拜谒西南联大旧址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拜谒西南联大旧址
1月21日下午5:30,我来到云南师范大学,找寻西南联大的旧址。校园内学生与雕塑共坐,景象其乐融融。
蓝天下,劲松旁,闻一多先生的塑像赫然屹立。1946年7月15日,闻一多为李公朴被暗杀一事怒斥蒋介石当局,被暗杀于昆明市内西仓坡。他的《唐诗杂论》,冲破了传统学术研究的狭隘和封闭,从诗人的角度看待、研究诗歌,激发了我对文学的热忱。
“国立西南联合大学”的牌子,黑底白字,在阳光下格外醒目。这黑与白的对比,使我想起当年的学生郑敏(1939年至1943年就读于此)的诗句“我们唯有用成熟的勇敢,抵抗历史的冷酷”(《西南联大颂》),也使我想起昔日的外文系助教穆旦(1942年离开西南联大参加远征军)的诗句“静静地,我们拥抱在
用语言所能照明的世界里”(
诗组《诗八首》)。令人欣喜的是,在此我碰上了来昆明参会的浙江嘉兴的方志同行,“同道同心”,在此碰面也是应该的啦!于是一人行变为三人行。
走过去,眼前是一条我称之为承载历史记忆的“轨道”。
身后是“一二·一运动”纪念碑。
再往前走,左边是西南联大教室,右边是西南联大纪念馆。所谓教室,也就是一间被锁起来的铁皮屋。据说其设计出自于梁思成和林徽因之手,因为资金不足,只能因陋就简。一到雨天,老师便不得不在黑板上写下这样的四个字:“停课赏雨”。袁可嘉(《西南联大现代诗钞》的编纂者)曾这样写道:“一九四二年我在昆明西南联大新校舍垒泥为墙、铁皮护顶的教室里读到(冯至的)《十四行集》,心情振奋,仿佛目睹了一颗彗星的突现。”
《十四行集》里有这样的诗句:“我们身边的许多事物,在向我们要求新的发现”。1939年到1943年,郑敏就读西南联大,把自己的第一本诗稿请教于冯至先生,“当时风吹着
他的长裳,我第一次听一位诗人说:这是一条很寂寞的路”。她认为冯至的十四行诗文看似朴素,其中却蕴含了深层的文化积淀,融合了西方哲学和他所崇拜的杜甫的情操。西南联大的课程丰富了年轻的郑敏的想象力,使她走进了中外文学的殿堂。她说:“昆明是一个这样迷人的地方,......至今一回忆到昆明的石板路、石榴花、突然的阵雨、人字墙头的金银花,和野外的木香花还为之心旷神怡。”
正前方是“一二·一”
烈士墓,安息着为民主献身的四烈士。还有闻一多先生的衣冠冢。碑前,一束菊花代表了拜谒者的哀思。有人说闻一多作为诗人、美术家、学者,一生把“爱”看成是诗人的天赋,短暂的一生充满了爱国主义激情。当时,学生对老师有着这样的评价:“如果说朱自清沉静如水,闻一多则热烈如火”。抗战后期在昆明,朱先生那么艰难地活着,冬天甚至披着赶车人穿的光皮板子(俗名“一口钟”)御寒,这在当时的大学教授里,也是绝无仅有的。
墓西耸立着西南联合大学纪念碑,正面是西南联大作别云南时记述着西南联大的创建历史和校风校典,是中国革命史、教育史上的一块丰碑。由著名学者冯友兰撰文、闻一多篆额、罗庸书丹。碑座呈圆拱状,高达l丈5尺,宽8尺,中嵌石碑,碑镌千字之文。
它的背后,刻着参加抗战的八百学子的姓名。
现代作家张曼菱在漫谈《西南联大启示录》拍摄体会时说:“人的一生当中应当寻求一种重要、本真的知识,这可以改变人的抉择、道路甚至命运,并教会我们成为什么样的一个人。而这种知识是共通的,所以我们要不断寻觅和探索。”她指出,对于大学,应该培养出一批知识分子,他们站得最高看得最远,他们有着高尚气节、顶天立地,消亡不合理的事物,推动民族生存、个性发展;大学还应该培养有力量的爱国者,如果一个国家培养出来的人对他的民族没有情感,那么这个国家就将面临危机。大学做什么用,应该培养什么样的知识分子,这个问题西南联大给出了一个极好的范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