煤层气概述.
合集下载
相关主题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原生生物成因气 生物 成因 次生生物成因气
C1/C1-5>0.95
≤0.5
δ13C1<-55‰ δD1:-250~-150‰
C1/C1-5>0.95 CO2含量极低
0.31.5+
热降 解气 有机 成因 原生热成 因 热成 因 热裂 解气
δ13C1:-46.2~-35.1‰ δD1:-247.3~-225.9‰
煤层气概述
提 纲
1.什么是煤层气
2.煤层气的生成及储存条件
3.煤层气的相关政策和优惠条件 4.煤层气的开采现状
什么是煤层气
煤层气定义:
煤层气,是指赋存在煤层中以甲烷为主要成分、
以吸附在煤基质颗粒表面为主并部分游离于煤孔隙中
或溶解于煤层水中的烃类气体。其成分以甲烷为主,
故常称为煤层甲烷。
什么是煤层气
>0.5
热降解气、热裂 气与次生生物成 因气的混合
煤层气的生成及储存条件
煤层气的生成及储存条件
经典的3D理论:
解吸模型-Langmuir方程
式中:C(p) — 吸附量,m3/t; VL — 兰氏体积,m3/t ; P — 地层压力,MPa; PL —兰氏压力,MPa。
煤层气的生成及储存条件
经典的3D理论:
次生热成 因
甲烷碳氢同位素进一步变轻
干燥系数进一步增大,但二 氧化碳含量增高 C1/C1-n:0.993~1.0 C1/C2:188.6~2993.7 CO2<2℅ CDMI: 0.64~3.06℅
>0.5
为煤层气富集区
混合 成因
混合气
δ13C1:-61.3~-50.7‰ δD1:-242.5~-219.4‰ δ13C2:-26.7~-15.9‰ △δ13CC2-C1:30.7~57.4‰
C1/C1-n:0.84~0.94 CDMI: 0~90.55
0.5~2.0
δ13C1:-37.5~-29.6‰ δD1:>-200‰
C1/C1+2>0.99 C1/C2≥3385 CDMI≤0.13℅
>2~2.5
由于热演化程度 高,煤层气组分 特干气;甲烷的碳、 和同位素受解吸 氢同位素组成偏重 分馏的影响较小, 但以排采气最稳 定 解吸、扩散和溶解 分馏造成组分与同 位素组成变化 混合气的同位素和 组分变化受所含热 成因气和次生生物 气的比例以及煤岩 热演化程度的影响
扩散模型-Fick定律
式中:qm 为煤基质中甲烷扩散量,m3/day; D 为扩散系数,m2/day; 为形状因子,m-2; g 为甲烷的密度,t/m3; Vm 为煤基质块的体积,m3; C(t) 为煤基质中甲烷的平均浓度,m3/t;
C(P) 为基质-割理边界上的平衡甲烷浓度,m3/t。
煤层气的生成及储存条件
压之后才开始产气的,不具备游离气产出的特征。
什么是煤层气
煤层气赋存状态:
(3) 尽管煤层孔隙及裂隙中充满了水,但水溶甲烷量相 对实测煤层气含量值而言是微不足道的。
甲烷水溶实验表明,在通常煤储层温度、压力和矿化度
条件下,每升水所能溶解的甲烷也不过 0.05 ~ 3.11 升。若 煤层孔隙按 30%(此假设值远大于实际情况)计算,每吨煤 最多也只有0.25m3的水;用最大溶解度 3 L/L计算,每吨煤 最多溶解甲烷只不过是0.75m3。
煤层气赋存状态:
(1) 通过将实测煤层气含量数据与等温吸附实验所获得
的理论吸附量进行对比发现,绝大多数样点的煤层气吸附饱
和度处于吸附欠饱和或接近吸附饱和状态,很少有吸附过饱 和状态。这一事实充分证明煤层气的赋存状态以吸附为主。
什么是煤层气
煤层气赋存状态:
(2) 煤层气开发实践进一步证实,煤层气以吸附 为主的赋存特点。 几乎所有煤层气井都是在排水降
什么是煤层气
经典的3D理论:
解吸—扩散—渗流
煤层气Biblioteka Baidu生成及储存条件
煤中有机质的演化具有阶段性。从物质表现特征和地球化学 机理来看,各阶段之间的分划点为煤化作用过程中存在的四 次煤化作用跃变。煤层气生成受控于这一机理,也必然反映 出相关的阶段性演化特征。 煤储层含气性可从诸多方面进行表征,如煤层气组成、煤层 气含气量、含气饱和度、可解吸率以及煤层气资源量、资源 丰度等。 含气量是确定煤层气资源量必不可少的参数,与储层压力和 吸附等温线结合起来使用,还可以预测煤层气产能。值得注 意的是,并不是每个含煤区、每个煤层都赋存有可供开采的 煤层气。因此,必须预先测定煤层的含气量。
煤层气的生成及储存条件
解吸与吸附的差异:
煤层气物理吸附 作用过程 吸附偶于煤的热演化生烃、排烃过程之中 (是一种“自发过程”) 吸附是一个漫长的过程 以百万年计 煤层气物理解吸 人为的排水-降压-解吸过程 (是一种“被动过程”) 解吸是一个相对较快的过程 以天、以小时计
经典的3D理论:
渗流模型-Darcy定律
式中: Vl为l相的渗流速度,m/s; l 为l相的粘滞系数,Mpa·s;
K l Pl Vl ul L
Kl = K Krl
Pl为l相的压差,MPa; L 为渗流途径的长度,m;
Kl为l相的有效渗透率,×10-3μm2; K 为多孔介质的绝对渗透率,×10-3μm2; Krl为l相的相对渗透率,×10-3μm2。
100 C
O
3000 120 C
O
10
240 C 260 C
O O
4000 300 200
含气量变化史, 对应右侧的吸附容量标尺
0 0
地质年代(Ma)
100
煤层气的生成及储存条件
持续性
示踪指标 成因类型 同位素组成 δ13C1(PDB), δDCHa(SMOW) δ13C1<-55‰ 组分比值 Ro (℅) 特征 备注 干气,炭同位素组 成偏轻; 煤岩中有与微生物 活动有关的生物标 记化合物及降解特 征 湿气:甲烷δ13C值 和δD1值具正相关 关系 生成早,一般在 后期的煤层中很 难保存下来 煤层受后期抬升, 埋深较浅 热降解气组分以 煤芯解吸气为代 表,同位素组成 则以排采气为代 表
煤层气的生成及储存条件
(6)现今,沁南煤层气藏形成
阶段性
0
C
P
T
J
K
E
N Q
40
(5)白垩纪末沁水盆地形成,沁南煤层气藏已具备雏形
40 C 1000 30
O
吸附容量(m 3 /t)
埋深 (m)
60 C
O
2000
80 C
O
20 140 C 160 C 180 C 200 C 220 C
O O O O O