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8巩固练习主要的地质灾害(二)滑坡和泥石流

18巩固练习主要的地质灾害(二)滑坡和泥石流
18巩固练习主要的地质灾害(二)滑坡和泥石流

主要的地质灾害(二)滑坡和泥石流

【巩固练习】

一、单项选择题

1.下列属于地质灾害的是()

①洪水②滑坡③台风④地震

A.①②B.③④C.①③D.②④

下图为地震、滑坡两种地质灾害示意图,读图回答2—3题。

2.关于两种地质灾害成因的说法,正确的是()

A.两种地质灾害的形成都是地球内能释放的结果

B.两种地质灾害的形成都是外力作用的具体表现形式

C.两种地质灾害的发生都与气象灾害存在着关联性

D.两种地质灾害之间存在着一定的关联性

3.关于两种地质灾害的分布、危害和治理的说法,正确的是()

A.地区分布均不受地形因素影响

B.都是危害和影响最大的地质灾害

C.地震灾害可以通过监测和预报避免灾害的发生

D.恢复植被、保持水土可以减小滑坡的发生频率和强度

4.关于滑坡和泥石流的自救方法,错误的是( )

A.要向垂直于泥石流前进的方向跑

B.山区扎营,应选择在避风的谷底

C.要向未发生泥石流的高处跑

D.不要顺着滚石方向往山下跑

5.读下列地质灾害景观示意图,反映滑坡现象的是()

A.a B.b C.c D.d

6. (2015年·黑龙江·鹤岗一中·高二期末)在青藏高原修筑铁路,为防止泥石流或滑坡的发生,在设计中应注意( )

A.加固路基,并植树种草护坡

B.以桥代路

C.驱散积雨云,减少暴雨洪水发生

D.发射卫星及时监测灾害,进行卫星导航

7. (2015年·安徽省·合肥八中·高二期末)图中①②③④为四条自然地理界线,其中滑坡、泥石流集中分布

A.①②之间 B.①④之间 C.②③之间 D.③④之间

8. (2015年·山东省·淄川一中·高二期末)下图是某高速公路沿线四处道路地质剖面图,其中易发生滑坡的

是( )

9.下列关于泥石流的说法不正确的是( )

A. 泥石流一般是突然爆发的

B. 泥石流多发生在地形陡的地方

C. 泥石流持续时间一定长

D. 泥石流一般爆发在多雨区

某市泥石流易发生在下列三项条件都同时具备的地方:(1)河道;(2)陡坡;(3)大量松散土石分布。该市的地理信息经数字化后,处理分析得出表4,如图。

10.该市易发生泥石流的区域是

A.甲、庚B.丙、庚C.乙、丁D.戊、辛

二、非选择题

11.2008年9月2日至3日晚,安徽省岳西县突降特大暴雨,造成部分地区发生山体滑坡和泥石流等地质灾害。阅读文字并结合图示,回答下列问题。

形成泥石流灾害系统的诸要素及其相互关系图示

(1)据图分析发生泥石流的三个必要条件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和_________________。

(2)简要分析安徽省岳西县发生山体滑坡和泥石流等地质灾害的主要原因。

(3)安徽省岳西县山体滑坡和泥石流在________月份最容易发生,原因________________。

(4)下列自然灾害能诱(引)发滑坡的是(多选)( )

A.地震 B.暴雨 C.台风 D.干旱

(5)下列地区属于我国滑坡、泥石流频发地区的是( )

A.云贵高原 B.黄土高原

C.东北平原 D.华北平原

12.(2015年·山西省·阳城一中·高二期末)泥石流是我国一种多发的地质灾害,常对人民的生命财产安全构成极大的威胁。读图文资料,回答问题。

一批地理工作者对我国华北某省山区进行泥石流危险性评估,划定了该区泥石流的高危区、中危区和低危区分布范围。

(1)该地区泥石流哪几个月份发生的概率比较高?为什么?

(2)判断图中1、2、3所示区域,哪一个是泥石流高危区,并说明理由。

参考答案:

1.答案:D

解析:常见的地质灾害主要有:地震、滑坡、泥石流。常见的气象灾害主要有:旱涝、台风、寒潮等。2.答案:D

解析:很多灾害的发生在成因上具有一定的关联性,地震导致岩层松动,岩石破碎,容易引发滑坡,如果遇到雨季,有水源激发还容易诱发泥石流。地震主要是地球内能的释放,与气象灾害无关。

3.答案:D

解析:地震主要多发于断裂活动区,滑坡多发于山区,危害最大的地质灾害是地震。可以通过监测预报来减轻地震造成的损失,但是不能避免灾害的发生。恢复植被、保持水土可以减少滑坡的发生频率和强度。

4.答案:B

解析:谷底是泥石流易发区,应该远离。

5.答案:D

解析:滑坡是山地斜坡上不稳定的岩体与土体在重力作用下沿一定滑动面整体下滑的地质现象。发生条件是:

岩体比较破碎、地势起伏较大、植被覆盖较差。其发生后因为不稳定的岩体与土体顺坡下滑,使山体上部坡度变陡。

6. 答案:A

解析:根据泥石流、滑坡产生的原因和青藏高原地质灾害多发的特点,以现有的经济技术条件,A项较为合适,B项主要是为了解决冻土问题。

7. 答案:B

解析:滑坡和泥石流地理界限以大兴安岭-太行山-巫山-雪峰山为界,东部稀少,西部密

集;以大兴安岭-张家口-榆林-兰州-昌都为界,东南密集,西北稀少;两线之间为滑坡、泥

石流分布密集区,位于图中的①④之间,应选B项。

8. 答案:C

解析:易导致滑坡的条件是①坡陡;②岩性疏松;③岩层倾斜与坡向一致;④植被覆盖

差。①图花岗岩岩性坚硬、②图山坡岩层完整、④图岩层倾斜与坡向相反,都不易导致滑坡

发生,③图符合滑坡条件。选项C正确。

9.答案:C

解析:泥石流的特征:一是突然爆发的流体沿着陡峻的山沟前推后拥、奔腾而下;二是在很短的时间内将大量泥沙石块冲出沟外,漫流堆积。

10.答案:D

解析:是一道典型的地理信息系统运用到自然灾害防治的题目,通过图层判读及运用泥石流成因原理不难判断出答案,要求思维非常清晰,有严密的逻辑性。泥石流是指在山区或者其他沟谷深壑,地形险峻的地区,因为暴雨暴雪或其他自然灾害引发的携带有大量泥沙以及石块的特殊洪流,形成需要三个基本条件:有陡峭便于集水集物的适当地形;上游堆积有丰富的松散固体物质;短期内有突然性的大量流水来源。

11.解析:滑坡和泥石流的产生主要是因为岩层破碎、植被破坏,且相对松软,在斜坡重力和水力作用下形成,泥石流形成的三个必要条件是地形、物源和水源。而安徽岳西在江淮地区,属于东部季风区。所以6月份降水比较丰富。自然灾害中地震的震动使岩体松动,暴雨是诱发滑坡的重要外因,而台风可能会带来较强降水,也会诱发滑坡。我国的西南地区是滑坡、泥石流的重灾区,而云贵高原就分布在我国的西南地区。

答案:

(1)地形物源水源

(2)突降特大暴雨、山区地形、山区植被覆盖率低。

(3)6 6月份雨水多

(4)A、B、C

(5)A

12. 解析:(1)该地区泥石流发生的时间,主要取决于集水时间,华北地区7、8、9月为一年中降水频度和强度比较大的月份,这段时间降水集中,且多暴雨,所以更容易发生泥石流灾害,一年中发生的概率最高。

(2)从泥石流形成的条件分析,从水源条件分析,该地降水主要受东南季风的影响,图中①所示区域为东南风的迎风坡,降水频度和强度大于西北坡;从地形条件分析,①所示区域坡度更陡,易使泥石流形成;从物质条件分析,①所示区域有一断层,且松散碎屑物更多,断层活动更易诱发松散碎屑物失稳,因此更容易发生泥石流灾害。影响判断①所示区域为高危区。

答案:(1)月份:7、8、9月。

原因:该地地处华北地区,7、8、9月为一年中降水频度和强度比较大的月份,在其他条件基本相同的情况下,这段时间更易发生泥石流灾害。因此发生泥石流灾害的概率也较其他月份为高。

(2)判断:①所示区域为高危区。

理由:与西北坡相比,该山脉东南坡坡度更陡,松散碎屑物更多;且东南坡为迎风坡,降水频度和强度大于西北坡,东南坡有一断层,断层活动更易诱发松散碎屑物失稳,因此更容易发生泥石流灾害。(降水活动与断层两点任答一点即可)

滑坡和泥石流灾害及防治措施

滑坡和泥石流灾害及防治措施 研究动机 泥石流作为山区城镇常见的地质灾害,是指在山区或者其他沟谷深壑,地形险峻的地区,因为暴雨、暴雪或其他自然灾害引发的山体滑坡并携带有大量泥沙以及石块的特殊洪流。泥石流具有突发性、破坏性、运动快、历时短等特点,且具有强大的侵蚀、搬运能力。发生泥石流往往会冲毁公路铁路等交通设施甚至村镇等,造成巨大经济损失,对人类生产生活产生不良影响。当前,我国山区城镇泥石流问题十分突出,且灾情十分严重。因此,分析滑坡和泥石流灾害问题具有重大意义。 研究目的 让人从根本上了解滑坡和泥石流的形成原因,并以此做出正确的预防措施,做到防患于未然,将可能造成的危害程度降到最低。 研究方法 上网或在图书馆查找相关资料。 研究内容 一、产生原因 (一)客观条件 1、在地貌上,流域形状便于流水汇集。 2、在水源上,有暴雨、长时间的连续降雨。

3、在松散物质来源上,上游应有丰富的碎屑物。常见于岩石结构松散,水土流失严 重的地区。 (二)人为因素 由于工农业的发展,人们对自然资源的欲求逐渐增大。如今,因为人类对自然的不合理开发造成的滑坡和泥石流的数量也在日益增多,一方面,在修建公路、铁路时的不合理开挖破坏了山坡表面。另一方面,滥伐乱垦使植被消失,山坡失去保护、大大加重水土流失,进而山坡的稳定性被破坏,崩塌、滑坡等不良地质现象发育,结果就很容易产生泥石流。 二、危害影响 1、对居民点的危害:淹没人畜、毁坏土地,甚至造成村毁人亡的灾难。 2、对公路和铁路的危害:泥石流可直接埋没铁路、公路,致使交通中断,还可引起正在运行的火车、汽车颠覆,造成重大的人身伤亡事故。 三、预防措施 1、修建铁路、公路、工厂、城镇等,应合理地进行。工厂、城镇尽可能选在开阔的盆地和平原上,决不能造在滑坡体上;铁路、公路、桥梁、车站应尽量避开滑坡和泥石流的活动范围。 2、保护植被是防止水土流失的一种有效方法,它不仅可以防止滑坡和泥石流的发生,还可以改善生态环境。根据土质条件和气候特点选择适当造林方法,科学种植。

工程地质.问题及其防治措施

第一章岩石和地质构造 第一节 地球的构造分为外部和内部,外部包括大气圈、水圈、生物圈,内部包括地壳、地幔、地核。组成地壳的基本物质是岩石,岩石按成因划分可分为岩浆岩、沉积岩和变质岩。 第二节造岩矿物 1、矿物:具有一定化学成分和物理性质的自然元素单质和化合物。包括造岩矿物、造矿矿物、次生矿物(常见的有蒙脱石、伊利石、高岭石,三个的亲水性依次减弱)。 2、矿物的颜色矿物的颜色分为自色、假色、他色,前两个可用来鉴别矿物。 3、条痕色:指矿物粉末的颜色。鉴别工具:条痕板 4、硬度:矿物抵抗外力刻划研磨的能力。下列十种矿物硬度等级由高到低的排序:滑石、石膏、方解石、萤石、磷灰石、正长石、石英、黄玉、刚玉、金刚石。(顺口溜:滑石方萤磷,正石黄刚金)。 5、解理:矿物受外力作用,其内部质点间的连接力被破坏,沿一定方向形成一系列光滑的破裂面的性质。(断口:不具方向性的不规则断裂面。)依据解理发育的完全程度可分为:极完全解理(云母)、完全解理(方解石)、中等解理、不完全解理。判断:解理与断口是相互消长的。 第三节岩石 1、岩浆岩: (1)概念:岩浆喷出地表或侵入地壳所形成的岩石。是岩石中的基本岩类。概念常见的如花岗岩、正长岩、玄武岩、流纹岩。 (2)岩浆岩的类型:①按其形成的地质环境的不同可分为按其形成的地质环境的不同可分为:深成岩、浅成岩、喷出岩,结晶良好程度由好变差。②按其产状划分:岩基、岩株、岩盘、岩床、岩脉和岩墙。③按其所含SiO2 含量可划分为酸性岩类含量可划分为:(SiO2>65%)中性岩类、(65%≤SiO2<50%)基性岩类、(50% ≤SiO2<45%)、超基性岩类(SiO2≤45%);酸性的颜色浅,比重小;基性的颜色深,比重大。 (3)岩浆岩的结构结构(按其结晶程度)可分为:玻璃质结构(又称非晶质结构)、隐晶质结构、全晶质粒结构状结构。 (4)构造:块状构造如花岗岩、流纹状构造如流纹岩、气孔构造或杏仁构造。构造 2、沉积岩、 (1)概念:地壳中的岩石经风化等作用形成的松散沉积物,经搬运、沉积和成岩等一系列地质作用所概念形成的层状岩石。 (2)沉积岩的特点特点:表现在组成成分、结构和构造三方面。特点①组成成分:碎屑物质、粘土矿物、化学沉积物、有机质及生物残骸。②结构:碎屑结构、泥质结构、结晶结构、生物结构。③构造:层理构造(最显著的构造特征,包括水平层理、斜层理和交错层理。最显著的构造特征)最显著的构造特征 3、变质岩、 (1)概念概念:母岩经变质作用所形成的新的一类岩石。概念 (2)变质岩的特点:①具有特有的变质矿物变质矿物,如石榴子石、滑石、绿泥石、蛇纹石变质矿物②具有特有的变质结构:变晶结构、变余结构和碎裂结构。③构造:主要指片理构造(包括片麻状构造如片麻岩、片状构造如云母、千枚层状构造如千枚岩、板状构造如板岩)和块状构造(如大理岩和石英岩)。

泥石流工程地质研究

第十一章泥石流工程地质研究 一、概述 泥石流是发生山区的一种含有大量泥砂和石块的暂时性急水流。 泥石流与一般山洪活动的根本区别是流体中固体物质含量很大。 其活动特点是:在一个地段上往往突然爆发,能量巨大,来势凶猛,历时短暂,复发频繁。滑坡是斜坡上的岩体或土体沿一定滑动面整体下滑现象。 滑坡和泥石流主要发生在地表起伏较大的地区,如山区。在地表植被差及地表结构遭到严重破坏的地区,它们容易发生。 它们发生过程的相同点表现在:主要是重力作用影响下形成的;在一定坡度上物质向下运动;人类活动可诱其发生。 两者的不同处表现在:运动物质的体积大小不同;形成泥石流必须有水的参与。 二、泥石流的形成条件 其形成必须同时具备三项条件,即必须具备有丰富的松散泥石流物质来源,山坡陡峻和较大沟谷以及能大量集中水源的地形、地质和水文气象条件,三者缺一不可。 1、地形条件: 陡峻的山岳地区,一般顺着纵坡降较大的狭窄沟谷活动的,干涸的嶂谷、冲沟,有水流的河谷。 形成区;流通区;堆积区 2、地质条件: 地质条件决定了松散固体物质来源,当汇水区和流通区广泛分布有厚度很大、结构松散、易于风化、层理发育的岩土层时,这些软弱土层是提供泥石流的主要固体物质来源。 此外,还应注意到泥石流流域地质构造的影响,如断层、裂缝、劈理、片理、节理等

发育程度和破碎程度,这些构造破坏现象是给岩层破碎创造条件,从而也为泥石流的固体物质提供来源。 变质岩和黄土区泥石流最发育,岩浆岩和碎屑岩地区次之,碳酸盐岩地区泥石流最不发育。 3、水文气象条件: 水既是泥石流的组成部分,又是搬运泥石流物质的基本动力。因此,就需要在短时间内有强度较大的暴雨或冰川和积雪的强烈消融,或高山湖泊、水库的突然溃决等。气温高或高低气温反复骤变,已经长时间的高温干燥,均有利于岩石的风化破碎,再加上水对山坡岩土的软化、潜蚀、侵蚀和冲刷等,使破碎物质得以迅速增加,这就有利于泥石流的产生。 三、泥石流特征 泥石流特征取决于它的形成条件。对其特征的研究,有利于搞清泥石流的形成规律,进行预测、预报,并采取有效的防治措施。 1、泥石流的密度: 含有大量固体物质,密度较大,1.2-2.4t/. 2、泥石流的结构: 由石块、砂粒和泥浆体所共同组成的格架结构 星悬型、支承型、叠置型、镶嵌型(冲击性最大,危害最大)。 3、泥石流的流态: 流态受水体量与固体物质的比值以及固体物质的粒径级配制约。 紊动流、扰动流、蠕动流 紊动流:稀性泥石流扰动流:粘性泥石流

滑坡泥石流灾害预防

滑坡、泥石流灾害预防常识 一、什么是滑坡、泥石流? 滑坡、泥石流都是山区常见的自然地质现象。 滑坡——是指山坡受到河流冲刷、降雨、地震、人类工程开挖等因素的影响,上面的土层或岩层,整体地或者分散地顺斜坡向下滑动的现象。滑坡也叫做地滑,许多地方的群众,还形象地把滑坡称为“走山”、“垮山”或“山剥皮”(图1、图2) 图1 滑坡景观示意图(未滑动)

泥石流——是指在降水、水坝溃决或冰川、积雪融化形成的地面流水作用下,在沟谷或山坡上产生的一种挟带大量泥砂、石块等固体物质的特殊洪流。俗称“走蛟”、“出龙”、“蛟龙”等(图3)。 滑坡的特点是顺坡“滑动”,泥石流的特点是沿沟“流动”。不论是“滑动”还是“流动”,都是在重力作用下,物质由高处向低处的一种运动形式,因此,“滑动”和“流动”的速度都受地形坡度的制约,即地形坡度较缓时,滑坡、泥石流的运动速度较慢;地形坡度较陡时,滑坡、泥石流运动速度较快。 当滑坡、泥石流运动速度较快,并且当滑坡上,或者滑坡、泥石

流运移路径上有城镇、村庄分布时,常常由于人们猝不及防而造成巨大的生命、财产损失。所以,人们又常把滑坡、泥石流称为突发性地质灾害(图4、图5)。 在山地环境下,滑坡、泥石流现象虽然不可避免;但通过采取积极防御措施,滑坡、泥石流危害确实可以减轻。 所谓突发性,也是相对而言。事实上,所有滑坡、泥石流活动都要经历一个孕育→发生→发展→休止的过程,只是时间上有的长、有的短。在孕育阶段,都或多或少、或显或隐地有一些前兆显示。如果能及时捕捉到这些前兆,就为我们防灾、避灾赢得了宝贵时间。 二、怎样识别滑坡和泥石流沟? (一)滑坡的识别 地形地貌依据:斜坡上的圈椅状、马蹄状地形,多级不正常的台坎,其形状与周围斜坡呈现明显的不协调;斜坡上部存在洼地,斜坡下部常常有泥土挤出或有丘状鼓起,坡脚挤占河床;两条沟谷的源头在斜坡上部转向并汇合等等。上述地形特征的存在往往是曾经发生过滑坡的地貌判别依据。斜坡上有比较明显的裂缝,裂缝有加长、加宽现象,坡体上的房屋发生开裂、倾斜等,是潜在滑坡的识别依据。

工程地质学教学大纲

《工程地质学》课程教学大纲 【英文译名】:Engineering?Geology 【适用专业】:地质工程 【学分数】: 【总学时】:40 【实践学时】:8 一、本课程教学目的和课程性质 本课程是为地质工程专业本科开设的一门专业基础课,必修课。课程系统地讲授岩土工程地质性质及工程动力地质作用。系统概括了工程地质学最基本的原理和方法。在教学过程中适量安排一定时间的参观及试验。通过本课程教学,培养学生掌握工程地质学最基本的原理与方法,了解国内外工程地质学领域的研究动态,能从系统的、动态的角度认识人类工程活动与地质环境的相互关系,为今后研究与解决工程地质、水文地质、地震地质、环境地质等方面有关的工程问题奠定坚实的基础。 二、本课程的基本要求 通过本课程的学习,使学生掌握岩土的工程地质性质、工程动力地质作用等工程地质学最基本的原理和方法,并能初步应用工程地质学的基本原理分析工程地质问题,能运用力学原理进行工程地质问题的定量评价等。为学习后继课程以及从事工程地质工作和科学研究打下一定的基础。在教学过程中,应注意培养学生对工程地质问题分析中的地质思维逻辑,辩证唯物主义的科学思维方法和实事求是、严谨认真的工作作风。

三、本课程与其他课程的关系 本课程学习前必须学习《动力地质学》、《矿物学》、《岩石学》、《构造地质学》、《水文地质学》、《地层学》、《地貌及第四纪地质学》、《工程力学》等课程。 四、课程内容 绪论 一、工程地质学的研究对象与任务 二、工程地质学的研究内容、分科及其与其它学科的关系 三、工程地质学的发展历史 四、本课程的内容与学习方法 重点了解工程地质学的研究对象和任务,工程地质学的研究内容;了解工程地质学分科及其与其它学科的关系,工程地质学的发展历史。 重点:工程地质学、工程地质条件及工程地质问题的概念;工程地质学的意义 第一章土的物质组成与结构、构造 第一节土的粒度成分 粒径、粒组概念;粒组划分;粒度成分测定与表示;土按粒度成分分类; 第二节土的矿物成分 土中矿物成分类型;矿物成分与粒度成分的关系;粘土矿物的类型及其工程地质特征 第一节土中的水与气体

高一地理必修一知识点归纳5篇分享

高一地理必修一知识点归纳5篇分享 高一地理必修一知识点总结1 大气环境 一、重点内容分析 1、大气的组成及氮、氧、二氧化碳、水汽、臭氧和固体杂质等主要成分的作用 低层大气组成:稳定比例的干洁空气(氧氮为主)、含量不稳定的水汽、固体杂质 氮--生物体基本成分 氧--生命活动必需的物质 二氧化碳--光合作用原料;保温作用 臭氧--地球生命保护伞,吸收紫外线 水汽和固体杂质--成云致雨;杂质:凝结核 2、大气的垂直分层及各层对人类活动的影响 大气分层气温随高度变化气流状况其它特征与人类关系 对流层越高越低对流占3/4大气质量;水汽和尘埃;各纬度层高不一致天气现象 平流层越高越高平流高空飞行;存在臭氧层 高层大气存在电离层(无线电通讯;太阳活动干扰短波通讯 3、大气的受热过程 (1)根本能量源:太阳辐射(各类辐射的波长范围及太阳辐射的性质--短波辐射)

(2)大气的受热过程(大气的热力作用)--太阳晒热大地,大地烤热大气 大气对太阳辐射的削弱作用:三种形式及各自现象(用实例说明) 影响削弱大小的主要原因:太阳高度角(各纬度削弱不同) 大气对地面的保温作用: 了解地面辐射(红外线长波辐射);大气辐射(红外线长波辐射) 保温作用的过程:大气强烈吸收地面长波辐射;大气逆辐射将热量还给地面 (图示及实例说明--如霜冻出现时间;日温差大小的比较) 保温作用的意义:减少气温的日较差;保证地球适宜温度;维持全球热量平衡 4、大气垂直运动和水平运动的成因 (1)大气运动的根本原因:冷热不均(各纬度之间;海陆之间) 气压 中心气压水平气流方向垂直气流方向中心天气状况举例其它影响 气旋低北逆南顺向上阴雨亚洲低压沿槽线形成锋面 反气旋高南顺北逆向下晴亚洲高压 锋面气旋(重要!) 要求:图上每一个天气系统的识别; 不同地点所受天气系统的控制及出现的天气现象 8、地理位置、大气环流、地形等因素对气候的影响 气候因子分析 地理位置

工程地质学基础课后思考题

中国地质大学工程地质学课后复习思考题 0绪论 1.什么是工程地质条件? 2.举例说明工程地质问题的内涵 3.结合实际说明工程地质学的基本研究方法 4.工程地质学的主要研究内容 第一章活断层 1.活断层的定义 2.活断层的基本特征 3.活断层的识别标志 4.活断层的建筑原则 第二章地震 1.地震波 2.地震与活断层的联系 3.震源机制求解和震源参数 4.地震的断层学说机制 5.解释震级、烈度的含义,基本烈度与场地烈度的区别 6.地震的活动方式 7.地震地质的基本特点 8.地震效应的类型 9.地震震动破坏效应的反应谱分析、静力分析及其关系 10.地震小区划的基本原理 11.解释卓越周期、动力系数两个概念 12.场地地质条件对震害的影响 13.简述地震区抗震设计原则和建筑物抗震措施 第三章砂土地震液化工程地质研究 1.什么是砂土振动液化 2.简述砂土振动液化的机理 3.分析影响砂土振动液化的因素 4.砂土振动液化判别的常用方法及判据

5.简述砂土振动液化的防护措施 第四章岩石风化工程地质研究 1.岩石风化、风化壳的概念 2.岩石风化的类型及工程地质意义 3.简述影响岩石风化的因素 4.风化壳垂直分带的原则及分带标志 5.防治岩石风化的措施有哪些 第五章斜坡变形破坏工程地质研究 1.斜坡盈利分布的基本特征 2.影响斜坡应力重分布的因素有哪些 3.斜坡变形破坏的基本形式与特征 4.滑坡和崩塌的基本区别 5.崩塌产生的基本条件有哪些 6.滑坡的基本要素及基本类型 7.滑坡的基本识别标志有哪些 8.主要的滑坡分类方案有哪些 9.影响滑坡稳定性的因素有哪些 10.分析水对斜坡稳定性的影响 11.斜坡稳定性评价的主要方法有哪些 12.刚体极限平衡评价的原理是什么 13.稳定性系数与安全系数的区别 14.解释摩擦锥的概念 15.斜坡变形预测的主要内容与途径 16.滑坡防治的主要措施与原则 第六章渗透变形工程地质研究 1.渗透变形的基本类型 2.渗透变形产生的基本条件 3.渗透变形的预测途径 4.渗透变形的主要防治措施 第七章岩溶工程地质研究

选修5第二章第三节 我国的地震、泥石流与滑坡 滑坡、泥石流灾害(同步练习)

(答题时间:15分钟) 1. 我国最主要的地质灾害种类有() A. 泥石流、水土流失、土地沙漠化 B. 地震、泥石流、滑坡 C. 地裂缝、地面塌陷、地面沉降 D. 地震、火山、海水入侵 2. 对我国危害和影响最大的地质灾害是() A. 地震 B. 火山喷发 C. 滑坡 D. 泥石流 读“我国特大型、较大型山崩、滑坡和泥石流分布直方图”,据此完成3~5题。 3. 我国六大地区中,出现特大型、较大型山崩、滑坡、泥石流最多的地区是() A. 西北地区 B. 西南地区 C. 中南地区 D. 华东地区 4. 针对这种自然灾害的措施有() A. 植树造林 B. 开垦梯田 C. 增加城市建设 D. 减少降水 5. 有关地质灾害的关联性的叙述,正确的是() A. 地震多发区一定是滑坡、泥石流频发区 B. 地质灾害的频率与人口快速增长无关 C. 地震不能引发火灾、海啸等地质灾害 D. 没有人类活动的影响也会发生地质灾害 6. 读“世界局部地区泥石流分布图”和“我国泥石流分布示意图”,回答下列问题。 (1)泥石流的分布有什么规律? (2)图中A地区是我国泥石流多发地区,导致该地区泥石流多发的自然原因有哪些? (3)非洲与亚欧两洲相比,泥石流出现的可能性较小,B地区泥石流较A地区少,试分析其原因。 (4)直接或间接地诱发泥石流的主要人类活动有哪些? (5)泥石流带来的危害,主要表现在哪些方面?减少泥石流的发生、减轻其危害的针对性措施有哪些? 1. B 解析:影响我国的地质灾害有10多种,其中分布广泛、危害严重的主要有地震、泥石流、滑坡。 2. A 解析:地震是对我国危害和影响最大的地质灾害。 3. B 4. A 5. D 解析:本题组主要考查地质灾害的成因、防御措施、关联性及学生的读图分析能力。第3题,从图中很容易看出西南地区出现灾害的次数最多。第4题,植树造林是防止山崩、滑坡、泥石流的很有效的措施。第5题,用排除法较容易得出答案。 6. (1)主要分布在山区。 (2)①地壳活动频繁,岩石破碎;①地形起伏,相对高差大;①夏季降水量大且多暴雨。 (3)非洲总体降水相对而言比较少。B地地处内陆,气候干燥,降水稀少。 (4)砍伐森林;大规模的工程活动等。 (5)危害:堵塞江河,摧毁城镇和村庄,破坏森林、农田、道路,对人们的生命财产、生产活动以至环境造成很大的危害。措施:①加强植树造林;①人类的大型工程建设要注意保护当地植被,保持生态平衡;①可建设一些护坡工程。 解析:将两幅泥石流分布图与世界地形图和中国地形图叠加起来后就会发现其分布地区

工程地质学

中国地质大学研究生院 硕士研究生入学考试《工程地质学》考试大纲 试卷结构: 名词解释、填空题、选择题、判断题约占30~40% 问答题(包括论述题)约占60~70% 考试内容与要求: 一、工程地质学基本概念及方法 考试内容 工程地质学的主要研究内容、研究方法及实际意义,它与其它学科间的相互关系,工程地质学发展历史、现状和研究前沿。 考试要求 1. 理解工程地质学的内涵及任务; 2. 掌握工程地质学所涉及的基本概念,例如工程地质条件、工程地质问题等; 3. 掌握工程地质学研究方法,针对各类工程地质问题的研究思路及基本方法; 4. 了解工程地质学与其它学科间的相互关系及其发展前沿。 二、活断层工程地质研究 考试内容 活断层的基本概念、基本特征、活断层鉴别及研究方法、活断层区建筑原则。 考试要求 1. 理解活断层的定义及其内涵; 2. 掌握活断层的基本特征; 3. 掌握活断层的鉴别方法; 4. 掌握活断层区建筑原则及防治对策; 5. 了解活断层工程地质评价理论及方法。 三、地震工程地质研究 考试内容 地震的基本知识、地震基本特征、地震效应、场地条件对震害的影响、地震小区划、建筑抗震原则及措施 考试要求 1. 理解地震的基本知识,掌握地震的相关概念; 2. 掌握地震地质基本特征; 3. 掌握地震效应类型及相关概念; 4. 掌握振动破坏效应的评价方法;

5. 掌握砂土振动液化的机理、影响因素、评价方法及防护措施; 6. 掌握场地条件对震害的影响; 7. 掌握地震小区划的原理及方法; 8. 掌握地震区建筑抗震原则及措施; 9. 了解我国地震分布的规律; 10. 了解地震的成因理论与机制。 四、岩石风化工程地质研究 考试内容 岩石风化基本概念、影响岩石风化因素、风化壳及分带标志和方法、岩石风化防护措施考试要求 1. 掌握岩石风化的基本概念; 2. 掌握影响岩石风化因素; 3. 掌握风化壳垂直分带标志及方法; 4. 掌握岩石风化防护措施。 五、斜坡变形破坏工程地质研究 考试内容 基本概念、斜坡应力分布特征、斜坡变形破坏形式及机理、崩塌形成条件及基本特征、滑坡形态要素及分类、稳定性影响因素及评价方法、斜坡变形破坏预测预报原理及防治措施考试要求 1. 理解斜坡的重应力分布特征,掌握影响斜坡应力分布的因素; 2. 理解斜坡的变形破坏的实质,掌握斜坡的变形破坏的基本形式; 3. 掌握崩塌形成条件及基本特征; 4. 掌握崩塌变形破坏的评价方法; 5. 掌握滑坡的形态要素及识别滑坡的方法; 6. 掌握滑坡分类依据及常用分类方案; 7. 掌握影响斜坡稳定性的因素; 8. 掌握斜坡稳定性评价的基本方法,重点掌握刚体极限平衡法评价的思路及原理; 9. 掌握滑坡防治的基本原则与方法,重点掌握具体防治措施的特点及防治针对性; 10. 了解滑坡空间预测、时间预报的基本原理及研究思路。 六、渗透变形工程地质研究 考试内容 渗透变形概念及形式、产生渗透变形的基本条件、渗透变形预测、防治措施 考试要求 1. 理解渗透变形的基本概念,掌握影响渗透变形的基本形式; 2. 掌握产生渗透变形的基本条件及其影响规律; 3. 掌握渗透变形预测思路及评价方法; 4. 掌握渗透变形的防治原则及防治措施。 七、岩溶工程地质研究 考试内容 溶蚀机理、岩溶发育的影响因素、岩溶渗漏工程地质问题分析、岩溶塌陷工程地质问题

滑坡与泥石流灾害的调查报告

滑坡与泥石流灾害的调查报告 ----北仑中学高一(1)班胡烨一.研究动机 北仑大碶街道青林 村,一个山清水秀的美 丽村庄,但前晚肆虐的 “卡努”台风却给这个平 静的小村庄带来了一场 意想不到的灾难:昨晚 10时左右突发泥石流,众多木结构的老宅轰然倒塌,8人不幸丧生,另有1人失踪。 可见,泥石流给人们的生命和财产安全造成了重大威胁。而滑坡亦是如此! 二.研究目的 泥石流作为山区城镇常见的地质灾害,是一种含有大量固体物质的特殊洪流(高浓度的液相、固相混合流),其中的固体物质特指泥、砂、石。泥石流具有突发性、破坏性极大、运动快速、历时短暂等特点,且具有强大的侵蚀、搬运能力等自然属性,其是以冲撞(击)、淤埋和堵塞等方式对其流经路途上的各种城镇设施进行破坏,危害程度往往比单一的滑坡、崩塌和洪水的危害更为广泛和严重,对人类生产生活场所、交通运输、水利水电工程、矿山等造成严重损失。当前,我国山区城镇泥石流问题十分突出,且灾情相当严重。因此,分析山区城镇泥石流灾害及其成因,对于加强城镇泥石流的防治有着重要意义。 三.研究方法 采用调查研究,通过数据整理出数据 四.研究内容 1.泥石流的相关概述 (一)泥石流的概念 泥石流是暴雨、洪水将含有沙石且松软的土质山体经饱和稀释后形成的洪流,由悬浮着粗大固体碎屑物并富含粉砂及粘土的粘稠泥浆组成。在适当的地形条件下,大量的水体浸透山坡或沟床中的固体堆积物质,使其稳定性降低,饱含水分的固体堆积物质在自身重力作用下发生运动,就形成了泥石流。 泥石流是一种广泛分布于世界各国一些具有特殊地形、地貌状况地区的自然灾害,是山区沟谷或山地坡面上由暴雨、冰雪融化等水源激发的,含有大量泥沙石块的介于挟沙水流和滑坡之间的土、水、气混合流。泥石流大多伴随山区洪水而发生。它与一般洪水的区别是洪流中含有足够数量的泥沙石等固体碎屑物,其体积含量最少为15﹪,最高可过80﹪左右,因此比洪水更具破坏力。 (二)泥石流的类型

滑坡泥石流等地质灾害发生后有哪些影响

滑坡泥石流等地质灾害发生后有哪些影响滑坡泥石流等地质灾害发生后有哪些影响呢?滑坡和崩塌都是 自然界中的重力地貌过程。滑坡是在重力作用下,岩土物质沿着斜坡作整体的下滑运动,诱发滑坡的主要自然因素是地震、降雨和融雪等。 崩塌,是陡坡上的岩石土体受重力影响突然而迅速的垮落的现象。崩塌一般发生在悬崖峡谷,或者是坡度大的湖、海岸的陡峭地段。崩塌的速度比滑坡快很多。 泥石流 泥石流是由岩屑、泥土、沙石、石块等松散固体物质和水组成的混合体,在重力作用下沿着坡面或沟床向下运动。 很多人分不清泥石流和滑坡,这是两种不同的自然灾害,泥石流沿着沟床流动,在流体和沟床之间存在着泥浆滑动面,没有山体破裂面;而滑坡是山体破裂沿着坡面下滑,这是泥石流和滑坡的不同。

泥石流的活动可以分为三个过程:形成—输移—堆积。在形成区,暴雨浸润打击,水分充分浸润饱和,大量积聚的泥沙、岩屑和石块等物质会沿着斜坡形成土、石和水的混合流体,山坡坡面土层渐渐失稳,沿着斜坡下滑。 地质灾害发生的前兆 崩塌前兆是:崩塌的前缘不断发生掉块、坠落、小崩小塌的现象;崩塌的脚部出现新的破裂形迹;不时偶然听到岩石的撕裂摩擦声;出现热、气、地下水异常;动物出现异常。 滑坡前兆是:滑坡前缘出现横向及纵向裂缝,前缘土体出现隆起现象;滑体后缘裂缝急剧加宽加长,新裂缝不断产生,滑坡体后部快速下座,四周岩土体出现松动和小型塌滑现象;滑带岩土体因摩擦错动出现声响,并从裂缝中冒出气或水;在滑坡前缘坡角处,有堵塞的泉水复活或泉水、井水突然干涸;动物出现惊恐异常现象;滑坡体上的观测点明显位移;滑坡前缘出现鼓丘;房屋倾斜、开裂和出现醉汉林、马刀树等。

工程地质实习论文范文2篇

工程地质实习论文范文2篇 工程地质实习论文范文一:水利水电工程地质勘测探讨 一、工程钻探与山地勘探 1.金刚石钻进技术 我国的勘探工作起步相对来说比较晚,在70年代才初步发展,到80年代的时候才逐渐得以推广。通过利用这项技术大大改变了我国钢粒钻进与硬质合金钻进的落后局面,使我国的钻探效率大大提高,岩心的采取率达到了90%。金刚石钻进技术的进步,也带动了相关的设备、仪器的发展,使我国的勘探事业更好地发展。 2.砂卵石层钻进技术 在水利水电工程钻探工作中,砂卵石钻进技术一直是一项较难掌握的技术,由于存在着一定的难度,我国也逐步加强了对其认识程度,在“六五”技术攻关中,对砂卵石钻进以及取样技术进行了深入的研究,最终很好地攻克了这一难题。在此次攻关中研制成功的sm植物胶以及my-1a植物胶,在对砂卵石层钻进中发挥着重要的作用,由于其得到了很大的推广,其产生了很大的社会效益。 3.金刚石绳索取芯钻进技术 相对于其他的技术来说,这项技术是一项比较先进的技术,其主要的技术原理就是在勘测的时候做到了在不提钻的情况下采取岩芯。80年代这项技术主要应用于深孔中,但是在浅孔应用中

也存在着相应的优势。 4.软弱夹层钻进技术 由于一般的金刚石钻进技术不能很好的处理软弱夹层的问题,成功率在50%左右,这样很难保证生产的需要,造成了一定的成本压力。为了解决这个问题,特采取了一系列措施。诸如在原来的技术的基础上又采用了悬挂装置、岩芯堵塞报警装置、扶正装置等新技术。这项技术在多年的使用过程中得到了很好的反响,证明了其技术方法的很好的应用型,目前该项技术已经被编入了行业的规范里面。 二、遥感技术应用 1.区域构造稳定性研究 遥感技术由于具有辽阔的视野,所以其能够提供宏观线形的结构指征,这样就能够让研究者更好地对当地的地质情况、水文情况、地貌情况进行细致的了解。其生长的资料对于研究当地的构造框架、断裂体系、周缘构造等都存在着重要的作用。遥感技术现已被广泛地应用于解决这个问题。 2.水库区崩塌、滑坡、泥石流研究 在对某些工程区的内的岸坡等地的滑坡、泥石流等松散堆积体进行研究的时候,也可以利用遥感技术,通过拍摄航片或者彩红外篇的方式了解当地的地质情况。在对其情况有了初步的了解之后,就可以进行现场的勘察、复查、检查工作。了解这些地区病害的现状,并找到触发原因,这样就能够更好地促进工作的进度。 3.岩溶调查

高一地理重要知识点:大气的组成以及作用

高一地理重要知识点:大气的组成以及作用一:大气的组成和垂直分层 1)低层大气的组成:干洁空气(氮—生物体的基本成分、氧—生物维持生命活动的基本物质、二氧化碳—光合作用的基本原料、臭氧—吸收太阳紫外线“地球生命的保护伞”)、水汽和固体杂质(成云致雨的必要条件) 2):大气的垂直分层(课本29页图2.1) 高度温度大气运动对人类活动的影响 高层大气2019-3000千米电离层反射无线电波 平流层50-55千米随高度的增加而上升平流运动臭氧吸 收紫外线升温;有利于高空飞行 对流层低纬:17-18千米,中纬:10-12千米,高纬:8-9千米随高度增加而递减对流运动天气现象复杂多变,与人类关系最密切 二:大气热力作用 (1)对太阳辐射的削弱作用 吸收作用:具有选择性,水汽和二氧化碳吸收红外线,臭氧吸收紫外线,对于可见光部分吸收比较少 反射作用:无选择性,云层越厚,反射作用越强,在夏季多云的白天,气温不是很高 散射作用:具有选择性,对于波长较短的篮紫光易被散射,

所以晴朗的天空呈蔚蓝色 (2)对地面的保温效应 ①大气吸收地面的长波辐射,截留热量而增温,由于大气对于太阳短波辐射的吸收能力比较差,但是对于地面长波辐射吸收作用强,所以地面辐射大部分都是被大气吸收 ②大气逆辐射是大气辐射的一种,方向朝向地面,对地面热量进行补偿,起保温作用 大气的热力作用 1)热力环流:由于地面冷热不均而形成的空气环流,是大气运动的一种最简单的形式。 从图中可以看出,近地面等压线向低压方向(向下)弯曲,高空等压线向高压方向(向上)凸起 2)大气的水平运动—--风 影响因素:等压线越密集的地方,则风力越大(图2.10,2.11,2.12) 在单一水平气压梯度力作用下:风向垂直等压线,指向低压 风向在水平气压梯度力和地转偏向力作用下:风向与等压线平行 在三个力作用下:风向与等压线成一夹角,始终由高压指向低压方向. 三:全球性的大气环流

2017-2018学年高中地理第二章我国主要的自然灾害第三节我国的地震、泥石流与滑坡课时2我国的泥石流与滑坡灾

课时2 我国的泥石流与滑坡灾 害 [学习目标定位] 1.了解我国泥石流、滑坡灾害的基本特点和空间分布规律。2.学会分析泥石流、滑坡灾害的形成原因(产生机制)。 一、我国的泥石流灾害 1.我国泥石流与滑坡分布范围广、危害之大世界少有,其形成与分布与地形、地势有着明显的关系。 2.种类 (1)暴雨泥石流:主要分布在我国西部和①半湿润、②半干旱地区气候过渡带的山地环境中,干旱季节的风化提供了大量的松散物质,湿润季节的③降雨成为泥石流暴发的主要激发因子。 (2)冰川泥石流:主要分布在④102°E以西的高原上,由于这些地区人口稀少,致灾效应并不突出。 3.成因:泥石流的形成可以分为自然因素和人为因素。在具备泥石流发生的地质和地形条件时,⑤降雨往往成为决定性因素。⑥人为因素有时甚至变为主导作用。 4.分布 (1)大体以燕山、⑦太行山、龙门山、邛崃山、大凉山和乌蒙山一线为界分为两部分。 (2)该线以西的⑧华北山地、黄土高原、⑨秦岭山地、⑩川滇山地和西藏高原东南部山地,是我国泥石流主要发育区,呈?带状或?片状分布。

(3)该线以东的?辽东、?华东和中南山地以及?台湾、海南山地,泥石流呈?零星分布。 二、我国的滑坡灾害 1.形成:我国滑坡的形成原因很多,其中?暴雨是诱发滑坡的主要外部因素。 2.季节:每年的?6~8月为我国滑坡灾害的主要活动期。 3.分布:我国滑坡大致以大兴安岭—?太行山—巫山—雪峰山为界,东部滑坡分布较为稀疏, 西部较为密集。其中以?秦岭—○21川西—○22滇西山地为极密集区。我国滑坡灾害频率最高的 是四川省。 思考 1.为什么我国泥石流、滑坡主要分布在黄土高原、四川盆地和云贵高原等地区? 答案 这里是我国平原向山地的过渡区,斜坡较多,又是东南季风与西南季风交互作用的地区,降水较多,还是黄土、喀斯特等可蚀性物质集中分布地区。同时人类活动广泛且程度大,这些为泥石流和滑坡提供了有利的生成条件。 2.人类活动是如何诱发地质灾害的? 答案 人类活动及其对自然环境施加的影响,可以间接或直接地诱发地质灾害。例如,人类对植被的破坏,使地表径流的水量和汇水速度加大,是泥石流日趋频繁发生的重要原因。人类若修建水库选址、设计不当,易诱发地震。人类大规模的工程活动,造成滑坡等灾害的事件时有发生。 探究点一 我国的泥石流灾害 探究活动 下图为“我国某区域图”。读图回答问题。 (1)对比甲、乙两地,指出泥石流灾害发生概率较大的地点,并说明理由。 (2)若丙地发生泥石流,据图说明可能造成的主要危害。

滑坡崩塌泥石流灾害详细调查规范

https://www.360docs.net/doc/e912678590.html,/shuiyuhuanjing/2007/0 711/content_1076_9.html 滑坡崩塌泥石流灾害详细调查规范(1) 前言 本标准的附录A为规范性附录,附录B参考性附录,附录C为资料性附录。 本标准由中国地质调查局提出和归口管理。 本标准主要起草单位:中国地质调查局水文地质环境地质部及有关单位共同起草。 本标准的主要起草人:殷跃平、张作辰、张茂省、郑万模、魏伦武、吴树仁、张永双、张开军、李晓春、胡瑞林、鄢毅、王军、王治华、李媛、孟辉、杨旭东、侯春堂、杨冰。 本标准由中国地质调查局解释。 引言 为规范地质灾害调查评价工作,指导全国地质灾害高发区1∶5万地质灾害调查工作的开展,制定本规范。 二十多年来,我国先后在全国有计划地开展了1∶50万环境地质调查、大江大河和重要交通干线沿线地质灾害专项调查工作。1999年以来开展了约700个县(市)地质灾害调查与区划工作,初步摸清了我国地质灾害分布情况,划分了易发区和危险区,建立了群测群防体系,有效减轻了地质灾害损失。但随着我国社会经济迅速发展,滑坡、崩塌、泥石流等灾害呈加剧趋势,严重危害人民群众生命财产安全和社会经济可持续发展,亟需系统翔实,尤

其是更大比例尺精度更高的调查资料。 根据国务院颁发的《地质灾害防治条例》和国土资源部《全国地质灾害防治规划》,将在全国地质灾害高发区开展地质灾害详细调查,进行环境工程地质条件区划,将围绕人民生命、财产、生存环境和国家重大建设工程、重要矿山、国家级或省级旅游景区开展滑坡、崩塌、泥石流灾害详细调查工作(比例尺:1∶50000),为各级政府制定地质灾害防治规划和实施地质灾害预警工程提供基础依据。 全文共分十四章,包括范围、规范性引用文件、总则、基本规定、调查分级、区域地质环境条件调查、滑坡灾害调查、崩塌灾害调查、泥石流灾害调查、不稳定斜坡灾害调查、基本调查方法、滑坡崩塌泥石流灾害危险性评价基本原则、设计编写和成果报告编制、质量检查与成果验收等内容。 滑坡崩塌泥石流灾害详细调查规范(1∶50000) 错误!未指定书签。 本标准规定了滑坡崩塌泥石流灾害详细调查的目的任务、内容、控制精度及基本调查方法。 本标准适用于滑坡崩塌泥石流及不稳定斜坡等地质灾害详细调查。 2规范性引用文件 下列文件中的条款通过本标准的引用而成为本标准的条款。凡是注日期的引用文件,其随后所有的修改单(不包括勘误的内容)或修订版均不适用于本标准,然而,鼓励根据本标准达成协议的各方研究使用这些文件的最新版本。 GB5002—2001 岩土工程勘查规范 GB/T14158—93 1∶5万区域水文地质工程地质环境地质综合勘查规范 DZ/T0096—1994 工程地质调查规范(1∶10万—1∶20万) DZ/T0097—1994 工程地质调查规范(1∶2.5万—1∶5万) DZ/T 0190—1997 区域环境地质勘查遥感技术规程(1∶5万)

工程地质复习题

第七章活断层和地震工程地质研究练习题 1. 活断层的定义。 2. 活断层的基本特征。 3. 活断层的识别标志。 4. 活断层区的建筑原则。 5. 地震波的含义。 6. 地震与活断层的联系。 7. 震源机制求解及震源参数。 8. 地震的断层学机制。 9. 解释震级、烈度的含义,基本烈度与场地烈度的区别。 10. 地震的活动方式。 11. 地震地质的基本特点。 12. 地震效应的类型。 13. 地震振动破坏效应的反应谱分析、静力分析及其关系。 14. 地震小区划的基本原理。 15. 解释卓越周期、动力系数两个概念。 16. 场地地质条件对震害的影响。 17. 简述地震区抗震设计原则与建筑物抗震措施。 第八章斜坡变形破坏工程地质研究练习题 1. 斜坡应力分布的基本特征。 2. 影响斜坡中应力重分布的因素有哪些。 3. 斜坡变形破坏的基本形式与特征。 4. 滑坡与崩塌的基本区别。 5. 崩塌产生的基本条件有哪些? 6. 滑坡的基本要素与基本类型。 7. 滑坡的识别标志有哪些? 8. 主要的滑坡分类方案有哪些? 9. 影响斜坡稳定性的因素有哪些? 10. 分析水对斜坡稳定性的影响。 11. 斜坡稳定性评价的主要方法有哪些? 12. 刚体极限平衡评价的原理是什么? 13. 稳定性系数与安全系数的区别。 14. 解释摩擦锥的概念。 15. 斜坡变形破坏预测的主要内容与途径? 16. 滑坡防治的主要措施与原则? 第九章岩溶工程地质研究练习题 1. 岩溶作用的溶蚀机理。 2. 解释混合溶蚀效应。 3. 分析影响岩溶发育的主要影响因素。 4. 岩溶渗漏的主要类型。

5. 河间地块水文地质条件对岩溶渗漏的影响。 6. 岩溶区选择坝址应考虑哪些条件。 7. 岩溶渗漏的主要防治措施。 8. 岩溶地基破坏有哪些主要形式。 9. 土洞及其形成条件。 10. 覆盖区岩溶地基稳定性评价方法。 11. 裸露区岩溶地基稳定性评价方法。 12. 岩溶地基的主要处理措施。 第十章渗透变形工程地质研究练习题 1. 渗透变形的基本类型。 2. 渗透变形产生的基本条件。 3. 渗透变形的预测途径。 4. 渗透变形的主要防治措施。 第十一章泥石流工程地质研究练习题 1. 泥石流的形成条件有哪些。 2. 我国泥石流的分布与活动特点。 3. 泥石流的主要分类方案。 4. 泥石流的特征。 5. 泥石流预测的主要内容与途径。 6. 泥石流的主要防治措施。

高一地理必修一大气环境知识点

高一地理必修一大气环境知识点 一、大气的组成和垂直分层 1低层大气的组成:干洁空气氮—生物体的基本成分、氧—生物维持生命活动的基本 物质、二氧化碳—光合作用的基本原料、臭氧—吸收太阳紫外线“地球生命的保护伞”、 水汽和固体杂质成云致雨的必要条件。 2大气的垂直分层 高度温度大气运动对人类活动的影响 高层大气2000-3000千米电离层反射无线电波 平流层50-55千米随高度的增加而上升平流运动臭氧吸收紫外线升温;有利于高空飞 行 对流层低纬:17-18千米,中纬:10-12千米,高纬:8-9千米随高度增加而递减对流运动天气现象复杂多变,与人类关系最密切 二、大气热力作用 1对太阳辐射的削弱作用 吸收作用:具有选择性,水汽和二氧化碳吸收红外线,臭氧吸收紫外线,对于可见光 部分吸收比较少 反射作用:无选择性,云层越厚,反射作用越强,在夏季多云的白天,气温不是很高 散射作用:具有选择性,对于波长较短的篮紫光易被散射,所以晴朗的天空呈蔚蓝色 2对地面的保温效应 ①大气吸收地面的长波辐射,截留热量而增温,由于大气对于太阳短波辐射的吸收能 力比较差,但是对于地面长波辐射吸收作用强,所以地面辐射大部分都是被大气吸收 ②大气逆辐射是大气辐射的一种,方向朝向地面,对地面热量进行补偿,起保温作用 3大气的热力作用 1热力环流:由于地面冷热不均而形成的空气环流,是大气运动的一种最简单的形式。 2大气的水平运动—--风 影响因素:等压线越密集的地方,则风力越大 在单一水平气压梯度力作用下:风向垂直等压线,指向低压

风向在水平气压梯度力和地转偏向力作用下:风向与等压线平行 在三个力作用下:风向与等压线成一夹角,始终由高压指向低压方向. 三、全球性的大气环流 1三圈环流 ①在地表形成了七个气压带和六个风带,气压带风带随太阳直射点的南北移动而南北移动,对于北半球来说,夏季向北移,位置偏北;冬季向南移,位置偏南. ②海陆分布对大气环流的影响 3季风环流 地区东亚南亚,东南亚 气候类型温带季风气候亚热带季风气候热带季风气候 成因海陆热力性质差异海陆热力性质差异,气压带和风带的季节移动 风向冬季西北风亚洲大陆东北风亚洲大陆 夏季东南风太平洋西南风印度洋 四、常见的天气系统 1锋面系统—冷锋和暖锋 冷锋暖锋 概念冷气团主动向暖气团移动暖气团主动向冷气团移动 天气特征过境前单一气团控制,天气晴朗单一气团控制,低温晴朗 过境时阴天、雨雪、刮风、降温连续性降水 过境后气压升高,气温下降,天气晴朗气温上升,气压下降,天气转好 降水的分布降水一般出现在锋后降水一般出现在锋前 大气举例北方夏季暴雨,冬春季大风,寒潮,沙尘暴 2低压、高压系统—气旋和反气旋以北半球为例 气旋反气旋 气压低气压中心低,四周高高气压中心高,四周低

高一地理大气的组成和垂直分布复习

第二单元 大气 2.1 大气的组成和垂直分布 学案导学 学习要求 1.了解低层大气的组成及氮、氧、二氧化碳、臭氧、水汽、固体杂质等主要成分的作用。 2.了解大气污染导致大气成分比例的变化及其影响。 3.利用大气垂直分层图分析对流层和平流层气温垂直变化的特点、大气运动方向、天气变化状况及三者的内在联系,并分析其对人类活动的影响。 课内直播 知识点拨 方法导引 大气的垂直分布是本课的重点。对流层和平流层的气温垂直变化,大气运动方向,天气变化 状况之间存在着内在的因果联系:空气的温度结构(上冷下热或上热下冷)??→ ?引起 大气的运动(垂直运动或水平运动)??→ ?导致天气的变化(云雨复杂多变或晴朗) 。故在学习本部分内容时重点从温度的垂直变化特点入手,由因导果,层层深入,大气各层 的特点就比较容易理解和掌握了。 疑难解析 为什么对流层的高度因纬度而异?它是否存在季节差异? [解析]这个问题要从对流运动的原因分析: 大气温度高低不同就会造成密度上的差异。气温高,密度小;气温低,密度就大。密度分布不均是造成大气运动的最本质的原因。

在对流层里,一方面在垂直方向上温度分布不均,上冷下暖;另一方面,由于太阳能量在各纬度分布不均匀,加上地球表面海陆分布、地形等地表状况不同而造成大气温度水平分布也不均匀,有的地方热,有的地方冷。综合这两方面的影响,在地球表面,热的地方气温高,空气密度小,容易产生空气的上升运动,冷地方的空气就会流来补充;冷的地方因有空气流向热的地方,从而产生下沉运动,这样便形成了大气的对流运动。 在垂直方向上影响空气密度的因素不仅仅是温度,地球的引力作用对高低空大气密度分布也有着重要影响,越靠近地面,引力越大,空气密度也就越大,相反就越小。在对流层里上冷下暖的温度结构,可以减小由于引力作用所造成高低空大气密度的差异,因而有利于对流运动发展,特别是在上冷下暖差异特别大时最为有利。 这里说对流层里上冷下暖有利于空气对流,意思是它并不一定形成大气对流运动,还需要在水平方向上冷热分布不均,才能产生对流运动。因此,对流层里大气的对流运动,是由于大气温度在垂直方向上递减和水平方向上冷热不均所造成的。 因此,在地球上,由于太阳能量在各纬度分布不均,温度存在差异,低纬地区受热多,温度高,上冷下暖差异特别大,对流运动特别显著,对流运动所达高度就最高,对流层的高度就最大,高纬地区相反。 同样道理,同一地区由于季节的不同,温度状况也存在差异——夏高冬低,因此对流运动的程度也不相同,因而对流层的高度也有差异。 典例精评 读大气垂直分导层图,回答: ①A层主要的直接热源是。 ②B层部冷部热,气流以运动为 主。 ③在A、B、C三层中:与人类关系最密切的是层; 现代飞机多在层飞行,因为该层;层 中有人类生存环境的天然屏障;层的电离层对无 线电通讯有重要作用。 [解题指导]:首先根据高度位置判断所属层次,然后依据层次确定其温度结构,大气运动方向,天气特别及与人类的关系。 [参考答案]:①地面②下上水平③A B 天气晴朗、能见度好,大气平稳 B C 能力演练 知识强化 填空题 1.20世纪80年代以后,随着电冰箱、冰柜等的广泛使用,释放出大量的,它能破坏大气中的。 2.到千米的高空,大气密度已与星际空间的密度非常接近,这个高度可看作地球大气的。 3.在千米的高空,有若干层,它能反射,对作用重大。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