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教版高中语文必修3 《寡人之于国也》启发式教案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寡人之于国也》启发式教案
教学目标:
1.落实“加”“鼓”“直”“王”等文言实词,虚词“之”以及判断句、定语后置句、状语后置句等特殊句式;
2.理清文章第五段(王道之始)和第六段(王道之成)之间深层次的逻辑关系;
3.理解文中孟子“仁政”、“民本”的思想,学习孟子论说的艺术及其以天下为己任、经世济民的高尚情操。
教学重点和难点:
重点:深刻、全面的理解孟子“仁政”和“民本”的思想;
难点:理解课文第五段和第六段之间的关系,弄清“王道之始”和“王道之成”之间的区别。
课时安排:两课时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导入新课
1.由《孟母三迁》的故事导入。学生阐述此故事,并探讨其中蕴含的道理。
这故事之所以如此有名,不仅由于其中蕴含的道理,更由于孟子在中国文化史上的地位。
2.那么,孟子何许人也?了解孟子和他的散文(见PPT投影)
(1)孟子,名轲,字子舆,战国时邹人。他受业于孔子的孙子子思的弟子,是儒家继孔子之后又一位重要的代表人物,后称为“亚圣”。其政治主张与社会理想的根本核心是:“民本”、“仁政”。
(2)《孟子》是一部全面反映孟子思想的语录体散文集,是儒家经典著作之一。
二、正文学习
(一)从第一段中可以看出,梁惠王认为自己是一个怎样的国君,他提供的证据是什么?
明确:梁惠王自认为自己是一个尽心尽力,比邻国国君更用心的君王;理由是“河内凶,则移其民于河东,移其粟于河内;河东凶亦然。”讲解重点实词:河内、凶、粟、河东、亦
然。
(二)然而梁惠王的做法却给他带来了的困惑,这个困惑是什么?
明确:“邻国之民不加少,寡人之民不加多”。
(三)从梁惠王的整句话看他当时的语气和心理是怎样的?
明确:1.从语气助词“也”以及句末连续运用的三个虚词“焉”“耳”“矣”中可以读出梁惠王:对自己的治国之策感觉良好;2.从“察邻国之政,无如寡人之用心者”看出他的自大和自负;3.“邻国之民不加少,寡人之民不加多,何也?”看出他的疑惑和不满。所以大家在朗读的时候就应把这样的语气和心理读出来。
(四)面对梁惠王的做疑问,孟子是怎么回答的呢?他又是如何评价梁惠王的做法的呢?
明确:孟子没有直接回答梁惠王的问题,而且用了一个比喻。用梁惠王喜欢的“战争”作比如,说他的做法是“五十步笑百步”,指打仗的时候逃跑了五十步的人嘲笑逃跑了一百步的人胆小。现用以比喻某些人嘲笑他人的不足或过失,却没有反思到自己也有这样的不足或过失,只是程度要比别人轻一些罢了。“五十步笑百步”是一种没有自知之明的表现。
三、作业布置
孟子用“五十步”和“百步”的譬喻,在得到梁惠王的回答后,孟子明确告诉他:王如知此,则无望民之多于邻国也!让梁惠王明白到自己的做法和别的国君本质并无区别。于是紧接着刚才那句话,便是后文孟子论述的三大段话(第五、六、七段),为了使前后文衔接,可在第四和第五段之间加上一句话梁惠王说的话,你觉得他在这里说句什么话比较合适呢?请大家课后思考这个问题,和同学讨论讨论,下节课我们再来看看大家的成果。
第二课时
一、验收成果
(一)第四与第五段之间,梁惠王可以说一句什么样的话呢?
明确:梁惠王曰:何以使寡人之民多于邻国也?这样就能和下文孟子主张的提出显得更衔接、更紧凑。
(二)然而文章实际上却没有这段话,有什么深意呢?
明确:没有这段话,则说明孟子没有等到梁惠王问就滔滔不绝地谈起,可以看出孟子深知梁惠王问“民不加多”的真实意图的睿智,可以看出孟子的率真和坦诚,更可以看出孟子抓住机会就积极宣扬自己王道的恳切态度。总之,孟子没等梁惠王追问就连续阐述自己的王道,表现出他的睿智、率真、坦诚和恳切。
二、“王道之始”与“王道之成”
(一)孟子向梁惠王传授“使民加多”的方法,这些方法主要集中在第五和第六自然段。单独来看,第五和第六段在论述上都采用了什么样的论述结构?
明确:分总的结构。第五段的总结句为:养生丧死无憾,王道之始也。第六段的总结句为:然而不王者,未之有也。若把第五段总结为“王道之始”;那第六段则可总结为“王道之成”,即施行“王道”取得了成功——称王。
(二)“王道之始”和“王道之成”的措施与效果分别是什么?
明确:
1.王道之始
措施:
①不违农时——谷不可胜食也。
②数罟不入洿池——鱼鳖不可胜食也。
③斧斤以时入山林——材木不可胜用也。
成效:养生丧死无憾。
2.王道之成
措施:
①五亩之宅,树桑——五十者衣帛矣。
②畜鸡豚狗彘,无失其时——七十者食肉矣。
③百亩之田,勿夺其时——数口之家无饥矣。
④谨庠序之教,申之以孝悌之义——颁白者不负戴于道矣。
成效:七十者衣帛食肉,黎民不饥不寒。
“王道的开端”和“王道的成功”肯定是不相同的,那它们具体的措施之间有什么不同?所取得的成效又有何差别?
(三)王道之始
1.“不违农时”,的主语是谁?
明确:是国君,是说国君不要在农忙时征调百姓服役;这里的国君实则是指即梁惠王,与前面孟子所说的“王好战”相对应。
2.百姓为何会以数罟入洿池,斧斤为何会不以时入山林?
明确:当君王需索无度,就会以赋税的形式搜刮百姓;而当赋税过重,百姓按正常收入无法承担税赋和满足生活所需时,他们就只能向自然求助和索取:于是就不得不以数罟入洿
池,斧斤就不能以时入山林了。所以这两句是劝说君王不要用过重的税赋压榨百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