开国皇帝朱元璋不为人知的一段刻骨铭心的爱情

开国皇帝朱元璋不为人知的一段刻骨铭心的爱情

如对您有帮助,可购买打赏,谢谢

开国皇帝朱元璋不为人知的一段刻骨铭心的爱情

导语:说到大明开国皇帝朱元璋,人们立刻会想到他的至爱马皇后,元顺帝至正十二年(1352年),郭子兴将义女马氏许配给朱元璋为妻,从此二人演绎了

说到大明开国皇帝朱元璋,人们立刻会想到他的至爱马皇后,元顺帝至正十二年(1352年),郭子兴将义女马氏许配给朱元璋为妻,从此二人演绎了一段相爱一生的爱情。但是在朱元璋与马氏成婚之前,却还有着另外一段刻骨铭心的爱情不为世人所知。

元朝末年,官府腐败,民不聊生。至正十一年(1351年),全国各地纷纷爆发了农民大起义,以反抗元朝的残暴统治。江淮大地的贫农们也在安徽定远的郭子兴带领下起兵造反。他们的队伍头扎红巾,身着红衣,打着红旗,这就是历史上著名的“红巾军”。朱元璋也参加了这支队伍,并且凭借自己的胆识屡立战功,从皇觉寺的小和尚一跃成长为红巾军的高级将领。这年冬天元军三次袭击凤阳,朱元璋奉命突围,战争从冬天一直打到次年的夏天。在小溪山的一次战斗中,朱元璋奋勇血战,因为寡不敌众身受重伤,队伍也随之被打散了。

朱元璋孤身一人,血流不止,藏匿在一片树林中。地毯式的搜索随即开始,此时漫山遍野全是元军,想捉拿朱元璋回去领赏。

小溪山的山窝处有一个小山村,村里有一家大户,主人姓严。严主人有个女儿,年纪轻轻却知书达理,举止娴雅,是小溪山有名的美女子。这天傍晚时分,日头刚落,凉风习习,亭亭玉立的严小姐正坐在自家庭院门口,捏着绣花针边绣着鸳鸯戏水图边纳凉。猛然间,她看见一个头扎红巾身穿红衣的大汉。大汉浑身是血,将红衣渲染的愈发通红,他跛着腿,一瘸一拐艰难的挪到严小姐面前,请求指点一个藏身之处。严小姐定睛一看,此人身材魁梧、浓眉大眼,绝非凡人。遂

生活常识分享

草根皇帝朱元璋(一)

草根皇帝朱元璋(一) 2课时 ——从农民阶级蜕变成地主阶级 主讲人:王伟 “中国自三代以后,得国最正者唯汉与明。匹夫起事,无凭借威柄之嫌;为民除暴,无预窥神器之意。”汉明两朝的开国者——刘邦和朱元璋在性格及政治作为上也有极大地相似。他们都出生贫寒;都善于用人,这点尤其体现在战争中;都完成了从农民战争向农民战争的对立面转变;建国后,为巩固自身统治都采取了残酷的措施。 我们可以看出,朱元璋的性格有相当大的一部分是属于农民战争领袖的共同特性。但由于刘邦和朱元璋所处的时代不同,前者处于封建社会初期,即上升时期;而后者处于封建社会的晚期,专制主义中央集权有病态发展的趋势。所以朱元璋的性格也体现了时代的特征。 (一)朱元璋对刘邦的崇拜 明太祖好读史论史,尤其是《汉书》。《明实录·太祖实录》直接记载就多达8次,与臣下讨论汉史的有41次之多。而且,朱元璋读《汉书》的时间很长,从元至正二十一年一直到洪武末年,可谓活到老,学到老。从朱元璋对《汉书》的偏爱上,就可以看出他对刘邦的崇拜。 当至正十四年(1354年)朱元璋见到李善长时,问以定天下之策。李善长回答说:“秦乱,汉高起布衣,豁达大度,知人善任,不嗜杀人,五载成帝业。”刘邦由布衣成为皇帝的事实,对朱也是很大的鼓舞。既然刘邦能成为皇帝,自己有何不能!从此,刘的形象就时时呈现在朱的脑海中。 朱元璋在封大臣汪广洋、刘基时,把他们比作张良;封李善长时,把他比作萧何,“制词比作萧何,褒称甚至。”显然,朱元璋是以刘邦自居。 而朱元璋对刘邦的崇拜影响着他在建国前后的推行的政策和措施,影响着朱元璋的性格。 (二) 刘邦与朱元璋的相似性 在我国封建社会众多的农民起义首领中,最终取得胜利并建立了统一王朝的,只有刘邦和朱元璋。而他们在诸多方面有着惊人的相似性。 (1)出生贫寒 刘邦出生于秦朝泗水郡沛县(今江苏沛县)。巧合的是,朱元璋的祖籍也在沛县。刘邦的父母无名,于是就叫刘太公、刘媪。而刘邦自己的原名叫做刘季,即刘家的第三个儿子,实际上,也是没有名字。而朱元璋的父亲原名朱五四,朱元璋本名朱重八,是参加郭子兴的起义军之后才改名“朱元璋”,意为诛(朱)灭元朝的璋(璋,一种武器)。 在中国古代,姓名是人尊贵的象征。从刘邦和朱元璋及其家人的无名中,我

朱元璋的元明易代观及其天命论_杨永康

·70·南开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5年第5期 朱元璋的元明易代观及其天命论 杨永康 摘要:明朝建立之后,为了宣扬自己受命的正义性和合法性,朱元璋有意篡改了元明易代的历史,提出了元亡于盗贼,自己取天下于群雄的观点。他指责红巾军为盗贼,与红巾军划清界限,避免背负以下 犯上、以臣逆君的道义包袱,突出自己受命之正。在此基础上,朱元璋进一步提出“天不与首乱者”的天 命思想和“天道报施”的历史观,试图从理论上解决自己受命之正的问题,推动了儒家天命论的发展。 关键词:朱元璋;元明易代观;武王非圣人;天命论 中国古代新旧王朝交替之际,新的统治者总是想方设法证明自己受命于天,用来笼络人心。明王朝建立之后,朱元璋也面临着同样的问题。如何看待元明易代的历史,如何解释天命,如何宣扬自己受命之正,朱元璋提出了一套系统的看法,在一定程度上解决了传统儒家天命历史观中所存在的内在矛盾,推动了中国古代儒家天命论的发展。 一、传统儒家天命论的内在矛盾 天命论是中国古代政治伦理基本范畴之一,它规定着皇权的正义性和合法性,历来深受重视。以殷为鉴,西周的统治者很早就形成了“天命靡常”,“皇天无亲,唯德是辅”,“天视自我民视,天听自我民听”的天命思想。随着孟子“民为贵,社稷次之,君为轻”民本思想的出现,“汤武受命”逐渐成为儒家天命论的重要命题之一,“汤武革命”也成为天命转移、改朝换代的理想模式。与此同时,儒家天命论中还有另一种力量发挥着更重要的影响,即以纲常伦理为核心的价值观。“天不变道亦不变”,君臣、父子、夫妻伦理关系的永恒性构成了儒家天命论的核心价值观。“君为天”的纲常观念与“民为贵”的民本思想共同构筑了儒家天命论的价值基础。通常情况下,这两种价值观相辅相成,并行不悖。“民为贵”的价值观依靠“家天下”的皇权政治模式来实现,皇权政治的正义性和合法性也需要“民为贵”的价值观来装点。 然而,这种君民二元的价值体系本身也隐含着理论危机。汉景帝时,黄生与辕固生关于“汤武革命”的一场争论,揭示出改朝换代之际儒家天命历史观所面临的尴尬与困境: 清河王太傅辕固生者,齐人也。以治《诗》,孝景时为博士。与黄生争论景帝前。黄生曰:“汤武非受命,乃弑也。”辕固生曰:“不然。夫桀纣虐乱,天下之心皆归汤武,汤武与 天下之心而诛桀纣,桀纣之民不为之使而归汤武,汤武不得已而立,非受命为何?”黄生 收稿日期:2015-02-18 作者简介:杨永康,山西大学历史文化学院(山西太原030006)副教授,博士,主要从事史学理论及史学史研究。

朱元璋皇帝的传说故事

朱元璋皇帝的传说故事 作为一个王朝的开创者,朱元璋的故事在坊间流传甚广,他身上笼罩着重重传奇的迷雾。那你知道朱元璋皇帝的传说故事有哪些吗?下面是给大家分享的朱元璋皇帝的传说故事,欢迎大家阅读。 朱元璋皇帝的传说故事:朱元璋出生的传说一本叫做《天潢玉牒》的书是这样讲的:在朱元璋还没出生时,有一天,朱元璋的母亲陈氏在麦场坐着,这时候从西北方向来了一个道士,长着长胡子,头戴簪冠,身穿红服,手拿象简。道士坐在麦场中,用象简在手中拨弄白丸。陈氏好奇地问道:“这是什么东西?”道人回答说:“这是大丹。你若要,给你一粒。”陈氏用手接过大丹,一不留神,竟然情不自禁地把它吞了下去。她吞下大丹后,那个道士却忽然不见了。不久,陈氏就生了一个男孩,就是朱元璋。传说朱元璋出生的时候,自东南飘来一股白气,贯穿房屋,奇特的香味弥漫在整个屋子里,历经一夜都没有散去。 另一本叫做《龙兴慈记》的书上说:朱元璋诞生时,本来位于路西的二郎神庙竟然搬了家,搬到路东数十步之外靠近河边的地方。于是,他母亲就抱了新生儿到河中洗澡。这时,水中忽然漂来了一方红罗,他母亲就拿这方红罗做了婴儿的襁褓。后来,那漂来红罗的地方就被叫做“红罗障”。这本书上还附会说:朱元璋诞生时,屋上红光烛天,於皇寺(后改称皇觉寺)僧人远远地望见了,都惊疑是发生了火

灾。第二天早晨一打听,才知道是有一个孩子出生了。 很明显,《天潢玉牒》所说的近于荒诞;;因为中国自古以来就有大圣人是因神奇受孕而生的说法。《春秋公羊传》里说:“圣人皆无父,感天而应。”但是,以今天的理性视角来看,这种种传说和附会都是经不起推敲的。《龙兴慈记》里所说的使人想到朱元璋可能是出生在靠近河边的二郎庙,出生后只能在河水中洗浴。他父母没有布给婴儿做衣裳,只能捡一块恰巧从河里漂过来的红布裹在身上。至于朱元璋出生时是不是“白气贯室”、“红光烛天”,都已无从考证。再者,《龙兴慈记》这本书的出版时间已经距离朱元璋出生的天历元年(1328年)有二百二十三年之久了,故事辗转相传,必定离事实越来越显然,为了标榜自己是“君权神授”,增强自己统治的合法性,朝廷肯定是乐于传播这些神化朱元璋的传说的,就是在官方编的权威史书《明太祖实录》中,也记载有朱母神奇受孕、朱元璋出生时满室红光等异闻。现存的《明太祖实录》曾经经过两次重修,其可靠程度也一直令人怀疑。借天道神圣来吓唬百姓,加强权威,正是历代统治者常用的手法,清朝官修的《明史》也记载了一些这样的故事,但是它也只是因循旧说而已。 朱元璋皇帝的传说故事:朱元璋智请刘伯温出山朱元璋当上了起义军的主帅以后,兵多将广,急需找个军师。他听说浙江青田有个刘伯温,此人上知天文,下知地理,兵书读得滚瓜烂熟,就几次派人去请他出山。可刘伯温这人有个脾气,凡未经自己看准的事,任你怎么说,他是绝对不干的。所以,对朱元璋的几次盛情邀请,他都谢绝了。

明朝皇帝朱元璋寻根简史

朱元璋为何寻根到句容 在句容盛传一首民谣:“句容蛮,句容蛮,提到句容就胆寒,小小的神仙张邋遢,大大的状元李春芳,阴间皇帝朱洪武,阳间皇帝张祠山。”民谣提及的“朱洪武”即为朱元璋,该市文化部门根据长期民间和历史调查认为,朱元璋的祖籍就在句容。为了证实此事,日前记者来到句容调查走访。 句容有个朱家巷 元、明、清时,句容通德乡朱家巷,是句容市华阳镇戴家边村附近的小自然村,据说这里就是朱元璋的祖籍所在地。 《二十五史》和吴晗的《朱元璋传》上都认为朱元璋的祖籍在句容,南京阅江楼关于明代帝王介绍,也说朱元璋的祖籍在句容。 有历史记载:元至正十六年(1356年),朱元璋率师驻兵太平,“为念先考君曾世为朱巷人,家族俱存,平日每有乡土之念,即访求故乡宗族之所”,于是调兵取句容。1356年朱元璋攻克应天府(南京),句容朱家巷父兄昆弟40余人奔至应天,朱元璋才第一次与故乡朱氏族人叙长幼之礼,行亲睦之道。 1363年,朱元璋遵从旧典,到句容朱家巷“袛谒先垄,焚香告祭”,并立石句容,名《朱氏世德之碑》。在其自撰的碑文中,朱元璋称“本宗朱氏出自金陵之句容,地名朱巷,在通德乡。”根据碑文记载,朱元璋五世祖朱仲八、高祖朱百六、曾祖朱四九3代,生死都在句容,他们的墓也都在朱家巷。

一位多年研究明清历史的吴姓作家告诉记者,元初,朱元璋的祖父朱初一被列为淘金户,“金非土产,市于他方”,由于赔纳不起,索性丢弃了房屋田产,元至元26年(1289年)带着12岁的大儿子朱五一和8岁的小儿子朱五四(朱元璋的父亲),迁到了泗州盱眙垦荒,置田置产。 朱元璋句容寻祖坟 因为朱元璋的祖籍在句容,曾祖父以上几代均安葬在句容朱家巷,所以在他的祖籍地石狮镇流传了许多关于他的传说。石狮的周贤老人向记者介绍,朱元璋母亲活着的时候,就常对朱元璋说:“咱们家的祖籍在句容朱家巷。”等他做皇帝后,就带着大臣来句容朱家巷寻找祖坟。他们走到一个山岗上,只见一座坟又高又大,便行参拜之礼,随从当即就在山岗上立了座石碑,上刻“皇墓岗”,时间长了,人们把这个地方喊白了,就变成了“王墓岗”。到现在为止,句容还有王墓岗的地名。 事实上,明洪武17年(1384年),朱元璋下令在盱眙杨家墩营建明祖陵,以祭德祖、懿祖,而句容碑墓俱停。明洪武初年以前,句容因是朱元璋祖乡所在而颇受重视,但自从明祖陵建成后,句容便开始遭到冷落。 事隔约150年后,明嘉靖年间,句容作为明太祖祖籍一事被再次提起,受到重视。记者翻阅了清乾隆《句容县志》,发现明嘉靖11年(1532年),时任江西巡抚都御史的句容人王袆上书嘉靖皇帝,说句容乃皇上祖籍,其事载于圣祖碑文中,希望能得到加封。于是嘉靖皇帝便命南京礼部侍郎崔铣、巡抚都御史夏邦谟、巡按御史刘良卿、提学御史冯天御

高三作文(书信)给明太祖朱元璋的一封信

给明太祖朱元璋的一封信 这是给大明太祖开天行道肇纪立极大圣至神仁文义武俊德成功高皇帝朱元璋的一封信,您是我最崇拜的一位皇帝您自幼生长在元朝顺帝的残暴统治下被贪官污吏所欺负最后还导致你的父母死亡,哥哥当了倒插门女婿我行在您当时幼小的心灵中留下了很大的阴影,也就此埋下了复仇的种子,您为了生计当了和尚但您心中有大志向不甘心聊此一生,由于天在和人祸您没办法只能去讨饭,但也正是这次旅行您踏遍了淮西之地丰富了您的视野,为以后反元大业做了重要铺垫 随着暴元的苛捐杂税和滥用民力使得人们终于揭竿而起,走上了血腥的反元之路。以韩三彤和刘福通为代表的起义军最厉害,随着义旗的壮大您经过不断地深思熟虑后终于投到了郭子兴的旗下开始了您的霸业,然而郭子兴此人乃心胸狭隘的人容不得别人他强,你被迫带领自己的一些亲信士兵到了您的老家濠州城,并攻克濠州拥有了自己的根据地,并且接连攻克一些其他富庶城市,剿平了许多的豪强和山寨土匪,并且您利用你的仁爱之心感动了他们使得他们真心归附于您的帐下成为了您的子弟兵,为您攻城掳地平添了双翼,然而这还不是最重要的,你最重要的是您知人善任,仁爱之心,和伟大的心胸,并且在您的主张之下,任用了徐达,常遇春,汤和,邓愈,冯胜,冯国用等不世出之名

将一路披荆斩棘,接连攻克许多城池,且秋毫无犯,大得民心,而且在你的天才指挥下攻克当时元朝重兵把守的集庆路,后来您改集庆路为应天(今南京)引来许多文人志士来投靠,势力逐渐壮大,并且以刘基为最,被称为活神仙,为一统天下做出了不可磨灭的贡献,由于您的壮大引来了陈友谅,张士诚当世枭雄的忌惮,且二人合力攻打当时还叫弱小的您,然而您利用您的军事天赋瓦解了陈张联军,后来陈友谅篡位杀了徐寿辉,当了皇帝,改国号“汉”,然而陈友谅的篡权行为深为部下所痛恨,而且他先后兴兵八十万,战船千余艘,来攻打您,使的众叛亲离,最后在番阳湖与您决战,被您打败,此后您占领陈友谅的地盘实力大振并且消灭了你的第二大对手张士诚后,建都应天,国号大明,年号洪武开创了长达两百七十六年的大明王朝。并在洪武元年八月攻克元大都,将元顺帝赶回漠北,成功的推翻了元朝的统治在您一统天下后,您开始将那些居功自傲的开国功臣诛杀使得人人自危,后来您建立了厂卫制度,建立了锦衣卫又通过锦衣卫监视朝中的大臣,最后由于胡惟庸案,蓝玉案,郭桓案和空印案您诛杀了几万人,将开国功臣几乎诛杀殆尽。还有您废除了长达两千余年的“丞相”制度权分六部,做出了不可磨灭的历史贡献。 总结你的一生,您是所有皇帝中唯一一个“布衣天子”历经血雨腥风终于一统天下,开创千秋帝业,为后世顶礼膜拜,敬仰

明代皇帝名字和五行

明代皇帝名字和五行 明代皇帝世系 姓名庙号谥号年号陵墓 朱元璋太祖高皇帝洪武(1368年——1398年)孝陵 朱允炆惠宗让皇帝建文(1399年——1402年)待考(东宫朱标之长子) 朱棣成祖文皇帝永乐(1403年——1424年)长陵(成祖开始,帝位由燕王这一系世袭)朱高炽仁宗昭皇帝洪熙(1424年——1425年)献陵 朱瞻基宣宗章皇帝宣德(1426年——1435年)景陵 朱祁镇英宗睿皇帝正统(1436年——1449年)、天顺(1457年——1464年)裕陵 朱祁钰代宗景皇帝景泰(1450年——1457年)景泰陵 朱见深宪宗纯皇帝成化(1465年——1487年)茂陵 朱佑樘孝宗敬皇帝弘治(1488年——1505年)泰陵 朱厚照武宗毅皇帝正德(1506年——1521年)康陵 朱厚熜世宗肃皇帝嘉靖(1522年——1566年)永陵 朱载垕穆宗庄皇帝隆庆(1567年——1572年)昭陵 朱翊钧神宗显皇帝万历(1573年——1620年)定陵 朱常洛光宗贞皇帝泰昌(1620年——1621年)庆陵 朱由校熹宗悊皇帝天启(1621年——1627年)德陵 朱由检思宗烈皇帝崇祯(1628年——1644年)思陵 朱由崧安宗简皇帝弘光(1644年——1645年)待考 朱聿键绍宗襄皇帝隆武(1645年——1646年)隆武陵 朱聿鐭文宗节皇帝绍武(1646年——1646年)绍武陵 朱由榔昭宗匡皇帝永历(1646年——1662年)永历陵 朱元璋之后的每一位皇帝,名字中都含有五行中的金木水火土之一。 关于姓名中出现五行(金木水火土)的原因: 为了明确支派和各支派的辈份。朱元璋以每一个儿子为一支派,每一支派定了二十个字作为名字中第二个字的用字,再按木生火、火生土、土生金、金生水、水生木的五行相生的规律,作为名字中第三个字的用字。 《明史·卷一百表第一诸王世表一》里对为什么这么做及各支派用字都有比较清楚的表述:明太祖建藩,子孙世系预锡嘉名,以示传世久远.当神宗中叶,仅及祖训之半,而不亿之丽,宗禄亏乏,议者遂有减岁禄,限宫媵,且限支子之请.由是支属承祧者,亲王无旁推之恩;从继世者,郡封绝再袭之例;以及名婚不时有明禁,本折互支无常期.启、祯时,军饷告绌,大农蒿目,安能顾赡藩维.亲王或可自存,郡王以至中尉空乏尤甚.一旦盗起,无力御侮,徒手就戮,宗社为墟,惜哉! 考之史册,汉诸王表与王子侯离而不属,世次难明.唐宗族蕃大,源远流长,然诸王以不出合,不分房,子孙皆阙而不著.宋史於太祖、太宗、魏王廷美之裔,迄临安沦没,悉载谱牒,而贤愚并列,漫无裁割.兹表明代亲王至郡王而止,以从史、汉诸王及王子侯之例.又彷唐宗分房法,系各府郡王於亲王之下,如小宗之从大宗.其余不得封者,概不载. 洪武中,太祖以子孙蕃,命名虑有重复,乃於东宫、亲王世系,各拟二十字,字为一世.子孙初生,宗人府依世次立双名,以上一字为据,其下一字则取五行偏旁者,以火、土、金、水、木为序,惟靖江王不拘. 东宫拟名曰:允文遵祖训,钦武大君胜,顺道宜逢吉,师良善用晟.秦府曰:尚志公诚秉,惟怀敬谊存,辅嗣资廉直,匡时永信敦.

第76集明太祖朱元璋

元朝末年,地主豪强大肆兼并土地,加以官吏贪污,天灾瘟疫,上百万人沦为流民,,到处哀鸿遍野,尸骸枕藉,元朝社会已经到了崩溃的边缘。元顺帝至正十一年(1351)五月,走投无路的流民,头包红布,扛起锄头、竹竿、长枪、板斧,杀向腐朽残暴的元朝政府。这就是中国历史上著名的红巾军起义。红旗漫卷,吼声动地,千万条红巾变成愤怒的烈火,在中原大地熊熊燃烧,成燎原之势。在这些呐喊的人群中谁将脱颖而出,谁将成为旧时代的终结者和一个新王朝的创建者呢。 这就是安徽省凤阳县太平乡,今天,一户村民家里为孩子过满月,四邻乡亲们都要过来喝喜酒。喜宴上的凤阳花鼓是不可或缺的,没有人统计过,千百年来这里有多少个孩子降生。但显然有一个人的出生会被经常提起,特别是在为孩子过满月的喜宴上。 距今六百多年前的公元1328年九月,在太平乡一个叫孤庄村的村子里,传说一个农妇做了一个梦,她梦见一位道人让自己吃了一粒闪闪发亮的药丸,此日早晨,农妇嘴里依然源源不断的飘出缕缕奇香。当天农妇产下一个男婴,这个婴儿就是朱元璋。跟中国历代许多帝王的奇幻出身一样,朱元璋的降生充满吉祥的意味,他的到来,似乎要给这片苦难的土地以无限希望。然而,多年以后,这里却唱出这样一段传遍全国的花鼓戏: 说凤阳,道凤阳,凤阳本是好地方,自从出了朱元璋,十年倒有九年荒。 似乎真的印证了花鼓戏中所唱的十年九荒,朱元璋从出生开始就不断饱尝人世间的种种苦难,朱元璋一家原本是为官府服役的淘金户,后来成为给地主种地的佃农,生活贫困,遇到荒年,常以野菜为食,然而这样的日子也难以为继。就在朱元璋17岁的那一年,一场巨大的灾难突然降临。 公元1344年,淮河流域遭遇百年未遇的旱灾,大地裂缝,庄稼几乎颗粒无收,祸不单行,蝗灾和瘟疫接踵而来。朱元璋祖祖辈辈生活的太平乡,一天死掉几十个人。家家死人,天天死人。厄运同样落到朱元璋一家头上。半个月内,朱元璋的父亲、大哥、侄子和母亲先后死掉。没有寿衣,没有棺材,朱元璋和他的二哥,只好用草席裹了亲人的尸体,亲人死无葬身之地,兄弟俩央求地主,被断然回绝,幸而有好心人可怜兄弟俩,最终给了块地方,死去的亲人这得以安眠。 陈梧桐:经过了八十几年的统治,元朝的社会已经是不行了,已经到了崩溃的边缘,水利年久失修,灾荒不断地发生,广大老百姓就是饿死一大片,那么他这个家庭就是当时最底层农民的一个缩影,走投无路了。 朱元璋无路可走,进皇觉寺做了和尚,说是和尚,其实就是混口饭吃,朱元璋每天扫地,上香,打钟,击鼓,煮饭,洗衣,然而,但打杂的日子也不长久。皇觉寺本来靠租米过日子,可这一年灾情太大收不到租,寺院也闹起了饥荒,僧人也被迫要出去化缘。这时,朱元璋进入寺院才五十余天。这样,一个木鱼,一个瓦钵,朱元璋离开了皇觉寺。 朱元璋捡年岁收成相对比较好的地方去,他先往南到了合肥,转向西,来到固始、光州、息州、罗山、信阳,再北转到汝州、陈州,东返,由鹿邑、亳州到颖州。朱元璋跋山涉水,走村串户,对着大户人家敲木鱼,吃人家施舍的残羹剩饭,受尽人生苦难。 毛佩琦:这样一个草野之民,这样一种社会经历,对于朱元璋的性格的形成有非常深刻的影响,因此,他知道老百姓需要什么,他知道老百姓要吃饭,要有社会秩序。 经过三年的颠沛流离,朱元璋不仅饱尝而来人生的辛苦,也开阔了眼界,这位二十岁的青年站在了人生的十字路口。此时的社会处于一种无序的状态,几年后,红巾起义爆发,熊熊烈火迅速烧遍了大江南北,包括朱元璋的家乡。朱元璋回到皇觉寺,他呆在寺里,天天听着外面的风声,却不知自己何去何从。一天,有人从濠州给他捎来一封信,劝他参加红巾军。

朱元璋:中国历史上最糟糕的皇帝

朱元璋:中国历史上最糟糕的皇帝王亚南说,中国的二十四史,可谓贪污史,此言不虚。老百姓对贪官污吏充斥着仇恨,只要谁反贪官,谁的人气就特旺。所以,今天,仍有不少人推崇朱元璋式反腐。如果我说朱元璋是中国历史上最糟糕的皇帝,很多人可能不相信,甚至会有人打抱不平,因为朱元璋至少看起来是对腐败痛下杀手的。的确,鲜有人把朱元璋看成糟糕的皇帝,更不要说最糟糕的皇帝。要说最糟糕的皇帝(或君王),也该在桀、纣、秦二世、隋炀帝及朱元璋那些不肖子孙皇帝中遴选,何至于轮到朱元璋? 的确,在中国历史上,朱元璋是对腐败表现得最为痛恨的皇帝。之所以说是表现,是因为我们无法窥知其内心,而只能通过其反腐手段来猜测。朱元璋的反腐手段极其严酷和残忍,用流行的话说,可谓“零容忍”。贪污60两白银,就要枭首示众。甚至,剥掉贪官的人皮,在人皮内填装草料,以警示现任官员。不可否认,明朝的反腐手段是最为严厉的,但是,明朝却是最为腐败的王朝。这是对朱元璋的莫大嘲讽。同时,这也意味着,即便对非法、丑恶现象零容忍,但如果方法不当,也无法使其消失,甚至还会使其蔓延、扩大,千里之堤亦不免毁于蚁穴。 为何至此?因为朱元璋带头破坏了中国本来就极其稀薄的法治因素,致使明王朝的反腐是用一种只听令于具体权威(如皇帝)而不受法律约束的权力去反对另一种不受法律约束的权力,这种反腐手段是彻底的人治。它必然导致这样的政治格局:反腐者最有权力;进而,反腐

者最腐败,比其他腐败者还腐败,并形成恶性循环,从而导致腐败不可遏制,社会动乱、崩溃。 归结起来,朱元璋有几大不可饶恕之罪状。 第一,开创特务政治。从朱元璋开始,特务活动机构化、制度化,形成特务政治,从而导致中国政治和社会的特务化、黑社会化和恐怖主义化。 在明朝之前,中国政治中就有特务行为。例如,被视为明君贤主的唐太宗就用特务来监视下属的举动,但唐太宗的这种做法是隐蔽的、零星的。更重要的是,它是非机构化、非制度化的。但是,朱元璋将特务活动制度化、机构化、公开化了,利用东厂、西厂、锦衣卫、内行厂之类的特务机构来反腐,甚至处理政务,介入经济活动,对社会进行全面布控和渗透。 特务政治有几个特点。首先,一般地看,特务政治最重要的特点不是它具有暴力性(军队、警察的行为也有暴力性),而是其暴力不受国家常规法律的制约。其次,特务政治的运作没有稳定性和持续性。并不是说特务机构干的都是坏事,特务机构也会选择性地杀一些贪官,做一些好事,但由于其权力不受法律约束,导致其运作没有稳定性和持续性,进而导致滥用权力和腐败。其三,因为特务机构不受法律制约,导致其行为没有边界,进而不可预期。当然,这种不可预期也不是说特务政治完全没有内部的程序,而是说它不遵循国家常规法律所颁行的程序,从而导致其行为没有边界,人们不知道它何时何地以何种方式对哪些人采取暴力措施,进而不可预期,这种不可预期又造成

历史趣谈:明朝开国帝王朱元璋和杨宪之间是什么关系

如对您有帮助,可购买打赏,谢谢明朝开国帝王朱元璋和杨宪之间是什么关系 导语:朱元璋生于1328年,又名朱重八,是中国古代著名的政治家和军事家,也是著名的皇帝高太祖,明朝时期开国帝王。杨宪生于1321年是明朝时期的一 朱元璋生于1328年,又名朱重八,是中国古代著名的政治家和军事家,也是著名的皇帝高太祖,明朝时期开国帝王。杨宪生于1321年是明朝时期的一位臣子,最终因为李善长的弹劾被朱元璋所杀。那么朱元璋杨宪是什么关系呢? 公元1356年朱元璋攻陷建康,杨宪投奔了他,后来杨宪就作为朱元璋的一个情报人员了。大家都知道朱元璋是非常多疑的,所以杨宪在朱元璋内心的地位是非常高的。刘基曾经评价过杨宪,说他有做宰相的能力但是却没有做宰相的度量。杨宪作为一名情报人员秉持的原则一向都是,宁可错杀三千不能漏网一人,这在现代看来是非常不人道的,可见他的心胸确实狭窄。当然杨宪的存在也为朱元璋解决了很多的麻烦,在攻打陈友谅的时候,很多政要的情报都是杨宪提供的,这些情报对于打败陈友谅有着至关重要的作用。后来朱元璋对自己的亲戚不放心,派杨宪去追查报告情况。杨宪并不因为那个人与朱元璋有亲戚关系而有所隐瞒,最终朱元璋下定决心杀了那个亲戚。 就这样朱元璋更加信任杨宪,让他进了中书省,但是杨宪这个时候已经和以前不一样了,她开始无端评论,为了排除异己在朱元璋面前说臣子的坏话,那时候他非常讨厌李善长,多次在皇帝面前说这个人不可用,最终朱元璋察觉了他的意图。最终李善长弹劾杨宪,杨宪被朱元璋杀死。 朱元璋凭借着杨宪成就了自己登上帝位,但是最终他也认清了这位臣子,最终杀了他,所以说知人善任还是很重要的。 生活常识分享

关于皇帝朱元璋的野史趣闻

关于皇帝朱元璋的野史趣闻 导读:我根据大家的需要整理了一份关于《关于皇帝朱元璋的野史趣闻》的内容,具体内容:朱元璋也就是太祖高皇帝,是大明王朝的开国帝王,那么关于朱元璋的野史有哪些?下面是我为你收集整理的朱元璋的野史,希望对你有帮助!朱元璋的野史朱元璋野史中有一个比较著名... 朱元璋也就是太祖高皇帝,是大明王朝的开国帝王,那么关于朱元璋的野史有哪些?下面是我为你收集整理的朱元璋的野史,希望对你有帮助! 朱元璋的野史 朱元璋野史中有一个比较著名的故事说的是他和常遇春之间的事情。朱元璋有个大臣叫做常遇春,常遇春结婚多年,妻子却没有生下一男半女,朱元璋非常的同情常遇春没有子嗣,于是从自己的宫中挑出了两个面容姣好的宫女赏赐给了常遇春,常遇春十分感谢朱元璋,于是将两个宫女都带回了家,但是常遇春的原配夫人却非常的彪悍,对朱元璋赏赐的这两个宫女严加看管,生怕这两个宫女和常遇春走近了,常遇春也是个怕内的主,自己也不敢多看两个宫女一眼。 一次常遇春的夫人出门,这两个宫女终于找到机会接近常遇春,一个宫女给常遇春洗脸的时候,常遇春看到这个宫女的手,于是就说了一声:"你的手好白。"这么无意的一句赞美也不知道怎么就传到了常遇春的原配耳朵里,第二天常遇春就收到一个礼物,拆开一看发现竟然是那宫女的手。后来这事情被朱元璋知道了,于是他就派人杀掉了常遇春的夫人,并且将她剁成肉,做成菜给不知情的常遇春吃下,常遇春最后才晓得那是自己夫

人的肉,后怕的他便得了癫痫的毛病,从这件事就可以看出朱元璋有多暴力。 朱元璋与沈万三的故事 朱元璋是明朝的开国皇帝,沈万三是元末时期的商人,在历史记载中,朱元璋与沈万三唯一的联系就是明太祖朱元璋因为嫉妒沈万三的财富,一举将其全家流放到了云南。但是朱元璋与沈万三的关系,真的只是这样的吗? 朱元璋将沈万三流放的这个消息,最早的记载是在《明史》里面,但是这并不一定就是正确的。因为朱元璋建立明朝登基为帝的时间是在1368年,而根据莫旦的《吴江志》改编的《吴江县志》中则显示,早在1356年张士诚占据吴会的时候,沈万三就已经死了,如果是这么算下来的话,朱元璋成为皇帝的时候,沈万三就已经死了至少十二年了,所以沈万三被朱元璋流放这种说法,显然是不成立的,两个人应该是从未见过面才对。关于朱元璋与沈万三的关系还有一个传说。就是朱元璋曾经逼迫沈万三出资建立南京城,最后因为沈万三要替皇帝犒赏三军惹怒皇帝。按照这种说法,沈万三最少也要在南京住上一段时间,但是在他的亲侄子沈汉杰的墓中,这个结论被推翻了,因为上面很明确的表示,沈万三从来没有在南京住过。 这也让人不由得怀疑,朱元璋真的让沈万三修建过南京城吗?沈万三真的提出过要犒劳三军吗?真实的历史到底是怎么样的,如今已经没有准确的定论,换句话来说,朱元璋与沈万三到底有没有见过面,现在都是一个未知数。

朱元璋

第六讲朱元璋 (一)朱元璋的生平 明太祖朱元璋(1328年-1398年),字国瑞,原名朱重八,后取名朱兴宗,后改现名元璋,汉族,大明王朝开国皇帝,也是继汉高帝刘邦以来第二位平民出身并且统一全国的君主。1368年至1398年在位,年号洪武,谥号开天行道肇纪立极大圣至神仁文义武俊德成功高皇帝,葬于明孝陵。 朱元璋幼时曾为地主放牛。至正四年(1344年)淮北大旱,朱元璋的父、母、兄先后去世,不得已而入皇觉寺当行童。入寺不到二个月,因荒年寺租难收,寺主封仓遣散众僧,朱元璋只得离乡为游方僧。少时穷苦,一度入皇觉寺当和尚。25岁时参加郭子兴领导的红巾军反抗蒙元暴政,郭死后统率郭部。接着以战功连续升迁,至正十六年(1356年)诸将奉朱元璋为吴国公。至正二十四年(1364年)即吴王位。至正二十八年正月初四(1368年1月23日),太祖高皇帝在应天称帝,建国号明,年号洪武。以应天为“南京”,开封为“北京”。同年七月,大将徐达攻克大都,元朝覆亡。洪武元年(1368年),在基本击破各路农民起义军和扫平元的残余势力后,于南京称帝,国号大明,年号洪武。 (二)朱元璋的治国之策 功绩 为了巩固明王朝的统治,朱元璋在明王朝建立后,从政治、经济、军

事等许多方面做了一系列的整顿和改革,进一步强化了中央集权制度。 在政治上,朱元璋空前加强中央集权,洪武九年(公元1376年),废除了元代行省制度,在全国设置了13个承宣布政使司,设布政使司,都指挥使司(锦衣卫),提刑按审使司分管行政、军事和司法。这三个部门合称“三司”,统属中央省辖;洪武十三年(公元1380年)借胡惟庸谋反案,对中央机构进一步改革,革除中书省和废除丞相一职,由六部分理政务,听命于皇帝,在政治上增强中央集权。同时朱元璋分封诸皇子为王,使其“屏藩皇室”。朱元璋实行分封制度的目的,一是在于加强对北方蒙古的防御,一是为了防止朝中奸臣篡夺皇位。朱元璋规定诸王可以“移文取奸臣,举兵清君侧”。同时为防止诸王跋扈难制,朱元璋又允许后世皇帝在必要时可以下令“削藩”。从而为后来的皇位之争埋下了祸根。 在吏治上,朱元璋大力整顿吏治,制定严刑峻法,对贪官污吏的惩治采取了空前绝后的严酷手段。《大明律》规定凡是发现有贪赃害民的官吏,百姓可以直接擒拿送至京师。若是有敢阻挡者,即行灭家灭族。凡是监守自盗仓库钱粮等物者,若赃至六十两银子以上者,一律斩首示众,并处以剥皮之刑。他把府、州、县衙门左面的土地庙作为剥人皮的场所,称为皮场庙。又在官府公座的两侧各悬挂一个塞满草的人皮袋,使办公的官员随时提心吊胆,不敢再犯法。他还采用挑断脚筋、剁手指、砍脚、断手、钩肠等酷刑。洪武十五年(1382年)朱元璋为

明朝皇帝朱元璋是属什么的

明朝皇帝朱元璋是属什么的 朱元璋是属龙的,从小家里穷还是个放牛娃,当时元朝气数已尽,各地起义不断,民 生艰难。朱元璋所在的村子还流传瘟疫,家里父母都死了。朱元璋生活不下去,就去寺庙 当和尚。可是没做几天寺庙解散了,他开始四处流浪乞讨度日。这一流浪就是三年,他过 着饥不饱腹的日子,可以说受尽凌辱。三年的乞丐生涯结束后,他又回到了当初那个寺庙。 这个时候民间存在一个叫白莲教的,宣传明王要出世了,其实他们说的这个明王根本 指的不是朱元璋。明教有个叫张无忌的,能文能武所向披靡,他是众人心中的明王。他在 这场明教振兴的路途上扮演着重要角色,作出巨大贡献。当天下民心初定之时,他有退隐 之心,更不愿意当明王。 那么明王该由谁担当呢?当时朱元璋勤勤恳恳打仗,所得财物都是与士兵分享,颇得 军心。他带领的军队所到之处绝不骚扰当地百姓,民心也得尽了。再考虑到他品行不错, 再加农民出生,应该不会亏待百姓,所以就把这个机会留给了朱元璋。以上只是流传的一 种说法,史书并不是这样记载的,但是他农民出生并无特别之处,也不像刘邦这么狠,若 背后没有一股势力推动的话,是很难成为天下之主的,难不成跟朱元璋属什么有关? 朱元璋本名朱重八。这个名字其实是一个生日日期。朱元璋出生在元朝末年,当时的 统治尤为残暴,汉族百姓们连最基本的一口饭都是很难吃的上的,再加上年年闹天灾,百 姓们被饿死的随处可见。朱重八的家境也并非大户人家,他出生平民,再加上他家祖辈都 在躲税,全家人到处奔波,朱重八的家里还有几个哥哥姐姐,他是家里的老幺,但是也正 因为如此,哥哥姐姐对他都还是非常疼爱的。 后来家里分散,父母早亡,朱重八成为了一个孤儿,为了讨上一口饭吃,朱重八就只 好找附近的寺庙当起了和尚,在寺庙的日子也总是备受那些大和尚的责骂,朱重八每天负 责寺院的清洁卫生,天天扫地给其他有资历的和尚端茶送水,就算被骂了也只有默默的将 气吞到肚子里,但是没过多久寺庙的食物也不够了,主持只好直接将和尚们打发走,朱重 八只好在外开始流浪。 在外几年朱重八又回到了寺庙,由于在外界增长了自己的见识,就算回到寺庙也还是 想着推到元朝统治自己建立朝代,最后朱重八开始了自己长达十七年的战争。成为皇帝之后,朱元璋身世也成了他最为在意的东西,他内心其实还是自卑的,所以他才会选择偏激 的手段防止别人提起他的身世。 朱元璋由于出生贫苦,所以他对地主、富人、当官的都有极度的仇视。他认为要不是 这些人的存在,自己小时候的生活就不会这么艰苦。其实在他幼小的心理就已经播下了这 颗种子,这对他之后的执政的影响很大。由于他的生活经历,他知道社会和百姓最急需的 是什么。他执政后就免收百姓的各种税收,他还不断的打击贪官,百姓都非常的认可他的

朱元璋的子孙后代的族谱

朱元璋的子孙后代的族谱,看看你是不是其中一个分享到: zdy010 1楼 朱元璋考虑随着子孙繁衍,可能会名字重复,于是亲自为子孙们制定了取名命字的原则和方法。他为24个儿子的后代世系,各拟定了20个字,每个字为一世。几子孙初生,由宗人府依据世次顺序取双名,双名中的前一个字即太祖所取,后个字则必须是一个以五行做偏旁的字,五行则以“火、土、金、水、木”为顺序,如“火”为朱元璋孙子辈命名所用偏旁。在朱元璋为24房子孙所取派语中,长房东宫懿文太子朱标的后裔世系派字是:“允文遵祖训,钦武大君胜,顺道宜逢吉,师良善用晟。”第四房燕王府也即后来成为明朝帝系的朱棣后裔世系派字是:“高瞻祁见(礻+右),厚载翊常由,慈和怡伯促,简靖迪先。”如建文帝朱允(火文),即是朱元璋长房“允”字辈,“火”行。又如最后一个皇帝崇祯朱由检,即第四房第十代,属“由”字辈,“木”行。 长子懿文太子朱标家族: 允文遵祖训,钦武大君胜,顺道宜逢吉,师良善用晟 3子晋王朱(木+冈)家族 济美钟奇表,知新慎敏求,审心咸景慕,述学继前修 5子周王朱(木+肃)家族 有子同安睦,勤朝在肃恭,绍伦敷惠润,昭格广登庸 6子楚王朱桢家族 孟季均荣显,英华蕴盛容,宏才升博衍,茂土立全功 7子齐王朱(傅亻改为木)家族 贤能长可庆,睿智实堪宗,养性期渊雅,寅思复会通 10子鲁王朱檀家族 肇泰阳当健,观颐寿以弘,振举兼达,康庄遇本宁 11子蜀王朱椿家族 悦友申宾让,承宣奉至平,懋进深滋益,端居务穆清 13子代王朱桂家族 逊仕成聪俊,充廷鼐鼎彝,传贻连秀郁,炳耀壮洪基 14子肃王朱(木+英)家族 瞻禄贡真弼,缙绅识烈忠,曦晖跻当运,凯谏处恒隆

关于朱元璋的传奇故事

关于朱元璋的传奇故事 作为一个王朝的开创者,朱元璋的故事在坊间流传甚广,他身上笼罩着重重传奇的迷雾。以下是为你整理的关于朱元璋的传奇故事,欢迎大家阅读。 近三十年来,朱元璋出生地之争主要经历了“嘉山说”、“盱眙说”、“明光说”;上世纪九十年代起,“盱眙说”开始兴起。 朱元璋16岁之前生活在盱眙。在中国封建帝王史上,唯一出身微贱的皇帝朱元璋少年时代的神话故事,在盱眙农村广为流传,充满传奇色彩。 朱元璋出生 朱家在元朝初年是淘金户,由于缴纳不起官府的金子,丢了房屋田地,逃到泗州盱眙县垦荒。这年,农历十月,一个秋风瑟瑟的黄昏,当一家人走到盱眙境内太平乡二郎庙时,好心和尚收留了朱家人。 是夜未时,小庙红光腾起,直冲霄汉,映红了半边天空。邻居都以为小庙着火,纷纷跑去救火,到了近前,未见有火,只听见屋里传出一阵洪亮的婴儿啼哭声,一个男孩在破庙中降生了,取名“重八”。重八降生时,找不到一块裹身的布片。万事巧为真。这天早晨朱五四到小河中提水给妻子陈二娘做饭,到河边一看,一块“红罗幛”漂浮在河中,将河水映照成一片红光。朱五四心中大喜,把“红罗幛”从河里捞起,给刚刚出世的孩子当裹身衣。

明万历年间《帝里盱眙县志》记载:朱无璋出生时出现“二郎移庙之异,红罗浮水之奇”的祥瑞之兆。 关于朱元璋的传奇故事篇二朱元璋出生后,由于营养不良,体弱多病,不吃不喝,啼哭不止。一天门外来了一位长老,朱元璋父亲对长老说:“前日贱内生下孩儿,三天三夜啼哭不停,请长老看看吧!”这位老和尚接过孩子说:“莫哭莫叫,为何当初发笑;前路遥远,日月并到,到时候还个哈哈笑。”长老又说:“莫急莫躁,文有文曲,武有武曲,时刻一到,双曲来保,何必哭闹。” 道长说后,孩子不哭不闹了。道长对朱公说:“这个孩子将来一定要到我的寺院,否则小命难保,你们切记!”朱公说:“一定还长老的心愿。” 1344年朱元璋16岁时,因瘟疫、蝗虫和旱灾夺去父亲、母亲、大哥、大姐一家四口人生命。朱元璋走投无路,次年投靠皇觉寺。一是求得生存,二是完成父亲许下的心愿。 《御制皇陵碑》中记载:“兄弟异路,哀动遥苍。汪氏老母,为我筹量,遣子相送,备礼馨香,空门礼佛,出入僧房”。此记载证实朱元璋入寺为僧。 关于朱元璋的传奇故事篇三朱元璋十二岁那年,经邻居介绍,给盱眙太平乡孙家岗刘财主放牛。放牛中结识了周德兴、汤和、徐达等小伙伴。就是这几个草根孩子,日后跟着朱元璋南征北战,驰骋沙场,为大明王朝立下了万世战功,荣耀一生。

明太祖朱元璋八次北征蒙古之战)

明太祖朱元璋八次北征蒙古之战 明太祖第一次北征沙漠之战 大明洪武三年(1370年)正月至十一月,大明帝国为肃清蒙古胡元残余部队而进行的大规模统一战争。 明洪武元年(1368年)八月,元惠宗弃大都(今北京)北逃后,一直滞留在近塞地区,并多次举兵南犯,以图复辟,均被明军击败。元朝残余势力虽由此日渐衰弱,但在北方近塞仍盘踞若干要地。明太祖朱元璋为彻底消灭元朝残余势力,统一漠北(今蒙古高原大沙漠以北地区),遂遣军北征。明洪武三年正月初三日,命右丞相徐达为征虏大将军,浙江行省平章李文忠为左副将军,都督冯胜为右副将军,御史大夫邓愈为左副副将军,中山侯汤和为右副副将军率军往征沙漠。对于北征沙漠的战略方针,朱元璋根据元主滞留塞外之和林(今蒙古乌兰巴托西南之哈尔和林),扩廓帖木儿驻兵定西(今属甘肃),不断南犯的情况,决定:"兵分为二路:一令大将军自潼关出西安捣定西,以取王保保(即扩廓帖木儿);一令左副将军出居庸关入沙漠以追元主,使其彼此自救,不暇应援。况元主远居沙漠,不意吾师之至,为孤豚之遇猛虎,取之必矣,事有一举而两得者,此是也。"并命大同指挥金朝兴、大同都督同知汪兴祖(张兴祖)等先期进攻山西、河北北部元军,以吸引元军注意力,策应主力作战。诸将受命而行。二月二十五日,金朝兴攻克东胜州(今内蒙古托克托)。三月二十三日,汪兴祖攻克武州(今山西五寨)、朔州(今山西朔县)。二十九日,徐达率师进抵定西。四月八日,大败元军于沈儿峪(在定西北),王保保逃往和林。五月初一日,徐达分遣邓愈招谕吐蕃,自率大军南向攻克略阳(今属陕西)、沔州(今陕西勉县)、兴元(今陕西汉中),二十三日,回军西安。李文忠部出居庸关以后,于五月初,经野狐岭连败元太尉蛮子、平章沙不丁朵耳只八刺于白海骆驼山,再败元平章上都罕于开平(今内蒙古多伦西北)。五月二十一日,进逼应昌(今内蒙古阿巴哈那尔旗辖境),大败元军,缴获甚众。李文忠在回师途中还攻克兴州(今河北滦平),降其兵民3.69万余人。至红罗山(今辽宁锦州境内)又降其居民6000余人。十月初六日,朱元璋命徐达、李文忠等班师回朝。 点评:明军此次北征,两路皆获大胜,元朝在近塞的残余势力遭到沉重的打击。 明太祖第二次北征沙漠之战 大明洪武五年(1372年)正月至十一月,明太祖朱元璋对故元的第二次大规模作战。 明洪武三年(1370年),明军第一次北征沙漠,将东北方面之元嗣君爱犹识理达腊和陕甘方面的元将扩廓帖木儿压缩到和林(今蒙古乌兰巴托西南之哈尔和林)以北地区,暂时减轻了明朝北边压力(参见明太祖第一次北征沙漠之战)。至明洪武五年初,塞外各地的故元势力,经过年余休养生息,再趋活跃,东自开元(今吉林农安),西至甘肃、宁夏北部以及各塞要地,均为故元势力所控制,且不断南犯。明朝君臣对故元的态度出现分歧,朱元璋主防,魏国公徐达主攻。经过讨论权衡,朱元璋接受主攻意见,于明洪武五年正月二十二日,命徐达为征

出身决定性格:无产阶级朱元璋的残忍本性

出身决定性格:无产阶级朱元璋的残忍本性 明朝皇帝的胎记 就一般情况而言,哪个地方出了个人物,比如高官或名人,这地方的人大抵都会感到自豪;要是一不小心出了个皇帝,那就更是无比的荣耀。安徽凤阳出了个朱元璋,这位凤阳老乡和他的子孙后代统治中国长达两百七十六年之久,可令人惊讶的是他的凤阳老乡不但没有一星半点的自豪感,反而有一种说不清道不明的幽怨与愤懑。 说凤阳,道凤阳, 凤阳本是个好地方, 自从出了朱皇帝, 十年倒有九年荒。 以前,听唱花鼓的安徽人唱起这支辛酸的歌谣时,就已有以上的不解之处。直到后来,当我走进尘封的明史,走近朱元璋和他的子孙们时,才发现这并非没有原因的空穴来风。翻读厚达数百卷的《明史》,就像鲁迅读史读出的是吃人二字一样,我读出的则是:残忍。 大明的开国皇帝朱元璋出身贫寒,是彻底的无产阶级,按张敞的说法是:“在参加红巾军以前,如果有谁说太平乡的朱元璋能大富大贵,一定会被人们包括朱元璋自己当做一个天大的笑话。”但时势造英雄,这个凤阳县的青年农民大概敏锐地洞察到了天下即将大乱,很快就要改朝换代的迹象,于是他以农民的狡黠和投机加入了风起云涌的起义队伍。在革命队伍里,朱元璋很快显示出他潜在的能力,并依凭其才能,一步步从下级军官当到高级军官,直到被拥立为威震一方的吴王,再剪灭群雄,定都南京,成为三百年王朝的开创者。 “飞鸟尽,良弓藏,狡兔死,走狗烹。”每个新王朝的建立,总是以推翻一个旧王朝为前提的,而推翻的过程中,除了万千黎民死于非命外,总要成就一批开国功臣。只是,这些开国功臣的命运大抵不会太好。原因在于,建立了不世之基业的开国之君不论是为子孙计还是为天下计,总是容不下这些功高震主的大功臣。因此,一个王朝的江山一旦坐稳之后,下一个该收拾的人就是这些居功自傲或不居自傲的功臣了——从吴王杀伍子胥到吕后杀韩信,一部二十四史永远被这种宿命式的革命战友在革命成功后的大屠杀染得血腥味儿十足。 宋太祖曾在一个中秋之夜和他的功臣们痛饮时哀叹不已,功臣们问其故。宋太祖说,从前我担心做不了皇帝,现在做了皇帝却又睡不好觉。功臣们再问其故,宋太祖幽幽地说:假使有一天,你们的部下把黄袍加在你们身上,你们不做皇帝行吗?功臣们惶恐万状,宋太祖于是抛出了如意算盘:你们不如交出兵权,多置良田美宅,君臣无猜,快乐一生。这著名的杯酒释兵权,显然是功臣们最美好的下场了。以至宋人的小说中也总爱说咱大宋朝最大的优点就是不诛功臣。 但如同宋太祖这样顾念旧情的君王委实不多。中国历朝历代诛杀功臣最为彻底的,当推西汉和大明。一个非常巧合的事实是:这两个朝代诛杀功臣的最高决策者——刘邦和朱元璋,都出身于底层。 这就让人忍不住要去推测,刘邦和朱元璋这两个底层出身的最高领袖,是不是出于人性

明朝开国五大功臣排名,刘伯温第三,第一实至名归

明朝开国五大功臣排名,刘伯温第三,第一实至名归 纵观中国历史,真正充满传奇经历的皇帝只有两个,一个是西汉开国皇帝高祖刘邦,另一个是明朝开国皇帝太祖朱元璋。这二人,都是从一介平民经过多年打拼而最后成就帝业的,书写了一介平民逆袭皇位的传奇历史。其实,朱元璋和刘邦之所以能改朝换代,主要是得益于人才。大明王朝的建立,与朱元璋的雄才大略密不可分,但更与他的猛将贤相密切相关。 基于此,本文介绍一下明朝开国的五大功臣及其排名。第五名:汤和 汤和汤和,明太祖朱元璋发小,明朝开国功臣,军事将领。汤和为人谨慎,沉敏多智。元至正十二年,参加郭子兴起义军,授千户。在随朱元璋渡长江、占集庆、取镇江诸战中,屡破元军,累功升统军元帅。元至正十七年,镇守常州,多次击败张士诚部。元至正二十七年,为征南将军,在浙东击败方国珍部。尔后率部由海道入福州,俘获占据延平的陈友定。又随徐达率军征今山西、甘肃、宁夏等地。明洪武十一年,封信国公。明洪武二十二年,告老还乡,赐第凤阳。汤和晚年为人更加恭敬谨慎,很少议论朝政,故不被朱元璋所猜忌。明洪武二十八年农历八月因病去世,是少数明初开国功臣能得以善终者。第四名:常遇春

常遇春常遇春,元末红巾军杰出将领,明朝开国名将。元顺帝至正十五年归附朱元璋,自请为前锋,力战克敌,尝自言能将十万众,横行天下,军中称“常十万”。常遇春对朱元璋一直忠心耿耿,敢于直言,效命疆场,尽瘁而终。朱元璋对常遇春很爱重,认为常遇春的功勋“虽古名将,未有过之”。常遇春一生参加了讨陈友谅、平张士诚、北伐元廷等一系列战役,并且总是一马当先。基于此,常遇春一直被誉为大明第一将。第三名:刘基 刘伯温刘基,字伯温,元末明初的军事家、政治家、文学家,明朝开国元勋。刘基通经史、晓天文、精兵法,与宋濂、叶琛、章溢合称浙东四大名士。他辅佐朱元璋完成帝业、开创明朝并尽力保持国家的安定,因而驰名天下,被后人比作诸葛武侯。朱元璋多次称刘基为:“吾之子房也。”在文学史上,刘基与宋濂、高启并称“明初诗文三大家”。在建立明朝的多次战役中,刘伯温常常神机妙算,奇计迭出,往往能够克敌制胜。正因为这个,民间广泛流传着“三分天下诸葛亮,一统江山刘伯温;前朝军师诸葛亮,后朝军师刘伯温”的说法。他以神机妙算、运筹帷幄著称于世。第二名:李善长 李善长李善长,明朝开国文臣之首,明朝第一任也是任期最长的宰相。李善长跟随朱元璋征战半生,出生入死,功劳颇多,比肩汉代丞相萧何。李善长善于国政,又通晓典故,裁决事务非常迅速,还善于辞令。朱元璋招贤纳士时,总是让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