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持续利用野生动植物资源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如何持续利用野生动
植物资源
一:野生动植物资源
1、定义:野生动植物资源,是指一切对人类的生产和生活有用的野生动植物(野生动物加野生植物)的总和
2、野生动植物资源的种类:包括食用性资源、工业性资源、生态保护性资源、种植性资源等。
3、野生动植物资源的价值:野生动植物资源具有很高的价值,它不仅为人类提供许多生产和生活资料,提供科学研究的依据和培育新品种的种源,而且是维持生态平衡的重要组成部分。
4、野生动植物资源的破坏:由于农耕和其他经济活动的发展,往往造成野生动植物资源的破坏,特别是商业目的的追求,人为的滥捕滥杀和过度采
集,使野生动植物资源不断减少,使一些珍贵稀有的野生动植物灭绝或者濒临灭绝,从而给人类的生产活动和生态环境都造成了极大的损害。因此,必须运用法律手段保护野生动植物资源,为农业生产和人类活动创造良好的生态环境。
5、中国野生动植物资源概况:我国地域辽阔、地貌复杂、河流纵横、湖泊众多、气候多样,为各种生物及生态系统类型的形成与发展提供了优越的自然条件,从而成为世界上生物多样性最为丰富的国家之一。
我国的生态系统主要包括森林、草原、荒漠、农田、湿地及海洋六大类型。其中森林是最重要的陆地生态系统,她蕴藏了大量的生物物种,是生物多样性最为丰富的生态系统类型。我国的森林类型繁多、功能齐备,对中国乃至全球的环境和气候都具有特别重要的影响。我国的森林按气候带分布从北向南有寒温带针叶林、温带针阔叶混交林、暖温带落叶林和针叶林、亚热带常绿阔叶林和针叶林、热带季雨林、雨林。其中亚热带森林在物种多样性及重要性方面是世界同一地带其它地区无与伦比的。中国的天然湿地包括沼泽、泥碳地、湿草甸、浅水湖泊、高原咸水湖泊、盐沼和海岸滩涂等类型,涵盖了全球39个湿地类型,而且青藏高原的高寒湿地在世界上为我国所独有。我国的天然湿地总面积约为2600多万公顷(不包括河流),其中内陆和海岸湿地生态系统的面积堪称亚洲之最,除了作为许多濒危特有野生动植物的栖息地之外,它们还是迁徙鸟类,包括许多全球性受威胁物种的重要停歇地和繁殖地。
我国约有脊椎动物6266种,其中兽类约500种,鸟类约1258种,爬行类约376种,两栖类约284种,鱼类约3862种,约占世界脊椎动物种类的10%。我国约有30000多种植物,仅次于世界植物最丰富的马来西亚和巴西,居世界第三位。其中苔藓植物106科,占世界科数的70%;蕨类植物52科2600种,分别占世界科数的80%和种数的26%;木本植物8000种,其中乔木约2000种。全世界裸子植物共12科71属750种,我国就有11科34属240多种。针叶树的总种数占世界同类植物的37.8%。被子植物占世界总科、属的54%和24%。此外,我国已定名的昆虫有3000多种。
由于我国大部分地区未受到第三纪和第四纪大陆冰川的影响,因而保存有大量的特有物种。据统计,约有476种陆栖脊椎动物为我国所特有,占我国陆栖脊椎动物种类数的19.42%,其中约有三分之二的两栖类为特有种;在30000多种高等植物中,约50—60%为我国所特有。大熊猫、金丝猴、朱鹮、华南虎、羚牛、藏羚羊、褐马鸡、绿尾虹雉、白鳍豚、扬子鳄和水杉、银杉、珙桐、台湾杉、银杏、百山祖冷杉、香果树等均为我国特有的珍稀濒危野生动物和植物。
二:野生动植物资源的保护
1、受威胁物种评估与救援弥补物种野外信息空缺,进行快速物种现状的调查,和保护现状的评估。目前已经在海南、广西、云南等地开展多次调查,十几位名科学家参与,收集一手信息,并提出保护的对策;推动濒危物种的野外保护的紧
急措施。
1)受威胁灵长类现状评估
2)受威胁树种现状评估
3)青藏高原野生动物现状调查
4)喀斯特地区生物多样性调查
2、在濒危物种和生态系统的现状评估的基础上,采取相应的行动来降低受威胁的程度。比如在保护区和当地社区内支持开展长期的野生动植物巡护和监测;协助建立自然保护区和保护小区;以及在当地通过培训等方式协助保护能力建设。
1)受威胁灵长类监测与巡护
2)受威胁树种保护行动
3)高原野生动植物监测与巡护
4)自然保护区规划与管理
5)青藏高原草地可持续管理
3、促进政府、企业、民间机构、社区、科研团体等在保护和发展层面的合作,协助发展资金的投入和保护行动的启动,努力的实践保护与发展和谐的可持续社区;
1)以社区为基础的野生动植物保护
2)青藏高原可持续社区发展
3)管理导向型的参与式保护区区划
4)保护区周边以保护为基础的发展计划
4、利用实地实践积累的经验,积极参与自然保护与发展政策的制定与实施过程;通过主题活动等参与式活动,增加人们对自然的兴趣、对保护的支持。
1)区域生物多样性保护战略与行动计划
2)生态影响评价指南
3)野生动植物保护主题活动
4)长臂猿保护学习中心系列环教活动
5)野生动植物野外观察指南系列
6)野生动植物保护手册系列
三:我国野生动植物保护措施
1、自然保护区
中国有动物10.45万种,是世界野生动植物种类最多的国家之一。仅脊椎动物达4400多种,占世界种类总数的10%以上。其中,两栖类210种,爬行类320种,鸟类1186种,兽类500多种,鱼类2200种。中国特有或主要分布在中国的珍稀动物达100多种。中国有高等植物32800种,占世界总数的12%,居世界第三位。
1988年,中国颁布了《野生动物保护法》,并相继制订了《森林和野生动物类型自然保护区管理办法》、《国家重点保护野生动物名录》、《国家珍稀濒危植物名录》等法规和行政规章。
中国从50年代开始建立自然保护区。到1994年,全国已建立森林和野生动植物类型自然保护区518处,面积达5126万公顷,占国土面积的5.34%。其中69处被国务院批准为国家级自然保护区,并有长白山等7处自然保护区加入国际人与生物圈保护网。自然保护区建设,使珍稀野生动植物资源得到有效保护。
2、野生动物拯救工程
中国有重点、有组织地实施对大熊猫、朱鹮、扬子鳄、海南坡鹿、高鼻羚羊、野马等濒危野生动物的“七大拯救工程”。
大熊猫保护工程:从1992年至2000年,新建14处大熊猫保护区,总面积4242平方公里,其中大熊猫栖息地2479平方公里。完善原有13处、总面积5380平方公里的大熊猫保护区的建设和管理,建立17条保护区走廊带,在32个县建设大熊猫栖息地管理站。工程涉及四川、陕西、甘肃三省的34个县。目前,野外大熊猫数量稳定在1000多只,并已人工繁殖成活大熊猫54只。
朱鹮拯救工程:从1993年至2000年,在陕西、北京等地建立13处、总面积4130公顷的朱鹮保护地,朱鹮的人工饲养繁殖和科学研究。
扬子鳄保护和发展工程:从1983年开始,在安徽省建立100公顷扬子鳄繁殖研究中心,建立440平方公里的扬子鳄自然保护区。
海南坡鹿拯救工程:从1984年至1988年,将自然保护区从400公顷扩大到1366公顷,建立稳定的人工驯养种群。
野马拯救工程:从1995年开始,在新疆吉木萨尔建立野马繁育中心,在甘肃武威建立荒漠动物繁育中心,进行野马的野化试验。
麋鹿拯救工程:从1986年开始在江苏大丰县建立麋鹿保护区,面积1000公顷,进行麋鹿圈养自然繁殖。
高鼻羚羊拯救工程:从1988年开始在甘肃建立了濒危动物中心。
3、珍稀野生植物保护
由于中国大部分地区未受到第四纪冰川覆盖的影响,因此保留了北半球其他地区早已灭绝的古老子遗种类和特有种,约有200属、1万余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