保定古城空间格局解析

合集下载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保定古城空间格局解析

作者:张彬彬王龙解瑞升

来源:《城市建设理论研究》2014年第09期

【摘要】:通过对历史遗留下来的存在和真实进行分析,寻找古城的空间秩序与格局。在古老的保定城池中,理性思维与信仰思想共同影响着城池的整体形象,古城呈现“一实二虚现神俗旧貌、二纵一横展古今同景”的空间意象,古今的城池遗留,不断的叠加到一起,形成了“一水四路围城、三轴七线贯穿”的空间景象。

【关键词】:保定古城轴线空间格局

中图分类号:P424.4 文献标识码: A

空间形态是城市空间、建筑、环境与人所形成的整体关系;保定古城空间形态的发展直接反映着城市的历史和文化之变。作为历史悠久的文化古城,如何在持续发展的过程中保持城市应有的特色,一直是古城发展中最为重要的问题。

古城格局的历史变迁

营城之初

现在留下的古城起于元保州城,根据元好问《顺天府营建记》里的记载,张柔营造了高大厚实的城墙,并“画市井,定民居,置官廨,引泉入城,疏沟渠以泻卑湿……”,初步奠定了古城的基本格局。自张柔以下,明清两代主要在内部各空间的功能上进行变动,城池基本保持着营建之初的格局。

铁路之现

清朝末年,卢汉铁路的修建,打开了古城的大门,古城出西大门向火车站延伸;内部空间形态没有太大的改变,主要是城外的空间进入城市应用中;城市藉此开始向各个维度进行扩展。藉借南关铁路和刘守庙水陆码头的建设,府河南岸成为货栈遍布的仓储重地。顺承卢汉铁路的便利,发展了城西的区域;城北与城东也有了一定程度的扩张。

机动化到来

自解放以来,保定逐渐开始了机动化的进程,首先是裕华路对接火车站的建设,然后商业随之向此地转移;再接着,陆续的进行了相关的拆建工作,包括建筑、城墙的毁弃,新型小区的修建和街道的改造等。

空间格局的古今分析

旧城残存的模样

旧日的轴线

按照城市择中立国的古代城池营建思路,在河水与四面城垣环绕着的保州城中,东西大街和南大街、北大街作为轴线控制着整个城池的格局;衙署、文院等世俗礼教建筑用以牧民,并且是城市实现合理运营的有效工具;而寺庙、神宇、道院等宗教建筑,则主要用于满足人们的精神追求。

营建之初的各种要素,随时代发展不断的变更和消失,当时的空间形态和轴线都已经不可考了。现在从城市中寻找古旧的印迹,有助于理解和完善古人对保州城的布局思路;在探寻的过程中,有三条轴线相对较为明显;东西大街作为东西向的轴线,是故商业世俗的所在;大慈阁——倒座观音——汉寿亭侯庙——应奎楼(已毁)一线,是宗教神秘的轴线;城隍庙——督署与县署——莲池书院——行宫(已败落)一线,是世俗儒家的轴线。

残存的街巷

古城中的街巷也已经不复当初的模样,依稀能分辨的仅仅有唐家胡同、穿行楼街、兴华路等。唐家胡同,现在主要生存着一些小商业餐饮,是城市古老生活的留存,两侧满是旧时破败的建筑遗存,其中以淮军公所和清河道署最为著名。兴华路两侧,有慈禧行宫、关岳庙等历史遗留;其余的部分,大都容纳着不同功能或成为迥异的空间形态。穿行楼街是宗教神秘轴线的联络和指引,其街道符号——穿行楼已然消失在历史的尘埃里,但两侧区域改造或改动较小,仍有望恢复旧时大略的模样。

新增的时代印记

在中国的传统观念里,往往是不破不立的一种思路,故此每一个新的历史阶段来临的时候,总是伴随着大规模的拆建活动。随着机动化的不断发展,古城的街巷已经不再适合当下现实的情形,古城不得不做出一定程度上的妥协,包括改变围合的方式和原有的街巷结构、取消某些建筑和建构等。

古城围合的变迁

在这样的大时代背景下,卫护城市的墙垣大部被拆掉;原来的位置或其附近被用于某些道路的修建;道路替代城墙成为古城的围合元素,并将城市分为内外两部分。西南侧的城墙是唯一没有被拆掉的城垣,城垣到护城河之间的空间,被用作动物的观赏与保护,客观上维持了这段残留的古城记忆。

新增的城市轴线

伴随着机动化时代的到来,是我国城市规划的理论探索与实践摸索阶段,在这个过程中,城市原有的轴线大多被渐次的破坏掉了。为了满足快速通达的交通需求,保定古城在原有的基础上,进行了相应的改造,并以街道为基础形成了新的城市轴线。

整修衙署前街、穿行楼东街等街巷胡同,并对接火车站,形成了裕华路商业轴线;整修中山街和南大街等,形成了永华大街和莲池大街两条南北向的通路和城市轴线。历史走到今天,在城市不断扩张与蔓延的情势下,这三条道路已不复是整座城市的轴线了,但却仍然控制与约束着古城的空间格局。

整体空间格局

通过对城市空间格局的古今分析,确定当前保定古城“一水四路围城、三轴七线贯穿”的空间格局,其空间形态的重点在于护城河和一实二虚三轴线。

轴线

古城保定的轴线均是在原有建筑和街巷空间的基础上展开的,轴线呈现两横四纵、两虚四实相互交织的空间形式。横向的轴线沿着东西大街和裕华路展开,纵向实轴沿永华大街和莲池大街展开、虚轴沿两组历史建筑展开。

按照古今风貌的区别进行划分,又可描述成“一实二虚现神俗旧貌、二纵一横展古今同景”的景象。东西大街是营建之初就一直存在的街巷,原为东西向重要的交通道路和商业街,现为古城最完整的留存与记忆;大慈阁至应奎楼一线是古城佛道两教的庙院所在,是最重要的灵魂寓所;城隍庙至行宫一线,从民间聚集场所经治所、书院到皇家居所,是世俗最核心的活动场所。

裕华路、永华大街、莲池大街是古城原有的街道改造而来的,特别是裕华路商业街,莲池、总督署、钟楼等建筑分列两旁,新兴建筑多与古旧面貌相和谐,从改造开始这条道路就开始汇集和拢聚整个城市的精华。

街巷

古城的街巷可以描述为“二经三纬怀五街古韵、三横四纵露七路新颜”的古今景象;其中二经三纬指的是东西大街、兴华路和唐家胡同、城隍庙街、穿行楼街,三横四纵指的是东风路、裕华路、天威路和恒祥大街、永华大街、莲池大街、长城大街。

按照古城空间形态的格局,同样可记述为“四线环绕、七路贯城”的空间形制;其中四条道路环绕城市;三条轴线上的道路承担着内外的联系通路,其余四条道路主要用于内部的交通组织。

古城空间的复兴

轴线的完善

由于过去可考或不可考的原因,原有的轴线在城市中显现不出来,故此应当通过一定的手段进行加强。首先通过应奎楼的重建和关岳庙的重整等,加强这一神秘的宗教文化轴线;同时,重新修复北城门,完成北城门、大慈阁与应奎楼之间的空间呼应。其次,对原衙署片区进行相应的改造和整理,把城隍庙到行宫的轴线关系强调出来。

交通的发展

交通是影响保定古城空间格局发展的一个重要因素,由于机场的原因,古城的正南不是城市当前发展的重点,城市大规模的交通大略只存在于东西的方向上,南北向的多为到达交通。首先考虑的是裕华路的快速公共交通,包括地下轨道和地面快速公交的建设可能;其次是在南北向的四条主干路上,适当增加地面快速公交。

结语

如何持续的传承并发展下去,是每一个城市都面临的话题;在古城的地域里,通过一系列的重建和修复计划,致力于完善城市的空间格局和部分的重现城市的旧观;后人从空间的格局里面,会明白城市走过的道路,如是而已。

【参考文献】

保定市地方志编纂委员会,《保定城乡建设志》,方志出版社,1999年;

卞素萍,巴黎城市空间形态解析,《南方建筑》2010.1;

肖亦卓,国际城市空间扩展模式——以东京和巴黎为例,《城市问题》2003(03)。

张彬彬城市规划师硕士

贵州省城乡规划设计研究院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