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习新加坡经济发展经验加快产业集群发展的几点思考_刘志良

合集下载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Th e o ry Re s e a rc h



产业集群是指同类企业或其上下游产业链集结成群的一种经济增长形态,是工业经济发展到一定阶段的必然产物,是加快资源型城市经济转型、打造新型老工业基地、走工业强市之路的有效途径。

2008年11月12日至12月2日,受组织选派,笔者参加了白山市后备干部赴新加坡经济管理和公共管理培训班。

经过听课和参观考察,使我们对新加坡的经济发展有了更加清晰的认识。

尤其是重点考察和思考了新加坡发展产业集群的经验,受益匪浅。

20世纪60年代初,新加坡经济面临严峻挑战:国土狭小,资源稀缺;人口增长迅速,失业率高达10%;经济上高度依赖转口贸易和英军基地服务业;制造业十分薄弱,缺乏工业技术和资金。

针对这种情况,新加坡政府提出改变单一畸形的经济结构,走工业化道路。

从1960年起,新加坡政府提出多项工业化政策,颁布《新兴工业法案》和《工业扩展法案》,大力发展民族工业;实施进口替代工业战略,解决失业和经济结构单一问题;实行进口配额制度,保护新兴工业。

1961年成立经济发展局,其主要任务是推行新加坡的工业化政策、招商引资。

同年,大规模开发裕廊工业园,鼓励各类企业到工业园落户。

随着大批服装、纺织、玩具、木器和假发制造企业的建立,新加坡工业化进程全面展开。

政府的措施很快就收到了成效,
1960年到1964年,GDP 年均增长5.3%,工业企业发展到100家左右。

制造业在GDP 中的比重由1960年的12%增加到1964年的14%。

1965年,新加坡工业化进程受阻。

由于脱离马来西亚而
独立,国内市场骤然缩小,原料供应受到极大限制。

此外,区域贸易中心的地位受到印度尼西亚的严重威胁;开支庞大且提供大量就业机会的英军基地计划撤离;进口替代工业政策受到严峻挑战。

在这种形势下,新加坡政府及时调整战略,提出面向出口的工业化战略,吸引外资,发展制造业和金融业。

1965年以征收进口税取代了进口配额制。

1967年,颁布《经济扩展法案》,对出口厂商提供减免所得税的优惠,缩小进口商品的征税范围和进口限额范围。

同时,政府通过财政和中央公积金等措施为发展出口导向工业积累资金,对缺乏资金和专业技术而无法经营的私人企业实行国有化,如新加坡航空公司、
海皇轮船公司、三巴望造船厂、新加坡发展银行等都是在这个时期收归国有的。

1968年成立裕廊城市管理局、机械工业管理局和国家贸易局,加强对工业贸易的引导和管理。

政府还通过了雇佣法令与工业关系(修正)法令,加强对劳资双方的约束。

1972年,组建全国贸易联合理事会和工资理事会,进一步改善劳资关系,为工业企业健康发展提供保证。

这期间,软饮料、砖土陶瓷、玻璃、印刷、木材、橡胶、纺织、电子部件业获得迅速发展。

劳动密集型工业逐步形成,既增加了国家经济收入,也解决了民众就业问题。

1965年到1979年,GDP 年均增长10%,失业率降至3.3%,制造业占GDP 比重由1965年的15%增加到1979年的27%。

1979年,新加坡劳动力供应一度紧张,工资成本持续增加。

周边发展中国家以较低的商业成本吸引外国投资者,成为新加坡引进外资的有力竞争对手。

新加坡的经济结构重组和向高附加值领域发展的要求极为迫切。

有鉴于此,新加坡
学习新加坡经济发展经验加快产业集群发展的几点思考
刘志良1,田兆明2
(1.吉林省白山市政府办,吉林白山134300;2.吉林省临江市政府,吉林临江134600)
作者简介:刘志良(1970—),男,吉林临江人,文学学士,曾任吉林省白山市教育局政策法规科科长,现任吉林省白山市政府常
务秘书、综合一科科长,研究方向:宏观经济、行政管理;田兆明(1966—),男,吉林临江人,在职研究生,历任临江市桦树镇党委副书记、临江市委办副主任、东北岔乡党委书记、临江市水电局局长,现任临江市市长助理,研究方向:宏观经济、行政管理。

摘要:产业集群发展是工业化初期向中期发展阶段的必由之路,是走新型工业化道路的有效途径。

2008年末,笔
者随团赴新加坡进行了为期三周的经济管理和公共管理培训,重点考察了新加坡走产业集群发展之路、打造新型工业化强国的经验,受益颇丰。

特此撰文,以供参考。

关键词:新加坡;经济发展;产业集群;工业化中图分类号:F124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002—2589(2009)05—0098—03
98
政府连续3年提高工资,减少劳动力的有效需求,用提高劳动成本的方法促进产业结构升级。

同时,采取各种投资和税务优惠政策,扶持技术密集型企业,逐步淘汰劳动密集型企业。

加强教育和培训,提高劳动者素质,鼓励企业进行技术改造,推行自动化、机械化和计算机化,使工业向高附加值领域发展。

在这期间,新加坡的经济虽有起伏,制造业由于高工资政策,出口竞争力受到严重影响,但研发、设计、工程、信息科技等行业逐步兴起。

一批电脑、电脑附件制造业以及石化制造业的国际著名跨国公司陆续落户新加坡,房地产业方兴未艾。

资本密集型产业获得迅速发展。

1979年到1985年,GDP 年均增长率达到6.8%。

每个制造业工人创造的名义附加值增长6.9%,技术工人占总劳动力比例从11%提高到22%。

80年代中期,新加坡经济发展步入成熟阶段。

资源制约、工业成本增加的问题日益显现出来。

来自发达和发展中国家的竞争日益激烈。

科技基础薄弱。

为此,新加坡政府提出大力发展高新技术,提高企业的国际竞争力:一是加强科技基础建设,推动科学技术的发展。

1991年到1995年投入20亿新元实施国家技术发展计划,1996年到2000年又追加投入40亿新元实施国家科学技术计划,发展高科技基地。

在这两个计划的带动下,一批科技型企业成长起来,电子业发展成为制造业的龙头,到2000年其产值已占制造业的48%,电子产品出口占国内产品出口的55%,使新加坡成为全球重要的集成电路、芯片和磁盘驱动器的生产基地。

二是实施产业集群发展计划。

政府适当调整工业政策,加强企业和产业间的合作,选择一些相互关联的产业建立整体产业集群赢利领域。

通过产业集群的竞争,形成产业集群内的核心竞争力。

这个计划实施后,西方五大石油公司加强在新加坡的投资,使新加坡成为世界第三大炼油中心,石化和工程公司得到了强有力的发展和壮大。

三是提升制造业和服务业,使之成为经济发展的双引擎。

制造业的兴旺促进了服务业的发展。

此间,新加坡的金融、交通、商业、酒店餐饮等服务业取得了快速发展,被公认为东南亚地区的金融中心、运输中心和国际贸易中心。

国际跨国公司落户新加坡的数量超过5000家,许多具有地区总部职能。

1986年到1998年,GDP年均增长8.4%。

金融及商业服务业占GDP的比重由20%增加到26%。

1987年到1998年,科研人员和工程师达到1.27万人,增长了13%。

高技术产品出口价值由1990年的240亿新元增加到1998年的620亿新元。

从90年代后期开始,在政府的倡导下,以信息产业为中心的知识密集型工业迅速发展。

为寻求新的经济增长点,新加坡政府提倡研究生命科学,开发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新产品和新技术。

为此,重组国家科技局,更名为科技研究局,其主要任务是通过建立起新加坡的科研基础设施,来推动知识经济发展。

工作重点是在新加坡推动世界级的科学、工程和生物医学领域的科研项目,培养高素质的科研人才。

同时,设立全国科学奖学金,吸引年轻人从事科研工作。

为解决科研资金问题,科研局属下的生物医药研究理事会和科学工程研究理事会负责提供专项资金,资助各研究院、大学、医院和专
科中心的科研计划,并且密切跟踪各项研究的进展,以确保
研究能有实际的用途。

政府还投入巨资,建设新加坡科技研
究中心——
—纬壹科技城。

该科技城共占地200公顷,完全由
无线局域网覆盖,第一个发展项目是以生命科学为主题的生
物城,其面积为180万平方英尺,共有7座建筑物。

目前,新
加坡已成为区域信息科技枢纽,全球前100家信息科技公司
已有69家在新设立分公司。

2007年,新加坡实现国内生产
总值1410亿美元,人均GDP达到38125美元,成为世界最
发达的国家之一。

目前,新加坡正大力发展电子、化工和生物科学,替代性
能源、纳米技术以及数字媒体等新产业集群。

其电子工程产
业集群几乎占全球硬盘产量的三分之一;其信息媒体产业集
群吸引了全球100家顶级高技术公司中的70家;在生物医
药方面,新加坡政府更是宣布在今后5年内向生命科学领域
再投入80亿美元,美国《波士顿环球报》指出新加坡已经成
为世界上生物技术发展最快的5个地区之一,可与美国加利
福尼亚州媲美。

同时,针对中国和印度不断增加的中产阶级,
经过总理坚持、全民通过,提出要放弃之前禁赌的理念,大力
发展旅游产业集群,在旅游胜地滨海湾和圣淘沙分别由美国
拉斯维加斯金沙集团和马来西亚云顶国际集团投资50亿新
元以上,新建两个赌场,以吸引中、印两国的中产以上阶级到
新加坡旅游,计划到2015年,使旅游人数由2005年的880
多万人扩大到1700万人,每年解决6万个就业岗位,拉动
GDP增长1.6%,推动新加坡成为国际会展中心。

通过新加坡经济发展的进程可以看出,一个国家和地区
要想加快发展,必须紧紧依托本地产业基础、资源禀赋和文
化传承,加快形成有竞争优势的特色产业,大力发展产业集
群。

从白山的产业基础和环境看,在拥有比较优势的特色产
业中创新比单纯强调发展高新技术产业更为重要,传统优势
产业仍应是白山市发展产业集群的主要着力点。

其次,在当
今区域之间招商引资竞争激烈,跨国公司投资更看重产业配
套环境的形势下,与发达地区相比,白山依靠优势产业和特
色资源发展内生型的产业集群也比一味吸引外资更为现实。

而且,由于白山的传统产业多是一些资源型和劳动密集型产
业,对于实现经济转型和缓解生态压力具有很强的现实意
义。

如何加快白山市产业集群发展,提升产业层次,加速新
型工业化进程?这是摆在我们面前的一个新的课题。

笔者想
就这个话题作一些粗浅的理性思考,仅供参考。

一、利用要素市场,加快产业集聚
充分发挥市场配置资源的基础性作用,进一步规范市场
环境,大力培育要素市场。

自“国八条”出台后,尤其是国土资
源部发布实施《全国工业用地出让最低价标准》后,土地资源
成为最关键性的市场要素。

因此,在土地资源和土地指标越
发紧缺的前提下,市委、市政府应积极引导、合理规划土地资
源与指标的投向,应从过去“韩信点兵,多多益善”逐步转移
J i n g J i Y a n J i u
☆经济研究☆
99
Th e o ry Re s e a rc h 学论

到“科学招商,理性选资”上来,围绕白山市重点发展的八大特色产业,把一些高科技、高附加值、低能耗、无污染的清洁能源型项目,作为引进企业的标尺。

从而使土地资源向优势企业、优势项目、优势产业集聚,鼓励企业产业化集聚、规模化经营、集约化用地,提高土地利用率。

甚至可以打破现有的行政区域,抢抓机遇,狠下决心,做大做强八个以上超十亿规模的特色产业园区;要充分调动现有企业科技人员和管理人员的积极性,加速科技成果转化,鼓励技术要素以多种形式参与收益分配,加快企业的自主创新;完善人才工作机制,加大人力资源开发,促进人力资源要素的合理流动和优化组合。

二、创新项目机制,增强产业集聚
在招商引资的过程中建议市委、市政府要进一步加强产业链和价值链的研究,高度重视大型产业项目的捕捉和洽谈。

要充分利用全球新一轮产业结构调整的契机,促进一批综合效益好、对区域经济带动性强的大型产业项目落地,引导企业按产业链上、下游延伸,带动一批配套项目,拓展产业集聚的空间。

靖宇核电站、松江河旅游度假区等项目上马,更能给白山市增加近1000亿元的投资,但这远远不够,还应想方设法多上一些高科技含量、高附加值的产品,如多晶硅、粉煤灰提取氧化铝生产清洁纸浆、煤矸石发电等项目就是科技含量高、发展前景大、拉动效益强的高新技术产业集群项目,这样的项目对提升地区的竞争力和知名度都将产生深远影响。

类似这样的产业集群,需要政府的大力扶持和英明决策。

因此,建议市委、市政府要立足市情,着眼长远,创新项目机制,把招商引资政策与促进产业集聚政策有机结合起来,集全市之力重点扶持符合科学发展方向的关键性项目和产业。

广泛利用民间资本,形成稳定的投资机制。

鼓励各类符合条件的企业以多种融资方式筹集资金,加快培育几家上市后备资源,充分利用上市公司的融资功能,促进产业集聚。

三、培育龙头企业,带动产业集聚
积极引进和培育关联性大、带动性强的大企业、大集团,发挥其辐射、示范、信息扩散和销售网络的产业龙头作用,提高龙头企业的核心竞争力。

鼓励龙头企业不断将一些配套件及特定的生产工艺分离出来,形成一批专业化配套企业,积极支持中小企业进入长春一汽、亚泰等龙头企业的供应网络,建立最终产品与零部件厂商的战略联盟。

要充分发挥龙头企业的集聚带动效应,逐步衍生或吸引更多相关企业集聚,通过企业之间的集聚效应降低综合成本,增强竞争优势。

四、创造区域品牌,引导产业集聚
大力实施品牌战略,重点引进与扶持技术含量、附加值高,有市场潜力的名牌产品企业。

鼓励企业建立综合品牌,引导企业开展企业形象和品牌标识的策划与宣传活动。

积极引进或培育国家名牌产品,对评选为中国名牌和中国驰名商标的企业,政府要给予奖励。

要以政府引导、中介促进、企业自主结盟为原则,推动企业建立营销联盟,共享营销资源。

随着长白山机场、东边道铁路和几条高速公路的陆续建成,市委、市政府要高起点规划,积极鼓励区域内外的大公司利用白山市交通条件日益改善和朝鲜对外开放进程的日益加快,在相关区域设立商品采购中心、物流配送中心、品牌分销中心,吸引多类品牌,打造品牌一条街,共创区域品牌的集聚效应。

五、提升工业园区,推进产业集聚
坚持规模化、集约化的原则,整合、优化、提升各类经济开发区、工业集中区和特色产业园区。

做好开发区、工业集中区和特色产业园区发展规划与产业集群发展规划的衔接,按照功能区分,根据资源、生态、产业环境等综合因素合理确定园区的定位,完善工业园区的道路、通讯、水、电、气、污染控制等基础设施,加强生态环境保护,使之成为产业集聚的有效载体。

坚持政府引导、市场运作、多元投入、上下联动,组建具有法人资格的园区开发经营实体,推动园区建设投融资的市场化。

建立项目投资密度、用地控制指标、土地出让价挂钩制度。

立足全局,资源共享,根据不同园区的产业定位优选相关联项目进驻园区。

六、增强可持续发展,促进产业集聚
着眼于实现人与自然的和谐,经济发展与环境资源的良性循环,着力解决结构性污染问题,促进资源消耗小、经济效益高的高新企业实现规模化集聚发展。

大力发展生态效益型产业,促进清洁生产。

建设行业性清洁生产示范基地,组织实施资源综合利用示范工程,发展循环经济。

宁要蓝天绿地,不要急功近利,真正使白山市的工业经济做到绿字当头、环保为先,从而保证白山市的产业集群向着科学、高效的方向健康发展。

七、壮大中心城市,保障产业集聚
产业循环和集聚必须以经济圈为基础。

从长白山来讲,产业集聚的中心在白山市。

长白山区的能源、冶金新材料、林木加工、人参、医药、矿泉水、硅藻土、旅游等产业的集聚中心都在白山市。

但将来国家实行省直管县体制后,白山市作为长白山区中心城市的地位必将受到冲击。

以旅游业为例,吉林省旅游业发展的“龙头”在长白山,随着靖宇至松江河铁路、营城子至松江河高速公路、松江河至长白铁路和高速公路的陆续建成,日后域外人士到长白山旅游完全可以绕开白山市区,白山恐有被边缘化的危险。

而如果靖宇变区,市区就可形成对长白山西坡和南坡的合围,适当时机在市中心区建一个大型娱乐中心,不仅边缘化问题得到破解,反而可借势提升市区旅游业,进而提升服务业,白山可作为吉林省旅游的“龙颈”,牵动“龙腹”和“龙尾”。

再以矿泉水产业集群为例,白山是全国唯一的国际矿泉城,而白山的矿泉水资源主要集中在靖宇县和抚松县。

一旦省直管县,不但白山“国际矿泉城”的牌子失去了资源依托和产业基础,而且依白山市区目前的规模,很难真正发挥对周边县市的辐射带动作用。

如靖宇变区,可使市区人口增加近四分之一,面积增加一倍以上,辐射带动能力大大增强。

(责任编辑/肖莉虹)
100。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