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乐学》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浅谈乐学》
江苏省泰兴市黄桥初级中学
冰野
摘要:在现代社会,教师要充分利用多媒体功能,同时采用灵活多样的教学方法,寓教于乐,使学生乐在其中,同时产生渴求、探索知识的内在动力,不断步入新的境界,达到新的至高点,并获得愉快的享受、美的陶冶。
孔子说:“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
”孔子读书学习不止于喜欢,而是达到了一个忘我的崇高境界,真可谓“乐之者”也。
古人能身体力行的乐学,何况我们呢。
所以让学生快乐地学,何等的必要。
关键词。
巧妙导入、创设情境、点缀趣味、引导探索、由浅入深、由简到繁、循序渐进。
在现代社会,教师要充分利用多媒体功能,同时要采用灵活多样的教学方法,寓教于乐,使学生乐在其中,同时产生渴求、探索知识的内在动力,不断步入新的境界,达到新的至高点,并获得愉快的享受、美的陶冶。
在教学中学生自己确定学习目标,根据老师出示的自学内容,进行自学、讨论、探究。
积极发展各种思考策略和学习策略,自发思考解决问题的途径,通俗的讲:“书让学生看,思路让学生讲,疑难让学生问,规律让学生找,结论让学生想,作业让学生做,在解决问题中学习”。
由教师为主宰变为教师为主导,,强调师生之间的互动性,依据学生的年龄特点和认知特点,设计探索性和开放性的问题,给学
生提供自主探索的机会,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应用意识,要让学生积极主动地探索,发现解决问题的方法,发现美术学习的规律,不是给学生一堆“金子”,而是激发学生探求“点金术”的方法。
同时在教学中多鼓励,采取丰富多彩的奖励办法,这样很容易引起学生的学习兴趣。
我平常总是看到许多教师抱着老教学模式不放,一堂课45钟,只有教师的讲解,而没有学生的活动,一味的灌,一味的填,使课堂教学变得乏味、机械而无情感,学生是被动的接受知识,弊多利少。
学生很难从中获得趣昧,更谈不上以学为乐,致使不少学生产生厌学的情绪。
孔子说。
“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
”孔子读书学习不止于喜欢,而是达到了一个忘我的崇高境界,真可谓“乐之者”也。
古人能身体力行的
1乐学,何况我们呢。
所以让学生快乐地学,何等的必要。
一、巧妙导入,使学生产生好学之乐。
在美术课堂教学中,一个好的导入法,往往可以激发学生的兴趣,扣住学生的心弦。
就象乐曲的“引子”、戏曲的“序幕”,引人入胜。
无疑教师如果善于巧妙地导入新课,自然会激发学生学习的乐趣,使学生产生好学之乐。
利用电脑精心设计课件,充分调动学生的“视、听”功能,图文并茂,声色具备的导入法可以快速地使学生进入求知欲的兴奋状态,到达一种愉快而美妙的氛围之中。
罗丹认为:“一种强烈的感情,闪耀在某一艺术作品中,这一艺术作品就一定是卓越
的”。
可以说一节美术课如果充满生机和激情,这一节课就一定是成功的。
如我在欣赏课教学中,让学生欣赏中国古代绘画之前,首先叙述一个故事:“魏、蜀、吴三国鼎立的时期。
吴国的君主孙权,爱好绘画,特请大画家曹不兴画了一扇屏风。
这天他邀集群臣共同观赏名画,大家非常赞赏曹不兴的画艺,认为确是笔精墨妙,出神入化。
忽然孙权看到一只苍蝇停在画面上不肯飞走,连忙伸手去掸,苍蝇竟然不动,细看原来是画出来的。
这是曹不兴在作画时,只顾专心描绘,不小心滴了一滴墨在画面上,没法清洗,他便就墨点,画成一只苍蝇。
他心中甚是惶恐不安,想不到反而得到孙权的赞叹,这就是“误墨成绳”的成语,这样的讲述,使学生对大画家曹不兴的神来之举由衷的敬佩,从而导入新课,让学生带着这个“情”来欣赏。
带着愉悦进入教学情境,自然连贯,乐趣自然而生。
二、创设情境,使学生享受学习之乐。
在美术课堂教学中,运用多媒体创设四维空间的情境,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是首要任务。
如:苏教版八年级下册第三课《变迁的家园》,我把古陈旧的家园建筑和现在的家园建筑进行比较欣赏,从而了解家园的建筑特点及空间透视规律,培养对家乡的新貌的热爱之情。
但书上图片不多,又没有与教材配套的挂图,欣赏实景更是不可能,这时候多媒体就是你最恰当的工具。
你在上课之前要精心设计做好课件,将搜集的各种家园图片细心分类组合,用电影片段创设虚拟环境,上课时,学生在优美的音乐的伴随下,一边欣赏,一边赞叹,很快产生了愉悦的学习氛围。
然后我点出搜集来的家乡陈旧的建筑图
片和现代生动美丽的家乡建筑,同学们在对比中了解了家乡的巨大变化,进而了解空间透视规律。
在课件制作时,预先在家乡建筑图片上标出透视现象,让学生一目了然。
因为这样做,不仅充分调节学生的视觉、听觉,激发学生的多种感官功能,打破空间时间的限制,家乡古陈旧的家园建筑和现在的家园建筑的对比,多层次、多角度、活色生香地
2展示于学生面前,而且最大限度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活跃课堂气氛,大大提高课堂教学效率。
教师根据教学内容,创设优美的情境,把课堂变为学生的艺术殿堂,在传授知识时,激起学生思考、讨论的兴趣,乐在其中。
从而训练他们的各种能力。
三、点缀趣味,使学生体验知识之乐。
知识本身是严肃的。
但是,当人们运用它时,便会生发出许多情趣来。
由严肃的变为活泼幽默的,变为亲切有味的。
如在传授绘画题款时。
其中,时令,人名,地点都有严格的规定,此时如予以趣味点缀,以幽默调节,则会使学生体验到知识之乐。
既有助于理解,又有助于记忆和运用。
为了使学生掌握题款准确的运用,我讲了这样一个故事:“那是xx年年初的一天,一个学习绘画的青年有幸请到沧州几位著名的书法家和画家为他泼墨绘画,他们分别是书法家张之、陈树潮和画家廉宽宏、田云鹏、王玉池、米春茂。
大约上午10点半左右,大家都说休息一下,于是他们都各自放下了笔墨。
突然,王玉池老师站在自己刚作的画前,用手指着在画上自己的签名说:“你们看,我
姓的这个王多好哇,正着看念王,倒着看也念王。
”这时,田云鹏老师发话了,他冲这王玉池老师说:“你先别吹,你看看我这个田字,站在东西南北四个方向都念田,比你那个王字好吧。
”“哎哎哎,你们俩谁也别吹,”田老师的话音刚落,米春茂老师就接过话茬说:“你们再看看我这个米字,围着四面八方转着看,怎么看都念米,你们俩还有什么可吹的。
”听米老师这么一说,在场的人都异口同声地说:“还真是,米老师这个姓最好。
谁也比不过。
”说完,大家都开心地笑了起来。
学生听了这个故事之后,明白了题款的知识,连题款也乐无穷啊。
四、引导探索,使学生享受探究之乐。
苏霍姆林斯基说过。
“教育教学的技巧和艺术就在于,要使每一个儿童的力量和可能性发挥出来,使他享受到脑力劳动中的成功的乐趣。
”要做到这-点,就要引导学生探索,使学生享受探究之后成功的乐趣。
在教学过程中,教师的主导作用应该表现在适当地分解知识难点,合理地划分课堂教学的层次,充分发挥学生主动参与学习的能动性,比如苏教版八年级上册第八课《角色游戏中》,我把本课变成演戏的课,主题《猪八戒取亲》,第一课时,设计好所需各种面具,例如,唐僧、悟空、翠兰、高老庄主及其夫人等。
分工明确,有编剧的,有导演的,有表演的,有负责灯光和道具的,有负责音响的,还有扮演观众的。
分工时男女合理搭配,面向全班学生,让他们从不同的角度以不同的方式充分展示才华,
3以学生的活动为主,合作完成。
第二课时,演戏剧。
并让学生
组成评委会,进行点评。
学生既是导演、演员,又是观众。
有时还要做评论员,他们往往总是积极参与,在探索知识的过程中享受其乐。
五、由浅入深、由简到繁、循序渐进,使学生体验易学之乐。
学知识有如登山,越往上越吃力。
怎样使学习降低坡度,使学生化难为易,就需要教者深入浅出的引导。
在教学中,可帮助学生寻找学习规律
例如,许多学生在素描静物写生时,往往不知如何下笔。
教师就应把写生静物化成几个步骤来引导,我一般分四个步骤,(1)画大体轮廓。
(2)画具体轮廓。
(3)表现明暗。
(4)整理完成。
每一步都要有具体的引导。
第(1)(2)阶段为画轮廓阶段,我不主张素描打轮廓,采用变形的手法,"变形"容易养成主观随意的习惯。
要求轮廓准确是克服造型似是而非的主要办法,造型似是而非是初学者最普遍的毛病。
要求轮廓准确,可以培养学生在学习上严格的作风和求实的态度。
这里所说的轮廓准确并不是说要在素描的第一阶段就细抠轮廓。
我认为第一阶段打轮廓时能做到构图恰当,比例准确,要点鲜明,形象明了,就应该说是轮廓准确了。
第(3)(4)阶段称为表现明暗阶段。
主要掌握光线的在物体上形成明暗的规律。
高光、亮部、灰部、明暗交界线、反光、投影等五调子要表现准确。
那么注意整体是观察物象和处理画面明暗的一种方法,这个方法掌握得是否恰当直接影响作品的质量。
因此教师要重视引导学生学会正确观察物象的方法,整体观察是造型艺术的根本法则,它的实质是要多比较。
教师在教学中需要不断提示和强调,整体--局部--整体,要让学生养成自觉地进行
整体观察的习惯。
由表及里,由简到繁,循序渐进,这样就能很好的提高学习效率,增强学生的自信心,体会素描静物写生乐趣。
综上所述,课堂上如果教师巧妙导入,以趣激之,学生则乐在开头;创设情境,点缀趣味,学生则乐在其中;引导探索、由浅入深、由简到繁、循序渐进,学生则乐在其后。
善教者,能使学生脸上有笑,心中有乐。
课堂上生动活泼、高潮迭起、情趣盎然。
这不仅能提高学生的能力,而且能陶冶学生情操。
英国著名教育家斯宾塞说得好:要尽量使儿童在快乐中掌握知识,使求知成为愉快而非苦恼的事。
即使无人督促,也能自学不辍。
因此,让学生快乐地学,尤其必要。
参考书目:《中国美术史》、《论语》
、《教育学》、《名人趣事》等
第二篇:乐学乐读对研究问题的情境性分析:
(一)问题提出的背景:
1、理论背景:《语文课程标准》明确指出:学生生理、心理以及语言能力的发展具有阶段性特征,不同内容的教学也有各自的规律,应该根据不同学段学生的特点和不同的教学内容,采取合适的教学策略,促进学生语文素养的整体提高。
2、学生情景背景。
一年级学生处于幼儿园与小学的过渡期,学生在幼儿园主要以游戏为主,在游戏中学习,但是一进入小学,他们的学习活动转变为纯学习的方式进行。
尤其是语文学习,入学第一课碰到的就是抽象、枯燥、难懂的汉语拼音,对于
六、七岁的学生不仅难于理解,而且难于识记。
一部分学生在幼
儿班有拼音的基础,因此在教师整个拼音教学过程中处于枯燥的复习中。
被动、枯燥的学习过程,既不能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而且错过了学生语文学习兴趣最佳启蒙时期。
3、研究媒介背景。
如何让一年级学生既能乐于学习,又能在学习过程中体会到阅读的乐趣成为一年级教师所应该着重思考的问题。
如何才能做到“乐学·乐读·乐进”。
一方面是内容的选择,选择简单易懂的儿歌、童谣、古诗文等。
所谓“简单易懂”就是学生能读懂。
儿歌语言浅显形象具体,音韵和谐,读起来琅琅上口,使学生易于读懂,拥有成功的快乐;另一方面是形式的选择。
在开展儿歌诵读过程中采用多样化的评价方式、成果展现形式,从而让学生产生主动背诵的内在需要。
(二)相关研究综述:
近几年来,关于小学语文开展儿歌教学的策略研究层出不穷,如:xx文溪外国语小学的小学语文和绿色童谣(儿歌)整合的理念策略,他们从整合文本资源开发学生的智力,丰富学生的知识,提高学生的审美能力,净化校园语言环境研究。
温岭市城西街道马公小学的小学低年级语文儿歌教学策略研究,主要强调在教学中以儿歌的形式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但这些学校的研究大多是将优秀儿歌净化学生心灵,培养学生良好行为习惯,或者是仅仅以儿歌作为媒介来辅助教学,提高教学质量。
但是对激发低年级学生(尤其是一年级起始阶段)阅读兴趣,缺乏深入的研究。
二、对核心概念的操作定义
1、一年级儿歌诵读。
以本班学生为研究对象,在课堂教学中以教材儿歌为主,在课外以精选的儿歌读本为媒介来引导学生从儿歌诵读中体会到文字的力。
2、乐读、乐学、乐进。
通过指导学生诵读儿歌来激发学生对语文的兴趣,激起“读”的内在需要,从而逐步培养一年级学生对阅读及学习的兴趣。
三、研究指向与内容
(一)研究指向
随着新课程标准改革的深入,在小学语文教学中“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好奇心、求知欲和进取精神”成为教育教学的重中之重。
本课题的研究直接通过浅显易懂的儿歌来激发学生对语文学习及阅读的兴趣,这是符合学生一年级学生的认知特点及其兴趣取向的。
(二)研究内容
本课题的研究内容主要分为一下几方面:
1、随课教学。
一年级语文教材安排了大量的儿歌、韵文,尤其是拼音教学单元的儿歌
不仅与拼音学习内容紧密结合,而且富有很强的趣味性。
在教学过程中,可以通过儿歌学习加以引导,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2、导编儿歌。
一年级语文学习首先要面对的是抽象、枯燥的汉语拼音,如何才能更好
地掌握抽象的拼音字母,学会枯燥的音节拼读,则要求教师在拼音教学中引入丰富有趣的儿歌,从而做到让学生在“乐中学、学中乐”
3、诵读训练。
虽然一年级语文教材安排了大量的儿歌、韵文,但是教材里的这些儿歌
还远远不能满足学生的需求。
在研究过程中,班上学生准备人手一本儿歌,规定的时间里诵读一定的数量,并且在固定的时间开展各种阅读评价,激发学生的阅读兴趣。
本人旨在通过对一年级学生儿歌诵读的研究巩固学生的学后知识,激发学习兴趣,培养读课外阅读的激情。
四、研究过程与方法
(一)研究对象:一(1)班全体学生
(二)研究过程:
1、准备阶段(xx.9月——xx.10月)设计研究方案,确定研究对象,制定研究计划等研究前的各种准备工作。
收集有关的研究资料,进行探讨和对学生进行调查分析。
制定课题研究方案。
2、实施阶段(xx.11月——xx.5月)
(1)随堂教学研究(xx.10—xx.11月)在拼音、识字教学过程中教师利用教材中的儿歌来引导学生对于儿歌的兴趣。
(2)导编教学研究(xx.11月—xx.12月)在课堂教学过程中,教师根据相应的拼音、识字导编有趣的儿歌帮助拼音、识字的学习。
(3)诵读教学研究(xx.12月—xx.6月)在研究过程中,全班以《亲近母语·日有所诵》作为课外诵读教材,并且制定出科学合理的诵读计划,全班按照诵读计划进行诵读。
(4)一年级儿歌诵读实践研究的评价策略
儿歌诵读评价结果主要可以从“显性”和“隐性”两方面进行
3、总结阶段(xx.7月)成研究资料的整理、检测、数据的统计和写出研究报告。
考查研究报告和其它研究成果的质量。
(三)研究方法。
文献研究法、行动研究法、问卷调查法。
(四)可行性分析:
1、儿歌资源。
一年级课本里有许多儿歌,为随堂教学提供了有利条件;课外优秀的儿歌精选可以作为有利的诵读材料。
2、学生资源。
一年级学生对儿歌诵读有浓厚的兴趣。
3、研究人员背景。
本人任一年级的语文教师,富有童趣,对于儿歌有浓厚的兴趣,对于带领学生进行儿歌诵读有较好的条件。
(五)主要参考文献:
[1]王深根:毛建华:《新课程研究》,中国科学出版社,xx年4月[2]周晓霞.让声音“看”得见.小学语文教师,xx(9).[3]林文峰、舒镇:《小学阅读教学改革与创新》,中国环境科学出版社,xx年6月
[4]章志光:《小学教育心理学》,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xx年
第三篇:乐读乐学“乐读乐学,情感体验”阅读教学模式初探泉港区山腰中心小学
李溢兰
一、模式界说
1模式名称:“乐读乐学,情感体验”阅读教学模式
2模式结构:自读自悟,感知课文——读中交流,领悟课文——
指导背诵,感悟课文——自主发展,延续课文3模式背景:随着课程改革的推进,教育思想观念的转变,在语文教学中不仅要教授语文知识、技能,更要重视学生的情感体验。
这已成为广大语文教师的共识。
语文教学怎样有效引导学生情感体验,让语文课堂成为学生精神的乐园,成为学生舒展性灵的舞台,这是我们追求的理想教学境界。
4模式释要:
⑴读是整个阅读教学过程的主线。
多种形式的朗读激发学生读文兴趣,使学生体验到的情感不断加深,升华,达到读中感悟的效果。
⑵悟贯穿阅读教学过程始终。
语文教育重在对语言文字的感悟,重在对学生情感的熏陶,既要把准体验点的确定,即根据学生装的生活积累、情感积累,从课文的“三维目标”出发,确定情感体验点,又要遵循体验教学中情感体验手段“突出语文特点,多项综合运用”的运用原则。
从而培养学生自主学习的意识,也体现教师对学生学习的指导作用。
二、理论依据
“乐读乐学,情感体验”阅读教学模式,要注重认知结构中的“双基”感觉、知觉、思维、想象等,又要注重把目标指向学生的心灵,努力使语文教学能让学生心灵生长出另一翼——精神、思想、信念、意志。
其理论依据如下:
1、新课程以读代讲理论。
“朗读教学,要读思结合,读导结合,教给方法,要在读中理解,在读品悟,在读中体验情感,在读中掌握
技巧。
”(孙双金)。
阅读教学不应以教师的分析来代替学生的阅读实践,应引导学生饶有兴趣地读文,与文本进行不断地对话,从而理解课文主要内容,体会课文思想感情,积累、内化吸收课文的规范语言。
2、教学中体验、认知和情感交互原理。
《语文课程标准》指出:“语文教学应该重视语文的熏陶感染作用,注意教学内容的价值取向,同时也应尊重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的独特体验”。
在教学中,要创设真正意义的和学生个体知识、经验、情感密切联系的活动场景为基础,把学生在课外积累的内容和已有知识经验与文本内容整合起来,进行主动实践与体验,追求在体验中进行认知和感悟,实现情感态度和价值观的无痕转变。
三、操作流程
1、学生运用已有认知与生活体验,自主选择朗读方式,自主学习段落,初步感知课文。
2、教师先运用多种朗读形式,组织学生边读边交流,反馈自主学习的内容,并综合运用各种情感体验手段来学习交流重点段落、词句,从而突破难点,领悟课文。
3、指导学生背诵。
借助教师板书、简笔画、音乐情形境等手段渲染、诵读文中优美词、句或段篇,感悟文中语言美,内化语言。
4、教师引回全文,进一步体验和丰富课文的思想内容,升华情感,自主延伸,或对文章进行补白或对课文内涵多元解读,让学生发表自己的独特见解与看法,激活学生思维,拓展课文。
以上流程教师指导。
读中感悟,情感体验手段的有效运用,促进
认知与情感的有效整合。
四、操作方法
(一)自读自悟,感知课文
导读。
让学生明确学习目标,产生强烈的求知欲望。
方法。
可创设问题情境或出示“自读有招”指明探索的目标及方向,自主选择朗读方式读课文。
如《大自然的语言》一课,教学伊始,我通过谈话导入后,让学生选择自己喜欢的读书方式自由读诗歌,并通过巧妙的句式训练,借助课件,出示“自读有招”:1哪些大自然的语言你以前就懂了,请试着用“大自然用____,告诉我们____。
”的句式说给同桌听。
2哪些大自然的语言你还读不懂,就看一看课文插图,联系以前的生活经验,想一想或在纸上画一画,也可以问一误码同桌,试着把它读懂。
学生边读边批注,运用已有的认识与生活体验,把简单的小节自主学习了。
这们既培养学生装的自主学习意识,激发学生装的学习热情,也留给教师灵活处理教学策略的空间。
(二)读中交流,领悟课文
综合运用多种情感体验手段,抓重点词句段,引导学生用心读书,用心感悟,使学生情有所动,理有所悟。
还是教《大自然的语言》一课,设计以朗读品味体验手段为主,其它体验手段为辅,突破难点,领悟诗歌。
我让学生运用句式“大自然用____,告诉我们____。
”来学习哪些大自然的语言以前就读懂的小节,边交流边指导。
学生理解鱼鳞告诉鱼的年龄时,我借助实演示
情境,把市场上大鱼的鳞片带到教室给学生看,直观形象;理解年轮告诉树的岁数时,我借助简笔画再现情境;理解“三叶虫”化石,我借助课件,接着以朗读品味为主把理解深刻细腻的情感形之以外,用有声的语言表现出来,以点评读,男女生赛读,小组赛读,师生接力赛读等多种朗读形式,让学生在朗读中不断品味,使自己体验到的情感得以加深,从而在读中领悟诗歌。
又如全国阅读教学一等奖获得者王自文老师在教《大瀑布的葬礼》一文,是这样引导学生领悟课文:教师先运用生生推荐读、点评读,诵读“曾经”相关段落,扣“曾经”读“现在”段落(7自然段)。
师:现在的瀑布是什么样子的。
请大家用心地默读第七自然段课文,找出最让你难忘的词语,想一想你的眼前出现了怎样的画面。
学生纷纷说出各自想象的画面,接着读“现在”,想画面,谈感受。
(出示7自然段)读了这一段你的脑海中出现怎样的画面。
学生一下子表情变了,说出脑中出现的画面。
师导:大瀑布其实无能为力,无可奈何,其实它不想走,其实它想留。
然后师配乐范读(8自然段),学生马上感受到大瀑布的无奈,也跃跃欲试,读出心中的感受。
师追导:听了你们的朗读,我的眼前仿佛真的出现了奄奄一息的大瀑布,想想过去,看看现在这景象,真是天壤之别。
大瀑布它愿意离开我们吗。
你从哪里看出来的。
最后研读“葬礼”段落(9自然段),研究特别之处,揭示葬礼寓意。
师:巴西总统为什么如此兴师动众地为大瀑布举行葬礼。
书中没有明确的答案,同学们只有认真读书,用心感悟才能找到。
学生穿插朗读,多角度讨论理解了巴西总统用饱含深情的语调,讲述了塞特凯达斯大瀑布曾经给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