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小学语文研究性学习的思考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对小学语文研究性学习的思考
摘要:研究性学习从提出到现在已经经历了几年的发展过程,探索和积累了不少经验,取得了一定的阶段性成果。但由于认识上的肤浅和理解上的偏差,研究性学习实施中也暴露出了许多的问题。关键词:小学语文研究性学习
研究性学习以其独特的实践性和创造性,成为当前课程改革的一大亮点。它的基本观点是:在教学过程中创设一种类似科学研究的情境和途径,让学生通过主动的探索、发现和体验,学会对大量信息收集、分析和判断,从而增进思考力和创造力。但由于认识上的肤浅和理解上的偏差,研究性学习实施中也暴露出了许多的问题。这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研究性学习功能的发挥,阻碍了研究性学习深入、健康的发展。
一.对研究性学习定位把握不准
对于研究性学习到底是什么,目前主要有两种关点:一是认为它
是一种学习方式,二是认为它是一种课程形态。研究性学习是一种学习方式。它是指与接受性学习相对的一个概念,是指在学科教学中,学生在教师指导下自主发现问题,探究问题,解决问题。综观现在的课堂教学,恰恰是轻视了学生的学习方式。主要表现在:重传授,轻探索;重教法,轻学法;重结论,轻过程。教师只是将现成的结论告诉学生,让学生成为知识的容器。将研究性学习引进课堂,把学习的主动权还给学生,让学生真正成为学习的主人,帮助学生改变原有
的单纯接受式的学习方式,激发学生的学习动机,使其主动求知,学
会学习,从这个意义上讲,研究性学习是一种学习方式。实际实施中,坚持这种观点的教育工作者比较注重在学科教学中渗透研究性学习,向研究周期短、内容适合的学科内容渗透研究性学习。
与之不同的理论观点认为,研究性学习是一种课程模式,认为研
究性学习有必要作为一种课程形态独立设置一门课程。理由是:1.研究性学习作为一种新的学习方式的掌握和运用,需要依托相应的课程为载体。如果不专门开设“研究性学习”课程,教师容易沿用习惯的课堂学科教学方法,导致学生依然被动接受学习,这样新的
学习方式无从贯彻。2.即使各门学科有效渗透了研究性学习方式,也有必要设置研究性学习课程,因为各门学科往往局限于本门学科的知识体系、逻辑体系从事探究活动,根本无法满足学生在开放性的现实情境中主动探索研究、获得亲身经验及培养解决实际问题能力的需要。3.就现阶段而言,研究性学习课程目标与学科教学目标侧重点不同。研究性学习课程为学生对自己感兴趣的课题开展研究性学习提供时间和空间,使学生在学习过程中逐渐形成亲近自然、融入社会、认识自我的意识,以及关注自己的生活和关注自己周围社会的态度,从而最大限度地激发他们的好奇心和求知欲;注重学
生在亲历对问题的探究过程中所可能获得的积极良好的情感体验,发展他们初步探究问题的能力;培养学生团队精神与合作意识,并
逐步发展他们与他人交往和经验共享的能力;追求学生的学习活动的社会实践性,从而有可能进一步理解社会的意义和自我的价值。靠单一的在学科教学中渗透研究性学习,不能充分地实现研究性学
习课程的目标。所以需要在课程计划中规定一定的课时数,开设研究性学习课程,让学生在教师指导下,从学习生活和社会生活中选
择和确定研究专题,主动地获取知识,并将学科的知识综合运用于
实践,以最大限度地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
在实践中,两种观点并不是互相排斥的。研究性学习非常重要的目的是作为一种新的学习方式来转变接受性学习方式,但是如果将其作为唯一目的,那么独立设置的研究性学习课程就会作为一种过渡,在不久的将来被取代。基于上面的分析,结论很明显———研究性学习课程是不可替代的。所以,从理论上可以认为研究性学习既是学习方式又是课程形态。在实施中,既要将研究性学习向学科渗透,又要重视开展研究性学习课程的实践。
二.应试教育大背景的影响
从目前看,应试教育的大背景并未有根本性的改变。在这样的大环境下,研究性学习的开展空间被应试教育严重挤压,特别是在广大农村,考取大学,跳出农门,有稳定的收入,是不少家长对孩子的希望。而一些地区的教育部门、学校对相关的学校和教师工作的考核,又片面地使用应试分数指标,在家长的希望和片面的考核指标的双重压力下,学校和教师必然倾向于搞传统的应试教育。目前,研究性学习主要是在北京、上海和江苏等一些大城市和发达省市开展,并取得了一定的成绩,其中的重要原因是因为北京、上海这些城市的应试压力相对较小,而发达地区在市场经济大潮下人们的思想观念已有了一定的变化,人们在实践中看到,创新能力远比死记
硬背得到的知识更为有用,这样开展研究性学习就有了内在的动力,外在的应试压力就会逐步缩小。但从全国范围来看,应试教育仍有一定的社会市场,传统的教育评价体系严重制约着研究性学习活动的开展。研究性学习要进一步在我国教育体系中立稳脚跟,还需要教育评价体系的根本变革和社会强有力的支持。
三.评价问题
研究性学习是一项极其复杂的综合性活动,目前尚尤一定的、可遵循的评价标准。由于评价的头绪多,又没有比较规范的标准,所以在具体活动过程中,给学校、老师和学生带来很大的难度。因评价标准不适当而造成的不良后果,势必给课程改革,给学校、老师和相关的学生带来隐患。
四.研究性学习的对策
1.重视课堂教学中的研究性学习研究性学习不仅指组织学生个人或研究小组就某个课题进行调查研究,而且师生在日常的课堂教学中,就基础性知识开展的质疑、研讨,也是研究性学习的重要形式。在日常的基础性教学中,教师应当鼓励学生质疑,并耐心、平等地与学生开展研讨,使他们从小就形成质疑探究和大胆想像的学习习惯,而不应只是偏重于基础知识的灌输,束缚孩子的想像力。质疑、想像是进行研究活动的先导,无质疑意识,不敢大胆想像,从一定意义上说,就难以开展创新活动。灌输式教学的重大缺陷是未能充分培养和释放学生的创新意识与创新能力,在一定程度上制约了学生的发展,导致其偏重于继承,不仅创新不足,而且运用知
识的能力非常有限,对知识的求真、更新能力不强。
2.提高教师素质,充分发挥教师在研究性学习中的重要作用大力倡导研究性学习,要求教师积极转变教育观念,从思想上认同研究性学习,能认识到这种学习方式对学生成才和促进我国的社会发展的重大意义,积极开拓进取,做研究性学习的典范。一个不重视研究性学习的教师,自然不可能在研究性学习方面作出重要成绩;一个自身研究能力不高、研究欲望不强的教师,也难以有效地指导学生开展研究性学习。
总之,研究性学习的开展是一项长期复杂的工程,需要在实施中发现问题、提出问题,正视其存在的问题,不断探索,需要学校、教师的长期努力,需要家长的理解和配合,更需要全社会的大力支持。参考文献:
[1]霍益萍让教师走进研究性学习.南宁:广西教育出版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