遗传相关计算总结高中生物必修二

遗传相关计算总结高中生物必修二
遗传相关计算总结高中生物必修二

基因频率和基因型频率的计算

一、利用种群中一对等位基因组成的各基因型个体数求解

种群中某基因频率=种群中该基因总数/种群中该对等位基因总数×100%

种群中某基因型频率=该基因型个体数/该种群的个体数×100%

例1 已知人的褐色(A)对蓝色(a)是显性。在一个有30000人的群体中,蓝眼的有3600人,褐眼的有26400人,其中纯体12000人。那么,在这个人群中A、a基因频率和AA、Aa、aa基因型频率是多少?

解析等位基因成对存在,30000个人中共有基因30000×2=60000个,蓝眼3600含a基因7200个,褐眼26400人,纯合体12000人含A基因24000个,杂合体14400人含(26400-12000)×2=28800个基因,其中A基因14400个,a 基因14400个。则:

A的基因频率=(24000+14400)/60000=0.64,a的基因频率=7200+14400)/60000=0.36

AA的基因型频率=12000÷30000=0.4,Aa的基因型频率=14400÷30000=0.48,aa 的基因型频率=3600÷30000=0.12

二、利用基因型频率求解基因频率

种群中某基因频率=该基因控制的性状纯合体频率+1/2×杂合体频率

例2 在一个种群中随机抽取一定数量的个体,其中基因型AA的个体占12%,基因型

Aa的个体占76%,基因型aa的个体占12%,那么基因A和a频率分别是多少?

解析 A的频率=AA的频率+1/2Aa的频率=12%+1/2×76%=50% ,a的频率=aa 的频率+1/2Aa的频率=12%=1/2×76%=50%

例3 据调查,某小学的小学生中,基因型的比例为X B X B(43.32%)、X B X b (7.36%)、X b X b(0.32%)、X B Y(46%)、X b Y(4%),则在该地区X B和X b的基因频率分别是多少?

解析 X B频率=42.32%+1/2×7.36%+46%=92% X b的频率=1/2×

7.36%+0.32%+4%=8%

三、利用遗传平衡定律求解基因频率和基因型频率

1 遗传平衡指在一个极大的随机交配的种群中,在没有突变、选择和迁移的条件下,种群的基因频率和基因型频率可以世代保持不变。遗传平衡的种群中,某一基因位点上各种不同的基因频率之和以及各种基因型频率之和都等于是1。

2 遗传平衡定律公式的推导和应用

⑴遗传平衡群体中一对等位基因A、a的遗传平衡定律公式

设群体中A的基因频率为p,a的基因频率为q.由于种群中个体的交配是随机的,而且又没有自然选择,每个个体都为下代提供了同样数目的配子,所以两性个体之间的随机交配可以归结为两性配子的随机结合,而且各种配子的频率就是基因频率。雄性个体产生的配子A频率为p、a配子频率为q,雌性个体产生的配子频率A频率为p、a配子频率为q。根据基因的随机结合,用下列式子可求出子代的基因型频率:♂(pA+qa)×♀(pA+qa)=p2AA+2pqAa+q2aa=1,即AA的基因频率为p2\,Aa的基因型频率为2pq,aa的基因型频率为q2。

例4 已知苯丙酮尿是位于常染色体上的隐性遗传病。据调查,该病的发病率大约为

1/10000,请问在人群中该丙苯酮尿隐性致病基因(a)的基因频率以及携带此隐性基因的携带者(Aa)基因型频率各是多少?

解析设苯丙酮尿隐性基因为a,携带者基因型为Aa。因为aa频率

=q2=1/10000,所以a频率=q=0.01,又因为p+q=1,所以p=0.99,因为Aa的基因频率=2pq,所以Aa的频率=2×0.99×0.01=0.0198。

⑵遗传平衡群体中复等位基因的遗传平衡定律公式

以人的ABO血型系统决定于3 个等位基因I A、I B、i为例。设基因I A的频率为p,基因I B的频率为q,基因i的频率为r,且人群中p+q+r=1。在遗传平衡的人群中,由于种群中个体的交配是随机的,而且又没有自然选择,每个个体都为下代提供了同样数目的配子,所以两性个体之间的随机交配可以归结为两性配子的随机结合,而且各种配子的频率就是基因频率。雄性个体产生的配子I A频率为p、I B配子频率为q,雌性个体产生的配子I A频率为p、I B配子频率为q。根据基因的随机结合,用下列式子可求出子代的基因型及频频率:♂(pI A+qI B+ri)×♀(pI A+qi B+ri)=p2I A I A+q2I B I B+r2ii+2pqI A I B+2prI A i+2qrI B i=1, 即I A I A的基因型频率为p2,I A i的基因型频率为2pr;I B I B的基因型频率为q2,I B i的基因型频率为2qr;ii 的基因型频率为r2;I A I B的基因型频率为2pq。

例5 通过抽样调查发现血型频率(基因型频率):A型血(I A I A,I A i)的频率=0.45;B型血(I B I B,I B i)的频率=0.13;AB型血(I A I B)的频率=0.06;O型血(ii)=0.36。试计算

I A、I B、I的基因频率。

解析设I A的频率为p,I B的频率q,i的频率为r.根据以上公式可知:O型血的基因型频率=r2=0.36;A型血的基因型频率=p2+2pr=0.45;B型血的基因频率

=q2+2qr=0.13;AB型血的基因型频率=2pq=0.06。解方程即可得出I A的基因频率为0.3;I B的基因频率为0.1;i的基因频率为0.6。

⑶遗传平衡群体中伴性基因的遗传平衡定律公式

以人类的色盲基因遗传为例。因为女性的染色体组成为XX,男性的染色体组成为XY,

Y染色体上无该等位基因,所以,在男性群体中:其基因频率与基因型频率相同,也和表现型频率一样,设X B的频率为p,X b的频率为q,则有X B的频率=X B Y的频率=p,X b的频率=X b Y的频率=q,且p+q=1。由于男性中的X B、、X b均来自于女性,故在女性群体中:X B的频率也为p,X b的频率也为q,p+q=1。位于X染色体上的等位基因,基因型的平衡情况是:p2(X B X B)+2pq(X B X b)+q2(X b X b)=1。,由于男性女性的X B基因频率相同,二者的X b基因频率也一样,故在整个人群中,X B、X b的基因频率也分别为p、q。整个人群中男性产生的配子及比例为1/2(pX B+qX b)、1/2Y,女性产生的配子及比例为pX B、qX b,由以下式子可推出子代基因型频率:♂[1/2(X B+X b)+1/2Y]×♀(pX B+qX b)=1/2 p2(X B X B)+1/2 q2(X b X b)+

pq(X B X b)+1/2pX B Y+1/2qX b Y。

由上述可知:在整个人群中、男性群体中、女性群体中X B、的频率均为p,X b 的频率均为q。在整个人群中、男性群体中、女性群体中的各基因型的频率如下表:

例6 人的色盲是X染色体上的隐性性遗传病。在人类群体中,男性中患色盲的概率约为8%,那么,在人类色盲基因的频率以及在女性中色盲的患病率各是多少?

的频率=q,正常基因X B的频

率=p。已知人群中男性色盲

概率为8%,由于男性个体Y

染色体上无该等位基因,X b的基因频率与X b Y的频率相同,故X b的频率=8%,X B的频率=92%。因为男性中的X染色体均来自于女性,所以,在女性群体中X b的频率也为8%,X B的频率也为92%。由于在男性中、女性中X B、X b的基因频率均相同,故在整个人群中X b也为8%,X B的频率也为92%。在女性群体中,基因型的平衡情况是:p2(X B X B)+2pq(X B X b)+q2(X b X b)=1。这样在女性中色盲的患病率应为q2=8%×8%=0.0064。答案:在人类中色盲基因的频率是0.08,在女性中色盲的患病率是

0.0064。

最新版高中生物必修二知识点总结-人教版

必修2遗传与进化 第i章遗传因子的发现第i节孟德尔的豌豆杂交实验(一) 一、孟德尔一对相对性状的杂交实验的过程和结果【了解】 1、相对性状是指:同种生物同一性状的不同表现类型。 2、孟德尔豌豆杂交实验(一对相对性状) P :高豌豆X矮豌豆P:AA X aa F 1: 咼豌豆F1: Aa F 2:咼豌豆矮豌豆F2:AA Aa aa 3 : 1 1:2 : 1 二、基因的分离现象【理解】 1、生物的性状由遗传因子决定的。遗传因子具有:独立的颗粒状,互不融合。 2、体细胞中遗传因子成对存在 3、遗传因子在生殖细胞中是成单存在的。 4、受精时,雌雄配子的结合是随机的。 三、测交实验的过程和结果【理解】 1、测交是:将F i X隐性纯合子杂交,用以测定F i遗传因子的组成。 2、孟德尔测交实验的过程和结果: (F i)Dd (高茎)X dd (矮茎) Dd (高茎):dd (矮茎) 1 : 1 3、判断某生物是否为纯合子的方法:植物:常用方法:测交; 最简单方法:自交。 动物:常用方法:测交; 四、基因的分离定律【理解】 1、分离定律的内容 (1 )在生物体细胞中,控制同一性状的遗传因子成对存在,不相融合; (2)在形成配子时,成对的遗传因子发生分离,分离后的遗传因子分别进入不同的配子中,随配子遗传给后代。 2、分离定律的实质是体细胞中成对的控制相对性状的遗传因子彼此分离。 第2节孟德尔的豌豆杂交实验(二) 一、孟德尔两对相对性状的杂交实验的过程和结果【了解】 P: 黄圆X绿皱P YYRR X yyrr J F 1:黄圆F1: YyRr J F 2:黄圆黄皱绿圆绿皱F2:Y_R_ Y __ rr yyR —yyrr 9 : 3:3:1 9 3 : 3 : 1 在F2代中有4种表现型、9种基因型。 、解释基因的自由组合现象【理解】 孟德尔两对相对性状的杂交实验中,R(YyRr)在产生配子时,每对遗传因子彼此分离,不同对的遗传因子自由 组合。F1产生的雌配子和雄配子各有4种:YR Yr、yR、yr,数量比例是:1 :1 :1 :1。受精时,雌雄配子的结合是随机的,所以F2性状表现有4种:黄色圆粒、黄色皱粒、绿色圆粒、绿色皱粒,它们之间的数量分比是9 :3 : 3

高中生物必修二知识点总结(精华版)

生物必修2复习知识点 第二章基因和染色体的关系 第一节减数分裂 一、减数分裂的概念 减数分裂(meiosis)是进行有性生殖的生物形成生殖细胞过程中所特有的细胞分裂方式。在减数分裂过程中,染色体只复制一次,而细胞连续分裂两次,新产生的生殖细胞中的染色体数目比体细胞减少一半。 (注:体细胞主要通过有丝分裂产生,有丝分裂过程中,染色体复制一次,细胞分裂一次,新产生的细胞中的染色体数目与体细胞相同。) 二、减数分裂的过程 1、精子的形成过程:精巢(哺乳动物称睾丸) ●减数第一次分裂1、精子的形成过程:精巢(哺乳动物称睾丸)间期:染色体复制(包括DNA复制和蛋白质的合成)。 前期:同源染色体两两配对(称联会),形成四分体。四分体中的非姐妹染色单体之间常常 交叉互换。 中期:同源染色体成对排列在赤道板上 (两侧)。 后期:同源染色体分离;非同源染色体 自由组合。 末期:细胞质分裂,形成2个子细胞。 ●减数第二次分裂(无同源染色体 ......) 前期:染色体排列散乱。 中期:每条染色体的着丝粒都排列在细 胞中央的赤道板上。 后期:姐妹染色单体分开,成为两条子 染色体。并分别移向细胞两极。 末期:细胞质分裂,每个细胞形成2个 子细胞,最终共形成4个子细胞。 2、卵细胞的形成过程:卵巢

附:减数分裂过程中染色体和DNA的变化规律 三、精子与 卵细胞的形 成过程的比较 精子的形成卵细胞的形成 不同点形成部位 精巢(哺乳动物称睾丸)卵巢 过程有变形期无变形期 子细胞数一个精原细胞形成4个精子一个卵原细胞形成1个卵细胞+3个 极体 相同点精子和卵细胞中染色体数目都是体细胞的一半 四、注意: (1)同源染色体:①形态、大小基本相同;②一条来自父方,一条来自母方。 (2)精原细胞和卵原细胞的染色体数目与体细胞相同。因此,它们属于体细胞,通过有丝分裂

生物必修二知识点总结

第一章遗传因子的发现1.遗传学中的常用符号 2.遗传学中的概念分析

3.分析孟德尔遗传试验获得成功的原因 (1)选用正确的实验材料 (2)由单因子到多因子的研究方法 (3)应用统计学方法对实验结果进行分析(4)科学的设计实验程序 4.基因的分离定律和自由组合定律的比较

5.杂交与自交 杂交:基因型不同的生物体间相互交配的过程。 自交:基因型相同的生物体间相互交配的过程。(指植物体中自花传粉和雌雄异花植物的同株受粉) 附:测交:让F1与隐性纯合子杂交。(可用来测定F1的基因型,属

于杂交)孟德尔豌豆杂交实验 6. (一)一对相对性状的杂交: P:高茎豌豆×矮茎豌豆DD×dd ↓ ↓ F1:高茎豌豆 F1: Dd ↓自交↓自交 F2:高茎豌豆矮茎豌豆 F2:DD Dd dd 3 : 1 1 :2 :1 基因分离定律的实质:在减数分裂形成配子过程中,等位基因随同源染色体的分开而分离,分别进入到两个配子中,独立地随配子遗传给后代 (二)两对相对性状的杂交: P:黄圆×绿皱 P:YYRR×yyrr ↓ ↓ F1:黄圆 F1: YyRr ↓自交↓自交 F2:黄圆绿圆黄皱绿皱 F2:Y--R-- yyR-- Y--rr yyrr 9 :3 : 3 : 1 9 : 3 : 3 :1 在F2 代中: 4 种表现型:两种亲本型:黄圆9/16 绿皱1/16

两种重组型:黄皱3/16 绿皱3/16 9种基因型:纯合子YYRR yyrr YYrr yyRR 共4种×1/16 半纯半杂 YYRr yyRr YyRR Yyrr 共4种 ×2/16 完全杂合子 YyRr 共1种×4/16 基因自由组合定律的实质:在减数分裂过程中,同源染色体上的等 位基因彼此分离的同时,非同源染色体上的非等位基因自由组合。 第二章基因与染色体的关系 1.减数分裂中染色体和DNA分子的变化情况 精原细 胞初级精母细胞次级精母细胞 精细 胞 细胞图像 染色体形态 染色体数/条444242 DNA分子数/ 个 4→888442

高一生物学必修二总结

高一生物学必修二 学分认定知识材料 第一章遗传因子的发现 第1、2节孟德尔的豌豆杂交实验 一、基本概念: (1)性状——是生物体形态、结构、生理和生化等各方面的特征。 (2)相对性状——同种生物的同一性状的不同表现类型。 (3)在具有相对性状的亲本的杂交实验中,杂种一代(F1)表现出来的性状是显性性状,未表现出来的是隐性性状。(4)性状分离是指在杂种后代中,同时显现出显性性状和隐性性状的现象。 (5)杂交——具有不同相对性状的亲本之间的交配或传粉 (6)自交——具有相同基因型的个体之间的交配或传粉(自花传粉是其中的一种) (7)测交——用隐性性状(纯合体)的个体与未知基因型的个体进行交配或传粉,来测定该未知个体能产生的配子类型和比例(基因型)的一种杂交方式。 (8)表现型——生物个体表现出来的性状。 (9)基因型——与表现型有关的基因组成。 (10)等位基因——位于一对同源染色体的相同位置,控制相对性状的基因。 非等位基因——包括非同源染色体上的基因及同源染色体的不同位置的基因。 (11)基因——具有遗传效应的DNA片断,在染色体上呈线性排列。 二、孟德尔实验成功的原因: (1)正确选用实验材料:㈠豌豆是严格自花传粉植物(闭花授粉),自然状态下一般是纯种㈡具有易于区分的性状(2)由一对相对性状到多对相对性状的研究 (3)分析方法:统计学方法对结果进行分析 (4)实验程序:假说-演绎法 观察分析——提出假说——演绎推理——实验验证 三、孟德尔豌豆杂交实验 (一)一对相对性状的杂交: P:高豌豆×矮豌豆P:AA×aa ↓↓ F1:高豌豆F1:Aa ↓自交↓自交 F2:高豌豆矮豌豆F2:AA Aa aa 3 :1 1 :2 :1 (二)二对相对性状的杂交: P:黄圆×绿皱P:AABB×aabb ↓↓ F1:黄圆F1:AaBb ↓自交↓自交 F2:黄圆黄皱绿圆绿皱F2:A-B- A-bb aaB- aabb 9 :3 : 3 : 1 9 :3 :3 :1 在F2 代中: 4 种表现型:两种亲本型:黄圆9/16 绿皱1/16 两种重组型:黄皱3/16 绿皱3/16 9种基因型:完全纯合子AABB aabb AAbb aaBB 共4种×1/16 半纯合半合AABb aaBb AaBB Aabb 共4种×2/16 完全杂合子AaBb 共1种×4/16 四、基础习题

生物必修二知识点总结

孟德尔的豌豆杂交实验 1.性状 性状:生物体所表现出来的形态特征、生理生化特征或行为方式等。相对性状:同一种生物的同一种性状的不同表现类型。 性状分离:在杂种后代中出现不同于亲本性状的现象。 显性性状:具有相对性状的两个亲本杂交,F1表现出来的性状。 隐性性状:具有相对性状的两个亲本杂交,F1没有表现出来的性状。基因:控制性状的遗传因子(DNA分子上有遗传效应的片段P67) 显性基因:控制显性性状的基因。隐性基因:控制隐性性状的基因。等位基因:决定1对相对性状的两个基因(位于一对同源染色体上的相同位置上)。 2.杂交与自交 杂交:基因型不同的生物体间相互交配的过程。 自交:基因型相同的生物体间相互交配的过程。指植物体中自花传粉和雌雄异花植物的同株受粉 测交:让F1与隐性纯合子杂交。可用来测定F1的基因型,属于杂交3.表现型与基因型 表现型:指生物个体实际表现出来的性状。 基因型:与表现型有关的基因组成。关系:基因型+环境→表现型纯合子:由相同基因的配子结合成的合子发育成的个体(能稳定的遗传,不发生性状分离:显性纯合子,如AA个体;隐性纯合子,如aa个体) 杂合子:由不同基因的配子结合成的合子发育成的个体(不能稳定的遗传,后代会发生性状分离,如Aa个体) 4.孟德尔遗传实验 ①运用了现代科学研究中常用的假说-演绎法,其一般过程是观察实验,发现问题、分析问题,提出假说(假设)、设计实验,检验假说(假设)、归纳综合,得出结论。 ②孟德尔实验成功的原因: a.正确地选用实验材料。豌豆自花授粉,闭花受粉,自然状态下是纯种;品种多,差异大相对性状明显,易于区分。 b.分析方法科学。由单基因到多基因地研究方法。 c.应用统计学方法对实验结果进行分析。 d.科学地设计实验程序。

高中生物必修二知识点总结(人教版复习提纲)期末必备

生物必修2复习知识点 第一章遗传因子的发现 第1、2节孟德尔的豌豆杂交实验 一、相对性状 性状:生物体所表现出来的的形态特征、生理生化特征或行为方式等。 相对性状:同一种生物的同一种性状的不同表现类型。 1、显性性状与隐性性状 显性性状:具有相对性状的两个亲本杂交,F1表现出来的性状。 隐性性状:具有相对性状的两个亲本杂交,F1没有表现出来的性状。 附:性状分离:在杂种后代中出现不同于亲本性状的现象) 2、显性基因与隐性基因 显性基因:控制显性性状的基因。 隐性基因:控制隐性性状的基因。 附:基因:控制性状的遗传因子(DNA分子上有遗传效应的片段P67) 等位基因:决定1对相对性状的两个基因(位于一对同源染色体上的相同位置上)。 3、纯合子与杂合子 纯合子:由相同基因的配子结合成的合子发育成的个体(能稳定的遗传,不发生性状分离):显性纯合子(如AA的个体) 隐性纯合子(如aa的个体) 杂合子:由不同基因的配子结合成的合子发育成的个体(不能稳定的遗传,后代会发生性状分离) 4、表现型与基因型 表现型:指生物个体实际表现出来的性状。 基因型:与表现型有关的基因组成。 (关系:基因型+环境→表现型) 5、杂交与自交 杂交:基因型不同的生物体间相互交配的过程。 自交:基因型相同的生物体间相互交配的过程。(指植物体中自花传粉和雌雄异花植物的同株受粉) 附:测交:让F1与隐性纯合子杂交。(可用来测定F1的基因型,属于杂交) 二、孟德尔实验成功的原因: (1)正确选用实验材料:㈠豌豆是严格自花传粉植物(闭花授粉),自然状态下一般是纯种 ㈡具有易于区分的性状 (2)由一对相对性状到多对相对性状的研究(从简单到复杂) (3)对实验结果进行统计学分析(4)严谨的科学设计实验程序:假说-------演绎法 ★三、孟德尔豌豆杂交实验 (一)一对相对性状的杂交: P:高茎豌豆×矮茎豌豆DD×dd ↓ ↓ F1:高茎豌豆F1:Dd ↓自交↓自交 F2:高茎豌豆矮茎豌豆F2:DD Dddd

高中生物必修二知识点总结介绍

高中生物必修二知识点总结介绍 一、相对性状 性状:生物体所表现出来的的形态特征、生理生化特征或行为方式等。 相对性状:同一种生物的同一种性状的不同表现类型。 1、显性性状与隐性性状 显性性状:具有相对性状的两个亲本杂交,F1表现出来的性状。 隐性性状:具有相对性状的两个亲本杂交,F1没有表现出来的性状。 【附】性状分离:在杂种后代中出现不同于亲本性状的现象。 2、显性基因与隐性基因 显性基因:控制显性性状的基因。 隐性基因:控制隐性性状的基因。 【附】基因:控制性状的遗传因子DNA分子上有遗传效应的片段 等位基因:决定1对相对性状的两个基因位于一对同源染色体上的相同位置上。 3、纯合子与杂合子 纯合子:由相同基因的配子结合成的合子发育成的个体能稳定地遗传,不发生性状分离 显性纯合子如AA的个体 隐性纯合子如aa的个体 杂合子:由不同基因的配子结合成的合子发育成的个体不能稳定地遗传,后代会发生性状分离 4、表现型与基因型 表现型:指生物个体实际表现出来的性状。 基因型:与表现型有关的基因组成。 关系:基因型+环境→ 表现型

5、杂交与自交 杂交:基因型不同的生物体间相互交配的过程。 自交:基因型相同的生物体间相互交配的过程。指植物体中自花传粉和雌雄异花植物的同株受粉 【附】测交:让F1与隐性纯合子杂交可用来测定F1的基因型,属于杂交。 二、孟德尔实验成功的原因: 1正确选用实验材料:①豌豆是严格自花传粉植物闭花授粉,自然状态下一般是纯种;②具有易于区分的性状 2由一对相对性状到多对相对性状的研究从简单到复杂 3对实验结果进行统计学分析 4严谨的科学设计实验程序:假说—演绎法,即观察分析—提出假说—演绎推理—实验验证。 三、孟德尔豌豆杂交实验 1一对相对性状的杂交: 基因分离定律的实质:在减数分裂形成配子过程中,等位基因随同源染色体的分开而分离,分别进入到两个配子中,独立地随配子遗传给后代。 2两对相对性状的杂交: 在F2 代中: 基因自由组合定律的实质:在减数分裂过程中,同源染色体上的等位基因彼此分离的同时,非同源染色体上的非等位基因自由组合。 第二章基因和染色体的关系 第1节减数分裂和受精作用 一、减数分裂的概念 减数分裂:进行有性生殖的生物形成生殖细胞过程中所特有的细胞分裂方式。在减数分裂过程中,染色体只复制一次,而细胞连续分裂两次,新产生的生殖细胞中的染色体数目比体细胞减少一半。 【注】体细胞主要通过有丝分裂产生,有丝分裂过程中,染色体复制一次,细胞分裂一次,新产生的细胞中的染色体数目与体细胞相同。

高中生物必修二知识点重点归纳总结

高中生物必修2 《遗传与进化》 人类是怎样认识基因的存在的? 基因在哪里? 基因是什么? 基因是怎样行使功能的? 基因在传递过程中怎样变化? 人类如何利用生物的基因? 生物进化历程中基因频率是如何变化的? 遗传因子的发现基因与染色体的关系基因的本质基因的表达基因突变与其他变异从杂交育种到基因工程现代生物进化理论 主线一:以基因的本质为重点的染色体,DNA,基因,遗传信息,遗传密码,性状间关系的综合; 主线二:以分离规律为重点的核基因传递规律及其应用的综合; 主线三:以基因突变,染色体变异和自然选择为重点的进化变异规律及其应用的综合. 第1 页(共12 页) 第一章遗传因子的发现 隐性遗传因子性状分离自交杂合子显性遗传因子 控制隐性性状相对性状显性性状 表现一,孟德尔简介杂交实验( 二,杂交实验(一) 1956----1864------1872 1.选材:豌豆自花传粉,闭花受粉纯种性状易区分且稳定真实遗传2.过程:人工异花传粉一对相对性状的P(亲本) F1(子一代) 高茎DD X 高茎Dd 矮茎dd 互交 正交反交 纯合子,杂合子 F2(子二代) 高茎DD :高茎Dd :矮茎dd 1 : 2 : 1 分离比为3:1 3.解释

①性状由遗传因子决定. (区分大小写) ②因子成对存在. ③配子只含每 对因子中的一个. ④配子的结合是随机的. 4.验证测交( F1) Dd X dd F1 是否产生两种比例为1:1 的配子 高1 : 1 矮 5.分离定律在生物的体细胞中,控制同一性状的遗传因子成对存在,不相融合;在形成配子时, 成对的遗传因子发生分离,分离后的遗传因子分别进入不同的配子中,随配子遗传给后代. 杂交实验( 三,杂交实验(二) 1. 黄圆YYRR X 黄圆YyRr 黄圆Y_R_ :黄皱Y_rr :绿圆yyR_ :绿皱yyrr 9 : 3 : 3 : 1 亲组合重组合绿皱yyrr 2.自由组合定律控制不同性状的遗传因子的分离和组合是互不干扰的;在形成配子时,决定同一性状的成对的遗传因子彼此分离,决定不同性状的遗传因子自由组合四,孟德尔遗传定律史记①1866 年发表②1900 年再发现③1909 年约翰逊将遗传因子更名为"基因" 基因型,表现型,等位基因 第2 页(共12 页) △基因型是性状表现的内在因素,而表现型则是基因型的表现形式.表现型=基因型+环境条件. 五,小结1. 后代性状分离比说明3 1 1 2. n 对基因杂交F1 形成配子数F1 配子可能的结合数F2 的基因型数F2 的表现型数F2 的表型分离比 : 1 : 1 : 0 杂合子X 杂合子杂合子X 隐性纯合子纯合子X 纯合子;纯合子 X 显性杂合子 1 2 ……

高中生物必修二总结

高中生物必修要点总结2 56、证明DNA是遗传物质的思路:分开单独直接观察DNA 肺炎双球菌转化实验 57、证明遗传物质实验噬菌体浸染细菌实验(关注注入) 58、DNA是主要的遗传物质绝大多数生物的遗传物质是DNA RNA病毒: HIV、SARS冠状病毒、烟草花叶病毒、车前草病毒 析出溶解在NaCl溶液中的DNA 溶解2、析出0.14、鉴定0.015 59、DNA粗提取鉴定用冷酒精提取出含杂质较少的DNA DNA在沸水浴时被二苯胺染成蓝色 三次过滤? 两条反向平行脱氧核苷酸链 60、DNA结构特点外侧→基本骨架 : 磷酸和脱氧核糖交替连结细胞膜? 内侧→碱基 碱基对(氢键) 碱基互补配对原则 A=T C=G A+G=C+T=50% 嘌呤=嘧啶 (Aα+Tα)/(Cα+Gα)=M 则(Aβ+Tβ)/(Cβ+Gβ)=M (A+T)/(C+G)DNA=M 61、碱基互补(Aα+Gα)/(Cα+Tα)=N 配对原则(Aβ+Gβ)/(Cβ+Tβ)=1/N (A+G)/(C+T)DNA=1 (A+T)α=(A+T)β=(A+U)mRNA=1/2(A+T)DNA (A+T)α%=(A+T)β%=(A+U)mRNA%=(A+T)DNA% Aα%+Aβ%=2A DNA% X(2n-1)X代表碱基在DNA中个数,n代表复制次数,求复制n次所需要原料 时间:间期(减数第一次分裂间期,或有丝分裂间期) 62、DNA复制条件:原料、酶、能量、模板+适宜温度和PH值 特点:半保留复制(注意同位素标记)分子占2/2n链占1/2n 63、DNA功能遗传信息的传递→复制 遗传信息的表达→指导蛋白质的合成(转录和翻译) DNA 转录RNA翻译蛋白质 解旋三种RNA参与 6:3:1 翻译者为tRNA 跟氨基酸一一对应 中心法则: DNA RNA 蛋白质 DNA复制不同时有 RNA复制满足碱基互补配对原则:DNA自身组成、中心法则中5个箭头、基因工程3个步骤 交配类:自交、杂交、测交、正交、反交、自花/异花传粉 64、注意几组概念基因类:等位基因、显性基因、隐性基因、相同基因 性状类:相对性状、显性性状、隐性性状、性状分离 个体类:基因型、表现型、杂合子、纯合子(能稳定遗传) n对等位基因 F1配子种类2 n 65、记准底数 F1配子组合数4 n F2基因型3n F2表现型2 n F2纯合子(1/2)n F2杂合子1—(1/2)n 66、Cm1 + Cm2 m可代表复等位基因个数,求基因型种数 m可代表基因型种数,求交配类型种数 DD X DD DD X Dd 1:0全显性至少一个DD 一对基因 DD X dd Dd X Dd 3:1

高中人教版生物必修二知识点总结

【2】萨顿的假说方法:类比推理法 内容:基因位于染色体上,由染色体携带着由亲代传递给子代 【3】摩尔根的实验选材:果蝇 1、繁殖快,周期短 2、易饲养 3、成本低 4、多对相对性状 5、染色体少,便于观察 6、后代数量多【4】伴性遗传 一、性别决定和伴性遗传概念 1、有性别的生物(不包括雌雄同体) 2、雌雄同体无性别决定和伴性遗传 3、XY型ZW型ZO型 4、方式多种,性染色体决定只是一种方式 二、规律总结 【1】有丝分裂与减数分裂判别方法 方法一: 一看有无同源染色体,无同源染色体→减Ⅱ 二看同源染色体的行为, 出现联会、四分体、同源染色体分离、同源染色体着丝点位于赤道板两侧→减Ⅰ, 无上述同源染色体的特殊行为→有丝分裂 方法二: 前期→有无四分体无→看染色体是否两两相同是→有丝分裂;否→减Ⅱ 有→减Ⅰ 中期→谁排列在赤道板上配对的同源染色体在赤道板两侧→减Ⅰ 无配对现象→看染色体是否两两相同是→有丝分裂;否→减Ⅱ 后期→有无染色单体有→减Ⅰ 无→看染色体是否两两相同否→减Ⅱ;是→有丝分裂 【2】减数分裂数目变化的曲线模型 【3】伴性遗传病的类型和特点 1、伴Y遗传“男全病,女全正”“父传子,子 传孙” 2、伴X显性遗传 ①连续遗传②女多男少③男病,其母、女病④女正, 其父、子正 女性患病,其父母至少有一方患病 实例:抗维生素D佝偻病、钟摆型眼球震颤 3、伴X隐性遗传 ①隔代交叉遗传②男多女少③女病,其父、子病④男正,其母、女正 男患者的母亲及女儿至少为携带者 实例:人类红绿色盲症、血友病、果蝇的白眼遗传 【4】人类遗传图谱分析 1、(1)在已确定隐性遗传病的系谱中父亲正常,女儿患病,一定为常隐 母亲患病,儿子正常,一定为常隐 (2)在已确定显性遗传病的系谱中父亲患病,女儿正常,一定为常显 母亲正常,儿子患病,一定是常显 2、口诀:无中生有为隐性,有中生无为显性 隐性遗传看女病,女病父正非伴性显性遗传看男病,男病母正非伴性

高中生物必修二总结

高中生物必修二总结 生物必修2复习知识点 第一章遗传因子的发现 第1、2节孟德尔的豌豆杂交实验 一、相对性状 性状:生物体所表现出来的的形态特征、生理生化特征或行为方式等。相对性状:同一种生物的同一种性状的不同表现类型。 1、显性性状与隐性性状 显性性状:具有相对性状的两个亲本杂交,F1表现出来的性状。隐性性状:具有相对性状的两个亲本杂交,F1没有表现出来的性状。附:性状分离:在杂种后代中出现不同于亲本性状的现象) 2、显性基因与隐性基因 显性基因:控制显性性状的基因。隐性基因:控制隐性性状的基因。

附:基因:控制性状的遗传因子( DNA分子上有遗传效应的片段P67) 等位基因:决定1对相对性状的两个基因(位于一对同源染色体上的相同位置上)。 3、纯合子与杂合子纯合子:由相同基因的配子结合成的合子发育成的个体(能稳定的遗传,不发生性状分离): 显性纯合子(如AA的个体)隐性纯合子(如aa的个体) 杂合子:由不同基因的配子结合成的合子发育成的个体(不能稳定的遗传,后代会发生性状分离) 4、表现型与基因型 表现型:指生物个体实际表现出来的性状。基因型:与表现型有关的基因组成。 (关系:基因型+环境→表现型) 5、杂交与自交

杂交:基因型不同的生物体间相互交配的过程。自交:基因型相同的生物体间相互交配的过程。(指植物体中自花传粉和雌雄异花植物的同株受粉) 附:测交:让F1与隐性纯合子杂交。(可用来测定F1的基因型,属于杂交)二、孟德尔实验成功的原因: (1)正确选用实验材料:㈠豌豆是严格自花传粉植物(闭花授粉),自然状态下一般是纯种 ㈡具有易于区分的性状 (2)由一对相对性状到多对相对性状的研究(从简单到复杂) (3)对实验结果进行统计学分析(4)严谨的科学设计实验程序:假说-------演绎法★三、孟德尔豌豆杂交实验(一)一对相对性状的杂交:P:高茎豌豆×矮茎豌豆 DD×dd↓↓F1:高茎豌豆 F1:Dd↓自交↓自交F2:高茎豌豆矮茎豌豆 F2:DD Dd dd 3 : 1 1 :2 : 1

高中生物必修二总结 -

高中学业水平测试知识点总结生物 &第二册遗传与进化 2.1遗传的细胞基础 1、细胞的减数分裂过程 1)减数分裂的概念(理解) ﹡减数分裂的概念:(特殊的有丝分裂)是进行有性生殖(由亲本产生有性生殖细胞,经过两性生殖细胞 的结合,成为合子,再由合子发育成为新个体的生殖方式。)的生物,在原始的生殖细胞发展成为成熟的 生殖细胞的过程中,要进行减数分裂。在整个减数分裂中,染色体复制一次,细胞连续分裂两次,结果使 新产生的生殖细胞中染色体数目是体细胞的一半。 (附:在动物的精(卵)巢中,精(卵)原细胞可以进行两种分裂方式,如果进行有丝分裂,形成的仍然是精 (卵)原细胞,如果进行减数分裂,则产生的是成熟的生殖细胞精子(卵细胞)。) 2)减数分裂过程中染色体的变化(理解) ﹡染色质→染色体(减Ⅰ间期)→染色单体(减Ⅰ间、前、中、后)→同源染色体 ﹡减数分裂各时期的染色体、同源染色体、四分体、DNA的数目及形态。 ①染色体数目=着丝点数目 ②同源染色体的对数:在性原细胞和初级性母细胞中为染色体数目的一半在次级性母细胞和配子中 为O. ③四分体数目:在减I前期和减I中期,四分体数目=同源染色体对数。 ④DNA的数目:在染色体不含姐妹染色单体时,DNA数目=染色体数目。 在染色体含姐妹染色单体时,DNA数目=2×染色体数目。 (附:例1.计算右图中染色体、DNA、同源染色体和四分体的数目。 解析:跟据以上分析可知染色体--------4条 DNA-----------8条 同源染色体---2对四分体---------2个 3)减数分裂与有丝分裂比较 ①、减数分裂各同源染色体在前期I发生联会,非姊妹染色单体发生交换,并且减数分裂前期I持续的时 间要远远长于有丝分裂的前期,这是基因重组的来源之一。 ②、减数分裂包括连续的两次分裂,第一次分裂染色体是减数的,第二次分裂染色体是等数的,最终使染 色体数减半。 ③、从DNA的角度看,有丝分裂前DNA复制一次,细胞分裂一次,子细胞中的DNA量与母细胞相等。减 数分裂前,DNA复制一次,而细胞分裂两次,子细胞中的DNA量只有母细胞的二分之一。 ④、减数分裂中的两次细胞分裂之前的间期有重要区别。在减数第一次分裂间期,染色体就完成了复制。 在减数第二Array次分裂前的 间期进行染 色体的复 制。在不同的 生物中,减 数第二次分 裂的间期长短不同,有的生物具有短暂的间期,而有的生物在末期Ι结束以后,立即进入前期Ⅱ。

人教版高中生物必修二知识点总结(内容精炼)

高中生物必修2 第一章遗传因子的发现第1、2节孟德尔的豌豆杂交实 一、相对性状 性状:生物体所表现出来的的形态特征、生理生化特征或行为方式等。 相对性状:同一种生物的同一种性状的不同表现类型。 1、显性性状与隐性性状 显性性状:具有相对性状的两个亲本杂交,F1表现出来的性状。 隐性性状:具有相对性状的两个亲本杂交,F1没有表现出来的性状。 附:性状分离:在杂种后代中出现不同于亲本性状的现象) 2、显性基因与隐性基因 显性基因:控制显性性状的基因。 隐性基因:控制隐性性状的基因。 附:基因:控制性状的遗传因子(DNA分子上有遗传效应的片段P67) 等位基因:决定1对相对性状的两个基因(位于一对同源染色体上的相同位置上)。 3、纯合子与杂合子 纯合子:由相同基因的配子结合成的合子发育成的个体(能稳定的遗传,不发生性状分离):显性纯合子(如AA的个体) 隐性纯合子(如aa的个体) 杂合子:由不同基因的配子结合成的合子发育成的个体(不能稳定的遗传,后代会发生性状分离) 4、表现型与基因型 表现型:指生物个体实际表现出来的性状。 基因型:与表现型有关的基因组成。 (关系:基因型+环境→表现型) 5、杂交与自交 杂交:基因型不同的生物体间相互交配的过程。 自交:基因型相同的生物体间相互交配的过程。(指植物体中自花传粉和雌雄异花植物的同株受粉) 附:测交:让F1与隐性纯合子杂交。(可用来测定F1的基因型,属于杂交) 二、孟德尔实验成功的原因: (1)正确选实验材料:㈠豌豆是严格自花传粉植物(闭花授粉),自然状态下一般是纯种 ㈡具有易于区分的性状 (2)由一对相对性状到多对相对性状的研究(从简单到复杂) (3)对实验结果进行统计学分析(4)严谨的科学设计实验程序:假说-------演绎法 ★三、孟德尔豌豆杂交实验

生物必修二知识点总结讲解学习

生物必修二知识点总 结

生物必修二知识点总结 第一章遗传因子的发现 第一节孟德尔豌豆杂交试验(一) 1.遗传学中常用概念及分析 (1)性状:生物所表现出来的形态特征和生理特性。 相对性状:一种生物同一种性状的不同表现类型。举例:兔的长毛和短毛;人的卷发和直发等。 性状分离:杂种后代中,同时出现显性性状和隐性性状的现象。如在DD×dd杂交实验中,杂合F1代自交后形成的F2代同时出现显性性状(DD及Dd)和隐性性状(dd)的现象。 显性性状:在DD×dd杂交试验中,F1表现出来的性状;如教材中F1代豌豆表现出高茎,即高茎为显性。决定显性性状的为显性遗传因子(基因),用大写字母表示。如高茎用D表示。 隐性性状:在DD×dd杂交试验中,F1未显现出来的性状;如教材中F1代豌豆未表现出矮茎,即矮茎为隐性。决定隐性性状的为隐性基因,用小写字母表示,如矮茎用d表示。 (2)纯合子:遗传因子(基因)组成相同的个体。如DD或dd。其特点纯合子是自交后代全为纯合子,无性状分离现象。 杂合子:遗传因子(基因)组成不同的个体。如Dd。其特点是杂合子自交后代出现性状分离现象。 (3)杂交:遗传因子组成不同的个体之间的相交方式。如:DD×dd Dd×dd DD×Dd 等。

自交:遗传因子组成相同的个体之间的相交方式。如:DD×DD Dd×Dd等 测交:F1(待测个体)与隐性纯合子杂交的方式。如:Dd×dd 2.常见问题解题方法 1)如果后代性状分离比为显:隐=3:1,则双亲一定都是杂合子(Dd)。即Dd×Dd 3D_:1dd (2)若后代性状分离比为显:隐=1:1,则双亲一定是测交类型。即Dd×dd 1Dd :1dd (3)若后代性状只有显性性状,则双亲至少有一方为显性纯合子。即DD×DD或DD×Dd或DD×dd 3.分离定律的实质:减I分裂后期等位基因分离。 第2节孟德尔豌豆杂交试验(二) 1.两对相对性状杂交试验中的有关结论 (1)两对相对性状由两对等位基因控制,且两对等位基因分别位于两对同源染色体。(2) F1减数分裂产生配子时,等位基因一定分离,非等位基因(位于非同源染色体上的非等位基因)自由组合,且同时发生。 (3)F2中有16种组合方式,9种基因型,4种表现型,比例9:3:3:1 注意:上述结论只是符合亲本为YYRR×yyrr,但亲本为YYrr×yyRR,F2中重组类型为10/16,亲本类型为6/16。 2.常见组合问题 (1)配子类型问题如:AaBbCc产生的配子种类数为2x2x2=8种 (2)基因型类型如:AaBbCc×AaBBCc,后代基因型数为多少? 先分解为三个分离定律: Aa×Aa后代3种基因型(1AA:2Aa:1aa)Bb×BB后代2种基因型(1BB:1Bb) Cc×Cc后代3种基因型(1CC:2Cc:1cc)所以其杂交后代有3x2x3=18种类型。

高中生物必修二知识点总结

必修2 第一章遗传因子的发现 第1、2节孟德尔的豌豆杂交实验 一、相对性状 性状:生物体所表现出来的的形态特征、生理生化特征或行为方式等。 相对性状:同一种生物的同一种性状的不同表现类型。 1、显性性状与隐性性状 显性性状:具有相对性状的两个亲本杂交,F1表现出来的性状。 隐性性状:具有相对性状的两个亲本杂交,F1没有表现出来的性状。 附:性状分离:在杂种后代中出现不同于亲本性状的现象) 2、显性基因与隐性基因 显性基因:控制显性性状的基因。 隐性基因:控制隐性性状的基因。 附:基因:控制性状的遗传因子(DNA分子上有遗传效应的片段P67) 等位基因:决定1对相对性状的两个基因(位于一对同源染色体上的相同位置上)。 3、纯合子与杂合子 纯合子:由相同基因的配子结合成的合子发育成的个体(能稳定的遗传,不发生性状分离):显性纯合子(如AA的个体) 隐性纯合子(如aa的个体) 杂合子:由不同基因的配子结合成的合子发育成的个体(不能稳定的遗传,后代会发生性状分离)4、表现型与基因型 表现型:指生物个体实际表现出来的性状。 基因型:与表现型有关的基因组成。 (关系:基因型+环境→表现型) 5、杂交与自交

杂交:基因型不同的生物体间相互交配的过程。 自交:基因型相同的生物体间相互交配的过程。(指植物体中自花传粉和雌雄异花植物的同株受粉) 附:测交:让F1与隐性纯合子杂交。(可用来测定F1的基因型,属于杂交) 二、孟德尔实验成功的原因: (1)正确选用实验材料:㈠豌豆是严格自花传粉植物(闭花授粉),自然状态下一般是纯种 ㈡具有易于区分的性状 (2)由一对相对性状到多对相对性状的研究(从简单到复杂) (3)对实验结果进行统计学分析(4)严谨的科学设计实验程序:假说-------演绎法 ★三、孟德尔豌豆杂交实验 (一)一对相对性状的杂交: P:高茎豌豆×矮茎豌豆DD×dd ↓ ↓ F1:高茎豌豆F1:Dd ↓自交↓自交 F2:高茎豌豆矮茎豌豆F2:DD Dd dd 3 : 1 1 :2 :1 基因分离定律的实质:在减数分裂形成配子过程中,等位基因随同源染色体的分开而分离,分别进入到两个配子中,独立地随配子遗传给后代 (二)两对相对性状的杂交: P:黄圆×绿皱P:YYRR×yyrr ↓ ↓ F1:黄圆F1:YyRr ↓自交↓自交 F2:黄圆绿圆黄皱绿皱F2:Y--R-- yyR--Y--rr yyrr 9 :3 : 3 : 1 9 :3 : 3 :1 在F2 代中: 4 种表现型:两种亲本型:黄圆9/16 绿皱1/16 两种重组型:黄皱3/16 绿皱3/16 9种基因型:纯合子YYRR yyrr YYrr yyRR 共4种×1/16 半纯半杂YYRr yyRr YyRR Yyrr 共4种×2/16 完全杂合子YyRr 共1种×4/16 基因自由组合定律的实质:在减数分裂过程中,同源染色体上的等位基因彼此分离的同时,非同源染色体上的非等位基因自由组合。 第一章基因和染色体的关系 第一节减数分裂 一、减数分裂的概念 减数分裂(meiosis)是进行有性生殖的生物形成生殖细胞过程中所特有的细胞分裂方式。在减数

高一生物必修二知识点总结(人教版)

人教版高一生物必修二知识点总结 一、遗传的基本规律 (1)基因的分离定律 ①豌豆做材料的优点: (1)豌豆能够严格进行自花授粉,而且是闭花授粉,自然条件下能保持纯种. (2)品种之间具有易区分的性状. ②人工杂交试验过程:去雄(留下雌蕊)→套袋(防干扰)→人工传粉 ③一对相对性状的遗传现象:具有一对相对性状的纯合亲本杂交,后代表现为一种表现型,F1代自交,F2代中出现性状分离,分离比为3: 1. ④基因分离定律的实质:在杂合子的细胞中,位于一对同源染色体上的等位基因,具有一定的独立性,生物体在进行减数分裂时,等位 基因会随同源染色体的分开而分离,分别进入到两个配子中,独立地随配子遗传给后代. (2)基因的自由组合定律 ①两对等位基因控制的两对相对性状的遗传现象:具有两对相对性状的纯合子亲本杂交后,产生的F1自交,后代出现四种表现型,比例为9:3:3:1.四种表现型中各有一种纯合子,分别在子二代占1/16,共占4/16;双显性个体比例占9/16;双隐性个体比例占1/16;单杂合子占2/16×4=8/16;双杂合子占4/16;亲本类型比例各占9/16、1/16;重组类型

比例各占3/16、3/16 ②基因的自由组合定律的实质:位于非同源染色体上的非等位基因的分离或组合是互不干扰的.在进行减数分裂形成配子的过程中,同源染色体上的等位基因彼此分离,同时非同源染色体上的非等位基因自由组合. ③运用基因的自由组合定律的原理培育新品种的方法:优良性状分别在不同的品种中,先进行杂交,从中选择出符合需要的,再进行连续自交即可获得纯合的优良品种. 记忆点: 1.基因分离定律:具有一对相对性状的两个生物纯本杂交时,子一代只表现出显性性状;子二代出现了性状分离现象,并且显性性状与隐性性状的数量比接近于3:1. 2.基因分离定律的实质是:在杂合子的细胞中,位于一对同源染色体,具有一定的独立性,生物体在进行减数分裂形成配子时,等位基因会随着的分开而分离,分别进入到两个配子中,独立地随配子遗传给后代. 3.基因型是性状表现的内存因素,而表现型则是基因型的表现形式.表现型=基因型+环境条件. 4.基因自由组合定律的实质是:位于非同源染色体上的非等位基因的分离或组合是互不干扰的.在进行减数分裂形成配子的过程中,同源染色体上的等位基因彼此分离,同时非同源染色体上的非等位基因自由组合.在基因的自由组合定律的范围内,有n对等位基因的个体产

最新版高中生物必修二知识点总结-人教版

高一生物必修二知识点 第1章遗传因子的发现 第1节孟德尔的豌豆杂交实验(一) 一、孟德尔一对相对性状的杂交实验的过程和结果【了解】 1、相对性状是指:同种生物同一性状的不同表现类型。 2、孟德尔豌豆杂交实验(一对相对性状) P:高豌豆×矮豌豆 P: AA×aa ↓↓ F1:高豌豆 F1: Aa ↓?↓? F2:高豌豆矮豌豆 F2:AA Aa aa 3 ︰ 1 1 ︰ 2 ︰1 二、基因的分离现象【理解】 1、生物的性状由遗传因子决定的。遗传因子具有:独立的颗粒状,互不融合。 2、体细胞中遗传因子成对存在 3、遗传因子在生殖细胞中是成单存在的。 4、受精时,雌雄配子的结合是随机的。 三、测交实验的过程和结果【理解】 1、测交是:将F1×隐性纯合子杂交,用以测定F1遗传因子的组成。 2、孟德尔测交实验的过程和结果: (F1)Dd(高茎)× dd(矮茎) ↓ Dd (高茎):dd(矮茎) 1 : 1 3、判断某生物是否为纯合子的方法:植物:常用方法:测交;最简单方法:自交。 动物:常用方法:测交; 四、基因的分离定律【理解】 1、分离定律的内容 (1)在生物体细胞中,控制同一性状的遗传因子成对存在,不相融合; (2)在形成配子时,成对的遗传因子发生分离,分离后的遗传因子分别进入不同的配子中,随配子遗传给后代。 2、分离定律的实质 ....彼此分离 .........的.遗传因子 ....。 .......是体细胞中 .....成对的控制相对性状 第2节孟德尔的豌豆杂交实验(二) 一、孟德尔两对相对性状的杂交实验的过程和结果【了解】 P:黄圆×绿皱 P: YYRR×yyrr ↓↓ F1:黄圆 F1: YyRr ↓?↓? F2:黄圆黄皱绿圆绿皱 F2:Y_R_ Y_rr yyR_ yyrr 9 ︰ 3 ︰ 3 ︰ 1 9 ︰ 3 ︰ 3 ︰ 1 在F2代中有4 种表现型、 9种基因型。 二、解释基因的自由组合现象【理解】 孟德尔两对相对性状的杂交实验中,F1(YyRr)在产生配子时,每对遗传因子彼此分离,不同对的遗传因子自由组合。F1产生的雌配子和雄配子各有4种:YR、Yr、yR、yr,数量比例是:1︰1︰1︰1。受精时,

高中生物必修二知识点总结

高中生物必修二知识点总结 高中生物必修二知识点 一、遗传的基本规律 (1)性状是生物体形态、结构、生理和生化等各方面的特征。 (2)相对性状同种生物的同一性状的不同表现类型。 (3)在具有相对性状的亲本的杂交实验中,杂种一代(F1)表现出来的性状是显性性状,未表现出来的是隐性性状。 (4)性状分离是指在杂种后代中,同时显现出显性性状和隐性性状的现象。 (5)杂交具有不同相对性状的亲本之间的交配或传粉 (6)自交具有相同基因型的个体之间的交配或传粉(自花传粉 是其中的一种) (7)测交用隐性性状(纯合体)的个体与未知基因型的个体进行交配或传粉,来测定该未知个体能产生的配子类型和比例(基因型)的一种杂交方式。 (8)表现型生物个体表现出来的性状。 (9)基因型与表现型有关的基因组成。 (10)等位基因位于一对同源染色体的相同位置,控制相对性 状的基因。 非等位基因包括非同源染色体上的基因及同源染色体的不同 位置的基因。

(11)基因具有遗传效应的DNA片断,在染色体上呈线性排 列。 二、孟德尔实验成功的原因: (1)正确选用实验材料:一豌豆是严格自花传粉植物(闭花授粉),自然状态下一般是纯种二具有易于区分的性状 (2)由一对相对性状到多对相对性状的研究 (3)分析方法:统计学方法对结果进行分析 (4)实验程序:假说-演绎法 观察分析提出假说演绎推理实验验证2、精子的形成: 3、卵细胞的形成 1个精原细胞(2n) 1个卵原细胞(2n) 间期:染色体复制间期:染色体复制 1个初级精母细胞(2n) 1个初级卵母细胞(2n) 前期:联会、四分体、交叉互换(2n)前期:联会、四分体(2n) 中期:同源染色体排列在赤道板上(2n)中期:(2n) 后期:配对的同源染色体分离(2n)后期:(2n) 末期:细胞质均等分裂末期:细胞质不均等分裂(2n) 2个次级精母细胞(n) 1个次级卵母细胞+1个极体(n) 前期:(n)前期:(n) 中期:(n)中期:(n)四、细胞分裂相的鉴别: 1、细胞质是否均等分裂:不均等分裂减数分裂卵细胞的形成 均等分裂有丝分裂、减数分裂精子的形成

高中生物必修二知识点大全(完整版)

高中生物必修二知识点大全(完整版) 必修2遗传与进化知识点汇编 第一章遗传因子的发现 第一节孟德尔豌豆杂交试验(一) 1.孟德尔之所以选取豌豆作为杂交试验的材料是由于: (1)豌豆是自花传粉植物,且是闭花授粉的植物; (2)豌豆花较大,易于人工操作; (3)豌豆具有易于区分的性状。 2.遗传学中常用概念及分析 (1)性状:生物所表现出来的形态特征和生理特性。 相对性状:一种生物同一种性状的不同表现类型。 区分:兔的长毛和短毛;人的卷发和直发等;兔的长毛和黄毛;牛的黄毛和羊的白毛 性状分离:杂种后代中,同时出现显性性状和隐性性状的现象。 如在DD×dd杂交实验中,杂合F1代自交后形成的 F2代同时出现显性性状(DD及Dd)和隐性性状(dd) 的现象。 显性性状:在DD×dd 杂交试验中,F1表现出来的性状;如教 材中F1代豌豆表现出高茎,即高茎为显性。决定 显性性状的为显性遗传因子(基因),用大写字母 表示。如高茎用D表示。 隐性性状:在DD×dd杂交试验中,F1未显现出来的性状;如

教材中F1代豌豆未表现出矮茎,即矮茎为隐性。 决定隐性性状的为隐性基因,用小写字母表示,如 矮茎用d表示。 (2)纯合子:遗传因子(基因)组成相同的个体。如DD或dd。其 特点纯合子是自交后代全为纯合子,无性状分离现 象。 杂合子:遗传因子(基因)组成不同的个体。如Dd。其特点 是杂合子自交后代出现性状分离现象。 (3)杂交:遗传因子组成不同的个体之间的相交方式如:DD ×dd Dd×dd DD×Dd等。 自交:遗传因子组成相同的个体之间的相交方式。如:DD ×DD Dd×Dd等 测交:F1(待测个体)与隐性纯合子杂交的方式。如:Dd×dd 正交和反交:二者是相对而言的, 如甲(♀)×乙(♂)为正交,则甲(♂)×乙(♀)为反交; 如甲(♂)×乙(♀)为正交,则甲(♀)×乙(♂)为反交。 3.杂合子和纯合子的鉴别方法 若后代无性状分离,则待测个体为纯合子 测交法 若后代有性状分离,则待测个体为杂合子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