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新西北地区说课稿

最新西北地区说课稿
最新西北地区说课稿

《西北地区》说课稿

一、教材分析

1、教材的地位和作用

本节内容选自湘教版《地理》八年级下册第一章第三节内容,是在学生对中国的疆域、行政区域、民族、地形、气候、河流以及中国的自然资源、经济发展有了一番了解的基础上,学习了北方地区和南方地区后进一步的研究学习,通过本节的学习,加深了学生对地理区域差异性的认识和理解,使学生掌握了不同的自然环境对生产、生活的影响,在此基础上还将学习分省地理,为学习新疆维吾尔自治区打下坚实的基础。

2、教学目标

知识目标:

①能在地图上指出西北地区的位置、范围。

②说出面积、人口、民族、地形等。

能力目标:

①能根据所学知识分析得出西北地区气候干旱的原因,自然景观的变化及对农业生产的影响。

②培养学生读图、析图、用图能力。

过程与方法:

①通过学生阅读图表(气温年变化曲线和逐月降水量分布图)资料,学会分析西北地区的气候特征,进一步巩固气候资料的判读方法。

②了解气候特征对自然景观的影响。

情感、态度、价值观:

让学生体验祖国各地地理环境的丰富多样性,树立人地协调发展的观念。

3、重点、难点的确立

本节课的核心是让学生掌握地理环境各要素之间的相互依存和相互影响的关系。因此,西北地区以干旱为主的自然特征及原因和独特的自然景观为本课的重点,干旱为主的自然地理特征对地理景观和生产、生活的影响作为本课的难点。

二、说学生

八年级的学生,从思维发展特点上看,已具备一定的抽象逻辑思维能力,能够通过分析资料,进行想象,推理,阐述观点。具备了初步的自主学习的能力,能独立看书读图并思考一些问题。而且,通过前面内容的学习,学生也掌握了一定的学习规律和知识量;有一定的搜集和整理信息的能力。同时对分区地理的学习方法也有一定的了解,但是许多学生出现知识遗忘,所以应指导学生对所学知识进行系统性的总结。

三、教法分析和学法指导

以教学内容为基础,以培养能力为目的,根据学生的心理发展规律,采用联系旧知法和讨论分析法,在教师的启发引导下,让学生主动参与讨论,层层推导、归纳总结出“干旱”环境下的自然特征,突破重点;以水这个限制性因素为分析的主线,讨论归纳“干旱”环境对人类生产生活的影响,以表解法突破这一难点。

让学生们主动参与到课堂中,人人动手动脑,在轻松的学习环境中发挥每个同学的自主性,使得学习的过程很愉快,同时又掌握了学习的方法,有利于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这节课

主要采取以下方法:读图分析法、比较法、讨论探究法、提问法等。

四、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景,导入新课

利用投影展示内蒙古大草原、茫茫的大戈壁景观图片,同时展示中国地理区域图,引入新课.

[设计意图:兴趣是学生好学上进的动力,几副图片将复杂的地理事物用形象的语言调动学生去感知,学生完成了具体形象的观察分析、比较和概括的认识过程,学生通过活跃的思维活动,好学情绪也达到了最佳状态,这样,通过形象的图片,激发了学生主动探索的热情和兴趣,在轻松中导入了新课。]

(二)合作交流,解读探究

一、西北地区概括:包括位置、范围、面积、人口和民族。

二、西北地区的自然地理环境

西北地区干旱的自然特征,是本节课的重点,如何突出重点呢?我主要运用了3步:

1.引导学生读西北地区地形图,设计二个问题引发学生思考。(1)西北地区的地形特征?(2)西北地区有哪些主要的地形区?运用地形图,增强直观性,使学生能够在地图上找到答案,发挥学生的主动性,激发学生对问题的思考与探究.在此基础上,继续下一个课题。

2.多媒体展示“中国年降水量的分布图”提出探讨问题:(1)西北地区降水分布有什么特点;(2)西北地区的气候类型。结合地形重点探讨西北地区降水少的原因,总结自然地理特征,让学生体验地形地势和海陆分布对气候的影响。

3.多媒体展示“西北地区的草原和荒漠分布图”,学生探究两个问题,一是自然景观的差别,二是造成自然景观差异的原因。在知道了年降水量从东往西逐渐减少的基础上,给学生确定了新的目标,引导学生探究,充分利用教学材料,创造宽松和谐的学习气氛。学生积极参与,用已经获得的地理基本原理,对地理事物进行分析,做出判断。突破了难点。使学生理解了干旱的自然特征对地理环境的影响。

三、自然环境和农业生产的关系

出示西北地区不同自然条件下的农业生产方式,让学生认识西北地区的绿洲灌溉农业和畜牧业。体会因地制宜发展农业生产的必要性。

[设计意图:设置了一系列问题,采用梯度质疑法逐步加强对学生的引导。学生通过读图,在对西北地区地形封闭有一定了解的基础上,把设计的目标逐步提高,学生在讨论、交流、比较后用流畅的语言进行了描述。在学生获得干旱的西北地区这一信息的基础上,设计了更有深度探究意义的三个题。学生在自主合作、探究中,实现了由浅入深、环环相扣、层层深入的认识过程,突破了难点,学生顺势而上,既符合学生的认知心理,又能引导学生的思维活动向纵深发展。最终求得全新形式的思维成果。]

(三)应用迁移,巩固提高

[设计意图:这个环节,通过几个习题的设置,使学生对所学新知识及时进行迁移训练,举一反三,强化了学生知识与技能的达成。]

(四)总结反思,拓展延伸

通过这节课的学习,学生学会了对比分析问题,列表记忆地理事物的能力。使学生对学习的内容进行总结深化,总结学习的得与失,通过两个题引导学生适当向课外拓展延伸。

人教版高中地理必修三2.1 荒漠化的防治—以我国西北地区为例 说课稿

第一节:荒漠化的防治(第一课时) ---以我国西北地区为例 一、教材分析: (一)、教材简析 本节课是人教版普通高中地理必修三第二章《区域生态环境建设》第一节《荒漠化的防治---以我国西北地区为例》的第一课时内容。我们都知道,保护环境和发展经济是当今世界普遍关注的重大问题。本章节是在第一章探讨区域地理环境与区域可持续发展的基础上,进一步探讨区域生态环境与区域发展的关系。根据课程标准要求“以某区域为例,通过分析该区域存在的环境问题以及在发展过程中的出现环境问题,来了解其危害和综合治理保护措施”。为此,教材就以当今世界上突出的生态环境问题(荒漠化),选择了非常具有代表意义的案例,也是必修三“区域可持续发展”内容中的第一个案例,即我国西北地区荒漠化,通过图表、资料分析该地区荒漠化发生的原因及综合治理保护措施。主要探讨了三大问题:荒漠化的自然背景、人为因素、荒漠化防治的对策和措施。通过本节课的学习,意在引导学生了解区域生态环境的保护和建设对区域发展的重要性,并通过这些案例的分析,使学生初步掌握研究区域可持续发展问题的方法。 (二)、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分析区域存在的环境问题(荒漠化)与发展问题,及问题(荒漠化)产生的原因。了解区域环境问题(荒漠化)与发展问题的危害和综合治理措施。学会分析区域环境与发展问题的一般方法。 2、过程与方法:以西北地区为例,分析荒漠化形成的原因,了解荒漠化的危害和综合治理措施。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通过本节内容的学习,让学生增强生态环境的忧患意识,树立科学的环境观与发展观。 (三)、教学重点、难点 1、教学重点:了解西北地区荒漠化形成的自然原因、人为原因在西北荒漠化形成中的作用和表现、荒漠化整治的对策和措施。 2、教学难点:西北地区干旱为主的自然特征。 重难点确立依据:影响区域环境建设的因素有自然原因和人为原因,自然原因在以干旱为主的自然特征的荒漠化大背景下是不容易理解分析,同时对于人为原因具体对区域发

西北地区说课稿

西北地区自然特征与农业说课稿各位评委,老师们:大家好!我今天说课的主题是《西北地区的自然特征与农业》。下面我将从六个方面说本节课的内容。 一、教材分析 本节课选自八年级地理下册第八章第一节,课时安排为一课时。是学生在学习了中国地理差异、四大地理区域的划分的基础上,又进一步学习了北方地区和南方地区之后的探究学习。作为西北地区的学生,通过本节课的学习,一方面加深了学生对初中阶段地理知识的理解,读图能力的提高,增强学生学习地理知识的兴趣。另一方面,有利于学生将所学的地理知识与乡土实际联系起来,真正体现地理与生活是密不可分的。 二、学情分析 作为一名西北地区山区的八年级学生,虽然学生初步掌握了中国自然资源的概况、经济发展等知识,对学习方法也有了初步的掌握,学会了认识某一区域的方法,但是,学生利用所学地理知识分析身边地理环境的能力不强,用地理术语将这些分析结果表达出来更不易。这一问题,是我今后一直研究和着手解决的问题。 三、学习目标 1.掌握西北地区的自然地理特征 (1)位置与范围 (2)地形(地形区与地形特征) (3)西北地区的气候及气候干旱的原因

(4)掌握西北地区的自然景观差异及原因 2.西北地区的农业 (1)了解牧区的山地草场和优质草场的分布 (2)了解发展西北地区的绿洲农业的有利条件 3. 古老的引水工程——坎儿井 四、学习重难点 1.重点 (1)地形(地形区与地形特征) (2)西北地区的气候及气候干旱的原因 (3)分析西北地区的自然景观差异及原因 2.难点 (1)西北地区的气候及气候干旱的原因 (2)分析西北地区的自然景观差异及原因 五、教学方法与教具 1.教学方法:多媒体辅助教学 2.教具:课本、多媒体 六、教学过程 1.导入 利用描述西北地区的图片和诗句导入 天苍苍,野茫茫,风吹草低见牛羊(内 蒙古高原景象)

中国的西北地区(导学案)(含答案)说课讲解

中国的西北地区 编写人殷敦齐审核人李映泓审批人 【学习目标】 1、结合地图全面了解西北地区的自然与人文地理特征 2、学会分析西北干旱为主的自然特征对其他要素产生的影响。 3、学会分析西北地区的工农业的发展以及引发的环境问题成因解决措施 4、树立分析地理问题问题的一般的分析方法和思路,积累常用语言,学会知识的迁移运用。 【重点与难点】 1、西北干旱为主的自然环境对其他要素产生的影响 2、西北地区的工农业的发展以及引发的环境问题成因解决措施 3、树立分析地理问题问题的一般的分析方法和思路,积累常用语言,学会知识的迁移运用。 【本节课涉及的主要地理原理】 1、区域地理分析的一般思路——自然和人文两个方面 2、地理环境的整体性与差异性体现 3、工农业交通的区位条件分析 课时安排:1-2课时 【课前预习案】见课堂自主学习手册 【课堂探究案】: 1、气候: (1)西北内陆大陆性特征的体现: (2)西北地区降水的分布规律: (3)天山北坡降水多的原因: 2、水文:该地区多内流河,季节性河流,湖泊多属于内流河。内流河水文 特征有哪些?

3、植被:一-荒漠草原为主 (1)植被由东向西呈现怎样的变化?理由是什么?反映了哪一种地域分异规律 (2)为什么天山北坡有生长良好的森林,南坡的森林却很少? 4、(1)新疆的山地牧场冬夏季方面的场所在哪? (2)我国西北地区的灌溉农业主要分布在什么地区? 5、近年来在吐鲁番的哈密瓜种植园地表上都铺 满了砾石(上图),哈密瓜的产量和品质都有了 很大的提升,结合本地区的自然特征分析砾石 对哈密瓜生长的影响。 6、坎儿井(右图),普遍于中国 新疆吐鲁番地区的灌溉系统。坎儿井 与万里长城、京杭大运河并称为中国 古代三大工程。据图并结合西北地区 的自然特征,请思考坎儿井对输送灌 溉水源有什么作用?

八年级地理下册 第五章 第三节 西北地区和青藏地区说

《西北地区和青藏地区》 尊敬的各位领导、评委老师:大家下午好! 我今天说课的内容是: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地理七年级下册第五章《中国的地理差异》的第三节《西北地区和青藏地区》。下面我将分别从说教材、说学情、说模式、说设计、说板书、说评价、说开发七个方面说一下我对本节课的设计。 一、说教材 1、教材的地位和作用 《西北地区和青藏地区》作为“中国的地理差异”的内容之一,是中国地理总论部分和中国区域部分的衔接点,是中国区域地理学习的开篇部分,主要作用有两个:①从整体上把握区域的差异,为后面认识各分区地理特征作知识上的铺垫;②由于后面区域选择不能过多,且区域尺度有大有小,先有了整体认识之后,才能避免在具体区域的学习时以偏概全。因此,在教学中有承上启下的作用。本节课旨在通过复习让学生加深对地理区域差异性的理解和认识,使学生正确认识不同的自然环境对人们日常生活和生产的影响。同时还能为后面复习第六章《认识省级区域》中的新疆维吾尔自治区打下坚实的基础。 这是本节课的知识结构图。 2、新旧课标对比 本节课对应的具体课程标准要求是: 1.在地图上指出西北地区、青藏地区的范围,比较它们的自然地理差异。 2.用事例说明西北地区和青藏地区自然地理环境对生产、生活的影响。 从对比中我们可以看出新旧课标变化不大,新课标的要求更加具体。针对这样的课标要求,我设计了以下的复习目标: 1. 通过阅读西北地区和青藏地区的地形图,能说出西北地区和青藏地区的位置、范围和主要地形特点。 2. 通过阅读西北地区和青藏地区的地形图和景观图,分析西北地区和青藏地区主要自然特征的形成原因。 3. 用事例说明西北地区和青藏地区自然地理环境对生产、生活的影响。 4. 通过对照,比较西北地区和青藏地区自然特征的异同点。 二.说学情 初二学生在现阶段已经完成了初中所有四册书的学习,并且已经对七年级上册的地理总论部分进行了复习,有了地理位置、地形、气候、资源、经济等方面的基础知识,尤其是本单元前面两节课的复习。经过接近两年的地理学习,学生积累了比较丰富的感性知识,具有一定的理性分析及探究能力,但还缺乏一定的学习方法和总结归纳、迁移提升的能力。在小组合作学习的学习习惯中,他们的参与意识较强,思维活跃对事物充满了好奇心,但不会运用适当的方式表达自己的看法,合作和交流的能力还有待提高。 三.说模式 复习课是初二下半年最主要的课型,我们根据王敏勤教授对复习课的一些建议,结合教研中心对复习课的要求,我们确立了一个以“问题导学”为核心的教学模式:1、单元导入,明确目标。2、自主复习,固化知识。3、能力提升,活化知识。4、问题引领,思维拓展。5、达标检测,直通中考。这五个复习环节,站在本单元的角度,明确这一节课的复习目标,带着复习目标,在固化—活化—拓展的问题驱动下,学生沿着三级台阶在自主—合作—点拨中,完成本节课的复习,最后通过“此时无声胜有声的”直通中考环节让学生来触摸中考试题,达到本节教学的最终目的。 四.说设计

人教版八年级地理下册西北地区 干旱的宝地——塔里木盆地 说课稿(1)

西北地区干旱的宝地——塔里木盆地 一、教材分析 1、教材的地位和作用 本我讲的是八年级地理下册第八章第二节干旱的宝地----塔里木盆地。本节是西北地区的代表区域。首先,塔里木盆地因其特殊的地形和丰富的资源,在我国西部开发中具有重要地位:其次,塔里木盆地的自然环境特点对人口和城镇的分布有较大的影响;最后,作为西部开发的一个重要区域,塔里木盆地经济的发展和生态环境保护的矛盾也十分突出,具有典刑性和代表性。因此教材选择塔里木盆地作为西北地区的代表区域。另一方面,培养了学生读图、用图的能力,并使学生进一步学会分析和认识一个地区区域特征的方法,提高了学生比较分析地理问题的能力。 2、教学目标 基于以上教材分析和学生的认知水平、结构和心理特征,制定如下教学目标:知识与技能: 说出塔里木盆的位置和自然景观。东气西输工程对我国东西部地区经济发展的意义。 过程与方法: 能够运用地图归纳塔里木盆地人口、城镇的分布特点。通过学习,培养学生读图、用图的能力,并使学生进一步学会分析和认识一个地区区域特征的方法,提高学生比较分析地理问题的能力。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培养学生辩证看待问题的思维方式。通过本节的学习,培养学生热爱祖国、热爱边疆的情感,树立可持续发展的观念,体现人地关系协调的观念。 3、重点、难点的确立: 本节课的重点是让学生掌握塔里木盆地的自然地理。难点是塔里木盆地的开发。 二、教法分析和学法指导 本着提供给学生有用的地理和对终身发展有用的地理这一目标,以学生情况为依据,

以教学内容为基础,以培养能力为目的来选择,主要采用合作探究式,教学中自主学习的教学策略,设置问题,创设情境,让学生主动参与学习活动,去思考,广泛交流,通过分析进行总结。使学生乐于思维,同时用多媒体为师生的交流和讨论提供了平台。 学习是学生自己进行知识的建构过程,在学习过程中,我采取让学生自主学习与小组合作交流的学习方式,给学生相对宽松的活动空间,边讨论,边解决疑难,获取新知,掌握方法,使学生真正成为学习的主人。 三、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揭示课题: (二)板书课题: (三)出示目标交流预习: (四)引导探究小组展示: (五)精讲点拨质疑释疑: 四、课堂检测 针对本课内容,选择相关习题,对学生进行训练。 五、板书设计 第二节干旱的宝地------- 塔里木盆地 自然地理:位置 河流 地形 气候 油气开发:西气东输

八年级地理下册西北地区 干旱的宝地——塔里木盆地 说课稿(2)

西北地区干旱的宝地—塔里木盆地 原创不容易,为有更多动力,请【关注、关注、关注】,谢谢! 举世不师,故道益离。柳宗元 上信中学陈道锋 一、说教材 1.教材分析 《干旱的宝地—塔里木盆地》一节是地理人教版八年级下册第八章第二节内容。学完第一节西北地区概况后,塔里木盆地因地形、资源、人口分布、城镇分布的特殊状况,同时经济的发展和生态环境的保护矛盾突出,使其成为典型区和代表区。 教材在内容上分为两个部分:第一个部分为塔里木盆地的自然环境特征。在教学时,通过多媒体展示塔里木盆地自然景观图片和相关文字材料教学帮助学生建立对塔里木盆地的认识,引导学生分析塔里木盆地的自然环境特征、人口、城市和交通设施分布特点。引导学生概括归纳进一步分析出区际联系对区域经济发展的影响和意义。第二部分突出了塔里木盆地的能源和资源的开发。这一部分主要通过讲述西部大开发,通过多媒体整合的文字材料和图片,逐步认识西气东输工程对东西部地区发展的意义,从而对学生进行国情国策教育,使学生在学习过程中树立人地,协调可持续发展观念。 2.随风潜入夜,润物细无声。出自杜甫的《春夜喜雨》 ◆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 1)了解塔里木盆地的一些自然环境特征; 2)了解塔里木盆地的人口、城市和交通设施分布特点; 3)举例说出区际联系对区域经济发展的意义; 过程与方法: 通过文字、图片等相关资料分析塔里木盆地的自然地理特征和人口、城市和交通设施分布特点,培养学生举例说明区际联系对区域经济发展的意义。 情感态度价值观: 通过多媒体教学和相关文字材料传授塔里木盆地的自然地理知识和讲述西

部大开发的战略,对学生进行国情国策教育,说明西部大开发与环境保护之间的关系,使学生树立人地协调和可持续发展观念。 教学重难点 重点: 1)塔里木盆地绿洲的分布特点及其影响因素; 2)西气东输 难点: 1)自然环境对塔里木盆地的城市、人口和交通设施分布的影响; 2)能源开发中如何避免破坏环境; 二、说学情 八年级下学期的学生已经掌握了一定的地理基础知识和思维,但是对于怎样以某区域为例运用地理知识分析区际联系对区域经济发展的意义还存在一定的缺陷。由于义务教育课程标准试验教科书的大纲要求和学生心理特点,在教学情境导入中,运用歌曲来构建学生对塔里木盆地学习的背景,以学生为主体,逐步在该背景下完成随风潜入夜,润物无声。出自杜甫的《春夜喜雨》 ◆教学目标。 三、说教法与学法 教法:讲述法、情境创设 地理课堂的教法一般以一种方法为主其他几种方法为辅。根据教学大纲的要求本节课采用以讲述法为主,讲述西部大开发的战略,对学生进行国情国策教育;根据建构主义学习理论,本节课采用以创设情境为辅,通过利用计算机多媒体技术将图片、声乐、文字整合构建一个学习背景,在这个背景之中结合其他次要的练习法引导学生学习。 学法:读图分析法合作探究法 通过地图归纳某区域人口、城市分布特点培养学生的观察力;通过对西气东输程线路和意设计出5个问题,按问题开展活动,让学生学会以某个区域为例,理解并说出区际联系对区域经发展的意义和影响,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 说教法和学法主要体现“以学生为主体”、“教师为主导”的原则。 四、说教学程序

八年级下册地理青藏地区 说课稿

青藏地区 镇海中学陈志海 一、解说教材 1.教材所处的地位和作用:《青藏地区》这一部分内容教材侧重分析青藏高原自然环境的主要特征及对生产发展的影响,是本课时所学习的重点内容。 《青藏地区》的学习,具有与其他三大地理区域同等的地位,既是对前面所学内容的复习、巩固,又将为以后区域地理的学习奠定基础。由此可见,本课时教学内容在教材的知识体系中起承上启下的作用。 2.课程标准中对《青藏地区》学习的基本要求是如下阐述的:a.运用地图指出青藏地区的范围,比较它与其他地理单元(北方地区、南方地区、西北地区)的自然地理差异;b.说出青藏地区自然地理环境对生产、生活的影响。根据这样的学习内容与背景,我拟定了以下学习目标: (1)了解青藏地区的位置、范围、山脉、河流等基本情况: (2)掌握青藏地区的地形、气候特征;主要农作物、牲畜及人文地理状况。 (3)在教学中提高学生读图、析图的能力;在探究过程中提高学生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在探究与应用中培养学生的创造思维与创新意识。 (4)感受青藏地区的美丽、神奇,提高学生的审美情趣。发学生的爱国主义情感和开发、建设边疆的雄心壮志。 3.重点、难点 重点:探究青藏地区的自然环境对人类生产生活的影响是本课时的重点。 难点:运用所学知识,探究青藏地区的建设与发展是本课时的难点。 二、教学分析 本节课的教学对象是八年级学生,经过一年多的地理学习,他们积累了比较丰富的感性知识,具有一定的理性分析及探究能力,但还缺乏方法。他们的参与意识较强,思维活跃对事物充满了好奇心,新课标明确指出要求学生感知身边的地理事物,从生活中发现地理问题,运用适当的方式表达自己的看法,在与别人交流的过程中不断反思和提高。所以在教学中应抓住学生的这一生理特点,一方面要运用直观生动的形象,引发学生的兴趣,使他们的注意力始终集中在课堂上;另一方面要创造条件和机会,让学生发表见解,发挥学生学习的主动性。

最新八年级地理下册西北地区说课稿

西北地区说课稿 尊敬的各位评委,老师们:大家好!我今天说课的题目是西北地区。我将从以下七个方面来说这堂课的内容。 一、教材分析 教材的地位和作用 本节课选自人教版地理,八年级下册第八章第一节的内容,课时安排为一课时。是学生在学习了中国地理差异、四大地理区域的划分的基础上,又进一步学习了北方地区和南方地区之后的探究学习。通过本课的学习,一方面加深了学生对西北地区地域差异的认识和了解,有助于学生掌握不同的自然环境特征对生产生活的影响。为西北地区的学习打下坚实的基础。另一方面,增强了学生读图用图的能力,分析一个地区的地域特征,提高对比分析地理问题的能力。 二、学情分析 八年级学生有一定的地理知识积累,初步掌握了中国自然概况及中国的自然资源,经济发展状况。学习区域地理具有初步的学习方法,认识某一区域,首先认识是地理位置,分析自然特征,然后是经济发展条件,在发展中存在哪些问题,最后提出可持续发展的方向和策略。 八年级学生基础较好,小组合作使得大多数学生具备自主学习的能力,合作探究的能力,主动参与的能力,上台讲解的能力,自我评价的能力。 三、学习目标 【知识与能力目标】 了解西北的位置,地形,西北干旱为主的自然环境特征,以及西北东西部自然景观差异。(1)掌握西北干旱的自然环境对农业的影响。 (2)培养学生读图和用图的能力,学会分析区域特征的能力,提高对比区域差异的能力。 【过程与方法目标】(发展性目标) (1)通过“西北地形图”明确西北的地理位置,地形。 (2)联系新旧知识,分析西部缺少的主要自然原因。通过“西北年降水量”图,直接得出西北干

旱的气候特征。 (3)根据“西北草原和荒漠”分布图,直观反映西北东西部自然景观差异。小组合作探究,运用气候,河流,地貌,植被等总结归纳西北的自然环境特征。 (4)结合课本,分析新疆古老的灌溉系统——坎儿井。 【情感、态度,价值观】(可持续性目标) 培养学生爱国主义和热爱边疆的情怀,坚持可持续发展的观念,构建人地和谐发展的理念。【重点确立及理由】 本节的核心是让学生掌握地形,河流,气候等地理环境要素之间相互联系,相互依存的关系。他们对生产生活起到重要的影响。所以西北干旱为主的自然环境特征是重点。 【难点确立及攻破】 考虑到八年级的学生有一定的知识积累,但是他们的逻辑思维,分析能力,知识深度和广度都有待提高,所以干旱为主的自然环境对农业的影响是难点。通过读图,查找资料,分析资料,同北方南方进行对比学习,让学生感受干旱对农业的影响。 四、教法学法分析 1、教法分析 教材内容是基础,增强学生能力是目的,根据学生心里发展水平,用创造情景法导入新课,在教学过程中采用设疑自探、解疑合探、质疑再探。首先创造问题学生自己探讨问题,其次合作探究解决问题,层层推进,归纳干旱为主的自然环境特征,从而突出重点。最后在以水为主线,分析干旱给农业带来的影响。质疑再探从而攻破难点。 2、学法指导 (1)读:培养学生阅读地理课本和插图的习惯和能力,要求学生掌握阅读地理插图的步骤和方法。 (2)思:既思考,老师提问启发学生积极回答问题,达到学习的目的。 (3)做:做笔记。 (4)记:不仅要记住本节课的基础知识,还要记住重点和难点。

荒漠化的防治__说课稿

《荒漠化的防治——以我国西北地区为例》说课稿 各位评委老师上午好,我今天说课的题目是《荒漠化的防治》下面我将从说教材,说学情,说教法和学法,说教学过程四个方面来对本课进行说明。 一、说教材: 1、背景分析: 荒漠化直接威胁着人类社会生存与发展的基础和空间,这种威胁可延续几代人甚至不可逆转,故而被列为全球性的十大环境之首。我国是世界上荒漠化面积较大,分布较广,受害严重的国家之一,全国荒漠化土地面积可占陆地国土的1/4以上,并有总体扩张趋势,其中以西北地区最为严重。 2、知识框架: 这节是本单元的重点之一,在学生了解了西北地区荒漠化防治的地理背景基础上,本课主要阐述了荒漠化的成因、荒漠化的防治与治理措施和经验。教材首先概述了荒漠化的一般知识,然后引出西北地区案例,从自然因素和人为因素两个方面分析了荒漠化的形成,并明确指出人类活动在荒漠化发生和发展过程中起着决定性的作用。既然荒漠化主要是由不合理的人类活动造成的,只要我们坚定信心掌握荒漠化的成因和过程,因地制宜,依法治理,荒漠化是可以防治的。在这一思想的指导下,教材接着讲述了荒漠化防治的核心内容和成功的整治模式,并以内蒙古的沙坡头为例,介绍了西北地区治理荒漠化的有效措施和成功经验。本课蕴含着尊重客观规律,因地制宜的人文地理思想,有较强的思想教育和智能训练的功能。 3、教学目标: 高中地理课程的总体目标是要求学生初步掌握地理基本知识和基本原理;获得地理基本技能,发展地理思维能力,初步掌握学习和探究地理问题的基本方法和技术手段,增强爱国主义情感,树立科学的人口观、资源观、环境观和可持续发展观点。鉴于此,我确定本课的三维目标如下: 知识与技能: (1)了解西北地区气候干旱干燥的原因和相应得自然景观特征;了解沙漠和沙地的主要分布、成因和分类;理解干旱区是本区最突出的地理特征,也是西北内陆各地理要素的综合体现,是荒漠化形成和发展的地理背景。 (2)了解西北地区荒漠化形成的自然和人为原因,特别是人为原因的主要表现方面。理解人类活动在荒漠化过程中起着决定性的作用。 (3)了解西北地区在不同时期荒漠化的发生和发展过程以及人类活动在不同过程中所起的作用。 (4)了解西北地区人民防治荒漠化的成功经验和治理措施,并通过具体案例的分析,理解生物治沙措施的意义。 过程与方法: (1)学会运用西北地区的各类专题地图,分析和论证西北地区荒漠化防治的地

第五章第三节西北地区和青藏地区说课稿

八年级地理下册第五章中国的地域差异 第三节西北地区和青藏地区说课稿 说课人程斌 一、说教材 1、教材的地位和作用 本节内容选自义务教育教科书湘教版《地理》八年级下册第五章第三节内容,是在学生对中国的疆域、行政区域、民族、地形、气候、河流以及中国的自然资源、经济发展有了一番了解的基础上,学习了北方地区和南方地区后进一步的研究学习,通过本节的学习,加深了学生对地理区域差异性的认识和理解,使学生掌握了不同的自然环境对生产、生活的影响,在此基础上还将学习省内区域,为学习新疆维吾尔自治区打下坚实的基础。另一方面,培养了学生读图、用图的能力,并使学生进一步学会分析和认识一个地区区域特征的方法,提高了学生比较分析地理问题的能力。 2、教学目标 知识目标: ①了解西北地区的地形、以干旱为主的气候特征以及本地区自然景观的变化。 ②掌握西北地区气候特征对农牧业生产的影响。 ③了解青藏地区独特的高寒气候及对农牧业生产的影响。 ④明确青藏地区太阳能、水能资源丰富的原因。 能力目标: 通过学习,培养学生读图、用图的能力,并使学生进一步学会分析和认识一个地区区域特征的方法,提高学生比较分析地理问题的能力。 过程与方法: 让学生通过阅读图表资料进行比较分析两地区的地理特征,再充分利用以前学过的有关地形、气候、植被等方面的知识,综合分析两地区的差异,提高综合分析归纳知识的能力,从而掌握学习区域地理的一般方法。 情感、态度、价值观: 通过本节的学习,培养学生热爱祖国、热爱边疆的情感,树立可持续发展的观念,体现人地关系协调的观念。 3、重点、难点的确立: 本节课的核心是让学生掌握地理环境各要素之间的相互依存和相互影响的关系。因此,西北地区以干旱为主的自然特征及原因和青藏地区独特的自然景观为本课的重点。 针对八年级学生有了一定的知识积累,但思维的深度不够,逻辑推导、分析、鉴别能力的水平需要提高的情况下,确定了以干旱为主的自然特征和高寒的自然环境对农牧业生产的影响作为本课的难点。 二、说教法和学法指导 本着提供给学生有用的地理和对终身发展有用的地理这一目标,以学生情况为依据,以教学内容为基础,以培养能力为目的来选择,主要采用合作探究式,教学中主动学习的教学策略,设置问题,创设情境,让学生主动参与学习活动,去思考,广泛交流,通过分析进行总结。使学生乐于思维,同时用多媒体为师生的交流和讨论提供了平台。学习是学生自己进行知识的建构过程,在学习过程中,我采取让学生自主探索与小组合作交流的学习方式,给学生相对宽松的活动空间,边讨论,边解决疑难,获取新知,掌握方法,使学生真正成为学习的主人。

八年级地理下册西北地区 干旱的宝地——塔里木盆地 说课稿(1)

西北地区干旱的宝地——塔里木盆地 东宫白庶子,南寺远禅师。——白居易《远师》 青海一中李清 一、教材分析 1、教材的地位和作用 本我讲的是八年级地理下册第八章第二节干旱的宝地----塔里木盆地。本节是西北地区的代表区域。首先,塔里木盆地因其特殊的地形和丰富的资源,在我国西部开发中具有重要地位:其次,塔里木盆地的自然环境特点对人口和城镇的分布有较大的影响;最后,作为西部开发的一个重要区域,塔里木盆地经济的发展和生态环境保护的矛盾也十分突出,具有典刑性和代表性。因此教材选择塔里木盆地作为西北地区的代表区域。另一方面,培养了学生读图、用图的能力,并使学生进一步学会分析和认识一个地区区域特征的方法,提高了学生比较分析地理问题的能力。 2、灵师不挂怀,冒涉道转延。——韩愈《送灵师》 ◆教学目标 基于以上教材分析和学生的认知水平、结构和心理特征,制定如下灵师不挂怀,冒涉道转延。——韩愈《送灵师》 ◆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 说出塔里木盆的位置和自然景观。东气西输工程对我国东西部地区经济发展的意义。 过程与方法: 能够运用地图归纳塔里木盆地人口、城镇的分布特点。通过学习,培养学生读图、用图的能力,并使学生进一步学会分析和认识一个地区区域特征的方法,提高学生比较分析地理问题的能力。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培养学生辩证看待问题的思维方式。通过本节的学习,培养学生热爱祖国、热爱边疆的情感,树立可持续发展的观念,体现人地关系协调的观念。 3、重点、难点的确立:

本节课的重点是让学生掌握塔里木盆地的自然地理。难点是塔里木盆地的开发。 二、教法分析和学法指导 本着提供给学生有用的地理和对终身发展有用的地理这一目标,以学生情况为依据, 以教学内容为基础,以培养能力为目的来选择,主要采用合作探究式,教学中自主学习的教学策略,设置问题,创设情境,让学生主动参与学习活动,去思考,广泛交流,通过分析进行总结。使学生乐于思维,同时用多媒体为师生的交流和讨论提供了平台。 学习是学生自己进行知识的建构过程,在学习过程中,我采取让学生自主学习与小组合作交流的学习方式,给学生相对宽松的活动空间,边讨论,边解决疑难,获取新知,掌握方法,使学生真正成为学习的主人。 三、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揭示课题: (二)板书课题: (三)出示目标流预习: (四)引导探究小组展示: (五精讲点拨质疑释疑: 四、课堂检测 针对本课内容,选择相关习题,对学生进行训练。 五、板书设计 第二节干旱的宝地------- 塔里木盆地 自然地理:位置 河流 地形 气候 油气开发:西气东输 【素材积累】

西北地区说课稿

《西北地区》说课稿 老师及各位同学,大家早上好!我是经济法政系09历史教育班的曹兰玲。今天我说课的题目是《西北地区》。下面我就从教材分析、教法应用、学法指导和教学过程四个环节来进行我今天的说课。 首先,我对本教材做以下分析: 本节内容选自人民教育出版社地理八年级下册的第五章第三节《西北地区与青藏地区》,主要讲述西北地区自然地理特征以及此特征影响下的人类活动。通过本节课的学习,加深学生对地理区域差异性的认识和理解,使学生掌握不同的自然环境对生产、生活的影响。在此基础上还将学习省内区域,为学习新疆维吾尔自治区打下坚实的基础。因此本节内容在整个书本中起着承上启下的作用。 根据本节内容和课程标准的要求,我确定了本节课的教学目标为以下三个方面。一是知识目标:1.明确西北地区的范围和自然特征及其对生产、生活的影响;2.知晓西北地区景观的递变规律并初探其成因;3.明确西北地区的牧区分布。二是能力目标:1.培养学生的读图分析能力;2.发展学生用联系的观点认识地理环境各要素间的对立统一关系。三是情感目标:旨在培养学生认识、了解祖国边疆的热情和爱国情感,树立正确的发展观与人地观。 另外,本节的核心是让学生掌握地理环境各要素间相互依存和相互影响关系,因此我将西北地区以干旱为主的自然特征及原因作为本节课的教学重点;又根据八年级学生的基本情况——有一定的知识积累,但思维的深度不够,逻辑推导、分析、鉴别能力的水平有待提高,所以我确定了一干旱为主的自然特征对西北地区农牧业生产的影响作为本节课的难点。 其次,我对教法的选择和应用。 为把握重点、突破难点、实现本节课的教学目标,在本节课的教学中,我将主要采用多媒体演示法、读图分析法和讲解法三种教法此节课的教学。强化教学的直观性,帮助学生理解记忆,提高课堂教学效率。 接着,学法的指导。 但是我要先进行一下学情的分析。青少年学生好动、注意力易分散,但爱表现自己,并且他们有相应的知识储备。抓住这样的特征,教师要多创造机会让学生积极参与进来,充分发挥学生的主动性与学习合作性,体现课堂以学生为主、以学为主。所以我设计了自主探究与合作交流两种主要的指导学习方法。 最后,就是教学过程。 对于整个教学过程,我划分成四个步骤来进行,依次是导入新课、讲授新课、课堂总结与小练、布置作业。 步骤一,导入新课: 采用复习导入法,展示四大地理区域的划分示意图,请同学们说说四大地理区域的位置和范围。接着我将总结出一张表格。 目的在于强调课程的重点,同时为次节课西北地区的讲解与学习做好铺垫。 步骤二,讲授新课:

(完整word版)高中地理中国区域地理西北地区

西北地区 一、位置、范围 1、位置: (1)经纬度位置: 73 oE-123 oE, 32 oN-50 oN (2)地形上:大体上位于大兴安岭以西,长城和昆仑山--阿尔金山以北, (3)邻国:有俄罗斯、蒙古、哈萨克斯坦、吉尔吉斯斯坦、塔吉克斯坦接壤。 2、范围: (1)地形上:主要地形区包括内蒙古高原、塔里木盆地、准噶尔盆地。 (2)政区上:包括内蒙古自治区、新疆维吾尔自治区、宁夏回族自治区和甘肃省北部。西北地区大体上位于大兴安岭以西、长城和昆仑山—阿尔金山以北,包括内蒙古自 治区、新疆维吾尔自治区、宁夏回族自治区和甘肃省北部。 二、自然区域特征 1、地形:以高原、盆地为主。 地形以高原、盆地为主。吐鲁番盆地—天山山间断层陷落而成,盆地中的艾丁湖是我国陆地上最低点,湖面低于海平面155米。 (1)内蒙古高原地貌特点: 西北地区的地形以高原、盆地为主,内蒙古高原是我国第二大高原,平均海拔在1000米以上。高原上开阔坦荡,起伏和缓,既有碧野千里的草原,也有沙浪滚滚的荒漠,巴丹吉林沙漠、腾格里沙漠、乌兰布和沙漠和库布齐沙漠是较大的沙漠。 (2)塔里木盆地和准噶尔盆地: 分别位于天山南北两侧,属于南疆和北疆。塔里木盆地是我国最大盆地,四周高山环绕,塔克拉玛干沙漠居于盆地内部,是我国最大沙漠。准噶尔盆地是我国第二大内陆盆地,是一个半封闭的盆地。 2、气候:温带大陆性气候,以干旱为主 (1)水分条件自西向东递减-经度地带性明显 我国西北地区由东向西,距海越来越远,降水逐渐减少。 (2)气候成因: 深居内陆,并有山岭阻隔(特别是青藏高原),加上地形闭塞没,海洋水汽难以到达,(与同纬度比较:为同纬度地区降水最少,干旱程度最高的地带)。 3、水文-河湖: (1)特点: 河湖稀少,绝大多数是内流河、内流湖。我国最大的内流河是本区的塔里木河。 (2)主要湖泊: 博斯腾湖、艾丁湖、(罗布泊)。 4、生物(植被)-景观变化 气候属于温带大陆性气候,以干旱为主,年平均降水量从东部400 mm左右向西减少到200 mm、50 mm以下。干旱为主的自然特征:地表植被因降水不同而发生变化,自东向西由草原过渡为荒漠草原再到荒漠。沙漠广布,(最大沙漠—塔克拉玛干沙漠)从草原到荒漠的景观变

《西北地区:自然特征与农业》说课稿

西北地区自然特征与农业说课稿 各位评委老师: 大家上午好! 我是初中地理组的号考生,今天我说课的课题是人教版八年级下册第八章第一节自然特征与农业,(板书课题)根据新课标的理念,对于本节课,我将以教什么,怎样教,为什么这样教为思路,从说教材、说学情、说教法与学法、说教学过程及板书设计五个方面来谈谈我对这节课的教学设想。一、说教材 (一)教材的地位和作用 本节课是学生在学习了中国地理差异、四大地理区域的划分的基础上,又进一步学习了北方地区和南方地区之后的探究学习。通过本课的学习,一方面加深了学生对西北地区地域差异的认识和了解,有助于学生掌握不同的自然环境特征对生产生活的影响。为西北地区的学习打下坚实的基础。另一方面,增强了学生读图用图的能力,分析一个地区的地域特征,提高对比分析地理问题的能力。(二)、学习目标 【知识与能力】 了解西北的位置,地形,西北干旱为主的自然环境特征,以及西北东西部自然景观差异。 (1)掌握西北干旱的自然环境对农业的影响。 (2)培养学生读图和用图的能力,学会分析区域特征的能力,提高对比区域差异的能力。 【过程与方法】(发展性目标) (1)通过“西北地形图”明确西北的地理位置,地形。 (2)联系新旧知识,分析西部缺水的主要自然原因。通过“西北年降水量”图,直接得出西北干旱的气候特征。 (3)根据“西北草原和荒漠”分布图,直观反映西北东西部自然景观差异。小组合作探究,运用气候,河流,地貌,植被等总结归纳西北的自然环境特征。(4)结合课本,分析新疆古老的灌溉系统——坎儿井。 【情感、态度,价值观】(可持续性目标) 培养学生爱国主义和热爱边疆的情怀,坚持可持续发展的观念,构建人地和谐发展的理念。 (三)说重点难点 【重点确立及理由】 本节的核心是让学生掌握地形,河流,气候等地理环境要素之间相互联系,相互依存的关系。他们对生产生活起到重要的影响。所以西北干旱为主的自然环境特征是重点。 【难点确立及攻破】 考虑到八年级的学生有一定的知识积累,但是他们的逻辑思维,分析能力,知识深度和广度都有待提高,所以干旱为主的自然环境对农业的影响是难点。通过读图,查找资料,分析资料,同北方南方进行对比学习,让学生感受干旱对农业的影响。

初二地理第五章《中国的地理差异》说课稿

初二地理第五章《中国的地理差异》说课稿 (复习课) 主讲人: 各位老师好!今天我说课的内容是人教版八年级下册第五章《中国的地理差异》。一、说教材 我说的是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人民教育出版社八年级下册开篇第一章《中国的地理差异》,共包括三节6个新授课时的内容。《中国的理差异》共包括三节6个新授课时的内容。本章教材是中国地理总论部分和中国区域部分的衔接点。在八年级上册讲述中国地理概况、自然环境、自然资源和经济发展的一般特征的基础上,开始进一步阐述我国不同地区的地理差异。作为中国区域地理学习的开篇部分,本章只是对区域地理的宏观介绍。主要的作用有两个:其一,从整体上把握区域的差异,为后面认识各分区地理的特征作知识上的铺垫;其二,由于后面的区域选择不能过多,选择的区域尺度有大有小,先让学生有了宏观整体认识之后,才能避免在具体区域的学习时以偏概全。因此,本章教材在整个《中国地理》中起着承上启下的作用。 二、学情分析: 初二的学生已经具备了一定的地理思维能力和地理基础知识,但对新旧知识的衔接上还存在一定的缺陷。 三、说学习目标 根据《地理课程标准》对本节教材的要求和近几年升级考试命题时注重基础知识的实际情况,对本章的复习确定如下学习目标: 1、掌握四大地理区域的位置、界线及划分的依据。 2、掌握南方地区和北方地区的自然差异和人文差异。 3、掌握西北区地区和青藏地区自然特征和农业特点. 四、说重点、难点 根据课程标准的要求将以下知识确定为学生学习的重点: 1、秦岭—淮河一线的地理意义; 2、四大地理区域的范围、自然地理差异及对生产、生活的影响。 根据学生的认知特点和教材的知识特征,以下知识是学生新课学习的难点,也是这次复习课的难点: 1、地理区域的类型; 2、四大地理区域的位置、范围及自然地理特征的形成原因。 五、说教学方法 根据以上分析,为完成确定的学习目标,本着以学生为主体,教为学服务,最终让学生学会、会学这一思想,采用三种活动方式:即“自主预习、合作交流、巩固测评”。 “自主预习”是学生在教师预习提纲指导下的自主学习活动,旨在让学生会读书、会观察、会分析、会书写、会总结等,并帮助学生梳理知识,在大脑中形成知识框架; “合作交流”是学生在自主预习的基础上,交流学习成果、解决学习困惑、锻炼协作能力、碰撞思维火花、教师点拨释疑的活动方式,它主要包括生生交流、师生交流、教师点拨等活动形式,旨在让学生会合作、会交流、会表述、会倾听、会质疑、会总结; “巩固测评”是检测学生知识落实和能力提高情况主要手段,旨在锻炼学生的书写、应用能力,并巩固所学知识。 在平时的教学中,一般是根据各个课时的教学特点和内容的难易程度,自主预习—合作交流—巩固测评可以在一节课内完成,也可分为三种课型:即自主预习课、合作交流课、

《西北地区》说课稿

《西北地区》说课稿 ——东阿三中张中英尊敬的各位领导、老师: 今天我说课的内容是湘教八上第四章《中国区域差异》之《西北地区》。今天这节课,我从课标解读、教学重难点的确定、教学主线、教法学法的选择、教学过程等方面来介绍。一、课标解读:第四章《中国区域差异》的课程标准要求是: ·在地图上找出秦岭——淮河,说明“秦岭——淮河”一线的地理意义。 ·在地图上指出北方、南方、西北、青藏地区四大地理单元的范围,比较它们的自然地理差异。 ·用事例说明四大地理单元自然地理环境对生产、生活的影响 具体到西北地区即:在地图上指出西北地区的范围,比较西北地区与其他地区的自然地理差异,举例说明西北地区自然环境对生产、生活的影响。 二、教学目标、重难点的制定 课程标准初中区域地理的内容由四个部分组成:区域特征、区域差异、区域之间的联系、区域的发展,统领这四个主题的一个总纲是突出地理事物的空间差异与空间联系。根据课程标准的要求,和学习区域地理的目的,制定教学目标、重难点如下: 教学目标: 1、利用地图和资料,指出西北地区的位置、范围,说出西北地区的面积、人口和民族等概况。 2、阅读西北地区地图和资料,分析总结西北地地区突出自然环境特征、成因,及对人们生产生活的影响。 3、利用资料,分析西北地区怎样因地制宜发展本区经济的,了解西北地区在经济发展过程中存在的问题及解决措施,树立可持续发展的思想。 教学重点:西北地区干旱特征的成因,及对人们生产生活的影响。 教学难点:西北地区存在的环境问题及解决措施,人们如何因地制宜发展本区经济。 三、教法、学法的选择 为把握重点、突破难点、实现本节课的教学目标,在本节课的教学中,我主要采用多媒体演示法,增强教学直观性;运用读图法,认识西北地区的位置范围,东西景观差异,主要矿产几产地;运用启发引导法,分析西北地区瓜果特别甜、盛产长绒棉、风能、太阳能丰富的原因;运用综合分析法,分析西北地区的区域特征及成因;运用对比分析法,分析西北地区与其他地区的差异,绿洲农业与灌溉农业的区别与联系,水土流失与土地沙漠化的区别等。西北地区是中国四大区域的最后一个区域,学生已经掌握了学习区域的方法,有了一定的知识储备,因此我指导学生主要采用自主探究与合作交流两种学习方法。 四、教学主线 中国面积广大,分为四大区域,区域差异显著,区域内部各要素彼此联系,相互作用。我确定了由感知西北地区的“干旱”,到分析成因,探究干旱环境对生产、生活的影响,由浅入深,知“地”析“理”,进一步增强学生因地制宜、可持续发展价值观教育的教学主线。五、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课前播放代表西北地区景观的图片,播放背景音乐《月牙泉》,让学生对西北有感官上的认识:这里干旱,沙漠广布,但也风景独特,物产丰富。激发学生学习了解西北地区的欲望。 (二)导入新课: 德国慕尼黑大学的一位教授把中国的四大区域命名为“绿色中国”、“黄色中国”、“银

八年级地理西北地区和青藏地区说课稿

八年级地理西北地区和青藏地区说课稿 八年级地理西北地区和青藏地区说课稿 各位评委上午好! 我说课的课题是西北地区和青藏地区,下面我将从说教材,说教学过程,说教学设计理念三方面对本课的教学设想进行说课。 一、说教材 1、定位教材 我所说的课是商务星球版八年级地理下册第十三页第五单元第三课课题为西北地区和青藏地区。 2、教材的地位和作用 本课是在学生学完北方地区和南方地区的基础之上进行了解地理位置,对分区地理有了一定的了解,本课进一步学习分区地理 3、三维教学目标 依据前倨后恭课程标准和学生的认知规律,结合教材特点及学生实际,我确立了以下数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目标 了解运用地图说出西北地区和青藏地区与位置,范围及主要地形。 过程与方法目标: 1、结合地图分析西北地区以干旱为主的自然景观与变化规律,并初步探讨其形成原因,了解地形与相互关系,以及对生产生活的影响。

2、结合地图分析青藏地区以高寒为特征的自然地理特征和由此形成与其他地理特征。 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结合本节课学习认识地理环境中各之间相互制约,相互影响,相互制约和地立统一关系,并地量步体会人地关系的`协调发展。 4、重点和难点: 重点:(1)位置范围地形 (2)西北地区干旱的自然特征,青藏高寒的特征。 难点:地形各要之间相互依存,,相互影响,相互制约对立统一关系。 5、教法与学法 学案导学,读图比较 自主学习、合作学习、探究学习 6、教具学具、课件、导学案 多媒体课件比较直观,导学案使学生学习有目的地。 二、教学过程 1、创设情景导入:图片塔克拉马干沙漠,呼伦贝尔草原,西藏布达拉宫等等,西北和青藏的自然风光,同时播放歌曲青藏高原,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消除苦恼、恐惧等消极感受,使学生全力以赴的去学习, 2、自主学习:在学案上设置了填空题,目的是让学生通过读图完成西北地区和青藏的范围和位置。

荒漠化的防治——以我国西北地区为例说课稿

第二章区域生态环境建设 第一节荒漠化的防治——以我国西北地区为例说课稿 各位评委、老师大家好: 【说课标】 课标的要求:“以某区域为例,分析该区域存在的环境与发展问题,诸如水土流失、荒漠化等发生的原因;森林、湿地等开发利用存在的问题,了解其危害和综合治理保护措施”。 课标的解读:依据对课标理念和课改精神的理解,可以明确课标的要求里存在两个不确定和一个确定:两个不确定中一是区域的不确定。课标里的某一区域没有明确是哪个区域。另一个不确定是生态环境问题的不确定。一个确定是课标明确提出了区域生态建设包括四个方面的内容:分别是区域存在的环境与发展问题,该问题的形成原因,该问题带来的危害及如何治理保护。 课标解读的结论:1.就本节内容而言,荒漠化区域生态建设的方法教学应重于区域案例自身的知识教学;2.要求学生能够借助典型的案例,从个别到一般,掌握带规律性的知识和能力;3. 通过对典型案例的导学和对迁移案例的自学后,引导学生通过比较分析同类区域案例的相同点和不同点,找出共性的知识推广应用。【说教材】 人教版《必修3》第二章第一节选取了荒漠化作为区域生态环境问题的研究对象,选取了西北地区作为典型的区域研究对象。教材的主标题是“荒漠化的防治”,副标题则是“——以我国西北地区为例”。 本节教材的结构主要由三部分构成:即荒漠化的概述,西北地区荒漠化的防治,前苏联和和非洲萨赫勒地区的荒漠化探讨。其中荒漠化的概述统领全节内容,点出了本节的中心思想。西北地区荒漠化的防治作为典型案例、精选案例占了本节约90%的篇幅,应该是课堂教学的重点。前苏联和和非洲萨赫勒地区的荒漠化探讨是作为案例迁移和方法推广而提供给学生自学的素材,表面上看,它的位置并不重要,事实上它却承载着新课标的思想精髓,我们是否已教会学生学习的方法,关键是看他们是否已经能够使用这些方法了。 教材分析的结论:1.讲清本节内容的中心荒漠化的概况;2.带学生走进案例,精析西北地区荒漠化的成因、发展、危害和防治。引导学生自己分析前苏联和和非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