戒台寺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戒台寺.txt男人的话就像老太太的牙齿,有多少是真的?!问:你喜欢我哪一点?答:我喜欢你离我远一点!执子之手,方知子丑,泪流满面,子不走我走。
诸葛亮出山前,也没带过兵!凭啥我就要工作经验?戒台寺百科名片
戒台寺戒台寺位于北京市门头沟区的马鞍山上,始建于唐武德五年(公元622年),原名“慧聚寺”。
辽代高僧法均在此建戒坛,四方僧众多来受戒,故又名戒坛寺,寺内因拥有全国最大的佛寺戒坛而久负盛名。
目录
戒台寺(Jietai Temple)简介
景点大观戒坛
牡丹院
千年香樟木雕弥勒佛
大钟亭
山门殿
天王殿
大雄宝殿
千佛阁
戒坛大殿
戒台寺与名人轶事戒台寺与康熙
戒台寺与乾隆
戒台寺与恭亲王
戒台寺与谭鑫培
戒台寺与长寿人
戒台寺与避难所
戒台寺的历代高僧智周大师
法均大师
知幻大师
戒台寺(Jietai Temple)简介
景点大观戒坛
牡丹院
千年香樟木雕弥勒佛
大钟亭
山门殿
天王殿
大雄宝殿
千佛阁
戒坛大殿
戒台寺与名人轶事戒台寺与康熙
戒台寺与乾隆
戒台寺与恭亲王
戒台寺与谭鑫培
戒台寺与长寿人
戒台寺与避难所
戒台寺的历代高僧智周大师
法均大师
知幻大师
展开编辑本段戒台寺(Jietai Temple)简介
戒台寺
本数据来源于百度地图,最终结果以百度地图数据为准。
寺院坐西朝东,中轴线上依次排列山门殿、钟鼓二楼、天王殿、大雄宝殿、千佛阁(遗址)、观音殿和戒台殿。
其中戒台是中心建筑。
殿宇依山而筑,层层高升,甚为壮观。
西北院有中国最大的戒坛,与泉州开元寺、杭州昭庆寺戒坛并称中国三大戒坛。
戒台寺尤以松树出名,“潭柘以泉胜,戒台以松名,一树具一态,巧与造物争”,活动松、自在松、九龙松、抱塔松和卧龙松,合称戒台五松。
每当微风徐来,松涛阵阵,形成了戒台寺特有的“戒台松涛”景观。
[1] 寺院建筑格局独特,主要寺院殿堂坐西朝东,中轴线直指距离70公里的北京城,建筑样式基本是辽代风格。
从千佛阁遗址往北拐,首先看到一个两进的四合院,院内幽雅清静,自清代以来,这里以种植丁香、牡丹闻名,尤其黑牡丹等稀有品种,更是锦上添花,故称牡丹院。
清恭亲王奕欣曾在这里隐居10年。
牡丹院的建筑风格别具特色,它将北京传统的四合院形式与江南园林艺术巧妙融合。
寺内的戒坛,其规模是在辽咸雍年间形成的,人们称其为“天下第一坛”,是中国佛教史上最高等级的受戒之所,虽历尽沧桑,仍保存完好。
戒台寺是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它是我国北方目前保存辽代文物最多、最完整的寺院。
最特别的其是保留了佛塔,经幢、戒坛等辽代佛教中十分罕见的珍品。
开放时间:8:00—18:00(夏) 8:00—17:30(冬)票价:45元住宿:可在公园内住宿,每床位100元左右。
交通路线:可坐地铁、921路、336路、959路至苹果园换乘931路汽车,直达戒台寺自驾车走莲石路(北京西站向西)30分钟至石门营环岛,左转经108国道即到戒台寺
编辑本段景点大观
戒坛
戒台寺(5张) 戒坛
戒坛[2]设于西北院,为高3.5米的汉白玉方台,雕刻精美。
环坛雕刻113尊一尺多高的戒神,坛上供奉释伽牟尼坐像。
像前有十把雕花木椅,即和尚受戒时“三师七证”的座位。
该戒坛为明代遗物,与杭州昭庆寺、泉州开元寺戒坛并称中国三大戒坛,戒台寺居首,被誉为“天下第一戒坛”。
戒台大殿是戒台寺的标志,也是寺内最为主要的建筑。
大殿正门上方高悬漆金大匾,上书“选佛场”三个大字,为袁世凯手书。
殿内的天花板为金漆彩绘,殿顶正中部分是一个“斗八藻井”。
藻井内纵深分为上圆下方两个部分。
井口内壁雕有许多小天阁,每阁内都雕有佛龛,龛内则供有金装小佛,宝相庄严。
门内横舫上则挂有清代乾隆皇帝手书的“树精进幢”金字横匾,内侧挂有康熙亲笔的“清戒”二字匾额。
可见数朝对戒台寺感情之深,着力之重。
不仅如此,戒台殿内的113尊戒神也是不可多得的奇景,那133尊泥塑金身,神形各异,有的威武雄壮,有的面目狰狞,有的顶盔贯甲,有的仙风道骨,却一个个栩栩如生,生动传神。
这是迄今为止,北京地区绝无仅有的一组戒神塑像,难得的艺术珍品。
牡丹院
牡丹院
晚清时期,道光皇帝的第六子恭亲王奕欣,因朝庭内部的权势倾轧,而从光绪十年(1884年)开始,到戒台寺“养疾避难”,留住长达十年之久。
此间,奕欣出资改建了自己在寺内所住的北宫院,使之成为一座环境优雅、景色秀美的“寺中花园”,因院内广种牡丹花,所以人们俗称“牡丹院”。
牡丹院位于千佛阁北侧,坐北朝南,分内外两重院落,中间以垂花门相连。
其
建筑风格是北京传统的四合院与江南园林艺术的巧妙结合,既有北方四合院的古朴又有南方园林的秀美。
迎门是一座用太湖石叠砌而成的花坛影壁。
院内东、南两侧有房,前有回廊相连。
西侧为靠山花坛。
两院之间以木质垂花门相连。
门额上挂有晚清恭亲王奕欣所题“慧聚堂”的匾额。
院内花木遍地,绿树成荫,几块太湖石点缀其间。
后院东、西、北三面的房屋皆有回廊相连,雕梁画栋,文采风流。
院子四角,用太湖石和花木建成的花坛各自成景。
整个院落的布局采用了房屋建筑与园林造景、借景相结合的巧妙构思,可以说是举目皆景。
正因景色怡人,美不胜收,由古至今,时有文人豪客,居住于此,修身养性,调养生息,古时的恭亲王奕忻、现代艺术家梅兰芳老先生,俱是此间常客。
牡丹院也由此闻名,每逢牡丹花期之时,牡丹院也成为了戒台寺最美的风景。
千年香樟木雕弥勒佛
千年香樟木雕弥勒佛
千佛阁上坐神佛,纳得天下福满门。
千年香樟木雕弥勒佛,作为戒台寺唯一一尊露天佛,常得日月之光,纳天地灵气,立于千佛阁上修得万佛之心,用万世不变的欢喜笑颜,用大肚笑纳天下事,也容载着天下人的希望。
弥勒佛即未来佛,俗称大肚弥勒,他强调要大度能容,不要计较人世间的是非憎爱。
大肚弥勒寓神奇于平淡,示美好于丑拙,显庄严于诙谐,现慈悲于揶喻,代表了中华民族宽容、和善、智慧、幽默、快乐的精神。
香樟木质地坚硬,且具香气,是明清时期宫廷木器三大主要用材之一。
香樟木年份越久越珍贵,千年香樟木自然就成了可遇不可求的无价之宝。
戒台寺此件木雕大佛系为一整块千年香樟木根雕,雕工精美,形态可鞠,盘腿而坐,袒胸露腹,自然形态唯妙唯肖。
弥勒大佛伴随古刹的晨钟暮鼓,用恒久的笑容看尽了这尘世的春来秋去,更用笑容感染着人们开心做人,开心做事,开心地生活。
大钟亭
大钟亭
戒台寺内有一座大钟亭,原是地藏院的附属建筑。
钟亭为卷棚顶,四根支柱呈八字形叉开斜立,式样别致。
在亭内原挂有一口高3.2米,下口直径2.2米的大铁钟,名叫幽瞑钟,主要供每年的7月30日戒台寺做地藏法会之用。
大钟亭位于寺院东北角6米多高的台基之上,背后三面环山,前方东望平原,居高临下,毫无遮拦。
由于三面环山形成了一个天然巨大的共鸣箱,钟声经过震荡共鸣,被环山反射而回,从东北侧开口处冲出,因而可以传得很远,据说在四十里之遥的阜城门外八里庄都能听得见。
现今幽瞑钟已不存在,大钟亭内挂有一口明景泰铜钟,钟高1.6米,下口直径0.9米,壁厚8厘米,钟纽高0.3米。
此钟为八峰波形口,钟纽为虹形双龙头蒲牢,钟体上铸有云纹,铭为“大明景泰年月日制”。
此钟原挂在戒坛大殿内,供举行受戒仪式之用。
公园管理处为了增添游艺项目,而将此钟移到了大钟亭,供游客撞击娱乐。
这口铜钟虽然比原来的大铁钟要小得多,但铸造精美,工艺考究,线条流畅。
戒台寺的钟声在历史上是非常有名的,清代的江宁织造曹寅,即《红楼梦》作者曹雪芹的祖父,曾写下了一首很有名的诗,名曰《马上望戒坛》:“白云满山谁打钟?马首西来路不逢。
据此相看如一梦,因缘还欠戒台松”。
山门殿
山门殿
山门殿为南轴线上的第一座殿堂。
两侧与院墙相连,左右各有一个旁门。
殿前有石狮子一对,并立有清康熙皇帝撰文的“万寿寺戒坛碑记。
”山门殿面阔三间,单檐庑殿顶,灰筒瓦覆顶。
四角挂有风铃,门额上挂“山门殿”斗子金匾。
殿内前后贯通,中间为通洞。
两侧各立有一尊泥质彩绘的护法神塑像,一为密执金刚,一为那罗延金刚。
天王殿
天王殿
天王殿面阔三间,单檐庑殿式,顶覆绿色琉璃瓦,门额悬挂“天王殿”金匾。
殿内正中供奉
木质漆金弥勒佛坐像。
与其相背为泥质漆金护法韦驮立像。
两侧为泥质彩绘的四大天王立像。
天王殿前有钟鼓二楼。
大雄宝殿
大雄宝殿
大雄宝殿在天王殿后面,座落在近两米高的月台上。
门额上高悬清乾隆帝手书“莲界香林”雕龙横匾。
原来还挂有清康熙帝所题“般若无照”匾额和“禅心似镜留明月,松韵如莫振舞风”的楹联,今已不存。
殿内屋顶上有三个木雕藻井,上圆下方,井内各雕有一条团龙。
下方汉白玉石雕的须弥座上供有明代铸造的铜质横三世佛。
正中为释迦牟尼佛,南侧为阿弥陀佛。
北侧为药师佛。
每尊佛像高3.2米,重5000公斤。
大殿前左右两侧各有三间配殿,左侧为伽蓝殿,右侧为祖师殿。
千佛阁
千佛阁
千佛阁始建于辽代咸雍年间,明清两代曾进行整修。
1965年因年久失修,经北京市政府批准落架保护。
因“文革”动乱未修成,现存遗址。
千佛阁原为三层檐楼阁式木结构建筑,庑殿顶。
宽27米,进深24米,高30余米。
门额上挂有清乾隆皇帝手书“智光普照”的匾额。
门内楹柱上有乾隆手书-“金粟显神光,人天资福”,“琉璃开净域,色相凭参”的楹联。
阁内正中供有高大的毗卢遮那佛铜像。
两侧砖墙镶以琉璃壁饰,遍布阁龛。
每龛内都供有一尊高10厘米的木雕小佛像,共计1680尊。
戒坛大殿
戒坛大殿
戒坛大殿位于戒坛院内。
始建于辽咸雍五年(1069),金元明清各代均有维修,现仍保持着辽代的建筑风格。
大殿顶部四面呈坡形,正中间是一个正方形的小平台。
台上安放有明成化十三年(1477)由僧人德秀捐赠的铜质鎏金宝顶,呈金刚宝座塔形分布。
中间一个高约5米,四周四个较小。
殿顶的上下檐之间有风廊环绕,两层檐角均挂有风铃,上圆下方。
大殿外侧四周有20根檐柱支撑,四面正中部分均配置有称作“戒坛枋”的外枋门。
正面门额上挂有“选佛场”匾额。
殿内的横枋上挂有清乾隆帝手书“树精进幢”的匾额。
横枋内侧挂有清康熙帝手书“清戒”二字的匾额。
殿内天花板金漆彩画.正中部分为“斗八藻井”,井内级深分为上下两层。
方形的井口内壁上四周雕有许多小天阁,阁内雕有小佛龛,龛内圆形小门洞内均有木雕漆金小佛像。
藻井上层的圆形部分正中的穹顶上倒挂着一条木雕团龙,龙头居于藻井中心,俯视下方。
团龙四周的穹壁上还雕有八条“升龙”,合为“九龙护顶”。
戒台位于大殿正中,用大青石砌筑而成。
平面呈正方形,通高3.25米。
台分三层,下大上小。
底层高 1.4米,各边长 11.30米;中层高0.95米,各边长9.60米;上层高0.9米,各边长8.10米。
每层台均为须弥座造形,上下枋雕有流云藩草,束腰处雕有佛龛,龛内均有一尊泥塑彩绘的戒神像。
上层台每面有佛龛7个,四面合计28个。
佛龛高0.34米;中层台每面有佛龛9个,合计36个,尺寸比上层略大;下层台正面有佛龛13个。
其余三面各12个,合计49个,尺寸又比中层稍大。
全台共计有小佛龛113个,安放着戒神113尊,这是1980年整修戒台寺时重塑的,出自第四代“泥人张”张铭先生及其弟子之手。
原来在戒坛四周还有24尊身高1米的泥质彩绘戒神立像,今已不存。
戒台上面原有一座3米高的莲台,供奉有一尊明正统年间铸造的高达2米的释迦牟尼铜像,结跏坐,与其相背还有一尊三头六臂的佛母像,已于1973年调往浙江圆清寺。
现今台上为一尊高3.35米的泥质漆金释迦牟尼坐像。
佛像前原有十把辽代御赐的沉香木椅,今已不存。
现在摆放的十把紫檀木椅和檀木雕龙桌案是后来配置的。
这是举行授戒仪式时“三师七证”的座位。
坛前原供奉有两根沉香柱,高丈余,直径2尺,上雕有千余尊小佛像,因而又称“千佛柱”,今已不存。
台前放有5个汉白玉雕圆团龙供桌,原来上面还放有供进香人布施用的金盘。
台左前方有一面大鼓.右前方原有
一口铸于明景泰年间的铜钟,后移往大钟亭。
台后面立有一块上刻“戒荤酒入山门”六个金字的汉白玉石碑。
在戒坛大殿南北两侧各有18间配殿,原是五百罗汉堂。
于清乾隆三十八年(1773)戒台寺住持度博主持建造,内有泥塑彩绘的五百罗汉像。
光绪年间由恭亲王奕欣出资重修。
现今塑像已不存。
位于戒坛大殿后面,面阔五间,硬山式。
殿内原供有千手千眼观音立像。
现辟为文物展室,展出数十件清代恭亲王奕欣在戒台寺隐居期间所使用的花梨紫檀木雕家具。
编辑本段戒台寺与名人轶事
戒台寺与康熙
康熙二十四年(1685年),康熙帝巡视西山,在戒台寺驻辇,这是他第一次来戒台寺,发现戒台寺周边私挖滥采成风,庙宇破坏十分严重,于是降下圣谕并立碑为戒,令戒台寺周围,禁止凿山采石。
这块碑也被后人誉为“名山之护符,禅门之宝诰。
”此后康熙帝又多次来到戒台寺,并为寺内题匾撰联,大雄宝殿“般若无照”的横匾和“禅心似镜留明月,松韵如篁振舞风”的楹联以及戒台殿内“清戒”匾额均出自康熙帝之手。
戒台寺与乾隆
乾隆帝曾多次来戒台寺赏玩,并留下多处墨宝真迹。
大雄宝殿的“莲界香林”、戒台殿内的“树精进幢”两块匾额均出自乾隆皇帝之手。
原千佛阁“智光普照”匾额、“金粟显神光,人天资福;琉璃开净域,色相凭参”的楹联也是出自乾隆帝的手书,不过随着千佛阁被破坏,现已不存。
寺内最为闻名的古丁香,就是当年乾隆帝初游戒台寺时为了给古刹增辉特命人从园明园中移植而来。
而且乾隆帝对于“活动松”更是情有独钟,且数次为其题诗,刻于活动松一侧石碑上。
初至戒台六韵(清)乾隆帝名刹近千载,渡河斯偶寻。
自来幽胜地,蚤结憩游心。
吉马遵山栈,寒禽乱柏林。
两峰豁开户,一水宛垂襟。
我足忧勤畏,佛无来去今。
便教促归跸,余兴寄高岭。
题活动松(清)乾隆帝老干棱棱挺百尺,缘何枝摇本身随?咄哉谁为挈其领,牵动万丝因一丝。
戒台寺与恭亲王
光绪十年(1884年),奕 厌倦了朝野的权力分争,选择了远离政治漩涡,来到了戒台寺隐居,这一住便是十年之久。
奕 来到戒台寺后,随即对戒台寺进行了大规模修缮,其中最为惹人注目的便是一处精致清幽的四合院落,这便是如今的“牡丹院”,院内至今还保留着奕 “慧聚堂”的匾额真迹。
牡丹院坐北朝南,中间以垂花门相连,其建筑风格与江南园林艺术的巧妙结合,现在这个"寺中之园",依然保持着当年奕欣整修后的风貌。
庭院之中种满了各种名贵的牡丹,这些牡丹有当年乾隆皇帝的御赐,有的引种于恭王府,花龄已达200岁,而且不乏黑牡丹、千层牡丹等珍贵品种。
现在,这里是戒台寺最美丽的地方之一。
戒台寺与谭鑫培
谭鑫培是我国著名京剧表演艺术家,谭派创始人,在光绪二十年(1894年)春,在戒台寺住持盛老和尚的座下求受五支净戒。
由于谭颇谙佛理,人们尊称他为谭居士。
他受戒后,多次捐款修建寺内殿堂。
正是由于谭与戒台寺有这种关系,谭在生前曾跟盛老和尚的弟子妙老人提出,死后将遗体安葬在戒台寺的想法。
妙老人深知谭信佛的初衷,同时根据他对戒台寺的贡献,愿拿出属于戒台寺的香火地12亩给谭修墓,并在园内植了几百棵柏树和杨树,并在墓园转角处立有青石界碑,上刻“英秀堂”。
戒台寺与长寿人
清代时期,戒台寺曾出了一位活了128岁的“老寿星”,他就是明池上人。
明池自16岁在戒台寺出家后,每日诵《药师经》,昼夜不息。
光绪年间的戒台寺住持妙性和尚曾问过他,为何日夜诵《药师经》长年不断?明池上人说,常诵《药师经》可以享寿128岁。
光绪十六年冬天的一个半夜时分,妙性方丈在禅房中打坐,忽然听见外面有杂乱的脚步声,连忙出去观看,不知发生了什么事情,但却什么都没有看见,心中还在疑惑,忽见明池上人居住的茅
舍无缘无故着起了大火,妙性方丈连忙喊人救火,火灭之后,房中的明池上人已在火中化身而去了。
事后妙性方丈查看了明池上人的度牒,屈指一算,原来明池上人果然活了128岁。
后来载滢曾写诗赞曰:“寂寞梦香印,茅茨慧业精,自修遂自了,无灭亦无生。
白首参经义,青莲悟法程,百年禅诵苦,千古智光明。
”
戒台寺与避难所
光绪二十六年,八国联军攻入了北京,京城之中一片慌乱,慈禧太后携光绪皇帝逃避西安,权贵富户们也纷纷出逃。
很多与戒台寺结有善缘的人们都坚信,戒台寺的佛爷灵验,可以保佑他们躲过这次劫难,从而纷纷逃往戒台寺。
当时的戒台寺几乎成为了一座避难所,前来避难的多达一千多人,其中包括恭亲王奕欣的次子载滢一家。
编辑本段戒台寺的历代高僧
智周大师
隋末高僧,有“释门梁栋”之称。
隋朝末年,因厌倦了城市的喧嚣,来到马鞍山慧聚寺隐居修行,整修和扩建了寺院,并亲塑像七尊。
后来“旧齿晚秀咸请出山”,“乃又从之。
智周于唐“武德五年(622)七月五日圆寂”,终于大莱城南武州刺史薛任通舍,享年67岁。
当年十一月二十六,遗体被弟子法度等人迎回本山。
智周名列(续高僧传》,被尊为戒台寺开山祖师。
法均大师
生于辽开泰十年(1021),16岁时在京西紫金寺出家,拜非辱律师为师,学习律宗佛法。
清宁七年(1061)春奉诏在燕京整理佛经,同年秋季出任燕京三学寺论主。
一年之后因成绩卓著,朝廷授其紫方袍,并赐德号“严慧”。
后退隐马鞍山慧聚寺。
从咸雍五年(1069)开始,法均带领僧众,广募资财,对慧聚寺进行了大规模整修,并新建戒坛一座。
咸雍六年(1070)四月戒坛建成后,法均开坛演戒,讲经说法。
前来听讲的人极多,每天都数以千计。
就连当时与辽国对峙的北宋境内的佛徒,也冒险越境,前来听讲。
同年十二月,辽道宗召见法均,授其“崇禄大夫守司空”的高爵,称赞法均“行高峰顶松千尺,宸什下贲潜德云”,赐与法均“戒净天心月”一轮,请其在宫内讲经,并把自己亲手抄写的金字“大乘三聚戒本”赐与法均。
这件戒本被佛门视为律宗正统代表的信物,因而使戒台寺成为了律宗的领袖。
此后法均又应请到各地讲经,“前后受忏称弟子者五百余万”。
在大辽国“自古及今,未之有也”。
太康元年(1075)三月初四,法均在戒台寺圆寂,有数百人为其穿孝,十余人舍身殉葬。
辽道宗派留守中门使、太常少卿杨温峤到戒台寺帮助料理后事。
佛门上尊号为“普贤”。
四月二十八日火化,五月十二日在方丈院建塔。
碑现立戒台寺法均大师塔前。
知幻大师
俗姓刘,名道孚,字信庵,生于明建文三年(1401),“世为江浦望族”。
7岁时在南京灵谷寺出家,拜庆受和尚为师。
后来又到天童寺,拜在观公长老门下。
宣德元年(1426),宣宗皇帝命观公长老为庆寿寺钦命住持,知幻也跟随来到北京。
此后知幻出人宫禁之中,为皇室讲经,宣德皇帝赐其穿西服茜衣。
宣德七年(1432)。
知幻西游五台山,自认为参透了红尘,人生如幻,遂改号作知幻。
宣德九年(1434),皇帝拨重金重修戒台寺,命知幻为戒台寺住持坛主,主持重修工作。
知幻对戒台寺进行了长达7年的大规模整修,今天的戒台寺基本保持着明代时的风貌。
正统元年(1436),英宗皇帝召见知幻,授以他“僧录司左讲经”之职。
英宗见知幻“仪表雄特,顶迈隆起”,称他为“凤头和尚”,知幻谦称自己是“鹅头”。
正统六年至八年(1441-1443),知幻主持重修了戒坛大殿和戒台,又于正统十三年(1448)整修了法均和尚墓塔。
英宗皇帝为了能经常与知幻谈论佛法,而在北京城内居贤坊为戒台寺修建了一座下院,作为知幻进城后的住所。
’七年(1456),知幻圆寂,后人尊其为明代戒台寺第一代传戒坛主。
碑现立于戒台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