民间疗法—敷脐

民间疗法—敷脐
民间疗法—敷脐

2.敷脐疗法

2.1.含义:是将药物放在脐部,上面用胶布或纱布等覆盖固定,以防治疾病的一种外治方法。

敷脐疗法属中医外治疗法的范畴,可广泛应用于内、儿、妇、五官、皮肤各科常见疾病,不但见著于历代典籍,而且广泛流传应用于民间。其疗效可靠,取材方便,操作简单,作用迅速而痛苦小,尤适用于儿童、妇女、老人等畏针忌药者,是群众乐于接受的一种治疗方法。(505神功元气袋、贴肚脐治痔疮的肛泰等).

它是以中医经络学说,脏腑学说为理论基础,根据病情需要,选择相应的药物治疗,制成膏、丹、丸、散、糊等剂型敷于脐部,通过疏通经络,调整脏腑功能,以达到防治疾病的目的。

特点:简、廉、效、安全。

最早见于《五十二病方》中已有肚脐填药、敷药、涂药及角灸脐法的记载,此可谓开脐疗实际运用之先河。

历代医家均有所发挥。

2.2.理论基础:

先天之根、胎儿营养来源。“神阙”穴,认为“脐通百脉”.

2.3.常用药物和剂型:

根据病情和体质不同而辨证之。

脐疗用药应遵循以下原则:

①脐疗用药必须遵循辨证施治、选方用药的原则。

②所用药均应有一定的刺激性,但又不致发泡溃破,损伤皮肤。

③所用药物应气味俱厚,但有毒之品一定要控制用量,做到低毒高效。

④应注意选择具有浓烈芳香走窜性味的药物,以便增强药剂的皮肤穿透性。

⑤一般选用醋、酒、油、水等作调和剂,或以其减缓药物性味,或以其增强药物通达走窜之性,或以其调和赋形,也均是必不可少的。

散表寒:葱白、生姜、荆芥、紫苏等;

温里寒:肉桂、附子、干姜等;

消食积:莪术、莱菔、莪术等;

驱虫积:乌梅、槟榔等;

利尿:猪苓、大戟、甘遂等;

理气:陈皮、木香等;

活血:当归、川芎、丹参、红花等;

补虚:人参、黄芪等;

健脾:党参、白术、甘草等;

泻实:大黄、巴豆等;

泻火:黄连、黄柏、山栀等;

消肿解毒类:蟾蜍、雄黄等。

剂型:

脐疗法临床和民间流行的药物剂型有以下5种:

1.散剂:将所用药物碾研成极细的粉末,直接填入脐内,用胶布或敷料固定。 2.膏剂:从中药中提取有效成分,加丹制成油膏,或将中药碾成极细末,配合香油、蜂蜡等炼制成膏,敷贴时加热烊化。

3.糊剂:将所用中药碾成细末,然后选加水、油、蜜、鲜草药汁、酒、醋、凡士林等,调匀成厚糊状,摊于敷料上,或直接填脐,外用敷料固定。

4.丸剂:以中药蜜丸直接填脐固定。

5.药袋:将中药碾成粗末,装入布袋内,缝制成一定形状的药袋,贴戴于脐部。

如:丁桂散、玉枢丹、理中丸、暖脐膏等;

2.4.给药途径:敷脐、贴脐、涂脐、熨脐、灸脐等。

2.5.适应症:

由于脐部解剖生理的特点和几千年临床应用经验的积累,脐疗法作用广泛,具体可归纳为以下几种:

1.温通阳气,回阳苏厥:以温热药物敷脐,通过药物的温热刺激,或艾灸、热熨的传导作用,使病人达到阳复厥苏的目的。对虚脱、晕厥、休克、中风昏迷病人急救有效。

2.调理冲任,固经安胎:脐通冲、任、督、带四脉,冲为血海,任主胞胎。上述四脉与妇女经、带、胎、产诸疾息息相关,故脐疗在临床上可用于妇女月经不调、痛经、崩漏、带下及胎产诸疾。

3.健脾和胃,降逆止泻:脐居中焦,为全身经络气机之总枢,脐疗可增强脾胃功能,使清阳升而浊阴降,故可用于腹痛、腹泻、呕吐及腹胀等消化道疾患。 4.通经活络,行气止痛:脐部通行全身诸经,所以通过脐部治疗,可使经络通畅,气血调和,适用于寒湿痹阻、脉络不和所致的关节、肌肉疼痛麻木诸病症,及由于气血瘀滞所形成的瘕瘕积聚诸疾。

5.通调三焦,利水消肿:三焦为周身水、气及元阳通行之道路,脐居三焦中枢,可转运阴阳之气,激发三焦气化功能,可治疗水肿、腹水、小便不通及湿热蕴结之黄疸。

6.强壮保健,养生延年:神阙穴为先天之本源,又为后天之气舍。脐疗既能温肾壮阳,又能补益中气,提高机体防病抗病能力,起到防病、保健、益寿延年的作用,适用于中老年人保健及虚劳疾患的治疗。

由于历代医家长期应用经验的积累,脐疗法已有较广泛的临床适用范围,涉及内、外、妇、儿各科疾病,上至头面五官,下及四肢各部。不过究其使用机率,还是以胸腹脏器的疾病尤其是消化系统疾病用之最多,婴幼儿使用机率相对于成人较多。临床资料报道较多的疾病有:①急性病症,如晕厥、昏迷、休克、中风等;②传染病症,如脑炎、肝炎、痢疾、疟疾等;③消化系统病症,如消化不良、慢性胃肠炎、胆囊炎、溃疡病等;④呼吸系统病症,如支气管炎、支气管哮喘、肺结核等;⑤泌尿系统病症,如肾炎、肾盂肾炎、尿潴留等;⑥小儿病症,如疳积、腹泻、厌食、鹅口疮、自汗盗汗、夜啼、痘疹、惊风、遗尿、二便不通、脐患等;⑦妇科病症,如痛经、闭经、崩漏、带下、妊娠及产后诸疾等;⑧男科病症,如阳痿、遗精等。其他如头面五官科的一些病症,也都可选用脐疗法。

除上述适应症外,临床凡遇不愿、不便、不能服用中药或施用针灸的情况,也都可酌情选用脐疗法。

临床上还应纠正脐疗法“包治百病”、“无所不能”的错误认识,对一些急危重

症一定要配合一切行之有效的治疗方法积极救治,千万不可拘泥一法,坐失良机。对皮肤过敏的患者,或脐部感染溃烂的患者,脐疗法也都属禁忌使用之列。

常用的适应症有:

胃痛腹痛、呕吐腹泻、便秘、水肿、淋证;

小儿厌食、夜啼、遗尿、二便不通;

痛经、崩漏、带下;

遗精、阳萎;

2.6.操作方法:

将所选药物研成极细末,或作散剂用,或作膏剂用。如用新鲜药物,可直接捣如泥,作膏剂用。

先将患者脐部洗净擦干,然后将配制好的药粉或药膏置入脐中,再用胶布或纱布敷盖固定。

根据病情需要,或一二天换药1次,或3-5天换药1次。

2.7.注意事项:

(1).患者仰卧位取穴、用药;

(2).严格消毒,防止感染。

(3).询问病史,预防过敏、毒性反应;

(4).小儿贴药以1~2小时为宜。

临床应用:

广州军区总医院以甜瓜蒂为主进行脐疗,治疗150例肝炎患者,谷丙转氨酶升高者降酶有效率达79.33%。

李忠等以脐部敷药治疗高血压,中西药两组有效率分别为84.44%和82.35%。

宁选等以五倍子为主药敷脐治疗自汗、盗汗,40例全部治愈。

杨侃以中药脐疗治疗小儿腹泻663例,治愈419例,好转185例,总有效率达91.1%。

孙世福用干姜、艾叶、小茴香、川椒敷脐治小儿积滞、腹胀98例,有效率为94%。

罗忠用玄明粉、胡椒敷脐治小儿积滞、腹胀100例,经3~5天痊愈。还有报道以二甘散贴脐治疗疟疾者,三味止带散敷脐治疗白带者,还有报道用脐疗治疗前列腺炎、荨麻疹、肠梗阻、脐疝等均获得满意效果。

1.暖脐散敷脐治疗小儿腹泻158例

1.1制备吴茱萸、公丁香、肉桂、小茴香、栀子各10g,芒硝15g,胡椒3g,冰片1g。将芒硝、冰片共研,其余药物粉碎成粉。两者混合均匀,装入密封袋,15g/袋,备用。

1.2用法每次1袋,醋调匀外敷脐部,塑料薄膜覆盖,纱布包扎固定,24h换药1次,3次为1个疗程。少数腹泻次数多,有脱水的患儿给口服补液盐或适当静脉补液。伴有发热、大便有粘液者适当加用抗生素或小儿奇应丸。

神阙穴位于脐部,属任脉。任脉维系诸阴经,督脉总督诸阳经,二脉互为表里,共理人体诸经百脉。同时,冲脉乃十二经脉之海,“任,督、冲一源三歧”,三脉经气相通,具有溢蓄经脉气血的作用,故脐与全身经脉、五脏六腑、四肢百骸、五官九窍、皮肉筋膜都有密切的联系。

研究表明,药物可通过皮肤表面结构进入细胞间质,再通过皮肤微循环,从细胞外液迅速地将药物分子弥散而进入血液循环。而脐在胚胎发育过程中,为腹壁最后闭合之处,屏障功能最弱,最有利于药物分子穿透而被吸收。另外,脐部皮肤除了一般皮肤所具有的微循环外,脐下腹膜还布有丰富的静脉网,腹下动脉分支也经过脐部,可见药物在脐部穿头皮肤后可直接扩散到静脉网或腹下动脉分支进入体循环二发挥作用。

2.消臌散敷脐治疗肝硬化腹水的疗效观察

肝硬化腹水治疗组加用"消臌散"敷脐疗法,将大戟、甘遂、商陆、牵牛子、冰片以2:2:2:2:1的比例共研细末成散剂,每次用5g,以米醋调和成糊状,以纱布包裹,外敷病人神阙穴,每日换药2次,以腹水消退为度。

神阙穴为任脉要穴,可治疗消化系统及泌尿系统诸脏腑疾病。"消臌散"中大戟、甘遂、商陆、牵牛子4药性味苦寒,具有泻水逐饮,消肿散结之功效,治疗肝硬化腹水可起到利二便,消除浮肿及腹水的作用。这类药物口服具有较大毒性,但通过神阙穴的局部吸收毒性变小安全可靠。方中冰片开窍醒脑,清热止痛,可促进诸药通过穴位吸收,同时可刺激神阙穴发挥其温阳回阳,理气化湿之功效。穴位刺激及药物的吸收可起到双重调节作用,使阴阳、寒热平衡,适用于各证型肝硬化腹水病人。应用此疗法可使患者尿量明显增加,大便易于排泄,腹胀症状明显改善,腹水迅速消退。本文通过对两组患者的临床疗效观察,证实神阙穴外敷"消臌散"的治疗组临床治疗有效率明显高于对照组,而且疗程明显缩短,同时可减少血浆、白蛋白及利尿剂等药物的应用,节省医疗费用。

3.温脾止泻散敷脐治疗婴幼儿秋季腹泻

配方:吴茱萸、苍术、车前子、白胡椒、肉桂、丁香(3:3:3:2:2:1),药物研末过筛,每袋5 g分装。<6个月取1.5~2 g,6~12个月取2.5 g,1~3岁取5 g,温开水或米醋调成糊状,敷脐,外贴伤湿止痛膏固定,24 h更换1次,连用3~4次。对照组应用西药,常规使用抗生素、病毒唑,有脱水者给予补液,

补充电解质。

4.中药敷脐治疗慢性前列腺炎30例

方法:

王不留行、红花、茜草、菖蒲、黄柏、滑石、桂枝、艾叶、香附、枳壳各等份。上药研细后过120目筛,高压灭菌后装瓶备用。治疗时取其适量,以少量白酒调成糊状,置于洗净的脐窝,外用胶布固定。更换1次/d,10次为1个疗程,疗程之间休息2 d。

5.盐酸丙米嗪加葱白硫磺散敷脐治疗遗尿症的疗效观察

6.中药敷脐在腹部手术后对肠功能恢复的疗效观察

76个中药外敷肚脐偏方讲解

76个中药外敷肚脐偏方 药物敷脐:独特而理想的给药途径对危重病人口服药疗效不显著者,敷脐疗法可收奇效。 肚脐没有皮下脂肪,血管非常丰富,所以药物易于渗透、吸收,加上药物不受胃酶的干扰破坏,因此用药量少、见效快。肚脐作为人体一个独特的给药途径,用药物贴敷或施以热熨等方法,有复元回阳、开窍固气之功能。特别适合于有胃肠、肝脏疾病的患者,由于中药敷肚脐不经肝脏代谢,可减少毒副反应,因此是一条理想的给药途径. 1.天麻或天麻片 穴位:神阙穴(肚脐) 方法:从药店买来成块的天麻或中成药天麻片,打粉后填入肚脐内,外面用医用纱布和医用胶布固定。每天晚上贴,早晨取下。 疗小叶增生的外敷方法 小叶增生大概是女性朋友中最常见的疾病了。很多女性朋友都有过这样的经历:经常郁闷,便会发现自己一侧或两侧乳房中出现了肿块,摸上去感觉硬硬的,又很有韧性,有点儿像摸橡皮块的感觉,用手去推还能推动,这就是小叶增生。 其实小叶增生不是什么大不了的疾病,大多数患上此症的女性朋友会在发病数月或一两年后自行缓解,无需治疗。不过,也有一小部分人是一直有着小叶增生的,虽然不痛不痒,但是乳房中有肿块,终究是一件让人心里不太舒服的事情,有些女性还总担心它会转化成肿瘤什么的,所以,我给大家提供一则可以帮助消除小叶增生的外治方法:把天麻打成粉填入肚脐内。 友情提示: 配合逍遥丸,效果更好 2.胃气不足。方法:取一粒健胃消食片或补中益气丸捣碎,填入肚脐,用医用纱布和医用胶布固定;每次贴12个小时,然后休息12个小时。 3.肚脐敷药治疗鼻炎 ,处方:党参10g,白术7g,干姜5g,炙甘草3g,扑尔敏2粒。粉碎成细粉,填神阙穴 4.自汗,盗汗,遗尿-----用五倍子打成粉贴在肚脐上。 可用五倍子15克(或五倍子30克、朱砂3克),焙干研细,睡前敷于肚脐或涌穴上治疗盗汗。 5.失眠-----桑葚子煮汤。还可用归脾丸,贴在肚脐上。用医用纱布和医用胶布固定,晚上贴上,早上拿下来。 6.十滴水滴肚脐,寒热两邪通吃 把十滴水滴在肚脐里,外面用医用纱布和医用胶布封盖,12个小时以后取下。 夏天天气炎热,人们都喜欢吃生冷寒凉的瓜果、当时觉得很舒服,但时间久了,肠胃就容易受寒,呕吐或腹泻。很多人都找不到原因在哪儿,往往都是随便吃点什么止泻药就了事,殊不知,大热天过

民间疗法—敷脐

2.敷脐疗法 2.1.含义:是将药物放在脐部,上面用胶布或纱布等覆盖固定,以防治疾病的一种外治方法。 敷脐疗法属中医外治疗法的范畴,可广泛应用于内、儿、妇、五官、皮肤各科常见疾病,不但见著于历代典籍,而且广泛流传应用于民间。其疗效可靠,取材方便,操作简单,作用迅速而痛苦小,尤适用于儿童、妇女、老人等畏针忌药者,是群众乐于接受的一种治疗方法。(505 神功元气袋、贴肚脐治痔疮的肛泰等). 它是以中医经络学说,脏腑学说为理论基础,根据病情需要,选择相应的药物

治疗,制成膏、丹、丸、散、糊等剂型敷于脐部,通过疏通经络,调整脏腑功能,以达到防治疾病的目的。 特点:简、廉、效、安全。最早见于《五十二病方》中已有肚脐填药、敷药、涂药及角灸脐法的记载,此可谓开脐疗实际运用之先河。历代医家均有所发挥。 2.2.理论基础:先天之根、胎儿营养来源。“神阙” 穴,认为“脐通百脉” . 2.3.常用药物和剂型: 根据病情和体质不同而辨证之。 脐疗用药应遵循以下原则: ①脐疗用药必须遵循辨证施治、选方用药的原则。 ②所用药均应有一定的刺激性,但又

不致发泡溃破,损伤皮肤。 ③所用药物应气味俱厚,但有毒之品一定要控制用量,做到低毒高效。 ④应注意选择具有浓烈芳香走窜性味的药物,以便增强药剂的皮肤穿透性。 ⑤一般选用醋、酒、油、水等作调和剂,或以其减缓药物性味,或以其增强药物通达走窜之性,或以其调 和赋形,也均是必不可少的。 散表寒:葱白、生姜、荆芥、紫苏等;温里寒:肉桂、附子、干姜等;消食积:莪术、莱菔、莪术等;驱虫积:乌梅、槟榔等;利尿:猪苓、大戟、甘遂等;理气:陈皮、木香等;活血:当归、川芎、丹

穴位贴敷疗法经验方大全

穴位贴敷疗法经验方大全感冒 处方:白芥子、薄荷各适量,鸡蛋两个; 穴位:神阙、大椎、涌泉; 方法:将白芥子、薄荷研细,取鸡蛋清调药,敷贴神阙、大椎及涌泉穴。此治风寒感冒。处方:淡豆豉30g,连翘15g,薄荷9g,葱白适量; 穴位:风池、大椎; 方法:将前三味药混合研细过筛,用药20g,加入葱白适量,捣融如膏,敷贴风池、大椎穴,再以冷水滴药膏上,覆以纱布。此治风热感冒。 咳嗽 处方:瓜蒌大者1枚,贝母50g,青黛15g,蜂蜜120g; 穴位:肺俞、大杼、后溪; 方法:先将贝母、青黛混合碾为细末,再放连籽、皮的瓜蒌捣融,放蜂蜜入锅内加热,炼去浮沫,入以上三味药,调和如膏状,分别摊贴在肺俞、大杼和后溪穴上,盖以纱布用胶布固定。每日或隔日换药1次。此用于干咳、久咳、热咳等证。 处方:白芥子18g,吴茱萸18g,麻黄6g,白凤仙花全草1株;

穴位:肺俞、膻中、涌泉; 方法:前三味药研细末,凤仙花捣融,用酒共调匀,敷贴在肺俞、膻中、涌泉穴处,外用纱布扎紧及胶布固定。此用于寒咳。 哮喘 处方:老姜9g,麻黄4.5g; 穴位:膏肓、大杼; 方法:二味煎取浓汁,再用浓汁熬膏,将药膏摊在狗皮膏上,敷贴背部膏肓、大杼穴。处方:白矾30g,面粉、醋各适量; 穴位:足心; 方法:将上三味和匀做成小饼状,敷贴患者两足心,布包一昼夜。 处方:白芥子45g,半夏9g,轻粉6g; 穴位:天突、肺俞; 方法:三味药共研细末,取少量,用蜂蜜调敷天突、肺俞穴。 中暑 处方:鹅不食草适量; 穴位:鼻孔;

方法:上一味,晒干,研为细末,装入磁瓶内,用蜡封口备用。每用时,取药末约0.5g,放入鼻孔中。此治感冒暑湿证。 处方:田螺3枚,青盐1g; 穴位:脐下; 方法:田螺捣烂,入青盐,摊成膏,敷于脐下1寸处。此治暑证二便不通。 呕吐 处方:白矾、面粉各适量; 穴位:涌泉; 方法:白矾研细末,加面粉适量,用醋或开水调成膏状,敷贴于涌泉穴。此治热性呕吐。处方:吴茱萸(炒)30g,生姜1块,香葱10余根; 穴位:脐腹; 方法:上三味,共捣成饼,蒸热敷贴在脐腹处。此治寒性呕吐。 呃逆 处方:皂角末10g; 穴位:鼻孔; 方法:上一味,用一纸筒取少许药末,放入鼻孔中,得嚏即止。此治突呃不止证。

(33)中药敷肚脐,暖身有奇效

(33)中药敷肚脐,暖身有奇效 中药敷肚脐,暖身有奇效 肚脐(也叫神阙)没有皮下脂肪,血管非常丰富,所以药物易于渗透、吸收,加上药物不受胃酶的干扰破坏,因此用药量少、见效快。肚脐作为人体一个独特的给药途径,用药物贴敷或施以热熨等方法,有复元回阳、开窍固气之功能。特别适合于有胃肠、肝脏疾病的患者,由于中药敷肚脐不经肝脏代谢,可减少毒副反应,因此是一独特而理想的给药途径,对危重病人口服药疗效不显著者,敷脐疗法可收奇效。另外,有一种说法:《艾灸神阙(肚脐眼),万病自灭》! 一、功能与原理 肚脐有个孔,把药放在肚脐,用纱布把它封住去睡觉,药力就会进入到人体内。

为了增加药力,可每次取药末(药粉)适量,滴几滴醋调成硬糊状,敷于脐中,以纱布覆盖,用医用胶布固定(伤湿止痛膏等都可,用剪子剪一小块),这样能增强疗效。皮肤敏感者可缩短敷脐时间。 用热性药外敷刺激神阙穴(肚脐),调动人体功能,舒筋活血,使身体气血畅通,让血液流速加快,增加人体热量,从而达到暖身的目的。 二、适用范围 14岁以上男女均可,对年老者效果稍差。 三、配方 花椒10克白胡椒60克肉桂20克附子5克炮姜10克陈皮5克。

四、制作 将花椒,陈皮,胡椒,肉桂,附子,炮姜研末,密封备用。 五、方法 敷药时将神阙穴(肚脐)周围擦洗干净,平卧,取配制好的药末(药粉)适量,(为了增加药力,可每次取药末(药粉)适量,滴几滴醋调成硬糊状)放入肚脐孔,用医用胶布(伤湿止痛膏等都可,用剪子剪一小块)盖住固定即可。最好晚上睡觉前用,白天不需要拿下来。一般保留6~12小时即可。 使用本方后,敷药的神阙穴(肚脐),会有一股暖流冲向全身,让人红光满面,精神倍增,冬季怕冷的朋友,请用此法。 注:生姜、干姜和炮姜本为一物,均能温中散寒,适用于脾胃寒证。由于鲜干质量不同与炮制不同,其性能亦异。生姜

中药外敷肚脐疗法偏方(下)

中药外敷肚脐疗法偏方(下) 31、中药敷脐外治类风湿性关节炎:麝香1、5克;龙骨、虎骨、附子、雄黄、乳香、没药、胡椒、小茴、青盐等分为末。将麝香入肚脐中,外用药末放麝香周边做圈围住,用槐树皮灸一百二十壮,中间不时的须换槐皮。注意事项:治疗中需注意避免风寒,戒油腻、生冷、酒色。32、治小腿肿:细辛粉末9-15g,和水或蜂蜜调匀成糊剂,贴于脐部,至少3d,伤湿止痛膏固封,当天消肿。33、前列腺炎:可以缓解因前列腺炎所导致的疼痛。还可以用于治疗冷凉腹痛,小儿腹泻,男女老少都可以使用,没有副作用。一个贴敷在肚脐上的小方子丁桂散:丁香0、3克。肉桂1克研粉(1:3)加食醋拌用手捏成团,贴敷在肚脐上,固定、冷天7-8小时,热天3-4小时(每天一次,一般贴一周)34、前列肥大:白胡椒15克,细辛15克,研末,取药3克,放脐窝中,外以麝香壮骨膏固封。3天换药1次,10次为一疗程,后停2天继续下疗程,(前列腺肥大,小便淋漓,难解而无湿热者有较好的疗效。35、小孩腹泻——黑枣捣糊贴肚脐眼:除了发烧,小孩子还容易腹泻,这时候,可以把黑枣去核,捣成糊,贴在肚脐眼上,一晚上就有效果。如果是肚子痛,就拿胡椒粉和成糊,点上些醋,捏成小饼团,贴肚脐眼上。36、自汗或盗汗:用药物敷脐,通过神阙穴调节心肺肾之阴气,泄阴

火,固阴精,使心肾相交,虚火下移,营卫调和,腠理固密,汗出自止。张氏用朱砂3克,五倍子9克,共研细为末,备用。用时先将脐心洗干净,然后将药末放入脐中,用大块胶布固定,每日换药1次。治疗各种盗汗症收到满意效果。37、水肿:但对于一些久病不任克伐者,或汤药难进者,用药物贴脐治疗有预想不到的效果。杜氏根据脐乃人体出生前摄取天然清气和水谷精微,排泄代谢产物之通道,皮内血管丰富,通透力强之理,用制甘遂、冰片各6克,研细为末,填脐,外用麝香追风膏固定。用于治疗因心力衰竭而引起的下肢或全身浮肿,正气极虚而邪气炽盛的危重症,收到满意效果。认为该法能调达气机,使紊乱的升降出入功能恢复正常,水邪得去而正气不伤。38、治疗肝硬化腹水:用麝香温脐散(麝香0、6克,阿魏、硼砂各6克,白酒500毫升,猪膀胱1具)外敷脐部,方法是将上药共研细为末,与白酒同放进猪膀胱内,用细线扎紧外敷脐部,固定3天即可见效。共治疗肝硬化腹水15例,其中14例显效,1例无效。39、中成药脐疗治便秘:1)大黄片方取本品2粒研为细未,置伤湿止痛膏中央,外敷肚脐孔处,固定,每日1换,连续3~5天。可清热导滞。适用于便秘,大便干结,小便短赤,面红身热,或兼有腹胀腹痛,口干口臭,心烦,舌红苔薄黄,或黄燥,脉滑数等。2)补中益气丸取本品1粒,研为细末,敷于肚脐孔处,外用敷料包扎,胶布固定,每日换药1次,连续7~

中医敷脐疗法学习资料

中医敷脐疗法学习资料 敷脐疗法是把药物敷贴在脐部的一种特定的敷贴疗法。中医 敷脐疗法有着悠久的历史,早在春秋时的帛书<五十二病方>中就有肚脐敷药、涂药的记载,开脐疗之先河。到明.李时珍的《本草纲目》,清.赵学敏的《串雅内外编>都有关于脐疗方法的丰富记载。 1.敷脐疗法的原理 脐是神气通行出人门户,胎儿通过脐带从母体吸收营养,而脐中之穴是神厥。神阙在胸腹正中,上连心肺,中经脾胃,下通肝肾,是经气汇海,五脏六腑之本,该穴是任脉的要穴,任脉主-一身之阴,足阳明胃经、冲脉挟脐而行,督脉贯脐中央,带脉横围于腰如束带,故脐与五脏六腑,十二经脉,经八脉有着天然的联系,“脐通百脉"之说是有着充足的依据的,故敷脐有治百病作用;胎儿之脐在.腹部又是最后闭合,出生后此处的表皮角质层最薄,屏障功能最弱,皮下无脂肪,皮肤和筋膜、腹膜直接相连,而且脐下腹膜之中还有丰富的静脉网与静脉相吻合,并且腹下动脉分支也通过脐部。因而敷脐之药,其有效成份很容易通过动静脉的血液循环、经气运行而达全身。脐中形成凹窝,便于药物存放,也易被吸收渗透。 2.脐疗的适应范围 将药物敷置于脐部,常用于感冒头痛、咳嗽气喘、胃痛、腹痛、眩晕盗汗厌食、呕吐、便秘、泄泻、尿闭、水肿、淋证、遗精、遗尿、阳痿阴挺、痛经、闭经崩漏、带下、头而五官疾患如口腔溃疡等各科病

症。 3.脐疗给药方法 脐部给药的方法很多,常用的剂型有丸、散、青、丹、饼、糊等,如丁桂散、暖脐膏等。脐疗-般用选定的药物研成细末,或作散剂填脐用,或用各种水、酒、醋、蜜等液态调和剂,调做膏剂敷贴脐部,或用新鲜湿润药物直接捣如泥状,置于脐中,然后用胶布或纱布、塑料纸等覆盖固定,以免药物脱落。如对胶布过敏,则可用绷带绕腰腹固定。根据 病情或数小时撤去,或每1~2天,或3~5天换药--次。 4.脐疗的注意事项 (1)严格脐部消毒,预防感染。-般可用75%的酒精或碘伏涂擦脐部,进行常规消毒。 (2)在冬季尤其要注意保暖,防止腹部受寒。 (3)施药之前要详细了解病史,并询问有无过敏史和孕育胎产史,避免过敏反应或引起堕胎、流产等副作用。孕妇一般应慎用。 (4)如脐疗用于小儿,应注意加强护理.防止用手抓挠.避免敷药脱落。同时小儿皮肤娇嫩,不宜使用有强烈刺激性的药物,贴药时间也不宜过长,一般控制在1~2小时左右为宜。

穴位贴敷

穴位贴敷 穴位贴敷疗法,是以中医经络学说为理沦依据,把药物研成细末,用水、醋、酒、蛋清、蜂蜜、植物油、清凉油、药液甚至唾液调成糊状,或用呈凝固状的油脂(如凡士林等)、黄醋、米饭、枣泥制成软膏、丸剂或饼剂,或将中药汤剂熬成膏,或将药末散于膏药上,再直接贴敷穴位、患处(阿是穴),用来治疗疾病的一种无创痛穴位疗法。它是中医治疗学的重要组成邓分,是我国劳动人民在长期与疾病作斗争中总结出来的一套独特的、行之有效的治疗方法,它经历了无数次的实践、认识、再实践、再认识的发展过程,有着极为悠久的发展历史。 发展历史 早在原始社会里,人们用树叶、草茎之类涂敷伤口治疗与猛兽搏斗所致的外伤而逐渐发现有些植物外敷能减轻疼痛和止血,甚至可以加速伤口的愈合,这就是中药贴敷治病的起源。在1973年湖南长沙马王堆3号汉墓出土的我国现存最早的医方专著《五十二病方》,有"蚖……以蓟印其中颠"的记载,即用芥子泥贴敷于百会穴,使局部皮肤发红,治疗毒蛇咬伤。书中还有创口外敷即有"傅"、"涂"、"封安"之法,所载的酒剂外涂止痛和消毒的资料,当为酒剂外用的最早记载,为后世所广泛应用。

春秋战国时期,对穴位贴敷疗法的作用和疗效已有一定的认识逐步运用于临床。在《灵枢·经脉篇》记载:"足阳明之筋……颏筋有寒,则急引颊日移口,有热则筋缓,不胜收放僻,治之以马膏,膏其急者,以白酒和桂,以涂其缓者……",被后世誉为膏药之治,开创了现代膏药之先河。 东汉时期的医圣张仲景在《伤寒杂病论》中记述了烙、熨、外敷、药浴等多种外治之法,而且列举的各种贴敷方,有证有方,方法齐备,如治劳损的五养膏、玉泉膏,至今仍有效地指导临床实践。华佗在《神医秘传》中治脱疽"用极大甘草,研成细末,麻油调敷极厚,逐日更换,十日而愈。" 晋唐时期,穴位贴敷疗法已广泛地应用于临床。晋·葛洪的《肘后备急方》中记载"治疟疾寒多热少,或但寒不热,临发时,以醋和附子末涂背上",并收录了大量的外用膏药,如续断青、丹参青、雄黄膏、五毒神膏等,注明了具体的制用方法,其用狂犬脑外敷伤口治疗狂犬病的方法,实为免疫学之先驱。唐·孙思邈在《孙真人海上方》中写道:"小儿夜哭最堪怜,彻夜无眠苦通煎,朱甲末儿脐上贴,悄悄清清自然安",并提出了"无病之时"用青摩卤上及足。动以避"寒心"等求病先防的思想。 宋明时期,中药外治法不断改进和创新,极大地丰富了穴位贴敷疗法的内容。如宋代《太平圣惠方》中记载:"治疗腰腿脚风痹冷痛有风,川乌头三个去皮脐,为散,涂帛贴,须臾即止"。《圣济总录》

个中药外敷肚脐偏方

个中药外敷肚脐偏方 药物敷脐:独特而理想的给药途径对危重病人口服药疗效不显著者,敷脐疗法可收奇效。 肚脐没有皮下脂肪,血管非常丰富,所以药物易于渗透、吸收,加上药物不受胃酶的干扰破坏,因此用药量少、见效快。肚脐作为人体一个独特的给药途径,用药物贴敷或施以热熨等方法,有复元回阳、开窍固气之功能。特别适合于有胃肠、肝脏疾病的患者,由于中药敷肚脐不经肝脏代谢,可减少毒副反应,因此是一条理想的给药途径. 1 :天麻或天麻片 穴位:神阙穴(肚脐) 方法:从药店买来成块的天麻或中成药天麻片,打粉后填入肚脐内,外面用医用纱布和医用胶布固定。每天晚上贴,早晨取下。 疗小叶增生的外敷方法 小叶增生大概是女性朋友中最常见的疾病了。很多女性朋友都有过这样的经历:经常郁闷,便会发现自己一侧或两侧乳房中出现了肿块,摸上去感觉硬硬的,又很有韧性,有点儿像摸橡皮块的感觉,用手去推还能推动,这就是小叶增生。 其实小叶增生不是什么大不了的疾病,大多数患上此症的女性朋友会在发病数月或一两年后自行缓解,无需治疗。不过,也有一小部分人是一直有着小叶增生的,虽然不痛不痒,但是乳房中有肿块,终究是一件让人心里不太舒服的事情,有些女性还总担心它会转化成肿瘤什么的,所以,我给大家提供一则可以帮助消除小叶增生的外治方法:把天麻打成粉填入肚脐内。 友情提示:

配合逍遥丸,效果更好 2;胃气不足。方法:取一粒健胃消食片或补中益气丸捣碎,填入肚脐,用医用纱布和医用胶布固定;每次贴12个小时,然后休息12个小时。 3;肚脐敷药治疗鼻炎,处方:党参10g,白术7g,干姜5g,炙甘草3g,扑尔敏2粒。粉碎成细粉,填神阙穴 4 ;自汗,盗汗,遗尿-----用五倍子打成粉贴在肚脐上。 可用五倍子15克(或五倍子30克、朱砂3克),焙干研细,睡前敷于肚脐或涌穴上治疗盗汗。 5 ;失眠-----桑葚子煮汤。还可用归脾丸,贴在肚脐上。用医用纱布和医用胶布固定,晚上贴上,早上拿下来。 6:十滴水滴肚脐,寒热两邪通吃,把十滴水滴在肚脐里,外面用医用纱布和医用胶布封盖,12个小时以后取下。夏天天气炎热,人们都喜欢吃生冷寒凉的瓜果、当时觉得很舒服,但时间久了,肠胃就容易受寒,呕吐或腹泻。很多人都找不到原因在哪儿,往往都是随便吃点什么止泻药就了事,殊不知,大热天过食寒凉之物所导致的肠胃问题可不是这么简单解决就万事大吉了,不注意的话,往往就此埋下了病根。既能祛寒,又能祛火,一滴入脐,正好对付暑天之火和食物之寒,寒热两邪通吃,治疗夏天出现的肠胃问题,效果特别好。 7:前列腺肥大:白胡椒细辛各15克,研粉每次取药3克敷于肚脐处,外用麝香风湿膏盖上,3日换一次,10次为1疗程,后停2天继续1疗程,本方对前列腺肥大,小便淋漓难解而无湿热者,有较好的疗效。

中药外敷治疗多种疾病敷脐疗法

中药外敷治疗多种疾病敷脐疗法 中药外敷疗法是将中草药切碎、捣烂,或加入一定辅料调成糊状后,敷于患处或特定穴位(常用的为神阙穴和涌泉穴),从而起到舒筋活络、祛瘀生新、消肿止痛、清热解毒等功效的一种外治法。该疗法历史悠久,方简效捷,现重点介绍中药外敷神阙和涌泉。【中药敷神阙】神阙即肚脐,此处皮肤是全身表皮角质层最薄,屏障功能最弱的地方,药物敷于此,易于穿透、弥散而被吸收,可发挥神奇的治疗作用。药物敷脐后最好热敷半小时,可使局部毛细血管稍微扩张,促进药物吸收。少数患者在初次用药时,脐周会隐隐作痛,或肠鸣软便,或呕恶不适,不必过于担心。中药敷脐在临床上应用广泛,具体如下:(1)感冒:葱、姜、淡豆豉、盐各适量炒热敷脐。(2)肠胃炎:生白芷末60克,小麦粉15克,食醋调糊敷脐。(3)黄疸:茵陈、栀子、芒硝、大黄各30克,杏仁、常山、鳖甲、巴豆霜各12克,豆豉60克,共煎汁热敷于脐。(4)便秘:生姜60克,豆豉15克,葱头3根,共捣敷脐。(5)尿闭:葱、姜、蒜共捣敷脐中;或葱、车前子捣敷脐中;或用海金砂6克捣敷;或用鲜青蒿200至300克,捣烂敷脐。(6)遗精:五倍子、牡蛎,盐水调敷脐中。(7)腹胀:厚朴、枳壳等量研末,每次取0.3克,食醋调后敷脐。【中药敷涌泉】涌泉穴

位于足心,是人体最重要的养生穴位之一,中药敷涌泉蕴含着“上病下取,引火归原”之意,适应症广,简便验廉,可治疗感冒、呕吐、发热、火眼等病症,还可用于催产,具体应用如下。(1)口腔炎:吴茱萸5至15克,研末,加适量陈醋调成糊状敷涌泉穴,24小时后取下。也可用吴茱萸15克,胡黄连6克,大黄6克,生南星3克,研末,以醋调后敷涌泉穴,12小时后取下。(2)小儿口角流涎:吴茱萸12克,胆南星4克,研末,用陈醋糊后敷涌泉穴;或用生南星9至12克,研粉,醋调后于临睡前外敷涌泉穴,连用2至4天。(3)腮腺炎:吴茱萸9克,虎杖5克,紫花地丁6克,胆南星3克,研末,醋调后敷涌泉穴。(4)小儿哮喘:吴茱萸10克,研末,醋调后敷涌泉穴,48小时后取下。(5)鼻衄:将大蒜捣成泥状,左侧流血敷右侧涌泉穴,右侧出血敷左侧涌泉穴,一般1小时左右流血可止。(6)肺结核咯血:大蒜10克,硫磺粉6克,肉桂粉8克,冰片8克,捣匀敷贴双侧涌泉穴,隔日换药1次。奇效的敷脐疗法艾叶和白酒贴肚脐的特效好方法用艾叶和白酒捣成一厘米厚,三厘米宽的圆糊饼状,贴在肚脐上,不过十来分钟,本来闻不到香气的鼻子就闻到了香味,读完想想有道理,鼻窦炎一般都是元气不足,寒凝鼻窍所致,而艾叶理气逐寒,通过白酒助力,定能把寒气驱散,恢复元气,特别是肚脐这个地方,对风湿,脾虚寒等症应该也有特

神阙贴敷脐治疗胃痛30例观察

神阙贴敷脐治疗胃痛30例观察 关键词胃痛神阙贴外治法对照观察 神阙贴是一种远红外线治疗贴剂,2005年4月至6月间我们采用神阙贴敷贴神阙穴对30例胃痛病人进行了观察,现总结如下。 1 临床资料 1.1 病例入选标准:根据2002年版中国协和医科大学出版社《国家执业医师指导》胃痛篇拟定。入选年龄:18-60岁;入选性别:男女均选。诊断标准:①胃脘部疼痛,常伴食欲不振,痞闷胀满,恶心呕吐,吞酸嘈杂或吐清水,大便不调;②发病常与饮食不当、精神因素、受寒劳累等因素有关;③起病急或缓,慢性病程,常有反复发作史;④上消化道X线钡餐或胃镜或病理组织学检查提示有胃、十二指肠粘膜炎症、溃疡等。排除标准:①上消化道出血;②肝炎、胆囊炎、胰腺炎、肺炎、阑尾炎、心肌梗塞、肾盂肾炎等病出现的胃痛;③过敏体质;④未按规定用药,无法判定有效或资料不全等影响疗效和安全性判定者。 1.2 一般资料:60例入选者均选自本院门诊病人,随机分为治疗组30例,对照组30例。治疗组中,男23例,女7例;年龄最大52岁,最小18岁;病程最长12天,最短3天,平均5.4天。对照组中,男24例,女6例;年龄最大51岁,最小19岁;病程最长11天,最短3天,平均5.3天。中医辨证分型:治疗组:肝胃不和26例,脾胃虚弱4例;对照组:肝胃不和25例,脾胃虚弱5例。 2 治疗方法 治疗组使用“神阙贴”(由武汉嘉业堂生物工程有限公司研制)贴脐部(神阙穴),每次1贴,每次贴敷18小时,每日1次,连用2周。对照组使用“胃必治”(哈尔滨凯程制药公司出品)2片/次,1日3次,饭后吞服,连续用药2周。 3 疗效观察 3.1 疗效判断标准:治愈:临床症状消失,食欲正常;检查提示溃疡愈合、粘膜组织学改变基本恢复正常。好转:症状消失或减轻;检查提示溃疡、粘膜组织学改变减轻。无效:未达到好转标准者。 3.2 统计学处理:等级资料用Ridit分析。

76个中药外敷肚脐偏方

76个中药外敷肚脐偏方 【非常实用】肚脐眼上敷点它一月瘦10斤外敷肚脐眼,减肥不求人。很多MM减肥很长时间了都没有成功,有的是因为没有坚持,有的则是方法不对,其实减肥方法中用中医方法最安全,也很有效,还不用忌嘴,下面是中医配方,照着做,1个疗程瘦10斤不成问题,赶紧试试吧。肚脐眼上敷点它一月暴瘦10斤材料半夏、荷叶各10克,茯苓、泽泻各15克,焦三仙9克,二丑[牵牛子炒香,就是炒二丑]、槟榔各5克。用法上药共研细末,贮瓶备用。用时每取药末15~30克,用鲜荷叶捣烂取汁或用大黄15克水煎取汁调成软膏状,敷于脐部,外以纱布覆盖,胶布固定。每日换药1次。1个月为1疗程。功用健脾利湿,利水减肥。主治肥胖病。疗效一般用药10日以上,必日见其效。附记本散亦可内服,每次服3~5克,日服3次,温开水送服。内外并治,效果更好。外用减肥方材料番泻叶15克,泽泻、山楂各30克,油麻稿(又名油草)50克。用法上药共研细末,贮瓶备用。用时每取药末15~20克,以红茶水(浓汁)调和成软膏状,敷于肚脐上,外以纱布盖上,胶布固定。每日换药1次。功用清胃热,健脾运,利水湿,散痰饮。主治肥胖病。疗效治疗50例,连用月余,有效率达100%。外治敷贴三要穴刁吉祥安徽郎溪中医院

外治敷贴“穴位”法,是根据经络学说的理论,结合机体的生理特征,从整体观出发治疗疾病的方法之一。按“经络所通,主治所及”的原则,用性味不同的药物敷贴在某一特定的俞穴上,通过皮肤、黏膜吸收,作用于经络,使脏腑功能气血调和。外治敷贴的穴位很多,现常选劳宫、涌泉、神阙三穴。劳宫穴:即两手掌心处,属于手厥阴心包经。古有“掌属心,心主汗,用握药,能发汗,并治积聚和老人虚寒便秘,握药又能下积”的说法。如有小儿感受风寒,用香豉3克研末,葱白头3根,捣乱如泥,二者混合,加开水少许调敷“劳宫”穴可愈的记载。 涌泉穴:即双足心处,属于足少阴肾经的起始穴位,是下焦病的重要穴位。关于涌泉穴外治的记载很多。例如《串雅》及《万病回春》就有“鼻血不止,可取蒜一枚,捣泥贴'涌泉’穴,左鼻出血贴左足心,右鼻出血贴右足心,两鼻俱出血,则两足同时敷贴。” 神阙穴:即肚脐处。神阙穴可补虚泻实,可升可降,在治疗应用上有广泛性和重要性。如用五倍子3克、吴茱萸1.5克、胡椒7粒,酒和为饼敷于脐以治虚脱喘急。取五倍子、龙骨、牡蛎各10克,研末醋调敷于神阙穴治盗汗,多可取效。 李国勤:穴位贴敷的疗效和穴位、药物选择有关

中药外敷治疗多种疾病敷脐疗法

效,所以记在此。-刚刚实验了一下,一贴下去足三里和风池穴就开始发涨,接着腰眼发涨发热,不过我是用高粱酒混合艾叶,然后用手心放在上面,二十分钟后全身舒服,真的是酒不醉人人自醉,最初的效果竟然是整条膀胱经和胃经,而膀胱经的起点是鼻子上的晴明穴,胃经的起点是迎香穴,然怪对鼻窦炎特效,以后这类患者不用再服用抗生素了,厦门日报的这个提供者功德无量。不过有一点便秘者不宜,酒最好用高粱酒泡过的药酒。 指压肚脐无比神奇方法很简单:只要用手指压在肚脐眼上,不需要进行任何揉动,根据自己的舒适程度调整一下按压力度的大小就行了,如果感觉压得太紧就放松一点,如果感到太松了没感觉就压重一点。按压时要平心静气,把意念集中在肚脐眼儿上,数自己的呼吸,数到100次,压脐的时间就够了,每天压一次即可。有一位失眠患者,坚持了一段时间压脐后说:“你说要自然呼吸100次,我只数到50次就睡着了,怎么办呢?”还有一位性功能障碍的患者,坚持每天晚上临睡前压脐,3个月后性功能就恢复了正常。脐疗法是中医外治方法之一药物贴脐疗法依据中医经络学说为理论基础,根据不同病症需要,选择相应药物,贴敷于肚脐部位,外以胶布固定。通过药物对脐部穴位的刺激作用及局部通透作用,以激发经气,疏通经脉,促进气血运行,调整人体脏腑功能,从而达到防治疾病的目的。药物贴

脐疗法,源于古代,流传至今,已有2000多年历史。其疗法主要包括药物贴脐,填脐,纳脐,蒸脐,熏脐,熨脐等。统称贴脐疗法。脐即神阙,又称脐中穴,是经脉系统中任脉上的一个重要穴位。中医认为,脐与十二经脉相联,与脏腑相通。脐为先天之本,生命之本源。“脐者,肾间之动气也,气通百脉,布五脏六腑,内走脏腑经络,使百脉和畅,毛窍通达,上至泥丸,下至涌泉”。现代研究证实,脐中有丰富的静脉网和皮下动脉分支,与全身皮肤结构比较,其表皮角质层最簿,屏障功能最弱,且脐下无脂肪组织,皮肤筋膜和腹壁直接相联,故渗透性强,有利于药物的吸收。除此以外,药物分子可通过脐部进入细胞间质,迅速弥散于血中,极少通过肝脏而免遭破坏,避免了药物经口服后被胃肠道消化液等作用而削弱药力,同时减少药物给肝脏带来的不良反应,以及口服药对胃肠道的刺激和对消化功能的影响,并能充分发挥药效,提高药物的利用率。贴脐疗法的主要作用:1、药物的局部刺激,可使脐部皮肤上的各种神经末梢进入活动状态,通过神经反射,对神经―体液―内分泌―免疫网络起到调节作用,调节机体各项功能。2、药物贴脐的直接作用,即不同的药理作用。3、贴脐加温灸可提高机体免疫功能,具有抗衰老和抗肿瘤作用。4、中医认为贴脐具有以下作用:温通阳气,回阳救逆。治疗虚脱,休克,中风,昏迷等。调理冲任,固经安胎。治疗月经不调,痛

中药敷脐巧治阳痿

中药敷脐巧治阳痿 *导读:笔者自拟壮阳灵敷脐治疗阳痿60例,收效满意,现介绍如下。方药制备:制附子、阳起石、韭子、水蛭各10克,肉苁蓉20克,仙灵脾、…… 笔者自拟壮阳灵敷脐治疗阳痿60例,收效满意,现介绍如下。 方药制备:制附子、阳起石、韭子、水蛭各10克,肉苁蓉20克,仙灵脾、巴戟天、菟丝子、赤芍各15克,制马钱子8克,蜈蚣2条,麝香2克,肉桂、冰片各6克。将药烘干,研成细粉,瓶贮备用。用法:取药粉适量、食醋适量,调膏做伍分硬币大,0.5厘米厚圆饼,贴脐部,盖塑料薄膜与敷料,用胶布固定,每帖72小时,隔天复贴,直至痊愈。另外根据病冈不同,配合心理治疗,性行为治疗及中药内服等。 江苏徐州黎冠东 点评:阳痿一症,病因复杂,中医有命门火衰、情志失调、惊恐伤肾、气血亏虚等分型,现代医学有心理因素、药用因素、神经性因素、内分泌因素、血管性病变、泌尿生殖系统病等区别,但发于临床者,多相兼致病。故本方组合原则为温补肾阳以治其本,疏肝、活血、通络以治其根,结合现代药理调节下丘脑、垂体、睾丸性腺体等中枢神经及内分泌系统。现代药理研究证明,制附子、肉桂、马钱子等药有兴奋性神经作用;肉苁蓉、仙灵脾等药可增强睾丸功能,促进睾酮分泌,具有类雄激素样作用,而

且神阙穴为五脏六腑之根,神元归藏之本;经络通五脏六腑,联络于全身经脉;气功理论认为脐下及丹田之所在;现代医学认为,脐为腹壁最后关闭和最薄处,利于药物渗透与吸收。现代研究证明,脐恰好位于人体的黄金点上,是调节人体机能最佳作用点。从疗效情况分析,年纪越轻,疗效越好,反之较差;病程愈短,见效愈快,反之较慢。总之,此疗法简便宜行,可减少煎煮服药之苦,病人极易接受。

中药外敷肚脐治鼻炎

中药外敷肚脐 药物敷脐:独特而理想的给药途径对危重病人口服药疗效不显著者,敷脐疗法可收奇效。 肚脐没有皮下脂肪,血管非常丰富,所以药物易于渗透、吸收,加上药物不受胃酶的干扰破坏,因此用药量少、见效快。肚脐作为人体一个独特的给药途径,用药物贴敷或施以热熨等方法,有复元回阳、开窍固气之功能。特别适合于有胃肠、肝脏疾病的患者,由于中药敷肚脐不经肝脏代谢,可减少毒副反应,因此是一条理想的给药途径. 1:天麻或天麻片 穴位:神阙穴(肚脐) 方法:从药店买来成块的天麻或中成药天麻片,打粉后填入肚脐内,外面用医用纱布和医用胶布固定。每天晚上贴,早晨取下。 疗小叶增生的外敷方法 小叶增生大概是女性朋友中最常见的疾病了。很多女性朋友都有过这样的经历:经常郁闷,便会发现自己一侧或两侧乳房中出现了肿块,摸上去感觉硬硬的,又很有韧性,有点儿像摸橡皮块的感觉,用手去推还能推动,这就是小叶增生。 其实小叶增生不是什么大不了的疾病,大多数患上此症的女性朋友会在发病数月或一两年后自行缓解,无需治疗。不过,也有一小部分人是一直有着小叶增生的,虽然不痛不痒,但是乳房中有肿块,终究是一件让人心里不太舒服的事情,有些女性还总担心它会转化成肿瘤什么的,所以,我给大家提供一则可以帮助消除小叶增生的外治方法:把天麻打成粉填入肚脐内。 友情提示: 配合逍遥丸,效果更好 2;胃气不足。方法:取一粒健胃消食片或补中益气丸捣碎,填 入肚脐,用医用纱布和医用胶布固定;每次贴12个小时,然后休息 12个小时。? ?3;肚脐敷药治疗鼻炎 ,处方:党参10g,白术7g,干姜5g,炙甘草3g,扑尔敏2粒。粉碎成细粉,填神阙穴 4 ;自汗,盗汗,遗尿-----用五倍子打成粉贴在肚脐上。 可用五倍子15克(或五倍子30克、朱砂3克),焙干研细,睡前敷于肚脐或涌穴上治疗盗汗。 5;失眠-----桑葚子煮汤。还可用归脾丸,贴在肚脐上。用医用纱布和医用胶布固定,晚上贴上,早上拿下来。 6:十滴水滴肚脐,寒热两邪通吃? 把十滴水滴在肚脐里,外面用医用纱布和医用胶布封盖,12个小时以后取下。?夏天天气炎热,人们都喜欢吃生冷寒凉的瓜果、当时觉得很舒服,但时间久了,肠胃就容易受寒,呕吐或腹泻。很多人都找不到原因在哪儿,往往都是随便吃点什么止泻药就了事,殊不知,大热天过食寒凉之物所导致的肠胃问题可不是这么简单解决就万事大吉了,不注意的话,往往就此埋下了病根。 ?既能祛寒,又能祛火,一滴入脐,正好对付暑天之火和食物之寒,寒热两邪通吃,治疗夏天出现的肠胃问题,效果特别好。?

中医护理方案65346

中医护理方案 (试行) 一、常见证候要点 (一)风伤肠络证:大便带血,滴血或喷射状出血,血色鲜红,大便秘结或有肛门瘙痒。舌质红,苔薄黄。 (二)湿热下注证:便血色鲜,量较多,肛内肿物外脱,可自行回纳,肛门灼热,重坠不适。舌质红、苔黄腻。 ((三)气滞血瘀证:肛内肿物脱出,甚或嵌顿,肛管紧缩,坠胀疼痛,甚则内有血栓形成,肛缘水肿,触痛明显。舌质暗紫,苔白。 ((四)脾虚气陷证:肛L门松弛,似有便意,内痔脱出不能自行回纳,需用手法回纳。便血色鲜或淡,伴头晕、气短、面色少华、神疲自汗、纳少、便溏等。 二、常见症状/证候施护 (一) 便血 1、观察出血的色、质、量及伴随症状。若出现面色苍白、脉搏加快、血压下降、头晕、心慌等,及时报告医师,协助处理。 2、指导患者卧床休息,改变体位时宜缓慢,避免剧烈活动。 3.保持肛门及会阴部清洁。 4.遵医嘱给予中药熏洗。 (二)疼痛 1.观察疼痛部位、性质、强度、伴随症状和持续时间。 2.协助患者取舒适体位。 3.指导患者采用放松疗法,如缓慢呼吸、全身肌肉放松、听舒缓的音乐。 4.遵医啊穴位按摩:取足三里,承山等穴。 5.遵医啊耳穴贴压:取门、直肠、神门等穴。 6.遵医嘱中药熏洗。 (三)肿物脱出 1.观察脱出物的大小、颜色,脱出的痔核表面有无糜烂、分泌物、坏死。 2.急性发作期宜采取侧卧位休息。 3.出现痔核轻微脱出时,指导患者手指涂抹润滑油,轻轻将其回纳,回纳后

平卧休息20分钟:如发生嵌顿或突发血栓外痔,及时报告医生,协助处理。 4.遵医嘱中药煎洗。 5.遵医嘱中药外敷。 ((四) 便秘 1.观察排便的频次。 2.遵医属中药保留灌肠。 3.遵医嘱穴位按摩:取天枢、胃俞、足三里、中脘、支沟等穴。 4.遵医嘱艾灸:取气海、三阴交、足三里等穴。 5.遵医嘱耳穴贴压:取直肠、大肠、脾、胃、皮质下等穴。 6.遵医嘱刮痧:刮背脊部膀胱经腰骶段,大肠俞刮至出痧:刮督脉腰阳关至长强至潮红或至出痧;刮肚脐两侧天枢、大横穴至出痧。 (五)肛周潮湿瘙痒 1.指导患者穿宽松清洁内衣,如有污染及时更换。 2.指导患者保持局部皮肤清洁干燥,勿抓挠瘙痒部位。 3.遵医嘱中药熏洗。 4.遵医囑中药外敷。 三、中医特色治疗护理 (一)药物治疗 1.内服中药(详见附录1) 2.注射给药(详见附录1) (二)特色技术 1.艾灸(详见附录2) 2.穴位按摩(详见附录2) 3.穴贴压(详见附录2)。 4.中药保留灌肠(详见附录2) 5.中药熏洗(详见附录2) 6.中药外敷(详见附录2) 7.刮痧(详见附录2) ((三)围手术期护理 1.术后排尿困难者,遵医嘱艾灸,取关元、气海、中极等穴;或遵

小偏方治大病中药敷肚脐太神奇了

小偏方治大病中药敷肚脐太神奇了 肚脐没有皮下脂肪,血管非常丰富,所以药物易于渗透、吸收,加上药物不受胃酶的干扰破坏,因此用药量少、见效快。肚脐作为人体一个独特的给药途径,用药物贴敷或施以热熨等方法,有复元回阳、开窍固气之功能。特别适合有胃肠、肝脏疾病的患者,由于中药敷肚脐不经肝脏代谢,减少毒副反应,是一条理想的给药途径. 1;治疗小叶增生 小叶增生大概是女性朋友中最常见的疾病了。很多女性朋友都有过这样的经历:经常郁闷,便会发现自己一侧或两侧乳房中出现了肿块,摸上去感觉硬硬的,又很有韧性,有点儿像摸橡皮块的感觉,用手去推还能推动,这就是小叶增生。其实小叶增生不是什么大不了的疾病,大多数患上此症的女性朋友会在发病数月或一两年后自行缓解,无需治疗。不过,也有一小部分人是一直有着小叶增生的,虽然不痛不痒,但是乳房中有肿块,终究是一件让人心里不太舒服的事情,有些女性还总担心它会转化成肿瘤什么的。方法:从药店买来成块的天麻或中成药天麻片,打粉后填入肚脐内,外面用医用纱布和医用胶布固定。每天晚上贴,早晨取下。(配合逍遥丸,效果更好)2;胃气不足。方法:取一

粒健胃消食片或补中益气丸捣碎,填入肚脐,用医用纱布和医用胶布固定;每次贴12个小时,然后休息12个小时。3;肚脐敷药治疗鼻炎,处方:党参10g,白术7g,干姜5g,炙甘草3g,扑尔敏2粒。粉碎成细粉,填神阙穴4 ;自汗,盗汗,遗尿-----用五倍子打成粉贴在肚脐上。可用五倍子15克(或五倍子30克、朱砂3克),焙干研细,睡前敷于肚脐或涌穴上治疗盗汗。5 ;失眠-----桑葚子煮汤。还可用归脾丸,贴在肚脐上。用医用纱布和医用胶布固定,晚上贴上,早上拿下来。6:十滴水滴肚脐,寒热两邪通吃? 把十滴水滴在肚脐里,外面用医用纱布和医用胶布封盖,12个小时以后取下。 夏天天气炎热,人们都喜欢吃生冷寒凉的瓜果、当时觉得很舒服,但时间久了,肠胃就容易受寒,呕吐或腹泻。很多人都找不到原因在哪儿,往往都是随便吃点什么止泻药就了事,殊不知,大热天过食寒凉之物所导致的肠胃问题可不是这么简单解决就万事大吉了,不注意的话,往往就此埋下了病根。 既能祛寒,又能祛火,一滴入脐,正好对付暑天之火和食物之寒,寒热两邪通吃,治疗夏天出现的肠胃问题,效果特别好。7:前列腺肥大:白胡椒细辛各15克,研粉每次取药3克敷于肚脐处,外用麝香风湿膏盖上,3日换一次,10次为1疗程,后停2天继续1疗程,本方对前列腺肥大,小

中药外敷治疗多种疾病敷脐疗法教学提纲

中药外敷治疗多种疾病敷脐疗法

中药外敷治疗多种疾病敷脐疗法 中药外敷疗法是将中草药切碎、捣烂,或加入一定辅料调成糊状后,敷于患处或特定穴位(常用的为神阙穴和涌泉穴),从而起到舒筋活络、祛瘀生新、消肿止痛、清热解毒等功效的一种外治法。该疗法历史悠久,方简效捷,现重点介绍中药外敷神阙和涌泉。【中药敷神阙】神阙即肚脐,此处皮肤是全身表皮角质层最薄,屏障功能最弱的地方,药物敷于此,易于穿透、弥散而被吸收,可发挥神奇的治疗作用。药物敷脐后最好热敷半小时,可使局部毛细血管稍微扩张,促进药物吸收。少数患者在初次用药时,脐周会隐隐作痛,或肠鸣软便,或呕恶不适,不必过于担心。中药敷脐在临床上应用广泛,具体如下:(1)感冒:葱、姜、淡豆豉、盐各适量炒热敷脐。(2)肠胃炎:生白芷末60克,小麦粉15克,食醋调糊敷脐。(3)黄疸:茵陈、栀子、芒硝、大黄各30克,杏仁、常山、鳖甲、巴豆霜各12克,豆豉60克,共煎汁热敷于脐。(4)便秘:生姜60克,豆豉15克,葱头3根,共捣敷脐。(5)尿闭:葱、姜、蒜共捣敷脐中;或葱、车前子捣敷脐中;或用海金砂6克捣敷;或用鲜青蒿200至300克,捣烂敷脐。(6)遗精:五倍子、牡蛎,盐水调敷脐中。(7)腹胀:厚朴、枳壳等量研末,每次取0.3克,食醋调

后敷脐。【中药敷涌泉】涌泉穴位于足心,是人体最重要的养生穴位之一,中药敷涌泉蕴含着“上病下取,引火归原”之意,适应症广,简便验廉,可治疗感冒、呕吐、发热、火眼等病症,还可用于催产,具体应用如下。(1)口腔炎:吴茱萸5至15克,研末,加适量陈醋调成糊状敷涌泉穴,24小时后取下。也可用吴茱萸15克,胡黄连6克,大黄6克,生南星3克,研末,以醋调后敷涌泉穴,12小时后取下。(2)小儿口角流涎:吴茱萸12克,胆南星4克,研末,用陈醋糊后敷涌泉穴;或用生南星9至12克,研粉,醋调后于临睡前外敷涌泉穴,连用2至4天。(3)腮腺炎:吴茱萸9克,虎杖5克,紫花地丁6克,胆南星3克,研末,醋调后敷涌泉穴。(4)小儿哮喘:吴茱萸10克,研末,醋调后敷涌泉穴,48小时后取下。(5)鼻衄:将大蒜捣成泥状,左侧流血敷右侧涌泉穴,右侧出血敷左侧涌泉穴,一般1小时左右流血可止。(6)肺结核咯血:大蒜10克,硫磺粉6克,肉桂粉8克,冰片8克,捣匀敷贴双侧涌泉穴,隔日换药1次。奇效的敷脐疗法艾叶和白酒贴肚脐的特效好方法用艾叶和白酒捣成一厘米厚,三厘米宽的圆糊饼状,贴在肚脐上,不过十来分钟,本来闻不到香气的鼻子就闻到了香味,读完想想有道理,鼻窦炎一般都是元气不足,寒凝鼻窍所致,而艾叶理气逐寒,通过白酒助力,定能把寒气驱散,恢复元气,特别是

混合痔中医护理方案

混合痔中医护理方案(试行) 一、常见证候要点 (一)风伤肠络证:大便带血,滴血或喷射状出血,血色鲜红,大便秘结或有肛门瘙痒。舌质红,苔薄黄。 (二)湿热下注证:便血色鲜,量较多,肛内肿物外脱,可自行回纳,肛门灼热,重坠不适。舌质红、苔黄腻。 (三)气滞血瘀证:肛内肿物脱出,甚或嵌顿,肛管紧缩,坠胀疼痛,甚则内有血栓形成,肛缘水肿,触痛明显。舌质暗紫,苔白。 (四)脾虚气陷证:肛门松弛,似有便意,内痔脱出不能自行回纳,需用手法回纳。便血色鲜或淡,伴头晕、气短、面色少华、神疲自汗、纳少、便溏等。舌淡,苔薄白。 二、常见症状∕证候施护 (一)便血 1.观察出血的色、质、量及伴随症状。若出现面色苍白、脉搏加快、血压下降、头晕、心慌等,及时报告医师,协助处理。 2.指导患者卧床休息,改变体位时宜缓慢,避免剧烈活动。 3.保持肛门及会阴部清洁。 4.遵医嘱给予中药熏洗。 (二)疼痛 1.观察疼痛部位、性质、强度、伴随症状和持续时间。 2.协助患者取舒适体位。

3.指导患者采用放松疗法,如缓慢呼吸、全身肌肉放松、听舒缓的音乐。 4.遵医嘱穴位按摩:取足三里、承山等穴。 5.遵医嘱耳穴贴压:取肛门、直肠、神门等穴。 6.遵医嘱中药熏洗。 (三)肿物脱出 1.观察脱出物的大小、颜色,脱出的痔核表面有无糜烂、分泌物、坏死。 2.急性发作期宜采取侧卧位休息。 3.出现痔核轻微脱出时,指导患者手指涂抹润滑油,轻轻将其回纳,回纳后平卧休息20分钟;如发生嵌顿或突发血栓外痔,及时报告医生,协助处理。 4.遵医嘱中药熏洗。 5.遵医嘱中药外敷。 (四)便秘 1.观察排便的频次。 2.遵医嘱中药保留灌肠。 3.遵医嘱穴位按摩:取天枢、胃俞、足三里、中脘、支沟等穴。 4.遵医嘱艾灸:取气海、三阴交、足三里等穴。 5.遵医嘱耳穴贴压:取直肠、大肠、脾、胃、皮质下等穴。 6.遵医嘱刮痧:刮背脊部膀胱经腰骶段,大肠俞刮至出痧;

肚脐疗法

敷脐疗法 敷脐疗法属中医外治法得范畴、中医外治法,源远流长,历史悠久,它起源于秦汉,发展于唐宋,成熟于明清,历代医家对其均有研究,精方妙药层出不穷,治病屡见奇效。历代医家在长期得医疗实践中发现肚脐就是外治法层佳部位之一,随着经验积累,敷脐治疗疾病得范围逐渐 增大,最终形成了具有中医特色得敷脐疗法,堪称中医一绝、 在胚胎时期,脐部就是胎儿连通母体,获得血液、氧气及营养供给得唯一通道、脐在胚胎发育过程中,为腹壁最后闭合之处,表皮角质层最薄,屏障功能最弱,药物易穿透扩散,且脐下无脂肪组织,故渗透力强。脐皮肤除了具有一般皮肤所具有得微循环外,脐下腹膜,还有丰富得静脉网,腹下动脉分支,也通过脐部,可知药物可在脐部扩散到静脉或腹下动脉分支,而进入体循环;脐动脉结特殊(有研究指出,动脉粥样硬化病人得脐动脉壁没有胆固醇堆积),而认为此种特殊结构,就是药物能迅速被吸收得有利条件。加上药物不受胃酶得干扰破坏,因此用药量少、见效快。特别适合于有胃肠、肝脏疾病得患者,由于不经肝脏代谢,可减少毒副反应, 因此就是一条理想得给药途径。加之小儿脏腑娇嫩,肌肤疏薄,对药物反应灵敏,因此内病外治多选用脐部。 现代研究表明,将芳香药物置于脐下,药物不断得刺激脐下皮肤,可激活神经内分泌得反馈作用,促进人体免疫功能得发挥。?中医认为,脐,神阙穴,“神”为一身之主宰,“阙"指重要之处,神阙穴为先天之蒂,后天之气舍,介于中、下焦之间,腹部正中部位,属人身至要之处。神阙穴又就是任脉之要穴,任脉为阴脉之海,循行于腹正中,上连心脏,中经脾胃,下通肝肾,与督脉、冲脉一源三歧,故有脐通百脉之说。神阙与十二经脉相通,与五脏六腑相连,其作用广泛。 《经穴名得考察》指出,“神”乃心灵生命力,“阙”就是君主居城之门,可见,神阙穴就是生命力居住得地方。当胎儿在母体中生长、发育时,均依靠脐带得供血与营养输送,以维持胎儿得生命活动,所以古代中医学家把脐瞧做先天之本、生命之本源。 《素问·痹论》中说"帝曰:营卫之气亦令人痹乎,歧伯曰:营者,水谷之精气,与调五脏,洒陈于六腑也。卫者,水谷之悍气也,其气剽疾滑利,不能入于脉也,故循皮肤之中分肉之间,熏于肓膜,散于胸腹。逆其气则病,从其气则愈,不与风寒湿三气合,故不为痹、"这里所说得营卫之气:相当于机体内得能量;熏者:热量温煦之源地;散者:布散发散之意;肓膜:据多数医家考证,在肚脐最深层,第二、三腰椎椎体前侧,背侧即命门穴,前侧为神阙穴(肚脐)。胸腹:即肚脐里层周围得腹腔太阳神经丛,它主管腹部各脏器得功能活动,若大脑长期受精神刺激,或痰食寒热之 邪伤害胃肠,致使肚脐深层营卫之气合成散布失常,痰浊瘀血留滞在肚脐周围,形成网状、条索状、包块状反应物,加上风寒湿热之邪相合,则关节、筋骨、肌肉、疼痛肿胀僵硬由此而产生。 中医认为"药物入脐,先作用于胃与小肠,再通过脏腑得气化与输布作用,散布于五脏六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