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历史要籍介绍及选读教学教案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教学教案
课程:
《中国历史要籍介绍及选读》主讲教师:杨登洪
序言:(2学时)
一、关于历史学的作用:
(1)增强人们的民族感情(爱国主义教育)
(2)增强人们的忧患意识(危机意识)
(3)提高人们的审美能力和辨别能力
二、开设本课程的意义
《中国历史文选》课是一门高等学校历史专业的基础课、工具书课。其开设的目地就是通过历代重要历史典籍的介绍与典型文章的讲授,使高校历史系的学生在自己(培养)能初步阅读古代史籍的基础之上,了解中国历史方面有哪些重要书籍,哪些应精读(材料书),哪些应参考(参考书),哪些仅备检阅(工具书),更进一步了解这些书籍是什么人做的,什么时候印行的,什么方法记载的,这些记载正确与否,有什么优缺点,对于这些书应该怎样批判和利用。同时使学生掌握阅读史料的基本知识,利用工具书独立阅读、理解、分析、鉴别和运用文言史料的能力,为其成为一名合格的中学教师和从事历史科学研究奠定坚实基础。
第一篇:先秦时期史籍介绍及选文(4学时)
教学目的:
通过本章的讲授,使学生了解中国史籍的雏形之作:《尚书》、《逸周书》;中国史籍的主要内容和基本线索,明确学习这门课程的意义。
1、了解先秦时期史籍的产生过程。
2、了解先秦时期史籍的发展。
3、了解先秦时期史体的主要形式及代表作品。
教学重点:
《尚书》的内容、体例和价值。
教学难点:
《尚书》的真伪和体例;《牧誓》的重点字词及译释。
中国是世界文明古国之一,历史悠久,史籍丰富。中国古代史学的发达,在世界上是比较突出的,这和我国古代史官制度的健全、史官设置之早是分不开的。
史官的出现:(史官:历代设置专门记录和编撰历史的官职)
因为要有史籍须先有史官,而中国古代的史官,在夏代的奴隶制国家机构中已经出现了。《吕氏春秋.先识篇》“夏桀荒淫无道,太史令终古出其图法进行劝谏,劝谏无效,即弃而奔商”。这说明,在夏代的国家机构中,是设有史官的。商代设有史官,当无疑问。甲骨文中的“史”、“尹”、“作册”等就是这种史官的职称。
“史()”。《说文解字》:“史,记事者也,从‘又’持‘中’”。“又”即“”,是手;“中”即“”,是“册”的省体,指简
册。故清末学者吴大澂(cheng)说“史”字象手执简形。由此可见,“史”的最初义指古代记事之官吏,即史官。因而在商、周的国家机构中,凡是掌管记录时事、起草公文、保管文书的官吏都称为史官。
西周初期,随着国家机构的扩大和官府文书事务的增多,史官也逐渐增多,且有了较细的分工。
三代时期的史官,其职能如下:
1、夏之史官:其职能含有劝谏,主要掌管天时星令,或者说是掌管法典的大臣。
2、商之史官:其职能主要是职掌记录时事、起草公文、保管文书的官吏。
3、周之史官:周朝史官规模日渐扩大,并且有了较细的分工:
⑪、内史:其位最尊,西周始置,常奉王命策命臣下。掌策命诸侯及孤卿大夫,凡四方之事书则读之。内史掌册命诸侯及孤卿大夫,掌名王命,并将副本加以保存。有时也奉命出使诸侯国。
⑫、大史:职位很高,参加新王册命典礼,王为国家大事,还要访问大事。此外,大史还掌记录时事,保管文书等。
⑬、小史:秩卑(秩是指俸禄,也指官的品级。)“小史”在古代是一种礼官,其职务是“掌邦国之志,奠系世、辨昭穆。若有事,则诏王之忌讳。大祭祀,读礼法,史以书叙昭穆之俎篮。大丧、大宾客、大会同、大军旅、佐大史,凡国事之用礼法者,掌其小事。其职务是佐大史。
⑭、外史:秩亦卑。》:《周礼·春官·大宗伯》:“外史,掌书外令,掌四方之志,掌三皇五帝之书(泛指古代文献资料)。”即掌管当代和古代的的文书档案材料。
⑮:御史:秩亦卑,是中国古代一种官名。先秦时期,天子、诸侯、大夫、邑宰皆置,是负责记录的史官、秘书官。也就是说,御史主要是记录时事。
五史其共同点都有记载时事和掌管文书的职能。例《廉颇蔺相如列传》:“赵王鼓瑟,秦御史前书曰:‘某年某月,秦王与赵王会,令赵王鼓瑟’”。总之,从夏代起,在夏、商、周的奴隶制国家机构中,便开始设置了史官。他们当时所记载的时事和掌管的文书,就成了异日极可宝贵的历史资料。这种资料经过一定时期的积累,就可以加工整理,编纂成为史书。这样就产生了我国初期即先秦时期的史籍了。
这一时期是中国史学的萌芽、创始阶段,在史书编撰上出现了史料汇编、编年体、国别体等到体裁,并对后世产生颇大影响。但当时严格意义上的史学著作甚少,方法也不完善。由于先秦文献现存甚少,甲骨文、金文简册等古文字材料以及君中经、诸子诗赋之书,也便有了很高史料价值,成为中国历史文献很重要的一部分。
第一章中国古代史籍的雏形
教学目的:
了解《尚书》考证及真伪
了解《尚书》的体列(纪事本末体)
了解《尚书》在中国史学史上的地位
教学重点:
《尚书》的体列和价值
教学难点:
《尚书》的真伪和体例、《牧誓》的重点字词及译释
第一节:《尚书》介绍
一、《尚书》简介:
是五经之一,我国上古历史文件和部分追述古代事迹著作的汇编,来历说法不一。
1、传说:伏羲时,龙马从黄河背负“河图”,有神龟背负“洛书”,伏羲据此画八卦、六十四卦,其中“洛书”-《尚书》。
2、孔子删书:相传孔生活期间,有关上古之书有三千多篇,多重复杂乱,孔了周游列国,所至不合,退而删书。对此,《史记》、《汉书》均有记载。为100篇,原名《书》,后称为《尚书》。a 通常认为《书》所记为上古之事,所以叫《尚书》。“尚”古同“上”。b王充《论衡·正序》?:“尚书者,上古帝王之书,或以为上所为,下所书,故谓之《尚书》。”
《尚书》:记事内容上起传说中的尧、舜,中历夏、商、周三代,下到春秋时秦穆公,按时间先后分:《虞书》、《夏书》、《商书》、《周书》四个部分。其中《虞书》、《夏书》不可能是当时人的记录,因为我国有文字可考的历史通篇记事是商朝甲骨文。因此,只能是后人根据前人传说整理改写而成。《商书》、《周书》除了少数为伪作,大部分可信。
《尚书》在秦始皇时列为禁书,加以焚毁,因此,损失很大,但宫中尚存一部。后来项羽放火烧秦宫,才彻底焚毁。到了汉初,便无完本,因而在流传中产生了《今文尚书》、《古文尚书》的问题。
文帝时,晁错访伏生(胜),口诵笔录成28篇,因用汉代通行的隶书而写,被视为《今文尚书》。后一河内女子求得《泰誓》一篇,计2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