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文言文断句方法(自作)
合集下载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2006高考北京卷】用“/”给下面画横线文言文断句
(赵围于秦)齐人、楚人救赵。赵人乏食,请粟于齐,齐 王弗许。周子曰:夫 赵 之 于 齐 楚 /扞 蔽 也 / 犹 齿 之 有 唇 也 / 唇 亡 则 齿 寒 / 今 日 亡 赵/ 明 日 患 及 齐 楚 矣 /且 救 赵 /高 义 也 /却 秦 师 /显 名 也 / 不 务 为 此 而 爱 粟 /为 国 计 者 / 过 矣。(取材于《资
1.贾人夏则资皮,冬则资絺,旱则资舟,水则资车, 以待乏也。夫虽无四方之忧,然谋臣与爪牙之士,不可不 养而择也。(《勾践灭吴》)(商人夏天就要准备皮货,冬天就要准备做夏
天的细葛布,天旱时就准备好船只,洪水泛滥时就准备好车辆,以等待物资缺乏 时卖高价。即使没有四方被侵扰的忧患,但是能谋善断的文臣和勇猛善战的将士, 不能不事先培养教育以供挑选录用。)
四、借助人物语言开始的标志“曰” 文言文常用对话形式来展开文意,人物语言的开始多 以“曰”(说)为标志。如: 上从容与信言诸将能不,各有差。上问曰:“如我, 能将几何?”信曰:“陛下不过将十万。”上曰:“于公 何如?”曰:“如臣,多多益善耳。”上笑曰:“多多益 善,何为为我禽?”信曰:“陛下不能将兵,而善将将, 此乃信之所以为陛下禽也。”(《史记· 淮阴侯列传》)(皇上〈刘
(庐山出奇的秀美,在天下的山当中数第一。山的北峰叫香炉 峰,峰北面的寺庙叫遗爱寺。处在峰寺之间的地方,那里的景色美 极了,又是庐山〈美景中〉数第一的。元和十一年的秋天,太原人 白乐天看到了这里的美景因而爱上了它,好像出远门的旅客回到了 故乡,依恋着不肯离去,于是对山傍寺建了这个草堂。)【庐山又 称“匡山”,所以合称“匡庐”。】【腋寺:在遗爱寺的肘腋之下, 指距离很近。两腋在人身旁,故引申为“傍”。】
2.小国寡民,使民有什伯之器而不用,使民重死而 不远徙。虽有舟舆,无所乘之,虽有甲兵,无所陈之。使 民复结绳而用之。甘其食,美其服,安其居,乐其俗,邻 国相望,鸡犬之声相闻,民至老死不相往来。(《老子· 八十
章》)(国家小而人民稀少,要使拥有的各种重要的器具不使用,要使人民重视 死而不向远地迁徙。虽然有舟船车辆,却没有人去乘坐;虽然有铠甲和兵器,却 没有必要去陈列。要使人民再又结绳用以记事。人民以自己吃的食品为甘甜,以 自己穿的衣服为漂亮,以自己的居所为安适,以自己家乡的习俗为快乐。这一国 和邻国可以相互望见,鸡鸣犬吠的声音可以相互听到,但人民却直到老死,彼此 不相往来。)
【2005北京高考卷】用“/”给下面画横线文言文断句 匡 庐 奇 秀/ 甲 天 下 山 /山 北 峰 曰 香 炉 峰 / 北 寺 曰 遗 爱 寺/ 介 峰 寺 间 / 其 境 胜 绝 / 又 甲 庐 山 元 和 十 一 年 秋/ 太 原 人 白 乐 天 见 而 爱 之 / 若 远 行 客 过 故 乡 / 恋 恋 不 能 去/ 因 面 峰 腋 寺 作 为 草 堂 (选自《白居易· 草堂记》)
借助句末语气词断句要注意的是,有的虚词是兼类 词,有多种用法。如“也”也可用在句中表示提顿的语气, “焉”也可作疑问代词在句中作状语。所以断句时应依据 文意认真辨析它们在句中的用法。 三、借助整齐句式 古人写作,力求意境的相互衬托和语义的互相补充, 无论韵文或散文,都是比较注重音韵美,强调节奏感的。 因此文中常用排比对偶等整齐句式来表情达意,掌握这一 特点,十分有助于断句。为体现句子结构相同,文中常反 复出现的相同的词语,前后呼应。点断时先找出反复出现 的相同词语,断开一句,就可类推,轻而易举地把其他句 子断开。如:
可准确点断。 借助语法断句要注意以下几点: (1)当谓语是一个不及物动词,或形容词,而所陈 述的主语又承前省略,就会出现独词句。如: 哙拜谢,起,立而饮之。(《鸿门宴》) (2)如果主语较复杂,它的后面也可点断。如: 宋弟子高信之,亦怀庆人,多力善射(《大铁椎传》)
(3)句前时间状语的后面可点断。如:
一、借助句首的虚词(含虚音复词)
文言文中常处于句首的虚词有:盖、夫、今夫;俄、 旋、既而;故、然、而(表转 如: 1.楚成王以商臣为太子/既而又欲置公子职(《韩非子· 内
储说下》)(楚成王将长子商臣立为太子,不久又想改立小儿子职为太子。)
如:
赵括自少时学兵法 / 言兵事 / 以天下莫能当 / 尝与其 父言兵事 / 奢不能难 / 然不谓善(《史记· 廉颇蔺相如列传》)(赵
括从小就学习兵法,谈论行兵布阵的事情,自认为天下人没有能比得上他的。有 一次他和父亲谈战阵布设之道,赵奢也不能难倒他,但是也并不因此就认为他懂 兵法。)这一段文字可据动词往前找主语,往后找宾语,就
治通鉴· 周纪五》)
【译文】齐楚两国派兵救赵,但赵人欠缺粮食,于是 向齐国要粮食,齐王不答应。周子说:“赵国是齐、楚二 国的保护屏障,好像人的牙齿和嘴唇互相依存,唇亡则齿 寒;现在如果赵国灭亡,明日大祸将降临到齐楚二国了。 再说营救赵国,可提高道义;击退秦军,可提高名声。不 全力完成此事竟为了爱惜一点粮食,替国家前途打算的话, 这就错了。”
们走向这些刑具就像去赴宴、睡觉那样从容。)
二、借助句末的语气词
文言文中常处于句末的语气词有:也、矣、焉、耳、 乎、耶(邪)、欤(与)、哉……一般情况下,这些语 气词的后面可以断开。如: 天下事有难易乎/ 为之,则难者亦易矣/ 不为,则 易者亦难矣 /吾资之昏不逮人也 / 吾材之庸不逮人也/ 旦旦而学之,久而不怠焉 / 迄乎成,而亦不知其昏与庸 也/ 吾资之聪倍人也 / 吾材之敏倍人也 / 屏弃而不用, 其与昏与庸无以异也 / 然则昏庸聪敏之用,岂有常哉/
2.师鲁简中言,疑修有自疑之意者,非他, / 盖惧 责人太深以取直尔。(《与尹师鲁第一书》) (你给我的便条中说,担心
我对自己的行为有些怀疑,其实没有别的,害怕责备别人太甚,以博取忠直的名声。)
3.然士有死不失义, / 则趋而就之,与几席枕藉之 无异。 (《与尹师鲁第一书》) (但那些正直敢言的人宁死也不牺牲道义,他
明有奇巧人曰王叔远(《核舟记》)
五、借助语法分析 记叙性的文言文,大多是以动词作谓语的叙述句。因 此,断句时可先找作谓语的动词,再据动词谓语往前找它 所陈述的主语,往后找它所支配的宾语和补语。一般情况 下,主语的前面可以断开。如果主语省略,就在应补出主 语的位置上点断。有的动词既带宾语又带补语,如“逢蒙 学射于羿”(动+宾+补)。
(清· 彭端淑《为学一首示子侄》)(天下的事情有难易之分吗?做,就难的也 变得易了;不做,就易的也变得难了。我天资糊涂,〈资质〉不及别人,我才 能一般,不及别人;〈但我〉天天坚持学习,长期不懈地努力,直到成功,也 就不理会那些什么昏与庸了。我天资聪明,超过别人,我才能敏捷,超过别人; 如果抛弃不用,那么和昏和庸也就没有什么两样了。这样看来,那么,〈所谓〉 的昏、庸、聪明、敏捷,难道会有固定的吗?)
邦〉经常从容地和韩信议论将军们的高下,认为各有长短。皇上问韩信:“像我 的才能能统率多少兵马?”韩信说:“陛下不过能统率十万。”皇上说:“你怎 么样?”回答说:“我是越多越好。皇上笑着说:“你越多越好,为什么还被我 俘虏了?”韩信说:“陛下不能带兵,却善于驾驭将领,这就是我被陛下俘虏的 原因。”)
借助“曰”断句要注意,“曰”在古文中还作“叫 作”“称为”讲,切莫把这种用法的“曰”当作言语开始 的标志。如: 故自号曰醉翁也(《醉翁亭记》)
【关于文言文的断句方法】
★高考中设置断句,是要考查学生阅读文言文的能力。 要答好这一类题,学生须熟读甚至背诵一定数量的文言文, 熟悉古人说话写作的用语习惯,培养语感。语感越强,点 断越顺利。
答题时,可先通读“白文”,对文意有个大体了解。 “白文”如果是记叙性文字就要知道写了什么人什么事, 结果是怎么样的,有没有人物对话……如果是议论性文字, 就要了解作者观点是什么,从哪些方面讲了哪些道理,前 后的逻辑关系如何,文中有没有对偶句、排比句……然后 再凭借语感和对文意的理解来断句。点断时,可采用以下 几种方法:
自李唐来,世人甚爱牡丹。(《爱莲说》)
(4)文言文中,“嘻”“噫”“嗟夫”“呜 呼”“呜乎哀哉”“要之”(总之)“由此观之”等词语 能独立于句子之外,这些词语的前后可点断。如:
噫!微斯人,吾谁与归?/ 嗟夫!吾尝求古仁人之心, 或异二者之为。何哉?(《岳阳楼记》) 呜呼!灭六国者六国也,非秦也。(《阿房宫赋》) 由此观之,王之蔽甚矣(《邹忌讽齐王纳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