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古代政治文化之儒生与文吏_北京大学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第一讲儒生与文吏

本讲目的:了解第一具有学者和官僚双重身份的中国士大夫,在帝制的初期是如何形成的;第二,通过儒生和文吏,了解社会中的某个阶层的兴起与政治思想文化之间的密切联系;第三,认识中国古代的学术源流与中国早期政治体制的关系。

士大夫政治:汉武帝独尊儒术之后,历朝历代把士人作为官僚的主要来源。士人阶层起源与战国,战国士阶层的百家争鸣是中国文化之源。秦始皇对士有过打压,但汉武帝之后,士阶层又重新崛起,两千多年一直是帝国官僚的主要来源。选官制度得到了科举制度的支持。宋神宗与文彦博的对话表明,中国古代的政治思想:帝王是“与士大夫治天下”,“非与百姓治天下也”。还没有做官居位的学子可以称为士,读了书做了官的可以称为士大夫。

据研究,清朝在19世纪中期获得秀才举人以上功名的人大概有110万,加上官僚,家属等,他们的人数有550万,占总人口的1.3%。士大夫阶层是中国社会的统治阶层。同时他们的收入占国民生产总值的24%,所以士大夫阶层也是社会财富的主要分割者。所以,士大夫的阶层的主要特点就是既是读书人又是帝国官僚。

士大夫的英语译法:scholar-official 学者-官吏

Scholar-bureaucrat 学者-官僚

Literati-officialdom 文人-官僚

英语世界的历史上,没有出现过这样的阶层,能够同时扮演官僚的社会角色、政治角色和文化角色。美国的列文森在《儒教中国及其现代命运》序言中,以amateur形容中国官僚。他认为,中国官僚在政务上是业余的,因为他们修习的是艺术,包括一些人文知识,会吟诗作画,注释经典,但是这些与帝国的兵刑钱谷行政没有直接的关系,同时,他们在艺术上的爱好也是业余的,因为他们是帝国官僚。

马克斯韦伯认为官僚政治应该是一种理性行政,或者是合理化行政,首要特征就是专家行政,中国士大夫丝毫没有受过行政训练,根本不懂法律,拥有这样一群官吏的国度,必定是有什么特殊性的。

文人学者兼为官僚,这种政治形态具有十分的特色。其他国家并没有这样政治形态。古希腊的思想家并不把做官作为个人追求,古印度的婆罗门阶层掌管宗教文化和世俗刹帝利阶层是两个阶层。欧洲中世纪也存在教会阶层,和世俗政权相分离,所谓上帝的事情

上帝管,凯撒的事情凯撒管。

士大夫政治还得到隋唐以来的科举制的保障,唐代以诗赋取士,大大促进的中国诗歌的繁荣,这就是一个中国特色。从唐以后,适应科举制度与士大夫阶层的才子佳人小说、戏剧在中国文学史上流行开了。情节一般分为三个部分,一见钟情——小人捣乱——科举及第圆满成婚。涉及人物一般有五类,才子、佳人、家人、小人、红娘一类的丫鬟。

欧洲中世纪有骑士阶层,经常与欧洲贵妇人发展处浪漫的骑士之爱,然而欧洲骑士阶层是以武见长的。日本士阶层,但是他们的士是武士。这种跨文化的对比,几个社会之间的文士与武士之别,对社会是具有重要意义。

文人管理这种政治形态并非自初就是如此,比如帝国的开端秦王朝就是用文法吏/刀笔吏。马克斯韦伯并没有注意这一点,他只看到典型形态,并没有看到在帝国的初期,反而是一批受过专门训练,包括文书、法律、会计训练的的官吏来承担行政,恰好符合马克斯韦伯的专家政治的理念。秦以文法吏任国政,以焚书坑儒待士人。但这样一种政治形态并没有长久下去,秦尊刀笔吏,轻儒士,被认为是它二世而亡的重要原因。汉尊儒之后,士阶层重新登上历史舞台,但帝国实际又是儒生文吏兼收并用的。王充在《论衡中》比较儒生与文吏之间的区别,“取儒生者,必轨德立化者也;取文吏者,必优事理乱者也。”儒生能伸张道德,教化百姓,文吏有高超的行政能力,能够称职地处理各种行政纠葛。汉帝国的选官制度也体现这样一种区别,汉帝国的选官是以儒生和文吏为两大来源。汉有举孝廉,这个科目是标榜以孝治天下,实际是儒生文吏兼收并用。东汉孝廉的察举建立考试制度,考试是以儒生和文吏分科的,考察的内容是诸生试家法,文吏课笺奏。

问题:秦为什么用刀笔吏行政,汉代儒生文吏双峰并立是如何形成的,文吏政治是如何向士大夫政治演进的?

本讲参考书:《士大夫政治演生史稿》阎步克著

一、士阶层的来源与形成

1、历史早期的士

士最原始最基本的意义就是成年男子,士的古文字是斧的形状。在最原始的时候,石斧是成年男子最基本的工具和兵器,所以石斧就成为成年男子的象征物,男子的墓葬中出图石斧,首领的墓葬中出土大斧、大钺甚至玉钺。(女子的象征物是纺轮)

随着社会的分层化,士的概念开始演进。比如本氏族本部落的成年男子称为士,本部落的男子成年后,他就要承担起本部落本氏族的义务,比如干活、打仗等,拿起武器打仗,那他就成了甲士。同时,他也有了本氏族的所有权利。本氏族的成年男子成为士,而被征服部落的则称为野人。周代有国野之分,国中居住的是统治阶级。士的含义开始缩小。人类社会的称为有一个普遍规律,成年男子之称会成为男子的尊称,进而成为首领贵族之称。比如古巴比伦的阿维鲁,既是全权公民之称,又是王室权贵之称;古波斯的卡沙拉,既是战士之称,但后来就变成了国王之称。古印度的刹帝利,和卡沙拉是同源词。美洲印第安人的首领叫大战士。中国古代的士和王字,形状都来自斧,这也是一

个可比的现象。

周代既然出现了贵族阶层被称为士的现象,那么普通成年男子在这个意义上就不再称为士。周代的典籍中的“多士”一词,即众多贵族的意思。士的意义进一步繁衍,高级的贵族有了公、卿、大夫这些称谓,士进而成了最低等的贵族之称。西周春秋形成了天子、诸侯、卿大夫和士的贵族等级。西周士最狭窄的含义,就是最低等的贵族。这和战国以下是不同的,战国的士是一个流动的社会阶层,凡有一德一艺者皆可称士。

2、战国的士阶层

战国士阶层的来源,一是文化贵族的没落者,他们给士阶层带来了文化,二是平民之中获得知识才艺者,有上下两个来源。范文澜先生把中国的士阶层分了四种。第一种是学士,他们著书立说,创造文化。第二种是策士,就是政治家、说客,如苏秦、张仪以三寸不烂之舌谋生。第三种是术士,是指拥有各种专门技能者,中国古代对这些专门技能认为是第一等的,如相面、阴阳、五行等。第四是食客,他们流品最杂,人数最多,甚至包括鸡鸣狗盗之徒。

战国的士阶层是由于经济文明的发展而形成,学士是这个阶层最典型的代表,也是中国文化的创造者。

二、乐师与史官

1、周代的士大夫和胥吏

战国的士和春秋的士毕竟有渊源关系,战国时出现的知识文化群体曾经是贵族的一个阶层,有一个政治的来源。中国政治与文化自初就有不解之缘,如战国时代的《周礼》,它的特点是用安排官职来安排社会秩序、社会秩序,甚至天地人秩序。《周礼》的官分六类:天、地、春、夏、秋、冬,就是天人感应,天人合一。官的秩序就是天地人秩序。中国在轴心时代,即公元前一千年之间各文明出现了许多著名的思想家和伟大的思想著作,不仅有孔子老子,而且出现了《周礼》,这在其他的文化史上都看不到,《周礼》的最基本的目的就是以官治国。印度的《乔底里耶政事记》,就现成的官职讨论它的指责;古希腊的思想家主要讨论政治原则和政体。而中国的《周礼》并不讨论政体国体问题,而是用安排官制来安排天地人秩序。班固的《汉书》中有诸子出自王官说,比如儒家来自司徒之官,法家来自法官,墨家来自清庙之守,道家来自史官等。中国学术文化的源流追溯到官制虽然受到质疑,但无疑反映了中国学术文化和官制之间密切的关系。

士大夫最重要的特点就是既承担文化又承担行政,既是学者又是官僚。士大夫之下还有胥吏,他们不承担中国的文化传统,只承担行政。这样的体制在周代就已经萌芽,中带的卿大夫士,既承担文化又承担行政,在其下的胥吏阶层,包括府史胥徒皂舆臣僚,他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