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文素材整理——张岱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陶庵一梦,过眼皆空
——张岱:晚明小品集大成者
张岱何许人也?有人说多情的宝玉正是他的转世。他出身仕宦家庭,“少为纨绔子弟,极爱繁华”,但宝玉只是他的前半生。明亡后张岱退隐山林,潜心著述。可以说,若有锣鼓喧天,华灯烟火,鲜衣美食,人声鼎沸处自有张岱;但如果是箫声呜咽,兴亡之感、沧桑之叹,曲终人散之际你也会寻到张岱的身影。
张岱其人
张岱,万历二十五年(1597年)出生于浙江山阴(今浙江绍兴)的一个仕宦家庭,大概于康熙十九年(1680年)九月与世长辞,享年约八十四岁,死后被安葬于山阴项里。
张岱是明清之际的史学家、文学家,与谈迁、万斯同、查继佐并称“浙东四大史家”。在文学创作方面,张岱以小品文见长,被称为“小品圣手”。
张岱少时因聪颖善对而被舅父陶虎溪称为“今之江淹”。他在少年时即提出“若以有诗句之画作画,画不能佳;以有诗意之诗为诗,诗必不妙”等灼见。在天启年间和崇祯初年,张岱悠游自在,留下大量诗文。崇祯八年(1635年),张岱参加乡试却不中,故未入仕途。明朝灭亡后,张岱先是在剡中躲避兵灾,后来则隐居四明山中,坚守贫困,潜心著述。张岱著有《陶庵梦忆》、《西湖梦寻》、《石匮书》等代表作。
无癖无痴,不可与之交
《陶庵梦忆》是张岱短小的随笔集汇。在书中,他说:“人无癖不可与交,以其无深情也;人无痴不可与交,以其无真气也。”一个人如果没有癖好,不可与他交朋友,因为他缺乏深情;一个人如果没有缺点,也不可与他交往,因为他少了真气。比如他的至友祁止祥便有众多癖好,书画、蹴鞠、鼓钹、鬼戏、戏曲等无一不好。张岱倾向于与性情独特之人打交道,如艺人、匠人、名妓、闲僧等。由此观之,与之交往者不一定是高官显贵,通常是深情真率的奇人异士。
【用法解析】
适用于交友、以诚相待、追求真实的生活、热爱生活等话题,如2015年浙江卷《文章和人品》。
示例:
君子之交坦荡荡,以诚相待,多说真实的话,深情是也;小人处事长戚戚,德在人后,利居人先,无真气也。出身仕宦家庭的张岱,交友从不以权势贫富为准则,而是以一个人内心的深情和率性的真气来作为交友的判断标准。他于大千世界中抱朴守真,于无形混浊中坚守自我,以一颗深诚有真气的心造就了人生绝美之境。
抛却虚名浮利,远离声色犬马
张岱前半生好精舍美婢,好鲜衣美食,好华灯烟火,好梨园鼓吹,好古董花鸟。然而风流半生,皆成梦幻。明崇祯十七年(1644年),清兵扫荡江南,张岱深深体会到国破家亡,这一年他48岁。此后张岱的人生格局完全不同:“年至五十,国破家亡,避迹山居,所存者,破床碎几,折鼎病琴,与残书数帙,缺砚一方而已。布衣疏食,常至断炊。回首二十年前,真如隔世。”明亡后张岱隐居四明山中,坚守贫困,专心著书,著有《陶庵梦忆》《西湖梦寻》《石匮书》等。
【用法解析】
适用于幡然觉悟、抛却虚名、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与价值观,回归生活本色等话题,如2017年浙江卷《人生的三本大书》。
示例:
张岱前半世好精舍美婢,好鲜衣美食,好华灯烟火,好梨园鼓吹,好古董花鸟,然而劳碌半生,皆成梦幻。后半生他远离声色犬马,回归生命的本色,选择隐居著书,任你红尘滚滚,我自清风朗月,从而拓宽了有限人生的广度。或许此时的张岱已经达到唐代禅宗大师青原行思提出的参禅第三重境界,即看山又是山,看水又是水了。
万人如海一身藏
明亡后,很多慷慨激昂之士选择以死全志,如理学大家刘宗周绝食而死,他的好友祈彪佳也选择投湖自尽了。一向标榜忠义的张岱心中虽有万般遗恨,仍选择隐忍于世。面对国破家亡,山河破败,选择苟且偷生虽令其痛不欲生,但他“每欲引诀,因《石匮书》未成,尚视息人世。”正如司马迁视“究天人之际,通古今之变”为人生
旨归,张岱同样追求“立言”以明志,每每念及尚未完成的《石匮书》,他便无法释然离世。这份完成《石匮书》的执念,便成了他隐忍于世的精神支柱。
【用法解析】
适用于人生的价值、坚守本心、追求、人生境界等话题,如2016年山东卷《备好的行囊》,2014年湖南卷《心在哪里风景就在哪里》。
示例:
在晚明遗老里,张岱“从最豪华生活脱出,过最艰苦日子”,但他没有因家道中落而变得一事无成。他不介怀自己的贫困潦倒,反而发愤以著书:以“修史”这一崇高事业为实现自我超越的途径,以“立言”这一宏伟目标为人生的终极旨归。可以说,张岱用一生的历程彰显了什么是有趣且丰富的灵魂,什么是浮沉却又有价值的人生。
古时文人,他们的生平经历乃至气质精神都会给世人带来心灵上的触动,因而古往今来,不乏对他们故事的传诵描摹,仿佛他们又鲜活在一本本书稿中。在龙应台的理解中,张岱是这样的:
寂坐时,常想到晚明张岱。他深夜独自到湖上看雪,“惟长堤一痕,湖心亭一点,与余舟一芥,舟中人两三粒而已”。他显然不觉得寂寞——寂寞可能是美学的必要。但是,在国破家亡、人事全非,在他写墓志铭的时候呢?
张岱“少为纨绔子弟,极爱繁华”,“年至五十,国破家亡,避迹山居,所存者,破床碎几,折鼎病琴,与残书数帙,缺砚一方而已”。
有一种寂寞,身边添一个可谈天的人或一条知心的狗,或许就可以消减。有一种寂寞,是茫茫天地之间“余舟一芥”的无边无际、无着落感,或许只能各自孤独面对,素颜修行吧。
——龙应台《寂寞》信手拈来:
1、那个白衣男子,亦是那样将一生活得淋漓尽致。“极爱繁华,好精舍,好美婢......劳碌半生,皆成梦幻。”前半生繁华极尽,转瞬间却成梦如烟。“年至五十,国破家亡,避迹山居,所存者破床碎几,折鼎病琴,与残书数帙,缺砚一方而已。”太平年月,他有花草,有诗歌,有茶酒;亡了国,他有牺牲与死亡;他很满意自己的遭遇。这样的一生,甚好。
2、我叹惋无人欣赏西湖的孤独,却又庆幸这“无人”铸就了孤独。正如张岱笔下的遗世,若是人人可赏可言,那西湖也就不再成就张岱了。张岱有追求,他爱风景。他又没有追求,哪里人声鼎沸,锣鼓喧天,哪里肯定有张岱。但人群散去,天地大静,一缕凉笛绕一弯残月,三五人静坐静听,其中亦有张岱。我唯愿独赏西湖滂沱雨声,一如张岱饮尽一杯寒冬。牡丹没有花谢花败之时,要么烁于枝头,要么归于泥土。
3、“孤独这两个字拆开看,有孩童,有瓜果,有走兽,有飞虫足以撑起一个盛夏傍晚的巷口,人情味儿十足。稚儿擎瓜柳棚下,细犬逐蝶深巷中;人间繁华多笑语,唯我空余两鬓风。——孩童走兽飞虫自然热闹,可那都与你无关,这就叫孤独。”林语堂如是道。
便透过“孤独”望见了张岱。“惟长堤一横、湖心亭一点,与余舟一芥,舟中人两三粒而已”,是冬雪肃杀的天地,没了孩童走兽飞虫,只有放眼望去的人间一片白。
下雪的只有天地吗?令人孤独的只有天地吗?明朝的灭亡,是张岱的心在下雪;好友的以死全志,让张岱的心倍感孤独。苟且偷生与张岱标榜忠义的个性全然不符,痛不欲生中却淬炼着比雪更纯粹的坚守。“每欲引诀,因《石匮书》未成,尚视息人世。”在清廷的日益发展中,在南明的苟延残喘里,在无边无际的孤寂笼罩下,著书立说,成了张岱的消磨与志向。《石匮书》一成,身立冰雪之境的张岱,终算感到了一丝春风吹拂。
“你永远不要害怕孤独,你孤独了才会去创造,去体会,这才是最有价值的。”孤独里创造,张岱,实现了他的价值。
4、犹是迎着寒风的寒梅,越是凛冽刺骨,它越是怒放芬芳,冷艳无比。
月光照不照,深渊继续深着,我说时光的潭里,所谓无底深渊,下去,也是前程万里。
张岱一生命运多舛,可他犹是个有趣且丰富的灵魂,过着浮沉却有价值的人生。一蓑烟雨,抹不掉的是他那愿接受逆境的本心,依旧以乐观的心态来前进。尽管隐居山水,不满于自己因逃避产生出眼前的苟且,但他以立言与修经维持着自己的原则,纵使身旁熙熙而来,嚷嚷而去的浮世与灾难多么繁多,却并未动摇他的心。国破人散,身世浮沉,他依旧是那个青年时期“无痴无癖,不可与之交”的张岱;依旧是那个“富在深山有远亲”
的张岱;依旧是那个在深渊中越深处,却越熠熠生辉的张岱!
5、这天下又有何人能同柳宗元般伐竹取道后品一石潭的清幽,如张岱大雪之日独往湖心亭看那皑皑白雪?若一味循规蹈矩,逐渐格式化的思维方式将蒙蔽了错误,阻碍了创新,一昧的模仿终将使传承的链条因锈化而衰老倒退,后代难再见奇特风光。
6、木心曾经喟然感叹道,我是一个在黑暗中大雪纷飞的人啊。就如同木心一般在熙熙攘攘的浮华喧嚣中保持本真与纯净,明朝的张岱也是一个远离世俗,保持自我的人。他远离八股入仕,不肯让后人对其生平进行篡改,而在生前写下自为墓志铭。面对着世俗的喧嚣,他们保持沉静,他们沉默不说话,须知:这个世间有时寂静发出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