土地利用规划习题

土地利用规划习题
土地利用规划习题

1. 某地预测到规划期末人口将达到90万,人均粮食占有量500 kg,蔬菜占有量160 kg,预测到2020年本地粮食作物平均播种单产将达到15000kg/hm2, 蔬菜平均播种单产将达到30000kg/hm2,该地区的农作物复种指数为2,城市化水平将达到65%如果规划年将粮食作物和经济作物(蔬菜除外)播种面积调整到8:2,村镇和城市人均占地指标分别为loom和8om,试测算该地规划年耕地和居民点用地需求量各是多少

2. 某地2011年末总人口为116万,预测规划期内人口年自然增长率%0、年机械增长率为16%。,人均粮食占有量420 kg,蔬菜占有量160 kg,预测到2020年本地粮食作物平均播种单产将达到15000kg/hm2,蔬菜平均播种单产将达到

30000kg/hm2,规划期内由外地调入粮食15万t,调出蔬菜10万t,该地区的粮食复种指数为2,蔬菜复种指数为,城市化水平将达到62%如果规划年将粮食

作物和经济作物(蔬菜除外)播种面积调整到7:3,村镇和城市人均占地指标分

别为125吊和96吊,试测算该地规划年:

(1)该地规划期末总人口、城市人口和村镇人口;

(2)耕地需求量;

(3)居民点用地需求量

(4)规划年人均土地和人均耕地指标

3 ?下表为某县2010-2020年土地利用综合平衡表,请用所学知识完成下列各题:

(1)填空:填出期内减少、期内增加和规划面积的数据:

表1各类土地综合平衡表

单位:hm

(2)填写土地利用结构表:

表2 土地利用结构表

4. 下表为某市2010—2020年土地利用规划综合平衡表,应用所学知识完成F列各题:

(1)填空:(a—z)

表3各类用地综合平衡表单位:公顷

备注:农作物播种面积为10000 hm。养殖水面为600 hm。

(2)计算规划年有关指标:

土地垦殖率;土地利用率;林地覆盖率;退耕还林率;退耕还湖率;耕地退化率;如养殖水面保持不变,则水面利用率是多少如农作物播种面积为10000 hm,则复种指数是多少

5. 下表是某省土地利用规划供选方案的有关评价指标和权重,应用综合评价方

法,填写空白表格并选出最佳方案,写明评价过程。

表4各供选方案评价指数值统计表

表5供选方案评价系数表

表6供选方案评价加权系数及综合系数表

6. 下表为某市2010-2020年土地利用规划综合平衡表,应用所学知识完成下列各题:

(1)按照规划期内的有关条件完成综合平衡表:

退耕还林率%退耕还湖率%退耕还牧率%耕地退化率%耕地保护率% 建设占用耕地146公顷,其中居民点占用57、独立工矿占用46公顷、交通占用33公顷、特殊用地占10公顷;农地整理增加耕地85公顷、园地25公顷、林地18公顷;土地开发增加耕地56公顷、园地45公顷;村庄整理增加耕地系数12% 独立工矿用地复垦增加耕地85公顷;交通用地、特殊用地复垦净增耕地系数分别为%

表7各类用地综合平衡表单位:公顷

备注:农用地播种面积为12500公顷;养殖水面为600公顷;水利建筑用地公顷

(2)计算规划年有关指标:土地垦殖率;土地利用率;林地覆盖率;水面利用率;土地建设利用率;土地农业利用率;基本农田面积;

土地复种指数

土地利用规划学 期末重点

1.土地利用规划:是对一定区域未来土地利用超前性的计划和安排,是依据区域社会经济发展和土地的自然历史特性在时空上进行土地资源分配和合理组织土地利用的综合技术经济措施。 2.土地利用总体规划:在一定规划区域内,根据当地自然和社会经济条件以及国民经济发展的要求,协调土地总供给与总需求,确定或调整土地利用结构和用地布局的宏观战略措施。 3..区位论:关于人类活动的空间分布及其空间中的相互关系的学说。包括杜能的农业区位论、韦伯的工业区位论、克里斯塔勒的中心地理论、廖什的市场区位论。 4.系统工程:是系统科学的一个应用分支学科,是一门综合性组织管理技术,是以大型的复杂的系统为研究对象,并有目的地对其进行规划、研究、设计和管理,以期达至总体最优的效果。 5.土地适宜性的评价:是评定土地对于某种用途是否适宜以及适宜的程度,它是进行土地利用决策、科学地编制土地利用规划的基本依据。 6.土地利用潜力:在发挥现有的土地利用条件下,土地能进一步发挥其功能的大小,说明土地利用的集约程度和土地使用效率的重要指标。 7.土地利用结构:国民经济各部门占地的比重及其相互关系的总和,是各种用地按照一定的构成方式的集合。 8.土地利用地域分区:依据土地利用和保护的主导方向,对土地利用进行空间划分的过程。 9.居民点:人类按照生产和生活需要而形成的集聚定居地点。 10.城镇体系:又称城市体系或城市系统,指区域内一系列规模不等、职能各异、相互联系、相互制约、相互依存的城镇组成的有机整体,是一定空间区域内具有内在联系的城镇集合。 11.土地整理:指合理组织土地利用的调整与治理,通过对土地利用环境条件的改善和生态景观建设,消除土地利用中对社会经济发展起制约或限制作用的因素,促进土地利用的有序化和集约化。 12.土地复垦:在生产过程中,对因挖损、塌陷、压占等造成破坏的土地,采取整治措施,使其恢复到可供利用状态的活动。 13.土地整治规划:为了使土地资源得以永续利用人为地创造土地生态良性循环的途径和措施的总体安排。 14.土地利用专项规划:是为解决某个特点的土地利用问题而编制的一种土地利用规划类型,如基本农田保护区规划、农田整理规划、土地开发复垦、整治规划等。 15.排水枢纽:控制灌区用于排水的建筑物,如排水闸、排水站。 16.容泄区:容纳经排水枢纽排泄出去的多余水量的场所,一般为天然河流、湖泊或水库等。 17.土地质量:土地相对于某种特定用途效果的优良程度。按其目标可分为土地适宜性评价,土地生产潜力评价,土地经济评价。 18.可行性研究:指进行能否做得到或是否行得通的研究。一般分为四个阶段:投资机会研究,初步可行性研究,详细可行性研究,决策阶段。 19.基本农田:根据一定时期人口和国民经济对农产品的需求以及建设用地的预测而确定的长期不得占用的和基本农田保护规划期内不得占用的耕地。 20.土地利用结构可以解决的问题:国民经济各部门之间合理分配土地资源和实现土地利用效率最大化。土地利用效率可用平均单位土地面积的产出的大小或平均单位产出的占地大小来表示。土地利用效率最大化就是要尽可能地降低平均每单位产出的占地量或提高平均每单位土地的产出量。 21.土地的功能:①养育功能;②承载功能;③仓储功能;④景观功能。 22.土地的特性:①土地物质的自然性;②数量的有限性;③沃度的差异性;④利用的可持续性;⑤位置的空间性;⑥属性的两重性。

土地利用规划试题

土地利用规划学试题库(综合应用题题)1.某地预测到规划期末人口将达到80万,人均粮食占有量480 kg,蔬菜占有量140 kg,预测到2010年本地粮食作物平均播种单产将达到15000kg/ha,蔬菜平均播种单产将达到30000kg/ha,该地区的农作物复种指数为2,如果规划年将粮食作物和经济作物(蔬菜除外)播种面积调整到8:2,粮食自给率为80%,试测算该地规划年耕地需求量? 2.某地预测到2010年本地人口将达到100万、人均粮食占有量500 kg,预测到2010年本地粮食作物平均播种单产将达到15000kg/hm2,城市化水平达到55%,城市规划人均建设用地指标为100m2,村镇规划人均建设用地指标为120m2,该地区的复种指数为2.5,规划年将粮食作物和经济作物播种面积调整到7∶3,试测算该地规划年耕地和建设用地需求量各是多少? 3.某地预测到规划期末人口将达到90万,人均粮食占有量500 kg,蔬菜占有量160 kg,预测到2010年本地粮食作物平均播种单产将达到15000kg/hm2,蔬菜平均播种单产将达到30000kg/hm2,该地区的农作物复种指数为2,城市化水平将达到65%,如果规划年将粮食作物和经济作物(蔬菜除外)播种面积调整到8:2,村镇和城市人均占地指标分别为100m2和80m2,试测算该地规划年耕地和居民点用地需求量各是多少? 4.某地2000年人口为80万,预测到2010年本地人口自然增长率为6‰,人口机械增长率为将达到6‰、人均粮食占有量500 kg,预测到2010年本地粮食作物平均播种单产将达到15000kg/ha,该地区的复种指数为2.5,规划年将粮食作物和经济作物播种面积调整到8比2,如果粮食自给率为80%,试测算该地规划年耕地需求量是多少? 5.某地2001年末总人口为85万,预测规划期内人口年自然增长率4‰、年机械增长率为5‰,人均粮食占有量500 kg,蔬菜占有量160 kg,预测到2010年本地粮食作物平均播种单产将达到15000kg/ha,蔬菜平均播种单产将达到30000kg/ha,该地区的粮食复种指数为2,蔬菜复种指数为3.5,城市化水平将达到65%,如果规划年将粮食作物和经济作物(蔬菜除外)播种面积调整到8:2,村镇和城市人均占地指标分别为100m2和80m2,试测算该地规划年耕地和居民点用地需求量各是多少? 6、某地2001年末总人口为120万,预测规划期内人口年自然增长率5‰、年机械增长率为6‰,人均粮食占有量450 kg,蔬菜占有量160 kg,预测到2010年本地粮食作物平均播种单产将达到15000kg/ha,蔬菜平均播种单产将达到30000kg/ha,该地区的粮食复种指数为2,蔬菜复种指数为3.5,城市化水平将达到65%,如果规划年将粮食作物和经济作物(蔬菜除外)播种面积调整到7:3,村镇和城市人均占地指标分别为120m2和100m2,试测算该地规划年: (1)该地规划期末总人口、城市人口和村镇人口(6分); (2)耕地需求量(6分); (3)居民点用地需求量?(4分) 7、某地2001年末总人口为116万,预测规划期内人口年自然增长率4.5‰、年机械增长率为16‰,人均粮食占有量420 kg,蔬菜占有量160 kg,预测到2010年本地粮食作物平均播种单产将达到15000kg/ha,蔬菜平均播种单产将达到30000kg/ha,规划期内由外地调入粮食15万t,调出蔬菜10万t,该地区的粮食复种指数为2,蔬菜复种指数为3.5,城市化水平将达到62%,如果规划年将粮食作物和经济作物(蔬菜除外)播种面积调整到7:3,村镇和城市人均占地指标分别为125m2和96m2,试测算该地规划年: (1)该地规划期末总人口、城市人口和村镇人口(6分); (2)耕地需求量(6分); (3)居民点用地需求量?(4分) (4)规划年人均土地和人均耕地指标(2分) 8.某乡的土地利用现状构成如下表所示,另知该乡当年的农作物播种面积为2100hm2,养殖水面为180hm2,试计算下列指标: 表—2 土地利用现状构表 单位:

规划计算公式

规划计算公式 内部编号:(YUUT-TBBY-MMUT-URRUY-UOOY-DBUYI-0128)

容积率=地上总建筑面积÷规划用地面积 容积率,是指一个小区的与的比率。对于发展商来说,容积率决定地价成本在房屋中占的比例,而对于住户来说,容积率直接涉及到居住的舒适度。一个良好的居住小区,高层住宅容积率应不超过5,多层住宅应不超过2,应不低于30%。但由于受土地成本的限制,并不是所有项目都能做得到。 容积率(Plot Ratio/Volume Fraction):又称建筑面积毛密度,项目用地范围内地上总建筑面积(但必须是正负0标高以上的建筑面积)与项目总用地面积的比值。 容积率是衡量建设用地使用强度的一项重要指标。容积率的值是无量纲的比值,通常以地块面积为1,地块内地上建筑物的总建筑面积对地块面积的倍数。 当建筑物超过8米,在计算容积率时该层建筑面积加倍计算( 各个地区或城市有各自相关规定)。 容积率越高,居民的舒适度越低,反之则舒适度越高。 绿地率也是如此。绿地率较高,容积率较低,一般也就较低,发展商可用于回收资金的面积就越少,而住户就越舒服。容积率和绿地率这两个比率决定了这个项目是从人的居住需求角度,还是从纯粹赚钱的角度来设计一个社区。 容积率一般是由政府规定的。

现行城市规划法规体系下编制的各类居住用地的控制性详细规划,一般而言,容积率分为 独立别墅为~, 联排别墅为~, 6层以下多层住宅为~, 11层小高层住宅为~, 18层高层住宅为~, 19层以上住宅为~, 住宅小区容积率小于的,为非普通住宅。 并根据不同城市的特点有所差别。 (一)容积率表达的是具体“宗地”内单位上允许的建筑容量。宗地是地籍 管理的基本单元,是地球表面一块有确定边界、有确定权属的土地,其面积不 包括公用的道路、公共绿地、大型市政及公共设施用地等。容积率只有在指 “宗地”容积率的情况下,才能反映土地的具体利用强度,宗地间才具有可比性。 (二)容积率(R)、建筑密度(C)与层数(H)之间有一定关系。建筑密度是指在具体“宗地”内建筑物基底面积与宗地面积之比。当宗地内各房屋的层数相 同,且对单个房屋来说各层建筑面积相等时,三者之间的关系可表示为:R=C·H,此种情况下,建筑层数与容积率成正比例关系。 (三)容积率可以更加准确地衡量地价水平。人们购买土地使用权的目的是 为了对土地进行开发,建设房屋。

《土地利用规划学》复习资料

土地的功能①养育功能②承载功能③仓储功能④景观功能 土地利用信息系统的功能①数据输入和检查②空间数据的处理 城镇布局理论p229 反磁力吸引体系理论、门槛理论、带形城市理论 居民点规模具有人口规模、用地规模、活动规模和辐射规模。P234 居民点布局的形式①卫星式②带状式③多边形式④自由式 土地利用总体规划的特点整体性、长期性、战略性、控制性。 土地利用总体规划的程序主要经过准备、编制和审批三个阶段。 粮食需求量一般包括口粮、饲料粮、种子用粮、酿造及其他工业用粮等项消费量。 土地的特性①土地物质的自然性;②土地数量的有限性;③土地质量的差异性;④土地利用的持续性;⑤土地位置的空间性;⑥土地属性的两重性 土地利用规划原则⑴维护社会主义土地公有制原则⑵因地制宜原则⑶综合效益原则⑷逐级控制原则⑸动态平衡原则 土地利用总体规划内容⑴土地利用现状分析⑵土地供给量预测⑶土地需求量预测⑷确定规划目标和任务⑸土地利用结构与布局调整⑹土地利用分区⑺制定实施规划的措施。 土地适宜性评价原则⑴针对性原则⑵永续利用原则⑶效益原则⑷因地制宜原则⑸综合性原则⑹当前适宜性与潜在适宜性兼顾原则。 土地利用结构规划的原则①切实保护耕地原则②统筹兼顾原则③因地制宜原则④三效益统一原则⑤公众参与原则 居民点用地选址的要求⑴组织生产和生活的要求;⑵建筑要求:地形朝向、水文和水文地质条件、土质条件、安全条件和节约用地条件;⑶卫生保健要求;⑷兽医防疫要求 工业用地选址要求①厂址应选择产品到达消费地的完全计划费用最小的地点②在布局和选址时,必须因地制宜,发挥优势③符合生产和建筑的要求④护生态系统平衡的要求 基本农田规划原则①切实保护耕地的原则:“十分珍惜和合理利用每寸土地,切实保护耕地”是我国的一项基本国策。②综合协调的原则③双规并行的原则④区划完整性的原则 居民点布局的原则⑴服务半径合理,区域布局完整;⑵利于生产和生活;⑶合理利用土地,尽量少占耕地 公路选线原则①是要适应远景交通流向和运输量的需要②是因地制宜③是要根据城镇和农村居民点的布局状况④是要与其他交通线路布局协调统一⑤是要经济合理。 公路跨河主要有三种形式⑴在支河口直跨;⑵向支河上游绕进一定距离后跨越;⑶在S形河湾跨河时,桥位应设在S形河湾的腰部 港址选择的要求①船舶能安全方便地出入②进港航道和水域必须稳定 ③满足水深和作业要求④有足够的陆域⑤有方便的陆上交通 耕作田块配置要求①耕作田块的长度②耕作田块的宽度③耕作田块的规模 ④耕作田块的外形⑤耕作田块的方向⑥耕作田块的质量组成 土地利用的总目标在保护生态环境的前提下,保持耕地总量动态平衡,土地利用方式由粗放经营向集约经营转变,土地利用结构与布局明显改善,土地产出率和综合利用效率有比较明显的提高,为国民经济持续、快速、健康发展提供土地保障。 土地利用的具体目标⑴农用地特别是耕地得到有效保护和综合整治⑵在保障重点建设项目和基础设施建设用地的前提下,建设用地总量得到有效控制⑶土地整理全面展开,未利用土地得以适度开发⑷土地生态环境有比较明显的改善。 土地整理的规划运作程序的五个步骤:①选择土地整理单元②编制土地整理规划方案③审批土地整理规划方案④组织土地整理实施⑤土地整理成果检查验收

土地利用规划学试题集含答案

、概念题部分答案 1.规划:对客观事物和现象未来的发展进行超前性的安排和调配。 2.土地利用规划体系:由不同种类、不同类型、不同级别和不同时序的土地利用规划所组成的相互交错相互联系的系统。 3.土地开发利用率:一定区域内已开发利用的土地数量占区域土地总面积中比重。 4.建筑密度:一定地区内,所有建筑物基地面积占该区域土地总面积之比。 5.土地利用计划:是根据土地利用总体规划和经济社会发展的需要,对各类用地数量的具体按排,是土地利用总体规划的具体实施计划。 6.城市化水平:一定区域内城市人口占该区域总人口的比重。 7.土地复垦:《土地复垦规定》中规定了土地复垦的含义,指出“凡是在生产建设过程中,因挖损、塌陷、压占等造成破坏的土地,采取整治措施,使其恢复到可利用的状态,称作土地复垦”。 8.土地整治:人类在开发利用土地的过程中,由于对合理利用自然资源的重要性认识不足以及其他种种原因,对土地资源利用不当,导致了土地资源的破坏和退化。为了使土地资源能永续利用,必须通过采取生物措施和工程技术措施,改变土地的生态环境,以建立新的有利于人类生产活动的生态系统平衡,提高土地利用率和产出率,这就是土地整治。 9.土地利用规划:是对一定区域内未来土地利用超前性的计划和安排,是依据区域经济发展和土地的自然历史特性在时空上进行土地资源分配和合理组织土地利用的综合性经济措施。10.土地保护:土地保护是指在一定的历史条件下,人们从保障自然利益或满足社会需要出发,为防止土地流失、土地退化、土地纠纷及不合理占用等,以一定的政策、法律和经济手段,对某些区域或地块所采取的限制和保护性措施。 11.土地利用分区:根据土地利用上的土地质量、利用方向、利用方式、利用潜力和改良措施上的相似性和差异性将一定地域分为若干个区,这些区就是土地利用分区,按我国土地利用总体规划,依据土地利用的基本用途的不同划定土地利用分区。 12.土地垦殖率:一定区域内耕地与土地总面积之比。 13.农地整理:按照土地利用总体规划,对田、水、路、林、村综合整治,提高耕地质量,增加有效耕地面积,改善农业生产条件和生态环境。 14?土地利用:土地质量与人的干预活动所决定的土地功能。 15?交通密度:一地区域内道路总长度与区域土地总面积之比。

ARC+map土地利用与规划评估

理论实践一体化的情境教学设计 的课程资料 土地利用与规划评估 项目一土地利用现状图的编制及土地利用类型分类统计

一、项目综述 本项目以某地区的扫描土地利用现状图数据为载体,培养学生利用学过的GIS技术在ArcGIS平台下独立完成地图的数字化工作,进行土地利用现状图专题图的制作能力,在MapInfo软件平台下利用SQL 查询功能进行土地利用类型分类统计能力。 二、项目教学内容 该项目按照知识准备、配准、矢量化、拓扑处理、属性数据输入、图面布局与整饰等工作过程,分解为6个学习型工作任务 任务一土地利用现状图的配准 任务二土地利用现状图的分层矢量化 任务三拓扑处理 任务四属性数据的输入与连接 任务五图面布局与整饰 任务六土地利用类型的分类统计 知识准备 土地利用现状图是用空间方式表达一定区域内的当前土地利用类型分布、面积及土地利用结构的专题地图。土地利用现状图作为土地利用现状调查的必不可少的重要成果之一,能够为政府制定土地利用总体规划,合理调整土地利用结构提供科学依据,也为各级政府部门制定区域规划、农业区划和国土整治提供参考数据。 (一)土地利用现状图编制流程 ?图件扫描 ?图像配准 ?分层矢量化 ?拓扑处理 ?属性数据的录入 ?地图布局与整饰 1、图件扫描 根据聚脂薄膜图相对于普通纸图变形小、不易伸特点,所以数字化工作的底图采用聚脂薄膜底图。对于已经预处理好的底图,在综合考虑软硬件的承受能力及图件质量之后,选择300dpi?的分辨率、采用灰度扫描方式或黑白二值方式来进行分幅扫描。扫描格式选用的是通用的TIFF格式,在扫描时由于图纸放置的原因会使扫描的图形有些倾斜,所有的图件扫描后都必须经过角度纠正,在Photoshop中把每幅图的底边内图廓线旋为水平。 2、栅格图像配准和坐标系转换 扫描成栅格图像没有空间参考信息,为了能够将栅格数据与其他数据集成,进行分析,就必需对其进行处理:用户需要事先将栅格数据校准(配准)到一个指定的地图坐标系。因此在矢量化前,需要对栅格图进行配准,配准栅格图需要准确的空间坐标信息,这些信息有时可以从底图上读取。当基础图件与要求的坐标系统不一致时,需要进行坐标系统转换(投影变换)。 3、分层矢量化 土地利用图中记录了土地利用的各类数据信息,在将这些数据信息输入计算机后,为了便于管理及使用方便,应将相同属性的数据放在同一个数据层中。主要数据层:行政辖区、地类图斑、线状地物、零星地类、

下半年广西管理与法规土地利用总体规划重点内容考试试题

20XX 年下半年广西管理与法规:土地利用总体规划重点内 容考试试题 一、单项选择题(共25 题,每题2 分,每题的备选项中,只有1 个事最符合题意) 1、开发商采用预售方式出售房屋,房屋没有竣工、验收,且没有进行实地测绘,与被售方签定购房合同时所用的房屋面积为。 A:合同约定面积 B:产权登记面积 C:房屋预测面积 D:房屋实测面积 E: 土地 2、判断土地是否处于最佳开发利用方式中,首先是看是否是最佳。 A :土地用途 B:建筑容积率 C:建筑高度 D:建筑密度 E:时间因素 3、是政府为管理土地市场,由专业部门、专业人员评定的土地等级和区域的平均价格。 A :交易底价 B:基准地价 C:课税价格 D:申报地价 E:时间因素 4、下列关于土地复垦,说法正确的是__。 A .土地复垦是指对在生产建设过程中,因挖损、塌陷、压占等造成破坏的土地,采取整治措施,使其恢复到可供利用状态的活动 B .土地复垦恢复后的土地,要因地制宜,可作为农、林、牧业用地,也可用作工矿用地,有的还可作为建房、游览、娱乐用地.但应优先用于建设用地 C.土地复垦,实行“谁使用、谁复垦”的原则 D.承包复垦土地,应当以合同形式确定承、发包双方的权利和义务 E.用地单位和个人应当承担土地复垦的义务 5、某公司于1月1日对外发行5年期、面值总额为20000万元的公司债券,债券寒面年利率为3%,到期一次还本付息,实际收到发行价款22000 万元。该公司采用直线法摊销债券溢折价,不考虑其他相关税费。12月31 日,该公司该项应 付债券的账面余额为A. B. C. D.万元。 21200 22400 23200 24000

【西大2017版】[0702]《土地利用规划学》网上作业及课程考试复习资料(有答案]

[0702]《土地利用规划学》第一批次 [单选题]划定基地农田保护区,这是对()内部规划。 A:农用地 B:耕地 C:园地 D:林地 参考答案:B [单选题]某县城1996年城区面积为7.2平方公里,这个面积是() A:建城区 B:规划区 C:规划控制区 D:用地区 参考答案:A [单选题] 世界上第一个以法律形式提出编制土地利用规划的国家是()A:英国 B:美国 C:日本 D:中国 参考答案:A [论述题] 1、简述土地利用总体规划的体系? 2、编制土地利用总体规划的程序和内容? 3、简要回答土地利用总体规划的地位和作用?

4、什么是土地资源可持续利用?我国土地资源可持续利用的原则是什么? 5、未来几年是我国"实现奔小康计划”的关键几年,"吃饭”与"建设”间的矛盾将越来越突出,就新一轮土地利用总体规划的编制中如何协调这对"矛盾体”谈谈您的观点和看法? 6、编制土地利用总体规划应收集哪些相关资料? 7、编制土地利用总体规划用途分区的依据是什么?一般而言,土地利用总体规划用途分区包括那些? 8、简要分析土地利用现状分析对编制土地利用总体规划的作用? 9、什么叫土地利用总体规划的总目标?为实现其总目标一般包括那些具体数量指标? 10、什么是土地利用结构?按其类型划分它包括哪些类型? 11、简要阐述我国土地利用总体规划的编制部门与审批程序? 12、土地利用结构与布局调整的程序? 13、如何认识和处理城市规划和土地利用总体规划的关系? 14、简述土地用途管制的基本内容? 15、试论述土地利用规划实施和管理的主要途径? 16、城镇体系的基本特征? 17、试论述土地利用总体规划编制的意义和作用? 18、试分析土地利用规划与土地用途管制的关系? 19、计算: 某地预测到规划期末人口将达到80万,人均粮食占有量480 kg,蔬菜占有量140 kg,预测到2010年本地粮食作物平均播种单产将达到15000kg/ha,蔬菜平均播种单产将达到30000kg/ha,该地区的农作物复种指数为2,如果规划年将粮食作物和经济作物(蔬菜除外)播种面积调整到8:2,粮食自给率为80%,试测算该地规划年耕地需求量? 20、下表为某县2000―2010年土地利用综合平衡表,请据此填写土地利用结构表: 表1 各类土地综合平衡表 单位:hm2

土地利用规划学部分试题答案

土地利用规划学部分试题答案 一、概念题部分答案 (1) 二、填空题部分答案 (2) 三、简答题部分答案 (6) 四、论试题部分答案: (13) 五、综合应用题部分答案: (14) 一、概念题部分答案 1.规划:对客观事物和现象未来的发展进行超前性的安排和调配。 2.土地利用规划体系:由不同种类、不同类型、不同级别和不同时序的土地利用规划所组成的相互交错相互联系的系统。 3.土地开发利用率:一定区域内已开发利用的土地数量占区域土地总面积中比重。 4.建筑密度:一定地区内,所有建筑物基地面积占该区域土地总面积之比。 5.土地利用计划:是根据土地利用总体规划和经济社会发展的需要,对各类用地数量的具体按排,是土地利用总体规划的具体实施计划。 6.城市化水平:一定区域内城市人口占该区域总人口的比重。 7.土地复垦:《土地复垦规定》中规定了土地复垦的含义,指出“凡是在生产建设过程中,因挖损、塌陷、压占等造成破坏的土地,采取整治措施,使其恢复到可利用的状态,称作土地复垦”。 8.土地整治:人类在开发利用土地的过程中,由于对合理利用自然资源的重要性认识不足以及其他种种原因,对土地资源利用不当,导致了土地资源的破坏和退化。为了使土地资源能永续利用,必须通过采取生物措施和工程技术措施,改变土地的生态环境,以建立新的有利于人类生产活动的生态系统平衡,提高土地利用率和产出率,这就是土地整治。 9.土地利用规划:是对一定区域内未来土地利用超前性的计划和安排,是依据区域经济发展和土地的自然历史特性在时空上进行土地资源分配和合理组织土地利用的综合性经济措施。 10.土地保护:土地保护是指在一定的历史条件下,人们从保障自然利益或满足社会需要出发,为防止土地流失、土地退化、土地纠纷及不合理占用等,以一定的政策、法律和经济手段,对某些区域或地块所采取的限制和保护性措施。 11.土地利用分区:根据土地利用上的土地质量、利用方向、利用方式、利用潜力和改良措施上的相似性和差异性将一定地域分为若干个区,这些区就是土地利用分区,按我国土地利用总体规划,依据土地利用的基本用途的不同划定土地利用分区。 12.土地垦殖率:一定区域内耕地与土地总面积之比。 13.农地整理:按照土地利用总体规划,对田、水、路、林、村综合整治,提高耕地质量,增加有效耕地面积,改善农业生产条件和生态环境。 14.土地利用:土地质量与人的干预活动所决定的土地功能。 15.交通密度:一地区域内道路总长度与区域土地总面积之比。 16.城市规模:指一定区域内城市的大小,包括城市人口规模和城市用地规模。 17.土地资源:一定技术经济条件下,现实的和可预见的将来能为人类所利用的土地。 18.土地复垦:凡是在生产建设过程中,因挖损、塌陷、压占等造成破坏的土地,采取整治措施,使

《土地利用规划》

《土地利用规划》2016.12 一、填空题 1、水资源的三要素为水量、水质和水的保证率。 2、根据土地利用总体规划的性质,规划强调自上而下、因地制宜,逐级控制,分为国家、省级、地(市)级、县级和乡(镇)级;土地利用总体规划的作用是,合理配置土地资源。 3、耕地利用单元设计包括两方面的内容,一是耕地利用单元自身要素、田间工程设施的规划设计;二是耕地利用单元内的规划设计。 4、山区土地治理的生物措施是植树造林,工程措施有修梯田、修地坝水坝。 5、土地利用规划的特性说明,由于土地面积的有限性和目标的多维性,规划的方案具有一定的折衷性 ;由于各项因素都是在变化的,规划就具有一定的动态性 . 5、农田总蒸发量,又称植物的需水量,是指植物蒸腾和土壤表面蒸发的总耗水量。 7、县级土地利用总体规划对土地的供需分析包括土地利用现状分析、土地需求预测、土地供给分析和土地供需平衡分析几方面。 8、一定时间内单位面积草地上能够饲养的家畜头数,称为载畜量。要 使其合理,必须将放牧强度控制在草地可承受的范围内。 9、盐土改良的生物措施包括植树造林及种稻改良。 10、土地资源的功能包括:植物生产功能、土地的建设承载功能、土地的生态功能。 11、气温的日变化对植物有机质的积累具有重要意义。 12、按照我国土壤质地分类标准,土壤质地类别分为砂土类、壤土类和黏土类。 13、土地类型的形成,不但受大区域的水热条件的影响,还受地方性 地域分异规律的作用。 14、省、自治区、直辖市土地利用总体规划,由省市人民政府土地行政主管部门会同有关部门编制,经同级人民政府审查同意后,报国务院批准。 15、在编制土地利用规划的过程中,应优先安排农用地。 16、土壤是指能够支持植物生长的陆地表面的疏松表层。 17、地表面或其他植被表面,不时地有辐射能收入,也有辐射能支出,这些表面上的辐射能的收支差值,叫做辐射差额或辐射平衡。 18、我国植被、土壤的分布,主要取决于水热条件,遵循自然环境地域分异规律。 19、土地利用总体规划就是根据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中长期计划,根据社会所有生产部门的用地需求和土地自身的特性,经过土地适宜性评价,合理统筹协调土地资源在国民经济各部门之间的配置。 20、耕地的规划要考虑“山、水、田、林、路”综合协调,最大限度地开发土地生产力。 21、土地利用规划的特性包括:政策性、整体性、兼容性、折中性、动态性。 22、植物的需水量,系指植物蒸腾和植被下土壤表面蒸发的总耗水量,即农田总蒸发量。 23、土壤肥力的高低不仅取决于土壤中养分的丰缺程度,更大程度上取决于土壤结构性的好坏。 24、规划经由批准后,由同级人民政府组织实施,该级土地管理部门为规划实施主管部门。 25、山地与丘陵的区别在于相对高度的大小,一般相对高差大于500米者为山

土地利用规划学试题答案12

土地利用规划试题 一、单项选择题(本大题共15个小题,每小题1分,共15分。在每小题的备选答案中选出一个符合题意的,并将其前面的字母填在题后的括号内) 1.土地的水平范围包括() A. 陆地、内陆水域和滩涂 B. 陆地、内陆水域、滩涂和海洋 C. 陆地和内陆水域 D. 地球表层所有陆地部分 2.合理利用土地的首要问题是() A. 提高全民族素质,人人懂得珍惜和合理利用土地 B. 提高土地利用的经济社会和生态效益 C. 加强基本农田保护规划 D. 加强土地管理,包括地权管理和土地利用管理 3.某乡土地总面积1000公顷,其中未利用土地100公顷,林地200公顷,有林地100公顷。该乡土地利用率和森林覆盖率分别是() A. 90%和20% B. 90%和30% C. 70%和10% D. 90%和10% 4.土地利用规划所要解决的特殊矛盾是() A. 农业用地和非农业建设用地之间的矛盾 B. 土地利用中需要与可能的矛盾 C. 各用地部门之间的矛盾 D. 眼前利益与长远利益之间的矛盾 5.土地人口承载量是指() A. 一定区域的土地资源最多可以供养的人口数量 B. 一定区域的土地资源至少可以供养的人口数量 C. 一定区域的土地资源,在一定的生产力条件和生活水平上可以供养的人口数量 D. 一定区域的土地资源,在目前的经济技术水平下可以供养的人口数量 6.在土地利用分区中,用地区之间()

A. 可以重合,还可以有复区 B. 不可以重合,也不可以有复区 C. 可以重合,不可以有复区 D. 不可以重合,可以有复区 7.从土地管理角度,土地利用规划研究的是() A. 土地利用的全部问题 B.土地利用结构和布局的问题 C. 如何合理组织土地利用的问题 D.土地利用方式的问题 8.农业生产用地结构的确定必须根据() A. 耕地资源的数量和质量 B. 耕地后备资源的数量和质量 C. 土地资源的数量和质量 D. 土地后备资源的数量和质量 9.土地利用总体规划一经有关部门审批实施,就具有() A. 控制土地利用效应 B. 行政效应 C. 监督土地利用效应 D. 法律效应 10.不宜作为水库库址的是() A. “肚大口小底平”地形的地区 B. 集水面积大的地区 C. 喀斯特地貌地区 D. 占用部分农田地区 11.单位耕地面积产量反映() A. 耕地利用的经济效益 B. 耕地利用程度 C. 耕地利用的社会效益 D. 耕地利用的生态效益 12.不是土地利用分区基本依据的是() A. 土地利用现状分析 B. 土地评价 C. 自然社会经济资料 D. 单位和个人用地需求 13.土地利用规划实施的手段分() A. 行政、技术和经济手段 B. 行政、技术、经济和法律手段 C. 行政、法律和经济手段 D. 行政、技术和法律手段 14.不属于土地利用现状分析中土地利用评述内容的是() A. 土地利用成绩 B. 土地利用问题 C. 土地利用结构调整意见 D. 土地利用分区 15.不属于土地利用规划范畴的是() A. 土地利用总体规划 B. 土地估价 C. 土地利用规划设计 D. 土地利用专项规划

土地利用规划

第一章 基本概念 1、土地(Land):地球表层的陆地部分及其以上、以下一定幅度空间范围内的全部环境要素,以及人类社会生产生活活动作用于空间的某些结果所组成的自然—经济综合体。 2、土壤一般是指地球陆地表面具有肥力、能够生长植物的疏松表层。 3、国土是指一国主权管辖范围内的领陆、领空、领海等的总称。 4、土地利用的基本概念:是人们依据土地资源的特殊功能和一定的经济目的,对土地的开发、利用、保护和整治。 5、土地的合理利用:对土地进行充分的使其发挥最佳功能的利用。合理利用的标志:利用的有效性和永续性 6、土地利用规划:是对一定区域未来土地利用超前性的计划和安排,是依据区域经济发展和土地的自然历史特性在失控上进行土地资源分配和合理组织土地利用的综合经济技术措施。 第三章 1、土地利用总体规划概念: 土地利用总体规划是在一定规划区域内,根据当地自然和社会经济条件以及国民经济发展的要求,协调土地总供给与总需求,确定或调整土地利用结构和用地布局的宏观战略措施。 土地利用总体规划主要解决以下两个问题:各类用地的规模、各类用地的布局。 2、土地利用总体规划性质: (1)整体性:规划区域内的全部土地资源 (2)长期性:表现在规划的时限具有长期性,规划期限一般在10年或10年以上。 (3)战略性:主要在研究问题具有战略意义,对土地利用的战略调节控制,以及其宏观指导性。 (4)控制性:纵向:上级规划对下级规划指导和控制(上下级规划)横向:总体规划对区域内国民经济各部门用地的宏观控制(各部门用地)。 3、土地利用总体规划的内容: (1)土地利用现状分析,摸清家底,规划基础 (2)土地供给量预测,明确土地利用潜力 (3)土地需求量的预测,土地利用调整的依据 (4)明确规划目标和任务,规划的方向 (5)土地利用结构与布局,规划的核心内容 (6)土地利用分区,土地用途管制的依据 (7)确定实施规划的措施,规划实施的保障 4、土地利用总体规划的程序: 规划层次:全国——省级——地(市)级——县(市)级。 编制工作:

《土地利用规划》作业参考题答案

土地利用规划作业1 1.土地资源具有哪些特性?并简要说明。第4页至第6页 (1)面积的有限性;(2)位置的固定性和区域差异性;(3)整体性;(4)土地资源的再生性与非再生性;(5)多用途性;(6)社会性。 2.为什么要保护土地资源?第8页至第9页 (1)人口快速增长形成对土地资源的巨大压力。(2)土地开发利用不当,土地资源严重退化。(3)保护土地资源是农业可持续发展的基础。 3.什么是土地利用规划?第11页。土地利用规划有哪些特性?第11页至第12页土地利用规划是对一定区域内未来土地利用超前性的计划和安排,是依据区域社会经济发展和土地的自然历史特性在时空上进行土地资源分配和合理组织土地利用的综合经济技术措施。 特性:(1)政策性(2)整体性(3)兼容性(4)折中性(5)动态性 4.土地利用规划的包括哪些内容。第13页。 (1)包括区域全部土地的土地利用总体规划,其主要内容是确定区域内各类用地规模和空间布局;(2)耕地、草地、林地等单一土地利用系统的详细利用规划,主要内容是各类用地的内部土地利用组织,以提高土地利用率和产出率;(3)为了解决特定土地利用问题的土地利用专项规划,内容包括防止土地退化和保护生态环境的土地保护规划,合理开发利用未利用土地的土地开发规划,以及土地复垦规划、土地整理规划等。 5.影响土地特性的气象因素有哪些?它们是如何影响土地特性的?第17至25页。 (1).太阳辐射与作物生长,包括太阳辐射强度,太阳辐射与作物生长。(2)温度与植物生长,包括气温,地面辐射平衡。 6.各种地貌类型是如何影响土地特性的?第53页 (1)山地丘陵区。山地与丘陵是正地形,是物质的辐散地,容易产生水土流失,在利用管理上首要重视的是水土保持措施。山地丘陵土壤还具有土层薄、土壤粗骨性的特点。土

土地利用规划复习提纲

《土地利用规划》复习提纲 一、名词解释 土地利用总体规划、基本农田、基本农田保护区、建筑密度、土地利用分区、土地整理、土地复垦、土地利用率、土地垦殖率、耕地复种指数、土地用途区、土地利用潜力、土地质量评价、土地利用规划体系、土地利用总体规划修改、调整;土地适宜性评价、土地利用计划管理、土地开发整理规划、土地开发、土地潜力、公路、土地利用目标、土地利用基本方针、重点建设项目。 二、问答 1、土地适宜性评价的分类体系、土地总适宜性等级的判定方法以及步骤。 2、各级土地利用总体规划编制、审批主体、期限;各级土地利用总体规划图比例尺。 3、土地利用规划的特点;土地利用动态监测的技术方法、特点。 4、如何实施土地利用计划。 5、居民点规模的构成;居民点用地规模的预测方法。 6、土地利用总体规划的核心内容、核心层次(县级)、期限、特性. 7、确定土地利用目标的主要依据、土地利用规划实施的最终依据、研究对象. 8、土地利用分区的基本原则与常用方法;土地用途区划分的原则;

9、土地利用结构与布局调整的方法、一般步骤。 10、土地整理的类型、土地整理规划的程序 11、土地利用规划的分类、性质 12、城镇化水平预测方法;人口预测方法 13、拟定土地利用结构供选方案的原则 14、土地的属性、土地利用潜力的估算方法 15、土地质量评价的概念及分类 16、土地利用规划的成果资料组成;县级、乡镇土地利用总体规划文本和说明书内容。 17、土地利用总体规划大纲编制步骤。 18、编制土地利用规划应当遵循的原则; 19、土地需求量预测模式有哪两种。 20、土地利用规划的主要理论基础。 21、人口与土地需求量预测常用的方法;建设用地的预测方法 22、我国现行的土地利用总体规划模式有哪四种,分别有何特点。 23、城市化水平的五种预测方法。 24、土地利用现状分析的方法、土地利用现状评价内容。 25、中国1:1000000土地资源分类系统的构成; 26、耕地规划涉及的五要素。 27、2007版《土地利用现状分类》分类;2002年过渡时期土地利用现状分类。 28、水库库址的地形要求;抽水站选址要求;灌排渠系的构成。

南京大学2017土地利用规划第一次作业

题号:1 题型:单选题(请在以下几个选项中选择唯一正确答案)本题分数:2 根据中心地理论,同一等级的两个相邻中心地之间的距离(),级别越低,相邻两个中心地间的距离越()。 ?A、相等,长 ?B、相等,短 ?C、不等,长 ?D、不等,短 标准答案:b 说明: 题号:2 题型:单选题(请在以下几个选项中选择唯一正确答案)本题分数:2 中心地理论中,当处于市场最优状态下,某级中心市场区面积与低一级中心市场区面积的比值k为()。 ?A、3 ?B、4 ?C、6 ?D、7 标准答案:a 说明: 题号:3 题型:单选题(请在以下几个选项中选择唯一正确答案)本题分数:2 中心地理论中,当处于交通最优状态下,某级中心市场区面积与低一级中心市场区面积的比值k为()。 ?A、3

?B、4 ?C、6 ?D、7 标准答案:b 说明: 题号:4 题型:单选题(请在以下几个选项中选择唯一正确答案)本题分数:2 杜能的农业区位理论属于()。 ?A、现代区位理论 ?B、经典区位理论 ?C、新时期区位理论 ?D、古典区位理论 标准答案:d 说明: 题号:5 题型:单选题(请在以下几个选项中选择唯一正确答案)本题分数:2 杜能圈的第一圈层为()。 ?A、自由农业圈 ?B、轮作农业圈 ?C、谷草农业圈 ?D、畜牧圈 标准答案:a 说明: 题号:6 题型:判断题本题分数:3

土地供需分析是在土地供给量和土地需求量预测和估算的基础上加以比较,依据土地供给和土地需求量两者之间的数量比较借以评价供不应求、供过于求和供需平衡状况。 ?1、错 ?2、对 标准答案:2 说明: 题号:7 题型:判断题本题分数:3 土地利用总体规划属于土地利用规划的微观层次,决定和制约着其他各个层次的土地利用规划,是土地利用规划的一个部分。 ?1、错 ?2、对 标准答案:1 说明: 题号:8 题型:判断题本题分数:3 土地利用总体规划的控制性体现在主要在研究问题具有战略意义,对土地利用的战略调节控制,以及其宏观指导性。 ?1、错 ?2、对 标准答案:1 说明: 题号:9 题型:判断题本题分数:3

土地利用规划学练习题

土地利用规划学 一、多项选择题(共21题,每题2分,共42分) 2.土地利用结构供选方案方法有 ( BCD ) A 断面法 B土宜法 C综合法 D模型法 3.土地供需平衡分析的基础是 ( ACD ) A土地利用现状分析评价 B土地资源利用分析 C土地质量评价 D土地需求量预测 4.土地利用分区可分为( AD ) A土地利用地域分区 B 土地需求量分区 D土地利用用地分区 C土地资源利用分区 5.区位理论的主要代表人物有(ABCD) A杜能 B 韦伯 C 克里斯塔勒 D 寥仕 6.目前国外比较适用的城镇布局理论有( ABC ) A反磁力吸引体系理论 B门槛理论 C带形城市理论 D气候理论7.居民点规模是指居民点的大小;一般地讲具有(ABCD) A人口规模 B用地规模 C活动规模 C辐射规模 8.交通运输方式有(ABCDE) A铁路运输 B水路运输 C公路运输 D航空运输 E管道运输 10.一般土地整治类型主要有以下几种(ABCDE) A水土流失地的整治 B盐碱地的整治 C风沙地的整治 D沼泽化土地的整治 E红黄壤综合整治 11.编制土地利用详细规划须遵循那些原则(ABCD) A符合土地利用总体规划 B遵循自然科学规律和符合美学原理 C系统内动态平衡、系统外环境相协调

D因地制宜、以人为本 12.简述编制土地利用规划应遵那些原则(ABCD) A维护社会主义公有制原则 B因地制宜原则 C综合效益原则 D逐级控制原则 13.土地利用规划的任务有(BCD) A保护环境 B土地总供需综合平衡 C利用结构的优化 D利用的宏观布局和微观规划。 14.依据规划的对策、范围和任务的不同,土地利用规划的内容有所不同,但总体说来包括(ABCD) A土地利用现状调查及其利用分析 B土地利用潜力分析;用地需求预测 C土地供需分析和结构优化 D规划方案实施 15.土地利用规划的基本原理(ABCDEF) A地租与地价理论 B土地区位理论 C持续利用理论 D生态经济理论 E人地协调理论 F系统工程理论 16.耕地生态经济动态检测预警机制的内容包括(ACD) A.警义 B.警魂 C.警兆 D.警度 17.遥感技术普遍运用于土地调查制图和检测中是由于他具有哪些优点(ABCD) A.覆盖广 B.宏观性强 C.快速、多时相 D.信息丰富 18.土地利用动态检测具有哪些特点(ABCD) A.检测成果多样性 B. 检测体系层次性 C.技术要求的区域性 D.技术手段的综合性 19.土地利用计划的编制方法有(ABCD) A.经济分析法 B.综合平衡法 C.因素分析法 D.计划演算法 21.规划方案实施计划的编制原则是(ABCD) A.全面安排,远近结合 B.集中力量,突出重点

土地利用规划学 综合复习讲义

土地利用规划学综合复习讲义 1、国家领土是指在国家主权管辖下的地球表面的特定部分,包括领陆、领水、领陆和领水的底层土,以及领陆和领水上面的空气空间。 2、土地的功能:①养育功能②承载功能③仓储功能④景观功能 3、土地的特性:①土地物质的自然性 ②土地数量(面积)的有限性 ③土地质量的差异性 ④土地利用的课持续性 ⑤土地位置的空间性 ⑥土地属性的两重性 4、土地利用就是由土地质量特性和社会土地需求协调所决定的土地功能过程。 5、土地利用规划是对一定区域未来土地利用超前性的计划和安排,是依据区域社会经济发展和土地的自然历史特性在时空上进行土地资源分配和合理组织土地利用的综合技术经济措施。 6、我国土地资源利用特点和存在问题:⑴土地资源的绝对数量大,相对量小⑵土地垦殖系数低,地区分布不均衡⑶林地面积极少,森林覆盖率极低⑷农业用地质量退化,土地资源利用效率低下①根底质量下降②水土流失严重③土地沙漠化严重⑸建设用地不断增加,根底面积逐渐减少 7、土地利用规划程序(了解):明确任务——组织班子——收集资料——明确问题——总体构思——系统分析——系统综合——系统优化——系统评价——系统运行——系统更新 8、地租是土地上生产的农作物所得的剩余收入。 土地价格是土地资本化的比率,是用年地租除以利息率之商来加以确定。 极差地租就是利用教好生产条件土地的超额利润。 9、可持续发展--既满足当代人的需要,又不对后代人满足其需要的能力构成危害的发展。

10、土地利用规划原则:⑴维护社会主义土地公有制原则⑵因地制宜原则⑶综合效益原则⑷逐级控制原则⑸动态平衡原则 11、土地区位理论P36⑴杜能的农业区位论:农业土地利用类型和农业土地经营集约化程度,不仅取决土地的自然特性,而且更重要的是依赖于经济状况,其中特别取决于它到农产品消费地(市场)的距离。杜能从农业土地利用角度阐述了对农业生产的区位选择问题。在此基础上,杜能为了阐述农产品生产地到农产品消费地的距离对土地利用类型产生的影响,提出了著名的“孤立国”模式,证明市场(城市)周围土地的利用类型以及农业集约化程度(方式)都是以一个距离带一个距离带地发生变化,围绕消费中心形成一系列的同心圆,称作“杜能圈”,距城市最近的郊区为高度集约经营区。随着刀消费地距离的增加,土地经营愈益粗放,即精细城郊农业——林业——集约种植业——栅栏农业——粗放的三年轮作——牧业与粗放种植业。 ⑵韦伯的工业区位论:1909年韦伯的“论工业的区位”的发表,标志着工业区位论的问世。韦伯首次引用了“区位因素”,即指一个地理点上能对工业生产起积极作用和吸引作用的因素。韦伯工业区位论中排除了社会文化方面区位因素,只考虑原材料、劳动力和运费,甚至把原材料费用及其地区差异纳入运费之中,因此,“孤立的工业生产”的趣味就取决于运输费用和劳动费用,并从两项因素的相互作用分析中,推导出工业区位分布的基础网,继而把集聚因素,对基础网作进一步的位置变换。韦伯认为,当劳动力费用(表现为工资)在特定的区位对配置企业有利时,这样可能使一个工厂离开或者放弃运费最小的地点,而移向有廉价劳动力的地区,条件是原材料和成品的追加费小于节省下来的劳动力费用,从而使韦伯的区位图形产生“第一次变形”。当一个工厂如果集聚所节省的费用大于因离开运费最小或劳动力费用最小的位置需追加的费用,则其区位由集聚因素定向。韦伯在以上分析中首次运用等费线(费用等值线)方法进行分析。 ⑶克里斯塔勒的中心地论:克里斯塔勒吸取杜能、韦伯区位理论的基本特点,于20世纪30年代初提出“中心地理论”,即“城市区位论”,深刻地揭示了城市、中心居民点发展的区域基础及等级与规模的空间关系,为城市规划和区域规划提供了重要的方法论依据。克里斯塔勒认为,空间中的事物从中心向外扩散,区域的中心地点即区域核心,就是城镇,大多数情况是:一个国家或地区,如果从大到小对城市进行分级,各种等级城市均有,规模最小的那一级城镇的数量最大,等级越高,数量越少。 12、土地利用总体规划的概念:土地利用总体规划师在一定规划区域内,根据当地自然和社会经济条件以及国民经济发展的要求,协调土地总供给与总需求,确定或调整土地利用结构和用地布局的宏观战略措施。 13、土地利用总体规划的特点:整体性、长期性、战略性、控制性。 14、土地利用的总目标:在保护生态环境的前提下,保持耕地总量动态平衡,土地利用方式由粗放经营向集约经营转变,土地利用结构与布局明显改善,土地产出率和综合利用效率有比较明显的提高,为国民经济持续、快速、健康发展提供土地保障。 15、土地利用的具体目标:⑴农用地特别是耕地得到有效保护和综合整治⑵在保障重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