秸秆腐解剂对麦秸腐解速率及水稻产量的影响

合集下载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秸秆腐解剂对麦秸腐解速率及水稻产量的影响
胡宇容;陈留根;郭智;周炜;朱普平
【摘要】设麦秸不还田(CK1)、麦秸全量还田(CK2)、麦秸还田且施用4种秸秆腐解剂(T1~T4)6个处理,研究秸秆腐解剂对麦秸秆腐解动态和水稻生长的影响.结果发现,麦秸还田24 d后,施用腐解剂能够提高小麦秸秆的腐解率,并且在麦秸秆全量还田条件下施用秸秆腐解剂能够显著促进小麦秸秆中氮的释放;在插秧30 d后,腐解剂能够显著促进磷的释放,但降低了水稻有效穗数、结实率、水稻产量,减产幅度达1.8%~7.1%;麦秸全量还田处理(CK2)能提高水稻的有效穗数、结实率、千粒质量、水稻产量.
【期刊名称】《江苏农业科学》
【年(卷),期】2017(045)004
【总页数】4页(P41-44)
【关键词】麦秸还田;秸秆腐解率;秸秆腐解剂;养分释放;结实率;微生物;水稻产量【作者】胡宇容;陈留根;郭智;周炜;朱普平
【作者单位】江苏省农业科学院农业资源与环境研究所,江苏南京210014;江苏省农业科学院农业资源与环境研究所,江苏南京210014;江苏省农业科学院农业资源与环境研究所,江苏南京210014;江苏省农业科学院农业资源与环境研究所,江苏南京210014;江苏省农业科学院农业资源与环境研究所,江苏南京210014
【正文语种】中文
【中图分类】S216.2;X712
农作物秸秆是农业生产中的主要废弃物之一,目前中国每年有近7亿t秸秆,而秸秆的综合利用程度很不够,约97%的秸秆被焚烧、堆积、遗弃,既造成浪费,又
造成环境污染,作物秸秆的综合利用是亟待解决的难题[1-2]。

其中,秸秆还田作
为一种低投入、可持续的秸秆利用方式,是近年来我国推行农田地力培肥的一项重要技术[3],连续的秸秆还田能够提高土壤有机碳含量,改善土壤理化性质,影响
作物生长[4]。

秸秆还田后的腐解速度和养分释放特点是秸秆还田能否发挥重要作
用的关键[5]。

秸秆及土壤中含有大量的微生物完全可以使秸秆腐熟,但秸秆腐解
速度慢,会影响土壤整地播种质量、降低作物产量和品质等[6]。

据报道,秸秆腐
解剂可以促进秸秆快速腐解[7-9],避免上述问题的发生,但是目前有关秸秆腐解
剂对秸秆腐解特征和水稻生长的影响鲜有报道。

为了探索秸秆腐解剂对麦秸秆的腐解效果,解决秸秆还田在实际生产中存在的问题,本试验通过秸秆全量还田,研究麦秸还田后腐解特征、养分释放率、秸秆腐解剂对水稻生长的影响,旨在为小麦秸秆的还田提供理论依据和技术支撑。

1.1 试验地点与材料
水稻供试品种为南粳9108。

试验于2013年5—10月在江苏省农业科学院溧水植物科学基地进行。

试验田土壤属黄棕壤,其基本理化性状为:pH值(H2O,
1 ∶5)6.21±0.05,有机质含量为(16.62±3.15) g/kg,全N含量为(0.87±0.01)
g/kg,全P含量为(0.24±0.01) g/kg,速效氮含量为(35.16±1.58) mg/kg,速效磷含量为(11.84±2.23) mg/kg,速效钾含量为(89.23±3.84) mg/kg。

1.2 试验设计
试验采用预埋网袋法[10],网袋长30 cm、宽20 cm、孔径0.18 mm。

事先称取60 g麦秸置于网袋中,将其埋入稻田,埋深为20 cm。

取4种秸秆腐解剂进行小区试验,以麦秸不还田、不施秸秆腐解剂及麦秸全量还田、不施秸秆腐解剂为对照,共6个处理,每个处理重复3次,共18个小区,随机排列(表1),小区面积约为
30 m2。

5月15日播种,6月27日移栽,栽插规格为25 cm×13 cm,每穴2~
3苗,常规施肥量为:N 225 kg/hm2,P 135 kg/hm2,K 135 kg/hm2。

P肥
全作基肥,K肥基肥施用50%,促花肥施50%;N肥依处理施用。

麦秸还田量为
6 000 kg/hm2,秸秆腐解剂用量为 60 kg/hm2。

1.3 采样方法与测定项目
插秧后在水稻的5个主要生育时期内,每小区取样1袋,取5次,取样后将其泥
沙冲洗干净,风干,称质量,利用失重法测定秸秆腐解率。

秸秆腐解率=(原始秸
秆质量-秸秆残留量)/原秸秆质量×100%。

分别测定小麦秸秆原始样的全N、全P、全K养分含量。

每次取样后测定秸秆的全N、全P、全K养分释放率。

养分释放
率=(原始秸秆某养分含量-剩余秸秆养分含量)/原始秸秆养分含量×100%。

水稻移栽后各小区定点调查10穴,每6 d调查每小区分蘖动态,调查5次,之后每12
d调查1次,调查2次;同时,成熟期测定各处理水稻产量及其构成因素。

1.4 数据分析
不同试验处理的秸秆腐解率的差异采用单因素方差分析(analysis of variance,ANOVA),均值比较采用最小显著差法(least significant difference,LSD),显
著性水平α=0.05。

2.1 秸秆腐解剂对小麦秸秆腐解速率的影响
麦秸还田24 d后,施用腐解剂能够提高麦秸杆的腐解率,提高幅度为9.1%。

同时,不管是否施用秸秆腐解剂,麦秸腐解率均随水稻生育进程而呈上升趋势。

灌浆结实期时,各处理麦秸腐解率达51.6%~54.2%,且处理间差异不明显(图1)。

2.2 秸秆腐解剂对小麦秸秆养分释放规律的影响
试验结束时,在全部处理中,均是以麦秸秆全量还田且施用腐解剂的T4处理氮磷钾养分释放率最大(表2)。

试验结果显示,麦秸全量还田下施用腐解剂的各处理小
麦秸秆氮磷钾释放率均高于不施用秸秆腐解剂处理(CK2),施用腐解剂的各处理小
麦秸秆氮释放率显著高于不施用秸秆腐解剂处理(CK2),且处理间差异明显(图2)。

腐解剂对小麦秸秆磷释放的影响体现在插秧30 d后,此时施用腐解剂处理小麦秸秆磷释放率明显高于不施用秸秆腐解剂处理(CK2),且处理间差异明显(图3)。


秆中钾的释放主要分为2个时期,0~30 d 是快速释放期,在此期间已经有93%
的钾被释放出来;30~100 d为腐解停滞期,各处理间钾的释放无明显差异(图4)。

2.3 施用秸秆腐解剂对水稻分蘖的影响
各处理条件下水稻分蘖于拔节期均达高峰苗,平均总茎蘖数达385.5万个/hm2。

麦秸全量还田且不施用秸秆腐解剂(CK2)处理较麦秸不还田且不施用秸秆腐解剂(CK1)处理总茎蘖数增加28.6万个/hm2。

同时,较CK2处理而言,施用4种不
同秸秆腐解剂处理(T1~T4)的水稻总茎蘖数减少27.15万个/hm2(图5)。

2.4 秸秆腐解剂对水稻产量的影响
在麦秸不还田且不施用秸秆腐解剂(CK1)条件下,水稻产量可达10 378.50
kg/hm2,麦秸全量还田且不施用秸秆腐解剂(CK2)处理下增产429.00 kg/hm2,增产幅度达4.1%(P>0.05)。

同时,与CK2处理相比,施用4种不同秸秆腐解剂
处理(T1~T4)的水稻均有所减产,减产幅度达1.8%~7.1%(P>0.05)。

产量构成因素方面显示,对照麦秸全量还田且不施用秸秆腐解剂处理(CK2)的穗数、结实率、千粒质量较对照麦秸不还田且不施用秸秆腐解剂(CK1)处理分别高7.2%、5.9%、5.1%,各处理的穗数较对照CK2低11.3%~21.9%,各处理的结实率较对照CK2低2.8%~6.7%,各处理的穗数较对照CK1低5.0%~16.2%(表3)。

秸秆腐解剂中富含高效微生物菌[11-12],施用秸秆腐解剂可加速秸秆腐熟,促进
养分释放,实现大量秸秆直接还田[13-16],但不同腐解剂对秸秆腐解程度的影响
不同[17]。

此外,外加腐解剂只有与土著菌群竞争后才能在秸秆中定殖生存,恶劣的环境影响外加菌剂的定殖,因此有研究认为接种微生物对加快秸秆腐熟和养分释放没有明显的促进作用[18-20]。

也有研究发现,秸秆腐解剂对小麦秸秆的催腐效
果不明显,秸秆的腐熟主要依赖其自身及环境中含有的微生物菌群[20-21]。

本研
究中,不管是否施用秸秆腐解剂,麦秸腐解率均随水稻生育期的延长而呈上升趋势。

灌浆结实期,各处理麦秸腐解率达51.6%~54.2%,且处理间差异不明显。

与对
照相比秸秆腐解剂对秸秆的催腐效果不明显。

秸秆中养分释放速率表现为K>P>N。

麦秸秆全量还田条件下施用秸秆腐解剂能够促进小麦秸秆氮的释放,在插秧后30 d能够促进磷的释放,对小麦磷的释放没有明显促进效果。

一般认为,秸秆还田能增加土壤有机质及养分含量,改善土壤物理及生物性状,具有良好的土壤效应、生物效应和农田效应,十分有利于水稻生长发育[22-26];但
也有少数研究报道,在秸秆还田的初期,增产幅度小或者出现减产[27-28]。

徐培
智等研究发现,稻秆还田和稻秆还田添加不同促腐剂对水稻具有明显的增产作用[29]。

本试验中,水稻分蘖均于拔节期达到高峰苗,平均总茎蘖数达388.20万个
/hm2。

在麦秸全量还田且不施用秸秆腐解剂条件下,水稻总茎蘖数较不还田处理有所增加。

但是,在同样还田条件下,施用秸秆腐解剂处理的水稻总茎蘖数却较不施用秸秆腐解剂处理有所减少。

在麦秸全量还田条件下,不施用秸秆腐解剂处理略有增产,增产幅度达4.1%。

施用秸秆腐解剂处理的水稻均有所减产,减产幅度达1.8%~7.1%,但处理间差异不明显。

分析产量构成因素发现,与对照CK1相比,麦秸全量还田(CK2)主要是增加了单位面积的有效穗数、结实率、千粒质量,这可能是因为秸秆还田后增加了土壤中的可溶性养分有关。

与秸秆还田处理(CK2)相比,秸秆还田配施腐解剂没有增产效果,一方面可能与试验地点、秸秆腐解剂用量、农事操作有关,另一方面也可能是因为施用腐解剂加快了秸秆腐解,产生大量的还原性物质,对幼苗根系产生了毒害作用,从而影响了水稻后期的增产效果。

【相关文献】
[1]郑凤英,张英珊. 我国秸秆资源的利用现状及其综合利用前景[J]. 西部资源,2007(1):25-26.
[2]庄月琴. 中国农作物秸秆机械化还田技术的应用与展望[J]. 安徽农业科学,2008,36(35):15749-15750.
[3]廉洁,任万青. 我国农业秸杆综合利用的现状与发展趋势[J]. 科技创业月刊,2008(8):86-87.
[4]顾绍军,王兆民. 试论秸秆还田对改善土壤微生态环境的作用[J]. 江苏农业科学,1999(6):56-58.
[5]武际,郭熙盛,鲁剑巍,等. 不同水稻栽培模式下小麦秸秆腐解特征及对土壤生物学特性和养分状况的影响[J]. 生态学报,2013,33(2):565-575.
[6]姜佰文,王春宏,李建林,等. 秸秆常温快腐生物菌剂的筛选[J]. 东北农业大学学报,2009,
40(5):46-49.
[7]马放,冯玉杰,任南琪. 环境生物技术[M]. 北京:化学工业出版社,2005.
[8]席北斗,刘鸿亮,孟伟,等. 高效复合微生物菌群在垃圾堆肥中的应用[J]. 环境科学,2001,
22(5):122-125.
[9]李明. 垃圾渗出液微生物循环接种强化堆肥试验研究[D]. 重庆:重庆大学,2005.
[10]Ocio J A,Brookes P C,Jenkinson D S. Field incorporation of straw and its effects on
s-oil microbial biomass and soil inorganic N[J]. Soil Biology and Biochemistry,1991,
23(2):171-176.
[11]赵明文,史玉英,李玉祥,等. 纤维分解菌群对水稻秸秆田间腐熟效果的研究[J]. 江苏农业科学,2000(1):51-53.
[12]潘国庆. 酵素菌技术的原理特点及应用效果[J]. 江苏农业科学,1999(6):52-54.
[13]金海洋,姚政,徐四新,等. 纤维素分解菌剂对水稻秸秆田间降解效果的研究[J]. 上海农业学报,2004,20(4):83-85.
[14]黄春红,唐章亮,文慕芬. 瑞莱特微生物催腐剂在甘蔗叶中的腐熟试验[J]. 现代农业科技,2008(11):188-189.
[15]方新,王志学,于淼,等. 施用秸秆降解专用菌对温室土壤养分及酶活的影响[J]. 安徽农业科学,2012,40(32):15669-15670.
[16]陈银建,周冀衡,李强,等. 秸秆腐解剂对不同作物秸秆腐解特征研究[J]. 湖南农业科学,2011(1):19-21.
[17]胡立峰,檀海斌,董福双,等. 不同耕作栽培环境对秸秆腐解剂腐解效果的影响[J]. 安徽农业科学,2008,36(20):8796-8797,8835.
[18]马放,冯玉杰,任南琪. 环境微生物[M]. 北京:化学工业出版社,2003.
[19]李逢雨,孙锡发,冯文强,等. 麦秆、油菜秆还田腐解速率及养分释放规律研究[J]. 植物营养与肥料学报,2009,15(2):374-380.
[20]匡恩俊,迟凤琴,宿庆瑞,等. 2012.不同还田方式下玉米秸秆腐解规律的研究[J]. 玉米科学,20(2):99-101.
[21]吴琴燕,陈宏州,杨敬辉,等. 不同腐解剂对麦秸秆腐解的初步研究[J]. 上海农业学报,2010,26(4):83-86.
[22]王永茂. 秸秆还田对提高土壤肥力和作物产量的影响[J]. 农业系统科学与综合研究,1996,
12(3):200-202.
[23]徐祖祥. 连续秸秆还田对作物产量和土壤养分的影响[J]. 浙江农业科学,2003(1):35-36.
[24]江永红,宇振荣,马永良. 秸秆还田对农田生态系统及作物生长的影响[J]. 土壤通报,2001,
32(5):209-213.
[25]刘杏兰,高宗,刘存寿,等. 有机·无机配施的增产效应及对土壤肥力的影响的定位研究[J]. 土
壤学报,1996,33(2):138-147.
[26]王国忠,杨佩珍,陆峥嵘,等. 秸秆还田对稻麦田间杂草发生的影响及化除效果[J]. 上海农业学报,2004,20(1):87-90.
[27]张振江. 长期麦秆直接还田对作物产量与土壤肥力的影响[J]. 土壤通报,1998,29(4):11-12,4.
[28]刘巽浩,高旺盛,朱文珊. 秸秆还田的机理与技术模式[M]. 北京:中国农业出版社,2001:3-5.
[29]徐培智,解开治,陈建生,等. 稻秆还田配伍不同促腐剂对稻田土壤肥力及其水稻产量的影响
[C]//2009土壤资源持续利用与生态环境安全学术研讨会论文集. 广州,2009.。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