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记者采访技巧

合集下载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21世纪是一个信息与传播的时代,在这样一个时代,信息已经成为一种基本资源,有效地收集、利用、制作、加工、处理和传播信息,已经成为现代人必备的基本能力。

这种能力,对于少年儿童来说也是极为重要的,这对于提高信息时代的我国少年儿童的综合素质具有重要的意义。

可以说,开展小记者的新闻采访和新闻写作活动,是一项深入推选素质教育的独特途径和形式。

小记者在新闻活动中,需特别关心国家大事,要赞扬真善美,批判假恶丑,可以逐步形成爱国思想和正确的人生观、世界观和价值观;小记者在新闻实践中,要综合运用已学到的知识,因此,能获取许多新鲜知识,增长知识,扩大视野;同时,还能培养综合能力,包括观察能力、分析能力、交际能力、竞争能力、创新能力、口头和书面表达能力。

同时,也为我区少先队工作和学校活动的宣传报道储备人才。

小记者班的教学坚持理论与实践相结合,在教授新闻策划、采访、写作、编辑、制作等基础知识的同时,每月带领学员外出采访,“三点水”自来水公司、硬骨头六连、西博会各展览现场、杭州碑林、少儿图书馆、少年军校等处都留下了我们西湖小记者采访的足迹。

通过我们不懈地努力,小记者班自1998年开设以来,创建了“西湖小记者站”,创刊了《西湖小记者》读物,通过老师的辛勤指导,学员的刻苦努力,已有45位学员成为《中国少年报》小记者,《西湖报》更是为学员开设了“学生文苑”专栏。

至今,小记者们已有80余篇作品在《西湖报》、《作文报》、《小学生世界报》等报刊发表。

2000年6月1日小记者陈枫同学被《中国少年报》社邀请赴京采访少先队全国代表大会,成为特派的全国20名小记者中唯一的杭州小朋友。

陈枫回来后编辑整理了《北京采访漫记》,受到了《钱江晚报》记者的专题采访。

小记者班的招生面向全区小学中高年级学生,主要采取学校推荐制,要求有扎实的写作功底及良好的口头表达能力。

培训时间一年,分初级班和提高班。

经培训考核后,颁发《中国少年报》西湖小记者站小记者证,并颁发小记者章。

我们开办小记者班的目的不仅仅是培养几个小记者。

我们看重的是其在素质教育中的潜在价值。

让孩子们自由地去体验,自由地去发现、自由地去创造,这是他们的权利,也是我们教育教学的出发点,更是我们应予以鼓励和支持的。

一、新闻采访时提问的三种方式
一般说来,提问可分为三种形式:开门见山、启发引导和激将法。

(一)开门见山
开门见山就是单刀直入地提出想要问的问题,直截了当的说明自己的要求。

这种形式一般适合于两类采访对象,一是记者熟悉的人;二是文化层次高、社会经验丰富的干部、学者、外事人员等。

前者因为熟悉,情感交流早已建立,过于客套、寒暄反而显得见外;后者则有相当的社交经验和社会经历,顺应性比较强,容易领会记者的意图。

(二)启发引导
不同的采访对象有不同的性格特点。

如果遇上因口才、性格等原因采访时常卡壳时,记者可运用启发引导的原理和技能,旁敲侧击、循循善诱地促使采访对象围绕大家感兴趣的话
题侃侃而谈。

它不从正面直接发问,而是从侧面或其他方面绕一下,然后再回到中心上来。

这种形式适合三种不同的人,一是性格内向不善言谈的人,二是不习惯于接受采访的采访对象,三是有特殊隐衷不便谈的采访对象。

(三)激将法
激将法顾名思义,就是记者提出刺激性问题引起采访对象重视,并且让对方无法回避,非要你马上说出清楚不可的方法。

记者通过一定强度的刺激设问,促使采访对象的感觉由“要我谈”转变为“我要谈”,从而打开采访通道。

这种形式常见于谦虚不想谈、有顾虑怕谈或自恃地位高而不屑谈等采访对象。

这个提问方式,在校庆采访中最好不用,因为一旦把握不住分寸,容易招来校友反感。

运用上述三种方法提问,应注意的问题有:
(一)创建良好的氛围
气氛融洽的采访,对双方来说是一种乐趣。

因此,和访谈对象沟通前,记者应当准备一些幽默开心的事情,问些你知道采访对象很喜欢谈的问题——提问时从对方的兴趣着手,能更快打开话匣子。

另外,提问尽量适应采访对象的职业特征,不说外行话。

例如中国国际广播电台记者杨淑英有一次去采访我国著名的翻译家李健吾先生。

李老却以“我这个人不求名,不要人宣传”的冷漠态度拒绝了她。

尴尬中杨淑英猛想起李老是法国文学的研究专家,当时北京正举办的法国电影周里恰恰有部传记片《莫里哀》,她马上转变话题,向李老请教莫里哀的有关问题。

李老的兴趣顿时来了,从而谈起了他的译注、工作等情况,在和谐的环境和愉快的氛围中,使采访圆满完成。

(二)作好充分的准备
在采访之前,要做好充分的案头准备工作。

要根据已掌握的材料和不同的被采访对象,事先想好有哪些问题要问,哪些问题必须问,哪些问题可问可不问,该如何问,事先设想好采访现场可能出现的情况,并准备好应对的预案。

这样,才能做到心中有数,始终以我为主。

有一定采访经验的人都知道,不管你事先准备有多充分,到真正采访时,还是会发现,有很多内容出乎我们的意料。

这种时候,我们就要具备随机应变的能力,善于抓住对方回答中的新线索、新疑问,继续提问。

有人说,好记者都是穷追不舍的人,说的其实就是这个道理。

(三)简洁、通俗、具体
记者对每个要提问的问题,事先应当精心设计、推敲,宜短不宜长,宜通俗不要复杂艰涩。

因为任何事物都是错综复杂的,且有个形成、发展、结束的过程,记者如果笼统、抽象地提问题,采访对象就难以回答。

中央电视台著名主持人敬一丹接受记者采访,记者问:“你如何看待中国目前的新闻舆论监督作用,你怎样处理生活和事业的关系?”敬一丹听后回应说:“你的问题太大了,恐怕我回答不了。

”结果好不容易获得的提问机会就此溜走。

提问要做到具体,有逻辑性。

具体是指问题要“小”,有细节,可答复;逻辑性是指问题都要说到点子上,提问的前后要有连贯性,不能东一榔头西一棒槌。

在采访过程中,最忌说套话、空话、大话,问题切忌笼统、含糊、无思考价值。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