海西战略背景下厦门经济特区的转型

海西战略背景下厦门经济特区的转型

摘要:厦门经济特区自成立以来实现了飞跃式发展,取得了巨大成就。但优惠政策的丧失,国内外发展的变化加之自身发展中存在的问题使得特区经济进入了转型期。2011年3月,国务院正式批准《海峡西岸经济区发展规划》,海西战略由区域战略上升为国家战略,由地方决策上升为中央决策。这为作为海西战略五大中心城市之一的厦门找到了新的发展契机。产业结构的合理调整,开放型经济的不断发展,中国(福建)自贸区厦门片区的建设推进将促使厦门成为区域经济发展的新极点,促进全国改革开放水平的新极点,推进两岸交流向更加广泛、更大规模、更高层次迈进的新极点。

关键词:特区经济;增长极理论;梯度转移理论;海西战略;

一.厦门经济特区的发展

1980年国务院批准成立厦门经济特区,面积2.5平方公里,1984年邓小平在视察后,特区面积扩大到全岛,面积131平方公里,2012年特区扩大到全市。35年来厦门经济特区实现了飞跃式发展,经济建设取得巨大成果。

1.1.经济高速发展,经济实力显著增强

根据中国国家统计局的相关数据统计显示:1980年-2014年年间厦门经济特区GDP占全国GDP比重由0.14%增加到0.51%;财政收入占全国的比重由0.16%增加到0.65%;进出口总额由0.37%增加到1.94%。这说明自特区成立以来,经济高速发展,对外贸易规模不断扩大。详见表一:

表一:1980-2014年厦门经济特区GDP、财政收入、进出口贸易额及其与全国发展的比较表

年份厦门经济特

区GDP(亿) 占全国GDP

比重

厦门经济特

区财政收入

(亿)

占全国财政

收入比重

厦门经济特

区进出口总

额(亿)

占全国进出

口贸易额比

1980年 6.40 0.14% 1.83 0.16% 2.12 0.37% 1985年18.36 0.20% 3.91 0.20% 14.21 0.69% 1990年57.09 0.30% 10.30 0.35% 60.40 1.09% 1995年250.55 0.41% 34.51 0.55% 503.17 2.14%

2000年501.87 0.50% 91.50 0.68% 832.09 2.12% 2005年1006.58 0.54% 209.73 0.66% 2309.21 1.98% 2010年2060.07 0.50% 526.02 0.63% 3792.92 1.88% 2014年3273.54 0.51% 909.13 0.65% 5130.15 1.94%

数据来源:整理自《中国统计年鉴2014》、《厦门经济特区统计年鉴2014》、2014年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统计公报、厦门市2014年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统计公报

1.2.人民生活水平不断提高,城乡居民收入大幅上升

国家统计局的相关统计数据显示:1980年厦门经济特区(按户籍人口计算)人均GDP、城镇和农村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分别为为685元、450.72元、210元,高出比全国平均水平221元、-26.88元、18.7元。但2013年已分别高于全国86831元、10781元、5731元。这说明特区经济的持续发展使人民切实享受到经济发展带来的的好处。详见表二:

表三:1980-2014年厦门经济特区人均GDP、城镇和农村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及其与全国的比较表

年份厦门经济特

区人均GDP

(元)与全国人均

GDP比较

厦门经济特

区城镇居民

人均可支配

收入(元)

与全国城镇

居民人均可

支配收入比

厦门经济特

区农村居民

人均可支配

收入(元)

与全国农村

居民人均了

可支配收入

比较

1980年685 221 450.72 -26.88 210 18.7 1985年1788 928 962.88 223.78 540 142.4 1990年5103 3449 2608.16 1097.96 1035 348.7 1995年20645 15571 7135.03 2852.03 2665 1087.3 2000年38233 30331 10812.96 4532.96 4030 1776.6 2005年65697 51438 16402.75 5909.75 6230 2975.1 2010年114318 83751 29253.14 10143.74 10033 4114 2014年86831 66664 39625 10781 16220 5731

数据来源:整理自《中国统计年鉴2014》、《厦门经济特区统计年鉴2014》、2014年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统计公报、厦门市2014年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统计公报

1.3.产业结构不断优化升级

自成立以来,经济特区产业结构得到不断优化、升级,第一产业比重逐渐下

降,第二、三产业比重逐渐上升。2014年厦门经济特区第一、二、三产业的增

加值分别为23.74亿、1499.27亿和1750.53亿,三产结构比为0.7:45.8:53.5. 详见图一:

图一:1980-2014年厦门经济特区第一、二、三产业增加值变化图

注:数据整理自《厦门经济特区年鉴2014》、厦门市2014年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统计公报

二.厦门经济特区推动经济发展的相关理论

2.1.增长极理论

法国经济学家佩鲁于1950年首次提出“增长极”理论。佩鲁认为,经济增长并非同时出现在所有区域,而是以不同强度首先出现在一些增长极上。而增长极主要经过极化效应和扩散效应对区域经济的发展产生影响。经济特区建成之后由于兼具地理位置、特殊政策、人才培养等优势发展成为区域经济增长的极点,通过极化效应先发展起来,然后通过扩散效应带动周边地区经济发展。

2.2.梯度转移理论

梯度转移理论,源于弗农提出的工业生产的产品生命周期理论。梯度转移理论认为,区域经济的发展取决于其产业结构的状况,而产业结构的状况又取决于地区经济部门,特别是其主导产业在工业生命周期中所处的阶段。如果其主导产业处于创新阶段,则说明该区域具有发展潜力列入高梯度区域。随着时间的推移及生命周期阶段的变化,生产活动主要是通过多层次的城市系统扩展开来的逐渐从高梯度地区向低梯度地区转移。经济特区由于具有政策、地域、人才、科技创新等优势应首先加快发展,然后通过产业和要素向较发达地区和欠发达地区转移,以带动整个区域经济的发展。

三、厦门经济特区发展进入转型期

3.1.厦门经济特区进入转型期的标志

由图二可知:1980年-2014年厦门经济特区GDP呈不断上升趋势,由1980年的6.4亿元上升到2014年的3273.54亿元。但是如图中折线图显示近年来增长率却成下降趋势。这说明这说明厦门经济特区的总体经济发展速度放缓,发展进入转型期,需要进行调整寻找新的发展契机。

图二:1980-2013年厦门经济特区GDP及其增长率变化图

注:数据整理自《厦门经济特区年鉴2014》、厦门市2014年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统计公报由图三可知:1980年-2014年厦门经济特区人均GDP呈不断上升趋势,由1980年的685元上升到2014年的160909元。但是如图中折线图显示近年来人均GDP增长率却成下降趋势。这说明这说明厦门经济特区的经济发展速度放缓,发展进入转型期,需要进行调整寻找新的发展契机。

图三:1980-2013年厦门经济特区人均GDP及其增长率变化图

注:数据整理自《厦门经济特区年鉴2014》、厦门市2014年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统计公报

3.2.厦门经济特区进入转型期的原因

3.2.1.特区优惠政策的丧失

经济特区是“实行特殊优惠的经济政策的地区”的简称,一旦这种政策取消,优势也将不复存在。特区自建立起就被设定为“窗口”“试验田”“排头兵”,具有别的地区不具备的“免错权”,但现在随着经济发展试点的增多,近年来西部大开发、振兴东北老工业基地、中部崛起等战略的实施,使这一优势也逐步丧失。传统经济特区已经不再是优惠政策的集中地。

3.2.2.国际新形式的要求

国际政治、经济的新形势要求特区变革以适应其发展。中国加入WTO之后要求实现贸易自由化和普惠化,特别是2008美国次贷危机引起的全球金融危机对中国,特别是特区经济带来了深刻影响。经济危机虽然有所平息但是全球经济仍处于后危机时代,发展环境多变,经济特区发展面临更加严峻考验。

3.2.3.新政策的指引

新时期我国领导人对经济特区的发展方向给出了新的指导意见。如:2002年11月十六大报告中提出“鼓励经济特区和上海浦东新区在制度创新和扩大开放等方面走在前列”;2005年温家宝在深圳考察并召开经济特区工作座谈会的建华中指出特区要“顺应新形势,办出新特色,继续发挥经济特区作用”;2009年12月胡锦涛视察珠海“努力当好推动科学发展观,促进社会和谐的排头兵”;特别是2011年3月,国务院正式批准《海峡西岸经济区发展规划》,海西战略

由区域战略上升为国家战略,由地方决策上升为中央决策。上述领导人对特区发展的意见说明经济特区在新时期被赋予了新的使命:加快完成向市场经济的转型;加快发展方式的转变;建成现代化、国际化大都市。

3.2.

4.自身定位不明

厦门经济特区建立之初定位为综合性的经济特区,但实际上以工业发展为主,同时注重贸易、旅游、房地产、金融等行业的发展。工业发展主要以电子、机械为主导,产品多为家电用器。根据厦门市2014年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统计公报显示:2014年厦门经济特区工业增加值1240.32亿,规模以上工业中,重工业完成产值3425.36亿,轻工业完成产值1480.08亿,重轻工业之比为2.3:1。电子、机械两大支柱产业共有规模以上的工业企业740家,占全市规模以上企业的47.6%,完成工业总产值3202.37亿,占全市规模以上工业的65.3%。

四.海西战略背景下厦门经济特区转型之路

海西战略是福建省政府于2004年提出的海峡西岸经济区的战略构想,2011年3月,国务院正式批准《海峡西岸经济区发展规划》,海西战略由区域战略上升为国家战略,由地方决策上升为中央决策。规划指出要将海峡西岸建设成为科学发展之区、改革开放之区、文明祥和之区、生态优美之区,成为中国新的经济增长极。作为海峡西岸经济区五大中心城市之一,厦门经济特区的发展找到了新的契机和方向。

4.1.加强科技创新,推进产业结构调整

自成立以来厦门经济特区注重科技创新,取得了很多成就。根据厦门市2014年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统计公报统计,2014年全市高新技术企业907家(其中国家火炬计划重点高新技术企业31家);创新型企业287家(其中国家级14家);科技孵化器12个;产业技术创新战略联盟11个;工程技术研究中心102个;企业技术中心114个;重点实验室63个;博士后工作站23个;国内专利申请量12846件,授权量8944件,PCT国际专利申请量180件。新时期,新形势更要注重科技创新,人才培养,打造“科技之城”。加速产业结构调整,促进由加工业向服务业、旅游业等行业的转变。

4.2.推进自由贸易区建设,向开放型经济转变

2012年党的十八大报告提出要全面升级开放型经济水平,这标志着我国对外开放将进入新的发展阶段。面对全球化和后危机时代的新形势,应该加快由以出口导向为主的外向型经济向以降低关税壁垒和提高资本自由流动成度为主的开放型经济转变,实现资源的最优配置和经济发展的最高效率。推进开放型经济建设需要一个平台,2013年10月上海自贸区的建立为厦门经济特区的发展带来新的启示。厦门也希望建立一个这样的平台,2014年12月国务院决定成立中国(福建)自由贸易试验区,今年4月21日《福建自贸区总体方案》出台,深化两岸合作成为最大特色。厦门片区因为对台优势最为明显,重点建设两岸贸易中心。自贸区的建立利于与台湾的交流合作,利于推进新一轮的改革开放,利于推进海西中心城市建设。

4.3.充分发挥对台优势,促进两岸经贸发展

一衣带水的地理位置,浓厚的血缘关系,相似的语言、文化、风俗等使得厦门、台湾一直交流较为密切。2011年印发《国务院关于厦门深化两岸交流合作综合配套改革试验总体方案的批复》使厦门成为继平潭后第二个“对台交流综合试验区”的海西城市。厦门对台湾之间的发展优势更加凸显。厦门经济特区在转型发展过程中要发挥对台优势,促进两岸关系、经济发展。在今后的发展中应该注重发挥海峡两岸农业合作试验区、现代林业合作实验区的窗口、示范和辐射作用;推动对台离岸金融业务,建立两岸区域性金融服务中心;推进海峡两岸旅游业的发展;加强现代服务业的交流合作;建立健全涉台法律法规;深入开展文化互动活动;深化两岸科技、教育、卫生、体育等各方面的合作。

五.总结

厦门经济特区成立35年来实现了飞速发展,取得了巨大的成就。综合实力和人民生活水平都发生了巨大变化,产业结构也得到了合理调整。但中国入世贸易普惠化使其丧失了优惠政策,经济全球化的推进以及后危机时代的影响使得国内外发展环境瞬息万变,加之自身发展中存在的问题,厦门经济特区进入了经济发展的转型期。特区经济怎样发展成为一个重要经济问题。2011年3月,国务院正式批准《海峡西岸经济区发展规划》,海西战略由区域战略上升为国家战略,由地方决策上升为中央决策。海西战略的提出为厦门经济特区的转型发展提供了

新的方向和契机。产业结构的合理调整,开放型经济的发展,自贸区的建设,两岸经贸的发展将促使厦门成为推进区域经济发展的新极点,促进全国改革开放水平的新极点,推进两岸交流向更加广泛、更大规模、更高层次迈进的新极点。

参考文献:

[1].罗清和,许新华.经济特区与非经济特区协调发展的理论基础与政策思考[J].深圳大学学报,2014年1月

[2].曹龙骐.“转型”:后危机时期深圳特区科学发展观的主题词[J].深圳大学学报,2011年11月

[3].黄景贵,高莹.经济特区的发展成就、主要挑战与改革新使命[J].中共党史研究, 2010年第11期

[4].唐永红,赵媛媛.新形势下厦门对台优势与作用问题研究——兼论两岸交流合作先行区之构建[J].台湾研究集刊,2008年第4期

[5].石正方.海西“两岸经贸合作紧密区域”建设相关问题研究[J].台湾研究集刊,2011年第2期

[6].吴悦.海西战略背景下厦台两地经济交流合作分析[D].集美大学2014年硕士论文

[7].唐永红,林子荣,沈蕊.厦门经济特区建设自由贸易区问题研究[J].台湾研究集刊.2013年第1期

[8].冯苏宝,贾怡君.从外向型经济向开放型经济模式转型——后危机时代经济特区的发展之路[N].开放导报,2010年10月,第5期

[9].张向前,刘璇璇,刘林峰.闽台产业经济合作促进海峡西岸经济区发展研究[J].中国科技论坛.2010年1月,第1期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