病虫害论文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园林植物病害——叶斑病

中文摘要:叶斑病主要危害园林树木叶子部位,不仅影响园林植物的观赏价值,同时还带个植物一些生理上的危害,例如影响生长发育等。作为园林工作者,了解叶斑病的病原以及发病规律我们就能做好该病的预防和治理工作。保护植物免受危害,保证园林植物正常发育,防止危害性病虫害的传播和蔓延。为大家提供良好的生活工作环境。

一:樱花褐斑穿孔病

樱花分布于我国的辽宁、河北、安徽、江西、浙江、江苏、贵州;喜光、喜深厚肥沃雨排水良好之土壤,对烟尘、有害气体及海潮风抵抗力均较弱。有一定的耐寒能力,根系较浅,栽培简易。樱花春天开花烂漫、甚为美观。宜栽于山坡、庭院、建筑物前及园路旁。

(一)分布:樱花褐斑病又称樱花褐斑穿孔病,该病是樱花叶部的一种重要病害。日本等国早有报道。我国各地区樱花上发生普遍,南京、太原、天津、上海、成都、西安、苏州、济南、长沙、连云港、武汉、台湾等省市均有发生,其中武汉、成都、天津等市发病严重。染病樱花叶片穿孔,不仅影响观赏,而且植株提前落叶,影响其生长发育。该病还侵害樱桃、梅花、桃等核果类观赏树木。

(二)症状:褐斑病主要危害樱花叶片,有时也侵染嫩梢。发病初期,感病叶面出现针尖大小的斑点,斑点紫褐色,逐渐扩大形成圆形或近圆形斑。病斑褐色至灰白色,病斑边缘紫褐色,直径可达5mm 。发病后期病斑上产生灰褐色

霉状物,即病原菌的分生孢子及分生孢子梗。最

后病斑中部干枯脱落,呈穿孔状,穿孔边缘整齐。

发病严重时,叶片布满穿孔,引起落叶。

(三)病原:病原为核果尾孢菌

(CercosporacircumscissaSacc .),隶属半知菌

亚门、丝孢纲、丝孢目、尾孢属真菌。有性型樱

桃球壳菌(My-cosphaerellacerasellaAderh .),

隶属子囊菌亚门、腔菌纲、座囊菌目、球腔菌属

真菌。但在我国有性型罕见(图2-13)。 (四)发病规律:病原菌在感病植株枝梢病部以菌丝体越冬,或者以子囊壳在病落叶上越

冬。第二年春季,产生分生孢子,孢子借风雨传播,自气孔侵入寄主。该病通常自树冠下部先发病,逐渐向树冠上部扩展。大风、多雨的年份发病严重;植株栽植过密,病害容易发生;图2-13樱花褐斑病(Cercosporacircumscissa)

1.症状图2.分生孢子及分生孢子梗

土壤瘠薄,病害发生严重;夏季干旱,树势衰弱发病也重。日本樱花和日本晚瘿等树种抗病性弱,发病重。

(五)防治方法:①减少侵染来源:冬季结合修枝,清除枯枝落叶,剪除有病枝条,集中销毁。②加强栽培管理:加强栽培管理樱花园要合理施肥,避免偏施氮肥,宜多施用农家肥。增施有机肥及磷、钾肥。对黏重土壤要进行改良。要注意排水,防止土壤积水。及时灌水,尤其是干旱季节,以提高植株抗病力,控制病害的发生。适地适树,避免在风口处栽植樱花。

③药剂防治:樱花发芽前喷洒1:1:160的波尔多液,或波美2~3度的石硫合剂预防侵染。发病期喷洒65%代森锌可湿性粉剂500-800倍液,或70%甲基托布津可湿性粉剂800~1000倍液。每隔10~15天喷1次,喷2~3次。

二、桅子叶斑病

桅子叶斑病发生普遍。浙江、上海、江苏、云南、江西、湖北、安徽、陕西、河北、天津、台湾等省(直辖市)均有分布。发病后引起死叶,落叶,影响植株长势和结实。

(一)症状:1.桅子生叶点霉叶斑病主要发生于叶片上,下部叶片先发病。病斑近圆形,黄褐色,直径0.5~3mm,稍隆起;后期病部出现许多小黑点(分生孢子器),坏死组织脱落后形成穿孔。有时几个病斑融合形成不规则大斑,侵染主脉、叶脉时引起叶片死亡(图25—1)。2.桅子叶点霉叶斑病主要侵害叶片。病斑圆形、近圆形或不规则形,灰褐至黄褐色,边缘色泽略深,直径3~8um。本病常与桅子小叶点霉叶斑病混生。

(二)病原:病原为桅枝生叶点霉(Phyllostictagardniicola)

和桅枝叶点霉(P.gardenica),均属半知菌亚门,球壳孢目,叶点

霉属真菌。前者分生孢子器叶面生,球形,扁球形,深褐色,直径

65~104um。分生孢子单胞,无色,卵圆形至椭圆形,5~10um×3.5~

5.5um。后者分生孢子器直径120~140um。分生孢子椭圆形至图25

—1栀子叶斑病(引自陆家云)长椭圆形,无色,单胞,一端或两端

稍尖,7~8um×2~3um。

(三)发病规律:危害多种栀子花,大叶栀子花比小叶栀子花容

图25-1 栀子叶斑病易感病,病菌在病落叶或病叶上越冬。栽植过密、通风不良、植株

生长势弱等情况下容易发病,盆栽时浇水不当、生长不良时容易发病。

(四)防治方法:①农业防治植株发病后及时摘除,销毁病叶。种植密度适当,以利通风。浇水时不要沾湿叶片。②药剂防治发病初期喷洒50%多菌灵1000倍液或40%福美双500倍液,保护植株。

三、石榴叶斑病

(一)分布与为害 石榴叶斑病(又称褐斑病、黑斑病、角斑病)是石榴的一种常见病害。国内石榴栽植地普遍发生,以南方分布较普遍和严重,发病率在50%一70%。该病发生严重时,导致叶片早期全部脱落,严重削弱树势,对石榴的生长发育及第二年开花均有影响。

(二)症状 该病主要为害叶片。发病初期,在叶面产生针头大小的紫色或红褐色斑点,边缘有褪绿圈。以后慢慢扩展为圆形至椭圆形,大小为0.5—3.2mm ,0。4—0.55mmX2.5—3.5mm ,也有呈不规则形和多角形,后期病斑深褐色至黑褐色,病斑边缘常呈黑线状。发病后期,病斑之间相互连接,导致叶片早期焦枯脱落。气候干燥时,病部中心区常呈灰褐色。病斑正、背面产生墨绿色霉层(分生孢子梗及分生孢子)。叶片上的病斑可达50多个。果实上病斑呈圆形、黑褐色。

(三)病原 病菌无性态为石榴尾孢[Pseudocercosporapunicae(P .Henn .)Dcighton],属半知菌亚门,假尾孢属(图1l —7)。子实层生于叶的正反两面,成微小的黑点。子座暗褐色,球形,直径36一68um 分生孢子梗十数根丛生成密束,少数1—2根单生或并生,近无色至淡,褐色,无隔膜,直立不分枝,有时顶端较细,不呈屈膝状,孢痕小,大小为10—49umX2.0—3.5um 。分生孢子近无色至淡橄榄色,圆筒形至倒棍棒形,直或稍弯曲,基部。钝圆而端部细长如尾,隔膜1—8个,其中5—7胞者居多,大小为19—133.5umX2.5—4.0um 。

(四)发病规律 病菌以子座、菌丝、分生孢子

梗和分生孢子在叶片病组织上及土壤中越冬。翌春,

越冬分生孢子或新生分生孢子借风雨传播。侵染为

害寄主,具多次再侵染。该病为害期一般在7月下

旬至8月中旬,叶片开始发病,9—10月,叶上病斑

数量及病叶率增多,导致叶片早期脱落,对花芽分

化不利,是来年生理落果严重的原因之一。10月中、

下旬病情逐渐减轻。梅雨或秋雨绵绵的季节有利于

病害扩展蔓延,是发病的高峰期。高温不利于病原

孢子的萌发,故高温季节病情明显减轻。 (五)防治方法 ①栽培管理 石榴喜光喜肥,栽植距离不宜过密,每年冬春之间要进行1次疏枝或修剪,这样使植株有足够的阳光照射,通风透光,降低湿度。每年待石榴落叶后,可施1次有机质混合肥料;在发叶、开花前和落花后,应各施1次速效性混合肥。生长期间要经常浇肥水。促使植株生长旺盛,增加植株的抗病性。②园林卫生 每年冬季结合清园,图11—7石榴叶斑病菌 1. 子座和分生孢子2.分生孢子 (广东果树真菌病害志,2000)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