围作文,不要套作,不得抄袭。
【写作指导】 材料涉及两个重要人物:老切割师、徒弟。
从老切割师的角度分析,是他设计了周密的切割方案,并指导徒弟去切割价值连城的钻石;从徒弟的角度分析,他在老切割师的指导下,敢于做事,不去想价值的事情。
同时注意材料中老切割师的话“经验、技术、勇气”,“不去想价值的事”等。
由此可以得出相关的立意:①经验与勇气是成功的保证;②过硬的能力是成功的前提;③有勇气才能成功;④做事情要专注,无所畏惧;⑤不问得失,敢于做事;⑥有勇有谋才能创造美。
二、(60分)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写一篇不少于800字的文章。
近年来,素有“语林啄木鸟”之称的《咬文嚼字》杂志开设专栏,为当代著名作家的作品挑错,发现其中确有一些语言文字和文史知识差错。
对此,这些作家纷纷表示理解,并积极回应。
中国作协主席铁凝诚恳地感谢读者对她的作品“咬文嚼字”;莫言在被“咬”之后,也表达了自己的谢意,他表示,请别人挑错,可能是消除谬误的好办法。
要求:①选准角度,自定立意;②自拟题目;③除诗歌外,文体不限,文体特征鲜明;④不要脱离材料内容及含意的范围。
【写作指导】 这是一道材料作文题。
文题从《咬文嚼字》给著名作家挑错谈起,“挑错”这一行为,体现的是求真务实之态;面对“挑错”的态度,展现的是一个人的治学风格和胸襟气度。
本题审题难度不大,写作范围很广。
从杂志社方面考虑,可从“敢于指出错误”“监督不可缺少”“敢于挑战权威”“让文字更规范是每个人的责任”等方面立意;从作家角度考虑,可有“良药苦口利于病”“勇于承认错误”“改正错误是一种态度”“虚怀若谷是一种美德”等立意。
写作时不一定专谈个人修养问题,可以立足时代,放眼现实。
比如,日本否认对亚洲的侵略历史;中国社会经济高速发展,人们变得浮躁、冒进,出现了这样那样的失误;等等。
这些内容都可以成为写作素材或议论的对象。
三、(70分)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作文。
我仰望着夜空,
感到一阵惊恐:
如果地球失去引力,
我就会变成流星,
无依无附在天宇飘行。
哦,不能!
为了拒绝这种“自由”,
我愿变成一段树根,
深深地扎进地层。
上面的材料,引发你怎样的感悟或联想?请就此写一篇不少于800字的议论文或记叙文。
要求:(1)必须符合文体要求;(2)角度自选;(3)立意自定;(4)标题自拟;(5)不得抄袭,不得套作。
【写作指导】 这是一道很有哲理性的材料作文题。
作文材料是当代朦胧派诗人顾城的《忧天》。
这首诗表达了对自由的理解,含义深远,因此考生可写的空间很大。
诗歌首先表达了诗人担心失去引力的“惊恐”,再以飘行在天宇的流星无依无附和树根扎根土地作对比,得出诗人自己的观点:拒绝自由,扎根实地。
可以这样分析,诗人之所以选择变成树根,扎根地层,是因为有大地母亲的引力,抑或是对自由的拒绝。
所以“无依无附在天宇飘行”的自由是不可取的,要做“深深地扎进地层”的人。
除此,还可以有以下立意:①想实现高远的理想,就要扎实去努力;②成功需要束缚;③自由是相对的。
联系社会现实,可以阐述学子留学回国的种种益处,呼吁众多游子学成回国,实现人生梦、中国梦。
当今社会已有不少学子留学海外,他们之中有的最终成为那看似美妙的自由流星,有的则回到祖国,扎根大地,这对他们来说,也是人生中一种艰难的抉择。
此次作文适合写成议论文,论述“拒绝自由,扎根实地”的重要性。
论证过程中可灵活运用举例论证、对比论证、引
用论证等多种论证方法。
论据要注意典型性和逻辑顺序。
语言力求准确、严密。
四、(60分)阅读下面的对话,按要求作文。
科学家:假如请爱迪生来21世纪生活一个星期,最让他感到新奇的会是什么呢?
文学家:我想,手机会不会让他感到不可思议呢。
科学家:我同意。
手机是信息时代的一个标志物,简直称得上是一部掌中电脑,丰富的功能一定会让这位大发明家感到新奇。
文学家:手机的广泛应用,深刻地影响着人们的交往方式、思想情感和观念意识,或许这也是爱迪生意想不到的吧。
科学家与文学家各自对手机的看法,引发了你哪些思考、想象?请自选角度,自拟题目,自定文体(诗歌除外),写一篇不少于800字的文章。
【写作指导】 这是一道材料作文题。
题中材料主要是通过对话的形式,表达科学家和文学家对手机的看法。
这里的“手机”其实是科技产品的一个代表,因此由本材料可以归纳出“科技对人类的影响”这一主题。
根据材料中“不可思议”“新奇”“深刻地影响着人们的交往方式、思想情感和观念意识”这些词句,我们可以从正、反两个方面和综合的角度来立意:
从正面看,以通讯为代表的新科技的发展,为人们的生活带来方便,推动了社会的进步和发展,也必将使人类社会迈上一个崭新的台阶。
在写作时,可以联系我们生活方式的变化,如自行车被电动车、私家车取代,高铁遍布全国,网络购物成为时尚等。
可以说新科技时代让地球成为一个“村”,人们的出行、交流、沟通、学习更为方便快捷,思想观念更加先进,情感表达更加自由。
如旅游、健身、微博成为多数人的共同爱好等。
据此,可以立意为:科技让生活更美好,科技改变你我等。
从反面立意,可以反思“手机”等科技产品在提供方便的同时,带给我们的一些负面影响。
如手机让人与人之间的交流变得不再那么难,但人们都愿意在自己的世界里活着,不愿与周围人有更广泛的交往。
人与人之间的沟通和交流表面上近了,其实却更加遥远了。
正如网上流传的那句话:世界上最遥远的距离莫过于我们坐在一起,你却在玩手机。
又如电子书很便捷经济,却让我们失去了古人那种一卷在手细细品读的乐趣,网络诈骗、电子垃圾更是不胜枚举。
据此,可以立意为:莫让手机主宰你的生活,科技的忧思等。
从综合的角度立意,就是辩证看待科技给人类带来的利与弊。
主张在科技时代,既要与时俱进,接受新生事物,又要保持自我的操守和精神,不为外物所役,不随波逐流,等等。
据此,可以立意为:科技是一把双刃剑,让手机释放正能量等。
五、(60分)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写一篇不少于800字的文章。
有的人看到已经发生的事情,问:“为什么会这样?”
我却梦想一些从未发生的事情,然后追问:“为什么不能这样?”
——萧伯纳
要求选好角度,确定立意,明确文体(诗歌除外),自拟标题;不要脱离材料内容及含意的范围作文;不要套作,不得抄袭,不得透露个人相关信息;书写规范,正确使用标点符号。
【写作指导】 写好作文的关键是选好角度。
材料中的两句话都可以作为立论的角度,还可以综合分析两句话的意思,得出第三种立论角度。
第一句话对于已经发生的事情,问“为什么会这样”具有现实意义与价值,这是探究的需要,探究事情表面下隐藏的本质;这是反思的需要,反思事情发生的原因,总结经验和教训。
对于已经发生过的事情,我们经常问一问“为什么会这样”,可以更好地指导我们今后前行的方向。
据此,可以提炼出“主动探究”“善于反思”“勇于探索”等立论角度。
第二句话中的关键字眼是“梦想”“追问”“为什么不能这样”等,从中很容易找到立意的依据。
敢于梦想、打破常规、勇于创新、开拓进取、与时俱进等角度都是好的切入点。
另外,本次作文属于思辨性作文,可以从所提供的材料的两问之间的辩证关系去立意。
第一问针对“已经发生的事情”,具有现实意义;第二问针对“从未发生的事情”,是“梦想”的内容。
我们从中可以得出“人既要脚踏实地,又要勇于追求梦想”“心怀梦想,探索未来”的主题。
六、(60分)阅读下面的材料,按要求作文。
你注意到了吗?装鲜牛奶的容器一般是方盒子,装矿泉水的容器一般是圆瓶子,而装酒的圆瓶子一般又装进方盒子里。
方圆之用,各得其妙。
正如古诗所云:“方圆虽异器,功用信俱呈。
”人生也是如此,所谓“上善若水任方圆”。
请根据你对材料的理解,自选一个角度,写一篇不少于800字的文章。
要求:明确立意,自定文体,自拟标题;不要套作,不得抄袭。
【写作指导】 这是一道材料作文题。
这则材料富有哲学意味,可以看作一段寓言(不等于寓言故事)——用一些事物、现象来隐喻人生道理。
材料可以分为前后两个层次:器物层面、人生层面。
①前者说各种不同的液体用或方或圆的容器来装,都显得“妙”,不同的容器都很好地发挥出了各自的功用,核心句是“方圆之用,各得其妙”。
如果把不同的液体(牛奶、水、酒)看作人生要面对的各种问题的话,那么方圆不同的容器就
是我们面对问题时所拥有的不同的态度和方法:面对人生复杂多变的问题、处境,我们应拥有不同的态度、灵活的方法,善于变通,长于调整,才能更巧妙地解决问题。
此为基本立意之一。
②如果把方圆不同的容器看作个性特点、特长能力各不相同的人的话,那么又可以理解为,生活中的人是多样的,有的“方”,有的“圆”,每个人都是一个独特的存在,都可以展示自己的风采,实现自己的价值(各得其妙,功用俱呈)。
此为基本立意之二。
③后者说人生也“如此”,核心句是“上善若水任方圆”。
“上善若水”出自《老子》,是说最高的善行就像水一样。
这里的“善行”不能理解为我们通常所说的“慈善行为”。
哲学上所说的“善”含义更广,有“有用”的意味。
这里我们可以把它理解为一种人生境界,像水一样的人生境界。
上文的“牛奶”“水”“酒”都是液体,它们装在什么容器中就是什么形状,随物赋形,因势而变,不拘泥,不固执,遇圆则圆,遇方则方,安时处顺,即“任方圆”。
这正是一种圆融、旷达的人生境界(或处世哲学)。
此为基本立意之三。
④材料中不同的液体尽管因存于不同的容器中而变换出不同的形状,但是它们的本质终究没变,任容器方圆变化(“任方圆”),我自保有我“水”的本性。
坚守自我,富有韧性,不改本色,不移气节,这又是一种人生态度或人生境界。
此为基本立意之四。
七、(60分)阅读下面的文字,根据要求作文。
有人说:过一种平衡的生活——学些东西,想些问题,做些事情,打打球,唱唱歌,画画画儿……
针对这种说法,同学们展开了热烈的讨论。
请根据以上材料,结合自己的体验与感悟,写一篇不少于800字的文章。
要求:①题目自拟,立意自定,文体自选;②不得抄袭,不得套作;③用规范汉字书写。
【写作指导】 这是一则材料作文。
所给材料为一句话,阐发的中心是“过一种平衡的生活”,材料本身“学些东西,想些问题,做些事情”与“打打球,唱唱歌,画画画儿”是一种内在的平衡关系。
据此,我们可以从以下角度写作:(1)直接以“过一种平衡的生活”为论题,阐述为什么要过一种平衡的生活和怎样过一种平衡的生活;(2)将平衡的生活与不平衡的生活进行对比,在思辨中确立保持平衡心态,从而找到相对平衡的生活;(3)批判不平衡的生活,树立创建美好人生的观点。
批判时,需要避免一味地揭露社会阴暗面,愤世嫉俗,导致文章思想偏激。
写作议论文,应观点鲜明,健康积极,联系自己的体验和感悟,将道理说深说透。
写记叙文要在写人叙事中表达出过一种平衡生活的倾向或者态度。
不论是哪种文体,都要注意在“存在、生活、生命”层面辩证思考,通过“平衡”和“不平衡”的辩证让人们明白“变中求稳”的生活道理。
八、(60分)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写一篇不少于800字的文章。
一个年轻人在海边徘徊,闷闷不乐。
“什么事想不开?”一位老者问。
年轻人说,他做人做事尽心尽力,但得不到承认与尊重。
“看好了,”老者拈起一粒沙子,随手一丢,“能找到它吗?”年轻人苦笑,摇摇头。
“我有颗珠子,”老者掏出一颗珍珠,掂量一下,轻掷在沙滩上,“不难找到吧?变成了珍珠,就没人忽视你了。
”有道理啊!年轻人点头深思。
“不过,沙子一定得变成珍珠,才能被人承认与尊重吗?”年轻人还是有点疑问。
请根据阅读后的感悟和联想写一篇文章。
要求选好角度,确定立意,明确文体,自拟标题;不要脱离材料内容及含意的范围作文,不要套作,不得抄袭。
【写作指导】 这是一道新材料作文题。
写作材料作文首先应该认真研读材料,从材料中提炼出观点或生发出自己的感悟。
材料是一个小的情景对话,表现的是沙子和珍珠的关系。
这里的沙子和珍珠,都是社会生活中人们的象征,珍珠象征的是人才,沙子代表的则是普通人。
写出好作文的前提是选准角度。
这篇作文从珍珠或从沙子的角度立意均可。
从珍珠的角度立意。
材料中的“变成了珍珠,就没人忽视你了”一句话是关键,说明人只有出类拔萃、超越常人才能得到别人的重视,体现自身的价值。
同时,要实现“出类拔萃”“超越常人”的目的,必须付出艰苦的努力,具有坚忍不拔的毅力。
据此,提炼出“出类拔萃,努力使自己出众”“超越常人,凸显自己的价值”等观点。
从沙子的角度立意。
“沙子一定得变成珍珠,才能被人承认与尊重吗?”这个强有力的反问句提供了非常好的立意角度:一粒沙子,即使成不了珍珠,也自有其不可抹杀的价值。
哪段路、哪座楼、哪条马路少得了沙子的默默奉献与承担?况且,哪粒珍珠最初不是沙子?沙子如此,人亦然。
人当然要胸怀大志,追求梦想,但梦想的实现需要脚踏实地,需要从最平凡的事做起。
无论做什么,人人都是平等的,只有分工不同,没有高低贵贱之分。
据此,可提炼出“平凡如沙,亦能伟大
”“平常心态,安做平凡人,平凡也精彩”等观点。
如果把二者结合在一起,可以确定写作主题为:平凡与杰出。
当然,我们也可以进行逆向思维,使整个文章表现出鲜明的个性。
比如,沙子扔在沙滩上找不到,珍珠扔在一筐珍珠里同样找不到,这也是很好的角度。
九、(70分)阅读下面的材料,按照要求作文。
几位朋友说起这样一段探险经历:他们无意中来到一个人迹罕至的山洞。
因对洞中环境不清楚,便点燃了几支蜡烛靠
在石壁上。
在进入洞穴后不久,发现许多色彩斑斓的大蝴蝶安静地附在洞壁上栖息。
他们屏住呼吸,放轻脚步,唯恐惊扰了这些美丽的精灵。
但数日后再去,却发现这些大蝴蝶已不在原地,而是远远地退到了山洞的深处。
大家若有所悟,那里的环境也许更适宜吧,小小的蜡烛竟会产生这么大的影响。
要求:①角度自选;②立意自定;③题目自拟;④除诗歌外,文体自选;⑤不少于800字。
【写作指导】 这是一道材料作文题,材料为故事性的,有起因,有经过,有结果,立意明显,材料结尾说:“那里的环境也许更适宜吧,小小的蜡烛竟会产生这么大的影响”,从中可以生发出环境与生存、人与自然的关系等立意角度。
如
:①探险者发现蝴蝶,便主动离开,不去惊扰蝴蝶,据此可以有“学会尊重和体谅别人”“学会从对方的角度来思考问题”等立意;②蝴蝶的迁徙其实是对人类的躲避,这足以说明,在强势的人类面前,生态已经很脆弱,生物已经被逼到了生存的绝境,据此可以有“人与自然须和谐相处”“停止向自然进军”“维护生态秩序”等立意;③蜡烛是探险者向自然进军的工具,它给探险者带来光明,却对蝴蝶造成惊扰,据此可以有“科技进步是一把双刃剑”“遵循科学发展观”等立意
;④蜡烛之光是微弱的,但小小蜡烛影响了蝴蝶的生活环境,据此可以有“小节不小,细微处同样不容忽视”“小细节会决定大变化”等立意。
【高分突破方案】
一、材料作文的审题立意
1.主旨领悟法
这是材料作文最为常用且最为稳妥的审题立意方法。
如果能准确地领悟材料的中心,并以之作为文章的主旨,那么,所写文章定能既切题又有深度。
示例:
《华尔街日报》报道:海湾战争前夕,该报记者到驻扎沙特的美国陆战队采访时,惊奇地发现,在沙漠的帐篷里,待命的军舰上,美国的官兵正在争相研读中国的《孙子兵法》。
陆战队司令格雷将军指令:《孙子兵法》为陆战队官兵必读书。
综观材料,我们不难发现,美国官兵之所以学习中国的《孙子兵法》,是用以指导他们的战术。
材料的主旨十分清晰,据此,可提炼出“他山之石,可以攻玉”之类的观点。
当然,这是显性的。
从隐性看,外国人尚且如此重视对我们文化遗产的学习,那么作为中国人的我们,则更应“重视祖国文化遗产的传承”,而这在某种意义上更具深意。
2.多向发散法
有些材料作文的材料比较散。
对于这样的材料,审题时可以采用多向发散的思维方法,围绕材料展开多角度立意。
示例:
薛谭学讴于秦青,未穷青之技,自谓尽之。
遂辞归。
秦青弗止。
饯于郊衢。
抚节悲歌,声振林木,响遏行云。
薛谭乃谢求反,终身不敢言归。
从薛谭角度,我们可抓住他“学讴”“未穷青之技”就“辞归”,得出“要谦虚”的启示;也可从他意识到自己远未学到老师的本事而“谢求反”,总结出“要知错即改”的道理。
从老师秦青的角度,我们可从他面对学生的自以为是,并未发怒,而是“弗止。
饯于郊衢”,且“抚节悲歌,声振林木,响遏行云”的不一般的举动中,受到启发:“教育要讲究方法”。
然而薛谭“终身不敢言归”的做法值得商榷。
倘若学生真的将老师的本事全部学到家的话,那又何必“终身不敢言归”呢?我们完全可以理直气壮地另行拜师,博采众长。
当然,提炼出多个观点,应择优而作。
3.由果溯因法
事物都是互相联系的。
比如,有很多事物就是以因果关系的联系形式存在的。
写材料作文,审题时如果能由材料中列举的现象或结果探究出造成所列现象或结果的本质原因,往往能找到最佳的立意。
示例:
某胶粘剂公司研制成强力万能胶水,在推向市场之前,别出心裁地将一枚价值可观的大金币,用该胶水粘在该公司的大理石柱上,并称谁能将其取下而不损坏门柱,金币就归谁。
一时间,门前人头攒动,不少人纷纷一试身手,结果力气耗尽,金币却岿然不动。
人群中爆发出热烈掌声,各色人等称赞有加,消息不胫而走。
新产品一上市,厂家即获得巨大效益。
材料中新产品一上市,之所以“获得巨大效益”:一是因为该强力万能胶水具有有目共睹的过硬质量,二是由于公司采用了非同寻常的营销宣传策略。
于是,我们便能顺理成章地分别得出“事实胜于雄辩”“酒香还需巧吆喝”的结论。
相比之下,后者更富有时代气息。
4.寓意揭示法
对于一些寄寓性材料,如寓言、童话、漫画等,须透过材料的表象,进行“由物及人”“由物及事”的联想,即由材料中的物联想到人,进而联想到与材料内容相类似的人生哲理、社会现象等,挖掘其真正的内涵,从而确立论点。
示例:
驴子驮盐渡河,它滑了一下,跌进水里,盐溶化了,它站起来时轻了许多。
这件事使它很高兴。
又有一天,它驮了海绵
走到河边,故意一滑,跌进水里,那海绵吸了水,驴子站不起来,终于淹死了。
这则寓言告诉我们,一切应从实际出发,情况变化了,我们的思想和工作方法也应随之变化;如果墨守成规,或盲目套用,必将招致失败。
写作时要透过驴子驮盐和海绵的表象,把握其寓意,确立文章的论点。
5.倾向揣摩法
有些材料作文,材料中的语句常常蕴涵着命题者的情感,审题时必须充分捕捉这些语言信息,体会命题者的感情色彩,这样才能根据命题者的感情倾向确立最佳的立意角度。
示例:
当断臂的维纳斯展示在人们面前时,吸引了无数好事之徒趋之若鹜。
他们提出种种接上维纳斯断臂的奇思妙想。
维纳斯失去的手臂就如同一个充满诱惑力的圈套。
但迄今为止仍未有任何设计能取得普遍的赞赏。
“好事之徒”“趋之若鹜”,贬斥之情溢于言表,显然对想接上断臂这种做法持否定态度,对断臂维纳斯持赞赏态度。
可以提炼这样的观点:①要有独特的美;②要顺其自然,不必把自己的观点强加于人。
如不顾材料的倾向性而提炼“攻关不怕难”“坚持就能成功”之类的观点,就有跑题之嫌。
6.舍次求主法
有些材料作文的材料往往会牵涉许多人和事。
因此,审题时要明确哪些是材料的主要人物或事件,哪些是次要人物或事件,并舍弃次要人物或事件,从主要人物或事件的角度审题立意。
示例:
公交车靠站停稳后,车站上一位妇女为抓紧时间,抱起原先站着等车的小孩上车。
车上一青年乘客主动起身让座。
抱小孩的妇女谢过对方,放下小孩,笑笑说:“小家伙刚会走路,还是让他自己站吧。
”此刻,见两人互相谦让,无人入座,一旁的时髦少妇眼明手快,一屁股坐下,并大声招呼道:“囡囡,妈妈帮你抢到座位了。
”
材料中共出现了三个“人物”。
无论从让座青年角度提倡“要助人为乐”,还是从抢座位的时髦少妇方面提出“要文明礼让”,似乎均无不可。
然而从整个材料的重心、指向来看,应舍弃后两个次要人物,着眼点放在主角即抱小孩的妇女身上,宜立意“尽早让孩子自立”。
7.求同存异法
此法对组合性材料作文尤为适宜。
如果提供的组合性材料内涵是一致的,可以抽取其共同的、本质的内容,提炼出一个论点;如果提供的材料之间内涵不一致,甚至相差很远,那么应摒弃相异的面,寻找交叉、重合的点。
示例:
丹麦人去钓鱼会随身带一把尺子,钓到鱼,常常用尺子量一量,将不够尺寸的小鱼放回河里。
他们说:“让小鱼长大不更好吗?”两千多年前,我国孟子曾说过:“数罟不入池,鱼鳖不可胜食也。
”
一中一外、一古一今的两则材料,告诉我们的是同一个道理:在急功近利、异常浮躁的当今社会,务必“要有远见卓识”。
二、材料作文写议论文的四大忌讳
材料作文这种题型由材料、提示和具体要求三部分组成。
材料是立意的基点,提示语用以启迪考生的思维,具体要求是硬性规定。
要写好材料作文,就要按照这种题型的特点要求,避免“违规”。
为此,现就考生在写作时容易步入的误区归纳如下:一忌:另起炉灶材料作文最突出的特点是通过材料对考生进行限定,以避免猜题、宿构、抄袭等现象,体现考试的要求。
因此,在写作时要使自己的作文能够与材料产生必然的内在联系。
但是,有的同学却不顾材料的限制,我行我素,另起炉灶。
这就势必使得自己的文章脱离材料——跑题!其成绩可想而知。
我们应当根据材料立意,使自己的文章与材料有一种内在的联系。
二忌:依恋过度在文章的关键位置(譬如标题、开头等)适当地引用材料,是解决“另起炉灶”的问题的有效方法。
但是,有的考生却机械地照抄材料,引用目的不明确。
尤其是当材料较长的时候,照抄材料就会使开头过长,头重脚轻,文章主体部分被挤占,内容相对减少。
这种过度依恋材料的不良做法,会使文章的质量大打折扣。
正确的做法是根据立意,有选择地引用,语言要简明,篇幅要简短,在表述上要有倾向性。
三忌:避重就轻材料作文不但给了考生必要的限定,还给我们提供了发散思维、多角度立意的的平台。
材料作文中所用的任何材料(寓言、诗歌、漫画、图表等)都有一个主旨。
我们应当在理解主旨的基础上寻找适合于自己的立意角度,切不可盲目地用猎奇的心态,寻找“擦边球”。
如果连材料主旨都没理解就追求立意的创新,那么,就是避重就轻,其结果必然是捡了芝麻,丢了西瓜,甚至鸡飞蛋打,离题万里。
这种铤而走险的做法是违背材料作文的写作规律的,是不可取的。
四忌:过河拆桥材料作文的立意是从题目中的材料中产生的,而立意是整篇文章的灵魂,我们不能“过河拆桥”。
稳妥的做法应是在文章的必要位置不失时机地借用材料中的关键信息,点化主题,使文章始终和材料保持一种内在的和外在的联系。
即使是阅卷老师工作压力很大,阅卷速度很快也会看出文章与材料的关系,那么,我们的作文在运用材料方面就会万无一失了。
当然,文无定法,以上所列举的仅仅是考场作文中出现的一般情况。
希望同学们在遇到材料作文时能充分发挥材料的作用,写出行云流水般高水平的作文。
演练
等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