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三国演义》的几点悖论

合集下载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关于《三国演义》的几点悖论

---------从诸葛亮管理缺陷看蜀国的必然灭亡

摘要:本文通过对诸葛亮管理才能的分析,从一个新的视角切入,探讨了《三国演义》中蜀国衰亡的原因,目的是以史为鉴,找出其内在的联系,明确管理在工作中的重要作用。

关键词:管理选拔人才知人善任事必躬亲

罗贯中笔下的小说《三国演义》是一部气势恢弘的历史巨著,在短短一百二十回的章回体小说中,演义了东汉末年从“宴桃园豪杰三结义”到“降孙皓三分归一统”,魏、蜀、吴三国八十多年的争霸历史,从政治到军事,从经济到外交,从民生到科技,既有纵横捭阖尔虞我诈的外交手段,又有运筹帷幄刀光剑影的军事斗争;既有休养生息发展经济的治国之道,也有研制木牛流马的科技创新。波澜壮阔,此起彼伏,大气磅礴。尤其是罗贯中笔下蜀国军师诸葛亮的形象,更是刻画的栩栩如生,光彩照人。“未出茅庐,三分天下”的政治远见;“舌战群儒,联吴抗曹”的外交才华;“草船借剑,巧借东风”的神机妙算;出神入化,未卜先知,运筹帷幄之中,决胜千里之外的军事才能和忠君辅幼鞠躬尽瘁,死而后已的献身精神,真可谓是惊天地而泣鬼神,无愧于经天纬地的一代奇才,令后人掩卷沉思,哀叹久绝,潸然泪下。然而,鲁迅先生在他《中国小说史略》第十四篇《元明传来之讲史(上)》中,提到罗贯中本《三国演义》时,说:“至于写人,亦颇有失,以致欲显刘备之长厚而似伪,壮诸葛之多智而近妖……”妖化诸葛亮的提出使我们观察诸葛亮有一个新视角,这种说法是有道理的,我们从现代管理学的角度来分析,就不难看出蜀国灭亡的和诸葛亮管理手段上的缺陷有着必然的联系。

一、在选拔人才上,理论脱离实际,任人为亲

诸葛亮27岁时被刘备“三顾茅庐”请出山拜为军师,在成才的道路上比起郭嘉、周瑜可谓是“大器晚成”。54岁病逝五丈原,在蜀国居高位27年。从诸葛亮的成才经历来看,诸葛亮本应对选拔人才有更深的理解,然而,把刘备和诸葛亮相比较,我们不难看出从理论上讲诸葛亮要比刘备高出一筹,但从具体实践看两人的做法相去甚远。刘备的用人方法是“皆处之显任,尽其器能。有志之士,无不竟功”(见《先主传》),不愧是一代枭雄,用我们现在的话讲,刘备在用人上是不拘一格,搞“五湖四海”。他不但有以关、张、赵、马、黄为代表的中原人才集团,还有以诸葛亮、庞统为代表的荆楚人才集团,以法正、李严为代表的西川人才集团,甚至包括蒋琬、魏延、杨仪、费祎等一大批文

官武将。而诸葛亮的用人之策与比刘备相比较更具理论化:

举贤治国,他提出“夫治国犹于治身;治身之道,务在举贤,是以养神求生,举贤求安。”(见《诸葛亮集》便宜十六策举措)。

在选拔人才上他提出“柱以木为坚,辅以直士为贤;直木出于幽谷,直士出于众下。” (见《诸葛亮集》便宜十六策举措)。

在对人才的认知上他提出:“国之有辅,如屋之有柱。柱不可细,辅不可弱,柱细则害,辅弱则倾。” (见《诸葛亮集》便宜十六策举措)。然而,在实践中他却不能言犹所及。从《三国演义》第四十六回“用奇谋孔明借箭”中鲁肃和诸葛亮坐在船中聊天的描写中我们即可窥一豹而见全斑,诸葛亮对管理者的人才观是不够重视的。孔明笑着对鲁肃言:“为将者,不识天文,不晓地理,不知奇门,不明兵势,不看阵图,庸才也……”唯独未提“不能用人”。我们再看刘备去世后诸葛亮选拔的官员,归纳起来他们大致可分为三类:

其一、张苞、关兴是子承父业,也就是说将门之后,“举贤不必亲”,本也无可厚非,再有马谡、蒋琬、费袆、杨仪、董允、郭攸之、向宠等,其中诸葛亮最喜爱的将领当属马谡。马谡是马良之弟并和诸葛亮情同父子。他经常和马谡“每见引论,自达昼夜”,真是言传身教,关心倍致。为了给马谡铺好似锦的前程,甚至欲使其立功“违众拔谡”。

其二、刘备旧部:如李严、廖立、魏延等,这一类人是先帝旧臣,有的与诸葛亮貌合神离(如李严、廖立,魏延),有的相互之间勾心斗角,这批人诸葛亮自己不放心不说,他们之间也无法形成合力。

其三、姜维等人,终究是降将,诸葛亮信任,蜀中父老必能信任。

据有学者统计,诸葛亮执政时期共计提拔不到七十个高级领导人,其中二十八人是荆楚集团的,这本不算什么,如果我们将这二十八个人稍加分析就会发现,诸葛亮所亲近并一手扶植起来的年轻一代真正掌握实权的,其实就是继其执政的蒋琬、费祎、姜维,亲如父子的马谡,临终付以后事的杨仪,以及《出师表》荐于后主的董允、郭攸之、向宠等。这些人,除姜维是关西降将外,蒋琬零陵人,费祎江夏人,马谡、杨仪、向宠襄阳人,董允、郭攸之南郡人而零陵、江夏、襄阳、南郡,在汉末同隶属于荆州刺史部,也就是说,他们全都是荆州人。诸葛亮,虽然是琅邪人,但其父早丧,幼年时即随叔父诸葛玄迁居襄阳,躬耕陇亩,并与荆襄名士庞统、司马徽等交往甚密,因此他是荆楚派的当然领袖。这样一归纳分析,诸葛亮任人唯亲的特点,就可一目了然了。在用人上任人唯亲,

近亲繁殖,不搞五湖四海,是蜀国走向衰亡的开始。

二、在人才的使用上不能知人善任赏罚不明

知人善任是高级管理者最起码的管理素质,诸葛亮作为蜀国军师早在赤壁之战中,就因不能知人善任,丧失了一次进军中原的绝好时机。赤壁之战曹操溃败,诸葛亮明知关羽有为人重义的缺点,还执意派关羽设伏华容道,甚至还立下军令状。关羽走后,连刘备都感觉华荣道派关羽去不合适,对诸葛亮说“吾弟义气深重,若曹操果然投华荣道去时,只恐端的放了。”诸葛亮却对刘备说“亮夜观乾象,曹贼未合身亡,留这个情,教云长做了,亦是美事。”堂堂的蜀国军师竟拿国家兴亡大事当儿戏。当时,关羽带了五百校刀手语曹操相遇,曹操仅有三百余骑,且多数带伤,兵将们手无兵器,马无鞍辔,就这三百余人残兵败将别说打仗,就是走出华荣道都不容易。关羽在华容道大喝一声,“众军皆下马,哭拜于地。”在这样的关键时刻关羽想起在曹营时曹操对他的种种恩惠,竟然置国家利益于不顾放走曹操。

“曹操既脱华容之难,行至谷口,回顾所随军兵,只有二十七骑”。如果,关羽华容道动手,曹操在劫难逃。假如诸葛亮不派关羽,即便派个无名小卒,带五百校刀手,曹操即使不死,试问还能有生还几人?倘若曹操一死,诸葛亮挥师北上,乘胜追击,直取许昌,收复中原指日可待,历史就将改写,三国演义将变成两国争霸。关羽犯下如此大罪,竟在刘备“望权记过,容将功赎罪”几句去说情中不了了之了。如果,杀不了关羽,用诸葛亮初出茅庐力所不能及来解释,还有情可原的话,那么马谡失街亭,诸葛亮“挥泪斩马谡”就是滥杀无辜。

诸葛亮出祁山北伐中原,就蜀国的人力物力,兵员状况,后勤补给都不具备条件,可以说是以卵击石。当然,军事斗争既已用兵就要力争取胜。守街亭,诸葛亮明明知道是整个战役的关键:“街亭虽小,干系甚重,倘街亭有失,吾大军皆休矣。”为什么放着赵云、魏延、吴懿等名将不用而要破格提拔马谡?况且,刘备临终遗言“马谡言过其实,不可大用”。细细分析原因其实也很简单。马谡是马良的弟弟,马良与诸葛亮交往中关系非常好,马良称诸葛亮“尊兄”。马良死后,马谡一直跟随诸葛亮“亲如父子”,在诸葛亮的教导下“自幼饱读兵书” 。马谡在南征时,曾向诸葛亮提出:“攻心为上,攻城为下,心战为上,兵将为下”的战略方针,这说明马谡很有些才气,马谡善谈,经常和诸葛亮讨论军事大事,以至常常“自昼达夜”,所以要“违众拔谡”,锻炼马谡,欲使其立功服众也就不见怪了。

但马谡当时充其量是个优秀的参谋。客观的讲,诸葛亮用他去守街亭,错在诸葛亮本人,起码是不能知人善任。马谡年轻,虽饱读兵书,却没有独立指挥作战的实战经验,街亭设防生搬硬套兵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