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创新城区的崛起:美国创新地理的新趋势》报告解读

合集下载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科技发展研究

第5期

(总第398期)

上海科技发展研究中心2015年03月03日编者按:2014年5月,美国布鲁金斯学会发布《创新城区的崛起:美国创新地理的新趋势》研究报告,重点探讨了创新城区与传统创新区的主要区别,归纳了创新城区的主要内涵、构成要素及模式类型。上海市软科学研究基地——创新型城市发展战略研究中心整理了该报告的核心要点,总结了美国创新城区发展的主要经验,并针对上海建设“具有全球影响力的科技创新中心”提出若干启示与建议。供参考。

上海建设“具有全球影响力的科技创新中心”专题系列简报打造“创新城区”,推动城市创新

——《创新城区的崛起:美国创新地理的新趋势》报告解读创新区域的建设是城市创新发展的重要突破口。2014年5月,美国著名智库布鲁金斯学会发布了《创新城区的崛起:美国创新地理的新趋势》(The Rise of Innovation Districts: A New Geography of Innovation in America)研究报告,提出了“创新城区(Innovation Districts)”的概念,归纳了创新城区的要素,总结了创新城区的类型。

一、创新城区的内涵特征

创新城区在全球范围,特别是在美国迅速发展,与其独特的内涵特征、空间模式和创新机制密切相关,这也是创新城区区别于传统创新区的主要特征。

一是超越“硅谷模式”的创新空间。创新城区是集聚高端研发机构、企业孵化器及促进机构、企业集群和创业企业的城市空间,具备物理空间的紧凑性、交通的通达性、技术的网络性,以及居住、办公与零售功能的混合性等特点。其特性表现出对50年来以郊区选址、空间隔离、汽车通勤、忽略综合服务功能为特征的“硅谷”创新空间模式的颠覆。

二是中心城市的“开放创新”机制。创新城区的出现揭示了一种新的发展趋势:创新型企业与创新型人才趋向于集聚或迁移到空间紧凑且基础设施便利的中心城市。创新城区“由交通体系连接、由新能源支撑、由数字科技联网、以咖啡作为媒介”充分体现出“城市特质(Cityness)”。相比环境优良的绿色区域,知识密集型企业更倾向于将关键部门布局在接近其他企业、研发实验室以及大学的区域内,进而分享创意,形成一种“开放创新(Open Innovation)”的机制。

二、创新城区的构成要素

创新城区与传统的商业区、居住区,以及依托公共交通枢纽的城市活力中心均有较大差异,可以从构成要素上得以体现。

一是经济要素。包括创新驱动者、创新培育者和社区服务体系三个方面。其中,创新驱动者主要为以市场化为目标,开发前沿技术、产品和服务的研发机构、医疗机构、大型企业、小微企业与企业家等

力量;创新培育者主要包括为创新型经济服务的孵化器、加速器、概念论证中心、技术交易平台、业务共享空间、地方高校、就业培训企业、提升专业技能的社区学院,以及部分法律咨询机构、专利律师和风险投资公司等;社区服务体系包括医疗诊所、商店、酒店、咖啡馆、小型宾馆、地方零售网点等,不仅能够满足城区的消费需求,而且能够提升新型区域经济背后的社会互动程度。

二是物理空间要素。包括公共领域和私人领域物理空间,以及连接创新城区与大都市区的物理空间三个部分。其中,公共领域物理空间是对公众开放的空间资源,具有数字化的可通达性,形成环境技术、数字系统与物理空间的融合;私人领域物理空间往往源于传统类型的资产,如多阶层住房、社区服务零售店、研发与商务复合体等,经过重新设计改造以服务创新型人群,但主要为私人拥有;连接创新城区与大都市区的物理空间为一系列旨在消除区域间壁垒、增进区间联系与连通性的空间资源,包括自行车专用道、步行道、步行街以及活力公共空间等。

三是网络要素。按照行为体之间的联系频度、相互关系的情感强度、互动行为的互惠程度不同,有连接的强、弱之分。其中,强连接网络要素主要指推动强化相近领域的相互联系,包括“技术常客(Tech-regulars)”、工作室以及专业科技人员的培训会、创新集群专业会议、产业会议与月度例会、地方企业与企业家的博客平台等;弱连接网络要素主要指推动建立新兴的、特别是跨领域间的创新联系,包括网络早餐会、创新中心、跨产业黑客马拉松、技术创业课程班,

以及创新项目承载楼宇为增强不同创新群体交流而精心设计的公共空间。

三、创新城区的模式类型

创新城区的构成要素与互助互惠、风险担当的文化氛围共同形成了一种新型的创新生态系统,据此可将创新城区划分为三种类型。

一是“支柱核心”型创新城区,主要位于中心城市的市中心区。该类创新城区在主要的支柱创新机构周边形成大规模的混合功能开发格局,参与创新资源商业化拓展的相关公司、延伸企业、企业家大量集聚。典型代表包括坎布里奇市的肯戴尔广场、费城大学城、匹兹堡的大奥克兰社区、亚特兰大中心区等。

二是“城市区域再造”型创新城区,一般临近历史性水岸空间。交通体系发达、历史建筑遗存,以及高租金市中心区的临近性与先进研发机构、支柱性企业结合,共同推动了该类创新城区的发展。典型代表包括波士顿的南岸区域、旧金山的Mission海湾、西雅图的南湖联合区域、纽约的布鲁克林海军码头区域,以及近期备受关注的纽约罗斯福岛科技大学校园1等。

三是“城市化科技园区”型创新城区,一般位于郊区及城市远郊区域。这些以往孤立、蔓延式的创新区域通过增大密度以及融合一系列零售、酒店等新功能的举措推进城市化水平。北卡罗来纳州创新三角区域是该类创新城区的典型代表。

1 2011年12月19日,纽约市长彭博、康奈尔大学校长斯考顿、以色列理工技术学院校长拉维共同宣布,两校将联合在纽约历史工业核心区罗斯福岛上建起一所占地200万平方英尺(约合18万平方米)的科技大学校园(Cornell-Technion Campus)。这是一座以创新科技专业为核心的大学新校园,具有推动创新学术资源与经济需求之间互动的目标指向。该校园第一阶段将在2017年之前完工,全部竣工预计在2043年。

四、美国创新城区建设的经验

一是由区域内关键创新机构、企业与部门的领导者组建合作网络。创新领导层合作网络通过机制性的合作推进区域的规划、完善、营销与治理,包括三种模式:(1)“三螺旋”模式,即区域内的产业、高校与政府的领导层共同形成有机互动网络,并通过研发中心与孵化器等创新媒介促进区域创新能力的提升。(2)核心协调主体促进模式,即以个人、团队或专业组织作为创新的“催化者”、“服务者”或“协调者”,推动区域创新全过程发展。(3)市长推动合作网络构建模式,即市长在创新城区的建设与发展全过程中发挥重要的推动作用。

二是超前布局发展愿景,提供经济、空间、社会维度的近、中、长期发展路径。明确的发展愿景有助于整合区域内经济集群、支柱性机构、本地企业、物理空间、设计优势等发展要素,提升创新效能。(1)从近期来看,厘清区域比较优势。其一,以数据、SWOT等综合分析为基础,以整体性的宏观视角分析区域的产业与企业发展特征;其二,通过创业需求的微观视角方式确定新兴增长区域。(2)从中期来看,形成多类型创新机构的合理组合。创新城区的发展不仅要依靠既有研发机构,更要依托多类型新兴领域的研发创新机构,从而提高研发要素的配置效率。(3)从长期来看,重新规划区域空间布局。对土地使用、分区规划以及基础设施进行调整,使区域的空间多样性、密度以及混合功能达成均衡状态,形成有利于创新的新格局。

三是吸引多层次创新人才与技术。(1)人才方面,包括技术研发人员和技术市场推广人才。创新城区的人才体系建设路径包括有组织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