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传统文化中的人文精神
合集下载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3. 赞天地之化育。在中国文化中,人在自然界的作用就 是“参赞化育”。“唯天下之至诚,为能尽其性; 能尽其性,则能 尽人之性; 能尽人之性,则能尽物之性,能尽物之性,则可以赞 天地之化育; 可以赞天地之化育,则可以与天地参。”( 《中庸》) 这是中国传统文化中的一个重要观念。在中国文化观念中, 自然界是伟大的,但自然界的伟大是由人来完成的; 自然界是 有目的的,但自 然 界 的 目 的 是 由 人 来 实 现 的。 由 于 人 能 够 推 致而实现其诚性 ,认 识 到 天 地 化 育 之 道 ,因 此 能 承 担 起“赞 天 地之化育”的使命,这就是所谓的“人能弘道,非道弘人。”
2011 Baidu Nhomakorabea2
中国传统文化中的人文精神
唐镜
摘 要: 中国传统人文精神,主要是指我国春秋战国时期 开始形成的 ,并 贯 穿 于 传 统 文 化 之 中 的 ,以 儒 家 仁 爱 思 想 为核心 ,注重人 伦 道 德 ,追 求 崇 高 理 想 ,肯 定 人 的 价 值 ,重 视群体和谐的理论和学说。其基本内容为天地之性人为 贵的人道精神 、天 地 万 物 为 一 体 的 生 命 意 识 与 宇 宙 情 怀 、 自强不息的人生态度和进取精神、禀然大义的人格气节和 高尚的情操、宽厚仁爱的道德追求。 关键词: 中国; 传统文化; 人文精神 中图分类号: D82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1 - 490X( 2011) 2 - 135 - 02 作 者: 吉首大学伦理学所教授; 湖南,吉首,41600
2 、人为万物 之 灵。 中 国 文 化 强 调 天 地 之 性 人 为 贵 ,给 人 以很高的地位。荀子说: “水火有气而无生,草木有生而无知, 禽兽有知而无 义,人 有 气、有 生、有 知、亦 且 有 义,故 最 为 天 下 贵。”( 《荀子· 王 制 》) 老 子 曰: “道 大、天 大、地 大、人 亦 大。” ( 《老了·二十五章》) 邵雍认为: “惟人兼乎万物,而 为 万 物 之 灵。”( 《皇极经世观物外篇衍义卷八》) “能尽人之性,则能尽物 之性; 能尽物之性,则可以赞天地之化育; 可以赞天地之化育, 则可以与天地参矣。”( 《礼记·中庸》) 把人与天地并立为“三 才”,而且只有人才能参与天地生化不息的进程。正是这种以
4 、以生为乐。中 国 文 化 教 导 人 们 追 求 一 种 快 乐 的 人 生 。 这就是孔子所主张的“学而时习之不亦悦乎,有朋至远方来不 亦乐乎”、“发 奋 忘 食,乐 以 忘 忧,不 知 老 之 将 至 云 耳”、“饭 蔬 食饮水,曲肱而枕之,乐 亦 在 其 中 矣”( 《论 语 · 述 而》) 。孔 子 非常赞赏 颜 回“一 箪 食、一 瓢 饮、居 陋 巷,回 也 不 改 其 乐 也” ( 《论语·雍也》) 的乐观主 义 精 神。我 们 不 能 简 单 地 把“孔 颜 乐处”只看成是儒家的一种教义,“孔颜乐处”的真正含义就是 要人 们 追 求 和 达 到“物 我 两 忘”、“天 人 合 一 ”的 人 生 境 界 。 这 种 以 生 为 乐 的 价 值 观 ,已 成 为 中 国 人 的 一 种 普 遍 意 识 、一 种 文 化、一种民族性格。
135
宙根本的体现。 2. 天人协调。中国文化不仅讲人与万物一体的道理,而
且更强调热爱 自 然、与 自 然 心 心 相 应、同 气 相 感,强 调 在 行 动 上要促使各种生命的蓬勃发展。《象传》说: “天地交泰,后以 裁成天地之道,辅相天地之宜,以右民。”《系辞》说: “范围天 地之化而不过,曲成万物而不遗。”《文言》说: “夫大人者,与 天 地 合 其 德 ,与 日 月 合 其 明 ,与 四 时 合 其 序 ,与 鬼 神 合 其 吉 凶 。 先天地而无违 ,后天 地 而 奉 时 。”这 种“亲 亲 而 仁 民 ,仁 民 而 爱 物”“仁者浑然与物同体”( 《识仁篇》)“民吾同胞,物吾与也” ( 《张载·西铭》) 的思想,把人与天地万物视为血脉相连、痛痒 相 关 的 生 命 整 体 ,把 人 与 宇 宙 看 成 是 一 个 大 家 庭 ,强 调 人 与 自 然的和谐相处。。
2. 坚忍不拔的精神境界。中国文化强调“仁者不忧,知者 不惑,勇者不惧。”( 《论语·子罕》)“文王拘而演《周易》; 仲尼 厄而作《春秋》; 屈原放逐,乃赋《离骚》; 丘失明,厥有《国语》; 孙子膑脚,《兵法》修 列; 不 违 迁 蜀,世 传《吕 览》; 韩 非 囚 秦, 《说难》、《孤愤》; 《诗》三百篇,大抵圣 贤 发 愤 之 所 作 为 也。” ( 《史记·太史公自序》) 这就是中国文化所强调的人生态度, 把困难、挫折、痛 苦 作 为 人 生 的 财 富,把 坚 贞 不 屈、不 畏 艰 险、 不 惧 挫 折 、奋 斗 不 息 作 为 精 神 追 求 。 正 是 这 种 民 族 文 化 ,锻 造 了中华民族坚忍不拔的民族性格和民族精神,
1 、远天近人。中国文化 从 不 追 求 空 想 的 精 神“天 国 ”,总 是把 理 性 的 目 光 聚 焦 于 现 实 人 生,“未 能 事 人 ,焉 能 事 鬼? ”“未 知生,焉知死。”( 《论语·先进》)“敬鬼神而远之”( 《论语·雍 也》) 强调的是保持和追求世间的幸福和快乐。这种“远天近 人”的宗教态度,是孔子为我们开启出来的文化之原。人的生 死 ,或 重 于 泰 山 ,或 轻 于 鸿 毛 ,都 在 现 实 的 人 生 之 中 ,在 人 际 关 系之中,在你我他的联系之中。“太上有立德,其次有立功,其 次有立言。虽久不废,此谓不朽。”( 《左传·襄公二十四年》) 这 便是中国人的终极关怀。
3. 人能 弘 道 的 入 世 精 神。孔 子 说: “为 仁 由 己,而 由 人 哉?”“仁远乎哉? 我欲仁,斯仁至矣”,“有能一日用其力于仁 矣乎,我未见力不足者。”( 《论语 . 里仁第四》) 为仁由己的人生 态度对中华民族 主 体 精 神 的 培 育 有 重 要 影 响 。 孟 子 的“不 为 也,非不能 也”( 《孟 子 · 梁 惠 王 上》) 荀 子 的“制 天 命 而 用 之” ( 《荀子·天论》) 朱 熹 的“实 用 其 力”,“无 不 可 至 ”( 《四 书 集 注》) 王夫之的“圣人之志在胜天”,“修身以俟命,慎动以永命, 一介之士,莫不有造焉”( 《读通鉴论·卷二四》) 都十分强调人 的 主 观 能 动 性 ,说 明 人 能 弘 道 ,非 道 弘 人 ,只 要 积 极 进 取 ,就 能 有所作为。
人为万物之灵的 观 念,使 得 中 国 文 化 在 其 源 头 上 就 摆 脱 了 宗 教 神 学 的 羁 绊 ,中 国 文 化 是 以 人 为 中 心 来 建 构 、以 人 心 和 人 生 为观照,给个人 设 计、归 属 取 向、社 会 理 想 都 打 上 了 鲜 明 的 人 文主义烙印。
3 、以 民 为 本 。中 国 民 本 思 想 源 远 流 长 ,早 在 尚 书《夏 书 · 五子之歌》中就有“民惟邦本、本固邦宁”的思想。“夫民,神之 主也。是已圣王先成民而后致力于神。”( 《左传·桓公六年》) “民,神之主也。”( 《左传·僖公十九年》) “民者,君 之 本 也。” ( 《春秋·榖梁传》) 这种以人为本的思想,在后来 2000 多年的 发展中逐渐形成了“人众而不亲,非其人也”( 《管子·霸言》) 、 “政之所兴,在顺民心,政之所废,在逆民心”( 《管子·牧民》) 、 “民 恶 忧 劳 ,我 佚 乐 之 。民 恶 贫 贱 ,我 富 贵 之 。 民 恶 危 坠 ,我 存 安之。民恶灭绝,我生育之”( 《管子·牧民》)、“上观于贤,下 听于人”、“人有非上之过,所谓正士”( 《管子·桓公问》) 的民 本原则。这些思想和原则是我国传统文化中最具民主性精华 的内容,值得认真总结。
一 天地之性人为贵的人道精神
中国文化有 一 个 特 点,那 就 是 对 人 的 评 价 很 高 。 早 在 春 秋战国时期,“人文”、“人道”、“人 伦”、“人 性 ”这 样 一 些 表 达 人文精神的概 念、范 畴 以 及 崇 尚 文 明 教 化、高 扬 人 的 价 值、倡 导主体道德、追求理想人格的种种论述已普遍被人们所采用。
二 天地万物为一体的生命意识与宇宙情怀
中国 传 统 文 化 中 的 生 命 意 识 与 宇 宙 情 怀 ,不 仅 是 人 文 的 , 而 且 是 自 然 的 神 圣 的 。它 追 求 人 的 世 界 、自 然 的 世 界 、超 越 的 世界的联系与勾通,是一种生态的哲学人学。
1. 天人相通。所谓天人相通,是指天道与人道的相互联 系、相互贯通。中 国 传 统 文 化 认 为,天 与 人 不 是 根 本 对 立 的 , 也不是截然分 离 的,天 人 在 本 质 上 是 统 一 的。 天 的 本 性 也 就 是人的本性,天道与人性实通一而无二。这就是所谓“天命之 谓性,率性之谓道,修道之谓教。”( 《中庸》)“安有知人道而不 知天道者乎? 道一也,岂人道自是一道,天道自是一道? …… 天地人只是一道也,才通其一,则余皆通。”( 《语录·十八》) 这 种 天 人 相 通 的 理 论 ,其 目 的 就 是 要 把 自 然 与 人 文 贯 通 开 来 ,其 实质是要说明和论证宇宙之根本乃是人伦道德之最高准则, 道德原则乃是宇 宙 根 本 在 人 类 社 会 的 具 体 展 现,宇 宙 之 理 也 就是人伦日用 之 理。 在 人 为 性,在 物 为 理,在 事 为 义,都 是 宇
三 自强不息的人生态度和进取精神
“天行健,君子以自强不息”( 《易传》) 。中华民族历经多 种 变 故 ,之 所 以 能 生 生 不 息 ,并 绵 绵 不 断 地 在 弘 扬 人 文 中 开 拓 自我,所依赖的 就 自 强 不 息 的 生 命 活 力。 这 种 生 命 活 力 在 后 来民族文化的发展中,不断得到充实和弘扬。
中国传统文化 中 蕴 含 着 深 厚 的 人 文 精 神 ,其 主 流 精 华 部 分是我国优秀传 统 文 化 的 浓 缩,是 我 国 历 史 上 形 成 的 种 种 传 统美德的思 想 基 础,是 现 代 人 文 主 义 精 神 的 重 要 思 想 渊 源。 批判地继承中国 传 统 文 化 中 的 人 文 精 华,可 以 为 我 们 构 建 社 会主义和谐社会增添一份文化力。
1. 勇于担当的责任感 和 使 命 感。曾 子 说: “士 不 可 不 弘 毅,任重而 道 远,仁 以 为 己 任,不 亦 重 乎,死 而 后 已,不 亦 远 乎! ”( 《论语·秦伯》) 孟子说: “居天下之广居,立天下之正位, 行天下之大道; 如欲平治天下,当今之世,舍我其谁。”( 《孟子 ·滕文公下》) 把自觉为国家民族承受苦难,作为担当大任的条 件。“天将降大任于斯人也,必先苦其心志,劳其筋骨,饿其体 肤,空乏其身,行 勿 乱 其 为,所 以 动 心 忍 性,增 益 其 所 不 能。” ( 《孟子·告子下》) 范仲淹 的“处 江 湖 之 远,则 忧 其 君; 居 庙 堂 之高,则忧其民”,“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乐。”( 《岳阳 楼记》) 张载的“为天地立心,为生民立道,为去圣继绝学,为万 世开太平。”( 《横渠文集·性理拾遗》) 表达了中华民族自强不 息 的 进 取 精 神 。这 既 是 一 种 宇 宙 情 怀 ,也 是 一 种 德 理 性 ,更 是 一种文化自觉。“保天下者,匹夫之贱,与之有责焉”( 《 顾夷 武·日知录》) 更是把勇于担当的责任意识传递到千家万户,古 往 今 来 无 数 贤 达 的 仁 人 志 士 ,禀 承 这 一 民 族 传 统 ,形 成 了 中 华 民族特有的文化形态。
五 禀然大义的人格气节和高尚的情操
中 华 民 族 历 来 有“见 危 授 命”、“威 武 不 屈 ”的 精 神 。 在 国 家和民族的 危 难 面 前,从 来 不 乏 志 士 仁 人 挺 身 而 出,赴 汤 蹈 火,表现出大义凛然的高尚气节和情操。
2011 Baidu Nhomakorabea2
中国传统文化中的人文精神
唐镜
摘 要: 中国传统人文精神,主要是指我国春秋战国时期 开始形成的 ,并 贯 穿 于 传 统 文 化 之 中 的 ,以 儒 家 仁 爱 思 想 为核心 ,注重人 伦 道 德 ,追 求 崇 高 理 想 ,肯 定 人 的 价 值 ,重 视群体和谐的理论和学说。其基本内容为天地之性人为 贵的人道精神 、天 地 万 物 为 一 体 的 生 命 意 识 与 宇 宙 情 怀 、 自强不息的人生态度和进取精神、禀然大义的人格气节和 高尚的情操、宽厚仁爱的道德追求。 关键词: 中国; 传统文化; 人文精神 中图分类号: D82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1 - 490X( 2011) 2 - 135 - 02 作 者: 吉首大学伦理学所教授; 湖南,吉首,41600
2 、人为万物 之 灵。 中 国 文 化 强 调 天 地 之 性 人 为 贵 ,给 人 以很高的地位。荀子说: “水火有气而无生,草木有生而无知, 禽兽有知而无 义,人 有 气、有 生、有 知、亦 且 有 义,故 最 为 天 下 贵。”( 《荀子· 王 制 》) 老 子 曰: “道 大、天 大、地 大、人 亦 大。” ( 《老了·二十五章》) 邵雍认为: “惟人兼乎万物,而 为 万 物 之 灵。”( 《皇极经世观物外篇衍义卷八》) “能尽人之性,则能尽物 之性; 能尽物之性,则可以赞天地之化育; 可以赞天地之化育, 则可以与天地参矣。”( 《礼记·中庸》) 把人与天地并立为“三 才”,而且只有人才能参与天地生化不息的进程。正是这种以
4 、以生为乐。中 国 文 化 教 导 人 们 追 求 一 种 快 乐 的 人 生 。 这就是孔子所主张的“学而时习之不亦悦乎,有朋至远方来不 亦乐乎”、“发 奋 忘 食,乐 以 忘 忧,不 知 老 之 将 至 云 耳”、“饭 蔬 食饮水,曲肱而枕之,乐 亦 在 其 中 矣”( 《论 语 · 述 而》) 。孔 子 非常赞赏 颜 回“一 箪 食、一 瓢 饮、居 陋 巷,回 也 不 改 其 乐 也” ( 《论语·雍也》) 的乐观主 义 精 神。我 们 不 能 简 单 地 把“孔 颜 乐处”只看成是儒家的一种教义,“孔颜乐处”的真正含义就是 要人 们 追 求 和 达 到“物 我 两 忘”、“天 人 合 一 ”的 人 生 境 界 。 这 种 以 生 为 乐 的 价 值 观 ,已 成 为 中 国 人 的 一 种 普 遍 意 识 、一 种 文 化、一种民族性格。
135
宙根本的体现。 2. 天人协调。中国文化不仅讲人与万物一体的道理,而
且更强调热爱 自 然、与 自 然 心 心 相 应、同 气 相 感,强 调 在 行 动 上要促使各种生命的蓬勃发展。《象传》说: “天地交泰,后以 裁成天地之道,辅相天地之宜,以右民。”《系辞》说: “范围天 地之化而不过,曲成万物而不遗。”《文言》说: “夫大人者,与 天 地 合 其 德 ,与 日 月 合 其 明 ,与 四 时 合 其 序 ,与 鬼 神 合 其 吉 凶 。 先天地而无违 ,后天 地 而 奉 时 。”这 种“亲 亲 而 仁 民 ,仁 民 而 爱 物”“仁者浑然与物同体”( 《识仁篇》)“民吾同胞,物吾与也” ( 《张载·西铭》) 的思想,把人与天地万物视为血脉相连、痛痒 相 关 的 生 命 整 体 ,把 人 与 宇 宙 看 成 是 一 个 大 家 庭 ,强 调 人 与 自 然的和谐相处。。
2. 坚忍不拔的精神境界。中国文化强调“仁者不忧,知者 不惑,勇者不惧。”( 《论语·子罕》)“文王拘而演《周易》; 仲尼 厄而作《春秋》; 屈原放逐,乃赋《离骚》; 丘失明,厥有《国语》; 孙子膑脚,《兵法》修 列; 不 违 迁 蜀,世 传《吕 览》; 韩 非 囚 秦, 《说难》、《孤愤》; 《诗》三百篇,大抵圣 贤 发 愤 之 所 作 为 也。” ( 《史记·太史公自序》) 这就是中国文化所强调的人生态度, 把困难、挫折、痛 苦 作 为 人 生 的 财 富,把 坚 贞 不 屈、不 畏 艰 险、 不 惧 挫 折 、奋 斗 不 息 作 为 精 神 追 求 。 正 是 这 种 民 族 文 化 ,锻 造 了中华民族坚忍不拔的民族性格和民族精神,
1 、远天近人。中国文化 从 不 追 求 空 想 的 精 神“天 国 ”,总 是把 理 性 的 目 光 聚 焦 于 现 实 人 生,“未 能 事 人 ,焉 能 事 鬼? ”“未 知生,焉知死。”( 《论语·先进》)“敬鬼神而远之”( 《论语·雍 也》) 强调的是保持和追求世间的幸福和快乐。这种“远天近 人”的宗教态度,是孔子为我们开启出来的文化之原。人的生 死 ,或 重 于 泰 山 ,或 轻 于 鸿 毛 ,都 在 现 实 的 人 生 之 中 ,在 人 际 关 系之中,在你我他的联系之中。“太上有立德,其次有立功,其 次有立言。虽久不废,此谓不朽。”( 《左传·襄公二十四年》) 这 便是中国人的终极关怀。
3. 人能 弘 道 的 入 世 精 神。孔 子 说: “为 仁 由 己,而 由 人 哉?”“仁远乎哉? 我欲仁,斯仁至矣”,“有能一日用其力于仁 矣乎,我未见力不足者。”( 《论语 . 里仁第四》) 为仁由己的人生 态度对中华民族 主 体 精 神 的 培 育 有 重 要 影 响 。 孟 子 的“不 为 也,非不能 也”( 《孟 子 · 梁 惠 王 上》) 荀 子 的“制 天 命 而 用 之” ( 《荀子·天论》) 朱 熹 的“实 用 其 力”,“无 不 可 至 ”( 《四 书 集 注》) 王夫之的“圣人之志在胜天”,“修身以俟命,慎动以永命, 一介之士,莫不有造焉”( 《读通鉴论·卷二四》) 都十分强调人 的 主 观 能 动 性 ,说 明 人 能 弘 道 ,非 道 弘 人 ,只 要 积 极 进 取 ,就 能 有所作为。
人为万物之灵的 观 念,使 得 中 国 文 化 在 其 源 头 上 就 摆 脱 了 宗 教 神 学 的 羁 绊 ,中 国 文 化 是 以 人 为 中 心 来 建 构 、以 人 心 和 人 生 为观照,给个人 设 计、归 属 取 向、社 会 理 想 都 打 上 了 鲜 明 的 人 文主义烙印。
3 、以 民 为 本 。中 国 民 本 思 想 源 远 流 长 ,早 在 尚 书《夏 书 · 五子之歌》中就有“民惟邦本、本固邦宁”的思想。“夫民,神之 主也。是已圣王先成民而后致力于神。”( 《左传·桓公六年》) “民,神之主也。”( 《左传·僖公十九年》) “民者,君 之 本 也。” ( 《春秋·榖梁传》) 这种以人为本的思想,在后来 2000 多年的 发展中逐渐形成了“人众而不亲,非其人也”( 《管子·霸言》) 、 “政之所兴,在顺民心,政之所废,在逆民心”( 《管子·牧民》) 、 “民 恶 忧 劳 ,我 佚 乐 之 。民 恶 贫 贱 ,我 富 贵 之 。 民 恶 危 坠 ,我 存 安之。民恶灭绝,我生育之”( 《管子·牧民》)、“上观于贤,下 听于人”、“人有非上之过,所谓正士”( 《管子·桓公问》) 的民 本原则。这些思想和原则是我国传统文化中最具民主性精华 的内容,值得认真总结。
一 天地之性人为贵的人道精神
中国文化有 一 个 特 点,那 就 是 对 人 的 评 价 很 高 。 早 在 春 秋战国时期,“人文”、“人道”、“人 伦”、“人 性 ”这 样 一 些 表 达 人文精神的概 念、范 畴 以 及 崇 尚 文 明 教 化、高 扬 人 的 价 值、倡 导主体道德、追求理想人格的种种论述已普遍被人们所采用。
二 天地万物为一体的生命意识与宇宙情怀
中国 传 统 文 化 中 的 生 命 意 识 与 宇 宙 情 怀 ,不 仅 是 人 文 的 , 而 且 是 自 然 的 神 圣 的 。它 追 求 人 的 世 界 、自 然 的 世 界 、超 越 的 世界的联系与勾通,是一种生态的哲学人学。
1. 天人相通。所谓天人相通,是指天道与人道的相互联 系、相互贯通。中 国 传 统 文 化 认 为,天 与 人 不 是 根 本 对 立 的 , 也不是截然分 离 的,天 人 在 本 质 上 是 统 一 的。 天 的 本 性 也 就 是人的本性,天道与人性实通一而无二。这就是所谓“天命之 谓性,率性之谓道,修道之谓教。”( 《中庸》)“安有知人道而不 知天道者乎? 道一也,岂人道自是一道,天道自是一道? …… 天地人只是一道也,才通其一,则余皆通。”( 《语录·十八》) 这 种 天 人 相 通 的 理 论 ,其 目 的 就 是 要 把 自 然 与 人 文 贯 通 开 来 ,其 实质是要说明和论证宇宙之根本乃是人伦道德之最高准则, 道德原则乃是宇 宙 根 本 在 人 类 社 会 的 具 体 展 现,宇 宙 之 理 也 就是人伦日用 之 理。 在 人 为 性,在 物 为 理,在 事 为 义,都 是 宇
三 自强不息的人生态度和进取精神
“天行健,君子以自强不息”( 《易传》) 。中华民族历经多 种 变 故 ,之 所 以 能 生 生 不 息 ,并 绵 绵 不 断 地 在 弘 扬 人 文 中 开 拓 自我,所依赖的 就 自 强 不 息 的 生 命 活 力。 这 种 生 命 活 力 在 后 来民族文化的发展中,不断得到充实和弘扬。
中国传统文化 中 蕴 含 着 深 厚 的 人 文 精 神 ,其 主 流 精 华 部 分是我国优秀传 统 文 化 的 浓 缩,是 我 国 历 史 上 形 成 的 种 种 传 统美德的思 想 基 础,是 现 代 人 文 主 义 精 神 的 重 要 思 想 渊 源。 批判地继承中国 传 统 文 化 中 的 人 文 精 华,可 以 为 我 们 构 建 社 会主义和谐社会增添一份文化力。
1. 勇于担当的责任感 和 使 命 感。曾 子 说: “士 不 可 不 弘 毅,任重而 道 远,仁 以 为 己 任,不 亦 重 乎,死 而 后 已,不 亦 远 乎! ”( 《论语·秦伯》) 孟子说: “居天下之广居,立天下之正位, 行天下之大道; 如欲平治天下,当今之世,舍我其谁。”( 《孟子 ·滕文公下》) 把自觉为国家民族承受苦难,作为担当大任的条 件。“天将降大任于斯人也,必先苦其心志,劳其筋骨,饿其体 肤,空乏其身,行 勿 乱 其 为,所 以 动 心 忍 性,增 益 其 所 不 能。” ( 《孟子·告子下》) 范仲淹 的“处 江 湖 之 远,则 忧 其 君; 居 庙 堂 之高,则忧其民”,“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乐。”( 《岳阳 楼记》) 张载的“为天地立心,为生民立道,为去圣继绝学,为万 世开太平。”( 《横渠文集·性理拾遗》) 表达了中华民族自强不 息 的 进 取 精 神 。这 既 是 一 种 宇 宙 情 怀 ,也 是 一 种 德 理 性 ,更 是 一种文化自觉。“保天下者,匹夫之贱,与之有责焉”( 《 顾夷 武·日知录》) 更是把勇于担当的责任意识传递到千家万户,古 往 今 来 无 数 贤 达 的 仁 人 志 士 ,禀 承 这 一 民 族 传 统 ,形 成 了 中 华 民族特有的文化形态。
五 禀然大义的人格气节和高尚的情操
中 华 民 族 历 来 有“见 危 授 命”、“威 武 不 屈 ”的 精 神 。 在 国 家和民族的 危 难 面 前,从 来 不 乏 志 士 仁 人 挺 身 而 出,赴 汤 蹈 火,表现出大义凛然的高尚气节和情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