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西省原平市同川地区年俗浅议

合集下载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山西省原平市同川地区年俗浅谈
摘要
山西省原平市同川地区因地理位置距县城较远,交通不太便利,受外界文化感染较少,应此该地区保留了较为完整的当地各种风俗习惯,其中以当地年俗最具代表性。

本文主要从腊月赶集的习俗,除夕和初一的习俗,春节期间的饮食习俗等方面阐述了同川地区的年俗,试图呈现一个较为完整的同川地区年俗,并对浅谈这些当地年俗的起源。

关键词:同川地区年俗传统文化
山西省原平市同川地区位于原平市、五台县、定襄县交界处,西距原平市区60里左右,东与五台县相邻,南边则与定襄县毗邻。

同川地区境内群山环绕,沟壑纵横,被称为“同川沟”。

因地势的崎岖,同川地区较少受外来先进文化的影响,因此传统的习俗与文化被相对较完整地保留了下来。

一、腊月的“赶集”
就同川地区而言,最为隆重的节日当属“大年”,即春节。

同川地区地处晋西北地区,气候较为寒冷,农作物每年只能种一季,繁忙了一年的农家人在进入腊月后,终于闲了下来为过大年做起了准备。

作为同川地区中心地带的东社镇,历来有“赶集”的传统,每个月逢二、五、八,即农历的初二、初五、初八,十二、十五、十八、二十二、二十五、二十八附近乡镇的商贩都会来到东社镇摆摊出售一些农村人生活中的必需品。

腊月赶集是同川地区每家每户的必修课,因为距离原平市较远,去镇上赶集购买年货自然就是同川人不二的选择。

特别是腊月十八、二十二、二十五这三天接上随处可见载满人的货车、面包车、摩托车、自行车以及三五成群步行去赶集的人。

镇上不太宽的街道更是熙熙攘攘,显得异常的热闹。

到了腊月二十八,由于年关已近多数人以及将年货置办“停当”(当地方言,妥当的意思),赶集的人已经不多,但也有少数人抱着“捡便宜”的心态再去赶集,因此这一天被当地人称为“杀孤鬼”意指买卖双方互相抬价、压价的过程。

农历二十三,是俗称的“小年”。

同川人则认为这一天是诸神回娘家的日子。

当地人认为在一年的三百六十五天中,诸神都呆在人间保卫一方平安,在腊月二十三这天他们都会回到天上的娘家,小住七天。

这一天的晚上所有人家都会
在院子中央点上蜡烛并烧纸、响炮送诸神回娘家,同时为了防止诸神回到娘家后会说人间的坏话,影响来年的收成,这一天应该吃“麻糖”(当地腊月集市上卖的一种糖,微甜,质地较粘,分长形和圆形两种),意在糊住诸神之口,让他们“上天言好事”。

到了临近过年的几天,家家都会蒸馍馍,炸油糕忙的不亦乐乎。

晚上稍微闲下来的时候,人们会用银色或者金色的纸折成“元宝”的样子,准备在大年初一的早上烧给诸神,以感谢诸神在过去的一年里对自己以及家人的照顾,并希望在来年继续得到诸位神仙的庇护。

二、除夕夜以及大年初一的习俗
到了年三十的上午,每家每户都会扫院子,垒旺火,贴大红色的对联,近三年内家中父亲或母亲逝世的人家,不贴对联或者贴蓝色黄色的对联,以寄托哀思。

垒旺火是晋北地区比较普遍的年俗,旺火由炭块垒成,可大可小。

一般情况家中的旺火较小,街道上各家各户集资的旺火则比较大。

在同川地区,除夕夜并不吃年夜饭,只是一家人围坐在炕上观看春节联欢晚会,一些年轻人会聚在一起“熬夜”。

大年初一早上,同川地区的炮声特别激烈,鞭炮、大炮、花炮一起燃放,这被称为“接神”,即接诸神回到人间。

各界各户都在清晨五点到六点起床,在各个屋子以及院子的各个角落点灯,点灯当然会全部打开,然后还要点上红蜡烛。

接下来,要在各个屋子以及院子中央“烧纸”,并许下家人一切平安、来年风调雨顺等农村人特有的淳朴愿望。

烧纸结束就可以点燃旺火了,旺火必须用一把用红绳扎起来的“干草”(谷子的杆)点着,寓意来年的光景红红火火。

接下来家里的男人就要开始响炮,女人则开始准备早餐。

在做早餐的时候,不能拉风箱也不能用电吹风机(同川地区常用的做饭烧火的工具),要一直用柴烧。

家人在这段时间也不能大声喧哗,相互之间说话也必须小声。

另外家里的地面在这段时间不能打扫,脏水也不能倒在院子里,一直到太阳出来后这些禁忌才可以解除。

初一的上午开始拜年。

先是全家一起去本家的爷爷奶奶、叔叔伯伯家,互道新年好说一些祝福的话,长辈会发给晚辈压岁钱,钱的多少依自家经济条件决定。

前几年晚辈会下跪给长辈拜年,近几年随着农村人观念的解放,“磕头”这种现象已不多见。

接下来要去各自的朋友家走走,聊一聊去年的光景,今年的计划之类的。

初一中午,在同川地区多吃饺子,饭前各家都要响炮,初一的饺子里面会
包硬币,吃到硬币的人会被大家认为有福气,来年会交好运。

在同川地区,千百年来一直有正月“付喜神”的习俗,喜神每天都处于不同的位置,其位置逆时针转,分别在东北、西北、西南、东南、正南五个方向。

在同川地区的年俗中,每年正月须“付喜神”后方可走亲戚,即去看自己的外公外婆,姨姨姑姑舅舅等非本家的亲戚。

在同川地区,正月初三到初十这几天不论是通往哪个村子的路上都有很多的行人和车辆,这正是“走亲戚”的人流。

另外,在同川地区,年龄逢九的倍数的人会穿红色的衣服,如遇来年有闰月,则会穿黄色的衣服,意在辟邪。

正月的农家人依然比较闲暇,所以过年的气氛一般会延续到正月结束。

在同川地区,正月有“忌针”的习俗,让劳累一年,忙于为家里人缝缝补补的主妇得以休息。

这种对针的禁忌,在每一天都有不同的说法如,正月十九这天用针会“骑驴跌胳膊”。

最严重的日子是初三、十三、二十三,这几天据说大裁缝都不会用针。

这些禁忌以及所谓后果大都是无中生有,顶多算是牵强附会,他最大的意义在于给了终年劳作,稍事休息就会有内疚感的淳朴的农村主妇一个很好的休息的理由。

此外,在同川地区,正月出行也是很有讲究的,比如迎春和打春的时候一般是不出门的,在同川地区有“宁走打春不走迎春”的说法。

正月十三一般也是不出门的,据村中老人讲,宋朝时候一门忠烈的杨家将,曾在正月十三这天在战场上大败,在这天出门一定是会不吉利的。

正月里,理想的出门日期是正月初三、初六、初九、十六、十九,二十三,二十六、二十九,正是同川人所谓的“瞎汉走,三六九”。

三、春节期间的饮食习俗
同川地区的农民平常非常节俭,大吃大喝的人家会被别人认为是不会过日子,但在过年的时候他们对饮食却颇有讲究。

年三十的早上要喝“红稀饭”,也称“接年饭”,这种稀饭主要用绿豆、红豆、豇豆、小米等熬制而成,每家都要熬一大锅,因为要剩下一部分留到初一那天晚上再喝,此所谓“接年”。

“红稀饭”意在庆祝一家人平平安安地渡过了今年,并希望来年的光景红红火火。

年三十的中午则要吃“莜面考姥姥”(晋北地区的一种面食,用莜麦面制成)、烩菜等传统的食物。

同川地区最重要的年俗是不吃年夜饭,除夕夜的时候,同川地区的人家并不会像全国各地的其他家庭一样围坐在一起吃丰盛的年夜饭,而是简单的吃一点便围坐在电视机前观看春节联欢晚会的节目。

大年初一的早上,同川地区的人
们做饭讲究“安静”,通常是把熟的鸡、鱼、南瓜、油糕等食物放入锅中,靠烧玉米的秸秆加热后方可使用。

这些食物都是取其吉祥之意,希望自己的家庭年年有余,步步高升。

同川地区有一句熟语“大年下吃点瓜,一年不差”印证了当地人民借饮食表达内心诉求的事实。

另外,大年初一的早上,同川地区的人家都是不喝稀饭的(同川地区的农民大都自家钟有谷子,因此,每天早饭和晚饭必喝小米稀饭),这也可以算是比较特别的一点。

大年初一的中午,对于同川地区的人们来说,其意义大致相当于年夜饭,饭菜会比较丰盛,主食一般是饺子,与全国其他地方的年夜饭无太大的差异。

正月初五,同川地区俗称“破五”,大部分人家在这天都会包饺子,再吃一顿团圆饭。

到了初十的中午则要吃“鱼鱼儿”,这是一种用莜麦面或者高粱面做成的食物,非常可口。

节日文化,可以说是我国传统文化中极为重要的一个组成部分,有着极大的研究意义和研究价值,同时由于我国地域辽阔,占地九百六十万平方公里,且是由五十六个民族组成的大家庭。

所以各地的节日文化有着较大的差异性,这为我国节日文化研究提供了丰富的文化资源。

作为一名研究生,我们应该尽自己所能,为我国的传统文化研究做出力所能及的贡献。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