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考大学语文合集.ppt
合集下载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大学语文
优选
1
寡人之于国也 一、文学知识:
1、 孟子,战国中期人。孔子 之后儒家学派的主要代表。
2、孟子的主要观点: 3、孟子散文的特点:
优选
2
二、课文分析:
1、第一部分:梁惠王提出“民不加多”的疑问。
2、孟子分析“民不加多”的原因:没有实行仁 政。
3、阐述“民加多”的具体措施、正确态度。
第一层:使民以时,养生丧死无憾。
滔莽莽的气势,增强了说理的力量。 1、井蛙不可以语于海者,拘于虚也;夏
虫不可以语于冰者,笃于时也;曲士不可以 语于道者,束于教也。
优选
16
2、计四海之在天地之间也,不似礨空之 在大泽乎?计中国之在海内,不似稊米之 在大仓乎? 号物之数谓之万,人处一焉; 人卒九州,谷食之所生,舟车之所通,人 处一焉;此其比万物也,不似毫末之在于 马体乎?
第二层:发展生产,富而教民,礼义教化。
(以上是练习一孟子王道政治的主要内容)
第三层:实行王道的正确态度:检讨主观原因。
优选
3
三、本文的论述线索: 围绕“民不加多”和如何使“民加多”
的问题展开论述。 四、本文中心论点:
实行王道政治,以民为本。
优选
4
五、本文的说理方法(艺术):
抑扬兼施、循循善诱 。
至强的毅力,方能取得事业的最终成功。 2、以孔子、孟子的话为比喻,说明贵在
优选
6
六、两个比喻 (1)用逃跑者“以五十步笑百步”的
比喻,来说明梁惠王的治国方法与邻国没 有什么质的差别。
(2)用拿刀杀了人却说“非我也,兵 也”作比喻,来揭露统治者把“涂有饿莩” 归罪于年成不好的观点。
比喻使单纯的说理变得妙趣横生,收 到了把抽象的道理说得非常形象、生动而 深刻的效果。
优选
7
七、许多排比句的运用,也大大助长了文章的雄辩气 势
启示:面对困难,正视挫折。 四、论证方法:
正反对举。从成与败、顺与逆、强与弱、 彼与我等方面对比。
优选
25
五、层递手法及作用: 1、身处逆境时五种不同态度的描写,表
现毅力的重要性。 2、操舟者“我”的三种态度,从反面论
证毅力的重要性。
优选
26
六、比喻及其作用: 1、作者用“操舟”做喻,说明只有具备
产阶级启蒙思想家,与康有为合称“康 梁”。
优选
23
二、课文分析: 第一段:提出中心论点。 第二段:从人生必遇顺境、逆境的角度
论证中心论点。 第三段:从顺、逆境关系和顺、逆转化
的角度论证中心论点。 第四段:以孔子言论做总结,论证贵在
坚持。
优选
24
三、中心论点及其启示作用: “有毅力者成,反是者败”。
优选
8
秋水
一、文学知识 1、 庄子,战国人。道家学派的代表:老
子、庄子。 2、庄子的主张: 3、庄子散文的特点:
优选
9
二、课文分析: 第一段,河伯由欣然自喜到自识其渺小的转
变。 河水、海水景象大小的对比。 写景特点:用主观的视觉感受表达客观世
界中黄河的宽阔、大海的浩瀚。 景物描写作用:以具体景物的比照来隐喻
①井蛙不可以语于海者,拘于虚也;夏虫不可 以语于冰者,笃于时也;曲士不可以语于道者,束 于教也。
②吾在天地之间,犹小石小木之在大山也。
③计四海之在天地之间也,不似礨空之在大泽 乎?计中国之在海内,不似稊米之在大仓乎?
④此其比万物也,不似毫末之在于马体乎?
优选
15
六、排比句及其作用: 大量排比句的配合运用,造成了文章滔
1、在整体构思上,作者虚构了一个河伯 与海若对话的寓言故事,通过两个神话人物 的对话来展开说理,阐明观点。
优选
13
2、文章开头设置了一段对河水和海景 的描写,以具体景物的比照来隐喻河伯与 海若两种不同的认识境界,形象地渲染了 文章主旨。
优选
14
3、通过援譬设喻的手段,来表达深微玄奥的哲 理,而所用比喻往往连类而及,层见叠出,引人联 想,发人深思,从而将抽象的道理阐发得十分鲜明 透彻。
以证明中心论点。
优选
19
三、中心论点: 国家的盛衰、事业的成败,主要取决于
人事,取决于执政者的思想行为。
优选
20
四、主要论据种类: 事实论据:五代后唐庄宗李存勖先盛后衰、先成后败的
历史事实。例据典型而有说服力。 理论论据: “满招损,谦得益” ; “忧劳可以兴国,逸豫可以亡身” “祸患常积于忽微,而智勇多困于所溺”
作用:使论证精辟透彻,发人深省。
优选
21
Biblioteka Baidu
五、说理方法:对比法 通过“盛与衰”、“兴与亡”、“得与失”、
“成与败”的强烈对比 ,突出庄宗历史悲剧的根 源,从而证明中心论点。
五组对比词: 1.“满与谦” 2.“损与益” 3.“忧劳与逸豫” 4.“兴国与亡身” 5.“盛与衰”
优选
22
论毅力
一、文学知识: 梁启超,中国近代思想界的主要代表,资
(1)不违农时,谷不可胜食也;数罟不入洿池, 鱼鳖不可胜食也;斧斤以时入山林,材木不可胜用 也。谷与鱼鳖不可胜食,材木不可胜用,是使民养 生丧死无憾也。 (2)五亩之宅,树之以桑,五十者可以衣帛矣; 鸡豚狗彘之畜,无失其时,七十者可以食肉矣;百 亩之田,勿夺其时,数口之家,可以无饥矣;谨庠 序之教,申之以孝悌之义,颁白者不负戴于道路矣。
1、首先孟子通过“五十步笑百步”的比 喻批评梁惠王的治国方法不当,然后再提出 实行王道的具体措施;先以批评的态度揭露 统治者不顾人民死活的行径,然后马上又说 只要君王不怪罪年成不好就可以使“民至 焉”:这都是先抑后扬,
优选
5
2、在打消梁惠王矜傲情绪的同时,又 能抓住他渴望民众拥戴的潜在心理进行诱导; 在阐述实行王道的具体措施时,采取先易后 难、步步推进的程序:这都是循循善诱的体 现。
优选
17
五代史伶官传序
一、文学知识: 欧阳修,北宋诗文革新运动的领袖,主
张文章应该“明道”、“致用”、“事 信”、“言文”。
文体:史论
优选
18
二、 课文分析: 第一段:提出中心论点。国家的盛衰、
事业的成败,主要取决于人事。 第二段:以唐庄宗之得天下、失天下的
历史事实证明中心论点。 第三段:从理论上分析庄宗失败的原因,
河伯与海若两种不同的认识境界,渲染主旨。
优选
10
第二段:北海若的观点:一切都是相对 的,没有什么可以自多的。 三、本文主旨:
宇宙无限,人的认识有限。
优选
11
四、论证方法: 1、类比法:比喻。 2、对比法:“束于教”的曲士与观于大
海、已知己丑、可与语大理的河伯对比。
优选
12
五、本文的艺术特色是将抽象的哲理化 为具体的形象。
优选
1
寡人之于国也 一、文学知识:
1、 孟子,战国中期人。孔子 之后儒家学派的主要代表。
2、孟子的主要观点: 3、孟子散文的特点:
优选
2
二、课文分析:
1、第一部分:梁惠王提出“民不加多”的疑问。
2、孟子分析“民不加多”的原因:没有实行仁 政。
3、阐述“民加多”的具体措施、正确态度。
第一层:使民以时,养生丧死无憾。
滔莽莽的气势,增强了说理的力量。 1、井蛙不可以语于海者,拘于虚也;夏
虫不可以语于冰者,笃于时也;曲士不可以 语于道者,束于教也。
优选
16
2、计四海之在天地之间也,不似礨空之 在大泽乎?计中国之在海内,不似稊米之 在大仓乎? 号物之数谓之万,人处一焉; 人卒九州,谷食之所生,舟车之所通,人 处一焉;此其比万物也,不似毫末之在于 马体乎?
第二层:发展生产,富而教民,礼义教化。
(以上是练习一孟子王道政治的主要内容)
第三层:实行王道的正确态度:检讨主观原因。
优选
3
三、本文的论述线索: 围绕“民不加多”和如何使“民加多”
的问题展开论述。 四、本文中心论点:
实行王道政治,以民为本。
优选
4
五、本文的说理方法(艺术):
抑扬兼施、循循善诱 。
至强的毅力,方能取得事业的最终成功。 2、以孔子、孟子的话为比喻,说明贵在
优选
6
六、两个比喻 (1)用逃跑者“以五十步笑百步”的
比喻,来说明梁惠王的治国方法与邻国没 有什么质的差别。
(2)用拿刀杀了人却说“非我也,兵 也”作比喻,来揭露统治者把“涂有饿莩” 归罪于年成不好的观点。
比喻使单纯的说理变得妙趣横生,收 到了把抽象的道理说得非常形象、生动而 深刻的效果。
优选
7
七、许多排比句的运用,也大大助长了文章的雄辩气 势
启示:面对困难,正视挫折。 四、论证方法:
正反对举。从成与败、顺与逆、强与弱、 彼与我等方面对比。
优选
25
五、层递手法及作用: 1、身处逆境时五种不同态度的描写,表
现毅力的重要性。 2、操舟者“我”的三种态度,从反面论
证毅力的重要性。
优选
26
六、比喻及其作用: 1、作者用“操舟”做喻,说明只有具备
产阶级启蒙思想家,与康有为合称“康 梁”。
优选
23
二、课文分析: 第一段:提出中心论点。 第二段:从人生必遇顺境、逆境的角度
论证中心论点。 第三段:从顺、逆境关系和顺、逆转化
的角度论证中心论点。 第四段:以孔子言论做总结,论证贵在
坚持。
优选
24
三、中心论点及其启示作用: “有毅力者成,反是者败”。
优选
8
秋水
一、文学知识 1、 庄子,战国人。道家学派的代表:老
子、庄子。 2、庄子的主张: 3、庄子散文的特点:
优选
9
二、课文分析: 第一段,河伯由欣然自喜到自识其渺小的转
变。 河水、海水景象大小的对比。 写景特点:用主观的视觉感受表达客观世
界中黄河的宽阔、大海的浩瀚。 景物描写作用:以具体景物的比照来隐喻
①井蛙不可以语于海者,拘于虚也;夏虫不可 以语于冰者,笃于时也;曲士不可以语于道者,束 于教也。
②吾在天地之间,犹小石小木之在大山也。
③计四海之在天地之间也,不似礨空之在大泽 乎?计中国之在海内,不似稊米之在大仓乎?
④此其比万物也,不似毫末之在于马体乎?
优选
15
六、排比句及其作用: 大量排比句的配合运用,造成了文章滔
1、在整体构思上,作者虚构了一个河伯 与海若对话的寓言故事,通过两个神话人物 的对话来展开说理,阐明观点。
优选
13
2、文章开头设置了一段对河水和海景 的描写,以具体景物的比照来隐喻河伯与 海若两种不同的认识境界,形象地渲染了 文章主旨。
优选
14
3、通过援譬设喻的手段,来表达深微玄奥的哲 理,而所用比喻往往连类而及,层见叠出,引人联 想,发人深思,从而将抽象的道理阐发得十分鲜明 透彻。
以证明中心论点。
优选
19
三、中心论点: 国家的盛衰、事业的成败,主要取决于
人事,取决于执政者的思想行为。
优选
20
四、主要论据种类: 事实论据:五代后唐庄宗李存勖先盛后衰、先成后败的
历史事实。例据典型而有说服力。 理论论据: “满招损,谦得益” ; “忧劳可以兴国,逸豫可以亡身” “祸患常积于忽微,而智勇多困于所溺”
作用:使论证精辟透彻,发人深省。
优选
21
Biblioteka Baidu
五、说理方法:对比法 通过“盛与衰”、“兴与亡”、“得与失”、
“成与败”的强烈对比 ,突出庄宗历史悲剧的根 源,从而证明中心论点。
五组对比词: 1.“满与谦” 2.“损与益” 3.“忧劳与逸豫” 4.“兴国与亡身” 5.“盛与衰”
优选
22
论毅力
一、文学知识: 梁启超,中国近代思想界的主要代表,资
(1)不违农时,谷不可胜食也;数罟不入洿池, 鱼鳖不可胜食也;斧斤以时入山林,材木不可胜用 也。谷与鱼鳖不可胜食,材木不可胜用,是使民养 生丧死无憾也。 (2)五亩之宅,树之以桑,五十者可以衣帛矣; 鸡豚狗彘之畜,无失其时,七十者可以食肉矣;百 亩之田,勿夺其时,数口之家,可以无饥矣;谨庠 序之教,申之以孝悌之义,颁白者不负戴于道路矣。
1、首先孟子通过“五十步笑百步”的比 喻批评梁惠王的治国方法不当,然后再提出 实行王道的具体措施;先以批评的态度揭露 统治者不顾人民死活的行径,然后马上又说 只要君王不怪罪年成不好就可以使“民至 焉”:这都是先抑后扬,
优选
5
2、在打消梁惠王矜傲情绪的同时,又 能抓住他渴望民众拥戴的潜在心理进行诱导; 在阐述实行王道的具体措施时,采取先易后 难、步步推进的程序:这都是循循善诱的体 现。
优选
17
五代史伶官传序
一、文学知识: 欧阳修,北宋诗文革新运动的领袖,主
张文章应该“明道”、“致用”、“事 信”、“言文”。
文体:史论
优选
18
二、 课文分析: 第一段:提出中心论点。国家的盛衰、
事业的成败,主要取决于人事。 第二段:以唐庄宗之得天下、失天下的
历史事实证明中心论点。 第三段:从理论上分析庄宗失败的原因,
河伯与海若两种不同的认识境界,渲染主旨。
优选
10
第二段:北海若的观点:一切都是相对 的,没有什么可以自多的。 三、本文主旨:
宇宙无限,人的认识有限。
优选
11
四、论证方法: 1、类比法:比喻。 2、对比法:“束于教”的曲士与观于大
海、已知己丑、可与语大理的河伯对比。
优选
12
五、本文的艺术特色是将抽象的哲理化 为具体的形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