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育部基础教育课程教材发展中心付宜红

合集下载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强化对国家课程计划的严格执行

行 “学校和教师按照确定的教育教学内 容和课程设置开展教育教学活动,保证
达到国家规定的基本质量要求。”(义 务教育法)
随意增减课程门类、难度和课时
节假日、寒暑假、课余时间补课
设立重点校、重点班、快慢班
按学习成绩给学生、教师、学校排
队 …… ……
a
20
学校教育的价值追求是什么?
……
a
17
新课程给教师带来的挑战:
心理:被学生选择、与学生共同学 习、研讨、进步。
知识:深(拥有自己在某个领域的专长) 广(学科知识的交叉、融合)
能力:不断学习、反思、交流、合作 教研方式:校本教研、集体备课、相互学

a
18
课程改革带给我们什么?
2、明确课程新要求
——课程方案的落实与执行
a
19
方 案
多少高考状元和奥林匹克竞赛获
奖证书的背后,孩子们付出的是令 人心痛的代价。
a
9
教育投入的不均衡,学校
间的差异,师资、办学力量的 严重失衡是造成这一因素的重 要原因,也是制约素质教育推 进的瓶颈。
a
10
❖真正树立科学、全面、协调
的发展观念是关键;
❖ 科学发展观是应对与解决当前 问题的指针
a
11
共同思考
➢课程改革带给我们什么? ➢什么是质量? ➢我们追求怎样的质量? ➢如何获得我们期待的高质量?
a
12
课程改革带给我们什么?
1、建立课程新秩序
改革目标之一:
改变课程管理过于集中的状况,
实行国家、地方、学校三级课程管 理。Βιβλιοθήκη ——增强课程对地方、学校及
学生的适应性;提高学校课程建设
与管理能力。
a
13
明确三级课程行政管理主体的权责; 统筹多种改革角色的力量; 进行各个层面的课程开发和课程管理。
a
15
课程改革以来,在课程建设上初步 形成了一套新课程的制度
➢课程的调查、研究、咨询、审议与决 策制度
➢教材立项、审查和选用制度
➢以校为本的教学研究制度
➢学生、教师、学校发展性评价制度 ➢初中毕业考试和高中招生制度 ➢监督、管理机制(公示制度等)
a
16
新课程给学校带来的挑战:
课程建设与开发能力 课程资源的整合与开发能力 管理与组织能力 规划与指导能力
※ 强调承认差异、尊重差异 ※ 多元视角:评价内容、标准、方
式、方法
从过分关注学科知识转向关注人的发展 —以人为本、民主教育思想
a
4
❖ 课程改革顺应时代的召
唤和社会的需求,与时俱 进地把促进所有孩子的发 展,促进每一个孩子的全 面发展作为改革的宗旨;
a
5
❖力图通过课程功能、结构、内容、 教学方式、评价和管理六大具体改 革目标,推进素质教育,构建新型 的基础教育课程体系;
经济上:
片面追求GDP的增长,而忽略社会 其他方面的相应发展,更不考虑手段 与代价,甚至以牺牲别的目标为代价 谋求发展。 境—地—将使社会发展面临不可持续的
——人们的生活水平和质量最终也 不可能随经济增长而相应提高
a
8
教育界:
把升学率作为衡量学校办学水平 的唯一指标和人事考核任免的依据, 像仅抓GDP一样狠抓升学率,置学 生身心健康于不顾,甚至不惜以牺 牲学生身心健康和健全的人格来换 取升学率。
——每一位教育者应该不断地叩问、反 思这些看似是最基本的问题,在叩问、反 思中不断澄清、告诫自己任何时候不要忘 却了教育的职责与信念。
a
21
我们需要效益,但追求效益决不能以违 背党的教育方针,无视或牺牲大多数学生 的情感、尊严,不顾学生品行性养成为代 价来换取,这样的效益不应是一个社会主 义社会的学校所需所为。
❖力图使长期以来影响素质教育推进 的一些重要问题通过新的课程体系 的建立,统筹协调,获得全方位的 改变。
a
6
新课程的目标与理念与党 的十六大、十七大提出的以人 为本、坚持全面、协调、可持 续发展的观念一脉相承;
改革本身体现、渗透、落 实着科学发展观的思想。
a
7
改革开放对经济建设的深刻反思 带动了对教育问题的深入思考
a
2
开放:
课程设计:三级课程管理,赋予地方、 学校、教师自主权。
教学内容:联系学生生活实际。 教学方式:探究、合作、交流及体验。
强调师生互动、参与、共建。 教材使用:教材不再是“圣经”,教材
具有了开放性。 课程资源的开发与利用:树立新的课程
资源观。
a
3
多元:
※ 提倡多样性 (课程、教材、教学方式 )
在一个教室或集团中,关注每个学生的不同能力、特 长,开展多样的学习活动与根据学生学业成绩编成不同的 集团或班级开展学习活动,实际上二者有着根本意义与价 值追求的不同。
因为,学校绝不单纯是学科学习的场所,而是多样的 思维方式、个性学习的场所;是利用来自不同家庭、有着 不同成长经历和背景、个性和差异的孩子相互学习、相互 影响的场所。学校教育环境与家庭教育的最大不同或优势 正是可以使这众多带有各种各样的能力(包括学习能力) 和差异的、多姿多彩的人们在一起学习,培养民主精神与 创新意识的场所。
地 方
执行和实施课程



参与开发、建设、管理
a
14
国家:制定中小学课程发展总体规 划,确定国家课程门类和课时,制 定国家课程标准,宏观指导中小学 课程实施。
地方:在保证实施国家课程的基础 上,鼓励地方开发适应本地区的地 方课程,学校可选用适合本校特点 的课程。
学校:开发(校本课程、综合实践 活动)、实施学校课程。
a
22
办好每一所学校是民众对我们的政府提出
的诉求。尽管制度的改革不可能一步到位,当 前优质教育资源的缺乏更是不争的事实,但即 便如此,资源的缺乏与无奈的现实也不能成为 我们继续加大或助长教育不公平的理由。从根 本上解决这个问题靠的是各级政府和各级教育 管理者,政府应加速这一过渡的进程,运用强 有力的政策导向,通过调控逐步缩小或弱化这 种差距,至少不再人为地制造、纵容和助长这 种扭曲的办学行为。
以科学发展观引领教育课程
—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的回顾与展望
教育部基础教育课程教材发展中心 付宜红
a
1
新课程蕴涵的教育思想:
平等:面向全体、机会均等、享受平等 个性:让每一个学生的个性获得充分发
展,培养丰富多彩的人格。
让每一个个性充分发展的人去健康地接 受社会选拔和其他挑战。只有个性充分得到 发展的人,才最具有创造性,才是真正的推 动社会发展的栋梁。
a
23
课程改革带给我们什么?
3、建设课程新文化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