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育生物学第二章生殖干细胞
合集下载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 野生型gcl基因在成蝇卵巢中的滋养细胞内转录,其 mRNA被输送进卵子的最后部,成为极质的一部分,并于 卵裂早期翻译成蛋白质。相反,纯合突变♀蝇(gcl-gcl-)所 产的卵子和胚胎中则检测不到该基因的产物。 • 跟踪观察表明,gcl编码的蛋白质进入了细胞核内,它对 于极细胞的产生至为关键。当把gcl信使的反义RNA导入 胚内时,同样会失去产生生殖细胞的能力。
• 果蝇极质的成份之一是无生殖细胞基因 (germ cell-less, gcl) 的mRNA。gcl由Jongens等(1992)发现,当时他们诱变果 蝇并筛选到没有孙子的♀性突变体。他们假设,如果一个 ♀蝇未能将有功能的极质储存于所产的卵子内,受精后这 些卵子仍能发育成为后代,但这些后代因其胚胎内缺乏生 殖细胞而导致不育。
• 由此可见,极粒由两大部分组成,一是生殖细 胞决定子,二是维持这些决定子正确定位与稳 定的骨架结构。该骨架与gcl mRNA以及其它可 能作为生殖细胞决定子的基因产物相结合。
• 这些信使于卵裂早期翻译成蛋白质,然后进入 极细胞的核内,通过激活所控制的下游基因来 启动生殖细胞的发育程序。
2.1.1.5脊椎动物生殖细胞的决定
• 若将OSKAR注射到卵子前端下方,可诱导极 细胞在胚前端异位发生(Ectopic) ,但前端产 生的极细胞不能进入生殖腺。 • 由此可见,合胞期的胚核是全能的,能分化成 任何类型的细胞。达到后极的无论是哪些核, 都是最早形成的细胞,并与极质相结合变成配 子的前体。
• 自然界亦提供了极质和P颗粒的重要证据。果 蝇有一种无孙子突变体,其纯合♀蝇(gg)能产生 形体正常但不育的后代,即gg♀×GG♂所产 生的全部杂合体子代Gg都是不能生育的。 • Mahowald 及其同事(1979)证明,上述杂交后 代胚胎的细胞核不向极质内迁移,没有极细 胞形成,故成体也没有产生配子的原始生殖 细胞。
• OSKAR是极粒骨架的主要组分,VASA和 TUDOR再附着到OSKAR上形成更复杂的空间结 构并与生殖细胞决定子相结合(Breitwieser et al. 1996)。 • gcl mRNA和mtlrRNA在卵后部的定位能够被前述 6种基因及oskar中的任何一种突变所消除。 • 在valois和tudor突变体中,开始能发现少量gcl mRNA定位于早期胚胎的后端,但在卵裂后期便 消失了。
第二章 配子发生与发育前的准备
2.1 配子发生 2.1.1原始生殖细胞的起源与决定 2.1.1.1不对称分裂与生殖细胞的起源 2.1.1.2染色体消减 2.1.1.3极质、极粒与生殖细胞决定 2.1.1.4极粒的主要成分与母体效应基因 2.1.1.5脊椎动物生殖细胞的决定 2.1.2雌雄配子的发生过程 2.2 发育前的准备 2.2.1核仁扩增与rRNAs储备 2.2.2灯刷染色体与RNA转录 2.2.3滋养细胞与母体效应基因的活动 2.3 亲缘印迹(parental imprinting)
不对称细胞分裂能使所产生的两个子细胞出 现发育途径的分歧; 部分卵裂球内发生染色体消减而另一部分则 保持完整会直接导致体细胞与种系细胞之间 的分化; 某些母体效应基因的转录、表达产物在卵子 内局部差异分布对原始生殖细胞的形成具决 定作用。
2.1.1.1不对称细胞分裂与生殖细胞的起源
在某些动物的受精卵中,母体效应基因的产物如 RNA和蛋白质所组成的RNP颗粒等发育决定因子呈 不均匀的区域分布。当卵裂时,这些决定因子被不 均等地分配到子细胞中,导致两个细胞具有不同的 发育潜能并朝着不同方向演变。这种细胞分裂方式 称为不对称细胞分裂。
• NANOS是果蝇腹节形成所必需的,同时也是生殖细胞 形成所必需的。没有NANOS的极细胞不能迁移进生殖 腺,因而不能变成配子。
• 第三个候选者是线粒体的核糖体RNA (Mitochondrial ribosomal RNA,mtrRNA)。应用 辐射检测系统,Kobayashi和Okada(1989)证明,向 被UV照射过的胚胎导入mtrRNA可以恢复该胚胎形 成极细胞的能力。
• 极粒的装配由oskar 信使组织,该mRNA的数量和 位置决定极细胞的数量和位置。来自仅有1份 oskar拷贝的果蝇胚胎在细胞囊胚期产生10-15个 极细胞,而双份拷贝的果蝇胚胎则可产生约35个 极细胞,4拷贝就会形成约50个极细胞。
• Ephrussi和Lehmann(1992)还证明,生殖细胞将 在oskar mRNA定位的任何地方形成。如果将 oskar mRNA移至胚胎的前端,极质及原始生殖细 胞将在前端形成。
2.1.1.2染色体消减
马蛔虫(Parascaris equorum) 2n=4,是染色体数最 少的一种多细胞动物。虽同为线虫,但马蛔虫原 始生殖细胞的发生走的是另一条不同的途径。
1904年, T.Boveri发现马蛔虫第二次卵裂前中期, 动物极分裂球的染色体碎裂成断片且大多丢失, 原来的染色体仅一部分保留下来。这种现象称染 色体消减(Chromosome diminution)。这些细胞因 此丢失了许多基因(Tobler et al., 1972)。与此同时, 植物极分裂球的染色体却保持完整。
然而,下一次卵裂仍沿着动植物极轴的赤道 板进行,结果两个动物极分裂球仍会经历消 减,而两个植物极分裂球则不发生染色体消 减。 因此,他得出结论认为,受精卵内局部胞质 分布不均,植物极区一定存在阻止染色体消 减的细胞质因子和决定植物极细胞成为种系 (Germ line)细胞的决定因子。
2.1.1.3极质、极粒与生殖细胞决定
• 关于极质的研究,近期主要集中于果蝇。果 蝇的原始生殖细胞称为极细胞(Pole cell),由 数个细胞核迁移至卵后端极质内然后细胞化 而成,是胚胎中最早分化形成的细胞。这些 极细胞形成时,将极质内的极粒包裹于内。
• 极粒含蛋白质和RNA,包括生殖细胞决定因 子。这些决定因子是母体效应基因的产物, 如oskar基因的表达产物OSKAR蛋白等。
在卵裂早期,每一次不对称分裂产生一个 建立者细胞(Founder cell)和一个干细胞 (stem cell)。前者将朝被决定的方向产生分 化的细胞后代(体细胞或生殖细胞),后者则 继续通过不对称分裂形成新的建立者细胞 和干细胞。 这些建立者细胞是由卵子内的发育决定因 子预先决定的,其子细胞将按既定的发育 程序进行自主发育,不受环境变化的影响。
• 是什么指引gcl mRNA、 nanos mRNA和mtrRNA 等成分定位到卵子的后端呢?至少还发现另外有 6个基因发挥了作用,它们的突变体不能形成生 殖细胞,而且也很少形成腹节。
• 这些突变基因是cappucino, spire, staufen, vasa, valois和tuder。所有这些基因活跃于卵巢并将其 产物输送到生长着的卵母细胞内。 • 以某一基因为探针分别探测另一基因的突变体和 野生型内某基因mRNA或蛋白质的定位,已查明 上述基因按一明确的顺序发挥作用。
• 在正常卵子内,mtrRNA仅位于卵裂期胚胎极质内 线粒体的外侧,以极粒的成分出现。mtrRNA与介 导极细胞的形成有关,但后来并没有进入极细胞内。
• 第四种极质成分是极粒组成部分但不翻译的一 种RNA (Polar granule component, pgc)。虽然 pgc的确切功能尚不清楚,但其反义DNA的转 基因果蝇的极细胞不能迁进卵巢(Nakamura et al., 1996),可能与原始生殖细胞向生殖嵴迁移 有关。
• 另一母体效应基因无配子突变体,纯合♀蝇 突变体的后代其性腺内没有生殖细胞或者发 育异常。这里虽能形成正常数量的极细胞, 但受精后P颗粒很快退化而导致不育 (Engstrolu et al.,1982)。
2.1.1.4 极粒的主要成分与母体效应基因
• 线虫(Nematodes),包括秀丽隐杆线虫和蛔虫在内, 其植物极细胞质的实质在很大程度上是不清楚的。 已有研究表明,RNA解旋酶(helicase)出现于它们 的极细胞质内。抗体研究提示,这种酶很可能是极 粒的组成成分。 • 然而,果蝇的相关研究进展较快,早在上世纪70年 代已分离得到极粒,主要由蛋白质和RNA构成, 都是母体效应基因的产物,但这些大分子的身份和 功能直到应用遗传学方法才逐步得到揭示。
第三次分裂时,动物极细胞沿子午线分裂而植 物极细胞仍沿赤道板分裂。然而第三次卵裂之 前,靠近动物极的那个植物分裂球在分裂后期 同样要进行染色体消减,故4细胞期唯有最植物 极那个细胞才具有完整的染色体组。 经过4次卵裂形成16个细胞后,其中仅2个细胞 保持4条染色体完整,将成为生殖干细胞;其余 细胞均含有消减染色体,便成为建立者细胞, 朝体细胞的方向分化发育。
• 生殖质或类生殖质在脊椎动物的卵子和胚胎中的 定域分布及其与生殖细胞决定的关系亦有研究报 道,尽管不及果蝇研究得深入。Bounoure曾证明 青蛙受精卵的植物极区含有一种物质,具有类似 于果蝇极质的染色特性。
• 昆虫卵子后端的极细胞质与生殖细胞决定相关 的现象最早由Hegner(1911)报道,他发现极细 胞形成之前,若除去或毁坏甲虫卵的极细胞质 区,胚胎发育就不能形成生殖细胞而导致成虫 不育。 • Geigy(1931)证明,用UV照射果蝇卵的极细胞 质则产生不育的果蝇。
• Okada和同事(1974)将供体正常的未经辐射的 极质注射到辐射过的受体卵的后端,结果能挽 救果蝇的不育性。该项研究还表明,极质以其 内含有颗粒状结构为特征,这些颗粒称为极粒 或P颗粒(Polar granules),而其它部位的细胞 质则没有极粒,也不具有逆转其不育性的功能。 • 由此可见,极质内的P颗粒直接与生殖细胞决 定相关联。
Boveri并不满足于种系细胞发生的形态观察,他 还推测植物极细胞质区域内可能存在阻止染色体 消减的决定因子。假若如此的话,偶然进入该细 胞质区内的任何细胞核将避免染色体消减出现。
于是Boveri (1910)对马蛔虫受精卵在第一次卵裂 前进行离心干扰来检测他的假设。结果,离心处 理改变了纺锤体的方向,刚好与正常方向垂直, 致使两个分裂球都含有某些植物极细胞质而均不 发生染色体消减的现象。
角贝的受精卵在第一次卵裂前期,于植物极伸出一 个突起的泡状结构,称为极叶(Polar lobe)。第一次 卵裂完成后,一个子细胞得到全部极叶的细胞质, 另一个子细胞则不含极叶成分。第二次卵裂同样进 行。
经过多次卵裂之后,凡获得含极叶细胞质的子细胞 将分化成原始的生殖细胞,而不含极叶细胞质的子 细胞将朝体细胞的方向分化。 通过角贝卵裂过程中极叶的形态变化可以直接跟踪 观察和证明不对称细胞分裂与原始生殖细胞起源之 间的因果关系。
• 极质成份的第二组候选者是oskar和nanos等基因的产物, 其中OSKAR蛋白最关键,因为将oskar mRNA注射到 胚胎的其它部位就会导致该区域的细胞核形成异位的原 始生殖细胞。 • OSKAR还与生殖细胞产生的数量有关,如果卵母细胞 内的oskar mRNA增加就会形成更多的生殖细胞。 • OSKAR通过促成生殖细胞形成所必须的蛋白质和 RNAs的定位而发挥作用,nanos mRNA是受其作用的 RNA之一。
2.1 配子发生
• 配子发生涉及到原始生殖细胞起源的方式、途 径,参与调控、决定的有关基因。
• 原始生殖细胞独立于性腺原基产生,但必须迁 入性腺后才能完成增殖、生长和成熟等发育阶 段。
2.1.1原始生殖细胞的起源与决定
动物卵裂有多种方式和类型,因种类不 同而存在明显的差异。然而,无论采用哪种 卵裂方式,通过细胞不断分裂和增殖最终将 导致细胞之间的分化,首先是原始生殖细胞 从胚细胞中分化出来。
源自文库
• 这些研究表明:cappucino和spire指令合成的 两种蛋白质为STAUFEN蛋白定位后部所必需; STAUFEN又是oskar mRNA定位后部不可缺 少的。OSKAR是极粒的组成部分,同时又是 另一极粒组分VASA定位后部的关键所在。 tudor和valois不影响VASA的定位,但为极质 形成后保持其结构稳定不可或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