介绍了某铀矿体原地爆破浸出的矿床地质8技术条件8采矿方法选择及爆破参数?试验效果分析表明8深孔爆破是对露头铀矿体实施原地爆破的有效技术8能获得较好的" />

某矿体原地爆破浸出采铀筑堆方法研究

第!"卷第#期铀矿冶$%&’!"(%’# #)))年*月+,-(.+//.(.(0-(1/23-44+,05/67#)))

某矿体原地爆破浸出采铀筑堆方法研究

王前裕!8李明!8李应南#8冯海生# 9!’中南工学院资开系8湖南衡阳:#!))!;#’中国核工业集团公司仁化铀矿8广东仁化*!#<#"=

摘要>介绍了某铀矿体原地爆破浸出的矿床地质8技术条件8采矿方法选择及爆破参数?试验效果

分析表明8深孔爆破是对露头铀矿体实施原地爆破的有效技术8能获得较好的经济效益?

关键词>采矿方法;深孔爆破;原地爆破浸出

中图分类号>31@A@文献标识码>B文章编号>!)))C@)A<9#)))=)#C))D

E矿床地质

该铀矿体产于燕山期花岗岩的硅化破碎带内8矿体受该破碎带控制8呈似脉状?含矿岩性为硅化碎裂岩8致密F坚硬8由于受晚期构造影响8具有破碎结构和隐晶结构8容易碎裂?矿床为碎裂混杂花岗岩8由微晶石英F玉髓F绢云母等组成?矿石以浸染状为主8其次为细脉状F团块状?

矿石矿物成分简单8具有工业价值的铀矿物主要是沥青铀矿F硅钙铀矿F钙铀云母?

矿床成因为中温热液充填8交代单铀矿床?

该矿体上部出露地表8并已用露天开采回收了部分矿石8剩余部分矿体走向长度D:G8平均厚度<’""G8倾角@#%8地表标高为<@A G?矿体下部标高9<*#G=有平巷相通8中央部位有一溜井贯通地表?本试验矿块取为<*#G至<@A G标高之间的矿体8其平均深度为<:G8平均品位为)’)D:*H8铀质量为!#’"D:I?

矿体围岩透水性差8中等稳固?矿石坚固性系数为A J@8围岩坚固性系数为D J@8矿石密度为#’A:I K G<8松散系数为!’A?

L采矿方法选择

原地爆破采矿方法的选择与常规采矿方法选择不完全雷同8既要考虑影响采矿方法的矿体赋存条件和技术经济因素8又要满足崩矿后浸出对留存矿石堆的矿石块度的特殊要求?

根据该矿体赋存条件8水文地质条件及矿石的物理力学性质8考虑到矿山技术F管理上实施的可行性8选用#个方案>深孔挤压崩矿留矿法;中深孔下向分段挤压崩矿留矿法?

L’E深孔挤压崩矿留矿法

该方案的实质是>作好底部防渗漏结构8以底部切割空间和竖向两个均匀分布的切割槽为自由补偿空间8从地表钻深孔进行崩矿8崩落的矿石留在原地实施浸出?

收稿日期>!"""C)*C#)

万方数据

<

D

浅谈铀尾矿库的事故及预防

浅谈铀尾矿库的事故及预防 潘英杰 (核工业部矿冶局) 铀尾矿库是核工业中贮存放射性废物数量最多的场所,其安全与否,直接关系到周围的环境质量状况和附近居民的安全与健康。美国1959 N 1979年间,共发生重大铀尾矿库事故12起,CI)造成了环境的严重污染,带来了巨大的经济损失;其它产铀国也发生过类似的事故。前车之鉴,告诫人们必须加强对铀尾矿库的科学管理,采取有效的预防对策。 一、铀尾矿库垂故的特点 1,据有关资料报导,铀尾矿库事故以洪水漫顶和坝体、基础渗漏而引起者居多,约占尾矿库事故总数的69%(见附表)。美国的12起铀尾矿库事故中,由洪水和坝基本身原因引起的约占58%,尾矿输送方面的事故约占25%。 2.多数铀水冶厂的尾矿浆经石灰中和后,没有采取浓缩处理措施,其重量浓度多在10~25%。这样的尾矿浆易发生离析.离析后的细泥尾矿容重较小,体积比大大增加,并且不易沉降,从而导致铀尾矿库安全稳定性降低。 3.我国铀尾矿库的初期坝多采用土坝,坝坡易发生渗流和形成管涌,造成坝面风蚀而引起尾矿库事故。据统计,土坝事故发生率高达69.1%. 某些尾矿库采用上游堆坝法,由于管理维护不当,特别在雨季,可使坝体浸润线抬高,甚至使整个坝体渗水,达到饱和状态。用十字板剪强度计算坝体安全系数仅达1,05,常常由此引起溃坝,酿成重大事故。 5.由于铀尾矿库贮存了大量的放射性 核素,例如一个库容为1000万吨的铀尾矿库,大约可贮存总放射性活度为1.0X IO"贝可的放射性物质,铀含量可达800吨,Ra 含量可达1,2公斤。其总放射性活度量相当于原矿的86%,含量相当于原矿的98%.并且尾矿中放射性核素的半衰期相当长(达1600~-107年),是长期作用于环境的放射性污染源。因此,一旦发生铀尾矿事故,将会造成大面积污染,导致环境辐射本底的增高,进而增大群体的剂童负担。 6,铀尾矿同时存在大量非放射性有害物质,如不同程度地含有}_,}.砷、氨氮、酸根及有机毒物等等,其流失、扩散,会直接危害农作物和鱼类的生长。 二、铀尾矿库事故预防 1.强化铀尾矿库的勘察设计和施工质量 1)尾矿库的选址、勘察设计,必须严格执行国家规定的基建程序,各环节都应有充分的技术论证,并做好各阶段的环境影响评价报告。

浸矿微生物技术

课程结业论文 题目浸矿微生物技术 姓名李诚 所在学院化工学院 专业班级化学工程与工艺09级2班 学号 2009301767 指导教师张东晨 二〇一 1 年 4 月28 日

学年论文指导教师评阅意见

浸矿微生物技术 摘要:概述了将微生物技术应用于矿业加工技术之中的原理,其中涉及到的菌种极其培养条件和各种石矿运用这种技术进行浸出的实例应用 关键词:矿业、微生物、浸出 大多数金属硫化矿如黄铜矿、辉铜矿、黄铁矿、黝铜矿、闪锌矿和某些金属氧化矿如铀矿、氧化锰矿难溶于稀硫酸等一般工业浸出剂。但人们可利用某些特殊微生物,在合适条件下将上述矿物中的金属用稀硫酸浸出。 生物浸出的基本原理 生物浸出是利用微生物在生命活动中自身的氧化和还原特性,使资源中的有用成分氧化或还原,以水溶液中离子态或沉淀的形式与原物质分离,或靠微生物的代谢产物与矿物作用,溶解提取矿物有用成分。 矿石(硫化矿)的生物浸出是水溶液中多相体系的一个复杂过程,它同时包含了化学氧化、生物氧化和电化学氧化反应。一般认为,在生物浸出过程中,微生物的作用表现在两方面,即直接氧化作用和间接氧化作用。 1、微生物的直接氧化作用 直接氧化作用是指微生物与目的矿物直接接触,加速固体矿物被氧化成可溶性盐的反应过程,如许多金属硫化矿物在浸矿微生物的直接氧化作用下会发生浸出反应。 直接氧化作用中细菌的“催化”功能是通过酶催化溶解机制来完成的,细菌在酶解矿物晶格的过程中获得生长所需的能量。 2、微生物的间接氧化作用 间接氧化作用是指通过微生物代谢产生的化学氧化剂溶解矿物的作用,如上述反应产生的硫酸亚铁又可作为能源被细菌氧化为硫酸高铁。 硫酸铁是一种强氧化剂,可通过化学氧化作用溶解矿物。 间接氧化作用是细菌代谢产物的化学溶解作用,细菌在其中的作用是再生氧化剂———硫酸高铁,完成生物化学循环,细菌可不与矿物接触。 在实际细菌浸出过程中,既有直接氧化作用,又有间接氧化作用,属于一种耦合作用。生物浸出应用的菌种 用于生物浸出的微生物种类繁多,但主要可分为两大类:化能无机自养型和化能有机异养型。化能无机自养型细菌主要用于有色金属硫化物的氧化浸出,化能有机异养型中的真菌、藻类等主要用于从硅酸盐和碳酸盐矿物中提取金属,如浸金。 已研究过用于生物浸出的微生物有20多种,分布于硫杆菌属、钩端螺菌属、硫化杆菌属、硫化叶菌属、酸菌属、生金球菌属和硫球菌属等。其中比较重要的有以下几种: 1、硫杆菌属 硫杆菌属中最为重要的3个种为氧化亚铁硫杆菌、氧化硫硫杆菌和排硫硫杆菌。 (1)氧化亚铁硫杆菌

科普1原地浸出采铀

原地浸出采铀技术 王海峰 ----什么是地浸采铀 地浸是原地浸出的简称,也被称为“化学采矿”、“无井采矿”或“地质工艺采矿”。利用原地浸出的方法来开采铀矿床则称为“原地浸出采铀”,简称“地浸采铀”。 地浸采铀是在矿床天然产状条件下,通过从地表钻进至矿层的钻孔将配制好的化学试剂注入矿层,与矿物发生化学反应,溶解矿石中的铀,随后将含铀的溶液抽至地表,送进回收车间进行离子交换、淋洗、沉淀、压滤,干燥,最终得到合格产品,地浸工艺流程如图1所示。这种铀矿开采方法不移动矿石和围岩,将矿石的开采、选矿、水冶集于一体。 图1 地浸采铀工艺系统图 地浸采铀矿山分为井场和浸出液处理厂两大部分。井场包括一系列钻孔,集中控制室、泵房和管路系统,有的矿山还建有配液池和集液池、见图2。浸出液处理厂内设有吸附塔、淋洗塔、沉淀槽、压滤机等设备。

图2 美国Smith Ranch地浸矿山井场 ----地浸采铀工艺的实现 地浸采铀过程是一个与铀的自然沉积作用相反的过程。沉积成矿时,地层中的铀在富含氧的地表水或地下水的长期作用下被氧化,逐渐被淋滤出来,被地下水携带迁移。由于地层中还原性物质的作用,在迁移过程中,地下水中氧化能力逐渐减弱,溶解的铀被还原沉淀,从而产生铀的富集,形成矿石。地浸采铀过程正是要在铀富集的矿层部位,通过注入的化学试剂人为地改变其沉积成矿时的环境,使铀氧化、溶解,形成含铀溶液,通过抽液钻孔提升至地表。因此,利用地浸法开采金属矿床时,在地表得到的不是矿石,而是含金属离子的化学溶液。 ----地浸采铀应用条件及其特点 目前世界上已发现的铀矿床较多,其中,砂岩型铀矿资源占总储量的份额最大,约40%。我国已探明的砂岩型铀矿床占34%。目前,地浸采铀仅限于砂岩型铀矿床,且必须满足以下条件。 (1)矿层赋存在含水层内,地下水水位埋深不能太大(<200m); (2)矿层具有一定渗透性; (3)铀可以被化学试剂浸出来。 上述3点是采用地浸方法开采铀矿石的必要条件。地浸采铀方法与常规的地下和露天采矿方法相比,具有以下特点: (1)建设周期短,生产成本低,劳动强度小; (2)免除了竖井、斜井、平硐及巷道等地下工程,且无需建造尾矿库; (3)省掉了地表矿石分选、破碎、磨矿等工艺; (4)地表环境保护好,基本不破坏农田和山林,地表环境污染大为减轻; (5)全部地表作业,从根本上改变了生产人员的劳动和卫生条件; (6)可经济开采规模小、品位低的矿床; (7)仅能应用于具有一定渗透性的砂岩型铀矿床; (8)存在对地下水环境造成污染的问题,因此开采后需对地下水进行治理。 ----地下水污染治理

基于离散相模型的铀尾矿砂大气迁移数值模拟_万芬

文章编号:1009-6094(2013)01-0096-06 基于离散相模型的铀尾矿砂 大气迁移数值模拟* 万 芬,彭小勇,谢清芳, 张 欣,黄 帅 (南华大学城市建设学院,湖南衡阳421001) 摘 要:基于不可压缩N -S 方程和离散相模型(Discrete Phase Model ,DPM ),用数值方法研究了粒径为10μm 、50μm 、100μm 、150μm 的铀尾矿库滩面颗粒在0.5m /s 、1m /s 、2m /s 和4m /s 风速下的运动轨迹和沉降规律。结果表明,颗粒的运动轨迹同时受到风速和粒径的影响,不同粒径的颗粒在不同风速下运动轨迹相差较大,粒径为10μm 的颗粒比粒径为150μm 的颗粒在尾矿库下风向的运动随机性要大得多。在同样的大气迁移距离内,0.5m /s 风速下10μm 粒径的颗粒所花的时间是4m /s 风速的12倍。在相同的风速下,10μm 粒径颗粒的迁移距离要远大于150μm 粒径颗粒的迁移距离,且150μm 粒径颗粒大部分在尾矿库下风向800m 内沉积。 关键词:环境工程学;铀尾矿库;D PM ;数值模拟;运动轨迹; 大气迁移 中图分类号:TL752.2 文献标识码:A DOI :10.3969/j .is sn .1009-6094.2013.01.023 *收稿日期:2012-05-30 作者简介:万芬,硕士研究生,从事空气环境及计算机仿真研究; 彭小勇(通信作者),教授,博士,从事空气环境控制方法及计算机仿真研究,pengxiaoyong @126.c om 。 基金项目: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11075072) 0 引 言 在铀开采和铀水冶过程中产生了大量的废渣和尾矿,且 铀废石和尾矿平均含铀量比土壤天然本底值高4~10倍,其表面辐射剂量比一般土壤平均高5~70倍[1]。在风、降水等自然因素的影响下,铀尾矿库的颗粒会发生扩散迁移,一般活性小的细分散颗粒随风迁移时具有一定的危险性,因其数量大、分布面广,会对周围的环境造成一定程度的污染[2]。陈迪云等[3]通过调查不同矿区周围环境中的土壤、动物等的放射性强度发现,矿区放射性粉尘颗粒通过风介质在空气中扩散迁移,从而对矿区周边环境形成辐射污染。同时,气流搬运吸附在气溶胶上的固体颗粒,把它们输运到远离源项的区域,甚至到达居民区,从而通过水源、食物链等对人体的健康产生负面影响。 研究颗粒大气迁移的方法主要有模型试验、现场实测以及数值模拟等,而数值模拟是现行较为常用的方法。李驰等[4]采用数值模拟方法,探讨了在风和沙粒的共同作用下,沙漠路基的风蚀破坏规律。谢莉等[5]研究了风沙运动中沙粒的起跃速度分布,并和试验结果对比,两者吻合得较好。郑晓静等[6]通过对风沙流中沙粒轨迹的统计计算,探索了风沙流中沙粒的浓度分布规律。董纪鹏[7]对颗粒起尘的影响因素进行了分析,探讨了颗粒相运动行为与流体流场之间的规律。目前关于风沙流中沙粒特性的研究较多,而对尾矿库不同粒径颗粒迁移特性的研究较少,且多为实地调查和测量,本文用数值方法研究尾矿砂的大气迁移行为。离散相模型适用于分散相非常稀薄的流动,由于尾矿库滩面的颗粒体积率较 小,因此采用离散相模型对其进行数值模拟,并探讨平地型尾矿库尾矿砂粒径和风速对颗粒运动轨迹的影响。 1 物理模型和数值方法 1.1 物理模型和边界条件 本文以平地型尾矿库为研究对象,研究风速和颗粒粒径 对颗粒的起跳、输运和沉降规律的影响。尾矿库库体呈棱台状,底面尺寸为500m ×500m ,滩面为400m ×400m ,高度为30m 。计算区域为长7000m 、宽4500m 、高300m 的长方体空间,具体见图1。1.2 控制方程 1.2.1 气流运动控制方程和湍流模型 气流运动控制方程包括质量守恒方程和动量守恒方程。 质量守恒方程为 u i x i =0(1) 动量守恒方程为 x j u i u j =-1ρ P x i +μρ x j u i x j +f i (2)标准κ-ε模型不仅是常用的湍流模型,而且在预测污染物流动和浓度分布的性能上优越[8-9]。因此,本文采用标准 κ-ε模型模拟流场。标准κ-ε模型包括湍动能κ和耗散率ε的方程。 湍动能κ方程为 ρd κd t = x i μ+μt σκ κ x i +G κ+G b -ρε-Y M (3) 湍动耗散率ε方程为ρ d εd t = x i μ+ μt σε ε x i +C 1εεκG κ+C 3εG b -C 2ερ ε2 κ (4) 式中 湍流黏度μt =ρC μκ 2 ε。模型通用常数的取值分别为C 1ε=1.44,C 2ε=1.92,C 3ε=0.09;湍动能κ与耗散率ε的湍流普朗特数分别为σκ=1.0,σε=1.3。1.2.2 DPM 模型 DPM 模型包括随机轨道模型和颗粒群模型两种。由于颗粒运动具有较强的随机性,且随机轨道模型在模拟各种污 图1 尾矿库模型的计算域 Fig .1 Computed field of uranium tailing impoundment 96 第13卷第1期2013年2月 安全与环境学报Journal of Safety and Environment Vol .13 No .1 Feb .,2013

铀矿浸出简介

铀矿浸出 铀矿浸出(leaching of uranium ores) 用浸出剂把矿石中的铀选择性溶解到溶液中而能与大部分伴生杂质分离的铀提取过程。这是铀提取的一道重要工序。浸出方法按所用浸出剂,分为酸浸出和碱浸出;按浸出矿块的大小和浸出方式,分为搅拌浸出、堆浸和就地浸出等。通常要根据矿石的特性和技术经济条件选择浸出方式。常规铀矿石的浸出通常属搅拌浸出。 铀在矿石中以正四价和正六价的化合物形态存在,无论是用酸浸出还是碱浸出,铀都必须先氧化成正六价后才能被溶解,因此浸出时需添加氧化剂。铀的浸出速度受扩散过程控制,与试剂浓度、浸出温度、矿粒表面积以及矿粒内铀离子通过溶液到固体表面的扩散速度成正比。 酸浸出常用稀硫酸溶液作浸出剂,也可以用硝酸或盐酸溶液。硫酸具有浸出能力强、价廉、可浸出较粗矿粒、浸出温度低、浸出时间较短的特点,但浸出液含杂质较多。用硫酸溶液浸出时,铀以铀酰离子的形式转入溶液,与硫酸根形成多种配离子: 铀矿石中一般都伴生有铁的化合物,酸浸出过程中只需加入适量的氧化剂,使Fe2+氧化成Fe3+,Fe3+便能将UO2氧化成[UO2]2+而转入溶液。工业生产中常用二氧化锰(软锰矿)或氯酸钠作为氧化剂。当控制浸出液中的氧化还原电位在-400~-500mv及Fe3+浓度超过0.5g/L时,铀几乎全部氧化成六价: 铀矿的酸浸出通常是在几台串联的搅拌槽(见浸出槽)中进行的。将铀矿磨细至小于0.5mm的粒级,在矿浆的液:固≈1、pH≈1、浸出温度约333K的条件下,浸出3~6h,铀浸出率在90%以上。为减少酸用量可采用两段逆流浸出(见连续浸出)、或低酸(恒酸)长时间浸出。难处理铀矿有时采用加压酸浸出(见加压浸出)或在浸出前经过焙烧预处理。含硫化物的铀矿细泥可采用加水自氧化加压浸

最新铀资源含所有答案

《铀资源地质学》复习题 一、名词解释 1、变生作用:在铀,钍衰变过程中,放出的射线的作用下和核裂变碎片的作用下,某些含铀,钍矿物的晶体结构遭到破坏从而呈现非晶体的现象 2、类质同象置换:指地球化学性质相近的元素以可变的数量在矿物晶格中互相代替。 3、同质多象:指同种化学成分的性质,在不同的物理化学条件下结晶成不同晶体结构的现象。 4、多型:指化学成分相同的物质,形成若干种仅仅在层得堆积顺序上有所不同的层状晶体结构的想象。 5、放射性:指铀,钍和镭等元素的原子核能自发的蜕变成另一种原子核,同时放出α,β,γ射线的现象 6、含氧系数:指四价U的简单氧化物种,铀矿物组成中,总氧原子数与总铀原子数之比。 7、铀矿床:指由于地质作用形成的,含有用的铀矿资源的品质和量,并在现有技术、经济条件下在质和量方面能供开采利用的铀矿聚集体。 8、铀矿工业指标:指矿床的储量最低限量,最低品味,最低可采厚度。 9、岩浆铀矿床:指经过岩浆结晶分异作用直接富集形成的铀矿床。 10、伟晶岩型铀矿床:指经结晶分异的残余酸性熔浆,经冷疑结晶和气成交代而形成的画岗质伟晶岩中的铀矿床。 11、热液铀矿床:指由不同成因的含铀热水溶液,以及它们的混合热液,在适宜的物理化学条件下,经过充填和交代等方式形成铀的富集体。 12、围岩蚀变:指岩石在热液作用下,由于化学反应和部分物质的带入带出而引起原有矿物的组成化学成分及物理性质发生一系列的变化。 13、碱交代:指含钾,钠为主的热液交代的造岩矿物的某些组分所引起的蚀变作用。 14、赤铁矿化:又称红化,是热液铀矿床的常见的一种典型蚀变,起特点是蚀变围岩的颜色因为赤铁矿呈云雾状全岩性侵染而呈红色。 15、矿岩时差:指成矿与成岩之间所存的时差。 16、卷状矿床:指矿体形态成卷状出现,与地层线交切,由成间氧化成矿作用,形成的砂岩铀矿床。 17、后生淋积作用:指成矿元素在岩石形成之后,由地下水的淋滤作用形成次生富集作用。 18、变质作用:指地壳形成和发展过程中,已经形成的岩石,由于地质环境的改变,物理化学条件发生了变化,促使固态岩石发生矿物成分及结构的变化,有时伴随有化学成分的变化,在特殊条件下可以产生重熔,形成部分流体相的各种作用的总和。 二、选择题 1、下列哪个不是U的同位素(C) A、234U B、235U C、236U D、238U 2、铀具有变价的特性,呈+ 3、+ 4、+ 5、+6四种氧化价态,其中稳定的价态有(D) A、+3和+4 B、+3和+5 C、+4和+5 D、+4和+6 3、六价铀矿物的晶体结构,最常见的是(A) A、层状型 B、架状型 C、链状型 D、岛状型 4、下列矿物中常见多型现象的矿物是(D) A、四价铀的氧化物 B、四价铀的硅酸盐 C、四价铀的磷酸盐 D、六价铀的磷酸盐 5、下列关于铀矿物的物理性质,说法不正确的是(C) A、四价铀矿物的颜色以深色调为主,而六价铀矿物的颜色十分鲜艳。 B、四价铀矿物在薄片中不透明至半透明,而六价铀矿物在薄片中透明至半透明。 C、四价铀矿物密度普遍较小,而六价铀矿物密度普遍较大。 D、四价铀矿物的解理一般不发育,而六价铀矿物通常具有平行于底面的完全解理。 6、下列矿物中能发荧光的矿物是(D) A、晶质铀矿 B、沥青铀矿 C、钛铀矿 D、钙铀云母 7、在六价铀矿物中,一般来说含有下列元素离子的矿物不发荧光(B)

铀矿物

3.1四价铀矿物 四价铀矿物四价铀矿物包括四价铀的简单氧化物,四价铀的复杂氧化物,四价铀的硅酸盐,磷酸盐和钼酸盐,在自然界较为常见且具有工业价值的铀矿物基本上以前三大要素为主。另外,在磷酸盐中的个别铀矿物如人形石具有一定的工业价值。 (1)、四价铀的简单氧化物 铀的简单氧化物是以UO2为主要成分的铀的氧化物,铀矿物包括晶质铀矿及其变种沥青铀矿和铀黑,其中晶质铀矿和沥青铀矿含U3O8达73-90%,具有重要的工业意义,是目前提炼铀的主要铀矿物原料。 晶质铀矿(uraninite)的晶体化学式为(U4+、U6+、Th、RE、Pb)Ox式中x=2.17-2.70其中x称含氧系数。沥青铀矿和铀黑与晶质铀矿有基本相同的化学组分和晶体结构,属同一矿物种,但是,沥青铀矿和铀黑在混入物成分、形态、产状及某些物理性质等方面与晶质铀矿有明显的差别,是晶质铀矿的不同变种。 晶质铀矿常见于花岗岩和花岗伟晶岩中,以及岩浆铀矿床、伟晶型铀矿床、高温热液铀矿床和沉积-变质铀矿床中,晶质铀矿主要是高温条件下从溶液中结晶的产物; 沥青铀矿主要产于中、低温热液铀矿床及砂岩型、碳硅泥岩型、煤岩型,沉积铀矿床和后生淋积铀矿床中;铀黑则形成于各种氧化带和胶结带中。 晶质铀矿、沥青铀矿与黑色非放射性矿物及含铀矿物有某些相似,但晶质铀矿,沥青铀矿的析出形态,沥青光泽,密度大和强放射性都是明显的区别标志,此外,可根据晶质铀矿和沥青铀矿易氧化,表面常有表生铀矿物,溶于酸并有铀的微化反应等与含铀的复杂氧化物相区别。粉末状的铀黑易与铁锰的氢氧化物相混淆,但铀黑具有强放射性。 (2)四价铀的复杂氧化物(铀和钛的复杂氧化物) 铀和钛的复杂氧化物主要是UO2和TiO2所组成的化合物。矿物有钛铀矿,斜方钛铀矿和铈铀钛铁矿,其中斜方钛铀矿是钛铀矿的同质多象变体,钛铀矿具有非常需要的工业价值,而铈铀钛铁矿的工业价值极为有限,斜方钛铀矿是我国首先发现的新的铀矿物种。 本类矿物与铀的简单氧化物有些类似,两者区别在于:(1)形态不同,常具柱状、板状晶形,并处在变生态(2)表面新鲜,无次生变化,不溶于酸;(3)溶解性不同后者具立方体晶形或呈胶状,结晶质或隐晶质,易风化,表面常具表生铀矿物,能溶于酸。此外,还可根据Ti的微化反应进行区别。 本类矿物形成于高温条件下,产于酸性和碱性伟晶岩中,以及高温热液脉和变质铀矿床中,亦产于酸性和碱性岩浆岩中,此外,在砂岩中也有产出,在前寒武纪石英卵石砾岩型铀矿床中产有变质成因的钛铀矿所形成的巨型工业铀床。 (3)四价铀的硅酸盐 铀的硅酸盐是以U4+和SiO44-为主要成分的化合物,其矿物种目前只有一种-铀石。铀石是一工业铀矿物,它在自然界分布较广,是目前提提炼铀的主要矿物原料之一,因此具有极为重要的工业意义。 在自然产生的铀石中,多呈变生态,实验表明,在变生铀石中,除结晶质铀石的残留体和变生程度不等的铀石外,还形成了极其分散的晶质铀矿(或沥青铀矿)和非晶态的SiO2,因此,宏观上纯净的铀石单矿物实际上常是多矿物集合体。 铀石很容易与沥青铀矿相混淆,如肾状的铀石和沥青铀矿,晶体的铀石和呈铀假象的沥青铀矿之间,在形态和物理性质方面都非常相似,因此铀石和沥青铀矿在手标本上很难区别,两者的显著区别在于铀石透明,非均质,反射率偏低,裂纹少;而沥青铀矿不透明,均质,反射率偏高(11—21%),裂纹多,及具同心环带结构。

铀尾矿处置的实践和认识

第28卷 第1期2009年2月铀 矿 冶 U RAN IUM M IN IN G AND M ETALL U R GY Vol 128 No 11Feb 12009 收稿日期:2008203215 作者简介:王志章(1941—),男,河北省石家庄市人,研究员级高级工程师,长期从事铀尾矿处置的研究、设计工作。 铀尾矿处置的实践和认识 王志章 (核工业北京化工冶金研究院,北京101149) 摘要:回顾我国铀尾矿处置的相关科研工作和工程实践,涉及高固体含量尾矿浆的管道输送,高压矿浆的研制,耐腐蚀管材的应用,以及铀尾矿库的退役治理,并对铀尾矿库渗水等有待解决的问题提出建议。关键词:铀尾矿;处置;水力输送;退役治理 中图分类号:TL 942.21;TL 94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028063(2009)0120022204 自20世纪50年代我国铀矿冶工业兴起至今,铀尾矿处置作为铀矿冶一个重要组成部分经历了不断提高和发展的过程。由于科研、设计、施工和运行各个部门的共同努力,在确保正常生产、工程安全、辐射防护安全等方面都取得了较好结果。随着人们环境保护意识的不断提高,国家对铀尾矿处置的要求也日趋严格。通过总结国内的实践,学习、借鉴国外先进经验,努力争取在这一领域开创新的局面,是一项刻不容缓的任务。 1铀尾矿处置方法及技术改进 世界各国根据各自的国情(水冶工艺流程、设备装备水平、尾矿库地形地质条件等)曾对铀尾矿采用过多种处置方法:有采用水力输送方式的“湿法”,有采用将尾矿浆过滤脱水的“干法”;有在陆地上堆积处置的(如山谷型、平地形尾矿库),也有采用水下处置的(如湖下沉积)。有过很多成功的经验,也有不少失败的教训。 我国的铀尾矿处置绝大多数是采用水力输送的“湿法”及“上游筑坝法”,即在水冶厂附近选一山谷作尾矿库,用当地土石料建一初期坝形成一定库容。在水冶厂将铀尾矿制成中性尾矿浆,再用泵和管道排放至尾矿库。尾矿在库内沉积,当沉积滩面超过初期坝顶时,则开始用尾矿在初期坝顶上游侧堆积形成堆积坝,并不断分期加高。1.1水力输送系统的改进1.1.1 高浓度输送的试验研究 直到20世纪90年代初,我国铀尾矿的水力 输送系统一直采用“低浓度”输送法,即矿浆的液 固质量比为41~8∶1。由于大量的水需要往返输送,使得尾矿输送系统的电耗在水冶厂总电耗中占有较大比例(8%~15%)。而且由于矿浆含固量低,尾矿在沉积过程中分级明显,沉积体的孔隙率高、干密度低(1.0~0.9g/cm 3),内凝聚力、内摩擦角等物理力学指标较低,对坝体的稳定不利。特别是在库内后部形成的“细泥区”的干密度仅为0.4~0.6g/cm 3,一旦管理操作失当,则会造成排出水“跑浑”。这种方法形成的沉积滩坡度很缓(1.0%~0.5%),往往使初期坝工程量偏大。 20世纪90年代初,核工业北京化工冶金研 究院引进加拿大学者罗宾斯基(Robinsky )的“浓 密处置法”[1] ,即在水冶厂先将铀尾矿浆浓缩至液 固质量比1∶1~0.8∶1,再用泵和管道送往尾矿库。其主要优点是可节省输送电耗35%~50%;由于矿浆含固量高,黏度大,其流变特性不再属牛顿体,而是呈宾汉体,不但在输送过程中不易沉积、堵塞管道,而且排放后可使沉积滩坡度较陡(4%~6%),进而使初期坝工程量减少,沉积体孔隙率降低,干密度提高(1.2~1.4g/cm 3),同时也使堆积体内凝聚力、内摩擦角等物理力学指标提高,有利于坝体稳定;基本消灭了“淤泥区”,使滩面的氡析出率大大降低,有利于辐射防护。 在靖远铀水冶厂、翁源铀矿的尾矿处置系统工程改造中,核工业北京化工冶金研究院在现场进行了专项的浓密、输送、排放沉积试验,并取得了较好结果[2]。在实测不同w (固)尾矿浆流变特

科普5铀矿床的几种开采方法

铀矿床的几种开采方法 王海峰 铀矿床属于固体矿床,因此,其开采方法与黑色金属矿床、有色金属矿床、煤矿、化学矿床的开采方法基本相同。但是,由于铀矿本身具有的可浸性和天然的放射性,其开采方法又存在特殊性。铀矿床开采方法可归纳如下几种: 采用常规的井下或露天方法开采铀矿床时,在方法上与非铀固体矿床完全相同,可以采用空场法、充填法和崩落法。根据我国铀矿床的特点,井下矿山使用最多的为充填采矿法。 另外,溶浸采铀方法已占我国铀矿床开采的相当份额。这种方法充分利用铀的天然可浸性。溶浸采铀可分为原地浸出采铀、堆浸采铀和原地爆破浸出采铀三种方法。 原地浸出采铀简称地浸采铀,是在矿床天然产状条件下,通过从地表钻进至矿层的注液钻孔将配制好的化学试剂注入矿层,与矿物发生化学反应,溶解矿石中的铀,随后将含铀的溶液抽至地表,送进回收车间进行离子交换、淋洗、沉淀、压滤,干燥,最终得到合格产品。这种铀矿开采方法不移动矿石和围岩,将矿石的开采、选矿、水冶集于一体。 堆浸采铀方法又分为地表堆浸采铀和地下堆浸采铀两种。地表堆浸采铀是通过常规的井下或露天方法将采出的矿石破碎至一定粒度,在地表筑起一定高度的梯形矿堆,通过布置在堆顶面的布液系统将化学试剂均匀地喷洒,化学试剂在渗滤过程中与铀矿物反应,形成的含铀溶液经底部集液系统收集,送水冶厂处理,得到最终产品。地下堆浸与地表堆浸不同之处是将矿堆建在井下。与常规采矿方法相比,堆浸采铀省去了磨矿工艺。 原地爆破浸出是通过爆破手段,将天然埋藏下的铀矿体原地破碎到一定块度,形成矿堆,再用化学试剂与矿堆接触并发生化学反应,有选择地浸出铀至溶液中,最终将含铀溶液收集并输送至水冶厂处理,得到铀产品的一种采矿方法。这种方法大大减少了矿石运输量和尾矿库的容积,有利于环境保护。

我国地浸采铀技术存在的问题

我国地浸采铀技术存在的问题 王海峰1肖作学2 (1核工业北京化工冶金研究院,北京 101149,2 新疆天山铀业有限公司739厂,新疆伊宁 835000) 摘要:地浸采铀已是我国主要的天然铀生产方法之一,多年的实践使我国在低渗透、低品位、高承压自涌水、地下水高矿化度砂岩型铀矿床的地浸开采方面的研究和开发处于世界领先地位。但必须认识到,在某些方面与世界先进国家的差距仍然存在。高效,高自动化操作的车载钻机仍属空白;可避免产生混浆段,消除浸出剂与非矿层沟通隐患的逆向注浆工艺无人问津;解决碱法矿山碳酸钙结垢的过滤器更换办法和逆向填砾方法尚未尝试;降低钻孔成本的薄壁套管得不到实践;较有潜力和实用性的压裂封堵建造人工隔水层和压裂增大矿层渗透性的技术无人探索;降低碱法矿山成本的氧气大型液态贮罐未使用;无配液池和集液池的矿山模式未敢触及;地下水污染治理工艺迟迟不能实施;地浸基础理论研究未能深入,矿山规模、整体形象和劳动生产率仍未改善。 关键词:地浸;采铀;技术;问题 1 前言 我国地浸采铀技术的研究和开发可追溯到上世纪70年代初,自那时起,地浸采铀技术获得了飞速发展,无论是科学研究、试验还是生产都取得了长足进步。地浸采铀已成为我国铀矿采冶的重要方法,地浸铀产量逐年增加。在30多年的科研与生产中,研究和开发了成井工艺、浸出液处理、井场监控、实验室试验、铀矿床地浸评价等一系列新技术。在开发新技术的同时,我国地浸生产企业还特别注重引进国外先进技术。在钻孔洗井工艺上,成功使用了脉冲洗井方法,获得良好的效果;在探测地下浸出剂渗流范围上,采用热测井方法,方便准确地掌握溶液流动方向;在浸出液过滤技术上使用管道过滤器,效果显著;在浸出工艺上,开展了碱法试验,并成功建成了碱法地浸矿山;在钻孔过滤器形式上广泛应用外骨架过滤器,同时探索射孔过滤器和裸孔过滤器;在浸出液提升方式上,潜水泵提升已是有条件的地方的首选;在浸出液处理工艺上成功应用密实移动床和饱和再吸附技术,提高了合格液铀浓度;在地浸采铀现场试验技术上多次采用两孔法和九点法,缩短了浸出时间,提高了试验数据的准确性。 但是,也应认识到,无论从地浸技术研究的深度和广度,还是从钻孔施工、成井工艺、矿山生产规模、矿石实验室试验、劳动生产率、基础理论研究、地下水治理等方面,都与国

铀资源地质学复习重点

一、名词解释 1、放射性:一种元素的原子核自发衰变成另一种子元素的原子核, 同时释放出α、β、γ各种粒子的现象。 2、赤铁矿化(红化):赤铁矿呈云雾状全岩性浸染而导致岩石变 红的现象。 3、变成铀矿床:在变质作用过程中,通过变质作用而形成的铀矿床。 4、受变质铀矿床:矿床中铀的富集主要是在变质作用之前形成的, 但在变质作用过程中,岩石发生了重结晶作用,铀发生了局部的再 分配,形成某些新的铀矿物和其他共生或伴生矿物。 5、铀矿工业指标:是指铀矿的最低工业品位、最低工业储量和最低 的可采厚度。 6、奥克洛现象:是指奥克洛矿床中天然发生的核链式裂变反应现象。 7、变生作用:是指在铀、钍衰变过程中放出的射线作用下和核裂变 碎片的作用下某些含铀、钍矿物的晶体结构遭到破坏从而呈非晶态 的现象。 8、碱交代:是指以钾、钠等为主要成分的热液交代围岩所引起的蚀 变作用。 9、脂铅铀矿:铀酰硅酸盐矿物紧密连生,形成的黄褐、黄橙色的细 粒多矿物集合体。 10、矿岩时差:是指成矿与成岩之间所存在的时间差。 11、双混合成因:是指成矿热液与深部流体和浅部大气成因水有关,成矿的铀源与深部流体作用浸出及浅部热水从富铀层(体)中浸出 有关,两者的混合形成成矿热液。 12、铀的后生淋积作用:是指成矿后,在含氧地表水或地下水的作 用下,将其流经富铀地层或富铀地质体中的分散铀或古铀矿床中的 铀淋滤出来,迁移至有利地段发生富集的成矿作用。 后生淋积作用:后生淋积作用系指成矿元素在岩石形成之后由地下 水的淋滤作用形成的次生(或后生)富集作用。 13、铀矿工业指标:是指铀矿的最低工业品位、最低工业储量和最 低的可采厚度。 14、成矿断裂夹持区:是指富铀地质体(铀源层或铀源体)在成矿 期构造应力作用下被一定规模的两条或两条以上成矿断裂带切割所 夹持的地质块体。 15、含氧系数:是指铀的简单氧化物中组成矿物的氧元素的原子数 与铀元素的原子数之比。

电离辐射安全与防护基础真题考点版

核技术利用辐射安全与防护考核电离辐射安全与防护基础 主讲人:吉俊 时间:2020 第一章 原子与辐射 第二章 辐射剂量与生物效应 第三章 辐射来源及其影响 第四章 辐射防护 第五章 辐射监测 第六章 辐射事故应急

第一节电离辐射的发现 ?1895年,德国物理学家威廉·康拉德·伦琴做电子管实验发现X射线 1901 年伦琴获得第一届诺贝尔物理学奖。 ?1896年,法国科学家亨利·贝克勒尔在研究铀矿荧光现象的过程中,铀矿物能发射出穿透力很强并能使照相底片感光的不可见的射线。这种现象被称为放射性,放射性活度单位用贝克(Bq)表示,是以亨利·贝克勒尔的名字命名的。 ?1898年,居里夫妇发现镭元素,镭元素衰变成钋(以居里夫人祖国名字命名),玛丽·思克多夫斯卡·居里做了进一步研究,第一个提出了放射性术语。 第一章原子与辐射 第二节电离辐射与非电离辐射 辐射,是以波或粒子的形式向周围空间传播能量的统称。换句话说,也就是携带能量的波或者粒子。 电离辐射的全称是致电离辐射,是指其携带的能量足以使物质原子或分子中的电子成为自由态,从而使这些原子或分子发生电离现象的辐射。 电离辐射概念:凡是波或者粒子能量大于12.4eV(教材是10eV或者波长<100nm)的都是电离辐射,这个能量阈值足以使物质原子或分子中的电子成为自由电子,从而使这些原子或分子发生电离现象的辐射。 非电离辐射:很简单能量小于12.4eV的波或者粒子,不能使原子和分子发生电离

第一章原子与辐射 第二节电离辐射与非电离辐射 电离辐射和电磁辐射的异同,有助于大家深入理解,理解了就记住了,死记硬背不现实。 ?首先电磁辐射里面有非电离辐射,也有电离辐射(除了x和γ射线,其他电磁辐射都是非电离辐射)。 ?电离辐射里面的x和γ射线本质属于高频电磁波,如下图所示。但是电离辐射还有其他不属于电磁辐射的比如α粒子,β射线,中子等。 ?常见的电离辐射和非电离辐射 电离辐射: 能量大于12.4eV,如x和γ射线、中子、质子,α粒子、β粒子等 非电离辐射:能量小于12.4eV,如紫外线、可见光、红外线和射频信号,超声波, 电子伏eV的概念下面会详细讲。 带电粒子 α β 质子 属于直接电离 不带电粒子 x γ 中子 属于间接电离 α粒子本质: 氦气原子核,质量数4,2个单位正电荷,包含2个质子2个中子 β射线本质:高速电子流(自由态电子),可带一个单位正电,或者一个单位负电,绝大多数情况是负电,只有特殊核素才会发出正电子比如F18。 x和γ射线本质:高频电磁波,没有质量,速度真空中是光速

溶浸采铀知识点汇总

练习题 一、名词解释 1 溶浸液; 2 浸矿剂; 3 氧化剂; 4浸出液; 5 孔隙度; 6 自然安息角; 7 松散矿岩的块度; 8扩散; 9 比表面积; 10 溶浸角; 11 液固比; 12液计浸出率; 13 渣计浸出率; 14 堆置浸矿; 15 制粒堆浸; 16 就地破碎浸矿; 17 原地浸出; 18 地浸溶浸死角; 19 溶浸采铀; 20 地下钻孔原地浸矿 二、简答题 1.铀的浸出机理和步骤包括哪些? 2.酸浸过程中影响化学反应速度的因素有哪些? 3.碱浸过程中影响化学反应速度的因素有哪些? 4.酸法浸出铀的化学过程是什么? 5.碱法浸出铀的化学过程是什么?

6.金银的浸出特点是什么? 7. 细菌浸矿原理有哪几种说法?简要回答。 8. 用于浸矿的细菌有哪些特征? 9. 细菌浸矿有什么意义? 10. 哪些因素影响细菌浸出效果? 11. 堆置浸矿的工艺过程特点是什么?与常规水冶相比,有哪些优点? 12. 何谓堆浸法?它分几类?分类原则及各类的主要技术内容有哪些?何谓浸前工作? 13. 国外堆浸技术发展有哪些特点? 14. 堆浸与常规采矿的关系是什么? 15. 筑堆浸出的基本工艺流程是什么? 16. 什么是制粒堆浸?其应用条件是什么? 17. 堆浸前期的试验研究内容有哪些?分别进行简单叙述。 18. 堆浸的技术控制指标有哪些? 19. 我国铀矿山堆浸技术控制指标有哪些? 20. 就地破碎浸矿法与堆浸法相比的特点有哪些? 21. 就地破碎法浸矿的工艺流程是什么? 22. 原地破碎的淋浸方法有哪些?分别进行简述。 23. 原地破碎浸矿法可划分为哪几个阶段? 24. 就地破碎浸矿法的关键技术有哪些?为什么? 25. 什么是就地破碎浸矿法?它与地表堆浸法和井下堆浸法有何异同点? 26. 地浸法有哪三大关键技术?它们在地浸法中的地位和作用是什么? 27. 地浸法的基本工艺流程是什么? 28. 地浸的适用范围有哪些? 29. 地浸法的优点有哪些? 30. 地浸法的缺点有哪些? 31. 地浸矿床条件的评价内容有哪些? 32. 地浸矿山生产矿量的保有标准有哪些? 33. 什么是地浸中的溶浸死角?怎样消除? 34. 地浸中浸出液的提升方式有哪些?并进行简单叙述。

我国地浸采铀技术的现状与发展

我国地浸采铀研究现状与发展 阙为民,王海峰,谭亚辉,姚益轩 (核工业北京化工冶金研究院,北京,101149) 摘要:在对我国地浸铀矿山生产和试验研究状况介绍的基础上,对我国地浸采铀技术研究和发展中存在的问题进行了分析,指出了我国地浸采铀技术研究的方向。 关键词:地浸采铀研究现状发展方向 引言 地浸采铀是一种在天然埋藏条件下,通过溶浸液与矿物的化学反应选择性地溶解矿石中的铀,而不使矿石产生位移的集采、冶于一体的新型铀矿开采方法。通过多年的试验研究,地浸采铀已成为我国铀矿采冶的重要方法,主要工艺技术指标达到国际水平。形成了一套以地浸铀资源评价、溶浸液配方和使用方法、地浸钻孔结构与施工工艺、钻孔排列方式和钻孔间距的确定、溶浸范围控制、浸出液处理工艺技术、地浸矿山环境保护等为主体的地浸采铀技术体系。但是,无论从地浸技术本身研究的深度和广度,还是从现有矿山生产规模,劳动生产率、自动化程度,与国外先进国家相比,都存在一定的差距。 1 发展历史[1] 我国地浸采铀技术的研究始于七十年代初,三十年来,地浸采铀技术获得了飞速发展,其发展历程可划分为三个阶段: 第一个阶段为探索研究阶段(1969~1981年):核工业六所科技人员在收集和了解国外地浸采铀技术研究情况的基础上,提出了开展地浸采铀技术研究的设想,并于1970~1973年首先在广东河源砂岩铀矿床进行了地浸采铀探索性试验;1978~1981年在黑龙江501矿床开展了地浸采铀试验;这两次试验虽然均因某些原因没能取得较为理想的结果,但却积累了许多有益的经验,为下一步地浸采铀试验的开展打下了坚实的基础。 第二阶段为地浸采铀试验阶段(1982~1995年):核工业六所在总结以往试验的基础上,于1982年至1984年在云南381矿床继续进行地浸采铀条件试验,获得了令人满意的结果,标志着我国已初步掌握了地浸采铀技术,填补了国内空白。1986~1990年开展了381矿床地浸采铀扩大试验,1991年建成了我国第一座小规模地浸采铀试验矿山。在云南地浸采铀试验成功的基础上,1985年开展了新疆512矿床地浸采铀室内试验研究,1986~1990年完成了512矿床地浸采铀条件试验,1991~1993年进行了新疆512矿床地浸采铀半工业性试验;此外,还开展了云南382矿床、新疆511矿床等的地浸采铀试验。 第三阶段为工业试验和工业生产阶段(1995~):1995年新疆512矿床地浸采铀国家重点工业性试验工程开始建设,1996年建成并投入运行,1998年工程顺利通过国家验收,主要工艺技术指标接近国际先进水平; 2000年新疆地浸二期扩建工程建成并投产;2002年511矿床地浸试验矿山建成。2000年以来先后还开展了吐哈、松辽和鄂尔多斯等盆地的地浸采铀试验。新疆地浸技术工业性应用的成功,标志着我国地浸采铀已实现从试验研究向工业生产的飞跃;地浸采铀成为我国铀矿采冶的重要方法。2. 地浸铀矿山生产和试验研究状况[2] 我国已建成并正在运行中的酸法地浸采铀工程3个,援建国外碱法地浸采铀工程2个。建成了云南

可能有辐射的矿石要点

说说矿石,范围有点大,先来说说有辐射的矿物标本,一般来讲有三类矿标的放射性较强。 一是含铀矿物,如晶质铀矿、沥青铀矿、铀黑、钛铀矿、硅钙铀矿、钡钾铀矿、铜铀云母、钙铀云母等9种矿物。由于这些矿物一般因含铀多,放射性很强。 二是一些稀土矿物,即铌钇矿、磷钇矿、硅铍钇矿、褐钇铌矿、铌钙矿、复稀金矿这6种矿物。放射性强弱不等。 三是7种以"XX石"相称的稀土矿物:易解石、方钍石、烧绿石--细晶石、独居石、凤凰石、钍石、褐帘石等。 以上的矿标,除非你是经常去国际矿展收货的矿标收藏者。否则这些日常是见不到的。 另外还有一些日常常见的,可以用作宝石的矿物,可能残留一些放射性,例如被辐照改色过没放置到一定时间的钻石,蓝宝石、托帕石等。还有一些可能在成矿过程中就混入放射性元素的矿物,例如萤石,烟晶等。 铌钇矿 铌钇矿Samarskite 化学组成:Y钇(Fe,U)(Nb铌,Ta钽)2O8,成分极复杂,主要由铁、铀、钇族稀土元素等组成的铌钽矿物,Nb-Ta间可能为完全类质同象,其中有钛、钍、铈,钙,铝、镁、锰、铅等的混入。变种有:钙-铌钇矿(Calciosamarskite),含CaO达8%;钛铁-铌钇矿(Chlopinite),含TiO2达10%;铁一铌钇矿(Fitinhofite),含FeO达23%;铁铀-铌钇矿(Ischikawaite),含UO2达23%,比重6.2以上;铅-铌钇矿(Plumboniobite),含PbO达8%成因产状:产于花岗伟晶岩的长石块体带中,与铌铁矿、褐钇铌旷、磷钇矿、独居石、绿柱石等稀有元素矿物及长石、云母、石英等共生。铌钇矿也见于冲积砂矿中

著名产地:世界著名的产地有美国康涅狄格州(Portland)、马达加斯加的安大纳马拉斯矿床、挪威摩斯附近的矿床以及中国内蒙、广东、东北、新疆阿尔泰等地矿床。 名称来源:以地名俄罗斯ColonelvonSamarski命名; 晶体形态 斜方双锥组。晶体沿c轴呈柱状,其次沿b轴延长、沿{100}或{010}发育呈板状。常见单形:{100}、{010}、{111}、{201}、{101}等。 ::晶体结构 晶系和空间群:单斜晶系,C2h6一C2/c。 晶胞参数:a0=4.82埃,b0=5.63埃,c0=5.15埃,β=90?,Z=1; 粉晶数据:2.98(1)2.92(0.9)3.13(0.4) ::物理性质 硬度:5-6 比重:比重变化较大,与矿物成分及水化程度有关,一般为4.5-5.76g/cm3 解理:无解理 断口:断口贝壳状或次贝壳状 颜色:天鹅绒黑色、褐黑色,有时呈浅褐色、黄褐色 条痕:灰黑至红褐色 透明度:不透明至半透明

铀矿石细菌堆浸新工艺及其在赣州铀矿的工业化应用_樊保团

CNIC-01861 BICM-0019 铀矿石细菌堆浸新工艺 及其在赣州铀矿的工业化应用 樊保团1孟运生1刘建1孟晋1 李伟才1肖金锋2陈森才2杜玉海2黄斌2 (1.核工业北京化工冶金研究院,北京,101149; 2.中国核工业赣州金瑞铀业有限公司,江西赣州,341000) 摘要 在对铀矿石细菌浸出机理进行探讨的同时,主要介绍了驯化筛选新菌株,新型细菌培养及贫铀浸出剂氧化再生设备)))生物接触氧化槽的研制及铀矿石细菌堆浸新工艺工业试验结果,以及工业化生产情况。与常规堆浸工艺相比较,细菌堆浸新工艺具有浸出周期短,酸用量低,节省氧化剂,降低浸出剂用量,浸出液平均铀浓度高等优点。采用新型填料的新型生物接触槽的成功研制,为铀矿石细菌堆浸工业化应用奠定了基础。铀矿石细菌堆浸新工艺的成功研发,填补了我国湿法冶金领域的一项空白。为我国堆浸铀矿山进行技术改造,以及我国大量低品位铀矿石的处理提供了一条经济的技术可行的工艺路线。 关键词:铀矿石堆浸细菌浸出细菌氧化氧化亚铁硫杆菌生物接触氧化槽

New Technology of Bio-heap Leaching Uranium Ore and its Industrial Application in Ganzhou Uranium Mine (In Chinese) FAN Baotuan1M ENG Yunsheng1LIU Jian1M EN G Jin1LI Weicai1 XIAO Jinfeng2CHEN Sencai2DU Yuhai2HU A NG Bin2 (1.Beijing Research Institute of Chemical Engineering and M etallurgy, CNNC,Beijing,1011492.Jinrui U ranium Limited Company, CNNC,Ganzhou,Jiangx i,341000) A BST RA CT Bioleaching mechanism of uranium ore is discussed.Incubation and selec-t ion of new strain,biomembrane oxidizing tank)a kind of new equipment for bacteria culture and oxidation regeneration of leaching ag ent are also intro-duced.The result s of industrial experiment and industrial production are https://www.360docs.net/doc/e63189139.html,pared w it h convent ional heap leaching,bioleaching period and acid amount are reduced,oxidant and leaching agent are saved,and uranium concentrat ion in leaching solution is increased.It is t he first time t o realize in-dust rial production by bio-heap leaching in Chinese uranium mine.New equip-ment)biomembrane ox idizing tank give the basis of bio-heap leaching indust rial application.Bio-heap leaching process is an effect ive t echnique to reform tech-nique of uranium mine and ex tract massive low-content uranium ore in China. Key words:Uranium ore,H eap leaching,Bioleaching,Bio oxidation,T hio bacillus thioo x-idans,Biomembrane oxidizing tank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