也谈语文课堂提问的分类与运用艺术

合集下载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也谈语文课堂提问的分类与运用艺术
——重庆市万州龙驹中学张和文邮编 404024
【关键词】提问分类运用艺术
【题记】语文教学是科学与艺术的结合。

在众多的语文教学方法中,课堂提问的诱导启发艺术显得尤为重要,因为一节语文课的优劣成败,与教师能否成功地诱导学生发现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有着密切的关系,因此,教师的课堂提问将影响着学生思维训练的发展。

赞可夫说:“教会学生思考,这对学生来说,是一生中最有价值的本钱。

”陶行知先生说:“发明千千万,起点在一问……人力胜天工,只在每事问。

”因此,有人说:“一堂好课往往起源于一个好问题,一个优秀学生往往也在于他提出一个有价值的问题,是一个会提问的人。

”可见,提问是课堂教学中的一个重要环节。

恰当的提问有利于老师了解学生掌握知识情况,有利于促使学生积极思考、培养思维能力、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有利于培养学生独立思考和语言表达能力。

所以,提问这一教学环节直接关系着学生思维能力的培养和课堂教学效果的提高。

一、语文课堂提问的分类
教学提问的具体形式与类型是多种多样的,为了帮助教师更好地认识教学提问的丰富性,把握其类型特征,很有必要对它们进行分类研究。

按照不同的标准来划分,教学提问可以有多种类型。

下面几种分类,仅供参考。

(一)、根据教学提问的水平分类
教育家特内曾根据布鲁姆《教学目标分类学》的基本思想创设“布鲁姆-特内教学提问模式”。

在这种提问模式中,教学提问被分成由低到高六个水平,每一水平的提问都与学生不同类型或水平的思维活动相联系:
1、知识(回忆)水平的提问
这一水平的提问可用来确定学生是否已记住先前的内容,如定义、公式、具体事实和概念等。

这是最低层次、最低水平的提问,它所涉及的心理过程主要是回忆。

学生对这类提问的回答,通常可以用正确或错误来进行判断,其内容不超出先前所掌握的知识范围。

在这类提问中,教师常使用的关键词是:谁、什么是、哪里、什么时候等。

2、理解水平的提问
这一水平的提问可用来帮助学生组织所学的知识,弄清他们的含义。

这类提问要求学生能够用自己的话来叙述所学的知识,能比较和对照知识或事件的异同,还要求学生能把一些知识从一种形式转变为另一种形式。

要使学生能够回答这一水平的提问,就必
须先把提问所涉及的知识提供给学生。

在这类提问中,教师常使用的关键词是:用你自己的话叙述、比较、对照、解释等。

3、应用水平的提问
这类提问可用来鼓励和帮助学生应用已学知识去解决问题。

应用水平的提问要求学生能把所学的某些规则和理论应用于某些问题,对问题进行分类、选择,以确定正确的答案。

在这类提问中,教师常用的关键词是:应用、运用、分类、选择、举例等。

4、分析水平的提问
这类提问可用来分析知识的结构、因素、弄清事物间的关系或事项的前因后果。

这类提问要求学生进行批判性思维,它要求学生能够分析资料,以确定原因、进行推论了。

在这类提问中,教师常用的关键词是:为什么、什么因素、得出结论、证明、分析等。

5、综合水平的提问
这类提问可用来帮助学生将所学知识以另一种新的或有创造性的方式组合起来,形成一种新的关系。

这类提问常用于发展学生的创造能力。

它所考查的是学生对某一课题或内容的整体性立即,她要求学生能进行预见,创造性地解决问题。

在这类提问中,教师常用的关键词是:预见、创作、如果……会……、总结等。

6、评价水平的提问
这类提问可帮助学生根据一定的标准来判断材料的价值。

它要求学生对一些观念、价值观、问题的解决办法或伦理行为进行判断和选择,也要求学生能提出自己的见解。

在这类提问中,教师常用的关键词是:判断、评价、证明、你对……有什么看法等。

(二)根据教学提问的信息交流形式分类
美国的查尔斯·狄诺凡把教学提问分成以下五类:
1、特指式提问
这是对某个特定的学生直接发问。

这种提问可以使学生集中注意力,用于检查个别学生的学习效果。

2、泛指式提问
这种提问不先确定某一个来回答问题。

其目的是为了引起全班同学的思考或讨论。

当一个泛指性问题提出后,教师应期望学生有多种答案。

3、重复式提问
在某个学生提出一个问题后,教师重复这个问题,让别的学生来回答。

这种提问可以突出教学的重点和难点,调动学生质疑和解疑的积极性。

不过这种提问只有在估计其他学生能回答时才能采用。

4、反诘式提问
当教师提出的问题得不到学生的正确回答时,他并不急于去纠正其中的错误,而是针对错误提出反问,使学生原以为正确、完善的答案,被证明是错误的、漏洞百出的。

这就使他们原有的观念被瓦解,迫使他们重新思考问题,逐步得出新的、正确的结论。

5、自答式提问
这是并不期望学生回答的问题。

教师先提出问题,稍作停顿,让学生思索一下,然后自己作答。

这种提问常常用来实现教学内容之间的顺利过渡。

(三)根据教学提问的内部结构分类
可以将教学提问分为以下几类
1、总分式提问
又称牵引式提问。

是指将一个大问题分解为若干小问题,这些小问题本身互不直接牵连,而分别与大问题相扣合。

回答了诸多小问题,再综合探索大问题,其特点是“以小领小,从小到大”。

这种提问符合学生从具体到抽象、从个别到一般的认识规律,不仅能使学生体会到课文内容组成部分之间的有机联系,各部分的作用,而且锻炼了学生分析综合的思维能力。

常收到条理清晰、纲举目张的教学效果。

2、台阶式提问
又称层次式或递进式提问。

是指将几个连贯性的问题由易到难依次提出,前一个问题是后一个问题的基础,后一个问题是前一个问题的深化,就像攀登台阶一样,步步升高,把学生的思维一步一个台阶地引向求知的天地。

3、连环式提问
又称追问。

是指教师根据知识的内在联系,设计以疑引疑、环环相扣的一系列问题进行提问。

有时则是教师提出一个问题后根据学生的回答,再提出另一个问题,首尾相连,一追到底。

一连串问题环环相扣有利于步步推进,由此及彼,拓宽思路,对学生全面深刻地认识问题有促进作用。

4、插入式提问
又称插曲式提问。

是指在教学过程中暂时中断提问思路的主线,而插入一个与之相关的内容,在叙述完有关的内容之后再提出问题的方式。

这种提问要根据教学需要设计或临时随机安置。

(四)教学提问的具体方式分类
可将教学提问分为以下四组八种
1、直问和曲问
这组提问是根据教学提问方式的意向维度划分的。

(1)直问。

即“问在此而意在此”。

教师在教学中向学生直截了当提出问题,学生对此类提问可以直接做出回答,而不必拐弯抹角。

(2)曲问。

即“问在此而意在彼”,教师的本意是要解决甲问题,却偏不直接问,而是绕个弯提出乙问题,乙问题的解决又以甲问题的解决为前提,所以只要学生解答了乙问题,甲问题便等于是“不答而解”。

2、正问和逆问
这组提问是根据教学提问方式的视角维度划分的。

(1)正问。

即正面提问,就是教师根据教学内容从正面提出问题,让学生顺藤摸瓜,在探求问题答案的过程中获取知识,发展智能。

(2)逆问。

又称倒问。

教师为促使学生深入思考,不从正面提问,而是从相反的方面提出假设,让学生通过对照比较,自己得出正确结论。

一般问题总是问:文章这样写有什么作用?而逆问则提出假设:不这样写行不行?这种问法可训练学生的逆向思维,培养学生思维的深刻性品质。

逆问如“平地起波澜”,所提问题的刺激性和挑战性,往往能令学生深思。

3、单问和复问
这组提问是根据教学提问方式的对象范围维度划分的。

(1)单问。

又称常规提问。

这种提问的对象是一个学生,要求让其站起口答或到讲台上板书回答问题。

这在小学课堂中是最普遍最常见的提问方式。

(2)复问。

又称并行提问。

在同一时间内同时提问几个学生。

具体做法是教师一次提问一个或几个问题,让学生有的去黑板作图、板演、有的在座位上进行口答,然后逐个总结评定。

其优点是增多了回答问题的学生人数,能使更多的学生经受锻炼,检查掌握知识质量的面较宽。

但它需要教师具有良好的注意分配能力和课堂组织能力,不易掌握,弄不好能搞乱课堂秩序,影响教学效果。

巧妙运用复问是一种高超艺术。

4、快问和慢问
这组提问是根据教学提问方式的时间速率维度划分的。

(1)快问。

又称急问抢答。

教师发出快速急问,促使学生争先恐后地抢答,以训练学生思维的敏捷性和灵活性。

这种提问多采用填空式和选择式,带有明显的刺激性、竞赛性和娱乐性,课堂上常先呈现一种紧张活跃、继而有轻松愉快的氛围,令教师和学生兴奋难抑。

这种提问宜用于教材中较易的内容,使学生抢答是能答。

(2)慢问。

又称深求慢问。

教师为了深化重点、突破难点、解决疑点,训练学生思维的深刻性和批判性,提出问题后给学生留有充足的思考时间,让学生通过周密思考组织语言,以对问题做出完善圆满的解答。

这种提问宜用于教材中较难的内容和高年级学生。

(五)按提问的作用不同分类
复习提问,以检查所学过的知识为目的;巩固提问,以加深所学的知识为目的,回答这种提问也是知识的再现过程;概括性提问,以分析、归纳知识为目的;强调性提问,以引起学生重视为目的,多用在教学重点知识方面;引起注意提问,多用在容易混淆、疏忽和错误的知识方面;引起兴趣提问,多与布置课外作业结合起来;引起求知欲的提问,多用在新旧知识联系引起新课讲授方面。

二、语文课堂提问的运用艺术
(一)、提问的特点
1、精心设计,注意目的性
课堂教学提问不应是随意的,要紧紧围绕课堂教学中心来进行。

教师在授课前要精心设计提问内容和形式,问题要少而精,具有典型性,否则就会偏离课堂教学中心,所提的问题就达不到应有的效果。

2、难易适度,注意科学性
提问前,教师应在深入钻研教材的基础上,针对自己的学生实际。

掌握准提问的难易程度,既不能让学生答不出来,也不能是简单的答“对”与“不对”,要使学生“跳一跳才摸得着”。

难度大的问题要注意设计铺垫性问题。

3、新颖别致,注意趣问性
课堂提问时要注意内容的新颖别致,使学生听后产生浓厚的兴趣,继而积极思考,激起探究的欲望。

对于那些学生熟知的内容,要注意变换角度,使学生听后有新鲜感。

4、循循善诱,注意启发性
启发性是课堂提问的灵魂。

缺少启发性的提问,是蹩脚的提问。

为此,千万要避免那种不分巨细,处处皆问的做法。

要尽量避免单纯的判断性提问(如“对不对”“是不是”等),多用疑问性提问,还要注意运用发散性提问、开拓性提问,使学生在提问中受到启迪,在提问中创新。

5、因势利导,注意灵活性
课堂教学是千百万化的。

学生答问中也可能出现这样那样的问题,如答非所问,或干脆答不出来等。

因而教师在提问时要注意运用教育机智,根据变化了的情况,有针对性地发问。

不能不顾课堂情况的变化生硬地照搬照用课前设计好的问题,也不能在学生答不出时一个劲地等待或追问学生。

要多运用疏导性提问,铺垫性提问,以适应变化了的情况。

6、正确评价,注意鼓励性
学生答完问题,教师要给予充分肯定,在充分肯定的同时要指出不足,提出期望。

切不可对答错的同学白眼相待,讽刺挖苦,也不能无原则地赞美。

教师应给每个学生以成功的体验,又指明努力的方向。

7、面向全体,注意广泛性
教师提问应面向全体学生,然后根据教学目的,要求与问题的难易程度,有目的地选择提问对象。

这样可以吸引所有的学生都积极参加思维活动,促使每一个学生用心回答问题。

8、培养创新精神,注意开放性
开放,主要指题目的条件不完备或结论不明确,从而蕴含多种可能,而要求学习者自行推断。

开放性问题指问题的条件、结论、条件到结论的思维距离均开放。

这样的问题学生可以从多种角度去思考,寻求答案,答案具有不标准性和唯一性。

(二)、提问的方法
好奇是人的天性。

不论针对什么,只要心中有“?”,思维就会更加活跃,注意力便自动设为“?”。

如果多几个“?”寻根刨底,思维之剑就有可能在纵深处击中猎物。

俗话说:“授人以鱼,不如授人以渔。

”也有人说教给学生猎物,不如教给学生猎物的方法。

这些说法都强调了方法的重要性。

教师要会质疑,,也要教会学生质疑问难的方法。

那么提问可采用哪些方法呢?
1、学生的“观念”方面看
学生在学习中,不能提问题,或者不敢提问题,其最重要的一点是学生学习观念陈旧,受传统教学“你问我答”的授课影响太深。

正如王充所说:“即徒诵读,读书讽术,虽千篇以上,鹦鹉能言这类也。

”王充又说:“世儒学者,好信师而是古,以为圣贤所言皆无非,专精讲习,不知所难。

”意思是学生不要只背诵文章,还要大胆“提问”。

针对当前的课堂和学生提问是教学的一个薄弱环节,从思想上教给学生以下方法。

(1)、敢问——更新观念是基础
儿童来到世界,便开始认知世界,他们认为世界真奇妙,有许多自己不明白的“为什么”,进一步探究“是什么”的强烈愿望,教师要呵护学生这种与生俱来的本能,同时要鼓励学生质疑问难。

“怀疑是发现的设想,是探索的动力,创新的前提”,教师要引导学生掌握探究求索的思想和方法,鼓励学生用自己的方法来思考和解决问题,鼓励学生敢于提问、善于提问的勇气。

中国科学院院士,著名化学家,香港中文大学化学系教授黄乃正说:少给自己规定条条框框,要大胆发挥,大胆提问。

有了问题自己要独立思考,设法解决。

简单地说,就是自己把问题弄明白。

因此,首先学习者要克服自卑心理。

可通过阅读名人故事提高“问题”重要性的认识。

爱因斯坦从小爱问为什么,长大后成为举世闻名的科学家。

其次还要提高自己问“问题”的欲望,锻炼敢问“问题”的勇气。

再次是学习者对自己提出的“问题”要认真对待,否认问题多么肤浅或异想天开,都不要觉得不好意思。

有疑,自然要向同学、老师、家长等发问,只要大胆地提出来,就不要怕他人耻笑,因为提问是学习者的权利,应该受他人尊重。

(2)、能问——保障时空是前提
在教学中,教师会发现,当你叫学生提问时,多数同学回答:“我不会问问题。

”这是为什么呢?也不难发现,不是不会问,而是不爱问,没有问问题的习惯,其实主要是过去的教师在教学中几乎没给学生问问题的机会。

作为教师,应该随着教学改革的不断深入,给学生提供更多的提问时间,在每堂课前、课后,都留一定的时间让学生自主提问,并实行学生无错原则,解放学生,大胆提问。

课外也也尽可能给学生问“问题”的机会。

同时学习者还要给自己确定提问的时间,可以每天给自己规定提问的数量,只有不断地产生问题,才能不断地思考。

其次,要有问“问题”的空间。

提问,教室或许是一个好地方,但不在教室或学校,有问题要问,就可采用书面问“问题”,或其他方式如电话向教师提问等。

为了不放过任何“问
题”与“灵感”,学习者可备一本“问题”本,随身携带,及时记录。

教师可在班上设“问题墙”、“问题箱”、或“问题园地”,开展“问题竞赛”等活动。

(3)、善问——掌握方法是根本
学习是否深入的一个重要标志,就是善不善于提出问题、分析问题。

学习的过程,是围绕一个“疑”字展开的,有疑才能产生问题,有问才能引入深思,螺旋上升,这就是“学则须疑”的意义所在。

质疑是问题的开始,质疑是创新的基础,只有当学习者能质疑,会质疑,才有创新的可能。

学习者在学习中可通过设置“问题”空间,促使自己为“问题”而思,为“问题”而问,为“问题”而学,为“问题”而创。

如通过一题多变的方式,迫使自己一题多问,特别要注意设计一些非常规模式而启迪智慧有挑战性的“问题”,激发自己探究、解决“问题”的欲望。

会疑还要会问。

孔子在《学记》中说:“善问者如攻坚术,先易者而后其节目,及其久也,相说以解。

”意思是说提问要由易到难。

以劈木材为例,先从容易的地方入手,然后攻其它关节,随手就劈开了。

同样,问题要先提容易解答的,通过对容易问题的解决,取得经验,树立信心,难题也回得到解决。

总之,学习者最重要的是更新观念,从敢于问“问题”到善于问“问题”,是一个飞跃的过程,只有多问,勤问,最终才能实现这个飞跃。

知识来源于问号,著名发明家保尔·麦克克里德说得好:“唯一愚蠢的问题是不问问题。

”只要学习者坚持不懈,就一定能悟出自己提问的方法,成为一个善问的人。

2、从教师的“教学”方面看
周恩来同志指出:“任何艺术不掌握规律,不进行基本训练,不掌握技术,是不行的。

”课堂教学提问要注意“怎么问”的问题,就是要教师讲求提问的方法。

用什么样的方法才能使所提的问题学生乐于思考,积极回答,利于创新精神的培养呢?
(1)、次序法
这种提问是根据教材的逻辑顺序,依次提出一系列的问题。

在语文课本中,课文一般都是按事件的发生发展、人物出现的先后顺序来写的。

通过问题的解答,学生既读懂了课文的主要内容,也明白了作者的写作目的,从而自己也受到了启发。

(2)、铺垫法
在讲授一堂新课之前或解决一个主要问题时,教师可让学生先完成一些铺垫性的准备题或在主要问题下设计几个铺垫性的问题,这样可以起到铺路搭桥的作用,利于学生掌握知识,减少难度。

(3)、核心法
这是为了突出教材重点内容而设计的提问,目的在于解决教学中的主要矛盾。

这类提问在日本称之为核心性提问,其作用是扣住教材主要内容,明确学习重点。

让学生学习时直奔重点,体会作者表达的思想感情。

(4)、对比法
对比式提问,是指将相互联系或容易混淆的概念加以对比而设定的提问,旨在使学生认识事物的相同点和不同点。

如:学习了写景的课文《海上日出》和《夕照》后,让学生对比:读了《海上日出》和《夕照》,你有哪些不同的感受?从感受中体会景物所表现的独特的美。

又如从方法上设计对比的问题:《琥珀》和《黄河象》这两篇课文在叙述顺序上有哪些不同?通过比较,使学生不仅掌握了这两篇课文的写作顺序,还从比较中明白了不同的文章有不同的写作方法,对学生写作有很大的启示。

(5)、点睛法
所谓点睛法就是根据课文的中心句作者的点睛之笔设问。

中心句就是文章内容的总括,或是文章中心的揭示,它是作者点睛之笔。

因此,根据中心句设问,不至离题太远。

(6)、想象法
不局限于课文内容,而是根据课文内容让学生想象这样的提问,使学生对课文有更深刻的理解,更有利于丰富学生的感情,发展学生的思维能力。

(7)、寻究法
事情总有前因后果。

根据事情的结果,对事情的原因、经过进行寻究性设问,有利于激发学生的兴趣。

如第十一册《草船借箭》课文最后写到:周瑜长叹一声,说:“诸葛亮神机妙算,我真比不上他!”设计问题让学生讨论:诸葛亮的神机妙算赢得了一个什么结果?他的神机妙算表现在课文的哪些地方?草船借箭成功的原因有哪些?通过这样的逆向启发式提问,对学生在思维上的要求更高,可促进学生思维的发展。

(8)、破题法
破题法,顾名思义是根据题目设问。

题目是文章的眼睛。

它或是记叙的主要内容,或是描写的主要对象,或是表达的中心思想,或是贯穿全文的线索。

因此,根据题目设问,能达到以问促读的目的。

(9)、综合法
综合法就是指抓文章的重点词设问。

重点词句是理解文章内容、体会文章思想感情的“窗口”。

教师若能准确抓住重点词句,并进行适当的归纳综合,设计的问题,必能引导学生透彻理解课文内容,体会文章表达的思想感情,使“文”与“道”的教学融为一体。

(10)、评论法
教师先不表态,等学生把想法一一交流后,再提问学生评价,谁的看法更合理,从而启发学生思维,概括总结,的出正确结论。

例如:《放弃射门》一课,主要讲福勒在完全有把握将球踢进对方球门的一刹那,却放弃了射门。

设计讨论的问题是:福勒放弃射门,你认为他这样做是对还是不对?在激烈的讨论和相互的交流中,有的说傻,有的说不傻;有的说对,有的说不对。

教师最后根据他们说的理由,做正确的总结性的评论。

采用这种方法更有利于提高学生的认识水平。

(11)、连环法
它是指为了达到教学目的而精心设计的一系列环环相扣的问题。

这几个问题形成一个整体,几个问题解决了,整个问题就迎刃而解了。

如:第十册《宴子使楚》我设计了这几个环环相扣的问题引起学生思考:宴子到楚国去见谁?遭到了楚王的什么?楚王几次侮辱宴子,是怎样侮辱的?宴子为了维护自己的人格和国家的尊严,是怎样反驳的?结果怎样?只要把这些问题解决了,学生就把握了文章的主要内容,学懂了全文。

又如:第八册《一个中国孩子的呼声》设计为:这个中国孩子是谁?他发出了什么呼声?这只是一个中国孩子的呼声吗?同样问题的解答就完成了本课的学习任务。

(12)、发散法
这种提问具有如下特点:对于同一问题从不同角度去获得多种答案。

这种问题又叫开放性问题。

如《向命运挑战》设计的问题是:如果霍金跟你在网上聊天,要求你只能问三个问题,你准备向他提哪三个问题?这种问题的设计,得出的答案都不是标准的,唯一的,教师通过这些发散性的提问,有利于培养学生的求异思维能力。

(13)、联系实际法
学生的学习来源于课本知识,也来源于社会这个大环境和自己的生活实际。

在学习语文时,许多问题的认识都要结合实际来理解。

例如《和时间赛跑》一课中写到:假如你一直和时间赛跑,你就可以成功这句话你是怎么理解的?你同意这说法吗?像类似这样的问题,学生都可以加入自己的生活实际来理解,这样就做到了学习既源于课内又源于课外,既深入课堂,又深入了社会现实,不致于把学生孤立起来看待了。

(14)、观察法
观察即通过看图或实验来向学生质疑,让学生通过观察去寻求答案。

一般会提出这样的问题:图上画了些什么?你想到些什么?有什么感受?这类问题一提出,学生很容易结合画面来回答,图文并茂地学习可以加深对课文的理解。

3、从学生在学习中可采用的“质疑方法”看
江泽民总书记指出:“教育是知识创新、传播和应用的主要基地,也是培养创新精神和创新人才的摇篮。

”在创新教育活动中,“教”的目的是激励思维,启发学生勤于思考,善于思考,勇于创造。

学生以创新的精神去“学”,在学习中感受到自己的智慧和力量,体验到创造的快乐。

“学成于思,思源于疑”,苹果从树上掉下来给牛顿的疑问,才有了万有引力定律的发现;蒸汽机把水壶盖顶起给瓦特的疑问,才有了蒸汽机的发明……只有会疑,才能促使自己去积极思考,去探索,去创造。

作为教师,要交给学生发问的方法,培养学生质疑问难的能力,提高他们的创新能力。

那么,学生如何质疑呢?
(1)、紧扣题眼质疑
(2)、抓中心句质疑。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