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证明一件事的前提 就是这件事的关键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如何证明一件事的前提 就是这件事的关键
从回应者的视角来看,评价一个论证首先要对其结构进行解析。论证结构有不同程度的复杂性。也许它仅涉及一个语言段落,一篇文章,也许它是一本书,甚至是多卷本著作。分析论证结构就是理解一整套论证系统,即理解论证者的主张及其支持理据。
第一节 论证的辨识
论证的辨识,即从话语中分离或抽象出论证,是整个论证逻辑和其理论应用的基本出发点。论证的分析和评估以论证的辨识为前提。如果不能很好地解决辨识论证的问题,再好的分析和评估工具也可能被用错地方。当然,人们普遍知道,表达论证的话语仅是人们所用话语的一种形式。
一、语言的多种功用
语言有不同的功用,论证只是其多种功能之一。洞察一个语段被用于何种目的,是从话语中辨识论证的基础。卡尔·比勒把语言的主要功能——交流分析为三种功能:1.表达功能,即用于表达说话者情感或思想的交流;2.刺激或信号的功能,即用于激发或消释听者某种反应(例如语言反应)的功能;3.描述功能,即描述某种事态的交流。前两种功能也适用于动物“语言”,而第三种是人类特有的。波普尔认为,还必须再加上第四种功能,而且是特别重要的一种——论证或解释的功能,即表述和比较与某些确定的疑问或问题相联系的论证或解释。
这四种功能构成一个等级体系:每个较高级的功能离不开所有较低级的功能而存在,而较低级的却可以离开较高级的而存在。某个语段可能具有前三种功能而不具有第四种功能。例如,一张地图是一个描述功能的例子,但它不发挥论证的功能。而一个论证具有所有四种功能。例如,一个论证首先是某个有机体的某种内在状态(肉体的或心理的)的一个外在表征,它起着一种表达的作用;它同时也是个信号,可以激起一种回应(反对或赞成);它是关于某种情景或事态的一种观点,因而也是描述的;最后,论证当然有论证的功能,它为坚持某个主张给出理由。
语言的意义与功能密切相关。可以说,不同的意义就是不同的功能。语言研究史上出现过众多的语言意义理论。如,观念论、指谓论、行为论、真值论和用法论。论证作为一种语言的使用,主要和语言的理性意义或关于逻辑、认知和外延的意义有关,但考虑到辨识论证的语境,语言的联想意义也对论证的辨识和分析产生影响。
二、论证标志词
将语言的论证性使用和其他使用方式区别开来的根据是,在一个语段中一些陈述是用来支持另一个陈述的可接受性的。它的外在标志就是论证标志词。
一般情况下,一个语段总有一些
明显的标志,使得我们据此认为它是一个论证,如,
知识创新总是在既成知识基础上展开的。只有通过对现有事物缺陷的分析和批判,才能创造出高于它、超越它的更好的新事物。知识的创新也以对旧知识的批判为前提。在知识批判面前,任何主张都不应享有豁免权。一种真正意义上的知识创新,并不是任何一个新的想法、观点、理论所能充任的;要成为创新的知识,必须接受批判的严峻考验。批判是知识的过滤器,是理论接受实践检验的一种特殊方式。同时,一种新知识的产生,往往也是对既成知识的严格批判的自然结果。所以,知识创新需要批判性思维。
这一语段表达了一个论证。因为其中的“所以”一词表明,“知识创新需要批判性思维”这个论断是从此前的诸多陈述得到支持的。“所以”之后的陈述是论证的结论,之前的陈述是前提。
论证标志词有两类:结论指示词和前提指示词。用以指明结论的标志词是结论指示词,用以指明前提的标志词是前提指示词。比如,“因为”一词就表明其后的陈述作为论证的理由或前提起作用。两类指示词可以互换。互换之后,前提和结论出现的次序也随之变化。上例可表述为:
知识创新需要批判性思维。因为,知识创新总是在既成知识基础上展开的。只有通过对现有事物缺陷的分析和批判,才能创造出高于它、超越它的更好的新事物……
常见的论证标志词有:
(一)前提指示词
因为……;由于……;依据……;理由是……;举例说来;支持我们观点的是……;这么说的缘由是……;等等
(二)结论指示词
因此……;所以……;由此可见……;我(们)认为……;可以推断……;这样说来……;结论是……;简而言之……;显然……;其结果……;我(们)相信……;很可能……;表明……;由此可得出……;这证明……;等等
论证标志词告诉我们,哪个陈述是由证据和理由表明其正当性的,哪些陈述是作为前提支持那个陈述的。在理解和构造论证的过程中,它对于区别前提和结论特别重要。
但是,论证标志词并不是识别论证的绝对可靠的标志。在实际论证中,有时并不显现任何论证标志词。例如,作者可能删去上例中的论证标志词,但这并不影响那个语段作为论证起作用。原因是,我们根据对其语境的分析,可以得到该语段中存在的支持关系。根据普遍的经验,当论证标志词不出现时,一个语段若是论证,则其结论(论题)或者出现于语段的开头,或者出现于语段的末尾。此时,我们所要分析的是,语段开头或结尾的一个陈述,与其他陈述是否存在支持关系。
语言的
不同功用也表现在一些论证标志词上,这就出现了语词的歧义问题。一些语段出现“因为”、“由于”、“因此”等,但并不一定表明该语段就包括一个论证。例如,在举例解说和解释时,往往也用到这些语词。
他的收入很低,因为他太懒惰了。
其中的“因为”并不是给“他的收入很低”提供理由的标志词。要表明“他的收入很低”的可接受性,需要另外的理由,如,他的实际收入,社会平均收入等。这里只是解释了“他收入很低”的原因。即使是另一种表达法,也依然如此。
由于他太懒惰了,所以,他的收入很低。
三、不包括论证的语段
应该将不包括论证的语段和包括论证的语段区别开来。根据“不包括支持关系,就不包括论证”的标准,下述类型的语段没有论证的功能。
警告与劝告 这些会话类型目的在于修正某人的行为,它们可能作为一个论证的结论,但在另一些语境中,并不存在支持它们的理由或证据。因而,它们不是论证。如“在冰面上玩耍很危险!”“你最好还是放弃旅行。”
陈述信念和意见 “我相信,我们的未来会比现在更好,我们的目标一定要实现,一定能够实现。”这只是某人在特定时间的信念或意见的表达,并没有为这个信念提供理由,也不支持进一步的结论,因此,没有论证。
连贯性陈述 一些陈述之间有密切的关系,但它们之间不存在支持关系,不是论证。如,“批判性思维的主要功能在于,鉴别思维的力量与弱点,并因此改善思维。在批判性思维的典范形式中,包括考察思维的基本要素,如思维的目标、问题、信息、假设、解释、概念、含意和后承、导向结论的推理及参照系,并使用普遍的智力规范和标准评估这些要素。这些标准有,思维的清晰性、正确性、精确性、相关性、一致性、深度、广度、可靠证据和好理由等。”
报道 由传达某个主题或事件的信息的一组陈述组成,例如,“7月21日,为期两天的世界技术首脑大会在美国纽约市举行,来自34个国家的顶尖科学家、企业家及政府代表出席会议并重点讨论信息技术、通讯技术、材料技术、能源技术、生物技术和太空技术等重大领域的技术突破及发展动向。”
说明性语段 以一个主题句开始,随后有一个或一些语句发展这个主题句。如果这些语句并不证明主题句,只是扩展或详细描述它,那么,就不存在论证。
举例解说 用一个或更多特殊事例说明,某个事物意味着什么或如何做某事。有时,这种语段中还包括“因此”等语词,但它们在这里并不是论证标志词。如,“化学元素以及化合物,可以用分子式表示。因此,氧可表
示为‘O2’,氯化钠为‘NaCl’,硫酸是‘H2SO4’。”这里的“因此”只是表明如何做某事,即如何用公式表达化学元素和化合物。不过,和说明性语段一样,许多给出例证的段落可能被解释为论证
条件陈述 形如“如果……,则……”的陈述。条件陈述不是论证,因为它并未主张其前件或后件是提供证据,换言之,没有断定前件或后件是真的。当然,一个条件句作为一个整体可能提出了证据,因为它断定了陈述之间的关系。但它只可能是一个论证的前提或结论,一个条件句本身不能构成论证。
解释 澄清一个概念、阐述一件事情的本质、说明一件事情或情况的原因的一个或一组陈述。例如,“牛能消化草,人不能,因为牛的消化系统包括酵素,人却不包括。”解释包括被解释项(explanandum)和解释项(explanans)。前者(如“牛能消化草”)是描述被解释事件或现象的陈述;后者(“牛的消化系统包括酵素”)是用来解释的一个或一组陈述。在解释中,解释项试图表明为什么某事是如此(如,牛为什么能消化草),而在论证中,前提试图证明某事是如此(如,证明牛确实能消化草)。论证和解释都给出理由。在解释中,这些理由是原因或因子,它们表明如何或为什么一个事物会存在,而不是一个事物确实存在。在论证中,理由提供证明一个主张的根据,表明该主张是似真的或真的。同样的指示词既被用于论证,也被用于解释。但是,即使论证和解释有相同的指示词,都运用推理,它们也有不同的目的:论证提供证明(justifications),解释提供理解。解释涉及到因果、动机或目的。
概括地说,决定一个语段是否包括一个论证,应该考察三件事情:其一,看有没有论证标志词;其二,考察陈述之间是否存在支持关系;其三,看陈述可归于哪种类型的语段。但是,由于标志词的歧义,标志词的缺乏,语段类型的不同功用,使得前两种办法不太保险,因此,最有保证的方法是,在一个语段中发现支持关系,即至少有一个陈述由另一些陈述支持。
第二节 论证的结构
论证是一组陈述,这些陈述之间以某种方式相联系才能表明一个主张是合理地可接受的。这种关系便是论证的结构。论证的结构是表达主张和理由的逻辑关系的一种架构,一种形式。它表明,一个主张是怎样从另一些陈述获得支持的。理解一个论证,就是要把握其结构,而对一个论证的结构的透彻分析,是评估论证的先决条件。
一、论证的基本结构
论证由一组(至少两个)陈述组成。其中的一个陈述是我们欲使他人相信的观点或断定(主张),另一些作为支持这一断定的根据
或理由而出现。前者称为“主张”、“论点”或“结论”,后者是“理由”、“论据”或“前提”。论证的最简单的模式就是:
理由
支
持
主张
一个论证的基本要素是论点(主张)、论据(理由)和支持关系(论证方式)。
(一)主张或论点
论点是论证的最终目标。它可以是一个描述的(事实的)主张,也可以是规范性(价值的)主张。前者表明,论证者认为世界是怎样的;后者表明,论证者希望世界是怎样的。一个论证的论点具有唯一性。对一个主张的可接受性存疑时,才需要提出支持它的理由。主张及对主张的质疑产生对理由的需求。若对一个主张没有疑问,就不必形成对它的论证。从原则上说,对主张不存在任何限制:一个人可以提出哪怕是别人看来十分荒谬的主张(比如,“证明”矛盾为真的“说谎者”悖论)。但是,当他想使自己和别人接受这样的主张时,就得提出使人信服的理由。在这一意义上,论证既假定了思想自由,又控制谬种流传。
(二)理由或前提
尽管形成论证的根本是论点,但一个论证发挥其功用的关键却是理由。理由应具备若干基本性质。前提是一个或一簇支持论点的陈述。显然,对论点有支持作用的前提多多益善。本身不需要论据再加以支持的前提是“基本前提”或“基本论据”。
理由不能与论点相同。试想,假若一个论证的理由可以和欲证的主张相同,那么就必然导致论证的取消。因为,既然一个陈述可以自己支持自己,那么,任何主张都成了“自证”,也就不需要提出其他陈述,作为支持主张的理由。如果违反这条基本的论证禁令,就犯了“同语反复”的谬误。在通常的逻辑教科书中,人们认为,一个论证的前提真,推理正确,那么,这个论证就是一个正确论证,好论证。但“同语反复”可能完全符合正确论证的这个标准,例如,“非形式逻辑是有用的,所以,非形式逻辑是有用的。”在这一“论证”中,前提是真的,推理是有效的。但这是一个不能再糟糕的“论证”。因为,其中根本没有提供任何支持。这样的“论证”徒有虚名,不能算作论证。理由和论点的“相同”有不同的形式,它们可能是语形上的相同,语义上的相同或语用意义上的相同,需要在具体的语境中作出判断。
理由不能比论点更可疑。提出理由是为了打消人们对主张的疑虑。显然,只能用更可接受的陈述来说明初看起来不那么令人信服的主张的可接受性。如果理由的可疑性比主张的可疑性更大,那么,这与我们欲消除或削弱主张的可疑性的意图完全背道而驰。更可疑的理由不能给主张提供丝毫的支持。
违反这条禁令,就犯“乞题”谬误。这种情况换一种说法就是,理由的可能性一定不能小于主张的可能性。尽管在这种情况下,并不一定使主张的可接受性足以达到我们接受该主张的程度,但这种理由毕竟能使我们对主张的怀疑削弱一些。我们所要考虑的另一个相关问题是,理由集包含矛盾的时候,“论证”有没有实质的意义。逻辑矛盾,无论是语形、语义还是语用意义上的矛盾,都描述了不能成为现实的事态,因而作为陈述,其为真或可接受的可能性为0,即它是最可疑的陈述。这样,矛盾作为理由一定也违反这条禁令。它所犯的是“不一致”谬误。但是,从纯粹形式逻辑的观点看,“乞题”是正确论证,比如,“这商品质量好,价格低,所以,这商品价格低。”其前提可以真,推理有效。“不一致”谬误的推理也是有效的。诸如此类的“伪论证”没有提供支持,即没有该论证,我们对论点的怀疑也不增加;有了该论证,我们也没有降低对那个主张的怀疑。一个语段是真正的论证,那它就不应违反上述两条禁令,而应是至少以下两种情况之一种:(1)理由使论点为真的可能性大于其对立陈述为真的可能性;(2)理由使论点为真的可能性大于论点为真的初始概率。总之,不管论证如何,一个真正意义上的论证,应该对削弱或打消对一个主张的怀疑有所贡献。
(三)论证方式或形式
论证方式是理由对论点的一种支持关系,这种关系通过某种推理形式来体现。因此,论证方式本质上是推理关系。但是,推理有多种形式,比如演绎推理、归纳推理或合情推理,它们对主张的支持力是不同的。同时,由于论证的理由是多个,而每一理由对论点的支持关系可能不同,所以,在一个论证中有多种推理形式。
二、论证的扩展结构
实际语境中的论证远不像基本模式那样单纯。例如,
我不能帮你演算练习题⑴,因为我没有学过多少数学⑵,而且我还得完成我的哲学论文⑶,因而今晚得干个通宵⑷。总之,我不能帮你。
它的结构是:
⑶
⑵ ⑷
⑴
在这个论证中,⑴是主张,⑷是其中的一个前提,但⑷也是结论,即⑷的结论。这样,我们就需要区别一些不同层次中的结论和前提。
(一)论证的构件
需要引入一些术语来标识扩展论证的不同部分。
1.论证链 论证中各个前提与结论构成的整个支持关系。
2.步骤 论证链中的任何单个的推论或论证链中的一个支持关系。
3.主结论
一个论证链中的最终结论。结论可能出现于语段的开头、结尾或中间。结论可能有不同的范围和确定性。这些不同强度的结论,所需的证据及支持强度不同。提出一
个令人信服的论证所需要的证据强度,随你希望达到的结论的范围和确定性而变化。
4.主论证 由主结论及其直接前提构成的论证。
5.主论据 直接支持主结论的理由。
6.子结论 论证链中除主结论之外的任何一个步骤的结论。
7.基本前提
论证中不再被其他陈述支持的前提。应该充分认识到基本前提在论证中的重要性。论证作为一种沟通的方式,总是在或多或少有理智、有知识的人之间展开的。基本前提使论证免于“无穷后退”的悖谬,也确定了论证的终点。当然,基本前提也可能不是绝对真的,而只是似真的。关键在于它是否受到进一步的挑战。
8.非基本前提 即子结论,论证中被其他陈述支持的前提。
9.子论证 由子结论与其前提组成的论证。
上例中,论证链由⑵支持⑴、⑷支持⑴和⑶支持⑷三个步骤组成;主结论是⑴;主论证是⑵支持⑴和⑷支持⑴;子结论有⑷;基本前提是⑵和⑶;非基本前提是⑷;子论证是⑶支持⑷。
(二)假设
在充分分析论证的结构时,我们还须考虑论证的提议者所默认或认为理所当然的假设。和论证密切相关的假设主要包括两种类型。一种是背景假设,另一种是论证的隐含前提。
1.背景假设 论证总是在特定的背景下做出的。有一些论证者预先假定的东西,它们并不在论证中以明显的形式出现,但论证的成功却离不开它们。这种背景假设主要包括两部分内容:被论证者认为是理所当然的观念或理念与推论规则集。
不同学派(例如,唯心主义和唯物主义)的论证是以不同的基本假设为基础进行的。因此,在透彻理解一个论证的时候,常常需要理解论证者的整个思想体系。例如,如果我们的对手相信某些矛盾是真的,你还能用归谬法来普遍地反驳其结论吗?因此,运用归谬法的效力,不仅取决于从对手的主张得出矛盾,还要考虑对手是否也假设矛盾一定是荒谬的!背景假设往往涉及到价值观或价值优先性的选择。例如,
不应该兴建核电站,因为它污染环境
这一论证的合理性以“环境保护优先于效率”为价值假设。对于有环境保护理念的人来说,这一假设不言而喻;而认为发展是更为迫切需求的人,则可论证,即使对环境有所损害,也要提高效率。
人们更易忽视论证中所用的推论规则作为背景假设的性质。从逻辑系统来说,不同的系统对有效推理形式的假设是不同的。例如,经典逻辑(二值逻辑为其特征之一)假设了选言三段论(p或q,并非p,所以q)是有效推理形式,但有些非经典逻辑系统并不如此。其次,逻辑系统普遍假设的有效推理,在论证系统中却并不被假定为恰当的论证方式,例如,
“p,所以,p或q”;“p且q,所以,p。”第三,不同知识领域假定了不同的论证方式,作为其确立知识的手段。数学定理的证明,只认可必然的演绎论证方式,而其他领域的论证,也许承认大量合情推理的恰当性。因此,当我们在论证中采用了某种我们自己所假定的合理的推理形式时,我们的对手却可以反对使用这种推理。
2.隐含前提 在大多数语境中,论证基于它所关涉的双方具有共同的知识背景,而在陈述中省略了对某些信息的表达。当然,不能排除,某些论证者为了掩盖他所使用的前提的可疑性而有意不明确陈述该前提。当我们发现了理由与论点之间的差距,即从已表达出的前提向结论的有效过渡还缺乏某些环节时,就应分析论证的隐含前提。例如,
小张是个赶时髦的人,所以,小李不喜欢他。
据统计数字,某国某城镇居民死于呼吸系统疾病的比率比全国其他地方的都多。因而我们可以推测,该城镇的气候环境较易使人罹患呼吸系统的疾病。
第一个论证的结论要成立,需补充隐含前提,如“小李不喜欢赶时髦的人”。第二个论证得出的结论,依赖“气候环境是导致呼吸系统疾病的因素”或“气候环境与呼吸系统疾病正相关”等。
认清隐含前提的类别是正确补充它的先决条件。误认隐含前提的类别可能导致重构论证时,把本来正确的论证重构为错误论证。一般说来,隐含前提有三种类型。第一,事实性的隐含前提。例如,
我们对鸭嘴兽的繁殖方法虽不完全了解,但凭借调查针土龙(鸭嘴兽目针土龙科的哺乳动物)的繁殖方法,应该也可以了解鸭嘴兽的繁殖方法。它们两者都是哺乳类、生蛋、没有乳头、有分泌母乳的部位。
这个论证的隐含前提是“身体构造相似的动物,繁殖方法也类似”这样一个事实性断言。第二,价值性隐含前提。如,
东北虎濒临绝种的危机,所以,我们必须保护东北虎。
这个论证省略的隐含前提是“我们应该保护有绝种危机的物种”或“我们应该保护有绝种危机的动物”。第三,界定性隐含前提,即被省略的是关于某事物的标准、语词定义等规定的前提。例如,
张三像个阔太太,你看她浑身珠光宝气。
该论证的隐含前提是关于事物判别或归类标准的,“穿金戴银是阔人的标志”等。
隐含前提的特点是:第一,隐含性,即作为论证前提的陈述没有被明确陈述出来;第二,论证者先行承认或视为理所当然;第三,影响论证的结构与论点的确立。如果隐含前提为假,或似真度不高,整个论证的效力就降低,结论的可接受性也受到影响;第四,它可能具有可争辩性,也可能有潜在的欺骗性;第五
,摧毁论证往往要揭露隐含前提并予以批判。
三、论证的重构
被评估的论证应是一个结构完整的论证,因此,在评估之前,应对论证补充隐含前提,进行重构。一般说来,判断论证者会视为理所当然的是哪些陈述,可依据三个来源:论证本身的语言表达方式;我们对论证语境的了解;我们在该论证之外对作者信念的了解。
(一)重构论证的言语行为条件
当提出重构行为的恰当性条件时,关键是操作两个不同的命题内容:重构言语行为本身的命题内容P和被重构的话语P’的命题内容条件。说者和听者分别用S和H代表(一个重构或批评的言语行为的说者必然等同于“敌手”这一论辩角色,但听者并不必然等同于主角的角色)。
重构的恰当性条件的说明采取塞尔对描述行言语行为的正规情形,即断定、陈述、主张等言语行为的说明为出发点。
1.内容条件(或“命题行为”):描述任何命题P’的命题P(要成为一个重构,话语的内容应是有关某个其他话语的,无论它是字面上表达的,还是隐含的。重构是元语言的。)
2.预备性条件:
2.1. 命题P’在某个时间已先于命题P的话语被说出(直接或间接)
2.2. S 有同意P的证据。对S和H来说,H知道P并不是显而易见的。
2.3.
就P’被H说出而言,H对P’被重构或解释有所预备(显然,重构某个言语行为预设该言语行为实际上在重构的时候就已被说出,即被说出,被暗示或被隐含;H若是主角,他就同意参加在给定的语境中对P’的元语言讨论。)
3.真诚性条件:S 相信P准确地描写了P’ (S相信,他的话语P是对被重构的话语P’的一个“慈善的”重构,但他并非必须相信P’。)
4.实质性条件:S对P准确描写P’负有责任 (在产生重构话语时,S要负责元语言重构和被重构的话语之间的相匹配的准确性,但S并不承担P’描述一个事态的责任。)
(二)重构的规则
如何发现论证的隐含前提?首先要弄清陈述集中的前提和结论,接着仔细考虑理由和结论之间的“缝隙”或差距,然后寻找添补这一缝隙的前提或信念。
在补充省略前提时,要坚持三个规范:充分性——未表达前提必定能使推论有效或至少增强它;保存性——应该尽力保存已陈述前提的角色;似真性——在两个可接受的前提之间选择时,慈善原则要求我们选择更似真的。“慈善原则(principle
of
charity)”的核心是,我们应尽可能对被分析的论证做出有利于结论确立的解释,即对别人的论证进行解释时,要“慈悲为怀”:当其他因素,如语境、逻辑模式、明言的意图等同样支持几个不同的解释时,采用产生最似真论证的那个解释。
重构依
据以下规则进行:
1.补充的前提应与先前的条件一致。
2.补充那些能够增强推理的陈述,避免补充与推论不相干的假设。
3.不能补充仅仅使已陈述的推论具体化的前提。如,“小李”例的隐含前提不能是“如果小张是个赶时髦的人,那么小李不喜欢他。”
4.假若有若干满足1-3标准的前提,则应补充使论证成为最强的那种前提。如,“小李不喜欢某些赶时髦的人”就不如“小李不喜欢赶时髦的人”。而当多个满足1-3标准的前提具有同等强度,并且都使得论证可以成为合理的时,应补以最弱的前提。
5.若结论带“可能”作为限定的话,补充的前提要减弱。但无论如何,应该首先保证补充的隐含前提是真的或可接受的。
补充隐含前提的步骤是:
1.描述已被表达的论证
2.若是演绎论证(无论主论证还是子论证),则确定使其有效所需要的前提,即发现已陈述的前提到结论的差距;若是归纳论证,确定使其可靠所需要的信息(约束条件和辅助假说)。应注意的是,归纳论证中的全部证据必须被论证者陈述,而不能省略。
3.给论证加上隐含前提
4.检验重构的论证,是否符合原意。
呵呵,这是一个逻辑推理的问题.
要理清其中的关系,要明白一些概念的定义.
前提是什么,这是一个东西存在的基础,没有它就没有这个东西,有了它才有这个东西.
关键是什么,这是一个东西走向成败的转折点,这个点做好了就成功了,做不好就失败了.他是在前提存在的基础上的进一步延伸.
具体到一个论述,论据和方式都可以根据不同的内容进行不同的选择,只要这种关系理清了,其他的也就好说了.祝成功!
1
人的思维规律是这样的,它是建立有以——“整体-整体、整体-局部、局部-整体与局部瘤(局部-局部)信息状态”为基础上,逐步通过其四则串联、并联的方式在强大的人脑中有机组合起来形成的完整的思维规律网,并在一定阶段形成思维定适(不说定势)思想轨迹发展更新中,形成各种各样逻辑组合。这就是人的思维规律。
只要不用局部信息状态想问题就会好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