太湖流域无锡地区综述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太湖流域无锡地区综述无锡地区水资源利用现状及存在问题
狍子重案组
王婷婷杨悦赖楷佳马丹阳孙华欣
目录
1 太湖流域与无锡地区概况及水资源利用现状 (2)
1.1太湖流域概况 (2)
1.2太湖流域中心区域概况 (2)
1.3无锡地区概况 (4)
1.3.1气候地形概述 (4)
1.3.2水系水网概况 (4)
1.3.3 无锡市城市功能区与水资源利用现状 (5)
1.3.2.1农业用水 (6)
1.3.2.2工业用水 (6)
1.3.2.3生活用水 (6)
2 无锡市水资源保护与存在问题 (7)
2.1无锡市的水资源功能区划分及其保护 (7)
2.1.1水功能区阐述 (7)
2.1.2无锡地区功能区划体系 (7)
2.1.3太湖流域和江苏省主要水资源保护政策和措施 (8)
2.1.4太湖流域无锡地区主要政策措施 (9)
2.1.4.1总体政策概述 (9)
2.1.4.2具体法律法规体系 (9)
2.2无锡市的水资源利用存在问题 (10)
2.2.1山林区保护水资源牺牲经济发展 (10)
2.2.2生态补偿机制立法进程相对落后 (10)
2.2.3生态补偿机制完善迫切性凸显 (10)
3无锡市现行水资源的补偿及保护模式 (10)
3.1无锡地区现行水资源补偿模式及运行现状 (10)
3.1.1省际太湖保护补偿基金 (11)
3.1.2无锡市际保护区域补偿方案 (11)
3.1.3污染物排污权有偿使用和交易的补偿机制 (12)
3.1.4通过经济补偿取得的基金的使用和新一轮补偿 (14)
1 太湖流域与无锡地区概况及水资源利用现状
1.1太湖流域概况
太湖位于长江三角洲的南缘,是长江流域五大重要淡水湖之一,属长江下游水系。
太湖横跨江、浙两省,北临无锡,南濒湖州,西依宜兴,东近苏州。
湖泊面积2427.8km2,水域面积为2338.1km2,湖岸线全长393.2km。
太湖地处亚热带,气候温和湿润,属季风气候。
其西和西南侧为丘陵山地,东侧以平原及水网为主。
河港纵横,河口众多,有主要进出河流50余条。
水系呈由西向东泄泻之势,平均年出湖径流量为75亿m3,蓄水量为44亿m3。
基于以上特性,太湖在调节流域内河流径流量、影响长江水文变化和支持社会经济发展上都具有重要意义。
1.2太湖流域中心区域概况
太湖流域河道总长约1.2×105km,河道密度达3.25km/km2,河流纵横交错,湖泊星罗棋布,是全国河道密度最大的地区,也是我国著名的水网地区。
流域内河道水系以太湖为中心,分上游水系和下游水系两个部分。
上游主要为西部山丘区独立水系,有苕溪水系、南河水系及洮滆水系等;下游主要为平原河网水系,主要有以黄浦江为主干的东部黄浦江水系(包括吴淞江)、北部沿江水系和南部沿杭州湾水系。
京杭运河穿越流域腹地及下游诸水系,太湖流域境内全长312km,起着水量调节和承转作用,也是流域的重要航道。
在上游地区,苕溪水系分为东、西两支,分别发源于天目山南麓和北麓,两支在湖州汇合,东苕溪流域面积为2306km2,西苕溪流域面积为2273km2,东、西苕溪长分别为150km和143km。
苕溪水系是太湖上游最大水系,地处流域内的暴雨区,入湖水量约占总水量的50%。
南河水系发源于茅山山区,串联东氿、西氿和团氿3个小型湖泊,干流长50km,下游北与洮滆水系相连。
南河水系入湖水量约占太湖上游来水总量的25%。
洮滆水系是由山区河道和平原河道组成的河网。
以洮、滆湖为中心,纳西部茅山诸溪,后经东西向的漕桥河、太滆运河、殷村港、烧香港等多条主干河道入太湖;同时又以越渎河、丹金溧漕河、扁担河、武宜运河等多条南北向河道与沿江水系相通,形成东西逢源、南北交汇的网络状水系。
洮滆水系入湖水量约占太湖上游来水总量的20%左右。
在下游地区,黄浦江水系西通太湖,面积约1.4×104km 2,是太湖流域最具代表性的平原河网水系。
全水系地面高程2.5~5.0m,是流域内的“盆底”。
河道水流流程长、比降小、流速慢,汛期流速仅0.3~0.5m/s;水系内包罗了流域内大部分湖泊,主要有太湖、淀山湖、
澄湖、元荡、独墅湖等大中型湖泊,湖泊水面约2600km2,占流域内湖泊总面积的82%;受东海潮汐影响,黄浦江水系下段为往复流。
沿江水系主要由流域北部沿长江河道组成,大都呈南北向,为流域沿江引排通道,入江口门现已全部建闸控制。
沿长江口、杭州湾水系包括浦东沿长江口和杭嘉湖平原南部的入杭州湾河道,杭嘉湖平原入杭州湾河道为流域南排主要通道。
环太湖,和太湖相互依赖并具有重要影响作用的城市包括无锡、苏州、湖州、嘉兴、常州,涉及两个省、一个直辖市。
这些城市与太湖在自然地理、社会经济上密切相关,并为了治理太湖而于2010年共同发表了《无锡宣言》。
其中,无锡市位于长江三角洲平原腹地、江苏南部,是太湖流域的交通中枢,京杭大运河从中穿过。
无锡北倚长江,南濒太湖,东接苏州,西连常州,构成苏锡常都市圈,在整个太湖流域中占据重要地位,成为我们研究的关注中心,将在下一小点中展开详细论述。
苏州西拥太湖,地势低平,平原占总面积的55%,从而形成了密布的河网。
这一水文特征有利于种植水稻、小麦、油菜和出产棉花、蚕桑、林果、鱼虾蟹。
2014年完成地区生产总值1.35万亿元,地方公共财政收入1443.8亿元,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6230.7亿元,是全国人均GDP较高的城市之一。
当地的经济,尤其是第一产业和第二产业的发展,依赖并得益于密布的河网和丰富的水资源。
湖州市地处太湖南岸,浙江省北部,东苕溪与西苕溪汇合处,是环太湖地区唯一因湖而得名的城市。
湖州平原河网湖荡密布,山区建有山塘水库,可供发展淡水渔业的水面2.2万公顷。
2014年湖州市实现地区生产总值1955.96亿元,人均GDP达67600元,全国排名第48。
是以上海浦东开发开放为龙头的长江三角洲地区“先行规划、先行发展”的14个重点城市之一。
嘉兴“扼太湖南走廊之咽喉”,位于浙江省东北部、长江三角洲杭嘉湖平原的腹心地带,是长江三角洲重要城市之一。
市境地势低平,平均海拔3.7米,丘陵海拔多在200米以下。
由于数千年来的垦殖开发,平原上形成旱地栽桑、水田种粮、湖荡养鱼的水乡特色。
2014年嘉兴GDP达3352.8亿元,产业结构日趋优化,经济社会蓬勃发展。
常州南衔太湖,位于江苏省南部。
境内地势西南略高,东北略低,高低相差2米左右,地貌类型属高沙平原。
林业资源、矿产资源丰富。
2014全年地区生产总值(GDP)4901.9
亿元,按常住人口计算的人均生产总值达104423元。
表1·2013太湖流域城市社会经济统计表
注:表中人口为常住人口(万人)
数据来源:江苏省统计局、浙江省统计局、上海统计局
1.3无锡地区概况
1.3.1气候地形概述
无锡市地处长江下游,属于北亚热带湿润区,受季风环流影响,其气候特点为四季分明,气候温和,雨水充沛,日照充足,无霜期长。
1月平均气温在2.8℃;7月份平均气温在28℃左右,全年无霜期220天左右。
区内多年平均降水量1048mm,降水的年际、季节变化较大,最大降水量可达1783mm以上,降水最多集中在汛期的6-8月,约占全年总降水量的55%左右,汛期降水形式多为暴雨、阵雨和连阵雨。
无锡市境内以平原为主,星散分布着低山,残丘。
南部为水网平原,北部为高沙平原,中部为低地辟成的水网圩田,西南部地势较高,为宜兴的低山和丘陵地区。
无锡市地貌雏形形成于中生代的华夏系构造,这也使无锡地区褶皱成陆。
距今约2500万年的喜马拉雅运动,在老构造的基础上,又加强了东西间褶皱和断裂,使江阴、宜兴一线以东形成了以现代太湖为中心的凹陷盆地,即太湖盆地。
无锡市区的山丘总体上呈东北、北东走向,其高度由西南往东北逐级下降。
1.3.2水系水网概况
无锡,位于太湖的西北部,无锡市区总面积4787.61km2,坐拥太湖758 km2水面,太湖风景区的鼋头渚、蠡湖、灵山大佛等重点旅游名胜区分布于无锡太湖沿线。
无锡市主要出入湖河流有大港河、乌溪港、陈东港、大浦港、洪巷港、官渎港、社渎港、殷村港、百渎港、
直湖港、梁溪河、小溪港、望虞河等13条大小河流。
无锡市范围内水系骨架由以京杭运河为纵轴,,北有锡澄运河、锡北运河、北兴塘、九里河、伯渎港,南有直湖港、梁溪河、马蠡港、曹王泾、蠡河、大溪港等区域性通江入湖河道组成。
在这些骨干河道之间,则有众多的地方性主干河道和圩内河道,他们流程较短,支流众多,流域面积小,纵横交错,在无锡市周围组成稠密的河网。
图1·无锡市水系图,来源:无锡水文局官网
1.3.3 无锡市城市功能区与水资源利用现状
无锡市下辖6个市辖区,2个县级市。
市辖区包括锡山区、惠山区、滨湖区、崇安区、南长区、北塘区、新区,县级市包括江阴市和宜兴市。
其中无锡市政府驻地为滨湖区,该区集中了无锡市98%的山林,生态环境良好,同时承担相当的生态保护压力。
结合无锡市水功能区划,无锡市北部的江阴市地区是主要工业用水区,滨湖区、锡山区等地以保护区、饮用水源区为主,西部的宜兴市是主要的渔业用水区和缓冲区。
由此可见,无锡市水功能区划与当地发展密切结合。
图2·无锡市水功能区划分
图3·无锡水功能区
无锡是典型的水质型缺水城市,而地下水资源要远比地表水资源少的多。
无锡地区水资源由本地水资源与入境水资源两类组成。
本地水资源约占水资源总量的40%,长江和太湖是无锡市水资源的主要补给源。
无锡水利工程高度集中,水位主要受人为因素控制,河道流向顺逆不定,不存在自然状态下的封闭流域。
为改善太湖水质,实施”引江济太”调水工程,主要是通过望虞河常熟水利枢纽和望亭水利工程向太湖供水。
1.3.
2.1农业用水
2000年农业用水占全市取水量的69%,但农业用水比例逐年下降,2004年已经36%。
一方面是因为工业经济快速增长,工业用水大幅增加;另一方面是农村耕地面积逐年减少,科学种田推广节约用水新技术,单位面积灌溉量减少。
1.3.
2.2工业用水
工业用水大幅增加,逐渐成为用水首户。
一方面是因为发展能源工业,相继建造和扩容了一批火力热电厂,电力工业用水量逐渐增多;另一方面是工业经济迅速增长,工业增加值连年增加。
近年来,产业结构调整升级,发展耗水量较少,技术含量较高的电子,机械轻工业,节水效果明显增加。
1.3.
2.3生活用水
所占用水比例10%左右,但是同时也是耗水污染水质严重的一方面,城市用水增多,水资源浪费日益严重,废水污水排放无序,大量受污染的水体被排入太湖及附近流域,严重影响的水体质量
2 无锡市水资源保护与存在问题
2.1无锡市的水资源功能区划分及其保护
2.1.1水功能区阐述
水功能区是指为满足水资源合理开发,利用,节约和保护的需求,根据水资源的自然条件和开发利用现状,按照有关规划与经济社会发展要求,依其主导功能划定并执行相应水环境质量标准的水域。
根据太湖流域地形地貌、水系特征及治理情况等, 结合行政区划, 将流域分成湖西区、浙西区、太湖区、武澄锡虞区、阳澄淀铆区、杭嘉湖区、浦东区、浦西区等8个水资源四级区。
2.1.2无锡地区功能区划体系
水功能区划分以水域水资源承载能力和水环境承载能力为基础,体现开发利用与保护并重原则。
区划采用两级体系, 一级区划从可持续发展的需求出发, 对流域水资源的开发利用和保护状况进行总体控制, 确定流域整体布局。
水功能一级区划分四类: 保护区、保留区、开发利用区和缓冲区。
水功能二级区划是在一级区划的开发利用区内进行, 主要协调用水部门及地区之间的
关系,对开发利用区水域划分多种用途和保护目标的界线, 为科学合理开发、利用和保护水资源提供依据。
太湖流域水功能区二级区划共分六类: 饮用水水源区、工业用水区、农业用水区、渔业用水区、景观娱乐用水区、过渡区。
流域划分保护区14个,主要分布在湖西区、浙西区以及太湖区。
主要含流域上游自然保护区、重要源头水保护区以及大型集中式饮用水水源地等,包括南溪安吉龙王山自然保护区、太湖源头宜漂山区大溪水库、沙河水库、横山水库和浙西天目山区的西曹溪赋石水库、南菩溪里贩水库、余英溪对河口水库及其上游河流等。
划分保留区6个,全部分布在太湖流域西部山丘区。
这些水域现状开发利用程度不高,受经济社会活动影响较小,现状水质较好,包括湖西宜漂山区的肯河高淳、漂阳保留区,厘溪河宜兴保留区,浙西山区的西苔溪安吉保留区,合溪长兴保留区,泅安塘长兴保留区。
划分缓冲区76个,主要集中在杭嘉湖区以及阳澄淀柳区。
其中划分上下游地区间用水矛盾较为突出的省际边界地区44个,缓解太湖、黄浦江、望虞河、太浦河等水域上、下游功能差异的功能性缓冲区32个。
划分开发利用区284个,其中饮用水源区主要集中在浙西区、杭嘉湖区,工业用水区除浙西区、浦东区、浦西区分布较少以外,其他各区均划分较多,
农业用水区主要分布在杭嘉湖区、浙西区,渔业用水区主要分布在湖西区,景观娱乐用水区主要分布在浦西区和浦东区,过渡区主要分布在杭嘉湖区。
表2·太湖流域水功能区划二级区分布
开发利用区涵盖流域内所有重要的、较大的水体,如太湖梅梁湖、五里湖、青湖,出入太湖河道、望虞河相关河道、太浦河相关河道、黄浦江中下游其相关河道、京杭大运河及其相关河道、苔溪水系、湖西水系和沿长江、沿杭州湾相关河道等。
太湖流域西部湖西宜漂山区和浙西山区的大部分中下游河流也属于开发利用区,主要分布在山区丘陵区近平原地区的一侧。
2.1.3太湖流域和江苏省主要水资源保护政策和措施
太湖流域横跨江苏、浙江、安徽和上海四省市,为协调省际太湖水资源保护政策和措施,国务院和水利部分别建立太湖流域水资源保护局和水利部太湖流域管理局(水利部派出机构),两局出台了一系列太湖流域水资源保护行政法规和措施,包括《江河流域规划环境影响评价规范》、《污水综合排放标准》等,对太湖流域水质和省界污染情况定期频繁检测和监督。
为了加强太湖水污染防治,保护和改善太湖水质,保障人体健康,促进经济与环境协调发展,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环境保护法》、《中华人民共和国水污染防治法》等法律、法规,太湖流域各省出台相关政策措施。
以江苏省为例,划定《江苏省生态红线区域保护规划》在省内各地级市划定生态红线区域,为落实生态补偿机制提供参考。
颁布《江苏省太湖水污染防治条例》,在全国范围内率先推行双向生态补偿制度,“当补偿断面水质劣于水质目标时,
由上游地区补偿下游地区;当补偿断面水质达到水质目标时,由下游地区补偿上游地区”,探索实行“资源有偿使用制度和生态补偿制度”,取得了“断面水质逐年向好、补偿金额逐年下降”的初步成效。
2.1.4太湖流域无锡地区主要政策措施
2.1.4.1总体政策概述
自2007年太湖水危机事件以来,无锡市高度重视太湖水生态环境保护,在全国率先构建水环境保护的地方性法规体系,用立法保障和推进太湖水环境治理,改善生态环境,建设生态文明城。
已基本形成由《无锡市水环境保护条例》、《无锡市排水管理条例》、《无锡市河道管理条例》、《无锡市航道管理条例》和《无锡市供水条例》等五部地方性法规组成的水环境保护地方法规体系,同时,还制定了《无锡市太湖新城生态城条例》、《无锡市蠡湖景区条例》等促进生态文明建设的配套法规,形成了富有无锡特色的水环境地方性法规保护体系。
2.1.4.2具体法律法规体系
《无锡市水环境保护条例》是无锡水环境保护地方法规体系的核心,理顺了水环境保护的体制机制,明确了各级人民政府及其主要负责人对水环境质量的责任,明确了环保部门对水环境保护的统一监管职责;分别对推行环境资源区域补偿制度和排污权有偿分配和交易作出了原则性规定,引入了区域环评概念,对区域限批作出了明确规定;明确了综合治理措施,特别增加了“水生态保护”一章,就产业结构调整、循环经济发展、生态复、控源截污、水系调整等作出了规定。
并加强配套衔接。
为把《无锡市水环境保护例》的水环境保护措施落到实处,无锡市先后颁布实施《无锡市排水管理条例》、《无锡市河道管理条例》、《无锡市航道管理条例》、《无锡市供水条例》,进一步规范政府、公民、法人和其他组织涉及水环境保护的具体行为和职责。
其中2012年2月起实施的《无锡市太湖新城生态城条例》是国内首个生态城市建设法规,该法规首次将模糊的生态城市概念明确参照指标,是目前国内城市环境、产业、功能上的最高标准。
与之配套,以《江苏省生态红线区域保护规划》、《无锡市主体功能区实施计划》等文件规定为依据,出台实施《关于建立生态补偿机制的意见(试行)》,为保护生态环境而付出代价、发展受限的区域将可获取一定的经济补偿,同时,资源环境开发利用的受益者将承担一定的经济补偿责任,而对生态环境造成破坏污染者则将承担相应的环境治理责任。
总体而言,无锡市在太湖流域水资源保护方面立法趋于完善,逐步建立起生态补偿机制,为减轻无锡地区严重水污染提供一定程度的制度保障。
但依旧存在的问题也不可忽视,以下
将简述无锡地区在水资源利用和保护方面的不足。
2.2无锡市的水资源利用存在问题
2.2.1山林区保护水资源牺牲经济发展
一系列环境保护工程,如耕地保护、恢复保护湿地工程、建设生态公益林和划定太湖生态保护区等,使部分地区承担环境保护责任而失去经济发展机会,承受后续的经济零产出和管护压力。
无锡全境98%的山林集中于滨湖区,其财政收入主要来自企业土地租金,而生态环境保护给当地发展带来极大压力。
根据《江苏省太湖水污染防治条例》,建设环太湖防护林,湖岸5公里范围内为保护区,仅2009年就清退1860亩土地,搬迁830户居民和33家企业。
该区没有新的经营性主体促进发展,财政处于收支不平衡状态。
2.2.2生态补偿机制立法进程相对落后
无锡市水资源生态补偿机制建设处于起步阶段。
无锡市人大的一份报告指出无锡生态补偿建设任重而道远,政策导向还不够,没有可行的生态贡献评估办法,补偿重点不晰。
现有补偿覆盖面、补偿力度不足。
相比之下,2010年,苏州市率先建立生态补偿机制,并已进入生态立法程序,为生态补偿提供法制保障。
2.2.3生态补偿机制完善迫切性凸显
要求生态补偿机制完善的呼声,首先是对体制的渴求。
在生态文明建设不断推进的潮流下,一次性补偿已经不能满足现实性需求,突破“头痛医头、脚痛医脚”的旧模式才能保证群众对生态补偿的信心和保护当地生态的热情。
另一方面,生态建设发展到一定阶段,管护成为生态建设的重点。
常态化的生态补偿机制实际上是对当地生态建设大投入后长效管理的有效解决,让生态建设成果得到有效的长期保持。
3无锡市现行水资源的补偿及保护模式
3.1无锡地区现行水资源补偿模式及运行现状
目前,无锡市内的河流水域保护主要受到几个补偿机制的影响:有以中央国家部门、省际协作共同推行的太湖流域补偿基金和无锡市为中心、市际合作的区域经济补偿。
这一系列的补偿资金直接作用于污水处理和河流水体范围的保持,同时也通过补偿为了保护本市河流水体而对农药化肥使用进行疏导、工厂废弃物排放进行监管、经济开发进行限制造成的经济
损失。
3.1.1省际太湖保护补偿基金
以中央相关部级部门和江苏、浙江、上海三个省级行政单位共同协作推行的太湖生态补偿基金——针对太湖地域上多省环绕、太湖流域河网密布的特殊情况和治理污染的迫切性,苏、浙、沪三省和相关国家部门建立了协调省际利益关系的补偿基金。
太湖生态补偿测算包括太湖水生态保护与修复补偿测算、出入湖水污染补偿测算两者。
前者针对各省的生态保护投入、效益进行测算并按权重分摊投入;后者关注对污染进行考核,断面水质超标时由上游给予下游补偿,断面水质指标值优于控制指标时由下游给予上游补偿。
自2008年起,这一补偿机制进入了实质阶段。
以当年为例,通过江苏省水文局监测,南京、常州、无锡三个试点城市之间的交界断面有所超标,因而必须自掏腰包对下游城市予以补偿。
其中,南京补偿常州1.8万元,常州补偿无锡18万元,补偿资金直接上缴省级财政。
3.1.2无锡市际保护区域补偿方案
顺接这一大的流域保护政策,自2009年1月1日起,无锡市以本市为中心、通过河流上下游跨市合作、对上下游水域进行断面水质与控制目标间的检测以确定责任方并进行经济补偿的《无锡市环境资源区域补偿实施方案》,并在部分河流断面试行,通过试点后在其他河流推行。
这一办法规定,凡断面当月水质指标值超过控制目标的,上游市(县)区应当给予下游市(县)区相应的环境资源区域补偿资金(以下简称补偿资金);直接排入太湖湖体或出境的河流,断面当月水质指标值超过控制目标的,所在市(县)区应当将补偿资金交无锡市财政。
政府将补偿资金纳入环境保护引导资金或污染防治资金进行管理,专项用于水污染治理和生态修复。
从而本着“谁污染,谁治理”的原则,明确责任,有效减少了潜在污染排放量、治理了已发生污染。
具体行政落实办法为:市环境保护行政主管部门应当会同市水行政主管部门、市财政行政主管部门,于每月10日前,将核定的上月各断面应纳补偿资金上报无锡市人民政府,无锡市人民政府于每月15日前将应纳补补偿资金通报市财政行政主管部门和各有关(县)区人民政府。
市财政行政主管部门应当督促有关市(县)区人民政府在每季度首月25日前按规定缴纳上季度补偿资金。
补偿资金测算办法为:按照水污染防治的要求和治理成本,环境资源区域补偿因子及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