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考地理第八章疆域和人口人口复习教案

中国的人口

教学目标

1、根据图说出中国人口总数和中国人口占世界人口的比重,通过录像说出中国人口基数大,增长快的特点。

2、能通过调查表和国家有关人口统计表,说出中国人口素质低、即将面临人口老龄化、人口从农村到城市的迁移及农村人口多于城市的现状。

3、根据调查表分析人口及家庭经济生活关系,分析中国人口及经济发展和环境的关系;

4、根据我国面临的人口问题,提出解决人口问题的措施。

5、通过学习树立正确的人口观,明确人口及经济可持续发展的关系。

教学重、难点

1、中国面临的人口问题。

2、人口及经济发展、环境的关系。

教学准备

录像机、投影仪、板图。

教学课时

1课时

教学过程

[引入新课]世界上有多少亿人口,我国有多少亿人口(2010年)?中国人口占世界的百分比是多少?(学生分小组讨论后回答)2010年第六次人口普查,我国人口总数为13.40亿,我国占世界人口总数的1/5,大约世界每5个人中就有1个中国人。

[板书]一、世界上人口最多的国家

[学生活动]阅读课本中“中国及俄罗斯、加拿大、美国的面积和人口比较图”(见下表),提出问题:将四国面积、人口相比较,能得出什么结论?

[结论]中国国土面积居世界第三位,但人口超过其他三个国家人口总数的2倍,及面积相差不多的加拿大、美国相比,我国人口是加拿大的47倍,是美国的4.7倍,可见我国是世界人口大国。

(读图)我国人口的增长得出结论;

(小结)新中国成立前,人口增长较慢,新中国成立后,人口增长迅速【社会稳定,经济发展,医疗卫生条件改善】

(讨论)人口如何增长才合适?【同社会、经济发展相适应,同资源、环境相协调】过多或过少都会带来问题(学生可列举一些)

我国人口问题的基本国策:控制人口数量,提高人口素质。

我国人口的特点:基数大,增长快

[过渡]人口大国的人口又是如何分布的呢?首先介绍一下人口密度的知识。

[学生活动]读课本13页,了解我国人口密度为 143人/平方千米。这一数字大约是世界平均人口密度的3倍。

[板书]二、人口分布不均

[看图]观察课本中的“全国各省、自治区、直辖市的人口数量”图找到江苏、山东、新疆、西藏的人口总数,参考课本“做一做”提供的上述省区的面积度并比较东部沿海两省及西部内陆两自治区人口密度的差异。

仔细观察课本中的“中国人口密度图”思考以下问题:

(1)找到黑河一腾冲一线,对照图例观察线两侧东南部和西北部人口密度的差异。观察哪些省区人口大于200人/平方千米,哪

些省区人口密度小于10人/平方千米。

(2)阅读课本相关内容,了解该线两侧的面积、人口所占比例。

(3)确认该线东西两侧人口密度差异的主要原因。

学生分组讨论,代表发言,全班评议,由学生归纳:

黑河一腾冲一线东南部人口密度大于200人/平方千米,主要集中在东部的河北、山东、河南、安徽、浙江、江苏、四川东部等省,这些地区多为平原区,适于人们生产和生活。而西北部人口密度小于10人/

平方千米,主要集中在西北部的内蒙古、新疆、青海和西藏等省区,这些地区多为高原和沙漠,不利于人们生产和生活。

[教师小结]可见我国人口密度东部大于西部,平原大于高原和山区。这是由自然条件、社会经济以及开发时间的长短而决定的。

[课堂总结]这节课我们了解了中国人口在世界上的地位,知道了我国人口的分布。

(转承)我国人口在世界上的地位及人口的分布特点。

根据下表提供的我国人口增长数据,要求学生绘出1764年以来我国的人口增长曲线并观察我国的人口增长有什么特点?

通过观察,由学生分析自己得出结论:

(1)我国人口基数过大。1949年为5.4亿,1996年时就达到12.2亿。(2)增长速度过快。由绘图可知,我国人口呈直线上升的趋势,仅用了47年时间人口就增长了1.3倍,达到12.2亿。

[板书]三、人口增长过快及其带来的问题

1.我国人口增长的突出特点

[教师设问]如果人口自然增长率均为1.0%,10亿人口及1 000万人口的两个国家每年各增加多少人口?

[学生回答]前者每年增加1 000万人口,后者每年增加10万人口。 [教师小结]由于我国人口基数过大,形成了较高的人口自然增长率和庞大的人口总量。

[板书]2.新中国成立前后人口增长差异的原因

[教师设问]

(1)新中国成立以前为什么人口增长缓慢?

(2)新中国成立以后为什么人口呈直线上升的趋势?

[学生活动]

学生分组讨论人口增长及经济和社会发展的关系,懂得了由于旧中国经济落后,战争、灾荒频繁、疫病多,死亡率高,人口增长缓慢。而新中国成立以来,医疗卫生条件有所改善。经济的发展,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使人口出生率提高,死亡率下降。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