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代大学生流行时尚文化现象分析

当代大学生流行时尚文化现象分析
当代大学生流行时尚文化现象分析

当代大学生流行时尚文化现象分析

染发、穿极为奇特的个性服装、持时尚手机、看日语原版影片、听一些日语歌曲、在网络中冲浪、参加户外登山运动??所有这些, 都是当代许多大学生生活中不可或缺的时尚内容。“流行”、“时尚”是当今社会出现频率极高的词汇, 它是以青年人为主体, 表现青年人群的生活方式、品味及其消闲娱乐要求的亚文化现象。作为青年中的一个部分, 大学生们则通过认同、接受这些东西来张扬个性, 表达其内心世界。大学生是社会中具有较高知识素养的青年一族, 思想活跃、敏锐,对社会新生事物的敏感性和接纳性都比较强, 其传统的文化承袭较为薄弱, 更少文化惰性, 最易于接受社会流行文化潮流的时代变迁, 并对此做出敏捷的反映。正视大学生文化的时尚潮流, 引导大学生全面、客观地认识和对待流行时尚文化, 是高校德育研究的一个新的视角和领域, 具有重要的文化价值和社会意义。

一、当代大学生流行时尚的表现

1、消费的流行时尚

2、文化的流行时尚。

3、语言的流行时尚

二、理性看待大学生流行时尚文化现象

大学生流行时尚是青年亚文化的一部分, 是社会文化发展的必然产物, 也是现代社会青年行为方式和生活方式日益多样化的体现。在文化时尚的构成要素中, 融合了现代社会的价值观念和生活观念的最新因素。它与传统文化相比, 能够不断更新大学生的生活内容和行为方式, 使大学生生活节奏更加符合时代的要求, 生活内容更加丰富多彩,富有个性的魅力。流行文化意味着时尚, 大学生常常不惜花费巨额代价来追赶时尚。流行文化时尚的出现, 必然影响到大学生人生观、价值观、道德观的确立。大学生追逐时尚具有双重的文化效应, 从性质上来说, 积极效应是主要的, 反映时尚的时代特征, 满足大学生的文化需要, 丰富了大学生的文化生活。但是, 流行文化时尚本身也是良莠并存, 因此, 当他们处在多种流行文化时尚的包围之中时, 流行文化时尚对他们的负面影响也很大。

1、流行时尚对大学生的积极影响

一是加速大学生社会化社会化是指大学生在一定的社会环境中通过与外界的交互作用而不断发展、变化的过程。。二是极大地丰富了大学生的精神世界, 为培养他们现代化的生活观念和价值取向起到了显著的促动作用。三是可以缓解大学生在成长过程中生理和心理的压力。

2、流行时尚对大学生的消极影响

一是价值取向“流行化”, 道德偏离。流行时尚你方唱罢我登台充斥各种大众传媒, 往往通过轮番轰炸、强迫接受、暗示等方式, 提供给大学生千人一面的成功者形象,媒体缺乏批评地把这一些隐含的或公开的价值理想标准和价值倾向推销给大学生, 使他们追求社会形象单一化、狭隘化, 形成大学生不良的心理定势, 使大学生不自觉地怀疑、调整和拓展自己的时尚欲求。二是生活方式外在化, 人格缺失。为了追逐时尚, 一些大学生极力按照市面上的流行模式包装自己, 给自己贴上时尚、现代的标签, 其结果就是使大学生更多的是追求外表的独特与新奇, 追求感官的新鲜与刺激, 而不注重内在素质的提高, 以颓废的外表为时尚, 从而造成人格的缺失。三是校园文化商业化, 行为功利。流行时尚文化使历来被誉为精英文化的大学文化受到强有力的挑战。大学生对娱乐的关注超过对社会新闻、社会问题的关注, 消费主义的盛行使大学生的关注点更多地集中在生活、娱乐层面,沉重而艰难的话题

不再是大学生媒体的重点, 体育类成为大学生最喜爱的电视节目, 其下依次为影视剧、新闻类、综艺类、社会类。当代大学生正从思想先锋转化为时尚先锋。

三、正确引导大学生的流行时尚行为

面对在大学生中有巨大市场的流行时尚文化, 我们不能消极地听之任之,更不能盲目地“围追堵截”, 而应积极地加以引导, 根据大学生文化需求的特点和规律, 弘扬主旋律, 倡导多样化,全面推进素质教育, 以利于大学生的成长与成才。

1、理性看待大学生的流行时尚文化

当代大学生对流行时尚的追求是一种客观存在的社会现象, 是大学生文化价值取向多元化和价值选择多样化的具体表现。然而, 社会流行时尚文化是一柄双刃剑, 对青年健康成长有很强的冲击力和渗透力。我们应采取对大学生成长全面负责的态度, 理性审视大学生的流行时尚, 积极参与大学生文化时尚活动, 在师生文化互动中, 扩大和拓展主流文化的辐射作用。

2、弘扬主流意识, 整合传统文化在多元文化的冲突中, 必须理直气壮地加强主流思想文化的宣传与教育,强化马克思主义、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以及“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在我国精神文明建设中的主体地位。

3、加强校园文化建设, 以正确的价值方向引导流行时尚文化

学校要坚持正确的舆论导向, 发挥团组织、校园网站、校园广播、校报、学生社团等各类学生组织的作用, 努力宣传科学真理, 传播先进文化, 塑造美好心灵、弘扬校园正气, 培植人文精神和科学精神, 以提高大学生对流行文化判断的道德标准和价值观念, 使他们明辨是非, 了解不健康文化时尚对身心健康带来的危害, 增强文化的自化和自律意识。而且学校要在课内与课外的文化传播中, 发挥两个教学的主渠道作用,确立主流文化在大学生心目中的地位。

当代大学生性格特点

(1)大学生的自我意识及其特点 自我意识:自我意识是人格的重要组成部分,是个体对自我及与周围环境的认识、体验与评价。 大学生自我意识的特点:大学生与其同龄青年相比有许多共同之处,又有所不同: ①强烈关注自己的发展:不像普通青年直接进入社会,他们有四年左右的知识技能储备期,在这段缓冲期里会有足够的时间来思考有关自我的一些问题:我聪明吗?我风度如何?别人会怎么看我?我会成为什么样的人?什么工作较适合我?等等。 ②自我评价能力趋于客观。知识的增多,生活经验的积累,感性和理性都趋于成熟,大多数学生已经能对自己的分析、评价逐渐变得客观、全面。据一些学者的研究发现,大学生的“理想自我”与“现实自我”之间的相关度比较高,即差距较小。 ③自我体验丰富而复杂。比如落榜同学去打工,他们的社会角色已经开始定位,自我情感体验稳定简单些,而大学生则是各种社会群体中“最善感”的群体,自尊、好胜、敏感,得意、失意时易有正负两极情绪。 ④矛盾性和不成熟性。理想我与现实我的矛盾、主观我与客观我的矛盾。盲目自卑或自大。 (2)大学生自我观念的矛盾及其调节 ①主观我与客观我的矛盾。大学生活相对范围较窄,交往多限于老师、同学、父母,相对简单直接,他们对自我的认识的参照点少,局限性大,很容易染上光环色彩,其实现实生活中的自己很平凡,和想象中的自己有较大差距,就会给自己带来一些苦恼。 ②理想我和现实我的矛盾。大学生富于理想,成就欲望较强,对未来充满信心,但不容乐观的残酷现实不得不思考现实中的我的诸多困境,这种差距可能会引起自我的分裂,导致一些心理疾病。 那么如何让自己生活得快乐关键是你站在什么位置上看问题。人有一种可贵的智慧,便是给每一种现象赋以意义。 ③独立与依附的冲突。希望在经济、生活、学习等各方面独立,摆脱成人的管束,但在心理上又不成熟而依赖成人,从而很苦恼。 ④交往需要与自我闭锁的冲突。大学生迫切需要友谊、渴望理解、寻求对某种团体的归属以及获得爱情,但同时又自觉不自觉地存在戒备心理,总与人保持适当的距离,特别是从二年级之后,所以总有一种孤独感在里面。 3、大学生的气质特点 “气质”既是我们平时所说的脾气、秉性。是表现在心理活动的强度、速度、灵活性及指向性等方面的比较稳定的心理特征。比如有的刚生下来就爱大声哭闹而有的则安静乖巧、、、 古希腊医生希波克利特和俄国生理心理学家巴甫洛夫分别根据人体体液及高级神经活动类型说明人的气质类型。一般分为四种。 典型的气质类型:胆汁质、多血质、粘液质、抑郁质。但现实生活中的许多人不是典型的某种类型,而是混合型的。 胆汁质:精力旺盛、直率热情、情绪体验强烈、易感情用事、外倾型。

浅析当代大学生的思想特点

!" !""#年第$期 中国高教研究 摘 要:当代大学生生活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和对外开放的条件下,他们受各种思想文化的影响,表现出明显的时代特征和 思想特点。因此,准确地把握大学生的思想特点,认真分析其原因,才能有针对性地做好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 关键词:当代;大学生;思想特点 浅析 当代大学生的思想特点 王青耀 胡锦涛总书记在全国加强和改进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会议上指出:我国当代大学生生活在改革开放的伟大时代,他们思想政治状况的主流是积极、健康、向上的。但是,在发展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和对外开放的条件下,在各种思想文化相 互激荡的环境中,大学生思想活动的独立性、选择性、多变性、差异性明显增强,受到各种思想文化的影响明显增多。因此,当代大学生与以往任何时代相比,具有更多、更明显的时代特征。 一、当代大学生思想特点特征分析 准确把握大学生的思想特点,认真分析其原因,是做好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基础。 (一)认知方式偏重直观化 大学生是崇尚科学、善于思考、知识层次较高的青年群体。然而,在新旧体制转型时期社会上存在着诸多矛盾,使人们一时难以正确把握;以经济体制改革为主的一系列改革都在摸索,免不了出现某些失误;现代意识和传统观念发生冲撞,许多事情一时难辨良莠;社会上出现的种种不尽人意的现象与理论宣传形成了强烈反差。凡此种种,使得大学生轻视理论思维、理论学习,造成认知方式偏重直观化,主要表现在:他们注重自身感受和体验,对泛泛的空谈、不切实际的宣传不易 接受。现在社会进入信息时代,大学生在学校通过电视、广播、网络、书刊获得信息的渠道多样化,走出校园听到的是家长、朋友、社会的“百家言”。面对这些情况,他们一改过去那种人云亦云的固定认知模式,表现出追求真实,厌恶虚假的特点。他们不轻信说教,不盲从,凡事凭自己思考后的感觉进行判断选择。 近几年陕西省大学生思想状况调查显示,许多大学生对政治理论学习不关心、不重视;对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认为是“当代中国的马克思主义”和“比较系统的理论”的只占$%&#’; 认为“思想政治理论课”对自己无收获和无所谓的占#$’。尽管导致这种情况出现的因素很多,但大学生对政治理论学习的冷淡,不能不是一个很重要的原因。 (二)个体意识趋于强化 改革开放以来,社会认可个体意识多样性的存在,这为大学生个体意识的强化提供了社会基础。突出个体意识,反映了大学生不愿被淹没在群体中成为无个性的人的心态。他们在认知、意志、情感等方面更注重自己的意识独立性,强调个性化,主要表现为不趋同,注重个性的独立。他们在思想、观念、生活方式以及自己的学习生活安排等方面,都表现出自身的 个性。他们不局限于教师的教导,不满足书本的条条框框,敢于用自己的大脑思考问题,用自己的眼睛观察世界。他们有较 强的表现欲。他们在各种活动中要显示自身价值的存在,敢于开拓创新,敢说敢干。他们有强烈的参与意识。当代大学生个 体意识强化最明显地表现在强烈的参与意识上,他们对事物的评价不仅仅停留在口头上,而且一有机会就身体力行。学校开展的青年志愿者活动、社会实践活动、勤工助学活动以及开展的辩论赛、演讲赛等,大学生都踊跃参加,这些都体现了大学生的强烈的参与意识。 对大学生个体意识的强化,相对过去的千篇一律、整齐划一和压抑泯灭个性是一大进步。但是,对于强化个体意识,如若置群体意识而不顾,不关心集体,不参加集体活动,把自己凌驾于集体之上;强调个体意识的多样性,而否认群体意识的统一性,并演化成极端个人主义,则是错误的。 (三)道德观念复杂化 当代大学生的道德观念和行为呈现复杂化,主要表现在:有前进的一面,也有倒退的一面;有正确的一面,也有错误的一面;有积极中隐含着消极的东西,也有消极中含有可取的东西。例如,注重个性发展,主体意识的强化以及开放竞争意识的增强都反映了道德上的进步,但对基础文明、社会公德等方 面的不屑一顾和无所谓的思想则是道德上的退步;不轻信,不盲从是正确的一面,但排斥正确的政治理论教育又是错误的;思想解放、拥护改革开放是正确的,但不分良莠,凡是外来的都是正确的又是错误的;竞争观念意识强,敢于竞争是正确的、积极的,但在竞争中掺杂的极端个人主义又是消极的。 大学生道德观念的复杂化还表现在,大多数学生既有对传统道德的基本肯定,又有对传统道德的某种反叛。他们主张自我发展、自我实现,又反对纯粹的利己主义。特别是在爱情问题上,他们既崇尚感情深厚,又不求白头偕老;既认为爱情应使人升华和提高,又对婚前性行为表示认可。这种相互矛盾、冲突的道德观念复杂而又统一地表现在当代大学生的身上,使大学生的道德判断呈现出多重标准、多坐标系的特点。 此外,受一些错误思潮的影响,少数大学生的道德水平出现了与大学生“身份”不相符的现象。某些不讲文明、不讲公德的现象,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现在一些大学生缺乏社会基础文明,知行脱节,才有余而德不足的状况。 (四)价值取向多元化 在发展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和对外开放的条件下,各种思想文化的相互激荡,必然通过社会、学校、家庭等多种渠道向

草根文化浅析

草根文化浅析 每一种文化都是时代的产物,而这种文化的具体表现形式被我们称之以文化现象,它可以是阳春白雪或是下里巴人,然而却无高下之分。或高雅或通俗,都只是一种艺术的表现形式,但在一定意义上也代表了各个层次的人的生活状态和娱乐需求。 从2005年爆红的“超级女生”到旭日阳刚组合,农民工街舞团到周立波脱口秀,从2011 年春晚的西单女孩再到2012年春晚的草根农民朱之文等一系列事件,在社会上引起了广泛的影响,掀起草根文化的狂潮。然何谓“草根文化”?社会学家、民俗学家艾君对草根文化这样界定:“草根文化,属于一种在一定时期内由一些特殊的群体、在生活中形成的一种特殊的文化潮流现象,它实际是一种‘副文化、亚文化’现象。它具有平民文化的特质,属于一种没有特定规律和标准可循的社会文化现象,是一种动态的、可变的文化现象,它有区别于阳春白雪的雅文化、上流文化、宫廷文化以及传统文化。”对这个界定,先不置可否。 一、草根文化兴起的原因分析 新中国实行改革开放的30多年来,我国的经济快速发展,同时文化市场也出现了繁荣,导致草根文化的迅速发展。经济的高速发展为文化的繁荣提供了重要的物质基础,同时文革以后的思想解放以及对文化建设的高度重视,促使文化大发展大繁荣,草根文化也在这一浪潮中孕育而生。而随着90年代末开始兴起的互联网技术的高速发展,间接导致草根文化的发展。随着电脑和互联网普及程度的提高,它们已经成为我们工作和生活中不可缺少的重要助手。用电脑方便,上网便捷了,“草根们”开始在网络上寻找表现自己、表达观点和获得关注的舞台。互联网,给了他们广阔的空间。博客,这个原本陌生的词汇从“草根”打开了突破口。“草根”在博客里,发表自己的观点,说自己想说的话,使博客在颠覆话语权的同时,树立了自己的个性旗帜,普通人可以更加自由地抒发内心。而近年来移动互联网的发展,QQ以及微博等社交平台的发展无疑也在强化这种自由与个性。对外交流的频繁以及思想开放程度的提高,外来文化的影响以及民众自身素质的提高,无疑也使得民众参与社会文化生活的积极性与主动性在提高。加上这几年不断风行的“造星运动”,草根文化也在这一次又一次地发展浪潮中

当代大学生的就业特点

当代大学生的就业特点 摘要:当前,在激烈的社会竞争和严峻的就业形势下,社会各界、用人单位对新一代大学生的要求越来越高,这就给大学毕业生的就业增加了诸多挑战和难题。本文利用参考文献法和资料分析法,就当代大学生的就业特点做简要的梳理,旨在为当代大学毕业生分析当前的就业情况,同时也帮助我们正确清楚的认识未来面临的诸多困难和难题。 关键词:大学生就业特点 21世纪,中国正处于社会急剧变迁的特殊时期,面对复杂的社会环境和激烈的社会竞争,当代大学生在就业方面的形势就显得更加严峻。本文综合相关资料和文献,对当前大学生的就业特点进行综合梳理: 一、随着就业观的转变,自主择业、自主创业逐渐受到广大大学毕业生的欢迎。随着社会经济的不断发展,工业化、信息化、市场化、社会化在自然与人为作用中不断嵌入社会生活的方方面面。在国家政策和社会各界的宣传与引导下,越来越多的大学生开始选择自主择业、自主创业。自主择业能让大学生根据自身的优势和兴趣爱好,自主的选择工作单位和职业;自主创业会激发大学生的潜能和素质,热爱自由职业的人大多会选择自主创业,自己当老板,不受别人的管制和其他的人身拘束。 二、学历的层次性和专业不对口使大学生在就业中处于劣势。由于我国当前大学的扩招,导致大学生的人数每年剧增,使得大学毕业

生年年剧增。近三年来,每年毕业的大学生都将近六七百万。在近七百万的大学生中,大家的学历一样,加上专业不对口或偏冷门使得大学生在就业中处于劣势地位,没有竞争优势。 三、就业选择从单一性走向多元化。随着社会就业制度和就业压力的增大,当今大学生已经学会主动适应社会,体现了很强的主动意识、自我意识、竞争意识和适应能力,以更加多元化的选择主动适应新的就业形势,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在就业类型上,大学生的就业去向范围增加,从以往的无风险的国有性质的单位走向风险性单位,如:民营大中型企业、私营企业等各行各业。如今的大学生遍地开花,每个行业都有大学生的足迹可循。 2.从就业的地理位置上看,以往的很多大学生在就业时,考虑到距离与发展环境、前途时,都倾向于家乡、大城市或自己熟悉的地方。现如今,在新的就业环境形势下,很多大学生更多的选择有广阔的发展空间、就业机会的地理位置,更有甚者哪里需要我们就到哪里,如大城市、沿海城市、城镇、西部边远贫困山区等。 3.在就业途径上,以往的就业岗位单一,选择面窄,而现在的就业途径多样化,如自主就业、自主创业、自由职业者、继续深造、出国留学等等。 四、就业时更加注重和追求物质福利程度。在当今社会,受不正之风—拜金主义、金钱至上等歪风邪气的不良影响,很多大学生在就业时都会更加注重职业的含金量,就业选择的福利化趋势非常突出。

网络用语文化现象分析

网络用语的文化现象分析 摘要:网络语言作为一种新兴文化,及时的反映了当今社会群体的文化特点。那么它表现出了我们当今社会什么样的文化心理或是社会心理。这种表现是否与我们当代的生力军———青年一代有非常重要的关系。我们试从文化语言学的角度和伯明翰受众理论的基础上对网络语言的文化进行剖析。 关键词:网络语言社会现象大众文化 一、网络语言是一种特殊的社会现象 (一)语言与社会。德国的洪堡特认为,实际上,语言只有在社会中才能发展。房德里耶斯在《语言———历史的语言学引论》中明确提出,“语言是一种社会现象,语言是结合社会的最强有力的纽带,它的发展依赖于社会集团的存在。”拉法各耶曾经指出:“一种语言不能跟他的社会环境隔离,正如一种植物不能离开它的气象环境。”而网络语言也是在社会的环境中生存的。 语言是特殊的社会现象,是人类作为必不可少的思维工具和最重要的交际工具来使用的音义结合的符号系统。网络语言是以因特网为媒介而产生的一种新的社会方言的变体。之所以这么说,是因为在网络语言中,它不仅将口语和书面语融合,将地域方言和社会方言融合,而且还将各种无法以汉字表示的情态,以一定的形式在电脑屏幕上表达出来,形成了网络语言特有的形式和风格,这些都与计算机网络的发展有着密不可分的关系,并与传统的语言形式都有较大差异。从根源来说,文化坐落于社会大系统中,无时无刻不受外部社会环境的影响,从社会系统的环境因素看,伯明翰学派的“大众文化”具有情境化特征,它是在具体的社会实践中产生和发展起来的。这样印证了网络用语文化现象并非无风起浪,而是产生在无处不在的社会环境之中,是一种特殊的社会现象。如果说社会实践是文化研究的活水源头,而社会实践又处于不断发展过程中,那么文化研究就应该随着社会实践而不断更新,用贴近于生活和民众的文化理念正视并解答新的社会问题。 网络中词义的变化与网络自身的特点及当代生活息息相关。 网络就是一个巨大的信息集散地,全世界的信息都以极快的速度在网上传播,新信息、新资讯铺天盖地的席卷而来。因而网络用语也以日新月异之貌,呈现于大众的面前,不仅如此,在各民族文化相互交流日益频繁、世界各国文化相互冲击的环境下,网络语言无疑也受到了影响,就那其语言本身来说就已经表现出一定的中外融合性。尤其是英语和日语对中国网络语言的影响更大一些。比如:“……ing”这个词语,学过英语的人都知道这是表示“正在进行”的时态,因此网民就将其运用于网络语言中,例如:吃饭ing、睡觉ing……这都说明一个问题,在刚开始只是文化接触的基础上,各国语言相互之间也将会有一定的影响。这在我们日常生活中最早表现在外来词的使用中,还没有涉及到语法和语音,但是随着时间的推移,各国的语音和语法之间会不会有产生一定的影响,这就不得而知了。但在网络中它已初步表现出了一定的融合性———尽管它还并不规范。按照帕森斯的社会结构理论,自然、文化、政治、经济在社会大系统中相互联系、相互制约,并处于不变变动的过程,结构不是封闭的,而是开放的。从社会系统的结构看,伯明翰学派的大众文化也是开放性的文化,表现在呈现方式上以学科交叉为其特征,发展趋势上以文化变迁为其特征。 二、网络语言是当代潮流文化的镜象折射

大学生的特点(总结5篇)

大学生的特点(总结5篇) 大学生的特点(总结5篇) 大学生的特点总结(一): 当代大学生的思想特点分析 从总体上看,当代大学生对经济发展前景持乐观的态度,思想上进,政治上进取要求提高,对社会热点问题极为关注,对我们的国家大事和政府决定持认同态度,在入党问题上也表现出十分高昂的热情。 (一)竞争意识强,心理承受本事差 随着社会的日趋发展,当代大学生经历了父母的下岗、房价的飙升、物价的升高、千军万马过钢丝绳的高考、大学生毕业从国家分配到自主就业,这一系列的社会现象让他们充分的认识到了他们只能靠自我,仅有不断的增强自我

的本事,不断的提高自我的综合实力和核心竞争力,才能够在以后的社会上立于不败之地。所以,在他们的身上表现出了强大的竞争意识和竞争力,与他们的父辈甚至是师哥师姐们相比,他们更年轻也更敢拼。他们进取参加学校的社团,利用课余时间去兼职、打工,寒暑假争取到大公司实习的名额,参加学生会干部的竞选,参加演讲比赛、辩论赛,争取奖学金......他们充满活力,勇于实践,大胆创新,这代人给我们的民族和国家注入了新鲜的血液,赋予了生机和活力。可是,由于这一代人大多都是独生子女,年幼的时候在家庭中都受到了皇帝公主般的待遇,他们在心理上也更为敏感、脆弱、害怕失败,有时受到了一点挫折就回一蹶不振,更有甚者竟然产生了轻生的念头,例如近些年来备受社会各界瞩目的大学生心理问题。 (二)价值取向自我化,社会职责感弱 与父辈大学生相比,当代大学生多是九十年代中后期出生的,他们成长于中国社会的巨大的转型时期,这一时期的市场经济已经相对成熟,使人们的个体意识以及对自身利益的追求的意识逐渐增强。所以,与这个时代相一致,这一

当代大学生的特点和不足

当代大学生的特点和不足 班级:机械56 学号:96 姓名:熊健

当代的大学生有许多鲜明的特点,当然,我们也有许多的不足。然而这些很多都来源于泛泛而谈,难免有一些不切实际。通过对企业的调查,我们可以更加全面的详细的了解当代大学生的特点和不足。 采访公司:优胜教育集团 采访地点:西安市高新区优胜教育科技四路校区 采访时间:2016年11月20日星期日下午3;00到5;00 采访对象:优胜教育科技四路校区校长陈伴 公司简介:优胜教育集团致力于中国个性化教育体系的研究和实践,2006年建立教育研究院,由近千名一线教师和教育专家组成精英团队,在个性化教育领域里形成了以“YOUWIN教学法”为代表的独特的个性化教育体系和模式。优胜教育集团作为个性化教育行业的开创者,凭借着16年的教育品牌运营管理经验创造了多项行业标准。700余家校区分布于全国100多个大中城市。累计辅导中小学生超过1,200,000人次。优胜教育集团是中国著名的个性化教育集团,15年专注个性化教育,旗下涵盖针对6-18岁学生群的全科辅导和学能素质培养项目。优胜教育集团坚持以人为本的教育思想,以一流的专业师资团队、先进的教学理念、完善的教学模式更好地服务社会,是目前国内个性化辅导行业的领军品牌。 问:请问您认为当代的大学生在行为上有哪些特点呢?

答:行为上的特点是在各方各面都有的。例如:当代的大学生活泼好动、反应迅速、思维灵活、易适应环境,他们也喜欢交往,但做事粗枝大叶、情绪不稳定,注意力也容易转移。对于企业而言,大学生缺乏实践经验和社会经验,心态不够稳重,心理承受能力比较差,多数没主见,眼高手低却又不愿意接受现实。对于教育本身来说,应试教育在中国大学生的身上刻下了永不磨灭的伤痕,大学生的理论知识深厚,但一旦进入社会便会感觉与社会格格不入,因为他们社会实践能力严重缺乏。对于社会而言,大学生普遍缺乏处世的方法,对社会了解片面,又不肯放下架子内省一下,爱慕虚荣,怕吃苦。举个例子:面对社会的负面现象,很多人喜欢埋怨,并不去正面接受、理解,并通过积极的思考使自己进步。因此很多人在心理上对社会的认识发生畸形变化,长此以往,会对社会缺乏信任,导致自身安全感越来越低。除此之外,大学生具有较高的道德认知,无论是在社会公德还是私德上,他们都知道什么是社会所提倡的,什么是社会所摒弃的。他们唾弃社会上一些道德败坏影响社会风气的事情,但一旦他们是事件的当事人,他们也会按照他们原先鄙夷的方法去做,他们会认为这是迫不得已,是社会逼迫他们这样做的。大学生追求社会公平与平等,注重公开竞争,批判社会中的“暗箱操作”,但一旦他们是此类事件的受益者时,很多大学生也会毫不犹豫的这样去做。 问:您认为大学生思想上具有哪些特点呢?

小众文化与广告.doc

浅析小众文化与广告——广告与文化关系视野下 白昆鹏 20094060201 广告二班 文化传播学院

摘要随着社会的发展,生活由物质需求转化为更高层的精神需求时,文化成为了商品的一部分。商品竞争逐渐迈向了品牌文化竞争的时代。以文化为载体的广告成为了重要的商业广告类别。作为文化领域中一个较为特殊的部分小众文化正在以较快的速度出现在各类商业广告之中成为企业宣传的载体。本文在分析小众文化与商业广告内涵的基础上对小众文化与商业广告相互作用的发展趋势进行了初步的分析。 关键词小众文化商业广告 一.文化与广告概述 随着广告业的发展和广告研究的深入人们发现有许多因素影响和制约着广告和广告活动,文化就是最重要的因素之一。广告的传播过程就是一个人们共享社会文化的过程也是一个社会价值观念不断被传送、强化和公众接受社会文化教化的过程。这一过程包含着两个方面:一是公众接触、接受广告及其认同广告与其所含文化的过程,二是广告主和广告人员精到地把握社会群体期望或文化圈的继承并进而超越自身所在群体文化传统的过程。广告与文化是一种相互作用的双向关系。相比广告的经济功能来说更值得注意的是其文化功能。成功的广告除了能吸引消费者、激活市场、收获经济利益之外也对社会文化心理产生一定的影响甚至在某种程度上改变社会已有的文化心理进而推进社会文化心理的更新与发展。广告文化只有适应、契合社会文化心理才能真正发挥作用。 如果说广告的经济功能是广告直接的显见的功能那么它的文化功能则是潜藏的深层的更值得探讨的功能。这是因为广告的传播功能、说服功能和审美功能普遍都是以文化的样式出现并产生功能作用的。传播的信息要为消费者接受是要以文化和心理的认同为前提的广告要说服消费者产生购买行为要靠文化、艺术的诱服力量广告要给人审美的愉悦和情趣更全是文化的魅力。因此我们可以说新时代优秀的广告文化功能应体现于成功的商业行为和先进的人文精神的交汇和融合。所以文化与广告结合的目的通常在于通过文化的手段达到一定的广告效果。当文化不断地渗透在广告中不但能影响受众的文化心理改变受众的文化观念、价值取向,示范、引导受众变革生活方式而且能推动文化的变迁促进文化的交流与整合。当广告中融入了文化它可以去介绍与商品和服务相关的科学知识、生活常识传递各种文化信息传播先进的生活理念展示现代生活方式描绘理想生活蓝图推介国内国际的消费时尚以价值观念为消费引导利用文化的力量激发人们的购买欲望把商品消费变成文化消费从而达到促销的目的。 二.小众文化与商业广告的内涵 百度“小众文化”会出现词条小众文化就是非主流的文化比如说“古文化和汉服”研究现在并不是一种大家都喜欢、了解的文化我们也可以说是小众文化也可以说是比较抽象的流行理念。这个定义是比较模糊的。 那究竟什么算是小众文化呢?在这之前我们必须先认识一下大众文化。大众文化这一概念主要指的是一个地区、一个社团、一个国家中新近涌现的被大众所信奉、接受的文化。从事实角度来说目前我们可以从生活中列举出一个不能穷尽的大众文化系列包括娱乐性的书报杂志、影视文化、流行歌曲、饮食文化、服饰文化、网络文化、街头艺术、广告等诸如此类其形式之多、范围之广。大众文化与广告的结合通常表现在将消费者广为熟知的大众化事物运用在广告中从而引起消费者的共鸣并产生商业效果。商业性可以说是大众文化追求的终极目标它是大众文化的其它特征的基础。与大众文化相比较而言小众文化与它最根本的区别即在于受众群体的差异。大众文化顾名思义是被大众所接纳、被大众所信奉的文化而小众文化固然是被小众群体所流传并且爱好的文化。人的世界观有多方面表达的方式便有其多面性以文化艺术是有多方面的。当某种文化没有得到大众的认可而仅仅存在于一部分小众那么这部分小众就成了一个相对封闭的群体就形成了小众之间的文化。但是不可否认这些另类先锋

当代中国大众文化的发展与变迁

解读当代中国大众文化 大众文化这个概念实际上从诞生的时候开始就有非常独特的含义,不同于我们平时说的群众文化,群众文化只能说它是大众文化的雏形,它本身不是大众文化,大众文化是什么概念?在西方产生是20世纪初,上个世纪初的时候,由于西方工业革命高速的发展带来了传媒的发展,带来了传播模式的更新,然后由于西方在科技生产上走在前面,那么产生了很多崭新的科技手段。比如说上世纪美国的好莱坞,好莱坞的电影工业是大众文化在西方兴起的第一波浪潮,因为那个时候经历了一次经济大萧条,人的精神是极其空虚,这个时候需要一种力量来组合,这个时候大家知道,靠金钱解决不了问题,那个时候美国处在一个经济危机刚刚苏醒过来,上世纪20年代的时候,怎么办?必须靠精神的滋养,而这个时候好莱坞的工业就开始发挥作用了。 还记得超女么,大众文化的筛选机制可能是我们传统的文化所不具有的,就是逆淘汰机制。因为审美它的标准往往是单一的,或者说美的标准总是相似,就像托尔斯

泰曾经说过一句话,幸福的家庭总是相似的,不幸的家庭各有各的不幸,就因为各有各的不幸,才产生了文学上那么多的鸿篇巨著。假如每部长篇小说都去写一个幸福的家庭,小说就没人看了,因为幸福的家庭都是相似的,夫妻恩爱,子孙和谐,没事就天天在一起,吃饭、游玩都在一起,然后一直牵着手到老,你说这种故事多么雷同,这样雷同的故事在人生是一件好事,对于艺术而言就是灾难。所以有人说文学家都是残忍的人,最好的文学作品都是悲剧,中国古代传到今天的戏剧最好的没有一个不是悲剧的,《梁祝》、《牡丹亭》,几乎所有的传世之作都是悲剧,实际上也是一种逆淘汰。生命中最美好的东西总是最后被湮灭了,然后留给人无限的感慨和悲伤。《红楼梦》这样的东西都是一些大悲剧,而大悲的东西就各有各的不同了。美的东西只有一个标准,你比如说这个人长的漂亮,大眼睛,高鼻梁,双眼皮,但是丑是没有一个标准的,你像葛优似的,超女的中性美,不能说是丑,但至少是不男不女的中性美,还有各式各样的非传统的审美标准诞生了,这是超女现象

当代青年思想倾向状况分析大学生

当代青年思想倾向状况分析 ----以当代大学生为例 世界是掌握在年轻人的手中的,而作为年轻人的代表,大学生的思想倾向状况不仅关系到个人的成长和发展方向,而且影响甚至决定着国家和民族的前途和命运。他们所关心的热点、难点问题既能较准确地反映他们的思想倾向状况,也能较全面地反映整个社会的思想倾向。可见,加强和改进大学生思想道德教育具有极端重要性和紧迫性,而了解当代大学生思想倾向现状并找出对策同样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因此,在新时期下, 如何准确地把握的大学生的思想倾向的特点,研究和分析高校学生真实的思想及其产生的原因并提出相应的对策,这对于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大学生身处象牙塔,但却并非“两耳不闻窗外事”,他们通过各种方式和途径时刻关心着塔外的一切。他们关心国际问题,关注国内政治、经济改革问题、党的建设和反腐败问题、可持续发展问题、贫富差距和弱势群体问题、外交问题、台湾问题;关注高校深化教学改革和教育创新、素质教育、道德认识、人生价值判断、择业取向、生活与学习等多方面的问题。 在全面、直观地了解大学生思想状况的基础上,经过认真、深入地分析,目前高校大学生思想存在以下一些显著的特点: 不同年龄的大学生,他们思想的热点和关注点有明显的不同。高年级学生对社会的关注程度更高,更加注重个人在社会中的发展。而低年级学生则更多地关注于自我角色的转换,自我人生道路的设计,充满了理想色彩。即使在大家共同关注的热点问题上,两者的侧重点也有差别。在道德认识和人生价值判断上,高年级学生也是更多地从宏观的角度加以认识和关注,低年级学生关注更多的则是个人的道德认识、道德修养和价值判断水平如何提高。 当代大学生的思想倾向状况表现出以下几个问题: 首先,当代大学生生活在市场经济的体质下,市场经济本身的盲目性,自发性和利益原则,等价交换原则等消极方面,直接或间接影响到大学生的思想倾向。它使得大学校园“实惠”风盛行,媒体对"大款"们的大肆渲染,常常令一些大学生羡慕和倾心。在物质欲望的驱使下,有些人就会认为“物质需求的满足”就是

中国传统文化调查问卷

中国传统文化调查问卷 随着世界文化的不断交流,出现了文化多样性。在这样文化不断交流与摩擦的时代,中国的传统文化也同样面临着考验,作为新世纪的大学生,你是怎样看待的呢?(希望您能帮助认真填写此问卷,以协助我完成社会调查。对于您的支持,我们将表示由衷的感谢。)Q1:您怎样看待中国文化? ○传统文化博大精深、源远流长,应以继承发扬为主 ○传统文化有糟粕也有精华,我们接受时要有所扬弃 ○在现今时代日益西化的年代,传统文化显得过时保守了 ○对中国文化没有什么看法 Q2:情人节(2.14)和七夕(农历7.7)你更愿意过哪一个节日? ○情人节 ○七夕 ○两个都愿意 ○两个都不愿意 Q3:赑屃bìxì,猋biāo, 骉biāo, 麤cū, 毳cuì,掱pá,这些字没有拼音你会读吗? ○全会 ○会一些 ○会1-2个 ○都不会

Q4:你知道“程门立雪”,“管鲍之交”、“崔枢还珠”这些传统道德典故吗? ○全都知道 ○知道一些 ○不知道 Q5:您对国粹京剧的看法 ○随口就能唱几句 ○我很喜欢但是听不懂 ○一点不喜欢 Q6:如今,孔子的儒家思想已经冲出国门,在国外选起了一场“儒家热”,但是在国内却倍受冷落,请问您对有什么看法? ○这是一种正常的文化现象 ○这是一种文化畸形发展的坏现象,我们应积极纠正 ○这反映出中国人对传统文化的保护力度不够 ○说明中国人对本土文化了解很浅薄 Q7:对于现如今解读传统文化的新方式有什么看法?(如“百家讲坛”“红楼梦选秀”等活动) ○赞同,能够引起人们关注传统文化 ○只关注与其娱乐性但忽略对传统文化的正确理解 ○注入太多商业化因素,属于快餐文化,不赞同 ○不太了解

网络红人_后现代主义文化视野下的_草根偶像_余霞

第49卷第4期华中师范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 2010年7月 Vo l .49 No .4Journal o f Huazho ng N or mal U nive rsity (H umanities and So cial Sciences )Jul . 2010 收稿日期 2010-04-10 网络红人:后现代主义文化视野下的“草根偶像” 余 霞 (华中农业大学文法学院,武汉湖北430070) 摘要 网络红人是网络中产生的“草根偶像”,是一种重要的网络文化现象,它展示了一个后 现代主义的文化景观。网络红人与榜样、偶像密切相关,但在生产主体、情感取向上不同。其编码模式深深打上了后现代的烙印:通过去背景与背景重置,消灭了历史感;通过碎片化,呈现出肤浅化;众人狂欢式的集体生产令主体消亡。其生产和消费中的娱乐心态和放纵心态亦具有后现代的特征。网络红人的文化意义变动不居,同样体现了后现代主义文化的特征。网络红人反映了普通网民的心理需求,特别是满足了青少年群体追求自我的需要。但是,网络红人消解或消弱了传统榜样和文化偶像的影响力,会对青年群体树立正确的价值观产生影响。总之,网络红人的出现表明网民对话语权的拥有和实现,作为一种文化现象,取消了先前高级文化和大众文化或商业文化间的界限,表明大众媒介的话语权力发生某种程度的转移,即大众媒介与科技文化和大众文化汇流,造成了一种新的“意识形态”话语,这具有鲜明的后现代主义文化的特征。 关键词 后现代主义;草根偶像;网络红人;自我 在后现代主义看来,当代传媒日益将人们带离物质消费,引向符号消费,深刻体现了后现代社会的文化逻辑。网络无疑是其中最具后现代特征的媒体,其强大的技术支撑使新的文化生产和消费形 式成为可能,草根参与文化创造和消费就是一种表现。大众文化时代,文化的机械复制特征解构了对传统文化的理解,在遭受来自精英文化的深刻批判和种种抵制之后,这种市场和经济驱动的文化逐渐成为当代社会的主流形式。网络在承继大众文化生产方式的基础上,又发展了新的可能,这就是网民借网络参与生产新的文化形式———草根文化。 草根文化不同于传统大众传媒时期由媒体主导生产的大众文化,也不同于传统社会的民间文化。民间文化是一个需要经历漫长时间浸润方逐步形成,且受制于空间的文化形式。草根文化是全球化背景下中国文化多元格局下的一种文化形式,在这个特殊语境中,中国、西方、前现代、现代、后现代等多种文化共时并存①。后现代主义正是“一种允许一系列极不相同而又从属的特征存在和共存的文化概念”② 。带有网络媒体技术独特性的网络文化展示了一个后现代的文化景观。本文拟对其中的网络红人文化现象进行剖析,关注它与传统的 榜样、偶像的差异,探讨它的编码模式及其后现代文化特征,进而分析其生产和消费心理所体现的后现代主义文化特征,以此为基础总结网络红人作为一种草根文化的意义。 一、榜样、偶像与网络红人 偶像是什么?其历史内涵在当代社会中逐渐被篡改,演变成有复杂多元文化含义的概念。历史 上,偶像的宗教含义是神像,在《圣经》中,指所有上帝之外的其他神③ 。敬拜偶像,是原始宗教后期的信仰形式,它有赖于神话故事的发展和雕刻、绘画、塑造等工艺美术的发展。偶像崇拜一直延续到阶级社会④。当下,它除了部分地保留崇拜等含义外,内涵和外延都被世俗化扩大,这种世俗化就像整个社会文化的发展一样,从高雅文化走向大众文化、通俗文化。偶像在今天更多地表现为一种大众文化和草根文化。这里的大众文化主要指由现代大众传媒等文化工业所制造的流行文化,草根文化则强调来自普通人。作为颇具代表性的草根文化现象,网络红人就是由草根生产、主要在网络中被广泛传播,随后为传统媒体跟进关注,产生较大的社会影响的大众偶像———本文中称为“草根偶像”。 105

中国文化现象

先树立一个出发点吧,其实中华五千年灿烂文化,都逃不过“儒释道”三个字。儒家,主讲“仁”、“中庸”;释家,主讲“苦”、“为善”;道家,主讲“悟”、“淡泊”。再通俗一点:儒家玩的就是矫情,释家玩的就是受苦,道家玩的就是缥缈! 下面具体来说。 1.东西方文化传承问题 这个很有特点,不得不提一下,也算是个纲领性质的了。 中国的文化传承明显地起点高,而且门派极多。古时候就有儒家、道家、法家等诸多分支,各家自说各家话,俗称“百家争鸣”。这样导致后人上手很难,更别提超越前人了。这个很容易验证:你见过有哪几个人的学问超过孔子、老子之类的圣贤了?这个就是基础不统一造成的问题,而且由于光一门的入门就比较难,要说掌握就更难了,那么超越前人,就简直快成做梦了。当然,相当牛的人除外。 但是西方的文化就不一样了。他们注重基础,而且讲得很简单,入门极其容易。而且分门别类也不像中国这么复杂:就物理、化学、生物之类的。刚开始都是原子、元素、细胞,基础很统一,也很扎实。这样,学生超过老师就比较容易,学问本身的发展也就更简单了。 此消彼长,西方文化的强盛而且东方文化的没落差不多就这个原因了。 2.东西方文化重心的问题 这个算是上面的补充,但是有必要单独提出来讲讲。 东方文化,更确切地说,东方科学,以五行阴阳而入,讲究天人合一、人与自然和谐发展,而且不去追究最深层次最基本的东西。其实大家一直对东方科学存在误解,觉得他迷信。那是因为我们在以西方的科学思维分析东方的问题。中国看似玄乎的形象,诸如阴阳五行,其实是一个二次抽象的概念。即首先对各个事物进行一次抽象,总结出共性。然后对共性再次抽象,曰阴阳五行、青龙白虎之类。 而西方科学则是以最基本的东西为重心,从原子分子出发,研究事物的本质属性,从而也导致了科技的迅猛发展。 但是问题在于,表面上西方文化很好,人们的生活越来越现代化。但是这是以牺牲环境、牺牲资源为代价的。科技发展得越迅速,付出的代价就越大!仔细想想,我们研究到那么深层次真的有那个必要吗?人们其实只要吃饱饭就差不多了。不过,这个确实是没有办法的事情,只要国家还在、阶级还在、斗争还在。 下面再把重点拉回到对中国人的描述上来。 1.很多人不理解甚至痛恨中国人的形式主义,但是我们还是要比较客观地去看待这个问题。形式,最早来自儒家的礼,当时的国家以礼治天下,也就有了很多形式。我说了,儒家玩的就是矫情,在儒家思想统治了这么多年后,中国人的形式主义也就起来了。坏处我不多说,大家都深有体会,但是好处也是要提的:由礼演化而来的形式,起码从形式上来说是好的,这个配合上中国人的死要面子,有时候就是能起到不可思议的效果。 2.刚才已经说到了中国人死要面子,这个是毋需质疑的。这个来自哪呢?应该也是来自

当代大学生性格特点

(1)大学生的自我意识及其特点 自我意识:自我意识就是人格的重要组成部分,就是个体对自我及与周围环境的 认识、体验与评价。 大学生自我意识的特点:大学生与其同龄青年相比有许多共同之处,又有所不同: ①强烈关注自己的发展:不像普通青年直接进入社会,她们有四年左右的知识技 能储备期,在这段缓冲期里会有足够的时间来思考有关自我的一些问题:我聪明不? 我风度如何?别人会怎么瞧我?我会成为什么样的人?什么工作较适合我?等等。 ②自我评价能力趋于客观。知识的增多,生活经验的积累,感性与理性都趋于成熟,大多数学生已经能对自己的分析、评价逐渐变得客观、全面。据一些学者的研究发现,大学生的“理想自我”与“现实自我”之间的相关度比较高,即差距较小。 ③自我体验丰富而复杂。比如落榜同学去打工,她们的社会角色已经开始定位,自我情感体验稳定简单些,而大学生则就是各种社会群体中“最善感”的群体,自尊、好胜、敏感,得意、失意时易有正负两极情绪。 ④矛盾性与不成熟性。理想我与现实我的矛盾、主观我与客观我的矛盾。盲目自卑或自大。 (2)大学生自我观念的矛盾及其调节 ①主观我与客观我的矛盾。大学生活相对范围较窄,交往多限于老师、同学、父母,相对简单直接,她们对自我的认识的参照点少,局限性大,很容易染上光环色彩,其实现实生活中的自己很平凡,与想象中的自己有较大差距,就会给自己带来一些苦恼。 ②理想我与现实我的矛盾。大学生富于理想,成就欲望较强,对未来充满信心,但不容乐观的残酷现实不得不思考现实中的我的诸多困境,这种差距可能会引起自我的分裂,导致一些心理疾病。 那么如何让自己生活得快乐关键就是您站在什么位置上瞧问题。人有一种可贵的智慧,便就是给每一种现象赋以意义。 ③独立与依附的冲突。希望在经济、生活、学习等各方面独立,摆脱成人的管束,但在心理上又不成熟而依赖成人,从而很苦恼。 ④交往需要与自我闭锁的冲突。大学生迫切需要友谊、渴望理解、寻求对某种团体的归属以及获得爱情,但同时又自觉不自觉地存在戒备心理,总与人保持适当的距离,特别就是从二年级之后,所以总有一种孤独感在里面。 3、大学生的气质特点 “气质”既就是我们平时所说的脾气、秉性。就是表现在心理活动的强度、速度、灵活性及指向性等方面的比较稳定的心理特征。比如有的刚生下来就爱大声哭闹而有的则安静乖巧、、、 古希腊医生希波克利特与俄国生理心理学家巴甫洛夫分别根据人体体液及高级神经活动类型说明人的气质类型。一般分为四种。 典型的气质类型:胆汁质、多血质、粘液质、抑郁质。但现实生活中的许多人不就是典型的某种类型,而就是混合型的。 胆汁质:精力旺盛、直率热情、情绪体验强烈、易感情用事、外倾型。 多血质:活泼好动、反应迅速、思维灵活、易适应环境,喜欢交往;但做事粗枝大叶、情绪不稳定、注意力易转移。外倾型。

当代大学生有何特点

当代大学生有何特点?在教学、管理、学术指导上,我们需要如何应对他们的特点和需要? 大学是人才的摇篮,也是富国强民的根据地,当今的大学生是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主力军,所以大学生的整体素质和能力很大程度上代表着国家和民族的希望。新形势下,随着信息技术的发展,大学生所接触的知识范围也不断地扩大,大学生的思想也变得日益复杂。当今大学生的特点比起上世纪六七十年代的大学生也发生了很大的变化,高校要对学生进行有效的管理,必须识别出新时期下大学生的特点并正确引导;同时必须要识别出充斥在学生们中的各种矛盾,并抓住主要矛盾解决次要矛盾。只有这样才能充分配合教学工作,培育出优秀的人才。 新时期下,当代大学生的特点主要表现为: (一)自我意识强,责任意识弱 当代大学生成长于社会快速发展的时期,他们是改革开放富裕生活的享受者,拥有长辈们的全部关爱。他们不仅喜欢有个性的事物,而且在着装、兴趣爱好、言行举止上也具有很强烈的个人特色。如今大学生喜欢标新立异、特立独行,有很强的自我独立意识,不喜欢自己的思想行为受到家长和老师的束缚,坚持自己能做的事情自己做,他们有处理事情的能力和成为社会主导的决心。 随着经济社会的快速发展,也激发了大学生的自尊自强精神,强化了大学生在社会中的主体意识,主要表现为注重自我,崇尚自我奋斗,追求自我设计。在日益竞争的社会环境中,大学生已改变了过去那种等待机遇和被动接受社会安排的依赖观念,敢于否定教师教什么学生就学什么的传统模式,对思想和行为不是简单的接受和盲目的顺从、模仿,而是进行质疑、抉择、思辨,甚至逆反。这从整体上看有利于社会的发展和进步,但是,在主体意识增强的同时,部分学生过分强调个体独立性,一切以自我为中心,忽视群体性,造成集体主义思想淡化,团结协作意识差,利己思想和行为盛行,不能明确自身责任。表现不爱护公物、不关心集体等。 (二)学习能力强,实践能力弱 大学生的抽象思维能力尤其是辩证思维能力高度发展,思维的独立性与批判性、灵活性与敏捷性、逻辑性与创造性等品质逐步完善。他们思维敏捷,能比较全面地分析问题,易于接受新知识、新思想,不迷信权威,敢于提出自己的独到见解,勇于探索和创新;他们密切关注社会的变化和科学技术的发展,并表现出极大的兴趣;他们对先进技术和知识有着特有的直觉和敏锐;有着强烈的求知欲望和较强的学习能力,他们可以利用各种各样的手段,包括各种各样的方式获取新知识。但另一方面,由于学生多为独生子女,很少参加实践活动,往往表现为缺乏实践经验、实际解决问题的能力弱,缺乏团队精神、人际沟通能力和自我认知能力弱,在专业学习方面还表现为创新意识弱、实际动手能力差等。 (三)内心情感丰富,心理承受能力弱 伴随着大学生生理心理上的日趋成熟,从封闭、狭小、压抑的中学环境,步入了大学这个开放、广阔、复杂的美丽殿堂,眼界一下子宽阔起来,国际政治格局、国内改革开放、自我前程设计、人际关系交往、婚姻伴侣选择等等,无一不是他们关注的对象。随着自主自立

分众时代_小众传播趋势下大众文化现象与研究_曹海峰

第30卷第2期 2009年6月 大连理工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Journal of Dalian U niversity of T echnology (Social Sciences) V ol.30,N o.2Jun.2009 分众时代:小众传播趋势下大众文化现象与研究 曹海峰1,2 (1.浙江工商大学人文学院,浙江杭州 310018; 2.复旦大学管理学院,上海200433) 摘 要:现代文化传播媒介的出现和发展正在改变着人类生存的社会文化环境,深刻地影响着人们的价值心理和价值观念。文章从传播的发展史和现代社会的文化形态的角度对当前小众传播趋势进行了深入分析,并从大众文化的发展历程和哲学的角度进一步阐述大众文化的受众分化越来越明显的现象,进而在回顾西方文化研究历史和分析我国学者研究内容的基础上,提出较为细致的分众化分析和个案研究将成为大众文化研究工作进一步深化的必然趋势。 关键词:小众传播;大众文化;分众时代 中图分类号:G 206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82407X (2009)022******* Classif ication Epoch :Popular Culture Phenomenon and R esearch in the T endency of Minority Communication CAO Hai 2feng 1,2 (1.College of Human Science ,Zhejiang G ongshang University ,Hangzhou 310018,China ; 2.School of Management ,Fudan University ,Shanghai 200433,China ) Abstract :The develop ment of modern mass media is changing t he socio 2cult ural environment needed for human existence ,which exert s a p rofound influence o n t he people ’s value p sychology and value concept.The paper analyzes t he tendency of minority communication from t he point of t he history of communication and cult ural patterns of modern society.And it elaborates t he increasingly significant p henomenon of t he audience classifica 2tion of pop ular cult ure in a p hilo sop hical perspective.On t he basis of t he review of t he Western cult ure history and China ’s p revio us research work ,we p ropo se t hat it has become an inevitable tendency for pop ular cult ure t hat more detailed analysis and case st udies will need to be f urt her deepened.K ey w ords :minority communicatio n ;pop ular cult ure ;classification epoch 收稿日期:2008212229 作者简介:曹海峰(19732),女,山东济宁人,讲师,复旦大学管理学院博士后,主要从事传媒文化研究。 大众文化的产生和发展依赖于大众社会的形成,经济的发展改变了人们传统的生产方式,不同的文化资本、经济资本和社会资本将大众文化的接受者“大众”划分成为不同的消费群体,不同的消费群体又具有不同的大众文化需求,不同群体和社会阶层之间对大众文化的需要和认同的差异,导致了接受大众文化行为的分众化趋势。大众文化的产生和发展也与公众接受信息量的速度加快有关,“在当代艺术的大展览厅 里,展览对任何想了解世界文化的人都开放,这种情况 着实令人惊愕。”[1] 从某种意义上说,媒介逐渐塑造和控制人类交往和行动的方式,成为人类生存依赖的新环境。一方面,近年来网络的发展,手机的流行,媒体的发达,这些技术因素促成了大众文化的迅速流行;另一方面,当前新媒介技术日新月异地发展所带来小众传播时代的来临,使人们更加关注大众文化的分众化现象以及对其的研究。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