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案隶书《曹全碑》的结构特点

教案隶书《曹全碑》的结构特点
教案隶书《曹全碑》的结构特点

详案---隶书《曹全碑》的结构特点

学校:山西示范大学

班级:初三年级2班

执教者:王晓庆

课题:隶书--《曹全碑》的结构特点

教学目标

·德育目标—培养学生对中国传统文化书法的热爱和传承精神。

·知识目标—1.掌握《曹全碑》的结构特点;

2.教会学生书写“上、下、年、主、三、王、直、民、城”;·能力目标--培养学生的临摹能力和对字形敏锐的观察能力

教学重点

·掌握字形基本的结构方法;

·正确书写“上、下、年、主、三、王、直、民、城”

教学难点

·把握好字的结构和对线条的锤炼;

·培养学生鞋毛笔字的兴趣

教法:讲授。欣赏、分组讨论、练习、举例等

教具准备:教学挂图、示范用笔、纸、磁铁、墨、书本等

学具准备:毛笔、毛边纸、墨、毛毡等

教学过程

一、导入(3分钟)

师:同学们,我们先来回顾一下上节课所讲的内容,我们学了《曹全碑》笔画的写法,包括各个笔画的起笔,行笔和收笔。大家还记得我们学了哪些笔法吗?生:有中锋,藏锋,露风,方笔,圆笔…

师:同学们答得非常好,大家知道构成书法的有那三大要素吗?

生:笔法、结构、章法……

师:对,非常好,看来大家都认真复习了,那么接下来书法的三大要素之二—结构就是我们要讲的内容。

二、教学过程(21分钟)

师:首先,同学们仔细看一看字帖。通过看字帖,大家认为《曹全碑》在结构方面有怎样的特点呢?

生:比平时的字扁、飘逸……

师:《曹全碑》是隶书成熟期书法的典型之作。在结构,它表现出字形扁平,左右舒展的特点,因此它的结构给人以稳定和协调的感觉,甚至就像一位翩翩君子,个性中正平和既符合规范又飘逸秀丽。

《曹全碑》的第一个特点,横平竖直。我们在楷书中也讲横平竖直,但实际上它的横是向右上倾斜大概7°的,而隶书中的横是纯粹的横,完全水平的横,也就是无论它是否有笔画粗细的变化,无论是方笔还是圆笔,横画都是水平的。当然,竖也是同样的道理。

举例字:“上,下,年”。教师示范

第二个特点是雁不双飞,大家知道“雁”是什么意思吗?

生:大雁、雁尾、捺画……

师:“雁”在这里说的是一个笔画—“波画”,也就是蚕头燕尾的雁尾,所以“雁不双飞”是指在一个字里有两个或两个以上的横画时,只能出现一个雁尾。

举例字:“主,三,二”教师示范

第三是要主笔突出,大家想想主笔是什么意思呢?

生:主要的笔画、最长的…

师:大家答得非常棒,主笔顾名思义就是一个字里最主要的笔画,一般来说是字中最长最粗的笔画,它能够决定一个字的重心与神采之笔。在写字中我们就要将这点表现出来。

举例字:“直,民,城”教师示范

三、示范(8分钟)

师:现在我给大家示范一下,同学们要仔细观察。在写字时,要注意我们之前所讲的一定要横平竖直,在横画多的字里只能出现一个雁尾,还要注意一个字中必定有一个主笔,这笔要写的长且粗,要使得整个字重心平稳,结构得当,另外,大家还要特别注意各个笔画的粗细变化,而且要均匀分布。

四、练习(10分钟)

学生自由练习课堂所讲的字,教师走动观察,必要时对学生进行个别指导。

五、小结(1分钟)

师:相信大家对《曹全碑》的结构特点有了一定的了解,我希望同学们能熟记这些要点并将它们在字中表现出来,同时我也希望同学们在写好字形结构的基础上还要加大对线条的锤炼,这就需要大家勤奋练习了。

六、作业布置(1分钟)

1.熟记《曹全碑》结构特点;

2.临摹《曹全碑》5张毛边纸(一天一张)

. .

隶书的特点

隶书的特点: (1)“方劲古拙”,隶书是从篆书简化演变而成。把篆书的圆转笔画改革为方折,所以有“篆圆隶方”的说法,而隶书是比较古老的书体,“方劲古拙”道出了隶书的概貌。 (2)“蚕头雁尾,笔必三折”指的是隶书特有的横画——波横的形状与隶书笔画的写法步骤。写波横时先用力向左“藏锋逆入”,然后转笔往右。形状就像蚕虫的头;随即笔稍为提起,使笔毫至中锋向右运笔,这是“平出”;最后写挑脚时,笔锋下按,再慢慢提起,向右上挑出,形状就像大雁的尾巴,一般是露锋收笔,亦有尚未露锋即缓缓的收住的处理。写挑横时要注意,采用“提引”的写法。这样,笔势才舒展自然。“笔必三折”是说写隶书笔画要注意落笔、行笔、收笔三个步骤,亦称“三折法”,不要横扫直抹一滑而过、“藏锋逆入,中锋行笔”是隶书用笔的基本方法。 (3)“雁不双飞,蚕无二色”,说的是在隶书的一个字里面,笔画的挑脚不要重复。如一个字有两笔或两笔以上的横面,只能把一笔写成波横,其佘写成平横,这就叫“雁不双飞”;而“蚕无二色”是指起笔蚕头的写法基本相同,但蚕头的形状可以有微小的变化。 (4)由于隶书字形方扁取横势,很多笔对称展开,尤其撇、捺的组合,有明显的横势增加了生动的感觉。 楷书的特点: ①笔划平正,结体整齐,工妙于点画,神韵于结体。平正而不呆,齐整而不拘。古人说,"楷法欲如快马入阵","大字难于结密而无间,小字难于宽绰而有余。"要的是严整飘扬、犀利飞动。 ②笔划有规律的发展,形成了"永字八法"。它既是字法,也是笔法。一切楷书的笔划,都概括于八法之中。每一点划都不是孤立的,而是和其他笔划互相呼应的。永字的八个笔划按其所处位置各有名称,不再赘述。 ③起止三折笔,运笔在中锋,是楷书的典型笔法。运笔中锋则多遒润。 草书的特点: 草书始于汉初,其特点是:存字之梗概,损隶之规矩,纵任奔逸,赴速急就,因草创之意,谓之草书。内容为:一是,草书是笔画省略,结构简便的书体。二是,草书是以点画作为基本符号来代替偏旁和字的某个部分,是最具有符号化特征的书体。三是,草书的笔划之间字与字之间相互连带呼应,是便于快捷书写和便于表达书者情感的书体。 行书的特点: 行书是介于楷、草间的一种书体。写的比较放纵流动,近于草书的称行草;写的比较端正平稳,近于楷书的称行楷。在书写过程中,笔毫的使转,在点画的各种形态上都表现得较为明显,这种笔毫的运动往往在点画之间,字与字之间留下了相互牵连,细若游丝的痕迹,这就是牵丝。行书是楷书的快写,是楷书的流动。经过对几组楷书与行书个字的分析,发现楷书与行书书写时,点画的写法,用笔需遵循的准则,如中锋,铺毫,逆入平出,提按起主,藏锋等都是一致的,只是行书书写时比较舒展,流动。

学习书法:隶书特点

学习书法:隶书特点 隶书也叫“隶字”、“古书”。是在篆书基础上,为适应书写便捷的需要产生的字体。就小篆加以简化,又把小篆匀圆的线条变成平直方正的笔画,便于书写。分“秦隶”(也叫“古隶”)和“汉隶”(也叫“今隶”),隶书的出现,是古代文字与书法的一大变革。 隶书是汉字中常见的一种庄重的字体,书写效果略微宽扁,横画长而直画短,讲究“蚕头雁尾”、“一波三折”。它起源于秦朝,在东汉时期达到顶峰,书法界有“汉隶唐楷”之称。也有说法称隶书起源于战国时期。 隶书是相对于篆书而言的,隶书之名源于东汉。隶书的出现是中国文字的又一次大改革,使中国的书法艺术进入了一个新的境界,是汉字演变史上的一个转折点,奠定了楷书的基础。隶书结体扁平、工整、精巧。到东汉时,撇、捺等点画美化为向上挑起,轻重顿挫富有变化,具有书法艺术美。风格也趋多样化,极具艺术欣赏的价值。 隶书相传为秦未程邈在狱中所整理,去繁就简,字形变圆为方,笔划改曲为直。改"连笔"为"断笔",从线条向笔划,更便于书写。"隶人"不是囚犯,而指"胥吏",即掌管文书的小官吏,所以在古代,隶书被叫做"佐书" 。隶书盛行于汉朝,成为主要书体。作为初创的秦隶,留有许多篆意,后不断发展加工。打破周秦以来的书写传统,逐步奠定了楷书的基础。在"罢黜百家,独尊儒术"的思想统一下,是汉代隶书逐步发展定型,成为占统治地位的书体,同时,派生出草书、楷书、行书各书体,为艺术奠定基础。 一、笔法特点 成熟时期的隶书行笔分提按顿挫和轻重徐疾,硬笔隶书的用笔较毛笔隶书又可简化不少,如不必刻意追求藏锋用笔,收笔亦无须回锋,具体略分为以下数种细述。 点画:隶书的点有多种,大致包括竖点、横点、竖点、横点、撇点、挑点及捺点等,书写时多宜落笔重而收笔轻。

隶书名碑赏析——曹全碑

隶书名碑赏析——曹全碑 一、简介 《曹全碑》全称《汉合阳令曹全碑》,又名《曹景宗碑》,碑高二百五十三厘米,宽一百二十三厘米,立于东汉灵帝中平二年(公元一八五年)十月。碑阳凡二十行,每行四十五字;碑阴五列,上列一行,二列二十六行,三列五行,四列十七行,五列四行。此碑无额,明万历初年出土于陕西合阳莘里村,现存于陕西西安碑林。清康熙十一年后,碑身出现裂痕。从拓本看,《曹全碑》的字迹保存较为完好,虽不免少有风损,但字形轮廓及笔画的起讫用笔都仍清晰,这无疑为后人临习提供了极大的方便。 作为东汉隶书成熟时期的代表作,《曹全碑》在历代学人及书法评论家的心目中地位较高。清孙承泽赞誉其:“字法遒秀逸致,翩翩与《礼器碑》前后辉映”,乃“汉石中之宝也”。万经平其曰:“秀美飞动,不束缚,不驰骤,洵神品也。”南海康有为先生则认为其与《孔宙碑》为“一家眷属”,“皆以风神逸宕胜”。徐树钧在其《宝鸭斋题跋》中称其碑阴书法“神味渊隽,尤耐玩赏”。 二、赏析 《曹全碑》最显著的审美特征是典雅逸静。与其同时代粗拙的汉碑相比,《曹全碑》不激不励,中正平和,既符合规范,又飘然逸出,与《张迁碑》等以追求真率拙朴的碑风形成了鲜明的对照。《曹全碑》的艺术特征大致可分为以下几个方面。 1.用笔内敛含蓄,圆转隽秀 《曹全碑》的用笔从完整的拓本看,则基本为圆笔。圆笔较为温和含蓄,笔画内敛含蓄又不失风雅,有大家闺秀的感觉,这是此碑之所以能够取得静雅的艺术效果的关键所在。 2.运笔平实柔顺,动静相宜 由于隶书基本结构的规定性,其线条绝对不能如行草书一样跌宕起伏,这就造成了隶书主静的天性。但同是主静的隶书,由于运笔方法不尽一致,所造成的艺术效果也就不同,波磔起伏明显的,如《石门颂》等,则有奔放飘逸之致;而《曹全碑》的运笔平稳徐行,一丝不苟,笔锋始终在笔道中行,笔画平实不滑,没有过度的起伏,使其线条更趋于内敛。而其所具有的动感,多半是因为有一些弧形长线造成的,如撇、捺、钩及横挑的弧势等,故有形意翩翩之趣。平顺柔实的线条,是构成《曹全碑》典雅逸静的另一个重要原因。 3.线条凝练简省,意到为止 汉碑线条各具不同的审美特征,如《张迁碑》的粗涩,《石门颂》的灵动,《乙瑛碑》的丰腴,《张景碑》的细劲,等等。而《曹全碑》则为凝练简省,其碑中文字线条没有装饰的迹象,往往一笔出去,至意想不到的位置便嘎然止住。许多点、短横尽量浓缩,多数字在上、下笔的承接处断开,留出较多空白。而其笔意丝毫不因笔画简缩而出现阻隔,反而显得更协调自然,空间更圆融、静和,使其卓然独立于其他汉碑之外。 4.结构疏朗平整,舒展奔放 《曹全碑》形体多呈扁形,少数有方或长方形。由于形扁,其势必呈横向,故而有稳的感觉。扁、横的形体主要由字的主横画拉长或撇捺开展造成的。与《礼器碑》相比,《曹全碑》的结构显得更调匀。这倒不是因为《曹全碑》比《礼器碑》规范或布置均等的缘故(其实,从结字的均匀程度看,可能《礼器碑》比《曹全碑》还要规整些),而是由于《曹全碑》的扁平及其结构中,上下左右的关系处理得更加自然合理的缘故。也正因此,《曹全碑》比《礼器碑》、《张景碑》等显得更加素静雅致,格调上高出一筹。其字形扁平,造成左右舒展,舒展的结构加之以圆笔的收敛,于是出现典雅的品格。

曹全碑写法

一、《曹全碑》简介 《曹全碑》全称《郃阳令曹全碑》,碑高253厘米,宽123厘米,隶书,字共20行,满行45字,有碑阴5列,篆额佚失无存。东汉中平二年(公元185年)十月立,明万历初出土于陕西郃阳(今陕西合阳)莘里村,1956年移立陕西博物馆碑林。 该碑是汉代隶书的重要代表作品。它以风格秀逸多姿和结体匀整著称于世,因此历来为书家所重。清孙承泽《庚子销夏记》称:“字法遒秀逸致,翩翩与《礼器碑》前后辉映,汉石中之至宝也。”清朱履贞在《书学捷要》中称:“惟碑阴五十余行,拓本既少,笔意俱存。虽当时记名、记数之书,不及碑文之整饬,而萧散自适,别具风格,非后人所能仿佛于万一。此盖汉人真面目,壁坼、屋漏,尽在是矣。”清万经《分隶偶存·汉魏碑考》称:“书法秀美飞动,不束缚,不驰骤,洵神品也。” 《曹全碑》在隶书的诸多风格品类中,是典雅秀美一路者,在技法上以精到整饬胜。对于学习隶书的朋友来讲,选该碑作为范本应该是正确的。 二、临习《曹全碑》应注意的问题 1.此碑的艺术风格以秀为主,同时又极具骨力,在临习时,就应表现其挺拔的一面。点画宜写得丰润,避免枯瘠。行笔多提按顿挫,笔势圆熟潇洒,用笔不宜过于涩滞,用墨不宜太干。结构方面应注意其重心变化规律,疏朗和紧密相映成趣,结构变化力求丰富。在笔的选择上,宜采用羊毫笔,这样可较好地表现出其线条刚柔相济、圆润丰腴的特点。 2.临习时不宜一味求快,每一笔画都应快慢有致。比如,起收笔要慢一些,中段要快一些,然后再追疾、涩的结合。 3.临习初期以忠实于原作的特点为主,要对原帖进行细致入微的分析和认真的体会,重点放在用笔中的“藏锋虚势入纸”和“藏锋实势入纸”的比较训练上。训练时要求笔法精到,一丝不苟,认真揣摩结构,注意各部分之间的关系。结构训练要正确地把握其特征,不可马虎了事。 4.在临摹时必须有钻探精神和攻坚毅力,先约后博,再由博返约,才可获得成功。千万不可朝秦暮楚,见异思迁。根基未固,却忙于创造,此乃学书之大忌。 《曹全碑》的结构特点主要表现为疏朗平整,舒展奔放,字形多取横势,间有长、方结体,横向开张流畅,纵向含蓄稳健,从而使结构显得雍容大度、飘逸多姿。《曹全碑》结体之舒展、用笔之放纵、意态之醇美,体现了书家于动荡中求稳定,于自由中见奔放的艺术匠心和创作自信,使作品秀美之中存豪气。该碑飘逸风格的独特个性与具体内涵,远非其他汉隶所能比拟。 在具体分析《曹全碑》的结构特色之前,我们先谈谈临习该碑结构应注意的问题。 写好《曹全碑》的结构应做到“纵横占位力求准,呼应笔势应分明”。“纵横占位”是指每一笔画所处位置以及纵向和横向各占多少位置。笔画所处位置不同,则纵横各占的位置也不同。吃准纵横占位和写好结构有直接的关系。然后再理清各个笔画或部位之间的呼应关系,同时还必须看清笔势,并能在笔下表现出来。依照此法来临《曹全碑》可以很快掌握多种用笔之方法,临习效果十分显著。但此前首先要认真读帖,即观察字帖一定要细致,从每一笔到整个字的面貌都要熟记于心。只有眼睛看得真切,观察细致入微,注意字帖中的点画结构安排,行笔提按、转折或方圆一一默记心中,才能更好地把握字体的风格,提高欣赏能力。这是临帖的第一步。 其次,观察字要准。正如王羲之所说:“凝神静思,预想字形大小、偃仰、平直、振动,令筋脉相连,意在笔前,然后作字。”而下笔前要动脑子,用心思揣摩所写字的长短、斜正、粗细、转折、提按及其间架结构的安排,并牢记于心,下笔才能准确无误。 第三,运笔要稳。即书写过程中行笔要稳当,力送笔端,下笔要做到胸有成竹。这就要求临习者要下真功夫,有真本事。只有反复地练习,才能做到游刃有余,运用自如。 下面我们来具体分析《曹全碑》的结构特点。 1.扁平舒展。结构呈扁方形是汉隶的共性,这是由汉隶结字多取横势而决定的。但《曹全碑》中有些字的结构之扁到了几乎不能再扁的地步,这是在其他汉碑中所罕见的。如图一“共”

隶书的笔画与写法-整理

隶书的笔画与写法 授课人: *** 隶变后的字,与篆书相比,具备了鲜明的点画持征。笔法有方有圆,方圆并用。 (一)横画 横画是隶书中有特色的笔画。往往以“横飞”为美,点画较长,蚕头燕尾特点明显。隶书的横画有两种,一为平横,一为波横。有方笔圆笔两种,方头为藏锋顿笔,圆头为藏锋起笔,逆入圆转。 (1)平横是指横呈水平状,一般逆锋起笔,折笔中锋运行,回锋收笔或露锋收笔。平横有凸形、凹形和基本平形。 (2)波横是波笔的一种,是指横画具有俯仰之态。一般逆锋起笔,折笔重顿,形成蚕头,然后提笔运行,至收笔处顿挫出锋,形成燕尾。亦有蚕头小燕尾大的现象。波横一般要写得厚重圆润,蚕头、燕尾都要饱满,横中略向上弯。 (二)竖画 竖画在隶书中只是普通的一个笔画,这个笔画承篆成分较大,即多数为圆起圆收。有些竖末端较尖,亦不属楷书悬针竖,而是写时自然收结。隶书的竖一般均为逆锋起笔,中锋徐行,藏锋收笔。竖画在隶书中有三种形式:中竖,向左弧竖,向右弧竖。也有方笔,即逆锋起笔,向左上角切,折笔下行。虽然竖画在隶书中不如波画有特色,但书写时同样不可轻视。

(1)以竖代撇 隶书中有一种情形值得注意,即以竖代撇现象较多。主要表现在书写楷书戈钩的短撇上,如“或”第七笔,“威”第八笔,“咸“第八笔。 (2)竖点 隶书中的点大多是由竖充任的。 (三)撇画 撇画又称掠画,是仅次于波画的又一重要笔画,它在隶书中变化很多,除了长撇、

弯撇,还适用十一些左旁的竖画(竖撇)。隶书中的撇笔无论怎么变化,书写时均应起笔有力,沉着刚劲,忌轻飘。 (1)长撇 这是隶书中最基本的撇。一般逆锋起笔,内右向左倾斜行笔,整体弧度不大,藏锋向上收笔,它与后来楷书的长撇基本类似。 (2)弯撇 这是隶书中常见的撇,胃比后弯如半月。一般为逆锋起笔,或竖行—半向左下弯行,或直接弯行,弧度呈45°角。 (3)竖撇 这是一种将左旁竖画进行艺术美化的做法。起笔如竖,行至一半,向左上弯行,至末端向上微挑旋即回锋收结。 (4)横撇 这是一种基本无弧度的撇,在隶书中常用于字头呈外展状。只是起笔处稍向心上抬。一般逆锋起笔,转向左行,至尾处向上回锋收笔。

隶书笔法

隶书笔法 一、隶书折的变化八种 方折:该笔画为横画和竖画的组合,转折处稍提起,调整笔锋后于远处入纸向下徐行。 上角折:此种类型的折法,在书写时笔锋至转弯处微提,向右上方换向转笔向左下运行。 右折角:将笔行至转角处,即向左下方换锋运笔,右角明显外突。 > 圆折:转折时笔锋稍转,宜圆润灵活,切记顿挫粗重运行。 > 竖折:行笔至转折处,将笔锋调整后向右运行,竖与横及转角要连接自然,和谐统一。 > 下斜折:书写至转角处,即转笔向左下斜势徐行,使折角一下的竖画向内收。

> 上斜折:逆入向左下运笔,至适当处即转锋向右,使折角以上的画成斜势,转折处宜大些。 > 绞丝折:由于该笔画的折角较多,在书写时要注意它们之间的参差错落,力求生动多变,形容各异。 "> 二、隶书波的变化八种 底尾波:行笔接近尾部,向右下边行边按,然后向右出锋,整个笔画略成弧行。 > 大尾波:该笔画在书写时宜稍重顿按,使其下部粗大有力,上沿线较平。 > 竖折波:此笔画是竖画和波画的组合,在书写时要注意衔接自然。

0> 藏锋波:书写该该笔画的尾部时,稍重按后向右提笔运行些许即将笔锋回转裹藏收势。 0> 长平波:逆锋向左下方顿挫,势饱劲足,形成蚕头,中部微细,至尾部稍停顿后向右偏上逐渐顺势提锋,形成一波三折之势。 > 方头波:落笔取逆势,然后向下切入成方笔,似刀切状,转笔向右运行,中部很尾部的运笔和长波相似。 > 翘尾波:行笔接近尾部,稍重按后向右上方逐渐提出比锋,尾部上翘。 小尾波:此笔画在运行时,宜瘦劲些,至尾部处微按(有的甚至不按)后,即向右出锋,雁尾不太明显。

> 三、隶书钩的变化十二种 竖钩:藏锋起笔后转笔向下,宜挺直,至转弯处要圆转,然后向左运笔,边行边提出锋。 > 斜钩:此笔画在(向右下或左下)运行时,要视整个字的结体来决定其斜度,保持重心平衡,钩不宜粗大。 > 右折钩:藏锋或露锋起笔后向下行笔,至适当处转折调整笔锋向右运行,要求活泼渐粗,尾部微上翘。 > 短钩:该笔画在行至转弯处,要求圆转,其钩不宜粗大,微向上钩。 > 长钩:该钩略呈半圆状,斜势,转角处忌方折,向左钩出应舒展有力,收笔或出锋或回锋。

隶书书写口诀及笔画和结构变化规律

隶书书写口诀及笔画和结构变化规律 隶书之名源于东汉。卫桓《四体书势》中说:“隶书者篆之捷也”。由于汉代社会文字使用量增多。战事纷沓。士族参政。百家争鸣。文学兴盛。文化下移。民事商事等各种因素。使篆文繁缛的书写方式无法负担。于是书写便捷简约的隶书诞生也就势在必然了。 隶书对篆书的改革包括笔画和结构两个方面。隶化的方法有变圆为方。变曲为直。调正笔画断连。省减笔画结构等等。其中以横向取势和保留毛笔书写自然状态两面点最为重要。横向取势能左右发笔,上下运动受到制约。最终形成左掠右挑的八分笔法。而毛笔的柔软性以使汉字笔画产生了粗细方圆。藏露等各种变化。还有字距宽。行距窄也是其章法上的一大特点。 汉隶表现在帛画。漆器。画像。铀镜中精美绝伦。而在碑刻中更显其宽博的气势和独特的韵味。汉隶主要有两大存在形式:石刻与简牍。汉隶之后的隶书几不足言说。魏晋南北朝隶书大多杂以楷书笔法;唐朝隶书不乏徐浩等书家。但失之肥弱。宋元明三朝的隶书也难振汉隶雄风。直至清朝。汉隶才得以复苏。初有郑板桥。继有金农。邓石如。后有何绍基等。均不落伍。别有建树。 一.隶书口诀的分析 中国书法经过数千年的不断创新和发展,先后经历了篆、隶、草、楷、行书的演变。篆书种类众多,主要包括甲骨文、大篆和小篆三种。甲骨文是商代刻在龟甲或兽骨上的卜辞以及占卜有关的记载文字,是我国现有的最古老的书法艺术遗产,至今已有三千多年历史。大篆有两种:一种叫钟鼎文,又称金文,是商、周两代铸或刻在青铜器上的铭文,用笔于环转之中略带方势,结体严整而疏朗,字型参差不一,但却分布天然,显得气度宏伟。另一种叫石鼓文,是刻在10个鼓状石墩上记载田猎等事情的韵文,其体态更趋严谨,显得雄强浑厚,朴茂自然,端庄凝重而又生动活泼。公元前221年秦始皇统一中国以后,进行“书同文”的改革,把各国所使用的文字收集起来,存其所用,去其各异,加以综合整理,定为全国统一使用的规范文字,称为小篆,亦称秦篆。到了秦代,由于小篆书写太慢,也太吃力,不能适应当时紧急的军事文书和浩繁的监狱文字的需要,官吏们便将书体进一步整理加工,遂成为一种新型的书体,并且应用在公文上,并受到了秦始皇的高度赞赏。因为当时办公文的小官叫“徒隶”,人们就将这种书体取名为隶书。 在漫长的书法史中,出现了很多著名的大书家,而有很多书写得很好的碑刻、墨迹,却是出自无法考查的民间书法艺术家。于是,在民间就流传着这样一首“隶书口诀”:方劲古拙,如龟如鳖。蚕头雁尾,笔必三折。雁不双飞,蚕无二色。点画俯仰,左挑右磔。重浊轻清,斩钉截铁。这首隶书口诀,概括了隶书的主要特点及写法要求,是人们长期实践的总结。解剖这首口诀,对我们认识隶书的面貌、写法会有诸多帮助。 “方劲古拙,如龟如鳖”。隶书是从篆书演变而来的,使汉字从原来的单一的笔画发展成为多变的笔画,把篆书圆转笔画变为了方折,所以有篆圆隶方的说法,而隶书是

隶书基本知识

隶书 起源及特点 隶书也叫“隶字”、“古书”。是在篆书基础上,为适应书写便捷的需要产生的字体。就小篆加以简化,又把小篆匀圆的线条变成平直方正的笔画,便于书写。分“秦隶”(也叫“古隶”)和“汉隶”(也叫“今隶”),隶书的出现,是古代文字与书法的一大变革。 隶书是汉字中常见的一种庄重的字体,书写效果略微宽扁,横画长而直画短,讲究“蚕头燕尾”、“一波三折”。它起源于秦朝,在东汉时期达到顶峰,书法界有“汉隶唐楷”之称。也有说法称隶书起源于战国时期。 隶书是相对于篆书而言的,隶书之名源于东汉。隶书的出现是中国文字的又一次大改革,使中国的书法艺术进入了一个新的境界,是汉字演变史上的一个转折点,奠定了楷书的基础。隶书结体扁平、工整、精巧。到东汉时,撇、捺等点画美化为向上挑起,轻重顿挫富有变化,具有书法艺术美。风格也趋多样化,极具艺术欣赏的价值。 书写方法 隶变后的字,与篆书相比,就是具备了鲜明的点画持征。笔法有方有圆,方圆并用。下面,以明朗的笔迹演示,结合相对切实的例字,给大家详尽讲解隶书的基本写法。掌握这些基本写法后,隶书的基础成就了一大步。 一、横画 横画是隶书中有特色的笔画。往往以“横飞”为美。隶书的横画有两种,一为平横,一为波横。有方笔圆笔两种。 1.平横。是指横呈水平状,一般逆锋起笔,折笔中锋运行,回锋收笔或露锋收笔。平横有凸形、凹形和基本平形。

2.波横。是波笔的一种,是指横画具有俯仰之态。一般逆锋起笔,折笔重顿,形成蚕头,然后提笔运行,至收笔处顿挫出锋,形成燕尾。亦有蚕头小燕尾大的现象。波横一般要写得厚重圆润,蚕头、燕尾都要饱满,横中略向上弯。 二、竖画 竖画在隶书中只是普通的一个笔画,这个笔画承篆成分较大,即多数为圆起圆收。有些竖末端较尖,亦不属楷书悬针竖,而是写时自然收结。隶书的竖一般均为逆锋起笔,中锋徐行,藏锋收笔。竖画在隶书中有三种形式:中竖,向左弧竖,向右弧竖。也有方笔,即逆锋起笔,向左上角切,折笔下行。虽然竖画在隶书中不如波画有特色,但书写时同样不可轻视。 1.以坚代撇

《曹全碑》就得这么写!

《曹全碑》就得这么写! 《曹全碑》——结构特点 《曹全碑》的结构特点主要表现为疏朗平整,舒展奔放,字形多取横势,间有长、方结体,横向开张流畅,纵向含蓄稳健,从而使结构显得雍容大度、飘逸多姿。 《曹全碑》结体之舒展、用笔之放纵、意态之醇美,体现了书家于动荡中求稳定,于自由中见奔放的艺术匠心和创作自信,使作品秀美之中存豪气。该碑飘逸风格的独特个性与具体内涵,远非其他汉隶所能比拟。 下面我们来具体分析《曹全碑》的结构特点。 1.扁平舒展。结构呈扁方形是汉隶的共性,这是由汉隶结字多取横势而决定的。但《曹全碑》中有些字的结构之扁到了几乎不能再扁的地步,这是在其他汉碑中所罕见的。如图一“共”字,两横上束下展,左右逸荡,上两竖与下两点紧束对应,更显中宫紧结,与中部一大波画造成对比。图二“直”、“登”二字的横画如体操运动员拉开一字腿,上身匀称而收紧。图三“命”字左撇右捺如一把大伞,将中间部分完全罩住,而“元”字竖弯钩则极力右伸,使整个字势飘逸舒展。 2.大小相间。这也是《曹全碑》的结构特点。大者如图四“学”字,小者如“冈”字,两者之间的大小比例相差一倍左右。由于此碑的字距宽、行间疏,因此结字的大与小在井然有序的大章法中显得参差错落,富有变化而萧散自适,故大者不见其大,小者也不显其小,达到了相辅相成的辩证统一。由此也可见作者很善于运用对比的手法,通过字的大小扁长的结构来丰富此碑的章法。 3.布白匀称。这主要表现在一个字中点画之间互相协调,相同点画间的距离大致均等,字的笔画组合也疏密匀称。如图五“朝”字左半横画多的密排,右半横画少的疏排,笔画之间的净空很均匀,左右相合又显得疏密匀称。点画回环反复者,如“幽”字内的两个“幺”,大小一样却不显板滞。类似这样的结构安排,赋予了《曹全碑》工整稳定、清秀文雅的气质。 4.收放自如。结构的收放是汉隶各碑共同的主要特点,这一点在《曹全碑》中尤显突出。其收放主要是通过波挑、撇捺的左右舒展来体现的。如图六“刊”字左放松,右收紧,“揖”字则相反,是左收右放,“荆”字上放下收,“忍”字上收下放。这样收放之间,高低错落,宽窄变化,迎让避就,两部分疏密、远近得以适当调和,使字生动灵活,可以说收放在《曹全碑》中已发挥到了极致,成为此碑不可或缺的主要特征,也是此碑成熟的标志。这一类字大

隶书书法特点

隶书书法特点 隶书书法特点欣赏: 隶书书法特点1 隶书书法特点2 隶书书法特点3 隶书书法特点4 隶书书法特点5 隶书的艺术特征: 隶书的艺术特征,通常来说就是东汉隶书的个性风格。现在来从艺术审美的角度谈一下隶书总的艺术特征。 1、厚重。表现为气势浑厚,茂密凝重,雄健壮美。东汉时的隶书石刻,或立于庙宇,或处在崖壁,形制高大,气势浑宏。字体比较大,结构茂密,点画粗壮有力。其用笔不同于篆书的篆引,而是全力铺毫,逆行涩进。它给人的艺术感受不是帖学一路的俊逸清秀,有书卷气,而是旷达雄浑,气势壮美。它不是诸葛亮的羽扇纶巾,风流倜傥,而是关公,张飞那样的粗犷豪放,气势逼人。 2、朴拙。表现为朴实率真,稚拙天趣,平中寓奇。隶书的产生和发展经过了漫长的历史,好多简牍石刻出自民间书手,有些为急就,因而,隶书虽然总体是方整的,静态的,但却平中有敧,

静中有动,拙中有巧。仔细观察传统隶书,字形结体很少见横平竖直,方正匀称的。多是敧侧险绝,参差错落,疏密有致,随字造势,同字异形,自然天成。大众在欣赏这类书法时,与自己头脑中固有的对汉字的定势会有巨大的反差,感到生丑古怪,像儿童体。清代傅山讲的“宁拙毋巧,宁丑毋媚,宁支离毋轻滑,宁真率毋安排”,就是对这类书法审美观的体现。但傅山主张的拙,丑,支离,真率,本质是要自然大气,反对做作修饰,而不是纯粹的“丑”书。 3、高古。表现为取法高远,古典味浓,金石味重。因为隶书从篆书演变而来,所以在隶书结体中常带有篆书的造形,有的是用隶书的笔法写出篆书的结构,有的用篆书的笔意写出隶书的形态,似篆似隶,篆隶杂揉。有一种古典美。另外,我们看到的隶书碑刻是经过人工和天工的二次创造形成的面貌,一是有人工刻凿的痕迹,二是经过长期天然风化剥落,因而有的字形模糊,点画斑驳,线条毛涩,有一种朦胧美。

《曹全碑》浅析

《曹全碑》浅析 吴行 隶书脱胎于古文字,来自于民间,源远流长。汉代隶书又称分书或八分,笔法不但日臻纯熟,而且书体风格多样。刘勰《文心雕龙·碑》说:“自后汉以来,碑碣云起。”因此,东汉隶书进入了型体娴熟,流派纷呈的阶段,目前所留下的百余种汉碑中,表现出琳琅满目,辉煌竞秀的风貌。 《曹全碑》是东汉隶书成熟时期的作品,此碑属于技法型汉碑,其用笔和结构相当完美精到,具备隶书的基本规范且对后代书风影响极大,所以历代赞誉极高。 曹全碑的历史背景 《曹全碑》全称《郃阳令曹全碑》,碑高253厘米,宽123厘米,隶书,字共20行,满行45字,有碑阴5列,篆额佚失无存。东汉中平二年(公元185年)十月立,明万历初出土于陕西郃阳(今陕西合阳)莘里村,1956年屹立陕西博物馆碑林。碑有断裂。曹全,字景完,敦煌效谷人(今甘肃敦煌县西)。东汉灵帝光和六年(183年)举孝廉,除中郎,转任郃阳令。为官期间有政绩,曾随军征战,并有战功。属吏王敞等人乃为其立碑纪功。这是东汉隶书成熟时期的作品,秀逸典雅风格的典型。出土时笔画完整,惟一“因”字半缺,清康熙王子(1672年)后断裂缺字。故宫博物馆藏有明拓本。 碑阳铭文记述郃阳县令曹全的家世及生平。曹全为汉初名相曹参的后代,建宁二年(169)举孝廉,除郎中,拜西域戊部司马,率兵

征讨疏勒国,杀其王和德,迁右扶风槐里令,后任郃阳令。此碑是其下属群僚集资刻石以颂其功之作。碑阴刻门下故吏姓名及捐资数目。碑文中所记平疏勒事,与《后汉书·疏勒传》颇有出入,因碑为当时所立,故其记事为史家所重视。碑中记载了光和七年黄巾起义时,“幽、冀、兖、豫、荆、扬,同时并动”的形势,具有很高的史料价值。碑文字体精美,飘动秀逸,为汉隶代表作之一。 曹全碑的艺术风貌特点 由于此碑保存较为完好,且刻工十分精良,故基本上保存了它原来的风貌。秀丽多姿,圆转丰腴,润和飘逸的《曹全碑》,在汉隶众多的碑刻中是阴柔秀美书体的代表。其书风秀逸而不媚俗,丰润而有骨力,神采奕奕,飘飘欲仙。其笔法外拓,行笔流畅放纵,起笔、收笔方圆兼备,柔和滋润,提按顿挫,起伏生动。取势左右顾盼,笔长意远,具有较强的流动感,落笔似昆刀切玉,凝重有力。 《曹全碑》为著名的汉碑之一,是汉代隶书的重要代表作品。自明代万历初年出土以来,以风格秀逸多姿和结体匀整著称于世,历来为书家所重,直倍受书界推崇。清孙承泽《庚子销夏记》称:“字法遒秀逸致,翩翩与《礼器碑》前后辉映,汉石中之至宝也。”清朱履贞在《书学捷要》中称:“惟碑阴五十余行,拓本既少,笔意俱存。虽当时记名、记数之书,不及碑文之整饬,而萧散自适,别具风格,非后人所能仿佛于万一。此盖汉人真面目,壁坼、屋漏,尽在是矣。”清万经《分隶偶存·汉魏碑考》称:“书法秀美飞动,不束缚,不驰骤,洵神品也。”清方朔称:“此碑波不异《乙瑛》,而沉酣跌宕直合

《曹全碑》鉴赏

摘要 中国书法源远流长、辉煌灿烂,历经了从甲骨文、金文、石鼓文、大篆、小篆、隶书、章草、今草、行书一直到最后的楷书。无论在哪个时期哪个朝代优秀的书法作品真可谓数不胜数。在此,我仅结合自己对书法的理解来谈谈对汉隶代表作——《曹全碑》的一些见解,不当之处还请老师指出。 隶书始于秦而兴于汉,尤其到了东汉, 碑刻最为发达,留下了不少书法艺术的精 品,其中的《曹全碑》可以说是隶书发展中 技法最为成熟的代表作品之一。《曹全碑》 全称《汉郃阳令曹全碑》,又名《曹景宗碑》, 碑高二百五十三厘米,宽一百二十三厘米, 立于东汉灵帝中平二年(公元一八五年)十月。碑阳凡二十行,每行四十五字;碑阴五列,上列一行,二列二十六行,三列五行,四列十七行,五列四行。就其拓法而言虽不为精善,但较之当时所拓,神理浑沦可爱。不仅有极高的艺术价值,而且含有重要的历史价值。文中除记述曹全之生平、功绩,以及世系外,并记载了汉代以张角为首发动的农民起义这一重大历史事件,可作为订正历史之参考。

清代孙承泽赞誉其:“字法遒秀逸致,翩 翩与《礼器碑》前后辉映”,乃“汉石中之宝也”。 万经平其曰:“秀美飞动,不束缚,不驰骤, 洵神品也。”此外,康有为先生则认为其与《孔 宙碑》为“一家眷属”,“皆以风神逸宕胜”。从 前人诸多评析中我们可以看出,《曹全碑》最 显著的审美特 征是典雅逸静。 与其同时代粗 拙的汉碑相比, 《曹全碑》若一 位翩翩君子,具 有极高的修养, 其个性不激不励,中正平和,既符合规范,又 飘然逸出,与《张迁碑》等以追求真率拙朴的碑风形成了鲜明的对照。

题目:以汉隶代表作——《曹全碑》为例谈谈我对中国书法的理解。 根据我前面的摘要大家可以初步地了解到,《曹全碑》是秀美典雅的。然而它的典雅逸静又具体体现在哪些方面呢?别急,我们慢慢分析。《曹全碑》典雅逸静的审美特征,我个人认为可以从以下几方面来认识: 一、纯用圆笔,内含蕴藉。书法的用笔方法大致有三类。第一类为方笔,碑刻中较多见。因为镌刻的原因,其笔画起讫处大多呈方形,后 人写字则有以刀痕的方角为美者,就是追求 因之而成的坚劲刚狠的审美效果。汉碑中如 《张迁碑》多为方笔。第二类为圆笔,笔画 起收都呈圆势,行笔以中锋为主。第三类为 方圆并用。历代多数作品中的笔法以方圆并 用居多:有的以方圆为主,辅以圆笔;有的 以圆笔为主,兼有方笔。《曹全碑》的用笔从 完整的拓本看,则基本为圆笔。圆笔较为温和含蓄,这是此碑之所以能够取得静雅的艺术效果的关键所在。 二、运笔平实柔顺。由于隶书基本结构的规定性,其线条绝对不能如行草书一样跌宕起伏,这就造成了隶书主静的天性。但同是主静的隶书,由于运笔方法不尽一致,所造成的艺术效果也就不同。而《曹全

笔字隶书的特点与写法

笔字隶书的特点与写法 (一)隶书的特点与写法 有许多人喜欢“隶书” ,原因在哪里?它究竟又是怎样的一种书体呢?前面在各种书体的简介中已经讲过,隶书是由篆书演变而来的一种书体,它的产生与发展,为后来的楷书、草书以及行书的产生,奠定了基础。因此,早期的隶书与篆书比较接近,晚期的隶书与楷书比较接近。在汉字的演进发展过程中,隶书起着承上启下的重要作用。它美观的字形和多姿的笔画,一直为人们所喜爱。隶书在字形上,古朴而美观。主要是它那仍带有篆书痕迹的结构,给人们以古朴典雅的感觉,但是,又不像篆书那样难于辨认,它可以像楷书一样,使人一目了然。隶书的种类很多,有的长些,有的扁些,有的是二者兼备。它的间架结构,横平竖直,笔画均匀,给人以稳重的感觉。 隶书在用笔上,较以前的篆书是进了一大步。在基本点画的书写上,不像篆书(尤其是小篆)那样光润平圆,而在入笔、行笔和收笔的过程中,加强了提按动作,使笔画出现轻重、粗细的变化,尤其是“波磔”笔画的出现,不但给了隶书增加了特点,更主要的是给这个字体增加了美感。再加上隶书在造型上,横画上下的仰俯取势,竖画左右的向背呼应,使隶书的字体,具有很强的艺术性。 (二)怎样才能写好隶书呢? 隶书的种类是很多的,它们各具风格,各有特点。在字的结构上,它虽然与楷书相近,也容易辨认,但是在字形和字画的写法上,与楷书还是有许多不同之处的。因此,初学隶书,首先需要了解并且掌握隶书基本笔画的写法,以及它字形、结构的特点,才能逐渐深入进去,按照自己的爱好,学习某种风格的碑帖,写出一手美观而雅致的隶书来。下面就让我们来看看隶书中常见的几种基本笔画的写法吧。上面我们介绍了隶书中常见笔画的写法,同学们在练习的过程中,要细心领会,举一反三,逐渐掌握隶书的用笔规律。有了正确的运笔方法以后,就要解决字的间架结构的问题。隶书的种类是很多的,它们因字立形,各有特点。有的秀丽多姿如《曹全碑》等,有的方正雄厚如《张迁碑》等,有的放纵飞动如《石门颂》等。 总之,要解决隶书的结构问题,必须临摹碑帖。我们在后边要向同学们介绍一些优秀的隶书范本,希望同学们在学习的过程中,认真地临摹,以求更快的进步。在此,我再提两点意见,供同学们在临摹碑帖时参考:第一,写隶书要注意“横平竖直”与“布白均匀”。关于“横平竖直”,隶书是从篆书发展过渡而来,横时有“平画”、“波画”,可是,没有像楷书那样,横画从左下向右上的斜势(如:■)隶书的横画在字中重复出现时,多有俯仰的变化“■”。竖画则取相背之势“■”。“布白均匀,也是由于隶书从篆而来,所以保留了篆的均匀的特点,一般的情况是追求“均匀”的,如横、竖或撇等笔画多时,往往是“距离大约相等”“方向近似平行”,如:第二,在隶书中,有一笔非常有特点而且是为这一书体增加了美感的笔画——波磔(即■),它入笔如蚕头,收笔呈燕尾。但在我们写隶书时,在一字之中,不管横画有几笔,只能出现一个波磔,一定不要笔笔蚕头,笔笔燕尾,所谓“蚕无二设,燕不双飞”就是这个意思。例如:“王”在写时应为■不要写成■。另外,在书写过程中,运笔要注意“迟送涩进”,不可一滑而过,尤其是写波磔的

隶书特点

隶书的发展 隶书也叫“隶字”、“古书”。是在篆书基础上,为适应书写便捷的需要产生的字体。就小篆加以简化,又把小篆匀圆的线条变成平直方正的笔画,便于书写。分“秦隶”(也叫“古隶”)和“汉隶”(也叫“今隶”),隶书的出现,是古代文字与书法的一大变革。 隶书是汉字中常见的一种庄重的字体,书写效果略微宽扁,横画长而直画短,讲究“蚕头雁尾”、“一波三折”。它起源于秦朝,在东汉时期达到顶峰,书法界有“汉隶唐楷”之称。也有说法称隶书起源于战国时期。 隶书是相对于篆书而言的,隶书之名源于东汉。隶书的出现是中国文字的又一次大改革,使中国的书法艺术进入了一个新的境界,是汉字演变史上的一个转折点,奠定了楷书的基础。隶书结体扁平、工整、精巧。到东汉时,撇、捺等点画美化为向上挑起,轻重顿挫富有变化,具有书法艺术美。风格也趋多样化,极具艺术欣赏的价值。 隶书相传为秦未程邈在狱中所整理,去繁就简,字形变圆为方,笔划改曲为直。改"连笔"为"断笔",从线条向笔划,更便于书写。"隶人"不是囚犯,而指"胥吏",即掌管文书的小官吏,所以在古代,隶书被叫做"佐书" 。隶书盛行于汉朝,成为主要书体。作为初创的秦隶,留有许多篆意,后不断发展加工。打破周秦以来的书写传统,逐步奠定了楷书的基础。在"罢黜百家,独尊儒术"的思想统一下,是汉代隶书逐步发展定型,成为占统治地位的书体,同时,派生出草书、楷书、行书各书体,为艺术奠定基础。 过去一般相信隶书之由来为“奏事繁多,篆字难成,即令隶人佐书,曰隶字”。但近来指出“隶”字亦有“附属”的含意,可能意旨其为篆字之衍生。 秦隶 秦始皇在“书同文”的过程中,命令李斯创立小篆后,也采纳了程邈整理的隶书。汉朝的许慎在《说文解字》记录了这段历史:“……秦烧经书,涤荡旧典,大发吏卒,兴役戍,官狱职务繁,初为隶书,以趋约易”。由于作为官方文字的小篆书写速度较慢,而隶书化圆转为方折,提高了书写效率。郭沫若用“秦始皇改革文字的更大功绩,是在采用了隶书”来评价其重要性(《奴隶制时代·古代文字之辩正的发展》) 汉隶 西汉初期仍然沿用秦隶的风格,到新莽时期开始产生重大的变化,产生了点画的波尾的写法。到东汉时期,隶书产生了众多风格,并留下大量石刻。《张迁碑》、《曹全碑》是这一时期的代表作。 汉隶在笔画上具有波、磔(zhe)之美。所谓“波”,指笔画左行如曲波,后楷书中变为撇;所谓“磔”只右行笔画的笔锋开张,形如“燕尾”的捺笔。写长横时,起笔逆锋切入如“蚕头”,中间行笔有波势俯仰,收尾有磔尾。这样,在用笔上,方、圆、藏、露诸法俱备,笔势飞动,姿态优美。在结构上,有小篆的纵势长方,初变为正方,再变为横势扁方汉隶具有雄阔严整而又舒展灵动的气度。隶书对篆书的改革包括笔画和结构两个方面。隶化的方法有变圆为方。变曲为直。调正笔画断连。省减笔画结构等等。其中以横向取势和保留毛笔书写自然状态两面点最为重要。横向取势能左右发笔,上下运动受到制约。最终形成左掠右挑的八分笔法。而毛笔的柔软性以使汉字笔画产生了粗细方圆。藏露等各种变化。还有字距宽。行距窄也是其章法上的一大特点。

隶书书写口诀及笔画和结构变化规律84

隶书书写口诀及笔画和结构变化规律84 隶书书写口诀及笔画和结构变化规律;隶书之名源于东汉;隶书对篆书的改革包括笔画和结构两个方面;汉隶表现在帛画;一.隶书口诀的分析;中国书法经过数千年的不断创新和发展,先后经历了篆;在漫长的书法史中,出现了很多著名的大书家,而有很;“蚕头雁尾,笔必三折”;“雁不双飞,蚕无二色”;“点画俯仰,左挑右磔”;“重浊轻清,斩钉截铁”;【隶书口诀】:;方劲古拙,如龟如鳖;隶书书写口诀及笔画和结构变隶书之名源于东汉。卫桓《四体书势》中说:“隶书者篆之捷也”。由于汉代社会文字使用量增多。战事纷沓。士族参政。百家争鸣。文学兴盛。文化下移。民事商事等各种因素。使篆文繁缛的书写方式无法负担。于是书写便捷简约的隶书诞生也就势在必然了。 隶书对篆书的改革包括笔画和结构两个方面。隶化的方法有变圆为方。变曲为直。调正笔画断连。省减笔画结构等等。其中以横向取势和保留毛笔书写自然状态两面点最为重要。横向取势能左右发笔,上下运动受到制约。最终形成左掠右挑的八分笔法。而毛笔的柔软性以使汉字笔画产生了粗细方圆。藏露等各种变化。还有字距宽。行距窄也是其章法上的一大特点。

汉隶表现在帛画。漆器。画像。铀镜中精美绝伦。而在碑刻中更显其宽博的气势和独特的韵味。汉隶主要有两大存在形式:石刻与简牍。汉隶之后的隶书几不足言说。魏晋南北朝隶书大多杂以楷书笔法;唐朝隶书不乏徐浩等书家。但失之肥弱。宋元明三朝的隶书也难振汉隶雄风。直至清朝。汉隶才得以复苏。初有郑板桥。继有金农。邓石如。后有何绍基等。均不落伍。别有建树。 一.隶书口诀的分析 中国书法经过数千年的不断创新和发展,先后经历了篆、隶、草、楷、行书的演变。篆书种类众多,主要包括甲骨文、大篆和小篆三种。甲骨文是商代刻在龟甲或兽骨上的卜辞以及占卜有关的记载文字,是我国现有的最古老的书法艺术遗产,至今已有三千多年历史。大篆有两种:一种叫钟鼎文,又称金文,是商、周两代铸或刻在青铜器上的铭文,用笔于环转之中略带方势,结体严整而疏朗,字型参差不一,但却分布天然,显得气度宏伟。另一种叫石鼓文,是刻在10个鼓状石墩上记载田猎等事情的韵文,其体态更趋严谨,显得雄强浑厚,朴茂自然,端庄凝重而又生动活泼。公元前221年秦始皇统一中国以后,进行“书同文”的改革,把各国所使用的文字收集起来,存其所用,去其各异,加以综合整理,定为全国统一使用的规范文字,称为小篆,亦称秦篆。到了秦代,由于小篆书写太慢,也太吃力,不能适应当时紧急的

汉隶---曹全碑【释文】

汉隶---曹全碑【释文】 君讳全,字景完,敦煌效榖人也,其先盖周之冑,武王秉乾之机,翦伐殷商,既定尔勋,福禄攸同,封弟叔振铎于曹国,因氏焉。秦汉之际,曹参夹辅王室,世宗廓土斥竟,子孙迁于雍州之郊,分止右扶风,或在安定,或处武都,或居陇西,或家敦煌,枝分叶布,所在为雄。君高祖父敏,举孝廉,武威长史,巴郡朐忍令,张掖居延都尉。曾祖父述,孝廉,谒者,金城长史,夏阳令,蜀郡西部都尉,祖父凤,孝廉,张掖属国都尉丞,右扶风隃糜侯相,金城西部都尉,北地太守,父琫,少贯名州郡,不幸早世,是以位不副德。 [ 译文]:曹君讳名曰全,字景完。是敦煌郡效谷县人氏。其先祖是周朝姬氏,昔日周武王姬发,乘执掌乾坤之机,灭掉殷商,功勋既定,福袛和官禄应该分享,于是封其弟叔振铎于曹国,这是以曹为姓氏的开始。秦末汉汉之际,(曹全的先祖)曹参辅佐王室(刘邦)。汉武帝(世宗)扩充疆土,将其子孙迁徙于古雍州近郊,分别住在扶风和安定、武都、陇西、敦煌等地。(曹氏)后裔分布各地,雄居一方。君之高祖名敏,他举孝廉、历任武威长史,巴郡朐忍县令和张掖居延都郡的都尉。其曾祖名述。举孝廉,任谒者、金城长史、夏阳县令和蜀郡的西部都尉。其祖父名凤。曾举孝廉。任张掖属国都尉丞,又任右扶风隃糜侯国之相。以及金城西部都尉和北地郡太守。(有政绩曾得天子奖励)。其父名琫(beng),少年时即州郡闻名,可惜不幸早逝。所以其地位不能与其德相符。 君童龀好学,甄极毖纬,无文不综,贤孝之性,根生于心。收养季祖母,供事继母。先意承志,存亡之敬,礼无遗阙。是以乡人为之谚曰:重亲致欢曹景完。易世载德,不陨其名。 [译文]:君(曹全)儿童时期就好学习,他能鉴别(非常难懂的)谶(chen)讳经学,他无书不看,并能综合贯通。孝敬前辈的观念,已在心中生根,他收养了叔祖母,又十分孝敬继母,父母,其心情他能预测,父母的遗志,他能继承。不管父母存亡,其尊敬和礼仪都十分周全。所以乡人有谚语说:“曹景完重亲情,到了以此为乐的程度。”他的道德和美名,会历代相传,永不陨没。 及其从攻,清拟夷齐,直慕史鱼。历郡右职,上计掾史,仍辟凉州,常为治中,别驾,纪纲万里,朱紫不谬,出典诸郡,弹枉纠邪,贪暴洗心,同僚服德,远近惮威。 译文]:到他从政以后,其清廉可比伯夷、叔齐,其鲠直不让史鱼。他多次担任一郡的重要职务,如曾任上计掾史(晋京献计),又到凉州,任治中、别驾等职,所到之处,皆能纲纪鲜明、尊卑有序。至其担任郡守等职,能弹弹劾枉法者,纠正邪恶事,能使贪暴者革面洗心,同僚们都佩服其德行,其声威震慑四方。 建宁二年,举孝廉,除郎中,拜西域戊部司马,时疏勒国王和德,弒父篡位,不供职贡,君兴师征讨,有兖脓之仁,分醪之惠。攻城野战,谋若涌泉,威牟诸贲,和德面缚归死。还师振旅,诸国礼遗,且二百万,悉以簿官。

隶书的结构章法教学

隶书的结构章法教学 --> 隶书的波磔是向左右分开,整个字呈横势。故粗一看每个字有些呈扁平形。初学者往往把隶书的每个字都写成扁方形的,这就不对了。横势不等于扁方,字的笔画有多有少,写的字要顺乎自然,就必然有长短大小的变化。我们一起来看下吧。 1、因字立行 隶书的波磔是向左右分开,整个字呈横势。故粗一看每个字有些呈扁平形。初学者往往把隶书的每个字都写成扁方形的,这就不对了。横势不等于扁方,字的笔画有多有少,写的字要顺乎自然,就必然有长短大小的变化。如书和爵字横画较多,写得就长一些。而一和如字横画较小,所以字一定是扁的。这就叫因字立形。但在整篇章法的处理上,就不一概而论了,如接连几个字都很长,就应适当地进行一些避让,将其中的某些字写得扁一些,反之遇到接连几个字都很扁,则应适当地将其中某些字写得略长一些,以求平衡。总之要随机因变,灵活处理。在这方面清代书法家伊秉绶的隶书结构处理得很有特色。 2、偏旁独立 隶书的各个偏旁均能独立存在,自成形体。这是因为它从篆书独立偏旁演变而来。下面我们举几个字例说明。 河字孔字的左右偏旁,分开均能独立存在而不欹斜。

再如鲁名字的上下两部分也是能独立存在。各个偏旁能独立平稳,则完整一个字就更显得稳重了。故隶书有一种端庄、厚重的韵味。 3、点画避就 要使每个字写得都有不同的形态,就要讲求点画的在整个字的结构安排上的避让关系。 如平字的二横画,往往把下面的一画写成波画,使整个字显得生动,隶书的波画在一个字中一般只有一笔,所谓燕不双飞。但有些字中有两个同样的波画,如钱字,在这种情况下就要有所避让,为了突出下面的捺尾,而将上面的捺尾有所收敛。 点画避就得例子很多,如子石字,为了突出竖钩这一主笔,往往将横画写成平画。如果将横画也写出波画,这样就竖钩没有主次之分了。所以在汉末碑刻中所见到的子字,石字都是将横画写成平画的。 隶书的撇画与波画在一个字中也应有主次的变化。如规字为了突出波尾,就将二撇收敛。府字为了突出竖撇,就将波画收敛些。 4、错落参差 上面讲了隶书结构特点是各自形成,偏旁独立。为了求得变化,常常采用偏旁的错落。如辞字头字的左偏旁略高于右边的偏旁。再如曹字字的上半部是在正中求偏,富有变化,而整个字又不失重心。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