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政治环境对经济环境的影响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浅谈政治环境对经济发展的影响

王凤英

华南理工大学

内容摘要:经济要发展,必须依赖政府提供一定的政治经济环境,有与之相适应的政治、经济制度,尤其是对发展中国家来说。就我们中国来说,自新中国成立以后至改革开放这期间,中国的经济发展的速度相对较慢,但是自从改革开放以后,我们的经济得到迅猛的发展,尤其是步入21世纪后,发展的速度相当惊人。取得这样的卓越的成绩,这离不开国家对市场经济的制定各项优惠的政策,还有国内社会秩序在此期间一直处于稳定的状态,没有大的动乱和战争。所以国家的经济发展是和国内的政治环境是相辅相成的。

关键词:经济经济发展政治环境社会秩序

一)国内政治环境对经济发展的影响

1.国家的政策对经济发展

中国历经上下五千年的文明史发展,有过大唐盛世的盛况,也有清末时期的八国联军入侵的颓败。当然无论是那种结局,都和当时的社会政策有重大的关系。唐太宗在位23年期间,社会经济得到很良性的发展,他从波澜壮阔的农民战争中认识到人民群众力量的伟大,吸取隋朝灭亡的原因,非常重视老百姓的生活。他强调以民为本,常说:“民,水也;君,舟也。水能载舟,亦能覆舟。”太宗即位之初,下令轻徭薄赋,让老百姓休养生息。唐太宗爱惜民力,从不轻易征发徭役。他还下令合并州县,革除“民少吏多”的弊利,有利于减轻人民负担。唐太宗除了在民众上面制定了优惠的政策以外,他还在法治上、人才选拔培养上做了很多创举。得益于这些政策的制定,才使得社会平稳的发展,使得唐朝成为其他任一个王朝都是无法比拟的。

在看到唐朝的辉煌时,我们在把时间回顾到清末时期,清末时期,国外都在快速的发展时,清朝却过着自给自足的闭关锁国的政策。清朝末期统治的腐朽,统治者的封建思想。而民众的农本思想严重的制约生产力的的进步,致使民族资本主义经济进程缓慢,加上帝国主义的压榨,本国民族资本主义失去了独立发展的道路,西方列强开始把中国变为他们的经济附庸。

清朝末年政治制度无疑是落后的。在政治上依然实行的是高度集权制度,在经济方面也继续推行自然经济制度,而有利于经济发展的各种法制建设更是相当的不完善。就专利法而言,清朝一直到1906年才有专利法,此前专门的发明创造不能得到商业化的投入,因此分工专业化不能在技术发明中深化,从而使中国的很多工业技术都停留在胚胎阶段,不能形成大规模商业化生产。政府利用其政治垄断特权追求利益,不惜损害社会利益,同时政府也利用其任意侵犯私人企业财产的特权从与官府勾结的

商人处攫取各种利益。这种畸形经济的发展造成了无效率的收入分配不公,整个经济主要是为官府和特权阶级生产,因而市场狭小,分工不可能细化深入,生产力也不可能得到提高。

2.战乱对国内经济的影响

改革开放以后,国内的经济发展的速度叹为观止,除了我们打开国门,积极热情的欢迎外来企业的驻入以外,还和这几年社会的安定的社会秩序有很大的关系,这期间国内没有发生大规模的战争和难以控制的内乱。中国其实是一个很大的市场,很多的国外客商都注意到了,在国家没有战争和内乱时,社会秩序井然有序时,国外的客商才会到这个国家投资,如果一个国家都不能保证公民的人身安全时,谁还敢来投资。民众也无心去发展经济,都在担心生命安全。那这个国家又怎能得以发展。

自鸦片战争后,中国就陷入列强的侵略战争的打击或威胁之下。国内的反清革命也从未停息。整个国家长期处于战时或准战时状态,尤其是军阀混战时期,不同的军阀在其占领的某地时期重复收税,并预收未来的税,操纵实物与货币的换算率,增加苛捐杂税,并进行强制粮食征购。是经济不堪重负,由于连年的战乱,农业的商业化趋势逐渐被逆转,农业生产力和产量都下降城乡之间的贸易被中断。到了民国时期经济同样是发展的非常缓慢,当时中国农村大约分成7万多个地方性基本自给自足的社区,社区内有一些互补金,但社区之间及它们与大城市及国外的分工和贸易及其有限,因此外国商品很难打入中国市场,由于没有全国统一市场,沿海城市与其说是国内分工的交易网络中心结合点,不如说是与外国经济分工和贸易的延伸结点。而且到了后期,由于国民政府在战争中实力,金融财政体系崩溃,通货膨胀率高达200%,因此纸币成为政府抢劫人民财产的工具,人民纷纷弃纸币不用而回到商品货币以物易物的交易方式,使纸币,改进交易效率的功能不能发挥,因而分工水平大大下降,生产力崩溃。

二国外政治环境对经济发展的影响

1.国家的政策对经济发展

日本作为一个高速发达的国家,在二战后国内的经济得到了快速的发展,把经济的重建和复兴做为其经济政策的出发点的,为此,所提出的政策目标是(1):尽快恢复经济,使平均的生活水平恢复到站前1930~1934年的水平。2)改造在站前和战争中构建的“战时经济”,建设民主的经济机构,并由此实行解散财阀、农地改革、劳动民主化的三大经济民主政策。3)抑制战后的恶性通货膨胀,是经济生活恢复稳定,4)在物资短缺的情况下,为了稳定国民的生活,实行广泛的物资统制。

这个时期日本经济政策最引人注目的是“倾斜生产方式”和“道奇路线”,所谓“倾斜生产方式“,即把当时有限的资源投放到煤炭、钢铁这两个重点行业中去,以此来做为产业复兴的突破口,这个政策在一定程度上取得了成功,并被认为是日本后来实行的产业结构重化学工业的开端。而日本经济从1955年左右

开始以设备投资为中心快递增长,进入了所谓高速增长时期,这个时期的政策目标是1)促进经济增长;实现充分就业;3)国民生活的提高,同时政府的作用开始进行评价,确立了“经济计划”正式成为政府的计划,最明显的例子是山田内阁确定“国民所得倍增计划“在这个计划中,制定了十年内实现国民收入提高一倍的目标,同时明确了相关的政策以及目标实现后的国民生活水准。

与之相反的是超级大国前苏联的解体,长期以来,苏联的经济矛盾不断积累与加深,经济形势逐年恶化,最后发展成为严重的经济危机。

苏联长期以来实行的是一种基于产品经济观,以国家为核心、高度集中的指令性计划经济体制,国家通过强制性手段建立了国家所有制,又人为地加速集体所有制向全民所有制得转化,用高度集中的国家计划作为管理和调节经济运行的重要手段。指令性计划经济体制的一个突出特点是排斥价值、利用、市场、竞争等商品货币关系,而把完成国家计划规定的产量任务作为企业生产的经营活动的根本目标和衡量其工作结果的尺度。

苏联社会主义建设是比较落后的经济条件,在资本主义的包围中河战争的威胁中进行的,因此苏联十分强调要告诉发展工业特别市是重工业,以保障国家独立和加强国防,这样过于重工轻农,片面发展重工业的经济结构导致国民经济严重失调。同时,苏联只注重经济发展追求的目标是速度和数量,宜高速度的发展国民经济为首要任务,长期实行了粗放型赶超发展战略,这是为了在经济增长速度和社会产品的数量上尽快赶上和超过西方国家,为了不惜一切代价迅速增加国家的经济实力和国防实力而选择的经济发展战略,“速度第一”是苏联经济发展突出的战略方针,苏联长期以来经济增长的高速度主要靠多投入,高消耗来取得喝维持的,随着谁会变迁,人民生活压力加重,这种考高积累政策维持的高投入越来越受到限制。

2.战乱对国外经济的影响

自1980年9月22日伊朗和伊拉克之间爆发大规模武装冲突以来,以历时五个多月,这场战争是在资本主义世界地二次“石油危机”余波未系,西方国家经济普遍陷入了衰退的情况下发生的,它对世界石油的供求、油价的波动以及产油国与消费国的经济关系已经产生了相当的影响。这场战争是俩伊德石油工业遭到严重破坏,也削弱了石油输出国组织的力量,两伊战争开始后,双方都把对方的石油设施作为主要攻击目标,两国的武装部队在阿拉伯河下药展开了激烈的争夺战,阿拉伯河是两伊石油输出和对外贸易的重要渠道,河的两岸集中了伊朗90%和伊拉克35%的石油资源,所以战争对两国的石油生产和输出能力破坏很大,对伊朗尤为严重,伊朗最大的石油城阿巴丹市大部分以毁于炮火,阿巴丹炼油厂的炼油能力每年约为3500万吨,提供伊朗国内60%的石油产品,现夷为平地,伊拉克最大的商港霍拉姆沙赫尔已被伊拉克占领,它的原油出口中心和最大的储油港——哈尔克岛损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