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1课经济建设的发展和曲折整合版
合集下载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思考:我国为什么要优先发展重工业?
①我国重工业基础十分薄弱 ②增强国防的需要(50年10月——53夏抗美援朝战争) ③受苏联建设经验的影响
3.
思考:一五时期的重大建设项目在地理分 布有什么特点?分析其原因。
• (2012· 海南卷历史· 24)我国“一五”计划期间, 大型项目实际完成投资196.1亿元,其中东北占实 际投资总额的44.3%,已建成投产的重工业企业 也多集中在东北。促成这种现象出现的因素之一是 ( ) • A.便于就近接受苏联援助 • B.美国形成对华包围封锁 • C.有利于支援抗美援朝 • D.中日两国关系发生变化
一.社会主义建设的起步(1949-1956) 1.国民经济的恢复 (1949-1952)
严峻形势:国民经济全面崩溃(交通严重堵塞; 通货膨胀严重;人民生活困苦) 原因:帝国主义掠夺、国民政府收刮、战争破坏 措施:①农村新解放区土改(1950——1952年底);
城市没收官僚资本,建立社义性质的国营经济; ②稳定物价,统一财经;(1950年) ③合理调整工商业;(1951) ④农村开展互助合作运动;企业民主改革和生产改革
失误原因: ①建设社会主义的经验不足; ②急于求成,违背了客观经济发展规律; ③ 党内民主制度不够健全,个人专断作风 滋长,左倾错误不断发展……
经验教训:
①社会主义建设必须从国情出发,正确分 析处理社会主要矛盾。 ②必须实事求是,尊重客观经济规律。 ③生产关系的变革必须与生产力水平相适 应。 ④在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应以经济建设为中 心,国民经济必须有计划按比例发展; ⑤必须健全社会主义民主和法制……
1.(2010年上海卷25)20世纪50年代初, 中国面临的艰苦是“能造桌子椅子,能造 茶碗茶壶,能种粮食,还能磨成面粉,还 能造纸,然,一辆汽车、一架飞机、一辆 坦克、一辆拖拉机都不能造”。为转变这 一状态,中国政府 A.推行了土地改革 B.组织了人民公社 C.实行了“一五”计划 D.发动了“大跃进”
(2)注意横向梳理。梳理每个主要历史时期和阶段,加强 政治、经济、外交、思想和科技文化等知识的内在联系;结 合苏俄十月革命和苏联的社会主义建设的有关史实,分析新 中国成立以来中国从学习苏联模式到走自己道路的重大创新, 比较中苏现代化道路的异同;从世界现代化道路的模式探索 上,联系20世纪30年代罗斯福新政、苏联的新经济政策、斯 大林模式等分析比较世界经济体制的发展与创新和相互借鉴 的问题。
措施:①农村新解放区土改(1950——1952年底); 美国国务卿艾奇逊曾预言:中国永远
毛泽东代表共产党人作出了回答: 城市没收官僚资本,建立社义性质的国营经济; 摆脱不了一个不堪负担的压力,即庞大 ②稳定物价,统一财经;(1950年) 我们不仅善于破坏一个旧的世界,我 的人口,没有一个政府解决了人民的吃 ③合理调整工商业;(1951) 们还将善于建设一个新的世界! 饭问题,中共也无能为力,中国将永远 ④农村开展互助合作运动;工矿企业进行民主改革和 生产改革 天下大乱。
进”与人民公社化运动 • 【解析】本题考查知识的理解和材料解读能力。根据时间 信息“1958年”结合时代背景分析:1958年中国开展“大 跃进”与人民公社化运动以致农业遭到严重破坏,粮食供 应不足;因此,D项正确;A、B、C都与史实不符,因为新 中国成立后直到1972年中美一直处于对峙状态,而50年代 末中速关系逐渐恶化。 • 【答案】D
专题网络构建
①七年过渡时期: 1949-1956 ②十年探索时期: 1956-1966 ③十年文革时期: 1966-1976 ④两年徘徊时期: 1976-1978 ⑤现代化建设新时期(特色建设时期): 1978年以后
第11课 第12课 第13课
经济建设的发展和曲折 从计划经济到市场经济 对外开放格局的初步形成
建国之初的面临怎样的经济形势? 是什么原因造成的?
严峻形势:国民经济全面崩溃(交通严重堵塞;通 货膨胀严重;人民生活困苦) 原因:帝国主义掠夺、国民政府收刮、战争破坏
一.社会主义建设的起步(1949-1956) 1.国民经济的恢复 (1949-1952)
严峻形势:国民经济全面崩溃(交通严重堵塞; 通货膨胀严重;人民生活困苦) 原因:帝国主义掠夺、国民政府收刮、战争破坏
因是(
造成下图所示的公私经济成分比例状况的主要原 )
A.三大改造 B.大跃进和人民公社化运动 C.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 D.国营企业改革
变式题 A 【解析】 材料反映了这一时期公私经济 成分的比例,公有经济占绝对优势,联系所学,应是三大改 造,通过对农业、手工业和资本主义工商业的社会主义改造, 1956年生产资料私有制变为社会主义公有制,社会主义经济 体系在中国基本建立起来。
1916年,出生于荣氏 家族,为荣德生第四 子。 1949年,毅然决定留 在大陆。 1956年,将自己的商 业帝国上交给政府。 1957年,当选上海市 副市长。 1979年,创办中国国 际信托投资公司。 1993-1998年,出任国 家副主席。
1956年底三大改造基本完成,生产资料公有制变为社会 主义公有制,社会主义经济体制(制度)基本建立 (5)失误:急于求成工作过粗,对部分工商业者处理
河北邯郸郊区酒务楼村的农民报名入社
1956年,上海市工商界代表荣毅仁(左一)、 胡厥文(左二)、盛丕华(左三)等带着《申请 书》并肩步入申请公私合营大会会场
• (2012· 全国新课标历史· 32)1958年,美国一份评 估中国“二五”计划的文件认为,中国虽然面临着 农业生产投入不足与人口增长的压力,但由于中苏 关系良好而可以获得苏联援助,同时减少粮食出口, 中国可以解决农业问题,工业也将保持高速发展。 这一文件的判断( ) • A.对中美关系的急剧变化估计不足 B.低估 了苏联对华经济援助的作用 • C.符合中苏两国关系的基本走向 D.与中国 工农业发展状况不符 • 【考点】20世纪50—70年代中国经济建设的探索——“大跃
• (2012· 海南卷历史· 25)1960年8月,中共中央发 出指示,规定全国一切机关、团体、部队、学校、 企业、事业单位,在今后5个月里,公用经费中 的商品性支出部分要压缩25%左右,预计全国可 压缩出5亿元。其直接目的是( ) • A.减轻市场供应压力 B.制止单位铺张浪费 • C.节约经费发展生产 D.促进经济较快发展
(3)成就:
超额完成;建成四大重点企业;交通成就大。
(4)意义:
形成东北重工业基地,开始改变我国工业落后面貌;为 社会主义工业化奠定了初步基础
中国与美国、印度钢和电产量的比较(人均)
中国 美国 印度 (1952年) (1950年) (1950年) 钢产量 2.37公斤 538.3公斤 4公斤
发电量 2.76千瓦时 2949千瓦时 10.9千瓦时
• 【考点】现代中国社会主义经济建设——一五计划 • 【解析】“一五”计划隐含着时间信息,题干反映的是“一 五”计划的重工业发展重点放在东北地区的 • 现象,结合所学知识可知,这一现象出现的因素有:东北 重工业基础好、资源丰富、交通运输便利和地 • 理位置优越(靠近苏联),A项正确;B、C、D项与题干无 关。
• 【考点】20世纪50—70年代经济建设的探索——八字方针 • 【解析】本题考查知识的迁移和材料信息获取能力。根据时间信息 (1960年)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题 • 干提及措施的实施背景是“左”的错误、三年自然灾害、苏联取消 对华的援助,当处在三年困难时期, • 物质紧缺,故A项正确。
2.(2009年福建卷)下列几组词汇,最 能准确反映“过渡时期”这一特殊年代 的是 A.工业化 抗美援朝 三大改造 B.一边倒 人民公社 另起炉灶 C.大跃进 两弹一星 和平共处 D.合作化 求同存异 三个面向缓和
20世纪50-70年代我国探索社会主 义建设道路的实践及其经验教训
成功的探索: 1953-1955年社会主义工业化的起步 1956年中共八大正确分析主要矛盾和主要任务 1960年纠左提出“调整、巩固、充实、提高”方针 文革中周恩来、邓小平调整和整顿国民经济…… 探索的失误: 1958年总路线、“大跃进”和人民公社化运动 出现三年严重的经济困难 文革十年浩劫……
备考策略 (1) 复习本专题,要抓住一条基本线索:中国共产党领 导中国人民,把马克思主义同中国建设实践相结合,探索出 一条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道路。三大时期、六个阶段:一 是过渡时期(1949—1956年),包括国民经济的恢复和发展阶 段(1949—1952年)、社会主义改造和社会主义工业化的起步 阶段(1953—1956年);二是全面探索社会主义建设时期 (1956—1976年),包括全面探索社会主义建设的十年 (1956—1966年)和“文化大革命”十年(1966—1976年);三 是新时期(1978年至今),包括改革开放的探索(1978—1992 年)和改革开放的深化(1992年至今)两个阶段。
一.社会主义建设的起步(1949-1956 过渡时期) 1.国民经济的恢复(1949-1952年) 2.“一五”计划的完成(1953-1957年) 3.社会主义改造的开展(1953-1956年) 二.探索与失误(1956-1966 探索时期) 1.成功的探索:中共八大的召开(1956年) 2.探索中的失误:(三面红旗) 58年总路线(理论上)大跃进和人民公社化运动 3.国民经济的调整(1960-1965年) 三.国民经济的劫难(1966-1976 文革时期) 1.背景 2.表现 3.调整
恢复:1952年底经济恢复财经根本好转
意义:巩固了政权;为开展有计划的经济建设创造了
2. 一五计划 (1953-1957) (1)基本任务:
集中主要力量优先发展重工业,建立国家工业化的初 步基础;有步骤地对农业、手工业和资本主义工商业进 行社会主义改造(一化三改或一体两翼)
(2)特点:
①优先发展重工业; ②发展生产力与变革生产关系相结合(实质)
3.(2010年山东卷)下列曲线图反映了 我国1953—1958、1959—1964、1970— 1975、1979—1984四个时期国内生产总 值(GDP)增长率的变化。其中与1959— 1964年相对应的是
A
B
C
D
4.(2009年江苏卷10)在江苏省常熟白茆乡, 时人传唱着一首山歌:“小农经济独木桥, 合作社是康庄道,人民公社办起来,天堂 哪有人间好!”此首山歌 A.最早传唱于上个世纪60年代 B.富有地域特色 C.表明集体化完全是农民自觉、自发的 行为 D.反映了农村生产资料所有制的变化
3.社会主义改造的开展Байду номын сангаас(1953-1956)
(1)开展社会主义改造的原因
适应国家工业化的要求,早日建成社会主义 当时,我国社会主义国营 经济虽然掌握着国民经济中 的主要命脉,是居于领导地 位的经济成份,但在国家经 济中还未占据优势地位,还 广泛存在着农民和手工业者 的个体经济和部分私人资本 主义经济的实际情况.
例1 [2011·海南卷] 第一个五年计划期间,上海、天 津等工业先进地区人均工业产值的增长率低于全国平均水平。 这反映出当时中国( ) A.工业发展速度放缓 B.重工业生产速度加快 C.工业布局发生变化 D.工商业改造已经完成
例1 C 【解析】 A项明显错误;B项重工业生产速度 加快与上海、天津增长率低二者不能形成必然的因果关系;D 项与题意无关。上海、天津等地原来是工业比较先进的地区, 但“一五”计划重点发展重工业,布局以东北和西部为主, 全国这些地区重工业生产速度加快,作为原来工业的较发达 的上海、天津逐渐在全国的工业比重中下降,所以低于全国 平均水平,故选C项。
多种经济成分并存,私有制经济占优势地位
3.社会主义改造的开展 (1953-1956)
(1)开展社会主义改造的原因
适应国家工业化的要求,早日建成社会主义
(2)社会主义改造的内容
对农业的改造 农业合作社 手工业合作社 全行业公私合营
对手工业的改造 对资本主义工商业的改造
(3)实质:变革生产关系的社会主义革命 (4)结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