敷脐疗法 敷涌泉穴巧治高血压

敷脐疗法 敷涌泉穴巧治高血压
敷脐疗法 敷涌泉穴巧治高血压

敷涌泉穴疗法巧治高血压

1.吴茱萸散:每晚睡前取20克吴茱萸粉用陈醋调敷双侧涌泉穴,次日取下, 10日为1疗程。

2.桃杏散:桃仁、杏仁各10克,栀子 15克,胡椒7粒,糯米14粒,共研细末,以蛋清或开水调膏敷涌泉穴,每日换药 1次,一般敷药3日后即可见效。

3.蓖麻附子散:将蓖麻仁50克,吴茱萸、附子各20克,共研细末,加生姜 150克,共捣泥,再加入10克冰片和匀调膏贴敷涌泉穴,一般敷药2-5日后即可见效。

4.茱萸肉桂散:吴茱萸、菊花、肉桂各等份研细末,取药末50克水煎泡脚,另取药末10克用蛋清调敷涌泉穴,主治肝阳上亢型高血压所致的眩晕,每晚用药1次。

敷脐疗法巧治高血压

1.吴萸川芎散:吴茱萸、川芎各等份共研细粉,每次取5-10克敷神阙穴,外用麝香止痛膏固定,每3日换药1次。

2.萸芎白芷散:吴茱萸、川芎、白芷各30克,共研细末,装入瓶内密封备用,每次取15克,用脱脂棉薄裹成小球紧压于脐窝,外用胶布固定,每天换药1次, 10天为1疗程。

3.附子三七散:附子、川芎、三七各等份,研成细末,每次取5-10克敷神阙穴,3天换药1次,10次为1疗程。

4.吴萸磁石散:吴茱萸、磁石、肉桂各30克,共研细末,用时每次取药末5- 10克用蜂蜜调和制成两个药饼,分别贴于神阙穴和涌泉穴上,并以胶布固定,然后点燃艾条灸两穴位各20分钟,每日1 次,10日为1疗程。

中药外敷涌泉巧治病修订稿

中药外敷涌泉巧治病公司标准化编码 [QQX96QT-XQQB89Q8-NQQJ6Q8-MQM9N]

中药外敷“涌泉”巧治病 中药外敷涌泉穴是中医内病外治的一种独特疗法,它是将药物研成细末,根据不同的疾病用不同的液体调成糊状,敷贴于涌泉穴,让药物经皮肤由表入里,循经络传至脏腑,以调节脏腑气血阴阳,扶正祛邪,从而达到治疗疾病的目的。现介绍几种外敷涌泉巧治病的方法如下。 1、急性扁桃体炎:取黄连30克、吴茱萸20克,共研细末,混匀贮瓶备用,贴敷时取上药适量,加米醋调如糊膏状,于晚上睡前敷双侧涌泉穴,敷后用纱布覆盖,胶布固定。第二天早晨取下。每晚贴敷一次,3次为一疗程。

2、慢性咽炎:取吴茱萸30克,生附子6克,麝香0.3克,共研细末,用少许面粉和醋调和,做成两饼,将药饼蒸微热敷双侧涌泉穴,敷后安睡3小时。若半夜脚心发热,则火气下行,有效。每天一次,10次为一疗程。 3、牙龈炎:取生附子30克,研为细末,外敷时取上药适量,加水调和糊膏状,敷于双侧涌泉穴,用纱布覆盖,胶布固定。每天换药一次。本法适用于肾阴亏损型牙龈炎疗效较好。 4、高血压病:取吴茱萸100克,龙胆草60克,土硫磺20克,朱砂15克,明矾30克,将上药共研细末,每次用上药适量,加米醋调成糊状,贴敷于双侧涌泉穴,覆盖纱布,胶布固定。两日一换,1月为一疗程。 5、风热感冒:取白芥子9克,鸡蛋清2个,将白芥子研成细粉,然后用蛋清调匀,分成两分,敷于双侧涌泉穴,一小时后取下,本方有较好的退热效果,适用于高热者。

6、病毒性结膜炎:取黄连30克,研成细末,贴敷时取上药适量,用冷开水调糊状,敷于双侧涌泉穴,以纱布覆盖,胶布固定,每日一次。 7、溃疡性口腔炎:取吴茱萸30克,研成细末,贮瓶备用。每次取上药适量,用醋调匀成膏状,敷于双侧涌泉穴,再以纱布覆盖,胶布固定,每日一次。 8、经行吐衄:取黄柏、丹皮、山栀、广郁金各15克,大蒜适量,共捣烂作饼状,敷贴于双足涌泉穴,以纱布覆盖,胶布固定,每日一次。 注意:敷药前可在局部薄涂凡士林,以免起泡。敷药后如遇过敏或起水泡者应停用。以上药物只供外用,忌口服。

穴位贴敷

穴位贴敷疗法治疗疾病的作用机理是什么?其适应症有哪些? 穴位贴敷疗法有直接和间接两种治疗作用。直接作用主要表现在药物贴敷后经透皮吸收进入穴位深部,再经俞穴—经络传导作用,在局部组织器官内形成较高的药物浓度,并再随经络及体循环到全身各部。其优点是药物经透皮吸收,不同于经消化道内服吸收,没有被分解和破坏,它同静脉注射一样都可以使药物直接进入外周循环,不需经肝脏解毒,作用直接,局部组织器官内浓度较高,能“直达病所”,比内服药物更直接起到治疗作用。间接作用表现为药物对穴位的理化刺激,与针灸类似但比针灸更为持久,通过经络系统反射性地对内脏系统及病灶组织器官产生调节效应,可以起到纠正脏腑阴阳气血的偏盛偏衰,补虚泻实,扶正祛邪的作用。实验表明,药物通过体表穴位吸收和经络传导,药效有放大作用。可以认为,药物放大作用是由于经络区域的导向性,直接把药物送到相关脏腑组织中,从而提高了疗效。与内服法相比,中药外用作用迅速,简、便、廉、验,使用安全,容易推广,毒副作用少,易为病人接受,尤其是老幼虚弱之体,或服药困难之病,更具优势。 现在穴位贴敷疗法已经被广泛用于治疗内、外、妇、儿和五官科的疾病,多达几百种。如可以治疗慢性支气管、支气管哮喘、冠心病、心绞痛、高血压、胃病、痢疾、泄泻、关节疼痛、前列腺肥大、湿疹、疮疡、带状疱疹、跌打损伤、冻伤、痛经、小儿高热、麦粒肿、目赤红肿等病症。目前我科集多年经验开展了贴敷治疗高血压、冠心病、颈肩腰腿关节痛、便秘、失眠等疾病,取得了良好的效果。

穴位贴敷疗法为什么能治疗冠心病? 经络是以十二经脉为主体,包括奇经八脉十二经别十五络脉十二经筋十二皮部,通过经络的络属关系,将人体五脏六腑四肢百骸五官九窍筋脉肌肤统一为有机整体,生理情况下能运送全身气血,起到濡润滋养协调阴阳,以维持人体正常生命活动的作用而腧穴是人体脏腑经络气血输注于体表的部位。病理状态下脏腑的病证又可在相应的腧穴经络上有所反映,通过司外揣内可以推测体内脏腑的病理变化,即是根据经络理论,通过患者主观感觉和疼痛部位的描述,明确病位,为确定诊断指导治疗指明方向所以在体表腧穴上施以各种外治方法刺激腧穴,可以调整经气的运行,进而治疗所属经络脏腑的疾病. 现代医学之冠心病心绞痛,属于中医“胸痹心痛”范畴,属本虚标实之证,本虚是阴阳气血亏虚,标实包括痰饮瘀血寒凝等,其病位在心,其发病以胸中阳气不通则痛为其转归,治疗当以“通”字立法,或补而通之,或泻而通之,使其“通则不痛”是最终治疗目的。临床上可以根据脏腑经络的络属关系,各经腧穴与其所属经络和所在部位的不同,及腧穴的主治范围,结合患者的证候差异,选取有治疗针对性的腧穴进行药物贴敷,通过将药物具有的四气五味属性作用于体表经络腧穴,影响人体各经经气,进一步调整体内脏腑虚实,以营运胸中阳气,使胸中阳气得通,则胸痹心痛自可缓解。 如何选则穴位治疗高血压病? 涌泉穴(足心)为肾经穴,具有滋阴降火、开窍宁神的作用,可以治疗头痛、头晕、昏厥等多种病症,作用广泛,取穴方便,易于操作,为穴

中药外敷涌泉巧治病

中药外敷“涌泉”巧治病 中药外敷涌泉穴是中医内病外治的一种独特疗法,它是将药物研成细末,根据不同的疾病用不同的液体调成糊状,敷贴于涌泉穴,让药物经皮肤由表入里,循经络传至脏腑,以调节脏腑气血阴阳,扶正祛邪,从而达到治疗疾病的目的。现介绍几种外敷涌泉巧治病的方法如下。 1、急性扁桃体炎:取黄连30克、吴茱萸20克,共研细末,混匀贮瓶备用,贴敷时取上药适量,加米醋调如糊膏状,于晚上睡前敷双侧涌泉穴,敷后用纱布覆盖,胶布固定。第二天早晨取下。每晚贴敷一次,3次为一疗程。

2、慢性咽炎:取吴茱萸30克,生附子6克,麝香0.3克,共研细末,用少许面粉和醋调和,做成两饼,将药饼蒸微热敷双侧涌泉穴,敷后安睡3小时。若半夜脚心发热,则火气下行,有效。每天一次,10次为一疗程。 3、牙龈炎:取生附子30克,研为细末,外敷时取上药适量,加水调和糊膏状,敷于双侧涌泉穴,用纱布覆盖,胶布固定。每天换药一次。本法适用于肾阴亏损型牙龈炎疗效较好。 4、高血压病:取吴茱萸100克,龙胆草60克,土硫磺20克,朱砂15克,明矾30克,将上药共研细末,每次用上药适量,加米醋调成糊状,贴敷于双侧涌泉穴,覆盖纱布,胶布固定。两日一换,1月为一疗程。 5、风热感冒:取白芥子9克,鸡蛋清2个,将白芥子研成细粉,然后用蛋清调匀,分成两分,敷于双侧涌泉穴,一小时后取下,本方有较好的退热效果,适用于高热者。

6、病毒性结膜炎:取黄连30克,研成细末,贴敷时取上药适量,用冷开水调糊状,敷于双侧涌泉穴,以纱布覆盖,胶布固定,每日一次。 7、溃疡性口腔炎:取吴茱萸30克,研成细末,贮瓶备用。每次取上药适量,用醋调匀成膏状,敷于双侧涌泉穴,再以纱布覆盖,胶布固定,每日一次。 8、经行吐衄:取黄柏、丹皮、山栀、广郁金各15克,大蒜适量,共捣烂作饼状,敷贴于双足涌泉穴,以纱布覆盖,胶布固定,每日一次。 注意:敷药前可在局部薄涂凡士林,以免起泡。敷药后如遇过敏或起水泡者应停用。以上药物只供外用,忌口服。

吴茱萸医用大全

吴茱萸医用大全 吴茱萸医用大全吴茱萸为芸香料落叶灌木或小乔木植物吴茱萸的未成熟果实,秋季采收,除去枝梗,干贮存备用,经甘草水浸泡后名淡吴茱萸。 中医认为,吴茱萸性味辛、苦、热,入肝、脾、胃经,有疏肝下气、降逆止呕、温中止痛、散寒燥湿之功,临床多用于内服。近年来,临床观察发现,其外治亦显示了较好疗效,介绍如下,供选用。 一、传染科 1、痄腮:吴茱萸15克,冰片少许,共捣匀加蛋清少许调糊外敷双足心涌泉穴,包扎固定,一日一换,连续3~4天即可肿消痛止。吴茱萸20克,肉桂2克,或吴茱萸10克,大黄、胡黄连、胆南星各5克,研末醋调敷双足心亦可。 2、乙脑:吴茱萸、附片各9克,明矾6克,面粉30克,共研细末,米醋为糊,分贴双足心涌泉穴,每4一6小时换药1次,适用于乙脑身热头痛而下肢厌冷者。 3、流脑:吴茱萸15克,研为细末,兑酒少许调糊外敷双手足心,包扎固定,约敷1—2小时,适用于流脑高热、头痛、呕吐者。 4、痢疾:吴茱萸18克、或加附片5克,研为细末,米醋调匀外敷双足心涌泉穴,2小时后取下,适用于菌痢高热、肢冷、纳差者。吴茱萸60克,巴豆30克,黄腊10克,丁香3克,共研细末,米醋调糊,外敷肚脐及双足心,1日1换,至全愈为止,适用于噤口痢疾口噤不能食、食则呕吐、下痢脓血、里急后重、脐腹疼痛、脉沉者。 5、白喉:吴茱萸9克,制附片12克,共研细末,白酒调糊外敷双足心,适用于寒证白喉。 6、水痘:吴茱萸适量,研末热醋调糊外敷双足心,适用于狂热痘毒麻木致死。 7、瘟疫:吴茱萸适量,研末,米醋调为糊状,敷足心,24小时后取下,即消。如未愈,续敷24小时,适用于大头瘟,头面肿大咽喉闭塞。

吴茱萸穴位贴敷

吴茱萸的临床应用 吴茱萸,别名吴萸、茶辣、漆辣子、臭辣子树、左力纯幽子、米辣子等。嫩果经泡制凉干后即是传统中药吴茱萸,是苦味健胃剂和镇痛剂。其性温热,味苦、辛,有小毒,归肝、脾、胃、肾经,具有散寒止痛、降逆止呕、燥湿止泻之功,用于治疗肝胃虚寒、阴浊上逆所致的头痛、高血压或胃脘疼痛等症。 1.口腔疾病 1.1口腔溃疡:吴茱萸贴敷涌泉及神阙 俞梦瑾,宋玉娟,余秀梅。吴茱萸外敷治疗婴幼儿口腔溃疡120例【J】。实用医学杂志,2009,25(8):1324—1325. 马贵廷,马平,刘志省,等。复方吴茱萸脐敷治疗复发性口腔溃疡临床报告【J】。 临床口腔医学杂志,2013,29(2):94—95. 1.2鹅口疮:吴茱萸贴敷涌泉 陈晓红。吴茱萸与冰硼散外用治疗婴幼儿鹅口疮30例【J】。山西中医学院学报,2008,9(2):42—43. 1.3牙痛:吴茱萸贴敷涌泉 金央,章勤,孙津津,等。吴茱萸穴位贴敷治疗早期妊娠牙痛39例【J】。浙江中西医结合杂志,2015(8):796—797. 2.呼吸系统疾病: 2.1急性咽炎及急性扁桃体炎:吴茱萸贴敷涌泉 葛善为。吴茱萸肉桂涌泉穴贴敷配合治疗小儿疱疹性咽峡炎的临床研究【D】。南京:南京中医药大学,2009. 赵长江。生大黄吴茱萸穴位贴敷辅助治疗小儿急性化脓性扁桃体炎胃火炽盛证临床观察【J】。中医儿科杂志,2013,9(5):48—50. 2.2咳嗽:吴茱萸贴敷大椎、肺腧、天突、脾腧、膻中 王晶。吴茱萸穴位贴敷治疗咳嗽(寒证)的临床疗效观察【D】。广州:广州中医药大学,2012. 许坚,庚慧,许桂媚。吴茱萸末穴位贴敷治疗咳嗽86例临床观察【J】。浙江中医杂志,2010,45(12):889. 2.3排痰:吴茱萸贴敷天突、定喘、肺腧 许媚媚,尹闺琛。吴茱萸粉外敷穴位促进呼吸衰竭病人肺部排痰的效果观察【J】。 江西中医药,2014(7):40—42. 2.4呼吸道感染性发热:吴茱萸贴敷涌泉、大椎 韩选明,杨茹,郭建春,等。吴茱萸穴位贴敷配合治疗小儿感染性发热的临床研究【J】。陕西中医,2014(3):295—296.

吴茱萸妙用

吴茱萸妙用 吴茱萸为临床常用中药之一,性味辛苦、温,有小毒,入肝、脾、胃经,有散寒止痛、疏肝下气、温中燥湿之功效,传统内服法主要用于脘腹冷痛、厥阴头痛、疝气痛、痛经、脚气肿痛、呕吐吞酸、寒湿泄泻等。然而,近年来的临床实践发现,吴茱萸外用治病,也有较好的疗效,具有用药量少,安全可靠,操作简便等优点。下面就简介吴茱萸外用治病验方九则,供参考: 一、治高血压病:将吴茱萸研为细粉, 20~30克,用醋调成糊状,睡前敷贴两足心,外用布包裹,一般敷药12~24小时后血压开始下降,自觉症状减轻。轻症敷1次,重症敷2~3次即显示明显的降压效果。 二、治痢疾:用吴茱萸6克,六一散9克,先将吴茱萸研细末后与六一散混匀,水调成糊状敷脐部,外用纱布固定,每天换药一次。 三、治小儿多涎症:用吴茱萸3份,胆南星1份,研末和匀,睡前取15克,用陈醋调敷双足涌泉穴,外用纱布扎紧,每次敷贴12小时,一般3~4次即愈。 四、治小儿腹泻:用吴茱萸12克研成细末,取未熟的米饭(俗称夹心饭)适量与吴茱萸粉合成饼,待温度适宜放在脐部周围,用纱布绷带包扎固定,时间为10小时,晚上敷用为宜。共治疗小儿腹泻患者35例,外敷1次治愈28例,其中年龄最大者5岁,最小者6个月,治疗过程中未发现不良反应。 五、治疗肠粘连:取吴茱萸60-90克,用锅炒烫,生姜30克,捣烂取汁,涂患者腹部,用纱布包裹炒热的吴茱萸,从右下至上腹,再至左上腹,反复热熨,每次约30分钟,临床共治疗100例,腹痛完全消失,饮食、排便恢复76例;腹痛基本消失、肛门排气、能正常进食18例;腹痛不减者6例。 六、治疗腮腺炎:用吴茱萸10克,虎杖根4.5克,犁头草6克,胆南星3克,共研成粉备用。2~5岁用药粉6克,6~10岁用10克,11~15岁用12克,15岁以上用15克,用醋适量调成糊状,外敷双侧涌泉穴,每天换药一次。 七、治鹅口疮:用吴茱萸、附子各10克,共研末后用米醋调为稀糊状,涂擦患儿两足心,先用塑料布裹一层,然后用洁净布裹一层,以不松不紧为宜,连用两次即可。

穴位贴敷疗法经验方大全

穴位贴敷疗法经验方大全感冒 处方:白芥子、薄荷各适量,鸡蛋两个; 穴位:神阙、大椎、涌泉; 方法:将白芥子、薄荷研细,取鸡蛋清调药,敷贴神阙、大椎及涌泉穴。此治风寒感冒。处方:淡豆豉30g,连翘15g,薄荷9g,葱白适量; 穴位:风池、大椎; 方法:将前三味药混合研细过筛,用药20g,加入葱白适量,捣融如膏,敷贴风池、大椎穴,再以冷水滴药膏上,覆以纱布。此治风热感冒。 咳嗽 处方:瓜蒌大者1枚,贝母50g,青黛15g,蜂蜜120g; 穴位:肺俞、大杼、后溪; 方法:先将贝母、青黛混合碾为细末,再放连籽、皮的瓜蒌捣融,放蜂蜜入锅内加热,炼去浮沫,入以上三味药,调和如膏状,分别摊贴在肺俞、大杼和后溪穴上,盖以纱布用胶布固定。每日或隔日换药1次。此用于干咳、久咳、热咳等证。 处方:白芥子18g,吴茱萸18g,麻黄6g,白凤仙花全草1株;

穴位:肺俞、膻中、涌泉; 方法:前三味药研细末,凤仙花捣融,用酒共调匀,敷贴在肺俞、膻中、涌泉穴处,外用纱布扎紧及胶布固定。此用于寒咳。 哮喘 处方:老姜9g,麻黄4.5g; 穴位:膏肓、大杼; 方法:二味煎取浓汁,再用浓汁熬膏,将药膏摊在狗皮膏上,敷贴背部膏肓、大杼穴。处方:白矾30g,面粉、醋各适量; 穴位:足心; 方法:将上三味和匀做成小饼状,敷贴患者两足心,布包一昼夜。 处方:白芥子45g,半夏9g,轻粉6g; 穴位:天突、肺俞; 方法:三味药共研细末,取少量,用蜂蜜调敷天突、肺俞穴。 中暑 处方:鹅不食草适量; 穴位:鼻孔;

方法:上一味,晒干,研为细末,装入磁瓶内,用蜡封口备用。每用时,取药末约0.5g,放入鼻孔中。此治感冒暑湿证。 处方:田螺3枚,青盐1g; 穴位:脐下; 方法:田螺捣烂,入青盐,摊成膏,敷于脐下1寸处。此治暑证二便不通。 呕吐 处方:白矾、面粉各适量; 穴位:涌泉; 方法:白矾研细末,加面粉适量,用醋或开水调成膏状,敷贴于涌泉穴。此治热性呕吐。处方:吴茱萸(炒)30g,生姜1块,香葱10余根; 穴位:脐腹; 方法:上三味,共捣成饼,蒸热敷贴在脐腹处。此治寒性呕吐。 呃逆 处方:皂角末10g; 穴位:鼻孔; 方法:上一味,用一纸筒取少许药末,放入鼻孔中,得嚏即止。此治突呃不止证。

中药贴敷疗法有效配方

中药贴敷疗法有效配方 贴敷疗法是祖国传统医学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它以中医经络学说为理论基础,根据不同的病证,选择相应的药物,制成膏糊制剂,贴敷于相应的腧穴或病变部位上,使药性从毛孔而入其腠理,药物通过经络,激发经气,促进气血运行,调整人体脏腑功能,将体内寒湿邪气拔除出来或攻而散之,从而达到防病治病的目的。 1:慢性乳腺增:大黄,芒硝,乳香,没药各3克,消炎痛6片。湿帖痛点。 2:治早泄:取吴茱萸,五倍子各等份研末,用陈醋调糊,睡前贴脐部,7一l4天即有明显疗效。 3:发烧退热方:急治标、缓治本、先退热、后治病:三棱针点刺大椎穴、药方:柴胡、黄芪、薄荷、葛根、生石膏,等份蜂蜜调和备用。每次取适量的药物加到湿贴上,湿贴。20分钟退热,持续24小时不复发。4: 口腔溃疡:黄连3g 大黄3g 芒硝3g吴芋3g 胆南星3g,醋调湿贴双涌泉。甲硝唑针剂嗽口.5:脚后跟疼的病人,一贴见效:红花,川芎各4克,冰片少许,消炎痛12片,六味地黄丸二十柆,湿帖。6:尿床:五味子,五陪子,菟丝子,益智仁,炙麻黄各3克,贴神阙穴。 7:化脓感染伤口:开始用干贴先把伤口内的脓拔干净,下

来用苯妥英钠加干贴,再用去腐生肌散+干贴。 8: 卵巢囊肿:大黄,芒硝,川芎,乳香,没药各3克,三七,消炎痛各8片。贴神阙或关元穴。 9:慢性咽炎:用药六神丸,黄连,冰片,地米,清开灵贴两贴明显见效。天突穴。 10: 骨折后遗症:芒硝.牛膝.续断,生川乌各3克+创愈散.湿帖患处。 11:骨质增生:抗骨增生片5片,根痛平5片,尼美舒利或消炎痛酌情添加。 12: 卵巢囊肿就用基础方:消炎痛6片,当归,川芎,大黄,芒硝,乳没各3g,贴神阙或关元穴,缓释液调和或加香油13:小儿感冒腹泻:中药粉茯苓,白术,肉桂,黄芩各1克+B12,复合B,鞣酸蛋白粉,缓释液不够加香油14胃胀不想吃饭:消胀片,西沙比利B12 ,B1,COB,颠茄片6片,香附3克,丁香2克调和湿贴或用正气口服液湿贴。15:疖子,痈用药:青黛2克,大黄,川穹,芒硝各3克,冰片两贴见效. 16:腰椎间盘突出,压迫神经!腿麻:布洛芬,舒筋活血片,消炎痛,川芎,丹参,小茴香个3克加消肿止痛液湿帖。17剖宫产后:肉桂、吴茱萸、当归、干姜、艾叶、元胡、沉香、香附、小苘香.各2克贴肚脐。 18:小儿中耳炎:消炎痛3片,大黄,芒硝,青黛,黄连2克冰片少许,听宫穴。

论中药外敷涌泉穴治常见病方法

论中药外敷涌泉穴治常见病方法 军芳中西草药诊所:彭发军 中医是我们伟大祖国之瑰宝,中国传统医药自神农氏尝百草以来,历经五千年而不衰,的确是中华民族智慧的结晶,这些先辈们长期积累下来的宝贵财富,着实让千秋万代的后辈人获益匪浅。 中药外敷涌泉是中医内病外治的一种独特疗法。它是将药物研成细末,调成糊状,敷贴于涌泉穴,让药物经皮肤由表入里,循经络传至脏腑,以调节脏腑气血阴阳,扶正祛邪,从而达到治疗疾病的目的。 涌泉穴位于足底的正中,即足底前1/3处的凹陷中。由于该穴是足少阴肾经的要穴,所以,经常按摩涌泉穴可以起到益精补肾、强身健体、舒肝明目的作用。根据中医“上病下治”的原则,在临床上,人们多采用中药外敷涌泉穴的方法来治疗很多疾病。由于此种方法具有取穴容易、应用方便、疗效可靠的特点,因此,容易被患者和家属接受。 外敷涌泉穴,是将鲜药捣烂,或将干药研成细末,加以鸡蛋清、凡士林、醋、蜜调和,直接敷贴于涌泉穴,让药物接触皮肤、经穴,达到治疗疾病的目的。现介绍几种敷涌泉穴巧治常见病。 现介绍几种外敷涌泉巧治病的方法: 1、治呕吐。取活地龙(蚯蚓)数条,捣烂如泥,敷足心涌泉穴,用纱布包扎半小时后可见效。本方适用于肝气犯胃及胃热引起的呕吐。 2、治高血压病。取吴茱萸20—30克研成末,用醋调成糊状敷两足心涌泉穴。在临 睡前敷,覆盖纱布,胶布固定。每次敷贴12—24小时,敷后血压下降,病人自觉症状减轻。可连敷数次。本方对阴虚阳亢型有效。 3、治急性扁桃体炎。取黄连30克,吴茱萸20克,共研成粉末,用醋调成糊状, 于晚上临睡前敷于双侧涌泉穴,然后用纱布包扎固定。第二天早晨取下,每晚敷贴1次,3次为1疗程。

中药敷贴涌泉穴用途多

中药敷贴涌泉穴用途多 涌泉穴(即两脚心)是临床上常用穴位。将药物敷贴涌泉穴,用橡皮膏或伤湿止痛膏等固定,使药物通过穴位而作用于体内,从而达到治病的目的。本法治法简便,操作简单,病人容易接受,疗效可靠,尤适用于老年人、儿童及术后患者。现介绍几则有效的治病妙方。 高血压病取蓖麻仁50克、吴茱萸20克、附子20克、冰片10克、生姜150克。前四味药各研细末。生姜捣烂如泥,加入药末调和成膏状,每晚贴双足涌泉穴,7天为1个疗程,连用3~4疗程。贴药期间停用一切降血压药。 神经衰弱酸枣仁9克,柏子仁9克,高度粮食酒适量。将二味中药研成末,用酒调拌成泥状,分别涂于手表大小的两块纱布上,然后贴敷于双足涌泉穴,用胶布或绷带固定,每晚睡前贴上,翌日早起取掉,连续7~10次,对神经衰弱引起的失眠、头痛、头昏有良效。 咯血鲜大蒜12克去皮,捣成泥状,加硫磺末6克、肉桂末3克、冰片3克,研匀后,分别涂于两块纱布上(手表大的面积),然后贴敷于双脚涌泉穴,用胶布或绷带固定,隔日调换1次。为避免局部皮肤发红起泡等反应,可先在涌泉穴皮肤上涂一层薄石蜡油或凡士林等,一般贴敷3~4次,咯血应好转。另外,这种方法治疗鼻蛆,疗效亦佳。 小儿赤眼黄连适量打粉,水调贴双足涌泉穴。每天一换,宜连用3~5天。 小儿恶心呕吐胆星(炒黄)、朱砂各等份为末,白胡椒粉1克,加葱适量,共捣为膏,做成两小饼,贴双足涌泉穴。隔日一换,宜贴2~3次。 胎气及寒气上逆引起的呕吐用吴茱萸15克、鲜姜30克,捣烂贴双足

涌泉穴。 小便不通,少腹急胀水仙头2个、蓖麻子30粒,共同捣烂,贴双足涌泉穴。一夜一换,宜贴2~3次。 肾虚腰痛、夜尿频肉桂15克、附子9克,捣为细末,酒调贴双足涌泉穴。一夜一换,宜连贴3~5天。 口眼喎斜半夏、天南星、附子各9克,研细,加葱头20个,共同捣烂,于睡前贴双足涌泉穴。 小儿流涎可用天南星研为细末,以食醋调成糊,涂敷双足涌泉穴,用纱布固定,每日1次,过夜即洗去,连敷数日。 小儿夜啼将酸枣仁10克捣烂,搓为药丸,临睡前贴敷于双足涌泉穴,次晨揭去,连敷数次。 热证咳喘取桃仁、生山栀各10克,胡椒、糯米各10粒,共捣至烂,每晚用蛋清调敷于双足涌泉穴。 小儿腹泻对于湿热腹泻的患儿,用苍术和苦参分别研成细末,热重者二味用量取1:3配方,湿偏重者以3:1配方。用时以食醋调敷于双足涌泉穴,包扎固定,5~10小时换药一次。对于腹泻轻者换药时间可稍延长。 口舌溃疡可用吴茱萸10克,研成细末,以鸡蛋清调和,敷贴于双侧双足涌泉穴,每日换药一次,连用3~5天。 百日咳取鲜紫皮大蒜5枚,敷料长宽各1.5寸,胶布2条各2寸。先将大蒜瓣(即蒜头)捣成蒜泥为度。把蒜泥敷贴脚底涌泉穴,用敷料固定,男左女右,每次敷药24小时。 鼻出血取大蒜一枚,去皮,捣如泥状,做成小饼子。左鼻出血敷贴在

醋调吴子散温敷涌泉穴治疗骨科全麻术后苏醒期寒战的应用

醋调吴子散温敷涌泉穴治疗骨科全麻术后苏醒期寒战的应用【摘要】目的:观察自制中药吴子散(吴子散为我科自制:吴茱萸10g,附子10g)温 敷涌泉穴对骨科全身麻醉术后苏醒期寒战病人的临床疗效。方法:回顾性分析我科自2016 年1月至2016年12月收治的骨折病人全身麻醉手术后在恢复期出现寒战的患者,随机分为 两组,各组各50名。寒战发生后观察组采用常规护理,单独采用保暖或者药物等方法干预,对照组采用我科自制吴子散,分别敷于双足底涌泉穴,连续温敷至病人寒战缓解。结果:治 疗组n达到的有效率100%,对照组n达到的有效率为84%,治疗组总的有效率优于对照组 (P<0.05)本次研究有统计学意义。结论:采用自制中药醋调吴子散温敷涌泉穴治疗骨科全 身麻醉术后苏醒期寒战病人有明显疗效。 【关键词】吴子散;吴茱萸,附子,涌泉穴,温敷 寒战是全麻苏醒期的常见并发症,其发生率高达5%至65%。我国中医学认为,寒邪 易伤阳,冬季或者发烧患者在短期内大量输入温度低于自身体温的液体,再者加上患者自身 防寒保暖措施不够到位,易导致寒邪直中于里,使之感受寒邪,易伤及脏腑的阳气,所以产 生寒战症状。临床上处理寒战的措施多为采用保暖或者单用药物静脉给药方法来进行干预, 但是由于寒战的产生机制是复杂多变的,影响因素也比较多们,有多数的病人出现的寒战反 应特别的严重,在医嘱给药治疗后仍然反复的发作。 我科对骨科全身麻醉手术后在苏醒期出现寒战的患者采用醋调吴子散温敷涌泉穴治疗, 并以常规护理相比较,现介绍如下: 1 临床资料 随机抽取我科自2016年1月到2016年12月收治的骨科全身麻醉手术后病人100名, 按照手术顺序,根据随机、自愿的分组原则,分为治疗组,对照组,每组50例。治疗组中 男性病例23人,女性病例27人,年龄分布在14-83岁,平均约55岁。对照组中男性病例 28人,女性病例22人,年龄分布在10-84岁,平均约50岁 2 治疗方法 2.1 对照组 把苏醒室的室温调节在22-25℃左右,骨科手术后的患者入室时,均按医嘱常规给予鼻 导管氧气吸入,用2kg的棉絮加盖保温,同时监护仪监测患者的血压,心率,血氧饱和度等。寒战发生后,予再加盖被2kg保暖,或根据医嘱予盐酸曲马多静脉注射,或采用输液加温器,予输液加温处理。 2.2 治疗组 2.1 取穴患者:向患者解释温敷的目的,以取得患者的配合。嘱患者取侧卧位或仰卧位 暴露双足底,用纱布清洁局部皮肤,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家标准?经穴部位》:在足底部约足第2、3趾趾缝纹头端与足跟连线的前1/3 与后2/3 交点处取涌泉穴。若患者此处皮肤有 感染、肿瘤、出血等情况,禁止敷药。 2.2 将吴子散为我科自制:吴茱萸10g,附子10g,用陈醋调糊状,装入专用纱布袋,扎 紧布袋口,放于微波炉中,加温10-12秒,使温度达到37 ℃左右(以温热不烫手为主),取 出后分别敷于双足底涌泉穴,连续温敷至病人寒战缓解。 3 治疗效果 3.1 疗效标准

穴位贴敷疗法的临床应用

穴位贴敷疗法的临床应用 周炜王丽平张树源 (北京中医药大学附属护国寺中医院针灸科,北京100035) [摘要]目的:总结近10年穴位贴敷疗法在中医各个领域的临床应用。方法:从穴位贴敷疗法的穴位选择、药物选择、临床研究中存在的问题几个方面进行综述。结论:穴位贴敷疗法疗效好、无副作用、安全、经济、操作简便,值得临床推广,但在临床方法系统性、临床疗效确切性、穴位贴敷的机理、药物提纯等方面仍需进一步深入研究。 [主题词]穴位贴敷法;综述,指导性;选穴 穴位贴敷疗法(以下简称穴贴)是指将膏药或用各种液体调和药末而成的糊状制剂,贴敷于一定的穴位或患部,通过药物、腧穴及经络的作用,达到治疗目的的一种中医外治疗法。穴位贴敷给药也是目前国际上重点开发的给药途径,其与皮肤给药吸收机理一致。皮肤角质层有贮存作用,使血浓曲线平缓,有着超越一般给药的独特优点,无胃及消化道的首过作用,从而提高了药物的生物利用度。治疗病种涉及呼吸、循环、消化、泌尿、神经、癌症等内科系统和妇儿科及鼻咽口腔五官科疾病。 1穴位选择 1·1神阙穴 神阙穴在近年的研究与临床应用中的地位日渐突出,已成为研究的热点。现代研究认为脐在胚胎发育过程中为腹壁最后闭合处,表皮角质层最薄,屏障功能较差,且脐下没有脂肪组织,皮肤筋膜和腹膜直接相连,故渗透性较强,药物分子较易透过皮肤的角质层进入细胞间质,迅速弥散入血而通达全身,脐下腹膜还分布有丰富的静脉网,连接于门静脉,从而使药物得以经此捷径直达肝脏。因此,神阙穴在中药外治法中应用广泛。 由于穴位贴敷疗法的优势以及小儿体质特点,穴贴在小儿疾病中应用十分广泛,文献报道详细,如单独应用神阙穴贴敷治疗消化系统及呼吸系统疾病。此外在所查资料中有关妇科疾病的治疗报道也较多,如治疗原发性痛经、继发痛经、带下病等。王慧杰等应用升白散外敷神阙穴,并与利血生及重组人体粒细胞集落刺激因子比较,总有效率为91·26%,优于利血生组(P<0·01),并认为穴贴作用于患者机体有药物外敷治疗和针灸感传效应双重机制。艾双春等[14]通过神阙穴贴治疗骨质疏松,发现该疗法能显著提高骨钙素,对原发性骨质疏松症的骨钙素调整作用基本与药物一致(P>0·05)。田华等应用晕宁膏脐贴治疗晕动病,总有效率为90·22%,与对照组比较,P<0·01。殷之放等采用单独穴贴与传统针刺进行对比研究发现,治疗前后两组血压、血脂比较差异均有非常显著性意义(P<0·01),提示针刺和穴贴治疗高血压

吴茱萸临床运用

吴茱萸临床运用 古今传奇话中药--吴茱萸 关于茱萸,还有一个颇具传奇色彩的故事。据说东汉时,汝南人桓景随道士费长房学道。一天,长房对他说:“九月九日你家将有一场大祸降临,全家人必须在那天迅速离开,每人都要用红色的袋子装满茱萸系在臂上,到一个高处饮菊花酒,才可躲过这场灾祸。” 桓景依言而行,全家人于农历九月九日那一天,在胳膊上系上装有茱萸的红色袋子,到城外的高处饮菊花酒。过后回家,恒景发现家中鸡犬牛羊全部暴死,不禁出了一身冷汗。这件事情传开后,大家纷纷效仿,在九月九日重阳节这天佩戴茱萸绛袋,登高饮菊花酒,劝重阳登高,效桓景之避灾”之义。这个习俗至今仍流传在民间,人们相信登高佩戴茱萸能趋吉避祸,使自己逢凶化吉。这种传说虽不足信,但茱萸确是一味作用很好的中药。 茱萸的药用 茱萸分吴茱萸和山茱萸,故事中的茱萸,应为我们今天常用的中药——吴茱萸。吴茱萸很早就被中医作为药用,我国现存最早的一部药学着作《神农本草经》就有收载。中医认为,吴茱萸味辛、苦,性热,有小毒,归肝、脾、胃、肾经,具有散寒止痛、温中止呕、助阳止泻的功能。 中医在临床上常用吴茱萸治疗多种痛证,如治疗厥阴头痛(主要痛在头顶部,牵及头角,自我感觉有一股气向上冲腾,或欲吐而不得吐,或吐涎沫)、妇女下腹部寒冷、经闭痛经、寒湿脚气肿痛,以及胃寒呕吐、呃逆,胁痛口苦,呕吐吞酸,五更泄泻(每天天将亮时即肠鸣、腹痛、泄泻,泻后疼痛即止或减轻)等。 现代研究表明,吴茱萸含挥发油,主要成分为吴茱萸烯、罗勒烯、吴茱萸内酯等,还含有多种生物碱,有镇痛、升高体温、降压、抑制血小板聚集及血栓形成、调节子宫兴奋性、抗肿瘤、抗炎等作用。 治病案例: 治腹泻 取吴茱萸研细粉,用白酒调成糊状,稍加热后敷于脐部。然后用纱布包裹胶布固定,每日更换1次。用该法治疗婴幼儿腹泻,特别是口服抗生素类药无效的患儿,多于应用后3 日内见效。需指出的是,本品为辛热之品,只能用于虚寒腹泻(如手足不温,舌淡苔白,大便清稀,食物不消化,腹部喜温),否则会延误病情。 治口角流涎 将吴茱萸细粉用醋调匀,晚上外敷足涌泉穴(位于足底,在足掌的前1/3,弯曲脚底板时凹陷处)。男左女右,外以布条缠扎。每次敷12小时,每日换药1次,一般敷3~5次即可痊愈。 治小儿胃肠生长痛

贴敷疗法注意事项

贴敷疗法注意事项 穴位贴敷疗法是指在一定的穴位上贴敷某种药物,通过药物和穴位的共同作用来治疗疾病的一种外治方法。其中有些带有刺激性的药物贴敷腧穴可以引起局部皮肤的起泡,甚至化脓,故又称“发泡疗法”或“天灸”。 穴位贴药治疗疾病,早在《黄帝内经》中就有桂心、蜀椒、干姜渍酒以熨寒痹的记载。晋?葛洪《肘后备急方》:“治寒热诸症,临发时,捣大附子下筛,以苦酒和之,涂背上(大椎)。”其后,《小品方》、《备急干金要方》、《外台秘要》、《太平圣惠方》、《针灸资生经》等书,都有关于穴位贴药疗法的记载。如明代《普济方》说:“鼻渊脑泻,生附子末、葱涎如泥,罨涌泉。”李时珍《本草纲目》载:“以赤根捣烂,入元寸,贴于脐心,以帛束定,得小便利则肿消。”清代名医吴师机著《理瀹骈文》,这是以膏药则敷法治疗诸病证的专书,其中不少方法即属于穴位贴药疗法的范畴。 【操作方法】 一、药物的选择 1.选用芳香开窍、辛窜通络、刺激性较强的一些药物如冰片、麝香、丁香、花椒、白芥子、姜、葱、蒜、韭等。 2.选用味厚力猛、有毒之品,且多生用如生南星、生半夏、甘遂、巴豆、斑蝥等。 3.选用血肉有情之物如动物内脏、鳖甲、鲫鱼等。 二、操作 1.蒜泥贴敷将大蒜(紫皮蒜为佳)捣成泥状,取3~5g贴敷在穴位上。 2.斑蝥贴敷斑蝥对皮肤刺激作用强,发泡大,将斑蝥浸于醋中,10天后擦抹患处,或斑蝥适量研末,以甘油调和敷于穴位或患处。 3.白芥子贴敷将白芥子研末,水或醋调为膏状,每次用5~lOg贴敷穴位上,油纸覆盖,胶布固定;或将白芥子细末1g,放置直径为5cm的圆形胶布中央,直接贴敷在穴位上。 4.毛茛叶贴敷毛茛又名老虎爪草,取其鲜叶揉烂,敷于穴位或患处。初感局部热辣、充血,经时即发生水泡。 5.威灵仙贴敷取威灵仙叶(以嫩为佳)捣烂成糊状,加入少量红糖搅匀备用。 6.旱莲草贴敷取旱莲草捣烂敷穴位上。 7.甘遂贴敷取甘遂适量制成粉末,敷穴上用胶布固定。

三针组穴和醋调吴茱萸敷贴涌泉穴治疗阴虚火旺型不寐临床观察

10第15卷 第2期 2013 年 2 月辽宁中医药大学学报JOURNAL OF LIAONING UNIVERSITY OF TCM Vol. 15 No. 2 Feb ., 2013不寐是由思虑劳倦、体虚久病、情志所伤、饮食 不节等因素,导致心神不安而不能入寐,临床以难以 入寐、多梦易醒、醒后不得再入睡、甚至彻夜不寐等 为特征。不寐可见于西医许多疾病,如神经官能症、 更年期综合征、慢性消化不良、贫血、动脉粥样硬化 症等。笔者根据中医辨证分型对阴虚火旺型不寐患者进行针灸和吴茱萸敷贴涌泉穴治疗,取得了满意的临床效果,现将临床体会总结如下。1 资料与方法1.1 临床资料观察病例均来自深圳市中医院针灸科门诊部。根据《中医病证诊断疗效标准》中有关不寐诊断标 三针组穴和醋调吴茱萸敷贴涌泉穴治疗阴虚火旺型不寐临床观察 于海波,刘永锋,李志峰,何玉海 (广州中医药大学深圳附属医院,广东 深圳 518033) 摘 要:目的:探讨三针组穴和醋调吴茱萸敷贴涌泉穴治疗阴虚火旺型不寐的临床疗效。方法:75例阴虚火旺 型不寐患者,随机分为针刺组、外敷组和对照组,每组25例。针刺组予三针组穴针刺治疗,外敷组予醋调吴茱萸敷 贴涌泉穴,对照组予外敷夜交藤。观察3组患者治疗前后睡眠质量改善情况和临床综合疗效。结果:针刺组总有效 率为92%,外敷组为88%,对照组为32%;针刺组和外敷组与对照组疗效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0.05) ,针刺组与外敷组疗效无统计学意义(P >0.05)。针刺组和外敷组与对照组PSQI 总分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0.05),针刺组与外敷组 PSQI 总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 >0.05) 。结论:三针组穴可有效地治疗阴虚火旺型不寐,而醋调吴茱萸敷贴涌泉穴则是一种有效治疗阴虚火旺型不寐的外治法。 关键词:三针组穴;吴茱萸;外敷;阴虚火旺;不寐 中图分类号:R256.23 文献标志码:B 文章编号:1673-842X (2013) 02- 0010- 03 收稿日期:2012-09-07 作者简介:于海波(1965-),男,河南人,教授、主任医师,博士,研究方向:针灸治疗神经内科疾病。 Clinical Effect of the Groups of 3-Needle and the External Application of Fructus Evodiae Prepared with Vinegar on Yongquan Point on Treating Yin-Deficiency-and-Fire-Hyperactivity Type of Insomnia YU Haibo,LIU Yongfeng,LI Zhifeng,HE Yuhai (Shenzhen Hospital Affiliated to Guangzhou University of Chinese Medicine,Shenzhen 518033,Guangdong,China) Abstract : Objective :To investigate the clinical effect of the groups of 3-Needle and the external application of fructus evodiae prepared with vinegar on Yongquan point on treating Yin-deficiency-and-fire-hyperactivity type of insomnia. Method :75 patients with Yin-deficiency-and-fire-hyperactivity type of insomnia were randomly divided into acupuncture group,external application group and control group,25 cases in each group. The acupuncture group were given the treatment of acupuncture,the external application group were given the treatment of external application of fructus evodiae prepared with vinegar on Yongquan point,and the control group were given the treatment of external application of tuber fleeceflower stem. The three groups improvement of sleep quality and the total effect before and after treatment were observed. Result :In the acupuncture group,the rate of improvement was 92%,in the external application group it was 88%,and in the control group it was 32%. There was statistical difference between acpuncture group and control group in the treatment outcome(P <0.05),there was also statistical difference between the external application group and control group(P <0.05),but there was no statistical difference between acpuncture group and external application group(P >0.05) . There was statistical difference between acpuncture group and control group in the total PSQI score(P <0.05),there was also statistical difference between the external application group and control group(P <0.05),but there was no statistical difference between acpuncture group and external application group(P >0.05). Conclusion :The groups of 3-Needle can treat Yin-deficiency-and-fire-hyperactivity type of insomnia effectively,while the external application of fructus evodiae prepared with vinegar on Yongquan point is an effective external treatment to treat the Yin-deficiency-and-fire-hyperactivity type of insomnia. Key words : 3-Needle therapy ;fructus evodiae ;external application ;Yin-deficiency-and-fire-hyperactivity ;insomnia

涌泉穴敷药治杂病

涌泉穴敷药治杂病 中药外敷涌泉穴是中医内病外治的一种独特疗法。它是将药物研成细末,调成糊状,敷贴于涌泉穴,让药物经皮肤由表人里,循经络传至脏腑,以调节脏腑气血、阴阳,扶正祛邪,从而达到治疗疾病的目的。现介绍几种外敷涌泉巧治病的方法。 慢性咽炎:取吴茱萸30克、生附子6克、麝香0.3克,共研细末,加少许面粉与醋调和,做成药饼,将药饼蒸至微热敷双侧涌泉穴,敷后安睡8小时。若半夜脚心发热,则火气下行,说明起效。每天1次,10次为1疗程。 急性扁桃体炎:取黄连30克、吴茱萸20克,共研细末,混匀贮瓶备用,贴敷时取上药适量,加米醋调成糊状,晚上睡前敷于双侧涌泉穴,然后用纱布覆盖,胶布固定,第二天早晨取下。每晚贴敷1次,3次为1疗程。 牙龈炎:肉桂30克,研为细末,用时取上药适量,加水调成糊状,敷于双侧涌泉穴,纱布覆盖,胶布固定,每天换药1次。本方对肾阴亏损型牙龈炎疗效较好。 高血压:取吴茱萸100克、龙胆萆60克、硫黄20克、朱砂15克、明矾30克,将上药共研细末,装瓶备用。每次用上药适量,加米醋调成糊状,贴敷于双侧涌泉穴.覆盖纱布.胶布固定.两日一换,1月为1疗程。 感冒发烧:取白芥子9克、鸡蛋清1个,将白芥子研成细粉,然后用蛋清调匀,分成两份,敷于双侧涌泉穴,1小时后取下。本方有较好的退热效果,适用于感冒高热者。 病毒性结膜炎:取黄连30克,研成细末,用时取上药适量;用冷开水调成糊状,敷于双侧涌泉穴,覆盖纱布,胶布固定,每日1次。 顽固性口疮:取吴茱萸30克,研成细末,贮瓶备用,每次取上药适量,用醋调成膏壮,敷于双侧涌泉穴,再以纱布覆盖,胶布固定,每日换药1次。7天为1疗程。 循经摩擦、拍打、握捻减肥方法 采用循经摩擦、拍打、握捻手足肩臂脂肪堆积处皮肤的方法,以达到消除脂肪的目的。适合于出现肥胖、呼吸短促、多汗、腹胀、下肢浮肿等症状的单纯性肥胖病人。

穴位贴敷疗法经验方大全

穴位贴敷疗法经验方大 全 Company number:【0089WT-8898YT-W8CCB-BUUT-202108】

穴位贴敷疗法经验方大全感冒 处方:白芥子、薄荷各适量,鸡蛋两个; 穴位:神阙、大椎、涌泉; 方法:将白芥子、薄荷研细,取鸡蛋清调药,敷贴神阙、大椎及涌泉穴。此治风寒感冒。 处方:淡豆豉30g,连翘15g,薄荷9g,葱白适量; 穴位:风池、大椎; 方法:将前三味药混合研细过筛,用药20g,加入葱白适量,捣融如膏,敷贴风池、大椎穴,再以冷水滴药膏上,覆以纱布。此治风热感冒。 咳嗽 处方:瓜蒌大者1枚,贝母50g,青黛15g,蜂蜜120g; 穴位:肺俞、大杼、后溪; 方法:先将贝母、青黛混合碾为细末,再放连籽、皮的瓜蒌捣融,放蜂蜜入锅内加热,炼去浮沫,入以上三味药,调和如膏状,分别摊贴在肺俞、大杼和后溪穴上,盖以纱布用胶布固定。每日或隔日换药1次。此用于干咳、久咳、热咳等证。 处方:白芥子18g,吴茱萸18g,麻黄6g,白凤仙花全草1株;穴位:肺俞、膻中、涌泉; 方法:前三味药研细末,凤仙花捣融,用酒共调匀,敷贴在肺俞、膻中、涌泉穴处,外用纱布扎紧及胶布固定。此用于寒咳。

哮喘 处方:老姜9g,麻黄; 穴位:膏肓、大杼; 方法:二味煎取浓汁,再用浓汁熬膏,将药膏摊在狗皮膏上,敷贴背部膏肓、大杼穴。 处方:白矾30g,面粉、醋各适量; 穴位:足心; 方法:将上三味和匀做成小饼状,敷贴患者两足心,布包一昼夜。 处方:白芥子45g,半夏9g,轻粉6g; 穴位:天突、肺俞; 方法:三味药共研细末,取少量,用蜂蜜调敷天突、肺俞穴。中暑 处方:鹅不食草适量; 穴位:鼻孔; 方法:上一味,晒干,研为细末,装入磁瓶内,用蜡封口备用。每用时,取药末约,放入鼻孔中。此治感冒暑湿证。 处方:田螺3枚,青盐1g; 穴位:脐下; 方法:田螺捣烂,入青盐,摊成膏,敷于脐下1寸处。此治暑证二便不通。 呕吐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