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近代史专题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名词解释
现代化范式:有关于近代史研究的范式,新范式与旧范式。主要是两大范式即革命范式
与现代化范式。(还有西方中心观,中国中心观)旧的范式主要是以马克思主义阶级斗争的观点为研究方法,将中国近代史看成阶级斗争的历史,其为革命范式即不包含现代化,将中国
新的范式分为以下三种:1、后革命范式,既有革命又包含现代化,代表主要有:刘大年、胡绳。2、告别革命的现代化范式,完全抛弃革命,代表有李泽厚。3、现代化范式,实现民族化、工业化、民主化。
简答:1、中国传统农业发生哪些变化?
近代中国传统农业在西学东渐的历史潮流下发生了巨大变化。这种变化具有以下三个显著特点:其一,中西交融是近代中国传统农业演变的主流,中国传统农业一方面吸取西方近代农业的某些因素,另一方面仍然保持中国传统农业的优秀传统,走上了中西交融的近代化之路。其二,中西农业融合的进程表现为突出的层差性,由东南沿海到西北内陆,从技术、制度到精神,中西交融由表及里,层层深化。其三,中西交融的结果,是发生了奇特的异变现象,中西农业融合在一起,形成了有机的整体。
主要在三个方面:土地制度的变化、农业生产力的变化、农村商品化程度变化。
土地制度的变化包含,土地所有制、土地经营方式的的变化。土地所有制的转变,中国传统的土地所有制在近代变化不是太大。在近代土地制度下,地主、富农始终占有土地的一半以上,形成了地主所有制下土地分配的一种常态。形成土地分配这种常态的原因,既有短期因素,也有长期因素。长期因素是:一是土地的自由买卖,一是遗产多子均分制。前者使地权趋于集中,而后者使地权趋于分散。近代时期虽然也出现了公共所有田地的私有化现象,比如光绪28年(1902年),政府承认屯田可以典卖,又如光绪33年(1907年),除去奉天省外,旗人房地产均可自由买卖等,但是从总体来讲,公共所有田地和私人所有田地各自所占份额的变动还不是很大。近代中国土地所有制结构的基本特征就是“地权失平”,即少数地主富农占有大部分土地,而广大农民少地甚至无地。这也导致租佃制的产生,从而影响着农业的经营方式。
但随着近代中国社会的巨大变化,使得土地经营方式的发生转变,传统的经营方式为租种制,伙种制、帮工租种制,而近代中国雇佣劳动制度的发展,是一大特点,农垦公司的出现。土地所有权呈现出分散的趋势,地主所有的减少,公有土地呈不明显的减少趋势。租佃制的传统比重下降,伙种制、帮工制有所发展,带资本主义性质的新型的经营方式的出现。这是土地制度的转变。
2、列举10种20世纪50年代出版的中国近代经济史资料
李文治,《中国近代农业史资料》韩启桐,《中国埠际贸易统计(1936~1940》
章有义,《中国近代农业史资料》、《华北典型村调查》、孙毓棠:《中国近代工业史资料》第1辑上下册,1957年版、严中平,《中国近代经济史统计资料选辑》,科学出版社,1955年、陈真,《中国近代工业史资料》,第1辑,三联书店,1957、严中平,《棉纺织史稿》,科学出
版社,1955年、斯拉德科夫斯基,《中国对外经济关系简史》,郗蕃封等译,财政经济出版社,1956年刘克祥、陈争平,《中国近代经济史简编》,财政经济出版社,1956年、吴承明,《帝国主义在旧中国的投资》,人民出版社,1956年,彭泽益编,《中国近代手工业史资料》卷2,三联书店,1957年,
3、简述十九世纪末到二十世纪二十年代,马克思主义在中国的传播历程。
马克思主义在中国的传播过程是由早期的社会精英引入,在精英阶层传播,随后才慢慢的大众化,广为流传。其得益于传播手段的通俗化,大众化。
马克思主义最早是由外国人及中国先进知识分子介绍来的,首先是资产阶级改良派人士对马克思主义的介绍,有1898年万国公报上刊载英国人基尔特的《社会进化论》第一次介绍马克思主义,你有一说是1987年《光明日报》发表一文提出1898年夏出版的《泰西民法制》最早介绍马克思主义。资产阶级改良派的介绍有梁启超主办的新民丛报提及马克思主义,贺长雄在在《近代政治史》上提到马克思,这些都可看成是对马克思的简介。其次是资产阶级革命派的介绍,主要有马君武,廖仲恺,孙中山,宋教仁等介绍阶级斗争的观点,浙江潮上发表《新社会理论》介绍社会主义优点是最早给予社会主义好评的文章,朱致信在民报上发表论社会革命与政治革命并行,德意志社会革命家小传介绍马克思主义,其次翻译麦克斯主义著作。还有无政府主义派别也对马克思主义进行介绍,期刊物《天义报》发表日文翻译的共产党宣言第一章。此外还有中国社会党人通过《新世界》把马克思主义学说为社会主义理论来传播。这是马克思主义在中国早期的传播,关于马克思主义的普及,主要是在新文化运动时李大钊、陈独秀等人关于马克思主义的较为系统的介绍马克思主义,发表著作《新纪元》《庶民的胜利》成为马克思主义传播先驱。此外还陈望道翻译共产党宣言中文全译本,郑次川翻译科学社会主义一书,李汉君、李达、袁让等发表大量的马克思主义著作。随着无产阶级的发展壮大,及众多马克思主义的传播者努力,马克思主义在中国得到广泛的传播,中国共产党的成立成为马克思主义的传播的先锋。
论述
1、结合所学谈谈对中国近代经济的看法
近代中国经济可以分为六大部分
一、旧民主主义革命阶段中国存在的各种经济成分(1840——1919):
1、自然经济。
特征:男耕女织,封闭排外,小农业和家庭手工业相结合,自给自足。作用:自然经济是晚晴及北洋军阀统治的经济基础,新中国土改完成后,封建自然经济基本结束。
2、从19世纪40年代起,外国商人在通商口岸开办船坞和工厂。(是中国大地上出现的最早的使用机器生产的近代企业),由此出现外国资本主义经济。特征:实质是商品经济和市场经济,自由开放,富有侵略性。作用:客观上促进了中国民族资本主义的产生和近代化的进程。
3、从19世纪60年代起,洋务派创办一批近代军事工业和民用工业,由此出现洋务经济。特点:维护封建统治为其根本目的,是封建主义与帝国主义相结合的产物,带有封建性和资本主义色彩。
4、19世纪六七十年代,由于自然经济开始瓦解,并受外商企业利润的刺激和洋务派引进西方技术的诱导,中国资本主义民族工业兴起,但发展举步维艰。特点:先天不足,后天畸形。作用:1>推动了中国近代化进程和社会经济的发展。2>为中国近代资产阶级民主革命提供了物质条件和社会基础,也为中国革命由旧民主主义革命向新民主主义革命的转变创造了条件。3>为西方资本主义思想文化的传播提供了社会基础。
二、新民主主义革命阶段(1919——1949):
这一时期,中国社会除了原有的封建自然经济、外国资本主义经济、民族资本主义经济外,又出现了官僚资本主义经济和新民主主义经济形式。
5、官僚资本主义通常是指半殖民地半封建国家的垄断资本和国家政权相结合,依附于帝国主义而存在的落后经济,既有封建性又具有资本主义性质。
官僚资本主义的消长概况:
A、以四大家族为首的官僚资本开始形成于1927年,是以蒋介石为首的国民政府的统治基础,是压在中国人民身上的三座大山之一。
B、抗日战争时期,四大家族依靠国家政权,大肆搜刮,使官僚资本迅速膨胀。
C、解放战争时期,战争消耗了大量官僚资本,使官僚资本主义濒临崩溃。
D、建国初期,党和政府没收官僚资本,官僚资本由此消亡。
6、新民主主义经济是一种革命型的经济它从1927年井冈山等革命根据地建立时开始出现到1956年‘三大改造’完成而退出历史舞台。
2、结合所学谈谈对近代中国政府经济职能转变的看法
一、工商管理模式的转变:随着社会经济由农业社会向近代工商业社会的转变,从清末开始,中国的工商管理机构也逐渐由强制性征税式的管理方式向为工商业者财产权利提供服务的方式转化,并形成了新的制度系统。
二、经济立法方面:
1、清政府的“新政”——近代经济立法的初步尝试——第一次立法高潮
表现:a.综合性法规,b.行业管理法规c.颁行奖励办法,鼓励民间资本投资设厂。
d、颁布行业组织章程,倡设民间经济社团。e.兴办整顿实业学堂,注重近代实业教育立法改革教育,造就人才,是晚清新政的重要内容,兴办实业教育不仅仅是教育改革,也是振兴实业的重要举措。
2、北洋政府保护工商业的法令——第二次立法高潮
a、综合性法规。民国初立,北洋政府在没有颁布新商法之前,仍在沿用清末。
b、行业管理法规法令。
c、鼓励外商投资及对外贸易的法令
3、南京政府成立初期的经济立法——第三次立法高潮
表现:a、综合性法规 b、行业管理立法c、奖励性法规d、对外贸易立法 e、其他立法
评价近代国家政府职能经济职能的转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