硬件系统可靠性设计规范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硬件系统可靠性设计规范
一,概论
可靠性的定义:产品或系统在规定条件下和规定时间内完成规定功能的能力
可靠性及抗干扰设计是硬件设计必不可少的一部分,它包括芯片、器件选择、去耦滤波、印刷电路板布线、通道隔离等。有完善的抗干扰措施,是保证系统精度、工作正常和不产生错误的必要条件。
设备可靠性设计规范的一个核心思想是监控过程,而不是监控结果。
二,可靠性设计方法
●元器件:构成系统的基本部件,作为设计与使用者,主要是保证所选用的元器件的质量或可靠性指标满
足设计的要求
●降额设计:使电子元器件的工作应力适当低于其规定的额定值,从而达到降低基本故障率,保证系统可
靠性的目的。幅度的大小可分为一、二、三级降额,一级降额((实际承受应力)/(器件额定应力) < 50%的降额),建议使用二级降额设计方法,一级降额<70%
●冗余设计:也称为容错技术或故障掩盖技术,它是通过增加完成同一功能的并联或备用单元(包括硬件
单元或软件单元)数目来提高系统可靠性的一种设计方法,实现方法主要包括:硬件冗余;软件冗余;
信息冗余;时间冗余等
●电磁兼容设计:系统在电磁环境中运行的适应性,即在电磁环境下能保持完成规定功能的能力。电磁兼
容性设计的目的是使系统既不受外部电磁干扰的影响,也不对其它电子设备产生电磁干扰。硬件措施主要有滤波技术、去耦电路、屏蔽技术、接地技术等;软件措施主要有数字滤波、软件冗余、程序运行监视及故障自动恢复技术等
●故障自动检测及诊断
●软件可靠性设计:为了提高软件的可靠性,应尽量将软件规范化、标准化、模块化
●失效保险技术
●热设计
●EMC设计:电磁兼容(EMC)包括电磁干扰(EMI)和电磁敏感度(EMS)两个方面
三,可靠性设计准则
1,在确定设备整体方案时,除了考虑技术性、经济性、体积、重量、耗电等外,可靠性是首先要考虑的重要因素。在满足体积、重量及耗电等于数条件下,必须确立以可靠性、技术先进性及经济性为准则的最佳构成整体方案。
2,对己投入使用的相同(或相似)的产品,考察其现场可靠性指标,维修性指标及对这两种备标的影响因素,以确定提高当前研制产可靠性的有效措施。
3,在满足技术性要求的情况下,尽量简化方案及电路设计和结构设计,减少整机元器件数量及机械结构零件
4,尽量实施系列化设计。在原有的成熟产品上逐步扩展,抅成系列,在一个型号上不能采用过多的新技术。
采用新技术要考虑继承性。
5,尽量实施统一化设计。凡有可能均应用通用零件,保证全部相同的可移动模块、组件和零件都能互换。6,尽量不用不成熟的新技术。如必须使用时应对其可行性及可靠性进行充分论证,并进行各种严格试验。7,尽量减少元器件规格品种,增加元器件的复用率,使元器件品种规格与数量比减少到最小程度。
8,在设备设计上,应尽量采用数字电路取代线性电路,因为数字电路具有标准化程度高、稳定性好、漂移小、通用性强及接口参数易匹配等优点。
9,为了尽量降低对电源的要求和内部温升,应尽量降低电压和电流。这样可把功率损降低到最低限度,避免高功耗电路,但不应牺牲稳定性或技术性能。
10,注意分析电路在暂态过程中引起的瞬时过载,加强暂态保护电路设计,防止元器件的瞬时过载造成的失效。
11,在设计电路及结构设计时和选用元器件时,应尽量降低环境影响的灵敏性,以保证在最坏环境下的可靠性。
12,尽量压缩设备工作频率带宽,以抑制干扰的输入。
13,在设备中,尽量控制脉冲波形前沿上升速度和宽阔,以减少干扰的高频分量,(在满足电气性能的情况下)。
14,在设备电路中设置各种滤波器以减少各种干扰。
15,必须记住,最有效的电磁干扰控制技术,应在设计部件和系统的最初阶段加以采用。
16,集成电路对结温和输出负载进行降额应用。
17,为了保证设备的稳定性,电路设计时,要有一定功率裕量,通常应有20-30%的裕量,重要地方可用50-100%的裕量,要求稳定性、可靠性越高的地方,裕量越大。
18,在设计电路时,应对那些随温度变化其参数也初之变化的元器件进行温度补偿,以使电路稳定。19,连接线布线设计要注意强弱信号隔离,输入线与输出线隔离。
20,尽量缩短各种引线(尤其高频电路),以减少引线电感和感应干扰。
21,直流电源线应用屏蔽线;交流电源线应用扭绞线。
22,应尽量使用负逻辑接收电路及使用高阻抗电路。如CMOS、HTL数字电路、差动输入运算放大器。
尽量采用数字电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